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追思丨操风琴:我的同事邵云环

操风琴 新三届 2019-06-16

原题

追忆邵云环




作者: 操风琴

原载微信公号有风来无声



1999年5月8日,北约在轰炸南联盟的行动中,将三枚精确制导炸弹,投在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国三名新闻人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被炸身亡,数十人炸伤,使馆建筑严重损毁。


作为邵云环烈士当年的同事,我深深怀念她。 


邵云环在南联盟采访


我是1994年7月入职新华社的。刚来没多久,就知道这里有位很有名的南斯拉夫问题专家——邵云环。


一天下午,快要下班了,我正在办公室里埋头编稿,脚步轻轻,进来位不高不矮的中年女同事,深蓝色的真丝衣裙,戴着茶色眼镜,齐耳短发,一进门就对着我们的头儿不容分说地抱怨——


“这不行!时间根本来不及!那儿的复杂局势一时半刻根本就说不清!我回去得查找很多资料,明天哪能交得了稿?……”


我看到:即便是连珠炮的抱怨,这人竟还能说得那么温婉、平和,这倒是很少见。


在家赶稿的邵云环


我们的头儿不急不慢,笑容可掬,一副稳坐钓鱼台的模样:“能者多劳嘛!谁让波黑那边又打起来了呢?没办法。反正后天就得见报,你看着办吧。”


这位女同事依然在不屈不挠地争辩着,诉说着,但显然退意渐生,脚步急匆匆往屋门口退,看来是急着回自己的办公室。


第二天,一份打印得干干净净的两千来字的“波黑问题来龙去脉”稿件就摆到了我们主编的案头上。头儿对我说:你把这稿子编一编,今天就上版。


原来此人就是邵云环!当时她是新华社参编部东欧组副组长,刚从硝烟弥漫的波黑战场上归来才一年。从此,我们就慢慢熟悉了。


1997年同事合影,前排右一(戴茶色眼镜者)为邵云环,前排左一(红衣者)为作者


耿耿事业心


不论是初次印象,还是后来我气汹汹地与她争吵,邵云环总是不温不火,不粗声大气说话。可内心,实在是很要强、很向上。


邵云环是单位里最早私人买电脑的人之一。那时电脑还是非常高大上的物件,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都很少见。但她1993年从波黑战场回国没多久,就买了一台最先进的486电脑。那时候一台电脑的价钱,约是我们两三个月的工资。


那时波黑战争正打得不可开交,常常是战火刚熄,杀声又起,新华社和《参考消息》经常要约她写分析稿。往往是万里之外的枪声响起,这边就十万火急地催稿。


这时的邵云环真的很不高兴:“时间真来不及啊!这不是创作小说,我得放下手头的工作,得找资料,得以事实说话,得理清思路……”


年轻时的邵云环


可下班时,她就把相关资料放在买菜的那个包里,一起带回家了。那时的波黑局势实在是一团乱麻,错综复杂,邵云环一个晚上赶出来的稿子,总能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事件分析得透彻、清楚。


编辑们都爱编她的稿子,别人都是手动写稿,只有她是在家里的电脑上写,再打印出来交给我们,编起来不费力,不用大动干戈。


两三年里,她为新华社和《参考消息》撰写了几十篇“来龙去脉”和“世界风云”系列稿。


可那时我们哪会想到:波黑战场上乱飞的枪弹没碰着她,安然归来,几年后,威力巨大的导弹让她再也没能回国。


时间久了,编辑部就摸透了邵云环:尽管她会唠叨抱怨,但只要波黑有战事,只管找她写稿,肯定能按时高质地完成。


有一次,邵云环交完稿,编辑部一个头儿对她开玩笑说:“波黑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才为中国培养了一位波黑问题专家。”邵云环听后,沉默不语,与平时的絮叨爱说大不一样。


她心里,是为战争的惨烈而难过?还是为波黑人民的悲苦命运而伤心?


绵绵家人情


1998年6月底,邵云环罕见地一次性休完了全年的年假,办公桌一时显得空荡荡的,大家还挺不习惯。原来她儿子马上高中毕业,高考冲刺,做母亲的放下一切公务,全力以赴在家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


平时她在办公室,也会经常念叨起儿子的家习状况,担心孩子会考不上大学,或者考不上好大学。


邵云环的家离单位比较远,中午不能回家,就在办公室里休息。又是一段饭后时光,我们几个女同事把几条椅子一拼,就躺下睡午觉了,邵云环也躺在这“床”上。


一位老同事夸她工作能干,邵云环非常骄傲地补充了一句:“不光工作卖力,在家我还是个贤妻良母呢!”


我看到与我并排躺着的邵云环嘴角溢满笑意,细长的眼睛也在镜片后面闪着光芒。这微笑,20年了,我一直没忘记。


邵云环一家


躺在“床”上,邵云环对我们叹“苦经”:“家里两个大男人(儿子和丈夫),都不爱干活,我下班回家,儿子要做作业,我老头(她对爱人的称呼)就翻出我包里的《参考消息》,架着脚,一本正经地看报,认真得就跟研究中央文件似的!厨房时谁也没人来看帮我一把。等报纸看完,我把饭也做得差不多了。唉!”


她总结道:“天天不但得为他们忙物质食粮,还得给他们带精神食粮(指《参考消息》!”


虽然是抱怨不断,可连我这个初出茅庐、未经世事的小年轻,也能感觉到她言语中流露出的绵绵温情和舐犊之爱。


四十多岁的邵云环,喜欢称自己爱人“我老头”,我听她一口一个“我老头”,心想这邵大姐得嫁给了多老的老头呀。一定要见识见识!


正好有一次,她爱人来约她一起回家,俩人相伴着走出新华社大院,被我迎面碰上,邵云环笑眯眯地介绍我们认识:“这是我老头。”


我一看,哎呀,这哪是什么老头子嘛。丈夫与她基本同龄,敦敦实实的,看着像个山东汉子,其实是上海人。他与邵云环相反,话不多,老是笑笑的。夫妇俩总是一唱一随。


跟无数个上有老下有小、主外又主内的中年妇女一样,邵云环也常常趁着中午休息的时间,匆匆去单位附近的市场买菜。买到了便宜货,会高兴半天,回到办公室,一定得传授大家点经验。


我经常从办公室的窗户里看到:下班了,她拎着大包小包在院子里一路小跑赶班车,否则只能去挤公交车。


磊落同事谊


但我曾跟她大吵一场。


那年,安南即将当选联合国秘书长,是全球热点人物。我搜集了各方资料,撰写了一篇安南的人物特写,准备刊登在1997年1月1日的《参考消息》上,总编室已经签字同意了。


我心里可高兴了:刚出校门没两年,就能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权威报纸《参考消息》上撰写一个整版的文章,实在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编室将稿子交给时政纵横版的负责人邵云环(当时她已从东欧组调到这里),让她编辑上版。这就是铁板钉钉了。


第二天早晨上班,邵云环拿着我的稿件,找到另一间办公室的我,我一眼就瞥见那上面密密麻麻勾勾画画,知道她昨晚肯定是在家改的稿。


她把我拉到办公室外面的走廊,指着手上的稿子,说这地方衔接得不紧,那地方材料不够翔实,这地方与事实有点出入。总而言之:得打乱重来。


我心里真是嫌她多事、唠叨,婆婆妈妈,强忍不快,拿回去按她的要求修改了一晚,第二天交给了她。



谁知邵云环还是不满意,她去了总编室。待她走出总编室,我才得知她建议总编室把我的稿子给“枪毙”了!


这下我可真是怒从心头起!心想这个人怎么一点不通人情?我写这么一篇长稿容易吗?何况总编室都已同意了,你顺水人情不会做吗?!


当着她的面,我三下两下扯过那几张纸,委屈得眼泪哗哗地流,后来干脆就失声痛哭了。


此时已是中午,同事们纷纷拿着碗勺要去食堂打饭,邵云环很尴尬地站在不远处,不知是去吃饭好还是劝慰我几句。


而我却是越看她越不顺眼!等我好不容易止住哭声,她期期艾艾地走到我身边,说:“你还是太年轻了,受不了一点委屈……其实,我是好心——”


年轻又气盛的我哪里听得进去?“啪!”我把饭碗朝桌上一扣,打断了她,砸出一句话:“好心就有好报啦 ?你搬弄什么是非?”


我是针尖,而自尊心极强的邵云环也是麦芒。我这句话伤着了她,她一言不发地走了。


从此,我们原本亲密的关系有了裂痕。办公室里相处,路上相遇,她不再亲昵地喊我“小才女”,我也决不再称一声“老邵你好”。无言的隔膜在我们之间弥漫。


在她脚步匆匆、准备为南联盟之行准备行装时,家乡东北郁郁林海般的宽广胸怀在她身上展现。在同事们欢聚的一次酒桌上,我们终于互相举起了酒杯。邵大姐的笑还是那么明净。


临行的前几天,我又收到了她发给我的一份内部邮件:“在我走后的几年里,希望你好好工作,等我回国了,能看到你一版又一版的好文章!”


我把这段话一直保存在收藏夹里,提醒自己:万里之外,有一位真诚的大姐在望着我,等待着我的成熟与进步。


几天之后,邵云环精神抖擞地来到办公室向大家辞行,她说:去南联盟的所有手续都办好了,明年就能回来和大家再见面。


那一天,她齐耳的短发烫成了花,年轻了好几岁。她斜斜地靠在我们办公室的白色文件柜上,笑语盈盈,轻言慢语地对我们道了再见。


那是1999年的3月,北京正是春光明媚,办公楼外面的海棠一树繁花。


从右至左:邵云环、朱颖、许杏虎


一个多月后,5月8日,她与另外两位同行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身亡。


身亡前的5月1日,她还写下一篇新闻分析:《北约“意外误炸”几时休》。


作者简介

       

操风琴,出生于安徽怀宁,军人后代,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供职新华社,曾任新华社驻中东记者。


作者公众号:有风来无声


操风琴读本

郭玲春:她触摸了人的灵魂

新华社内参让副总理公开做检讨,

中央由此取消副总理级专机

他被美军举枪瞄准,

他抢拍萨达姆几百张照片

战地记者顾正龙

你只看到中国人质遇害,

却不知道营救人质背后的惊心动魄

新华社记者撞见军装小贩,

一纸内参还真管用

操风琴:先生之风——记梁衡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人生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