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情丨卢治安:塞北第一个春天,萌动在心底的少年情怀

卢治安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卢治安,生于1947年,天津第九十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12月到河北围场插队落户。1972年选调回天津任中学教师。1978年3月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分配至天津教育学院(后并入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现已退休。


原题

塞北的第一个春天




作者:卢治安

                           

 


01
 
1969年3月3日,农历正月十五,下午。我和晴儿的第一次接触。
 
我轻轻的推开了方部长院落的栅栏门。栅栏是桦木的,不高,也不重。
 
院落纵深很长,脚底下铺着有三四尺宽的青砖甬路,直通到房门口。院子好干净。一抬头,吓了一跳,窗户前的果树下,那只硕大的狼狗正蹬着前腿,眼睛放着凶光的盯着我,一副马上就要扑出来的架势。我浑身发紧,脑门发麻,急忙停住脚步,想喊方阿姨出来。再一看,好奇怪,这狗却缩回了身子,趴在了树下,尾巴不停地摇着,嘴里发出细微的嗷嗷的声音,眼光也变得好和善,甚至可以说是好温柔。
 
我沿着甬路小心翼翼的走到房门前,轻轻地叫了几声:“方阿姨!”
 
“没插门,自己推。”听到方阿姨说。
 
我推开房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好暖和啊。
 
方阿姨满脸的笑容,从东厢房出来,手里拿着一个茶杯,说:“来,快进屋,屋里坐。”
 
迎面的东山墙下,摆放着一个两头沉的写字台,很长,很宽,桌子上有笔筒、墨水瓶、台历等,桌角随意堆着几本书,一部黑色的手摇电话机,陶瓷的烟缸,还有一个大大的白瓷盘,长着半尺多高的鲜绿的蒜苗。
 
方阿姨说:“是上炕呢还是在椅子上?”
 
我说;“就在这吧。”顺手拉过来书桌前的座椅,坐了下来。看到炕上铺着白色的羊毛毡子,毡子上铺着浅蓝底白条格的床单,一个原木小炕桌放在炕头,上面有一摞报纸。明亮的大玻璃窗,厚重的军绿色的窗帘。
 
方阿姨问:“喝什么茶?”
 
我忙站起身,说:“方阿姨,都行,都行。”
 
方阿姨泡好茶,把水杯放在桌子上,拿下杯盖,说:“热,晾晾。”一股清香溢出,我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气。
 
“怎么样?听老方说你们队青年都不错?”方阿姨坐在炕沿说。她只穿着件部队的绿绒衣,对襟的,干练,明快。
 
我一边回答,一边擦着额头微微冒出的汗,这才发现,门后有一个大大的生铁火炉,碗一样粗的烟筒,烧的是煤块,炉火通红。
 
方阿姨笑道:“热了不是?把棉袄脱了。”眼光里满满的慈爱。然后对着西屋亲昵的喊:“你个死妮子,小卢来了,你不是要问问题吗,还不快出来待客?”
 
对门屋晴儿的声音:“不是正在给你方阿姨汇报工作吗?”然后是清脆的咯咯咯的笑声。
 
“这个死妮子!这么着,这屋忒热了,你到她屋去,好好说说话,我忙忙饭。”
 
我忙不迭地说:“方阿姨,别,可别忙饭,我回营子,有饭。”
 
方阿姨笑了,拍着我的肩说:“老方说了,小老乡,是不?等着两眼泪汪汪吧!”她一推我,说:“过去吧。”
 
我刚出了东屋,西屋的门啪地就开了,晴儿挺直着身子,笑着站在门前。她应该是刚洗过头,长长的黑发披在肩上,还有些湿漉漉的,只穿着件白色的衬衣,眼睛明亮,脸色绯红,脖颈白皙。“进来吧!”她说。
 
屋子里弥漫着洗发液的淡淡的香味,还有,女孩子闺房中特有的温馨的气味。
 
我突然觉得局促不安,好热,后背也出了汗。一时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晴儿竟然也是有些发窘,一句话不说,只是倚在她的小书桌前,两手倒摁着书桌沿,低着头,两只脚一前一后地别来别去。满头的秀发,垂落下来,遮住了她的脸庞,像黑色的瀑布。
 
终于,还是我走到她的书柜前,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问她,说:“看看都有什么好书?”
 
她立即活泼起来,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显然是准备好的,举在我面前,说:“你一定喜欢这个诗人!”
 
贺敬之的《放歌集》。
 
我接过书,翻了几页,问:“你怎么知道的?”
 
她很得意的一笑,“那天,联欢会上,你朗诵的《进村》,是不是仿照的《回延安》?”她说着,把头发朝后一扬,右手拿起条白底红梅花图案的手绢,左右手同时拢起背后的头发,捋了捋,把手绢系在头发上。在她仰头拢头发、系手绢时,她的胸高高的隆起,清晰地看到她圆润的饱满的胸,在衬衣下,耸动着。
 
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心头一热,急忙低下了头。
 
我说:“方部长说你特喜欢文学?”
 
晴儿说:“不行不行,就是上学时喜欢语文课,喜欢写作文。”
 
我看了看书柜里的书,数量不少,多是文学方面的书:古代文学作品有唐诗、宋词等各种选本;现代文学茅盾、巴金、老舍的作品都有些;“文革”中出版的鲁迅单行本也不少;当代小说最多,《红岩》《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等,反映冀中保定一带抗日的长篇《烈火金刚》《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占了一层。也有不少散文集,杨朔的,刘白羽的,都有。
 
我心里动了一下:都是些被批判的“禁书”!
 
我取出杨朔的散文集《东风第一枝》,随手翻看了一下,看到不少文字下都画着长长短短的红笔道。就问:“你喜欢杨朔?”
 
晴儿两眼放光,说:“可喜欢了!”
 
我说:“我也喜欢他的散文,清新,有意境。像《雪浪花》《荔枝蜜》,多好!”
 
“对、对、对,就是的,清新,你说的真对!”
 
接着这个话题,我指着书柜说:“你也有刘白羽的啊。你觉得他与杨朔有什么不同吗?”
 
晴儿歪着头,说:“让我想想。”然后说:“我瞎说,你不能笑话我。”
 
我说:“怎么会呢?你说!”
 
晴儿看了看我,说:“我觉得风格不一样吧。比如庄稼,杨朔是青玉米苗苗,嫩,绿,刘白羽是红高粱穗子,热,红。”说完,她很认真地盯着我,小心翼翼的问:“对吗?”
 
我一下子很振奋,说:“你说得太好了,谁教你的?你自己的感觉?了不起,很对啊!”
 
晴儿也兴奋起来:“真的,你别唬我,我说得对?”
 
我说:“从他们散文集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风格,你看,杨朔的叫《东风第一枝》,清新;刘白羽的呢,《红玛瑙集》,浓烈。”
 
晴儿很开心,问我:“县革委宣传部有个大学生说如今中国散文有三大家,那家是谁?他不告诉我,你知道吗?”
 
我笑了,“三大家的说法有点太高了,冰心呢,巴金呢,往哪摆?对不?应该说是比较有成就、有影响、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三位散文作家吧,那个人是秦牧,代表作品是《艺海拾贝》。”
 
晴儿孩子似地点着头,真诚地对我说:“你们老高三的真行,知道的真多!”
 
“你怎么知道我是老高三?”我问。
 
晴儿一时楞了一下,说:“你们到的第一天就知道了,我娘说的。”
 
我问:“光说别人了,你觉得我那诗写得怎么样?”
 
晴儿说:“不是已经说了吗,学贺敬之的《回延安》,挺好的啊。”
 
我说:“别敷衍我,说说。”
 
晴儿一笑,坏坏的样子,说:“听真话听假话?”
 
我说:“当然是真话。”
 
晴儿说:“有点假。我娘说你们来的那天好凄惶,有人都哭了。还风雪老大娘呢,还走革命的道呢?你看看除了我娘,谁还会说这些个大名词?”晴儿咯咯地笑出了声。
 
我有些窘。
 
晴儿却根本没有理会到到我的窘态,接着说:“就算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吧,也觉得你那抒情有点做作,就是假呀。”
 
我挺尴尬,假装回过头看书柜里的书。

晴儿似乎感觉到了什么,说:“你不高兴了?我就是瞎说,是我爸说的,他说你这诗乍一听不错,挺有激情,但有点空洞浮躁的。”
 
我眼前突然出现了我朗诵这首诗时,方部长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目光很深邃,仿佛要穿透我的内心的神情。心中一热。
 
我说:“方部长说得对,是这样的。”
 
晴儿用手不停地拍着自己的嘴,对我说:“哎呀,你可别告诉我爸,他可没让我乱讲。”
 
门被推开了,方阿姨端着个玻璃果盘进来了,满脸的笑模样。
 
“听你们说的好热乎啊,来,小卢,吃点零嘴。”
 
盘子里是榛子,葵花籽,还有些糖果。
 
“妮儿,过来,把小卢的茶杯拿过去。”方阿姨在外屋说。
 
接着听到方阿姨的话:“你个死妮子,胡噙些什么?好好说话!再瞎说看我撕烂你的嘴!”
 
晴儿双手端着茶杯进来,用嘴吹了吹,又放在自己唇上,轻轻的抿了一小口,然后递给我,说:“不烫了,喝吧。”
 
房间热,身上燥,我确实是好渴,端起杯,扬起脖,咕咚咕咚的一口气喝下去。
 
晴儿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大声喊:“娘,咱家的冻梨放哪了?”
 
“在院子仓房里吧?”方阿姨道。
 
晴儿披上件军大衣,转身出了屋门,开门的一霎那,冷气嗖嗖地扑了进来。不一会儿,她两手托着四五个带着冰碴的冻梨跑回来,往灶台上一扔,不停地搓着双手,在嘴边哈着气,来回跺着脚,说:“你别看这东西长得黑黢黢的,可好吃了,又酸又甜,解渴着呢。快,你尝尝!”
 
看到我轻轻了咬了一口,在嘴里慢慢地嚼着,晴儿急切地问:“怎么样,好吃不?”
 
我说:“好吃!”
 
晴儿开心地笑起来:“那就多吃,吃个够,仓房里有一筐呢,都给你留着。”
 
她说话的神情,很可爱。
 
电话铃响了。听到方阿姨接电话:“挺好挺好,说着话呢,放心。好,知道了。少喝点。”
 
然后,方阿姨从东屋走出来,对着晴儿说:“县里下来人了,你爸得陪,不回来吃了。说吧,想吃个啥?”
 
晴儿白了方阿姨一眼,说:“你该问他。”
 
我忙说:“方阿姨,不麻烦了,我真的不吃了,我回去吃。”
 
方阿姨说:“你问问妮儿,我听她的,她要让你走,你就走。”
 
晴儿像是很认真的说:“娘,人家事情挺多的,走吧!”
 
我有点意外,但也没多想,想到也许方部长不回来吃了,留我也不大好。”于是我拿起了棉袄,一边穿着一边说:“方阿姨,等方部长回来转告他,我回去就开始写总结,请他放心。”然后转身要出房门。
 
晴儿一把拉住我的胳膊,说:“你傻呀!你真傻假傻?听不出来?”
 
方阿姨也止不住的笑出了声:“哎呀,还真是个实诚人!”然后用食指戳着晴儿的脑门,说:“你呀,就会欺负实在人!”
 
一时,很亲切的家人般温暖的感觉,暖遍全身。
 
晴儿说:“让我娘做饭吧,你也别脱棉袄了,带你院儿里看看。”
 
不容分说,推着我出了屋门。
 
那条狼狗正趴在果树下晒太阳,见我们出来,懒懒地抬了下头,摇了几下尾巴。
 
晴儿突然“啊”地喊了一声,很惊异地问我:“你是怎么进来的?怎么没听到花花叫?”
 
我指着院门说:“就是从那进来的。”
 
晴儿明眸一闪,叫了声:“花儿,过来!”
 
那狼狗立刻支楞起身子,仰着头,摇着尾,跑了过来。
 
晴儿指着我,对花花说:“花儿,这人是谁?认识他吗?”花花嘴里发出很快乐的嗷嗷声,围着我,时不时的用头蹭着我的大腿,尾巴摇成了一朵花。
 
晴儿朝着屋里大声喊:“娘诶,娘诶!快出来看看,这花儿怎么跟他这么亲?”
 
方阿姨围着个白布围裙,挽着袖口,手里剥着棵葱,站在门边,也啧啧不止地说:“奇了,奇了,缘分,缘分。姜主任、赵秘书都进不了这院子的,疯了似地咬。你第一回来,就亲人似的,到底是小老乡,一家人呦。”
 
晴儿一把把花花抱起来,看着我,说:“看见了吧?花儿喜欢你呢!我真高兴!”说着,眼睛里竟然有泪花在闪动。
 
天好蓝好蓝的。晴空下,晴儿很美丽。
 
晴儿指着四周的土墙说:“开春后墙下边都种葵花,一排排,又高又壮,花儿金黄黄的,向着太阳。”
 
指着窗前的几棵果木树,问我:“知道不,什么树?”
 
我说:“不知道。”
 
她说:“这是石榴,开得花火样红。这是棵梨树,开得花雪样白。
 
“那几棵是苹果,还没挂果,花也挺好看的。”
 
靠西墙开出了一片地,晴儿说:“我娘的地盘,种菜。白菜、黄瓜、豆角子、角瓜(西胡),好着呢!”
 
又领我到了西山墙下,蹲下搬开一个大草垫子,站前身,搓了搓手上的土,说:“这是菜窖。有梯子,下去看看呗?”
 
我弯下身子看了一样,里面有土豆、疙瘩白(洋白菜)等菜蔬,还堆放着几筐水果和其他食品。
 
我说:“不下去了,队里给我们也挖了,放的土豆。”
 
晴儿说:“记住,土豆长的芽有毒,吃了会死人的。”
 
我说:“知道。”
 
她用脚踢着盖窖口的草垫子,我忙蹲下,挪过垫子盖好窖口。
 
“走,到屋后林子里看看!”
 
晴儿话音未落,花花就摇着尾巴欢快的跑到了前头。
 
房后是一片开阔地,几十棵白杨树,枝杈繁密,阳光星星点地透泻下来,照在地上的积雪上,一个个光点在闪,树枝上有几处鸟巢。我说:“这么多乌鸦窝呢。”
 
晴儿说:“你又没看见,怎么知道是乌鸦窝?告诉你,喜鹊!美丽的大喜鹊!”
 
花花早已是在雪地上奔来奔去,从这棵树下蹿到那棵树下,撒着欢。
 
晴儿看着我说:“这里是我想事儿的地方,难过了,不高兴了,我就自己在这儿呆着,有时能呆一整天。我爸,我娘,谁也叫不动我。”
 
说这话的时候,她的神情有些凄然。
 
我抓起一把雪,在手中团着雪球,说:“你还会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
 
她看了看我,没回答,用脚朝地上的积雪使劲踢了一下,说:“多着呢!”
 
那一刻,我能感受到在她快乐、单纯、率真,明亮的内心深处,和方部长、方阿姨一样,有着太多太多人生的苦涩、艰难和沧桑,让人心痛。
 
以后,一年多的时光里,这片杨树林里,留下了我和她那么多春、夏、秋、冬的故事,无论是春的绿枝,还是秋的落叶;无论是夏的雨霁,还是冬的雪花;无论是笑声,还是眼泪,都很美好。
 
因为晴儿。
 
啊,我的白杨林!
 
屋顶升起了冉冉的炊烟,屋内飘出来饭菜的香气,饭快熟了……
 
02
 
塞北的春天姗姗来迟,春节后两天是雨水,元宵节后三天是惊蛰;二月二,龙抬头,两天后,二月初四,公历三月二十一,已是春分了。
 
看不到柳丝泛绿,草色青青。
 
只看到房顶的积雪越来越薄了,有的地方已经露出苫盖房顶的莜麦秸;房檐下挂着的冰绺子,在午后的阳光下慢慢融化,一滴一滴的水珠落在地上,砸出一个个小水坑。
 
只看到阳坡和平川的一片洁白渐渐变黄、变黑,裸露出山岩土地的原色。
 
只看到大川中的冰河解冻开河,河水漫延,听得到到冰河开裂的咔嚓咔嚓声。
 
只看到铺天盖地的乌鸦、喜鹊、麻雀还有无数不知名的鸟儿在积雪融化后的山坡、平川上觅食,稍有惊动,就呼啦啦一片飞向蓝天。
 
只看到生产队圈养了一冬的数十只牛、数百只羊在牛倌儿、羊倌儿的吆喝声中出了圈,在潮湿的山坡和平野上啃食经冬的庄稼茬、草棵子。
 
只看到各家的老汉们蹲靠在场院的土墙前,抽着烟袋锅,唠着嗑,挤着虱子,一整天的晒太阳。
 
于社员和我们知青来讲,春天就是门队长营子口的一声吆喝:“来吧——嘿!”冬闲结束,一整年的土里刨食的劳作开始了,
 
这就是我们的春天!
 
从二月二起,我们开始了农活,从牲口圈起粪、出粪,跟着牛车往平川地送粪,十几天后,快到清明了,开始往闫家沟挑粪。
 
每人一副扁担挑筐,包工、包量,一天六趟,早完活早收工,晚完活晚收工。从沟门到沟脑二里多地,一天上下六趟就是二十多里,还是蜿蜒陡峭的山坡路。早晨吃完饭出工,收工时太阳都下山了。上山时汗水湿透了后背绒衣绒裤,下山时冷风嗖嗖,顿觉得透心的凉。
 
这天,记得很清楚,是四月三号,清明节的前两天。一大早,我们每人歪戴着脏兮兮的狗皮帽子,穿着下乡时统一发的、肩膀已经都磨破了露着棉花茬子的蓝棉袄,腰间系着根粗麻绳,晃悠着扁担来到营子口,蹲在一面土墙下,抽着烟,等着队长老门的吆喝,准备出工。
 
突然,看到营子外小桥上一匹白马迈着碎步朝营子跑过来。阳光很亮,有些刺眼,众人道:“白马,谁呢?”纷纷站了起来。我一眼就看清楚了,是晴儿。她来做什么?
 
只见她到了营子口的土坡前,“吁”地一声勒住缰绳,右腿一蹁,轻轻地下了马。然后,拉着马朝我们这边走来。
 
对襟束腰的素花棉袄,绿色的军裤,头上围着那条紫红色的羊毛围巾。白皙的脸上泛着微红,双眼明亮清澈,楚楚动人。或许是因为刚才牵着马上土坡的缘故,有些喘息,胸脯一起一伏的。
 
我忙整理了下帽子,拍打了下棉袄上的土屑,扣了扣眼睛,因为已经有多少天我们都没有真正洗过脸了。一时觉得很窘迫,不自主的就低下了头。
 
老门早就一溜小跑的迎过来,边跑边说:“哎呀呀,我说怎么今儿一大早树上的喜鹊就一个劲地叫呢,原来是方姑娘来了。这是有啥要事吧?”
 
晴儿说:“那您就是门队长门叔叔了?”声音很明亮、甜美。
 
“不敢当,不敢当,老门。”
 
“门叔,是这样,公社今天开会,要你们队的知青卢治安参加,电话打到大队,一直没人接。急得赵秘书在总机嗷嗷叫。”晴儿边说着,边解开围在头上的羊围巾,紫红色的围巾搭在胸前,乌黑的头发,一条粗粗的发辫。
 
她接着说:“正好我要遛马,加一鞭子就来通知了。”
 
老门忙不迭地说:“辛苦了,还劳方姑娘跑一趟。”他过去接过缰绳,回头朝我们这边喊:“小卢,还不快出来,方部长的姑娘来了,通知开会。”
 
我缩着身子,依着墙根站起来,手里还拄着那根扁担。这身打扮,这种形象,觉得很尴尬,很狼狈。
 
周围已经围拢了不少社员,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晴儿透过人群看见了我,径直朝我走过来。然后,停住脚步,歪着头,上下左右的打量着我,呵呵呵地笑起来,笑声很明亮:“行啊,才几天啊,真像个贫下中农了!”
 
我觉得脸上有些发烧,不自觉地摸了摸腰间的麻绳子。晴儿说:“这根麻绳好有诗意,我喜欢!”
 
老门牵着马,走过来,问:“怎么,你们认识?”
 
我正不知该怎样回答,晴儿抢着说:“当然认识呀,他是我爸的小老乡呢!”
 
老门看着我,做出嗔怪的表情,对我说:“小卢,跟部长是老乡咋不早说?行了,快回吧,回屋收拾收拾,跟方姑娘到公社开会去吧。”
 
我说:“门队长,你看队里活儿这么忙,我还是出工吧。”
 
老门说:“啥轻啥重你拎不清啊?再说队里在乎你们干的这点鸟屎活儿吗?去吧,给你记大队劳务工,十分!”
 
晴儿笑了,很灿烂:“门叔,那就请您帮着拴上马,我先跟他回屋看看。”
 
这么多人看着,我很不自然。晴儿走近我,用手推了一下我的扁担,说:“走啊!”
 
我用扁担穿住了两个挑筐,扛在了肩上,说:“走吧。”
 
身后是社员们的嘁嘁喳喳的声音:“方部长的闺女,千金呀!”

“多高挑的身材啊,细皮嫩肉;看那手,葱白似的;那脸,蛋清样滑溜;看那两眼,亮得能冒水儿呢!”

“在家娇惯着呢,也难怪,方部长,大干部,这要在大清,也是格格呢。”
 
老门厉声道:“都别胡噙了,该干啥干啥去!”接着是一声长长长的“来吧——嘿”的吆喝声。
 
我扛着粪筐在前面走,晴儿一跑一颠儿地跟在后面,“你慢点,不用着急的。”
 
进了外屋,我说:“你怎么来了?你看,影响多不好。”
 
晴儿愣住了,挺疑惑地问:“我不能来吗?有什么影响呢?”
 
我也一下子愣住了,“是啊,有什么影响呢?”自己也说不出来,但心里总是觉得不大舒服,脸上肯定也就带着样儿。
 
晴儿立时显得不大高兴,可也没说什么。我也觉得自己说得有点唐突,就笑了一下,伸出双手,黑黢黢的,指甲里都是黑泥,手背也都冻得开了裂,说:“不瞒你说,我们都十几天没洗手洗脸了,太累,也懒得烧水。我这就烧点热水洗洗。”
 
晴儿看着我的手,紧紧咬着嘴唇,没说话。
 
我拿起水瓢,打开缸盖,一看,满缸漂着的冰碴子;再一看灶前,也没有柴火,不由叹了口气。
 
晴儿安慰我说:“那就先别洗了,公社肯定有热水,好好洗洗,再到卫生站上点冻伤药。”
 
我说,“行吧。我去换件棉袄。”说着就解开了腰间的麻绳,准备脱下肩上已经磨得露出棉花茬的棉袄,走进里屋。晴儿也随即要跟进来。
 
我一把拦住了她,说:“你别进来了,被子都没叠呢。”
 
晴儿说:“我看你也不用换了,你换了棉袄,那棉裤呢?你看看,屁股后面也都开绽了。再看看鞋,整个一个泥窝。”
 
我低头看了一眼,不觉笑了,说:“也是,也没得换了,就这样了,走!”
 
晴儿也笑了,挺开心的样子,说:“麻绳呢?麻绳也系上。”
 
我从地上拾起麻绳,紧紧地系在腰上,双手使劲儿的拍了拍棉袄下襟,说“怎么样?真正的老农吧!”
 
晴儿左歪歪头,右歪歪头,高兴地拍着手,笑着说:“我娘见你这样子,一准儿高兴得笑开了花!”
 
我问:“怎么,方阿姨也参加会?”
 
晴儿楞了一下,说:“我是说我娘如果见到。”
 
我说:“那可不行,太埋汰了。”
 
晴儿看了我一下,没说话。
 
我说:“走吧,你先走,牵马,我后走。”
 
晴儿左脚迈过门槛,右脚还没抬起,突然一回身,双手扶着门框,扬着脸,眼睛盯着我,一动不动,过了好一会儿,对着我说:“我明白了,你刚才进屋不高兴,说影响不好,是怕人家议论,你怪我说你跟我爸是老乡,对吧?你也不高兴我来找你,对吧?”
 
我突然无言以对。说实话,连我自己都搞不清楚当时为什么心情不好,为什么觉得影响不好,晴儿的话,一针见血,我觉得自己的脸涨得通红。
 
晴儿倒是没再说什么,扭身直奔牲口棚。一会儿,那匹白马就跑过了营子口的小桥,进了河边的那片白杨林。
 
我也迈着大步出了营子。
 
我走得很急,过了桥进了林子已经有些气喘吁吁。一棵树后,晴儿闪身出来,那匹马用蹄子踏着雪,啃着裸露出来的草根。
 
晴儿径直走到我面前,双手伸开拦住我,仰起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我不敢正视,忙低下头,正看到她高高耸起的饱满的胸,就把头垂得更低,看着自己的脚。
 
晴儿说:“这没人看得见,接着刚才的话说,我不明白,我说你跟我爸是老乡怎么就让你不高兴了?我来找你怎么就影响不好了?”看来她真的是生气了,嘴巴鼓鼓的,挺委屈的样子。
 
我用脚划拉着地上的雪,想了半天,说出一句绝对是真实的也绝对是能让她接受的话,我嗫嚅着说:“你看我这身打扮,你看我这个脏样,多狼狈,我是怕你笑话我。”说着,我又把泥爪子似的双手伸出来让她看了看,又耸过肩来让她看看肩膀的破棉花。
 
我的话还没说完,晴儿就笑起来了,树林里回响着她明亮的笑声,树上的雀儿在她的笑声里扑啦啦飞向晴空,枝条上的雪花纷纷落下来,落在她乌黑的头发上,长长的睫毛上也挂上了雪花。
 
“有什么狼狈的呀?你这个样子真好,我好喜欢!”“喜欢”这两个字一出口,她突然意识到什么,脸腾地红了,马上接口说:“我好愿意看。”
 
说着,走近我,伸手抓住我腰间缠着的麻绳,使劲拽了拽,对我说:“这个样子,我娘准喜欢!”
 
怎么又说到方阿姨?看到我疑惑的神情,晴儿说:“走,十几里路呢,走着说。”
 
晴儿拉着马缰绳,我们并排走在林子的路上,积雪还没融化,在脚下咯吱咯吱的响。她就在我身前边,觉得她个子真高,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她的头发时时会拂到我的耳际。空气很清新,身边弥漫着她的气息。好长时间,我们都没有说话,就这样走着,静静地,脚下踏雪的声音,白马鼻鼾的声音,还有,偶尔的鸟鸣的声音。
 
还是我先问晴儿:“怎么,方阿姨也开会吗?”
 
她楞了一下,像是刚从一个梦里醒过来似的,应声道:“嗯。”
 
然后,突然停下了脚步,松开了缰绳,低下了头。
 
然后,又突然仰起头来,直视着我,语气很坚定说:“我说了,你别生气。我骗你们队长了,我骗你了,其实根本不是公社开会,是我娘想你了,我也想你了,我娘让我叫你到家吃饺子!”
 
看她那神情,真像是视死如归。一副“就这样,爱咋地咋地”的样子。我性格中最厌恶的是虚伪,最容不得的是欺骗,最仇恨的是背叛,可听了晴儿的话,看到晴儿的神情,我却感到贴心的温暖,还有,莫名的一种什么情怀。我扑哧一笑,顺势用手打了一下她的头,轻轻地。
 
晴儿立时笑了起来,很灿烂的笑。她使劲儿朝白马背上一拍,喊了声“嘚!”马儿飞也似的向前跑去。
 
她歪着头,有些调皮地对我说:“你怎么会不生气呢?我一直特紧张的呢。”
 
我说:“看你那样子,想生气也生不出来。”
 
晴儿说:“什么样子?紧张的样子吗?”
 
我说:“死妮子,好可爱!”
 
晴儿的脸,红了,低下了头,又悄悄地瞟了我一眼。
 
我说:“队里生产这么忙,老门还说公社开会給我记十分工,这要是让队里知道了,真的是影响不好了。”
 
晴儿说:“让我娘跟他们说一声,你不知道,我娘的话,他们都听。”
 
我说:“我还是觉得耽误队里的活儿不好。”
 
晴儿说:“没那么严重的,你们不知道,队里都不愿意你们出工,老门怎么说的,对,鸟屎的活儿,和社员抢工分,你们出工越多,社员分红越少。”
 
我问:“真的?谁说的?”
 
晴儿说:“这不明摆着的吗?地少人多,分母越大,分值不就越小吗?我爸天天接电话,各大队都是这意见。”
 
我不再说话,心情有些沉重。晴儿感觉到了,也不再说话,不时地仰头,悄悄地看看我的神情,默默地,走着。雪地上,我们,咯吱咯吱的脚步声。
 
快出林子了,看见了远方蓝蓝的天空。晴儿突然挽住我的胳膊,说:“别不高兴了,好吗?我娘还在家等着你呢!”
 
我笑了一下,说:“没不高兴,方阿姨怎么想起叫我了?”
 
晴儿推了我一下,放开手,有些怨怼的说:“今天几号了?阳历4月3号,你哪天到的我家?正月十五,阳历3月3号。整整三十天了。我娘总念叨你。”
 
我说:“忙啊,再说也不能总去添麻烦。”
 
晴儿说:“那你答应过我爸的呀。”
 
我想起来了,那天我到公社送那份总结,方部长和我聊了几句:
 
“怎么样?我那傻丫头文学上有些基础吗?”方部长问。
 
我说:“她看的书挺多的,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艺术风格感悟的特别好。”
 
方部长笑了,很开心。说:“有时间就到家,你阿姨在家挺闷的,丫头也没有说话的人。”
 
我说:“好的。一定。”
 
方部长说:“那就二月二,那天你阿姨忘了丫头的嘱咐,没给你做野鸡酱瓜丁,这丫头闹了好几天呢。她自己打的野鸡,说是答应过你,有你一份。”
 
我心中好一阵热,想起了第一次见到晴儿时,她背着猎枪,骑着白马,对我说过的“也有你的。”
 
于是我说:“方部长,一定。”
 
我忙向晴儿解释,说:“你一提,我想起来了,那天送总结材料时,真的答应过方部长的。唉,队里二月二开始干活儿,累趴下了,早忘得一干二净。”
 
晴儿说:“你是忘了,可我娘等了一整天,连花花都蹲在院门口等你。”
 
看着晴儿嗔怪的表情,我觉得心里好温暖。就说:“天冷,快围上围巾,走快点,别让你娘着急。”
 
晴儿笑了,孩子似的,很美。
 
经过车马的碾压,路上的雪已经融化了,土路上湿漉漉的,走在路上,鞋上已经沾满了黄泥。天气很好,阳光照着连绵的山岭和漫漫的平川。快到二十三号大队了,过了二十三号,不到三里地,就是二十七号营子。
 
我说:“路挺难走的,你看,你的鞋也成泥窝了。上马,你先回去,我走得快,一会儿就到。”
 
晴儿低头看了看,跺了跺脚,又看了看我,抿嘴想了一下,说:“好,我先回,叫我娘烧火。”
 
刚要上马,又回过头来,走到我跟前,还是用手拽了拽我腰间的麻绳,很认真地说:“就系着它,让我娘看看,她一准儿喜欢死你!”转身,燕子似地飞上马,缰绳一抖,双腿一夹,“嘚”的一声,白马就奔了出去。很快,消失在路的尽头,蓝天里。
 
我从路边的树下捧起几捧雪,使劲地往脸上搓了搓,用棉袄袖子擦干,又搓了搓手,加快了脚步。

远处,看到了方部长院落的房顶上,正升起袅袅的炊烟。白色的,轻轻的,柔和的,温暖的…… 
 
03
 
栅栏门敞开着,我在土墙上蹭了蹭鞋帮子上的泥,轻轻的进了院子。花花摇着尾巴,颠颠的跑过来,围着我转。我蹲下来,用手在它头上捋了捋,花花转身朝房门口跑过去。
 
院子西头那片菜地已经翻过了,裸露着细碎的黄土。东墙跟一堆黑煤块儿堆的整整齐齐。不知为什么,我有很亲切的感觉。
 
“方阿姨”,我轻轻地叫了一声。花花早已经顶开了房门,蹲在门口,嘴里嗷嗷的叫着。“你够快的啊!”是晴儿快乐的声音。方阿姨满脸的笑容,迎了出来。
 
晴儿穿着件浅灰色的羊绒毛衣,浅领的,脖颈很白,方阿姨还是那件部队的对襟绿绒衣。晴儿挽着方阿姨的手,笑着说:“怎么样?娘,像不像扎根农村的好青年?”
 
方阿姨上下打量了我一眼,一步迈到我跟前,双手扶着我的肩膀,满眼的关切,慈爱,说:“倒是像那么回事,孩儿呦,可真是受了苦喽。”
 
进了房门,看到堂屋正中已经放好了一把椅子,椅子上一个白色的搪瓷脸盆,方阿姨说:“小卢,屋里不冷,先洗洗吧。”说着,从东厢房里提出一个壶嘴冒着热气的大洋铁壶,哗啦啦的往脸盆里倒开水,雾蒙蒙的热水气立时弥漫全屋。“妮儿,你给兑点凉水。”方阿姨说。
 
“来啦!”晴儿端着个花脸盆跑过来,晴儿朝盆里倒着冷水,方阿姨用手在盆里划拉着试着水温,“行了。”方阿姨说。
 
晴儿放下脸盆,也用手试了一下水温,说:“还是有点烫”,端起脸盆要再加些冷水。方阿姨说:“你个死妮子,再加就凉了!”晴儿说:“又不是烫猪,他手冻了,太烫了不行的。”方阿姨说:“也对,我妮子真行!”
 
听着他们娘两个的对话,不知怎的,我有些想哭。忍住了。
 
“来,脱了棉袄,洗洗吧!”方阿姨说。
 
我低头看了看双脚,水磨石的地面上,沾满泥的鞋像个大泥包,正在流着黄泥汤,我不好意思地说:“鞋太脏了。”
 
“没关系,你先洗,洗完了让妮子用火熥熥。”方阿姨说。
 
晴儿给了我一条蓝白道的毛巾,把一个香皂盒放在盆边。
 
我把手轻轻地放在水里,一阵痛,一阵涨,一阵麻,一阵痒,接着,就是种爽到心的舒服,
 
我慢慢地搓着手,轻轻地扣着指甲缝里的泥,一盆水很快变成了泥汤。
 
晴儿过来,端起脸盆,出了门外,回来,又兑好一盆水,说:“你洗,有的是开水。”
 
于是我开始洗脸,脖子,耳朵,搓上香皂,用毛巾擦着,热气腾腾的,把毛巾拧干,正在擦脸,晴儿又把脸盆端开,我忙说,“我自己倒吧!”
 
晴儿转回身,说:“头还没洗呢,倒什么倒?”她端开我的脸盆,把她那个花脸盆放在椅子上,已经放好水了。
 
我把头埋在水中,是很香的香皂味儿,意识到这个花脸盆是晴儿的。
 
我头发上打满香皂,揉搓着,低下头,撩起水,冲洗着。脸盆里立刻成了泛着香皂泡的黑汤。晴儿又换上了那个白脸盆,我把头发扎在水里洗着。两个绒衣袖口都湿了。晴儿说:“你低下头,我给你倒水,慢慢冲。”说着,把她的花脸盆举过我的头顶,,慢慢的倒着水,“烫吗?”晴儿问,“不烫。”我说。
 
“行了!胳膊都麻了。”晴儿说。
 
我用毛巾擦着头发,说:“谢谢你!”
 
晴儿脸红了一下,没说话。
 
又从外面拿来一个挺大的洋铁盆,命令似地说:“把鞋和袜子脱了,烫脚。”
 
我急忙要拒绝,晴儿已经把铁盆放在我脚下,从东厢房把大铁壶提了出来。
 
她扔给我一块抹布,示意我把椅子擦擦,我坐下后,她哗啦啦地倒好了多半盆水,我把脚轻轻地泡在水里。
 
她弯下腰,一手一只地提起我的棉鞋、袜子,走出房门,听到两只鞋啪啪啪的拍打声。一会儿功夫,她转身进来,蹲在西厢房灶台的灶眼前,用一个小铁铲将灶内的红红的余灰往外掏了掏,为我烤起鞋袜来。
 
她蹲在那里,我看着她的背影。洁白的脖颈,一根又粗又黑的辫子。
 
她很可爱。她对我很好。我心里暖暖的。
 
方阿姨从东厢房出来,说:“妮儿啊,灶里火太弱了,还是在炉子上烤吧。”
 
晴儿递给我一双棉鞋,说:“你先穿着,我爸的。”
 
我正迟疑着,方阿姨说:“穿上吧,你那鞋一会儿半会儿的也干不了。”
 
我站在东厢房门口,看着晴儿很麻利的收拾着房间:
 
一阵风似的门里门外,端盆倒水;随手抓起抹布把椅子擦净,摆放到桌子下;颠儿颠儿的跑出门拿来一把墩布;从外到里的将椅子周围溅在地上的水渍拖净;从屋内到门口的将整个堂屋的地拖净。
 
她弯着腰,双手握着墩布,前后左右的拖着地面,时不时的用右手撩一撩垂在额前的头发。脸红红的,额头汗津津的。
 
我对方阿姨说:“方阿姨,想不到晴儿这么能干。”
 
方阿姨说:“这你是看见了,都说我家妮子娇惯,其实什么活儿都干,能干着呢。”
 
晴儿放下墩布,胸脯一起一伏的喘着气,笑着说:“我要是腰间也缠上根麻绳,绝对的贫下中农铁姑娘。信不?”
 
很可爱的样子。
 
方阿姨说:“饺子早就包好了,你们先去坐着说说话,我弄几个菜,咱就吃饭。”
 
我说:“方阿姨,别再麻烦了。”
 
方阿姨说:“你问问这死妮子,看她怎么说?上回忘了给你做她那个野鸡酱瓜丁,天天不顺心,给了我一个月的脸子。不麻烦,你们进屋坐,一会就好。”
 
我看了晴儿一眼,她的脸有些发红。
 
这是第二次进晴儿的房间。
 
对着房门,西山墙下,是她的那张书桌。桌子上有个蓝色的铁皮书挡,中间夹放着十几本书,闹钟,文具,水杯,油灯。贴着后墙是她的那个书柜,并排还有一个衣柜,柜门上有面长镜子。半铺炕,炕上铺着羊毛毡,毡子上是一条单人的印着紫色葡萄图案的床单,被子方方正正的叠放在炕头,素花背面;两只枕头摞在被子上,粉红的枕套,白色的边。一条浅粉色的枕巾。对着炕的山墙,与书桌并排,是一个小梳妆桌,立着面椭圆的镜子,桌面上红红绿绿的几个小瓶子,小盒子。窗帘,厚厚的,平绒,素花。
 
晴儿还是背靠着书桌,双手在后面撑着桌沿,说:“不是来过吗?还这么仔细。”
 
我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上次光顾了说话,没仔细看。”
 
“好吗?”她问。
 
“好。”我答。
 
“哪好?”她问。
 
“都好。”我答。
 
“什么叫都好?”她问。
 
“屋子里的陈设,色调,风格,所有的,都好。”我答。
 
“所有的?”她问。
 
“是啊,所有的。”我答。
 
“那,我呢?”她问。
 
我一下子窘住了,“我呢?”她接着问,能感受到她灼热的目光。
 
“你当然好啊!爱读书,好学习,待人热情,还会骑马,会打猎,会做家务,勤劳……”
 
我还没说完,晴儿朗声的笑了,打断我的话,说:“虚伪,虚伪!你这人,真没劲!谁要你给我做鉴定?你刚才还说过我可爱呢,忘了?不敢说了?”
 
我问:“刚才?我什么时候说过?”
 
“来时,你们营子外的杨树林里,你说的,‘死妮子,好可爱’。你还用手打了我的头,你别不承认,我记着呢。一辈子都记着呢。”
 
我的脸腾地红了。抬头看,她的脸也红红的。
 
好长时间,我们都没有说话。
 
沉默。
 
只听得闹钟的滴哒、滴哒声。
 
屋外传来烹炒的声音,飘来阵阵菜香。
 
“娘,做好了吗?”晴儿朝着门外问。
 
“妮儿呀,摆桌子吧。差不多了。”方阿姨说。
 
堂屋里,方阿姨正蹲在东厢房的灶前,灶膛里火苗通红。灶台上几个白底蓝花边的盘子里已经盛满了菜。我和晴儿把靠在后墙的方桌摆在屋中央,晴儿打开碗橱柜的玻璃门,拿出几个小碗、碟子、筷子、汤勺。
 
晴儿说:“娘,要不上炕吃吧。”
 
方阿姨回过头,看着晴儿,说:“咋地?”
 
晴儿指着我的脚说:“你们小老乡没穿袜子,肯定脚冷。”
 
没等方阿姨说话,晴儿就进了东厢房,把小炕桌摆放在炕中间。随后,把灶台上的菜端了进去。
 
方阿姨拍打着围裙,说:“小卢,上炕,咱们开吃!”
 
我看了看自己的棉裤,有些迟疑,说;“方阿姨,我这……”
 
晴儿在后面推着我,说:“行了,别虚伪了,放心,你一走,我娘立马会换个新床单。”
 
方阿姨白了晴儿一眼:“这死妮子!”
 
我说:“那方阿姨您上炕。”
 
方阿姨说:“老乡,自家人,没那么多讲究,你就坐炕里。”
 
我盘腿坐在炕上,一看,六个盘子,把炕桌都占满了。切得薄薄的酱肘子,上面还撒着些蒜末;切成细长条的腌豆腐,泛着黄黄的香油花儿;十几瓣腌鸡蛋,蛋黄冒着油;十几颗红红的红果加十几瓣金黄的桔子拼成的罐头拼盘;清炖狍子肉,冒着热气;野鸡黄瓜丁,冒尖的一大盘。
 
方阿姨坐在炕头,晴儿跪着腿在炕梢。
 
我问晴儿:“怎么,你不会盘腿?”
 
方阿姨说:“可不,就是学不会。”
 
我说:“那还要在炕上吃?”
 
方阿姨说:“你不知道,这妮子就是总为别人想,心呐,善着呢!”
 
晴儿对方阿姨说:“行了,刚才还说我给了你一个月的脸子呢。”
 
方阿姨说:“我说的是事实吧?”
 
听着她们母女的对话,我有种很亲切的感觉。
 
晴儿说:“快吃吧,吃这个,我打的野鸡!”说着,就用一个汤勺往我碗里盛。看我夹了一筷子放进嘴里,晴儿痴痴地看着我,说:“好吃吗?”我用力点点头:“好吃!”晴儿笑了,很开心。
 
又一次觉得,晴儿好可爱。
 
方阿姨从食品柜里拿出一瓶酒,汾酒,又到堂屋里拿来几个酒盅,说:“先喝着,差不多了,就去下饺子。”
 
我忙说:“方阿姨,我不会……”
 
方阿姨微微一笑,没说话。
 
晴儿倒着酒,说:“又虚伪,你的酒量你们大队干部早就给我娘说过了。全公社,无敌!”她把酒盅递给我,说:“你自吹荆轲易水,狼牙壮士,对不?别端着架子了,我已经把你推荐给我爸了,做他的陪酒,今天就算考试!”
 
我的脸有点发烧,不大好意思。方阿姨说:“死妮子,又疯了不是?”然后指着桌子,说:“来,多吃些菜。吃这个,怎么样,吃得服吗?”
 
说实话,下乡快半年了,过年时也吃过荤腥,但都是大铁锅熬,而平时我们的饭食,没有一点油腥,就是白水熬土豆,撒上几把粗盐粒子。喝的酒也只是山药渣子酒,烈性。这些菜就是在天津自己家里也不是能随意吃到的,狍子、野鸡更是想也想不到。于是,自己当时内心涌起的更多的是满满的感动。
 
我端起酒盅对方阿姨说:“方阿姨,谢谢您!”也用学会的当地人的酒场话说:“什么都不说了,都在酒里了。”然后一饮而尽。
 
方阿姨说:“那就啥都别说了。”端起酒盅,也一口喝了。
 
晴儿在炕上跪着,应该是很不舒服,一个劲地换着姿势,她半趴半跪,说:“我腻歪我爸他们喝酒划拳,咱们背诗,谁接不上,谁喝,怎么样?”她的两只眼闪着光。
 
我说:“好啊!你先说,我接。”
 
“明月几时有?”她声音很大。
“把酒问青天”,我尽量把声音放平稳些。
 
“十年生死两茫茫”,她说。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说。
 
“死去元知万事空”,她说得很快。
“但悲不见九州同”,我不由自主的语速也快了起来。
 
“伤心桥下春波绿”,她看了我一眼。
“曾是惊鸿照影来”,我看着她回答。
 
“大漠孤烟直”,她说。
“长河落日圆”,我接。
 
晴儿眨巴了下眼睛,歪着头,看了看我,说:“还真难不住你。”
 
方阿姨说:“人家小卢六六届老高三,你初中都没毕业,能难得住人家?”
 
晴儿说:“这个太简单了,换一个,回答问题。怎么样?”
 
我说:“你提问吧!”
 
“三苏。”
“苏轼,苏辙,苏洵。”
 
“大小谢。”
“谢灵运,谢眺。”
 
“小李杜。”
“李商隐,杜牧。”
 
方阿姨听着,笑了。“哎呀,我这是听天书呢,死妮子懂得的还真不少哇。”
 
 “山东二安。”晴儿诡秘地笑了一下。
“李清照,辛弃疾。”我回答。
 
“河北二安。”晴儿眼睛紧紧盯着我。
“河北二安?河北?”我一时愣住了。
 
方阿姨看我回答不出来,也挺疑惑的样子,看了看晴儿。
 
晴儿不说话,很体贴的样子,“不用急,慢慢想。”
我摇了摇头,说:“一时还真想不起来了。”
 
“要我告诉你吗?”晴儿一脸狡黠的笑。
“告诉我吧。”我挺急切。
 
“你这态度不大谦虚啊,要虚心。”晴儿说。
“请老师赐教。”我说。
 
晴儿哈哈的笑起来,说:“你先把酒喝了!”
我端起酒盅,仰脖喝了。
 
晴儿很得意的大声说:
“六六届,老高三,记住了,河北二安是:我爸,方梓安;还有你,卢治安!”说完朗声地笑起来。
 
方阿姨笑道:“你个死妮子,真能算计人。”
 
我说:“亏你想得出,聪明!”
 
方阿姨静静地坐在炕沿边,看着我们,脸上洋溢的是那么多的快乐,眼睛流露的是那么多的慈爱。
 
门外,花花快乐的叫声,方阿姨忙着下了炕,说:“妮儿,你爸回来了。”
 
我还没来得及挪动身子下炕,方部长已经推门进来了。一边脱下大衣,一边笑呵呵的说:“小老乡来了?”
 
方阿姨说:“你不是说到四十号林场吗?怎么没去?”
 
方部长说:“这不小老乡来了嘛,过来看看。”
 
我已经下了炕,站在写字台边上。方部长挥挥手,说:“上炕,该坐哪还坐哪。”
 
我说:“方部长您炕里坐。”
 
方部长说:“我坐不住,说几句话,就走。”说着,又对我挥了挥手。
 
方部长坐在炕沿边,看了看桌子上的菜,拿过一个酒盅,对晴儿说:“丫头,满上。”随手掏出纸烟,“牡丹”的,抽出一支,扔给我,自己也点上了一支。我的棉袄就在炕上放着,我忙拽过棉袄,摸索着口袋,掏出半盒揉搓的皱皱巴巴的“官厅”烟,不好意思,又赶紧放回口袋。拿起那支“牡丹”烟抽起来。多半天没抽了,我的样子一定很难看,贪婪地狠狠地吸足一口,憋了好大一会儿,再徐徐地吐出来。
 
晴儿眼睛睁得溜圆,满脸吃惊的样子,“天呀,你还学会抽烟啦?再教育得真彻底,五毒俱全了。”
 
又朝正在堂屋的方阿姨喊:“娘诶,快来看呐,你的六六届、老高三也会抽烟啦!”
 
方部长微笑着,对我说:“丫头就这样,这是高兴了。来,干一个!”
 
方部长对我说:“地委已经批转了你执笔的那个总结。很不错啊!”
 
我正想答话,方部长把手往下一压,做了个不用说话的手势。
 
“怎么样,生产队有什么问题没有?”方部长问。
 
我说:“都挺好的,开始往梁上挑粪了。”
 
方部长问:“怎么样?有些什么体会?”说着,示意我倒上酒。
 
我说:“刚知道所有的农活都是承包、包产、包干的,刨冻粪按粪堆大小,送粪按车,出圈包天数,挑粪包重量,据说各队都是这样,并且社员,还都是真正的贫、下中农,都完全同意这种做法。”
 
方部长说:“那你的看法呢?”很殷切的目光。
 
我说:“刚开始时,觉得这不就是刘少奇的‘三自一包’吗?觉得问题很严重。”
 
“现在呢?”方阿姨急切的问。
 
我说:“也没真正想好,问了很多社员,都是贫下中农啊,他们都说,这么做对,也只能这么着做。说现在往闫家沟挑粪,一天可以送六趟,每人每次就算平均一百斤,也有六百斤肥。大锅饭时,出工不出力,上午太阳到脑袋顶了才出工,歇气一歇就过了晌午,下午再晃悠一趟,收工了。这点活儿一个月也干不完。”
 
方部长没有说话,举起酒盅,示意我再喝一个,晴儿忙给我倒满了酒。“还有什么别的问题,生活上有什么新问题?”方部长问。
 
“还好吧,”我还没说什么,晴儿就抢着说;“爸,你是没看见,他们队的知青,一个个鬼似的,半个多月洗不上脸,水缸里结冰,灶口没柴,可是凄惶了。对了,我娘刚才见了,破棉袄,腰里还都缠着条麻绳子,逃荒要饭的似的。”
 
方部长抬头看着方阿姨,说:“不同于农闲了,开春了,备耕了,农忙了,知青工作就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解决。”
 
方部长看了看表,说:“我得走了。”然后,举起酒盅,说:“小老乡,你很有些头脑,不错。好好干,多学习,勤思考。有问题问老农,这个法子对头,时间长了,你会有结论,有提高的。有时间就来啊,高兴你来!”
 
转身,伸开两个胳膊,方阿姨给他穿上军大衣,出了房门。坚实的脚步声。
 
方阿姨说:“光是说话了,没怎么动筷子呢,快吃饭吧。”
 
晴儿端起那盘野鸡黄瓜丁,给我拨了半碗。
 
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了,晴儿拿来了醋,给我倒在一个小碟子里,方阿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
 
“怎么样?这个是白菜猪肉的,爱吃不?”

“这个是素的,鸡蛋韭菜,韭菜是从口里捎过来的呢。好吃吗?”

“好吃?那就多吃点!”
 
方阿姨脸上满满的关爱的神情。
 
晴儿也是眼巴巴地看着我吃,一脸高兴的样子。
 
围场不产小麦,下乡半年来,这是我第一次吃白面,在方部长家里,方阿姨做的,晴儿陪着我。
 
炕很暖。喝了些酒,吃饱了饭,身上很暖。

方阿姨慈爱的目光,晴儿美丽的笑容,心里很暖。
 
不知为什么,我突然很想哭,并且,我的泪水已经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因为,温暖。

因为,晴儿。

因为,爱。

 

在离家半年的时候。

在千里外的塞北。

在塞北的第一个春天。

在方部长、方阿姨、晴儿的家里。

在他们温暖的房间里。

 
满屋子金色的阳光…… 


(作者谨按:此文为自己《情感记忆之四》的第七、八、九三个章节的节录。文中的方梓安部长(化名)为1937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因所谓“右倾”错误“下放”到塞北,时任公社革委会主任兼武装部部长;晴儿是他的女儿,承德下乡知青。) 


卢治安读本
塞北初恋,此情绵绵五十秋
高高的红枣树下,是我童年的小兰
我那青春萌动时期的单相思
我们的南开,我们的77级
卢治安:新的时间,新的生命
叶嘉莹先生的开门弟子
卢治安:“七路军”的祭奠
卢治安:我的儿子,我的星空

卢治安:临终送别没说,

对着坟茔说出那句话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发个新年红包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青春之歌

 蒋蓉:一个容易受伤的女人,

脸上挂着两行清泪

张宽:小姐姐和我,
上海街角那碗定情的阳春面
张乃千:千里奔她而去,
只留下未完成的亲吻
1978,我那没有发声的初恋
山佬:情窦初开的往事
张辑哲:体育委员与文艺委员拉郎配
张正涛:77封"两地书"的校园之恋
刘山泰:我和我的“小芳”
鲍风:触电般的初吻感觉
伴着我度过整整一年鲍风:太太是个傻丫头
我在她眼里也很蠢韩晓秋:家有憨夫,咱有话好好说陈小鹰:火车奇遇结良缘
我的新潮洋派婚礼静茵:雪域高原的悄悄话王海军:女知青和她们的农民丈夫卢治安:塞北初恋此情绵绵五十秋卢治安:青春萌动时期的单相思
马莉:解冻时期的校园爱情故事
于慈江:北大,我姗姗来迟的初恋
马艺华:我在大学收获最完美礼物李夫瑞:农村娃,你没有爱她的资格吉培坤:30岁超龄大学生的两地书
卜新民: "北漂"四年, 鸿雁传书纸短情长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田文: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40年后,李银河回信王小波:
我爱过你,我仍然爱着你葛有彦:我们三岁相识,牵手到七旬
丁爱笛:北京娃娶了陕北羊倌的女儿陆庆和:女大当嫁蒋蓉:哥哥的小芳徐晓:爱一个人能有多久? 董秋娟:我与梁晓声的初恋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军营华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