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踪丨刘晓华:​走出“至暗时刻”之英国瘟疫版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4-0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刘晓华,生于北京,现旅居英国。


原题

生活在瘟疫下的英国




作者:刘晓华



2019年12月,一个小小的病毒打破了人类平静的生活,新冠病毒无情地向我们袭来,至今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三年里,这个世界被病毒的魔爪残酷地晃动着,吞噬着,几乎无一处幸免。总盼望着有一天灾难过去,写下自己的感受,但似乎希望渺茫。

我的一生经历了几次大的灾难,三年灾害(饥荒),十年文革(动乱、失学)。最大的一次天灾——唐山大地震。这次又经历了席卷全球的瘟疫。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有5亿2千2百多万人感染了病毒。626万多人遇难。我想实际数字恐怕比这个还要高。

今天的人类仍无法掌控瘟疫,面对这微小的病毒显得那么束手无策。看着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兴风作浪,此起彼伏,它打击着人类自以为是的认知。无论你的国家多么强大,你的武器多么精良,你的科技多么发达,大自然带来的灾难仍难以抵抗,它不给你时间,不让你准备,它让你措手不及,把人类推进一个黑暗的无解的,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的深渊。

我家阿智(女婿)的父亲,就在回伊朗的探亲中根本无法就医最终丢失了性命,孩子们远在异国,那种悲伤是可想而知的。一粒沙子掉在我们的头上就是大山。全世界六百多万个家庭的悲剧,整个地球的悲剧。
 
2020年1月12日我和冉儿从新西兰重返英国,女儿陪了我两周,在中国的除夕之夜又返回了新西兰,从此便开始了我一个人的生活。

紧接着新冠病毒侵入英国,走向全世界。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英国从政府到老百姓都陷于慌乱之中。英国政府也在封闭,群体免疫的决策中左右摇摆。一时间迅猛的疫情,死亡,也让这个崇尚自由的民族不得不把自己关在了家中。
 
我从3月22日开始写疫情日记,每天坚持把记录疫情的图文放到美篇再发到朋友圈。本以为疫情很快就会结束,但却越演越烈,坚持写到一百篇便放弃了。

一个人的生活,再加上疫情的恐慌,对国内母亲的惦念,让我的心情一直很忐忑,每天有些低烧,搞得我很不舒服。女儿给我的诊断是焦虑紧张引起的发热,吃退烧药也不起作用,没办法只有忍耐。

一向镇定自若的英国人也慌了,开始抢购,但只是短时间的。

我非常小心谨慎地照顾着自己。我明白自身的处境,身体不太好,岁数不年轻,还有个免疫问题的病,脆弱敏感的神经,又是孤身一人。英国那时的NHS接近被挤兑的状态,不是重症根本进不了医院,说等死一点不夸张。所以我基本不敢去超市。但英国的网购没有中国那么方便快捷,超市网上订货要两周后才能送到。

很快我们这的中国朋友自动成立了互助组,在中国超市团购,送到一个朋友家,然后我们再去朋友家取,这样就避免了去超市,外出购物。我也储存了不少冰冻蔬菜,食物。好在一个人也吃不了多少。

4月19日,我日夜惦念的母亲在疫情就医艰难的情况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记得母亲在微信中给我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等不了你了,我的女儿”。我还说:“不会的,您一定要等着我”。我当时并没有把母亲的病情想得那么严重。以为还可以等到我回去,以为我们母女还能见面。

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伤心痛苦后悔得难以自制,泪水不停地,不停地流。以前只听说过度伤心会哭瞎了眼睛,我第一次感到我的双眼剧烈地疼痛。无情的病毒阻隔了我们母女的最后相见。我知道世界上那个最疼我的人走了,我没有母亲了。

也可能母亲的离去让我少了一份牵肠挂肚的惦念,再加上对疫情下的生活有了一些适应,不发烧了。

每天还是坚持外出散步,但要全副武装,口罩、眼镜。衣服裤子鞋回来都要换。买了大桶的酒精,任何买回来的东西食物都要喷洒消毒,不适合酒精消毒的就在通风的地方晾两天再收进来。同时增加了蛋白质的摄入,每天认真地给自己做饭。互助组也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有了新爱好画画,画的不好但每天乐此不疲地展示。读微信发朋友圈,随便写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和国内好友聊天也很惬意,非常感谢他们天涯咫尺的陪伴。

政府的政策在不断变化。2020英国的感染率,死亡率居高不下。但老百姓似乎并不恐慌了,好像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群体免疫,当时的病毒杀伤力还是很强的,但英国人很勇敢,似乎不惧怕死亡。政府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执行了(lockdown封禁)提出了一些防护措施,除了药房和超市其他一律关闭,不可聚集,非必要不出门,公共场所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等。老百姓基本是遵守的,道路上的车明显减少。

英国人趁着呆在家里又拿着政府80%工资的日子,发现了正是装修房子DIY的大好时光,B&Q(百安居)门口总是排着大队。


无论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政府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封禁也好,解封也罢,我都是以不变应万变,仔细地保护自己,小心地生活。我明白这个时候不能生病,不能节外生枝,就医难啊。更何况远在新西兰的女儿根本不可能回到我的身边。

除了去朋友家取食物有时也帮朋友送食物,或是外出散步,基本是呆在家里。几个老朋友每周六网上视频会议,聊聊天解解闷。

就这样小心翼翼地打发日子,盼着科学家们尽快研究出疫苗,让我们能够恢复自由。

英国的疫情,无论是封禁还是解封始终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为了国家的正常运行,经济不至于崩溃,英国没有长时间的封禁。

英国图书馆

2021年4月菲利普亲王逝世,下图是悼念他的追思会,他的离去没有引起大的反响。看看没有戴口罩的。

 
女儿20年底回英的计划也搁浅了。那个时候新西兰的疫情控制得很好,很安全。而英国这糟糕的局面,我是不希望孩子们回来的。

我每天坚持在朋友圈报道英国疫情,报着报着也觉得没什么意义了,不见好转,看不到希望,倒让心里不舒服,又放弃了。

2020年6月的欧洲杯足球赛,着实让沉闷压抑的英国人,也让我兴奋了一把。55年后,英国人再次进入欧洲杯总决赛,多么让英国人振奋的好消息啊! 英国球迷对足球的热情和痴迷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伦敦主场决赛,但最终还是在残酷的点球大赛中败给了意大利队,最后的点球紧张的我完全不敢看了!三狮军团和整个英国痛苦万分。

英国球迷开赛前聚集在酒吧喝酒。看不了现场也到酒吧聚集

英国是足球的发源地,剑桥市中心Parker’s Piese草地上竖立着记载1848年足球规则制定的历史事件。彼时已经规定了不得用手持球和打手犯规等规则,强调技术高于力量(见下图)。


2021年2月18日,终于打上了盼望已久的第一针牛津疫苗。反应不大,有一点发烧,又把那讨厌的低烧毛病带回来了。连续十四天的低烧后才得以缓解。

和美国的规定不一样,他们28天就打第二针,而我们要三个月以后。

5月6号打了第二针,反应基本一样,又是半个多月低烧。

打针以后心情放松了许多,胆子也大了许多,开始自己去超市去中国店,当然保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各式各样的口罩买了一大堆,出门还会根据衣服的颜色搭配口罩了。

这两年多里得过一次病,那天天气热喝水少走路又走多了,急性泌尿系感染。疫情期间是不能随便看医生的。以前看GP也要先打电话预约,而现在打电话后要等待医生回电,在电话中讨论病情,实在不能解决再去面见医生。我的问题不大,自然电话可以解决。然后就直接去药房取药,开了抗生素吃了一周,似乎没有完全好,又开了一周,最后去查了尿确定没问题了。整个过程一直没有见到医生。

2021年8月,女儿通过了新西兰皇家全科医生院士的考试,达到了全科医生的最高级别

有什么能比一个母亲看到自己孩子取得可喜成就,健康幸福地生活更高兴的事呢。一切愁烦便烟消云散了。

但诡异的病毒在不停地变化打击折磨着人类,德尔塔、奥密克戎......我们报以最大希望的疫苗,也无法准确地告诉我们到底对人类有多大的保护作用,开始以为可以预防,而后又说是防止重症。

英国的疫情一直是铺天盖地,每天少则几千多则十几万,死亡也是三位数。但政府还是解封了,其实解不解封对英国老百姓的意义并不大,他们似乎早就开始自由地生活,除了以前酒吧关闭,这对他们影响比较大,现在居家工作已成常态。

我很清楚解封并不意味着疫情好转,我的生活没有丝毫的变化,一切照旧,注意防护。就是以前去超市我除了戴口罩还要戴塑料面罩,后来不戴面罩了。英国人又开始酒吧社交,足球联赛,超市里戴口罩的明显减少,真的是与病毒共存了。

女儿决定2021年底回英国,她嘱咐我在他们回英国之前我最好打第三针疫苗。还好,在他们回来的前几天12月初打了辉瑞加强针。

他们回来之前我到药房领了免费核酸自测包,怕他们回来需要,其实他们已经在网上订了送到家里。他俩也都在新西兰打了加强针。回来后很忙,探亲访友。阿智2022年1月就开始工作,需要去伦敦,参加会议。女儿每天都去健身房。不要忘了英国的感染率每天好几万啊,但他们似乎一点都不害怕。

耳边不时地传来,谁谁感染了,哪个朋友阳性了。感觉病毒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近。最严重的一例去年年底一位好友儿子的同学,年轻人,重症死亡,原因是没打疫苗,他打了疫苗的女朋友同时感染却是轻症。

好友一家两个大人感染了,都是轻症,甚至还在继续到单位上班,同在一个屋檐下女儿却没有被感染。

我的一位英国朋友女儿感染,他们夫妻没有任何防范措施。她跟我说要是传染早就感染了,现在开始防范已经来不及了。让我吃惊的是他们一点事都没有,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已被染上了,只是无症状,居然真的没有一点感觉?反正他们也没有核酸谁知道呢。

女儿告诉我,别那么紧张了,买回来的东西也别瞎喷了。我问她是你的想法还是科学家的?她说当然不是我的主意。没办法,人家是专业人士,必须听。也好省事了。

两年多来我只做过一次核酸,自测鼻拭,因为要去朋友家聚会,要求我们每人去之前自测。我让女儿帮我,她说自己做舒服。我就轻轻地在鼻孔里转了两下,阴性,一点都不难受。


核酸检测后去朋友家聚会


女儿陪我去了拍摄唐顿庄园的城堡,两年多第一次在外边吃饭

三月的母亲节,女儿请我去朴次茅斯桅杆塔享用了英国下午茶,全程她都没有戴口罩。这也是我疫情以来第二次外出吃饭,人不多,但也没有任何社交距离。吃完饭又在下面的奥特莱斯逛了逛,好久没有这么自由了,感觉真好。



5月初朋友约我去看电影《唐顿庄园》,对我这个唐粉诱惑太大了。但还是很犹豫,电影院封闭的空间是有危险的。但女儿鼓励我说没事,我就勇敢地去了。电影院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观众,一眼望去都是白发,没有戴口罩的,但我还是戴了,两个半小时憋得很难受。这次不光看电影,更放恣地在外边吃了一顿饭,似乎有点忘乎所以完全忽略了几万感染者的英国现状。

我的生活除了回不了中国,还不能放心度假,基本已恢复了常态。戴口罩已形成自然,还觉得不仅可以防病毒,还可以防晒护肤,防风。英国平时经常刮风,太阳也很毒。尽管外出散步都说没有必要,我还是会戴上,走在街上英国人可能觉得我怪怪的。

迄今为止,英国断断续续执行了或松或严的防疫措施,两年多跌跌撞撞地走过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终于走上了与病毒共存的道路。

截止到今日,英国一个六千七百多万人口的国家感染总数两千两百多万,遇难十七万八千多,多么可怕的数字。在整个欧洲也是瘟疫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生活在英国的感受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民,这个伟大民族的灵魂里,“不自由、毋宁死”是不可动摇的。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灾难,都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从女王到王储,从卡米拉到威廉再到首相,哪一个没有感染过呢。有的时候我真的不十分理解,难道为了自由就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当然一旦国家发布封禁号令,也许他们会上街示威抗议,但还是会遵守的,这也是他们骨子里的法治意识。

我们现在需要努力消除对病毒的恐惧焦虑,走进与病毒共存的世界。就是说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和平共处。相信人类一定会研究出治愈新冠肺炎的有效药物,让它不再威胁人类的生命,把伤害降到最低。因为封锁,停顿会给人类带来更可怕的后果。

这就是英国的现状,要做好心理准备,感染也可能是迟早的事,但感染不是世界末日,只要你打了加强针,它只是让你停下来休息几天,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甚至都不用休息。然后等待风暴过去。

疫情,脱欧,俄乌战争使英国经济遭重创,通货膨胀升至10%为40年新高。老百姓的生活受到直接影响。英国央行行长贝利则称这只是暂时的。希望如此吧。

生活在瘟疫中继续,不知道哪一天我会重返家乡,看看我的两位老兄长,看看老朋友们和我那久别了的故乡。爱也好恨也罢,那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2022年5月20日

于英国朴次茅斯


刘晓华专列

刘晓华:八年天涯两年疫情,
女儿终于回到我身边
刘晓华:全人类都在挣扎
刘晓华:英国的至暗时刻
刘晓华:整个英国都在祈祷
刘晓华:我的女儿,我的月亮
刘晓华:女儿在英国当医生
刘晓华:丈夫在英国的住院与护理
刘晓华:别了,我的爱人
刘晓华:溥仪帝师后人,
被刻意掩盖和忘却的家世
刘晓华:我有过两个婆婆
刘晓华:国王只是一个童话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海外疫情

嵇伟:与新冠共生存,

英伦全面解禁进入狂欢模式

江丹: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陶海粟:新冠感染者的美国亲体验

沈睿:墨西哥感染新冠,

一路畅通返回美国

孙林:儿子带“阳”回家隔离,

新冠也能引起皮肤病?

苏斐:韩国女儿抗疫记,

一家四口“阳”了三人

刘澜昌:全家感染新冠!

我的香港居家抗疫实录

陈冲疫情之下的生命反思
陈苑苑:疫情袭来之澳洲日记
萧蔚:新一波疫情重灾区,
悉尼被“军管”了
萧蔚:病毒检测中心最火爆
萧蔚:悉尼警察飞到窗外查“扎堆”
萧蔚:不羁的澳洲人和口罩
萧蔚:悉尼的抢购潮
刘海鸥:宅家日子,期待五月的鲜花
陈苑苑:南澳抗疫何以成效骄人?
陈苑苑:无论外面世界发生什么,
按部就班做自己的事情
陈苑苑:这个复活节主题是"呆在家里"
陈苑苑:澳洲媒体有报忧不报喜传统
陈苑苑:自我居家隔离的日子开始了
 陈苑苑:疫情袭来之澳洲日记
王惠莲:提心吊胆的旧金山之旅
周小六:老公办公室三人,
有两人感染新冠病毒
孙超:回国难,难于上青天
归国记:八千里路熬和累,
还有测不完的核酸排不完的队
陶海粟:26天漫漫路,
双阴+双非的回京之旅
夏新民:在美国接种新冠疫苗
夏新民:一个武汉老人的
美国惊魂与万里牵挂
徐振康:休斯敦的惊魂日子
周小六: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晃荡
周小六:超市每天清早是老年人专场
周小六:绝望退却之后,生活恢复阳光
周小六:渴望普通生活是一种奢望
蒋国辉:疫中旅程,从珠海到法兰克福
李扩建:日本树立"正确地恐慌"意识
屈在祥:泰国普吉岛,在静静地熬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