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钩沉丨汪林立:1946年歌剧《白毛女》演出盛况

汪林立 新三届 2021-04-24

原题

1946年,

歌剧《白毛女》演出盛况





文字:汪林立

摄影:汪   洋



1946年歌剧《白毛女》上演时,张家口的军民聚集在人民剧院门口等待购票。照片左侧是由日本左翼画家小野泽亘手工绘制的巨幅《白毛女》宣传海报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不久,我军解放了华北重镇张家口。时任晋察冀抗敌剧社副社长的我的父亲汪洋,在聂荣臻司令员指示下,接收了一座名为“公会馆”(又改名“后生会馆”)的旧式剧院,经过一番修葺改建后,更名为“人民剧院”。父亲被任命为人民剧院的第一任院长。

父亲心里清楚地知道,对于新解放区而言,以戏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对人民进行革命宣传是迫在眉睫的。适逢晋察冀抗敌剧社和晋察冀其他几个剧社都来到了张家口,演员力量十分雄厚,于是,父亲决定把人民剧院当作晋察冀军区的演出宣传的阵地,把歌剧《白毛女》搬上人民剧院的舞台。


歌剧《白毛女》是根据《晋察冀日报》记者李满天的报告文学《白毛仙姑》改编而成的,著名作家贺敬之完成了剧本创作,著名作曲家马可等人,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的基调,完成了乐曲的创作。当时,王昆(著名歌唱家,后任东方歌舞团团长)担纲女主角喜儿,凌子风(北影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饰演喜儿的父亲杨白劳,陈强(北影著名表演艺术家)饰演地主黄世仁。1945年4月28日在延安中央礼堂首演,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的一致好评。

1946年初,歌剧《白毛女》第一次走进一座大城市的剧场。在当时,像张家口这样的城市剧场,多以演出传统戏曲为主,很少能看到现代歌剧的演出。当地的老百姓会不会接受这种全新艺术形式呢?一切都是尝试。我的父亲借鉴了他在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工作时的经验,请来当时华北电影队的美工师、日本的左翼画家小野泽亘,为《白毛女》制作宣传海报,在演出开始前更好地扩大这部歌剧在老百姓中的影响力。

日本的左翼画家小野泽亘制作的《白毛女》宣传海报(网图)


果然,当人民剧院门口竖起3米高,4米宽的巨幅宣传海报,当小野先生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用颜料一笔一笔地创作宣传画时,《白毛女》一下子成了张家口百姓的热议话题,军民奔走相告,百姓们经常是天不亮就聚集在剧院门口,等着买票观看。


当时,胶卷和相机都属于非常难得的奢侈品,父亲还是在聂荣臻司令员的特批下,才得到一部相机和一些胶卷,这些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战利品。父亲就是用这珍贵的相机和胶卷,以历史前瞻性的眼光,拍摄了一组14张《白毛女》剧照,记录下了战争年代中这一光辉的篇章。


这一张照片,就是当时《白毛女》演出时候的剧照。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在物资匮乏的战争年代,演出条件是无法和现在相比的,从舞台的布景到演员的服装、化妆和道具,看上去都显得粗糙而质朴,尽管如此,歌剧《白毛女》在张家口人民剧院的演出,仍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因为《白毛女》的故事是如此贴近人民的生活,演员的表演是如此朴实无华,真挚传情。


这张充满油画感的老照片,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演出场景,成功地捕捉到了舞台上4位演员微妙的表情:有喜儿的惊喜、有大春和大春娘的惊诧,有杨白劳的惊慌。整幅照片,布局完美,构图饱满,照片上的人物鲜活生动。

当年的张家口人民剧场(网图)

当时,人民剧院的演出剧目非常有限,《白毛女》反复在人民剧院上演,却丝毫没有降低老百姓对这部歌剧的热爱程度,每逢演出,张家口几乎都是万人空巷。看了《白毛女》,有的人会为喜儿和杨白劳的悲惨遭遇泪流满面,有的人则对黄世仁充满愤怒,甚至是仇恨。据说,还曾经有一名小战士,在台下看到悲愤之处,拿出枪对准扮演黄世仁的陈强开了枪,所幸没有伤到演员。由此可见,在当时的解放区,《白毛女》是深入人心的:新解放区的人民通过这部歌剧,牢牢地记住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个事实。


也正是从那时起,《白毛女》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了,《白毛女》选段《北风吹》《扎红头绳》《我要活》等,都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1950年,以歌剧为蓝本,北京电影制片厂又将《白毛女》改编成了电影剧本,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的我的父亲汪洋一直心系这部电影的创作,向张水华导演推荐了抗敌剧社的红小鬼田华饰演女主角喜儿。这部电影于1951年获得卡维罗发利国际电影节(国际A类电影节,世界史上最古老的电影节之一)特别荣誉奖。

此后,《白毛女》又以芭蕾舞、京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成为中国几代人都铭记在心的红色经典。


人物简介


汪洋


汪洋( 1916~1999)浙江萧山人。1935年任上海明星影片主任美工。1935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任华北军区电影队队长,创办“一辆大车上的电影制片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拍摄《自卫战争新闻第一号》,立大功一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厂长、党委书记、顾问。

小野泽亘( 1909~1991)日本人。1939年来到中国,任华北交通杂志《兴亚》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小野先生和另一位日本画家森茂先生完成了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的布景设计,并设计制作完成开国大典的八盏大红灯笼。北京电影制片厂厂标——工农兵塑像,也是由小野先生创作并制作完成的。
以上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延伸阅读

70年多前的白毛女剧照





原载微信公号罕见旧照片




《白毛女》是延安鲁艺工作团创作,讲述了一个华北农村的故事 。解放前的华北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相处日久,情投意合,两老商定秋后为他俩完婚。


恶霸地主黄世仁(陈强饰)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旧历除夕,杨白劳终因无力偿还重利,被黄世仁威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押。


杨白劳痛不欲生,回家后饮盐卤自尽。初一早上,喜儿被抢入黄宅后,受尽折磨。黄世仁为斩断喜儿对大春的情丝,夺回王家租地,驱逐王大婶母子,又伺机将喜儿奸污。


“鲁艺人”创作的歌剧《白毛女(Silver Haired Girl)》可以称作解放区的文艺标志物,它唱红了延安、陕北、解放区甚至全中国。一部戏能那样深入那样普及那样脍炙人口对历史发展产生那样大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白毛女》堪称首屈一指。


1945年,原华北联大与延安鲁艺先后抵达张家口,合并成立了华北抗日联合大学。这是次年演出《白毛女》的剧照。应该说基本是鲁艺原班人马,更接近原作。特别是喜儿逃进深山生的小孩在戏中的出现情景是鲜见的。


电影《白毛女》改编时,因原作里喜儿被奸怀孕后生下了孩子,成了过去痛苦遭遇所遗留下来的烙印,无论从人物情感方面还是观众审美角度来说,继续将此沿用于影片里都是不尽适当的。于是几经推敲,改为她逃出黄家遁入深山老林后,因过分疲劳而流产。这样改动比较合乎情理,也避免了负面效应。


以上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银幕轶事

汪林立:作家李凖与北影往事
汪林珊:汪洋与崔嵬、苏叔阳的电影往事
绝唱:读赵丹的文革交代
彭小莲:《武训传》, 迟到61年的平反
叶剑英之女揭秘《原野》被禁幕后
电影《黄土地》女主薛白,不老的童话
一代传奇女神王丹凤曲终人散
彭小莲:我带着一份满满的爱上路了
彭小莲:导演史蜀君,告别的尊严

张大青:我是怎么误入电影圈的

杜欣欣:看电影,夜幕下灌了"迷魂汤"似的

邹坚峰:文革十年我看过的电影

冯印谱:"文革"当年,我在乡下看电影

王彬彬:电影里的女特务,禁欲时代的性启蒙

《半夜鸡叫》作者真是高玉宝吗?

侯杰:从电影《芳华》中我看到反战情绪

电影《芳华》打捞国人对65式军装的回忆

1970-80年代电影歌曲经典

永远的山口百惠,今年60岁了

费雯丽:演技与美貌并存的乱世佳人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