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潮 | 易桂鸣:1946年延安,毛泽东接待美国五星将军马歇尔

易桂鸣 新三届 2022-12-28


作者简历

易桂鸣,曾经下乡插队4年,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编辑青年刊物近10年,后自费留美获硕士学位,现为政府资深审计,居美东。


原题

延安1946

毛泽东与美国

五星将军马歇尔




作者:易桂鸣



马歇尔在国防部五角大楼总参谋长办公室,背后是潘兴将军的画像
 
(1)廉颇尚能饭  受命出使中国
 
现在仍然知道乔治·马歇尔的人已经不多。罗斯福总统七十年前就作出了预言。

70多年前的一天,第二次世界大战仍然处于绞着状态。欧洲处在盟军准备反击德意日轴心国的前夜。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艾森豪威尔有一段对话:“艾克,你知道,现在学校里的每个孩子都能说出内战期间战场上每一位将领的名字,但是,如今除了你和我,恐怕没有人知道谁是林肯北方军的参谋长是谁……我很不情愿地说,过了五十年,恐怕同样没有人会记得谁是乔治·马歇尔。”

艾森豪威尔明白罗斯福的话的意思。他自己刚刚由于马歇尔将军的推荐,被罗斯福任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盟军的最高统帅。他的上司马歇尔,却应罗斯福的请求,继续留任美军总参谋长,待在白宫后方服务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和艾森豪威尔心里都清楚,如果马歇尔辞去总参谋长一职,出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率领大军越过英吉利海峡入侵欧洲,打败希特勒德国。马歇尔的名字,将会永远镌刻在历史的名人榜上。这是华盛顿,乃至整个反纳粹同盟国的共识:当反击希特勒德国的一切准备就绪,需要遴选一位总指挥时,马歇尔是当之无愧的盟军最高统帅的最佳人选。在过去几年凄风苦雨的战争岁月里,马歇尔将军在幕后统筹帷幄,协调组建起盟国反法西斯同盟的军事力量。当人类曙光出现在地平线,胜利即将来临之时,理当应由马歇尔走上战场第一线,指挥这部巨大的战争机器,率领盟军走向最后的胜利。

13年前,罗斯福总统越过几百名资深将领,把仅佩戴一颗星的参谋官乔治·马歇尔,不拘一格地提拔为美国三军总参谋长。就在马歇尔宣誓就职的同一天,希特勒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闪电式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火燎原,从欧洲漫延世界各地。可是,美国当时的国防力量,只有可怜兮兮的二十万现役军人和为数不多的船只。一俟上任,凭着职业军人的敏感本能,马歇尔意识到美国必须迅速武装起来,以便有朝一日应对突发多变的时局。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军队借助国家已经高度发达的工业实力,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将一支弱小的美国军队,扩充成一支拥有八百万人的庞大队伍。过去的十三年间,经由马歇尔签署下发了难以计数的军令,为部队生产、装备了二百五十万辆吉普车,八万八千辆坦克,一千二百六十万枝步枪,二百万支机关枪,十二万九千架战斗机。马歇尔将军,成了美国和盟国这部巨大反法西斯战争机器不可或缺的幕后总指挥。

当盟军反击希特勒德国需要一名总指挥时,马歇尔原意打算请缨出征欧洲。可是,罗斯福另有打算。这位身残、年迈的总统,不情愿让马歇尔离去。因为就像离不开他的轮椅一样,罗斯福离不开马歇尔。马歇尔对全球化战略的知识,他在联盟外交事务谈判桌上的权威,使罗斯福离不开他。如果马歇尔去了欧洲,罗斯福找不到能替代他的人。刚开始时,马歇尔坚持要前往欧洲任职。国务卿史汀生私下劝说也无法改变他的主意。眼看挽留不了马歇尔,罗斯福最后吐露心迹:“马歇尔将军,你要是在这个时候离开美国的话,我将夜不能眠。”罗斯福这一番肺腑之言,深深触动了马歇尔。他最后改变主意,同意留在罗斯福总统身边继续当总参谋长。他就是这样与欧洲盟军最高统帅的历史重任失之交臂……

然而,历史的机遇,并没有忘记马歇尔将军。公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偃旗息鼓之后,一个非他莫属的政治使命,将马歇尔重新推到了地球的另一端:中国。
 
1945年11月26日,秋未冬初的一个下午,维吉尼亚州李斯堡镇。马歇尔将军刚刚回到家中。昨天,他正式结束了四十年戍马生涯。在五角大楼的退休欢送仪式上,杜鲁门总统告诉与会者:马歇尔将军是“这个国家、或者任何其他国家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人。”《时代》周刋在评论年度人物马歇尔时说:“马歇尔是自从华盛顿以来美国人民最信任的军人。”斯大林甚至说,他会将生命托付给马歇尔将军。

当天傍晚时分,家里的黑色电话突然铃声大作。马歇尔拿起话筒,习惯地说:“这是马歇尔将军。”

马歇尔听出电话的另一端是杜鲁门总统。他眉间的皱纹,渐渐地又变深了。他默默地听着电话,没有多说一句话。过了一会儿,他简单而有力地回答了一句:“是的,总统先生!”然后放下电话。

过了不久,夫人凯瑟琳从楼上下来,马歇尔仍然坐在会客厅的沙发上,墙角的落地柜式收音机,正播放新闻。马歇尔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凯瑟琳是谁打来的电话,屋角的落地柜式收音机,突然传来一则突发消息:“新闻快讯,杜鲁门总统巳经任命马歇尔将军担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

夫人凯瑟琳满脸愠色地望着马歇尔:“乔治,哈里怎么能这样做? !我们都准备好去佛罗里达度假了!华盛顿那么多能人,为什么非要你去中国?” 夫人凯瑟琳无法理解,中国人兄弟之间打架,与他丈夫何干?!
 
两周之后的12月14日早晨,马歇尔出现在波多马克河边的国家机场。一架螺旋桨推进的C-54飞机的引擎已经点火起动。一小群记者和朋友聚集在那里。马歇尔将军一身卡基布制服,扎腰皮带,头上一顶将军帽。为马歇尔送行的凯瑟琳強作欢颜。马歇尔安慰夫人:“亲爱的,我去几个月就回来。”……
 
马歇尔的跨太平洋之行,前后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他的C-54专机(当时俗称为“空中霸王”—— 是一款简单的运输机。但是,这架在美、英“租借法案”之名下,专门为邱吉尔定制的C-54,是一架装备不同一般的军用飞机:机尾安装了睡床,配备有贵族俱乐部式舒适的皮椅、木镶板,极尽奢华。)此行釆用逐岛跳跃似的飞行,跨越烟波浩渺的太平洋。从华盛顿特区直飞旧金山,再从旧金山转飞夏威夷檀香山,然后从檀香山飞往关岛的瓜加林、马尼拉、中国上海、南京……一个多星期后,抵达中国战时陪都重庆。

马歇尔将军的C-54专机“空中霸王”飞抵重庆
 
(2)中国情结渊远流长
 
两个半月后,在马歇尔的斡旋下,国共双方终于达成第一个临时停火协议。和平似乎有望降临这块多灾多难的黄土地……

为了监督国、共两方停火协议的实施,马歇尔与“三人委员会”成员的周恩来、张治中等人,于1946年3月4日下午,分乘两架飞机,前往华北各地视察。他们乘坐C-54先从重庆飞往当时的北平——三人委员会执行办公室总部所在地。马歇尔在北平会见了傅作义等国民党将领。傅作义以当地出产的香烟“元帅牌”招待马歇尔。翻译告知马歇尔将军,香烟的名字是他的姓“Marshall”时,马歇尔忍不住大笑起来,连说几遍“Wonderful!”在场的中国人见马歇尔开心的样子,也跟着大喊“王豆腐!”

马歇尔第二天来到山东济南,当地驻军国民党将领王耀武,还有从二十几里地外乘吉普车赶来的共产党军队将领陈毅,携一女译员,与马歇尔将军见面聚谈甚欢。在随后的宴会上,两方都向马歇尔将军表示:“我们不再互相打了!”马歇尔听后,颇为满意地哈哈大笑起来。第三天,马歇尔飞往山西,与阎锡山、刘伯承见面。双方会见后还举行了中外记者会……

重庆国共谈判三人委员会成员:张群、马歇尔和周恩来
 
延安,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的革命圣地,是马歇尔此行的最后一站 —— 一个充满浪漫而又隐秘的色彩的地方。千千万万的国统区年轻学生,还有不少富有冒险精神的西方人,被吸引过来。年轻的美国记者斯诺通过《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首次把中国共产党人介绍给陕北山沟以外的西方读者,斯诺也因此书一举成名。使华之前,马歇尔特意拜读了斯诺的著作。该书描写的毛泽东,特别是斯诺拍摄的那张毛泽东略显疲倦的样子的照片,给马歇尔留下很深的印象。这张照片里毛泽东的样子,让他联想起林肯总统憔悴的模样。

在马歇尔之前,访问过延安的美国政府最高级别官员,是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帕特里克·赫尔利将军。这位俄克拉荷马州富家子弟出身的大使,曾经是胡佛总统内阁成员,被派往中国任蒋介石的参谋总长。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印象中,蒋介石并没有与共产党联手打日本人,而是想方设法削弱共产党的力量。美国提供的物资和武器,没有被用来打击日本,而是要么留下来打共产党,要么被腐败的国民党将领私吞。赫尔利从希玛拉雅山“驼峰”飞入中国前,曾自命不凡的表示:“我能够对付这些家伙。他们就像墨西哥人一样。我能搞定墨西哥人。”他自信自己能够解决中国人的问题。

赫尔利大使虽然口齿伶俐、口才很好,却因为脱口而出的满口脏话而在中国出了名。第一次来到延安,他就像乔克托印地安人打仗时那样,叽叽嘎嘎地乱叫乱喊。他骂周恩来是“混蛋”;他对蒋介石讲毫无忌讳的猥亵下流的笑话。赫尔利还给毛泽东留下很坏的印象。毛泽东称赫尔利为小丑。国民党内蒋介石政府的官员,私下给赫尔利起了一个绰号:“大风”。1945年日本人投降后,斯大林为了俄罗斯在远东的利益,说服毛泽东与蒋介石坐到谈判桌前。赫尔利也极尽全力撮合国、共两党合作,但是,国共两方却都在为各自的政治利益,准备进行一场最后决战。

到了1945年底,国共两党和谈陷入僵局,内战大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杜鲁门政府看到斯大林在中国东北毫无撤军的迹象,意识到美国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中国事务,以防止苏联在远东地区持续扩大其影响。可是,就在这样重要的历史关头,自命不凡的赫尔利大使,突然在偏执狂的公愤中辞职。赫尔利在辞职信中,指责美国国务院内部的“亲共派”的诡计,使他在中国毫无作为。赫尔利的突然离职,让意外地走上白宫总统宝座才一年半的杜鲁门措手不及。同样毫不吝啬粗话的杜鲁门,忍不住咒骂赫尔利“狗娘养的!”

在内阁会议上,从新墨西哥州来的农业部长提醒总统,为何不让刚刚退休的马歇尔将军接替赫尔利?马歇尔毋容置疑的非党派信誉,立即获得杜鲁门的认同。杜鲁门崇敬马歇尔。用白宫助理的话说:“在杜鲁门总统的眼里,马歇尔将军永远不会做错任何事情。”杜鲁门私下承认,马歇尔是该退休了。马歇尔是独一无二的人物。美国没有什么人能超越马歇尔的威望。没有谁能够以他的方式表现美国人的力量。杜鲁门相信,马歇尔凭其折冲樽俎、长袖善舞的协调能力,使盟国在艰难的条件下,团结一致,战败希特勒德国。他同样也能够帮助盟友中国解决国、共两派面临的政治危机,避免中国发生内战。杜鲁门明白,他可以使马歇尔的中国之行成为一次短暂的使命。马歇尔不需要担任驻华大使,而是担任总统特命全权代表,尽量发挥他的特长,一旦中国人不再打仗,他就可以返回美国,继续过他的退休生活。杜鲁门知道,只要他拿起电话,马歇尔绝对不会对他说“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潘兴将军(前排左二)参谋的马歇尔

1946年3月4日下午,“空中霸王”C-54逐渐飞近延安上空。驾驶员焦虑地望出窗外,他在寻找一座著名的地标建筑:延安塔楼。他试图在天黑之前降落。马歇尔从机舱的窗口望出去,只见被雨水侵蚀的群山连绵起伏,黄色的大地,见不到葱绿植被。起伏跌宕的地形,会使飞机降落十分困难。马歇尔后来在个人日记中写道:“不难理解为什么共产党人把延安选为他们的根据地。没有任何语言能够描述这个被侵蚀得无法通行的地区有多么的孤立。”

马歇尔实际上对亚洲、对中国和中国人,一点也不陌生。这也是杜鲁门总统选中他出使中国的原因之一。自从维吉尼亚军事学院毕业后,马歇尔先后两次驻扎菲律宾,第一次是从1902年到1903年,身为一名21岁的少尉军官;另一次是从1913年至1916年。1914年春,33岁的中尉乔治·马歇尔,获准休假,带上年轻美貌、演员出身的妻子莉丽,从菲律宾马尼拉出发,前往中国东北休假旅行。十年前,这块白山黑水之地,爆发过一场被后人称为“日俄战争”的国际纷争。这次地缘政治冲突,标志着两个转折点:一是刚刚崛起的东方日本帝国,打败了強弩之末的俄罗斯沙皇,世界第一次意识到,现代亚洲人,也可以打败西方列强;二是随着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亲自斡旋日、俄和平协议,山姆大叔首次尝试介入新型全球国际事务。

年轻军官马歇尔,对日俄战争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中国东北休假期间,他骑着大白马,早出晚归,考察了东北的各大日俄战场遗址。殷勤有加的日本军官为他作向导,逐一向他介绍日本军队的“辉煌”战绩。广袤无垠的中国东北,给马歇尔留下深刻的印象。旅行结束后,他特意制作了一个旅游图,建议上级派出更多的军官到东北去考察。并且推荐每年最佳时间:4月末或5月初。“那时候少雨或无雨,无风暴。”

1924年,因为对远东地区兴趣浓厚、年届43岁的马歇尔,再次被派驻天津的美国陆军第十五步兵团(约一千人),他后来荣任团长。马歇尔从1924年至1927年前后,在天津驻扎了3年。在天津期间,他见证了大清帝国分崩瓦解之后,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中国社会乱象。一个圣诞节的早晨,在天津兵营外,他亲眼目睹像“被猎杀的疲惫不堪的动物一样”爬行路上的无数难民。对中国事务的兴趣,激发他努力学习汉字,他还鼓励其他军官,也像他一样学习中文。经过努力学习,他后来可以认2,500汉字,他写信告诉朋友:“我能够叽哩咕噜说中文,不仅是谈判条约,或者是解读苦力和人力车夫之间的争议和吵架。我现在差不多像个‘中国佬’了。”

没有想到的是,二十年后,历史的机遇、身不由己的命运,又将马歇尔推到了有着4万万人口的中国政治舞台的前沿。不同的是,这一次他的身份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特命全权代表”,他已经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少尉军官,变成了威名显赫的世界级五星将军。希特勒、墨索里尼和东条英机等法西斯之辈,这些一度让世界闻之色变的风云人物,早已经成了历史的过眼云烟、他的手下败将。出使中国两个半月后,马歇尔终于实现了他此行最大的愿望:与具有传奇色彩的中国农民革命领䄂人物毛泽东见面……

在延安东关机场,从左至右:周恩来、马歇尔、朱德、张治中、毛泽东
 
(3)在延安的十八个小时

下午4点30分左右,马歇尔将军的“空中霸王”C-54专机,好不容易在延水河畔的延安东关机场的碎石跑道上缓缓停稳。舱门开启后,马歇尔第一个出现在舱口。一阵陕北午后凌冽的寒气扑面而来。马歇尔戴着军帽,皮手套,双排扣棕褐色的外套扣在它的毛领上以抵御寒冷。他独自一人第一个走下C-54的舷梯。毛泽东正站在机场的碎石跑道上,他的身后两边,是其他几名共产党领导人,还有美军延安观察团的几名美国军人,以及前来欢迎的、人数多达几千人的民兵与群众。下了舷梯,在依然轰鸣的飞机的巨大阴影下,马歇尔经由周恩来介绍,与迎上前来的毛泽东双手紧握。马歇尔将军打量着毛泽东,他发现毛泽东双眼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略微斜戴的呢帽子下,溜出桀骜不羁的头发。毛泽东体形微胖,身上的衣服,比起英俊、整洁的周恩来的着装,显得皱巴巴和粗陋。马歇尔注意到,毛泽东当时的模样,已经没有了长征后、斯诺照片上林肯式的憔悴样子。

 在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陪同下,马歇尔检阅了五百多人组成的仪仗队。仪仗队演奏一首专门为这个场合谱写的歌曲,其歌词写道:“呵, 马歇尔将军!  你是和平的天使。呵, 马歇尔将军!  你从太平洋彼岸, 来到这穷乡僻壤的中国北部!  你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和平建国的理想。让我们歌颂你那伟大的号召力, 扑灭燎原的战火。 呵, 马歇尔将军! 让红色的队伍向你致崇高的敬礼, 我们共产党拥护你!”

马歇尔在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的陪同下检阅八路军仪仗队

然后,马歇尔又向几千舞动长矛、大声欢呼的民兵和群众挥手致意。美国客人注意到,欢迎人群中的“八路军”仪仗队员,缠着绑腿,穿布鞋,腰间挂了三颗手榴弹。紧接着,马歇尔与毛泽东,乘坐在第一辆车头挿有美国星条旗和延安的“锤子和镰刀”红旗的绿色吉普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歇尔亲自下达命令制造和发放了二百五十万辆同一款吉普车到世界各地)。马歇尔与毛泽东站在车上,向沿途欢迎群众招手致意。从东关机场一路过来,近万群众的欢迎队伍,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

马歇尔一行美国客人的车队,经过延安城仅有的一条街道,驶向城西北的八路军总部的王家坪。随后被安排在王家坪中共中央办公厅稍事休息。马歇尔注意到,中国共产党的总部是一座粉刷白墙的泥砖屋。大多数共产党人住在窑洞里。即使进了窑洞内仍然很冷。马歇尔没有解下大衣,他把双手挿入口袋。马歇尔选择一个小长椅,与两位助手紧邻而坐。在紧接而至的茶话会上,桌面上摆着茶和点心小吃。墙上挂着几名共产党人的画像。毛泽东则坐在一把椅子上,抓住扶手,若有所思的距离远远地望着他的客人。但是,毛泽东显得礼貌周到。在寒喧时,毛泽东对马歇尔说:“我知道你的五颗星上将,是美国军官最高官衔。人们不称你为将军,而称你为‘马帅’,体现出对你的尊敬。”

毛泽东正在通过翻译与马歇尔进行对话

马歇尔笑容可掬地回答:“二战期间,我到了法国才知道,‘元帅’是中世纪宫廷里管皇帝马厩的差使,‘将军’才是指挥军队打仗的大官。到了十六世纪,‘元帅’一词才在法语中表示最高军衔。”

毛泽东听后乐哈哈地笑着说:“怪不得你更喜欢人们称你为将军。”

席间,转入正式话题,毛泽东开始讲话,他感谢马歇尔在美国和蒋介石的指导下的努力并承诺坚持三个原则。在迎接马歇尔来访之前,毛泽东在与他的共产党干部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说道,他认为:“美国可能在长江下游登陆,我们要和他们合作。”“自鸦片战争以后,104年以来,没有一次这样好的环境,全世界民主国家都在帮助我们。过去只有苏联帮助我们,现在英美不反对我们,还帮助我们.....”毛泽东发言之后,马歇尔也还之以礼。马歇尔在发言中说,毛泽东和共产党人,对于建立一个和平、团结的中国和世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马歇尔在接下来的讲话中,赞扬了在重庆代表中共参加谈判的周恩来。马歇尔把谈判期间发生的摩擦,归咎于“不可调和的元素”。他同意,把停火协议落实到东北很重要。马歇尔告诉毛泽东和在场的所有人,他是作为朋友到中国来的,美国政府不会干涉中国事务。美国的军队(当时有约10万人)不可能在中国待太久。美国军队在中国的主要任务,是协助遣返人数多达三百多万的日本军人和家属。马歇尔吁请国共两方,把异见搁置一边,拥护共同点。马歇尔表示,只要他还待在中国,他将会极尽最大的努力为国共双方达成和平与合作奔走。马歇尔最后向在场的听众阐述了他也向蒋介石表达过的既定观点:“美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希望看到战后中国尽快实现和平与统一;统一之后,我们要在各方面都给予中国大量的援助。但是,如果不能实现和平统一,美国就很难继续给予援助。”

当时在场的美国人注意到,马歇尔讲话的时候,毛泽东和与会的中共其他领导人的脸上,并没有多少什么表情。

王家坪茶话会一景

茶话会结束后,随行的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因为长途乘坐飞机引起不适,继续留在王家坪休息。马歇尔由彭德怀陪同,前往延安城北门外,探望美军观察团的美军官兵。美军延安观察团,住在坐落于一处有八间屋子的低矮石头房子,房子前面有盖木门廊。院子中一间砖房的门额上写着:“惠特西厅”。彭德怀通过翻译告诉马歇尔:“亨利·惠特西空军上尉,是最早一批到达延安的观察团成员。前年底在山西调查时,与我军一名摄影记者一起,不幸遭遇日军埋伏而牺牲。为了纪念惠特西,八路军把这个作为餐厅的房子命名为‘惠特西厅’。门额的大字,由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亲笔题写。”

马歇尔闻之,肃穆静立片刻,举手行了一个美式军礼,然后脱帽鞠躬。

在南门外延安交际处休息了一会儿之后,马歇尔一行又前往王家坪看望了毛泽东、朱德。在王家坪,马歇尔还见到了毛泽东夫人江青。马歇尔的第一任夫人莉丽,年轻时也曾经当过戏剧演员。所以,在与江青握手时,马歇尔笑问道:“夫人,我听说您在上海演过电影。”他接着又把随行的一个人介绍给江青:“这是白鲁德,我的女婿,刚刚晋升为将军,正在北平军调部协调工作。”马歇尔接着特意送了一盒巧克力糖给江青。

晚上7时,毛泽东为马歇尔等美国客人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驻地举办了一个按延安当时的条件来说算是“盛大”的宴会。为了表示东道主的热情,在入席和散席前后,江青均亲自挽着马歇尔的手臂而行。时年才三十岁出头的江青,当晚着列宁装,肩上披着一件双排铜纽扣黄呢军服外衣,比起大多数身穿肥大臃肿棉衣棉裤的革命同志,她的确显得鹤立鸡群,引人注目。席上,毛泽东亲自举怀敬酒,赞扬马歇尔“为了一个和平、民主和团结的中国所作的无私奉献。”毛泽东兴致勃勃地与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一起,高呼:“中美合作万岁!”“国共合作万岁!”马歇尔,仍然穿着大衣,举起茶杯回应。他们一起并排坐在破损的木椅上,讨论着中国和平的未来。一位曾经在密执根大学留学的共产党人为他们作翻译。

饭后,毛泽东又专门在延安大礼堂为马歇尔一行举办“延安各界欢迎马歇尔上将大会”。延安大礼堂内,左右两侧,首次悬挂起青天白日满地红的中华民国国旗。晚会上先是奏中、美国歌,表演腰鼓舞,花鼓,“兄妹开荒”,大提琴独奏,黄河大合唱等节目。虽然舞台上的热烈气氛此起彼伏,在冷风习习的礼堂内坐了两个小时的马歇尔,注意到舞台两侧,分别悬挂着列宁、斯大林像,他还是忍不住感到一股寒气袭上心头。主人似乎注意到美国客人对陕北高原夜晚的寒冷不太适应,演出开始不久,有工作人员给马歇尔等贵宾,包括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送来毛毯御寒……

运往晋察中共地区的美国军用物资

当晚,马歇尔住在延安美军观察团的基地,睡在一个草席床垫上。美军延安观察团所住的八间屋子的低矮石头房子,按照当地的标准属于奢侈—— 美国人有发电机和电影放映机。毛泽东和其他延安干部有时会过来看电影 —— 即使如此,美国大兵们依然感受了斯巴达克式的粗旷和浪漫气息。夜晚,山谷里野狼的嚎叫,回响在山峦之间;在当地人进入窑洞时,灯火会在斜坡上晃来晃去。第二天早晨,美军营房里,飘逸着诱人的咖啡、炒鸡蛋和薄煎饼的气味;美国军人自己利用被击落的飞机材料,制作了一个圆烤盘。

第二天上午,马歇尔按计划结束对延安的访问。临离开延安之前,马歇尔乘坐吉普车,巡视了破旧不堪的延安镇中心。当时陪同的还有毛泽东。毛泽东乘坐的一辆厢形车的边门上,写有这样一行字:“纽约东42街华人洗衣店赠送给英勇的中国保卫者”。

坐在美军吉普车上的毛泽东,身后是赫尔利大使

上午10时,马歇尔将军回到延水河畔的延安东关机场的跑道上。延安的全部党政要员都到机场为马歇尔送行。C-54“空中霸王”起飞之前,马歇尔与毛、周、朱合了影。马歇尔还特意向一起前来送行的毛泽东夫人江青告别。临登机前,马歇尔又与毛泽东进行了短暂的离别谈话。他们的对话,积极,充满希望却又模糊不清。毛泽东歪戴着帽子,脸上表情轻松。与马歇尔握手告别时,毛泽东告诉马歇尔:“再说一句,一切协定,一定保证彻底实行。”

次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表示:“我们完全同意马歇尔将军关于中国未来的看法。”……

撤离中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喜形于色:“再无中国使命!顶好!”/注:二战期间来华服务的美军飞行员起飞前习惯竖起大拇指说“顶好!”表示称赞

马歇尔的延安之行,前后约为18个小时,成了当天轰动全球的新闻事件。但是,马歇尔的延安之行,对中国和平统一命运的影响,却远没有达到许多人预期的效果。尽管在返回南京(途经汉口)途中,马歇尔对自己的延安之行,多少有点儿“胜利之旅”的感觉。表面上看,他至少又一次干了不可能做到的事。然而,马歇尔当时还不知道的是,他离开延安的第二天,毛泽东在延安又迎来了另一拨来自遥远北方的客人:苏联老大哥。

得知马歇尔访问延安的消息后,斯大林专门向延安派出两名医生,表面上说是给毛泽东检查健康,实际上其意图不言自明。苏联人在延安得到的款待与美国人不同。马歇尔的延安之行,受到媒体大张旗鼓的公开宣示; 而苏联医生则应毛泽东的邀请,悄悄来到他住的窑洞里会面,并没有引起外界太多的关注……
 
后记:马歇尔在中国斡旋13个月后,被杜鲁门总统召回美国出任国务卿。马歇尔直到离开中国前的最后一刻,才通知一直试图说服他留下来担任总参谋长的蒋介石。马歇尔离开中国不到两个月,中国内战全面爆发。马歇尔将军调解国共两党冲突的努力最后正式以失败告终。正如马歇尔警告过蒋介石的那样,两年后,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国民党,解放了全中国。
 
本文资料来源:
DanielKurtz-Phelan《The China Mission: George Marshall'sUnfinished War, 1945-1947》published by W.W. Norton& Company

易桂鸣专列

易桂鸣:延安1944,

毛泽东与美国军人共度“圣诞”

易桂鸣:老校长司徒雷登,

一波三折的魂兮归来

帝国坟场,英军喀布尔大撤退
易桂鸣:墨西哥大毒枭越狱记
易桂鸣:为什么1/3美国人
对新冠疫苗说“不”


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百年潮
张志鸿:913,秋天里的一声惊雷
林彪集团“红二代”:命运的折痕
毛泽东在林彪出走的那些日子里
潘景寅:林彪专机飞行员,
邓小平说他是一个“好人”
张志鸿:探访黄冈林家大湾
揭发林彪的林豆豆为何遭遇"不公"
张聿温:林豆豆在空军报社的十年
李辉:林彪最后一次出现在
《人民日报》是1971年10月1日
张效雄:林彪的另一面
毛泽东提名林彪副主席,
医生暗示叶群节制性生活
胡宗南策反林彪?
两人闭门深谈四小时有何玄机
沈志华:朝鲜战争初期
林彪“称病不出”质疑
林彪四野部队有三万日籍解放军
黄永胜任总参谋长期间的一些事
杨成武眼中的“杨余傅事件”
在罗瑞卿专案组的日子
吴新潮:说吴法宪"草包司令"纯属抹黑
走出秦城监狱的吴法宪
袁晞:六十年前的那场冲突和战争
孔捷生:黄埔四期林彪的同学,
林莽深处之悲剧英雄
钱江:“二丁事件”和庄则栋政治浮沉
胡耀邦属于未来的中国
 胡敏:潇洒一遭万事空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界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3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界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