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事 | 于泽俊:我的藏族朋友华丹

于泽俊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于泽俊,中国作协会员。1954年生,当过三年工人、四年兵,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兰州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6年考入中央党校理论部读研,获法学硕士学位。在兰州大学任教20年,曾任兰州大学出版社社长、华夏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人物传记《宋美龄大传》《大医精诚——回族中医马牧西传》长篇小说《工人》长篇历史小说《大风》等。


原题
我的藏族朋友华丹



作者:于泽俊
 
华丹是个出家的僧人,今年22岁,个子将近一米八,人很瘦,很英俊,典型的藏族汉子的脸型,轮廓清晰,眉骨和颧骨比汉族人略高,见到生人有些腼腆,像个大姑娘。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显得聪明而又充满善意。


第一次见到华丹是在北京的一家宾馆,是他师傅加样智华领来的。智华告诉我华丹要在北京学四个月的汉语。我和智华十年前就认识,那年夏天我陪两位朋友去甘南参观拉卜楞寺,智华是寺里的僧人,为我们做导游,那时他才26岁,汉语说得不太好,但是办事很灵活,带我们参观之后,又给我和我的朋友每人送了一条哈达,那是很珍贵的纪念品,从此我们就成了朋友。

那时我在兰州大学工作,有一天智华打来电话说要到兰州来,我便给他联系了兰大招待所,等着他来了一起吃晚饭。谁知智华到兰大时已经在长途汽车站吃了饭,还顺便买了十个大饼,准备作为今后两天的干粮,我有点哭笑不得,也为他的朴实而感动。

那是智华第一次走出藏区,他这样省吃俭用是为了买一部手机。当时的手机很贵,他的钱有限,我赞助了两百元,还是不够,只好带他到电子市场去买了一部水货机。

买手机这件事很能说明智华的性格,他要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融入外面的世界。他是新一代藏族僧人,眼界比老一代开阔,发展信众不光是在藏族百姓中,而始终盯着人口众多的汉民族。智华就是利用在寺院里当导游的机会,结识了许多汉族朋友,在这些朋友中发展了不少信众。

从兰州回去不久,他又来了,这一次不仅要逛兰州,还要去五台山。过了没多久,又一个人来到了北京。那时我刚调到北京,接到智华要来的电话有点紧张,因为工作太忙,怕接待不周怠慢了客人,谁知这次来有好几个朋友为他安排,其中有一位还是副部级干部,让我大吃一惊。智华不仅是一位僧人,还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

华丹是从各莫寺被派到拉卜楞寺去学习的。除了学佛,还要学汉语。华丹的父亲汉语不错,但是一口四川话,华丹不喜欢,他要学纯正的普通话,于是智华便把他带到了北京。华丹和智华完全不同,他是那种有慧根的僧人,不太善于和人打交道,但是在佛学上很有造诣。他11岁出家,现在已经成了各莫寺领头诵经的八位僧人之一了。各莫寺共有八位大喇嘛,是寺院的领导核心,华丹还算不上八位领导成员之一,但是让他领头诵经是否意味着他已经是最高层领导的预备人选了呢?我这样猜测。我对藏传佛教了解不多,只能以这种世俗的理解方式来介绍他了。
 

前排右一是华丹


各莫寺又称慧园寺,位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县境内,是四川省阿坝州藏传佛教三大格鲁派寺院之一,也是拉卜楞寺的分寺,是个大寺院,有一千多僧人。阿坝人口稀少,总人口只有6万多,这么多僧人整天在街上晃来晃去看起来满街都是和尚,因此汉藏百姓都说阿坝县是和尚县。

华丹告诉我,各莫寺虽然不是最大的寺院,但是它的建筑却是藏传佛教寺院中最好的。各莫寺的联波活佛很能干,把寺院修得很好,还修建了僧人公寓,佛学院和僧人的住房都有了很大改善,焕然一新,比其他寺院的僧人住得都要好,和城里人一样。

 各莫寺

 
智华把华丹和另外几位学汉语的青年僧人安排好之后就回拉卜楞寺去了。他走了不到两个月,教华丹汉语的老师突然有事教不成了,于是智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给华丹找一位老师,最好是义务的,因为寺院里没有这笔支出,外出学习 的经费基本上靠化缘。

华丹住在甘露园南里的一个小招待所里,条件十分简陋,房间是招待所的走廊和楼梯之间的一块空地隔出来的,看样子还不到六平米,一张床之外几乎放不下什么了,这还不是他一个人的住处,和他同来的僧人贡巴甲也住在这里。我想就在甘露园社区里找一位有文化的退休人员教他,于是就带着他满社区转,碰到人就打听,打听了半天也没找到。那天是星期天,社区居委会不上班,我就托了招待所经理到居委会帮着找一下。因为是义务教学,一般人都不愿意干,找了三天也没找到。华丹在北京的时间很宝贵,不能再耽误了,于是我问华丹,让我爱人教你行不行?就是住得太远,每天要跑路,华丹一听,非常高兴,并且表示不怕跑路。

我爱人是因病提前退休的,那段时间觉得身体、精力还可以,便把这事承担了下来。

我家住在惠新东桥附近,从甘露园过来要乘坐地铁一号线再倒五号线,两头还要各走一段很长的路,来一次单程至少要一个半小时,每天这么跑确实很辛苦。华丹第一次来,我爱人到地铁站去接他,让他记住沿途主要标志,下次来不要迷路。华丹满口答应着却没记住,第二天就迷了路。

约定的时间没到,我爱人就打他的手机,问他在什么位置,他说不清楚,我爱人便让他把手机交给路边的人,问清了他的具体位置,告诉他站在原地不要动,这才把他接回来。这回他倒是把周围环境记清楚了,可是第三天来的时候还是没找到我家,因为他提前一站下了车,出了地铁口又不认识了。这回他自己找了个路边的人给我打电话,我正在单位上班,又给我爱人打电话让她去接。两次走错路,华丹很不好意思,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北京,太大了!人,很多;车,很多;地铁,很拥挤,很吵。尤其是他住的社区,很嘈杂,这和他原来生活的清静的寺院相比,反差太大了。他还拐弯抹角地告诉我们,他不是个笨人,这次是丢丑了。

华丹当然不是笨人,他十七岁就开始在法会上领头诵经,其他僧人围在他周围听他指挥,他压力很大,每次做完法会都会瘦很多。诵经时穿的那套行头很重,一个人拿不动,要几个人帮着才能穿到身上,直到做完法会才能脱下来。中间不能吃饭、喝水,等法会结束了,饿得头昏眼花,也吃不下了。

华丹说话声音不高,但是念起经来声音却有很强的穿透力,震得房子嗡嗡响。他说从小师傅就是这样教的,我爱人试着学了学他的发声方法,一出声直咳嗽。华丹的朋友贡巴甲也不会像他那样念经,也是一发声就咳嗽。这种念经法大概和练声乐的人使用共鸣音差不多,同时也相当于一种气功,很多僧人长寿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华丹初到我家来时还穿着那套绛紫色的僧衣,每次到门口就被保安截住盘问一番,他的汉语不好,说不清楚,常常需要我爱人下楼去解释,后来他就不穿僧衣改穿便服了。有时受到盘问,他便把自己的身份证拿出来给保安看。

说起身份证华丹还给我们讲了一件趣事,他的一位朋友身份证上的名字是泽让三国,从字面上看有点怪,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泽让也可以翻译成才让,是至高无上的意思,三国准确的译法应该是桑木科,意思是愿望都能实现。他说办理身份证的人汉语太差,译出来的名字很奇怪、很可笑,于是才让桑木科就变成了泽让三国。

华丹每天上午九点半到我家,学习两个半小时,中午在我家吃饭。藏族僧人可以吃肉,华丹的师傅智华就吃肉,没什么忌讳,但是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僧人是不吃肉的,华丹就属于僧人。到了北京以后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每天念经,坚持吃素。因此每天中午我爱人只能给他做素食,或者是米饭素菜,或者是面条荷包蛋,我爱人怕他营养不够,不吃荷包蛋的时候就给他煮两个鸡蛋。寺院里的僧人很少吃菜,每天两顿饭,难怪华丹看上去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

华丹说汉族人做的菜好吃,藏族人做的不好吃。每次我爱人做饭的时候他都在一边看,看完回去就学着做,我不知道他在那六平米的小房间里是怎样做的。有一次,他给我们带来一些他自己做的糌粑,也就是酥油拌炒面,再捏成团,不知是否还放了其他佐料,吃起来很好吃。这种饭虽然不能满足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但热量应该是够的。

如今的寺院受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几乎所有的藏族寺院都允许游人参观,也把寺院作为旅游资源来赚钱,赚来的钱再用于宗教事业。僧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也打篮球,各寺院之间还经常举行比赛。年轻人都有手机,人人都会上网,整夜整夜地打游戏,闲了还到县城里去泡茶馆,一坐坐到天黑。华丹也和同伴们去泡过茶馆,觉得有意思。与外界接触多了,自然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据华丹讲,现在藏族僧人还俗的比过去多了。
 

年轻的僧人


贡巴甲也在各莫寺出家,华丹带他到我家来玩过。贡巴甲比他大三岁,两人是从小在一起玩大的。贡巴甲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是父亲把他带大的,他对父亲的感情很深。父亲去世以后,他一路磕着长头去了拉萨,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到,我不知这是一种什么宗教仪式,以世俗的理解,应当是一种发宏愿的方式,以此来祝福他的父亲在天国能够得到幸福,在我们汉人看来更是个大孝子了。贡巴甲从拉萨回来的时候,已经是长发齐胸,瘦成一副骨头架子了。

贡巴甲的画画得很好,出家的孩子都是各家最聪明最优秀的,寺院里的活佛和主事的喇嘛们对他们的培养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和世俗的教育有很多相像的地方,比如说因材施教,量才使用。贡巴甲经学得不是太好,就让他去学画画,画唐卡,渐渐地他画画有了名,其他寺院也经常请他去画。


我爱人做过中、小学老师,但是教华丹仍不是件容易事,主要是掌握不好他的水平,慢了不适合成年人,快了又吸收不了。我给他找了一套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语文课本,有些高年级的东西他能理解得很好,有些低年级的课文反而不理解,这就是成人学外语的特点。我爱人每天讲完还要给他留作业,除了生词、造句是必做的功课,还要求他每天写一篇小作文,包括留言条的写法等。

有一篇课文讲到列宁,华丹问列宁是谁?他不知道列宁,也不知道蒋介石、毛泽东,但是在藏区,五岁以上的孩子没有不知道达赖的。学了讲十二生肖的课文,华丹知道了自己是属蛇的,书上说属蛇的男性浪漫幽默,极具吸引力,判断力极强,做事循序渐进,必能攀上高峰……华丹看了很高兴,又让我爱人给他查贡巴甲的,看完之后他说很符合贡巴甲的性格。
 

华丹学习进步很快,刚来北京时一个汉字都不会写,走时已经能够写短文,能够与人简单交流了。

有一次,他指着课文上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问,这是什么?我爱人告诉他那是诗。于是他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练习本,上面写着一行行工工整整的藏文,他告诉我爱人,这是他写的诗。我爱人问他能否翻译成汉语,他说现在翻不了,以后会的。恰在华丹在我家学汉语的时候,我的长篇小说《工人》出版了,华丹看了爱不释手,当时就要把那本书拿走,我说这是出版社给我的唯一的一本样书,不能拿,等批量的样书到了一定送你一本。华丹看了我的书说,将来他也要把他的诗结集出版。我相信华丹一定能做到。

华丹每周来我家五次,周六周日由他自己安排。他学习很努力,除了我爱人教他,还有一位叫马晓丽的年轻女士帮助他。马晓丽信佛,她在北京语言大学给华丹报了一个汉语班,那个班是专门培训老外的,费用很高,可是讲得太简单,华丹觉得没意思,纯粹是浪费时间,去了几次就不去了,回来跟我爱人说,他逃课了,和两个老外打篮球去了。我爱人问他老外是哪国人,他说一个英国人,一个瑞典人。问他怎么和人家交流,他说就用手比划。三国的小伙子语言不通,居然能在篮球上找到共同语言,下周去学习三个人又凑到了一起。因为华丹经常缺课,校方不准备给他发毕业证,马晓丽知道了很着急,培训班快结束的时候,天天打电话催他去上课,可是华丹根本不在乎那个文凭,只是对马晓丽花那么多钱给他报名感到不安。

马晓丽并没有为此事责备他,反而又花钱给他租了宾馆,让他从那个招待所搬出来,这下居住条件改善多了,直到离开北京前,华丹和贡巴甲一直住在那家宾馆,大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马晓丽是佛教徒,因此,华丹对她和对待我们是有区别的,他和我们交往的性质是世俗之间的交往,说话很客气,对待马晓丽就不一样了。有一次马晓丽抱怨工资太低、待遇不公平,华丹当即就反问道:“怎么了?你明天就没有饭吃了吗?”他这样说话完全不是因为不懂礼貌,而是不能容忍一个佛教徒有这样的抱怨情绪。在我们面前,他是个听话的乖孩子,可是在信众面前他又是那样有棱有角,不失原则,让我对这位年轻的僧人感到肃然起敬。

华丹在北京逗留了四个月,除了刚来时跟着智华师傅去了一次八大处,哪里都没去过。因为鸟巢离我家近,他想去鸟巢看看。我爱人身体欠佳,陪不动他,想等我周末休息时带他去,周末我有事陪不成,只好开车把他们送到了奥运村。我爱人陪着他转了一天,他觉得还没看够,第二天又约了贡巴甲一起去了一次,他说他自己知道怎么走,不用我们陪,把照相机借给他就行了。他和贡巴甲在鸟巢玩了一天,谁知傍晚的时候两个人走散了,华丹一直等到天黑也没等到贡巴甲。回到甘露园住所,贡巴甲一夜没回来,华丹一夜没睡,因为贡巴甲既不会说汉语,也不认识一个汉字,而且身上没带一分钱,他怎么回来呀?
 
 
天亮以后,贡巴甲回来了,华丹问他是怎么找回来的,贡巴甲说他有一张地铁交通图卡片,他按照卡片上的字形对着站牌一站一站找回来的。贡巴甲累坏了,回来之后整整睡了一天。
 

调皮的贡巴甲


经过几个月城市生活的熏陶,华丹和贡巴甲变化很大,他们一起游鸟巢、逛天安门的时候穿的都是名牌,阿迪达斯的上衣,耐克鞋,华丹居然还买了一条带花格的裤子。我爱人问他这些东西是在哪里买的,他说大部分是贡巴甲在网上买的。贡巴甲一个汉字不识,网上购物居然这么老练!

华丹的两双鞋一双是黄的,一双是红的。我说你喜欢鲜艳的颜色是吗?他说是,这两种颜色和他的僧袍搭配很协调。华丹和贡巴甲都很会打扮自己,买的衣服都很合身,很新潮,穿起来很酷,完全可以和北京的时尚青年比一比。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贡巴甲居然还花一百块钱买了一具假发,两个人戴着假发照了不少相。我问华丹为什么要戴假发,他说他们从小就出家,从不知道留发是什么滋味,想试一试。我听了有些难过,宗教毕竟对人性的约束太多了,他们从小就在这些清规戒律的约束中长大,从世俗的角度来看有点可怜。
 

时髦青年贡巴甲

 
在京期间,马晓丽给他们安排了一次与藏族歌星三木科——阿佳组合见面,三木科与华丹家还有点亲戚关系,见了面回来华丹十分兴奋。

世俗的生活虽然对他们很有诱惑力,但是我能感觉到,华丹的信仰没有丝毫动摇,或许他将来真的能成正果?
    

戴假发的小帅哥


四个月的学习很快就结束了,结束之前,马晓丽开车带着华丹和贡巴甲去了一趟五台山。

五台山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几乎每一位藏族僧人出游都要去一趟五台山,马晓丽帮助华丹完成了这个心愿。

临走时我爱人恋恋不舍,给华丹煮了一锅鸡蛋,还给他包了一包花椒大料等做菜用的调料,华丹一再邀请我们有时间去一趟各莫寺,我答应他有机会一定去。

华丹走的那天我正忙,没到车站去送他,只能在心里默默地为他祝福:孩子,愿佛祖保佑你一生平安!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写于2011年秋
 
延伸阅读
于泽俊:同学被迫退学了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延伸阅读

改开时代


周其仁:邓小平
做对了什么?邓小平南巡告别革命转换模式吴晓波:如何评价这40年王志刚:邓小平的遗产吴南生口述:亲历特区决策过程陈锡添:不报道南巡遗憾终身李辉:1977年
世界聚焦邓小平凌云:邓小平
访美历险记邓小平决策反击战内情孔丹:邓小平往事彭劲秀:邓小平对朝鲜几次严峻表态何方:亲历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邓小平与恢复高考恢复高考,邓小平与华国锋的作用改开时代第一批
留学生派遣内幕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恩怨情长:都不是为了个人的事
卓琳曾拒绝邓小平的求婚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