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陈侃章:恢复高考是冲破“两个凡是”的第一声惊雷

陈侃章 新三届 2021-03-12

  作者简历

大学时期的作者


陈侃章,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1977级。原在党政机关工作,后辞职下海经商。曾出版《飞将军蒋鼎文》《远去归来的昨天》《吴江年谱》《古往今来说西施》等著作。


原题
“春闱”史无前例
走过春夏秋冬



作者: 陈侃章


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这场“春闱”,从夏日酝酿,秋天初定,隆冬考试,春季入学,走过了一年四季,可谓史无前例。说起这本《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的成书,还得稍稍绕个弯子。

20世纪80年代,我因缘际会结识了吴江先生。

吴老是中央党校原第一副教育长兼理论研究室主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他统筹修改定稿,《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由他撰写,他参与了真理标准讨论的全过程。

他在世时,叮嘱我写写真理标准讨论这件大事,因而我有意识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后在沈宝祥、俞可平教授的帮助下,到中央党校查阅了这段时期的文献资料。

80年代起,我陆续撰写了有关真理标准讨论的文章,有些在《北京日报》《文汇读书周报》《南方都市报》《钱江晚报》《悦读》等报刊上先后发表,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网媒转载。真理标准讨论这件大事,除沈宝祥教授曾有力作巨著问世外,其他有质量的书籍凤毛麟角。

某位学者写过相关的回忆文章,但不少问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说法。如将其纵向串连,可看出先见或后见之明的痕迹明显,或因这件大事渐行渐远,记忆有所失真。不知情者一路跟进高歌,一时看不清背后风起云涌,就有可能留下与事实不太相符的历史。

我试图接近真相,着手撰写了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书稿,并已形成相当数量的文字。几位知情好友闻知此事,认为写这件大事诚有意义,但希望我先写出另外一本书稿——因为他们关注过我原发表过的关于恢复高考的文章,认为再拓宽深入,可以成书;既有现实意义,也有历史意义。

作为恢复高考第一届的受益人,觉得于情于理写写此书很有必要。

众所周知,撰文与写书侧重不同,写书需更系统地了解背景资料,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场景。借助现代科技的强大搜索功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我就找到相关原始文献资料。又因写过“真理标准讨论”的书稿,知晓恢复高考实际上是否定“两个凡是”的前哨战,两者前后衔接,背景有序依存。

如此,原先的积累就发挥了作用。

我又设法找到一些纪念恢复高考的节点性书籍,这些书籍精彩纷呈,各有特点,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年代。

也许是体裁关系,不管是著作还是影视剧,大多是77、78、79级学生的个人回忆,然后结集成书,没有看到讲清恢复高考来龙去脉,特别是运用档案文献资料写成的书籍。这倒激发了我的兴趣,我的着力点不是可以放在这个支点上吗?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恢复高考,大学招生可分三个阶段,即五十年代初到“文化大革命”发生,十多年时间招生基本正常,这是第一阶段。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高校停止招生,凡高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初中生或上山下乡或回乡务农,高校整整四年未招(1966——1969)。

后来为落实毛泽东主席“大学还是要办的……应从有实践经验中招收学员”的指示,北大、清华及少数高校从1970年开始试点招收工农兵学员,其后推向全国,直至1976年止,这是第二阶段。

1977年秋冬之交,复职不久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主导恢复高考的决策,这是第三个阶段。自此后,高校招生进入了正常阶段。这第三个阶段的奠定和发展,正是本书写作的重心所在。

写这本书稿时,更感到邓小平无与伦比的政治智慧。

比如说,按照常规,要恢复高考招生,须先从理论上推翻“两个估计”,否则无从深入。而邓小平则叮嘱教育部,暂不纠缠是非,先避开“文化大革命”,在恢复高考实施时,再批判“两个估计”。

当时思想尚未解冻,文化仍未破冰,“文化大革命”依然在结束之中。如果没有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崇高威望、坚定意志、果断魄力,还真没有其他要人敢在混沌未明的情况下恢复高考。

因为“推荐入学”是老人家定的,“两个凡是”是新当家倡导的。邓小平知难而行,拨这个乱,反这个正,确是一个无所畏惧、具有历史担当的大政治家。

夜深人静,那飘忽的思绪从远处袭来,时间的折叠本一页一页被打开。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1977年恢复高考,我们这些有时想要舞文弄墨的小人物,不知今天身处何方?不得不承认命运的眷顾,时代的变化,伟人的执着,使我们沐浴到喷薄而出的第一缕阳光。

回首望去,当初惊天动地的改革,实际上不过是恢复常识而已。

中山大学1977级毕业生陈平原曾经说过:作为当事者“很容易有意无意中夸大了自己的感受,以为全世界人民都跟我们一样,特别看重‘恢复高考’这件事。”这话在“踌躇满志”中带有一点揶揄的意味。

是的,放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可能只是颗小小的“芝麻”,但放在一代乃至几代人的身上,也即中国现代史的转弯处,则是一个大大的“西瓜”。

如今,恢复高考之事渐渐走入历史深处,有些已随风飘逝。若亲身经历者不写,又寄望谁来写呢?特别是一些细节,当事者写起来可能更真实鲜活。叙写这伟岸大事,笔者明知力有不胜,但心还向往之。于是,感恩与怀念交织,记述与反思并行,梳理记录恢复高考波澜壮阔的拙稿,就这样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的是非正误,将接受社会和时间的检验。

为本书作序的刘海峰先生是厦门大学历史系77级学生,现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享有盛誉的高考研究专家。

成书之前,我尚无缘结识。承蒙著名学者,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原所长龚延明教授将书稿推介给刘海峰教授,他审读后,不但慨然为拙著作序,还将其中的几篇推荐给相关教育刊物发表。刘教授是科举学的创立者。由他作序,颇为本书增光添彩。他的评价自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在此向刘、龚两位教授致以深深的谢意。

恢复高考的故事已经说得不少。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排除各种干扰,冲破重重阻力恢复高考,发生的故事和蕴含的重大意义,还会绵绵不绝地说下去,有可能成为永恒的话题。就此而言,本书是企盼来者的引玉之砖。
 
(选自陈侃章著《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恢复高考的新闻


1977年10月3日邓小平批转刘西尧报送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文件和华国锋的批语 


《冬季里的春闱》书封(精)


2020年第8期《读书》发表《冬季里的春闱》书评

陈侃章专页

恢复高考,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
陈侃章:吴江屡次“直谏”胡耀邦
陈侃章:历史地看待"真理标准讨论"问题
陈侃章:恢复高考追忆中的分歧与辨正
陈侃章:恢复高考追忆中的分歧与辨正
陈侃章:77级、78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陈侃章:那一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
杭大77级阮建忠:首闯自费留学美国之路
陈侃章:蒋鼎文力助张国焘“脱共”真相
 陈侃章:戴笠"西安事变遗嘱"谍影重重
陈仪:身着白色西服,罹难于白色恐怖
宣侠父:蒋介石钦命"密裁"的黄埔一期生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新三届的故事

吕丁倩:我在冰天雪地
绝处求生的高考之路
陈加锁:我的1978,
惊动邓小平派出调查组
骆小元:为了高考政审,
父亲给邓小平写信
刘源:当年邓小平
批准我参加高考
乔凯华:我们给邓小平
写信要求“专升本”
邓小平在黄山:
与新三届大学生的故事
刘惠平:我被政审材料
断送大学前程
张晓岚:那一年我差点
没有通过政审关
冯印谱:一个黑五类
子女的大学梦
陈小鹰:感恩那些
帮我和没帮我的人
温大勇:我的大学梦,
为了那份平等和尊严
王立元:高考录取前
两个灾星和两个福星
韩晓秋:我那悲欣交集
的求学之路
陈侃章:1977年
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邓小平最不满意
高考政审条件繁琐
1977年邓小平与恢复高考
1977年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
恢复高考:一个国家
和时代的拐点
贺越明:“新三届”与高考的存废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