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寰和:张兆和胞弟,一手促成三姐与沈从文姻缘,守护家族老宅数十年,95岁安详离世

老路 老路如是观 2023-10-14
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老路
如今说起苏州的九如巷,有一户人家不得不提,这便是走出了四位民国顶级才女的张家。
 
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夸赞张家四姐妹:
“苏州九如巷张家的四姐妹,不管谁娶了她们,都会一生幸福。” 
这一评价,足见四位才女在近代文化界的口碑之高。

除了四位才貌双全的姐妹之外,张家这一代还有六位兄弟,都在各行各业成为翘楚。

如今,各支后代已然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离家乡那条窄窄的九如巷越来越远。
 

不过,在家族众多的兄弟姐妹中,有一位多年来虽然四处辗转,却从未离开家乡,定居他处。

九如巷张家老宅的最后一位“守护者”,便是嫡母陆英所生的9位子女中年纪最轻的一位,“小五”张寰和。
 
1921年,母亲陆英因拔牙所致的败血症病逝,彼时的张寰和年仅三岁,便失去了生母的照拂。
 
正所谓长姐如母,母亲离世后,四位姐姐便成为了张寰和的保护伞。
 
尤其是三姐张兆和,每次上街出门都会带上小弟一起,拿自己积攒许久的零花钱为弟弟买单,请他喝那时刚刚兴起的汽水。
 
后来,张兆和最疼爱的张小五逐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零花钱,他终于也可以大方地掏出钱来,请姐姐也喝一瓶汽水。
 
1932年,被父亲送去上海念书的张寰和回到苏州老家过暑假,回家时突然发现家中多了个男人。
 
这个男子,正是二姐鼓起勇气带回家“见家长”的男友,彼时还未成名的作家沈从文。
 

第一次见面,对于女儿的这位心上人,父亲张武龄并不满意。

他出身湘西农村,只有小学学历,怎么看也配不上自家的宝贝闺女。
 
这次登门拜见未来岳父,尚未发迹的沈从文也是心中没底,见了谁都是怯生生的,不敢主动搭话,生怕说多错多。
 
纵观整个张家,唯独这个晚些到家的小男孩,对初次见面的沈从文最为亲切。
 
听说沈从文是作家,夜里张寰和便主动请他给自己讲故事,让沈从文的才华和见识得以施展。

白天三人一同出去玩耍,张寰和还主动掏出自己珍贵的零花钱,给沈从文也买了汽水,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这位未来姐夫的认可和喜爱。
 
可以说,自从取得了小舅子的认可之后,沈从文才更加坚定了继续追求张兆和的勇气。

不过,张寰和与这位三姐夫的缘分,还远不止于此。
 

抗战前夕,张寰和考取了自己向往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决心将来投身报业。

然而没过多久,七七事变爆发,数月后上海也随之沦陷,各大高校被迫停课。

无奈之下,张寰和只得仓促离校,辗转回到家乡避难。

经过了短暂歇息,张寰和决定重启求学路,前赴武汉大学借读,至于原因很简单:
你们放心,三姐夫就在这里教书,我们互相照应!”
二人在武汉时的住处,就在风光秀丽的东湖畔,与同住的另外三位青年关系甚笃。

一日,五人决定将住处更名为五福楼,就在此处结拜,以年龄论排行。

从此之后,张寰和不再管沈从文叫姐夫,而是改口叫“二哥”。

自此,这声“沈二哥”,张寰和一叫便是50年。


此后数年间,由于各自际遇不同,张家诸位姐弟也都天各一方,于海内外各自生根发芽。

然而,沈从文夫妇与张寰和从未断过联系,即便特殊时期通讯不便,也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1976年,由于唐山大地震突袭,沈从文夫妇决定举家南下,回苏州小住一阵子,这才与张寰和一家重聚。
 
为了照顾好远道而来的三姐一家,张寰和夫妇仿佛宴请贵客一般,每日都在厨房忙个不停。

每天凌晨天不亮,张寰和就去市场抢购新鲜的食材,就连沈从文的儿子沈龙朱都笑称:
我们也只敢小住两个月,若是再久了,五舅夫妇非得累出毛病来!”

战乱平息后,张寰和继承起了父亲的衣钵,把因战乱停办许久的乐益女中重新支撑起来,时常在校园中背着自己心爱的相机,为学生们拍照留念。

此后多年,他又辗转于苏州的各级中学,当了数十年校长,可谓桃李满天下。
 
作为张家姐弟中唯一留守在九如巷的一位,张寰和自退休后仍一直坚持整理家中影像,收集档案资料,为史志部门燃烧余热。
 

晚年的张寰和,行动逐渐不便,却始终不肯搬离九如巷的老宅,还将9位兄弟姐妹的名字悉数加在了房产证上。

这间并不宽敞的院子里,有父亲抱书漫步的闲庭小径,有至今未曾干涸的古井,还有那棵自他年幼时父亲亲手种下的无花果树……

他还说,每到午夜梦回时,总能听到童年时兄弟姐妹们嬉笑玩闹的声音。

2014年,在苏州城中渐渐吹起的秋风里,张寰和安详离世,享年95岁。
 
点亮【赞】+【在看】,自此时起,属于沈二哥和张小五的故事,也真正的成为了故事。
 往期好文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  杨宛君:张大千三姨太,18岁委身追随,终难敌“喜新厌旧”,遭遗弃后守活寡34年

|  韦均一:张兆和继母,因终日猜忌沦为怨妇,与继子继女斗法多年,临终却“无葬身之地”
你的「赞」+「在看」,老路都看得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