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丨薛喜祥:我的社办高中,改变命运的里程碑

薛喜祥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薛喜祥,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人,1979年忻县曹张社办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师专班数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偏关县的中学。1985年调入太原一企业子弟中学。2006年进入太原62中学工作。

          

原题

我的社办高中

一一谨以此文献给我的高中母校

山西省忻县地区忻县曹张公社高中




作者:薛喜祥



1977年春节刚过不久,大概是正月初七八吧,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快乐休闲的节日气氛中。然而我们公社的近300名春节前刚刚毕业的初中生,聚集在位于我们公社中部的一个村庄村西的公社高中参加招生考试。整个过程庄严且神圣。监考老师好像是宗教信徒一样认真细致、虔诚地做着考试工作。然而我们反倒在开考前和考试结束后喜笑颜开,没有丝毫紧张的感觉。


这与多年以后我参加的中考监考工作见到的情景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对于今天的孩子们那是很难理解的!因为当时我们还不知道这种考试的重要性啊!


1977年初持续了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改革开放更没有起步。当时国家的社会生活实际上和1977年前的几年差不多,尤其是学校。我们参加的这次招生文化课考试应该是当时十几年间教育界的新生事物。这之前几年高中招生都是纯粹推荐,对文化课不进行考察,以政审为主。然而我们这次是推荐加文化课考试。我认为这次考试也是我们国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的星星之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实际上给予当年我们那批进入高中的同学“又红又专”这个称号那是名副其实。


虽然我们不紧张,但是这种正规的考试大家还是第一次经历,所以也是很认真地进行答卷。对于我,这次考试的感觉是新鲜、刺激、兴奋的。新鲜自不必说,就说刺激和兴奋吧!说实在话,我初中学习还是比较勤奋的,虽然学校不进行正规的考试,但是平时还是有作业的,我还是会做作业的学生中的一员,如果放到现在我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生”。


然而,当时是“开门办学”,文化课学习好的学生不如劳动表现积极的受推崇。我们这几个平时会做作业的同学,还经常会受到一些不爱学习的同学的攻击。比如把我们几个数学学的好的叫做“数学专家”,这是攻击的称呼。当时来讲就相当于大人们中的“反动学术权威”这个称呼,这是我们很不愿意让叫的。


在今天看来,“学术权威”“数学专家”那是多么荣耀啊!可是在当时那个历史背景下就是一种耻辱。当时会做个题还藏着掖着,生怕其它同学看到后攻击。然而这次考试可不一样啊!这可是让老师看的,尤其是高中老师看啊!由于考题确实不难,就当时的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不会有太难的题目的,加上我的基础也较好,所以试卷答的还算顺利。这样感到刺激和兴奋现在想也是有道理的。

 

当时的社会,物质匮乏,精神生活也不丰富,尤其是乡村。所以不像今天,元宵节还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呢!这样,其时的元宵节于我已经是很平常的日子了。不过学校还是过了元宵节才正式开学的。大概是正月十六七吧,我们被录取了的200多名同学来到我们的高中学校报到上学。


报到期间有一个情景使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影响了我的一生。多年以后这个情景我还常常对我的孩子讲起,从内心来讲是一种炫耀,但是也想借此对她进行励志教育吧!


我们几个要好的小伙伴结伴来到学校,当时那个兴奋真是难以言表,那是高中学校啊!那时大学少招生也不多,即使招也是推荐,像在乡村招也是招“上山下乡”的插队知识青年的时候多,就是有乡村本地青年被招上,也是很“特殊”人家的孩子。


1977年底才恢复高考制度,所以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当时是不知道高考的。大学这个概念在中学生中基本没有,高中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最高学府,能进入高中学校学习那对于一个14岁的少年来说,当时的兴奋那是不言而喻。


我们几个同学进入校园,一眼就看到有一排教室的外墙上,粘贴有大红色的几张大纸,下面站着好多和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少年,应该是同学吧!我们从四,五岁起到初中,常常看到的是校园或者大街上的墙上贴着标语大字报等,以为这也是,不过有那么多人看咱们也凑过去吧。


走进一看,原来上面密密麻麻写的都是人名。听早来的同学一说就知道了,这是分班名单。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真正意义上的榜示分班名单。我也急匆匆地凑到人群里寻找着自己的名字,但是由于着急没有及时找到我的名字,我想是没有我吗?明明通知我报到了啊!我由于着急,嘴里还念念有词。这时候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温和的、又显得有些激动的、很好听的男中音叫着我的名字说:你往7班名单左上角看!


我闻声迅速抬头,看到了我的名字,这下我放心了。


喊我名字的是我初中一年级时候的语文老师郭老师,我初二时他调入我们的这所高中工作了,当时可能他负责接待我们报到吧!我们那一届高一招了四个班,分别是5、6、7、8班。我当时没有多想,只是高兴有自己的名字,然后走出人群。


来到我的老师面前,没有等我开口,老师又唤着我的名字说“了不得”,我当时莫名其妙,我想高兴确实是高兴,可是和我一起考进来的有200多名同学,我有什么了不得?


我当时不知道我是以年级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的,我更不知道分班名单的左上角那个名字的荣耀和希望;我还奇怪我小时候的老师看到我为什么还那么的激动。


写到这里,我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多年以后我才慢慢理解我们的老师是多么的伟大,他们深深的知道,少年、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培养好他们就是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做了贡献。老师您的胸怀多么宽广,你的思想多么伟大啊!我在这里再一次向我的恩师们,也向天下所有的老师,包括我在内,说一声:师恩难忘。


和郭老师道别,独自一人站在偌大的操场上,想着刚才老师的教诲,看着这个季节特有的,没有任何遮挡的远方,我激动不已,我想我就要从这里出发走向远方了。


在这个初春,有一个人生也是初春的少年,心中充满了和这个季节一样的无限希望,站在这个人生很重要的驿站,他要再次起程了,这是他人生真正的远航。在他激动的同时,一颗自信的种子也深深埋在了一个14岁少年的心里。


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它随着社会的变迁、变革、发展,这颗种子也发芽,开花,结果。虽然这颗种子开出的花不是那么鲜艳夺目,结出的果也不是那么表面上的高大上,但是他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们的梯子。


我在我的公社高中学习了两年半,因为我们入学时是春季始业,而两年后的高考是7月。在高中我受到了我的恩师们的精心培养和良好教育,于1979年高考被一所师范院校录取。


什么是公社呢?就是现在的乡镇一级行政单位。当时我们国家为了解决农村孩子上高中的问题,在大一点的公社都会办一所高中学校,这实际上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普及高中。虽然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对于提高农家子弟的素质,实际上也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那是有很重要作用的,因为当时我国8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另外,它对打破阶层固化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有社办高中这种教育形式,所以后来恢复高考后,有大批农村青年进入了大学学习,他们对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功不可没。所以我现在常常想起我的高中,就会由衷的感谢那个时代。

 

现在乡村学校的条件不能同日而语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与城市是一样的。可是很难听到众多孩子们齐声的啷啷读书声了,偶有读书声也是孤零零的。就是县高中,如果地处比较偏癖,也是日见萧条。


随着前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批孩子到了城市读书,就是家在乡村的孩子,家长也为了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尽力让孩子去城里的学校读书。毕竟城里的学校师资水平总体要高,孩子也能开阔眼界。


有一段时间,我看到日见萧条的乡村学校,当然包括我的高中,想着我小时候在家乡上学的情景,阵阵心酸。心想这些学校就这样消亡了吗?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步改变了认识,人们追求更好的东西这是天经地义的,无可厚非的。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些乡村学校还是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高要求,所以一些乡村学校的萧条,甚至消亡是大势所趋,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想一想,如果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不十分重视,去哪里上学也无所谓的话,那才是真正的民族悲哀。那要比消亡几所乡村学校危险得多。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对乡村学校的萧条甚至消亡这件事情,我们每个人都要正确对待。虽然我的社办高中也不复存在了,但是它在我们那代学子的心中将是永恒!它也是我们永远的一个精神家园!


另外我也要替现在的孩子们感谢我们这个时代,现代社会給你们提供了尽可能好的各方面学习条件,珍惜这些条件吧。我也想给所有的人说一句:只要没有战乱,只要和平在,我们生活过的每个时代都有它很多美好的记忆!

 

写于2019年5月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少年记忆

邹坚峰:文革中的无聊往事

于光远长女于小红:白花丁香树

于小红:石榴花开人无语

顾晓阳:儿时的夏天

张亦峥:少年诗酒如浮云

冯印谱:是谁,毁了我们的青少年?

冯印谱:那些年,农村工作队的“西洋景”

冯印谱:"文革"当年,我在乡下看电影

杜欣欣:看电影,夜幕下灌了"迷魂汤"似的

女特务:中国影视中的另类性感偶像

赵建伟:革命时代的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杜欣欣:拍婆子的考证(美女不论出身)

小女生为加入红卫兵苦练骂人本领

史宝和:忻州老城的快乐时光

桑宜川:四川大学中学部50年忆往

王明析:我的中学,操行评语及背后的故事

刘源:中南海小"芝麻酱"的悲喜年华

北京顽主们的血色青春

吕丁倩:“另类”屈辱中留下一张造假照片

蒋国辉:1968年,岁月并不静好

米鹤都:大院的精神文化

米鹤都:老外红卫兵父亲获周恩来道歉

米鹤都:反思文革不应先追究未成年人

王冀豫:我是杀人犯—— 一个红卫兵的反思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唐燕:我们如何成了暴力革命的信徒

马小冈:从对联 · 老兵 · 联动说起

马小冈:“联动”冲击公安部真相探源

王世浩:一份红卫兵大串联的真实记录

北京"老莫",梦开始的地方

王宗禹:我目睹了毒打老师父母的野蛮暴力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六一快到了

给孩子终生受益的好礼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