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瑞:鲁迅母亲出身名门大族,中年却家徒四壁,一生勇敢要强,只后悔包办了儿子的婚事

老路如是观 老路如是观 2023-10-14

点击👇下方小卡片关注老路

古人有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可教员却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被公认为一代文豪,引领民国文坛走向近20年,鲁迅先生无疑是杰出而伟大的。

鲁迅先生之所以能够成长为文坛旗帜,不得不承认,其母亲鲁瑞功不可没。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瑞就是鲁迅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每次提到母亲鲁瑞,鲁迅那犀利的文笔和强势的语气,都会变得温暖柔和。

母亲对鲁迅的影响,是极其重要、深刻的,以至于鲁迅在他的作品中,总是无意间流露出的对母亲的爱和敬佩。

说起鲁瑞,她的一生也算是历经坎坷。

但不管身处何种境遇,她都从不妥协。


1859年,在美丽的曹娥江边,安桥头村出生了一个聪慧的姑娘。

安桥头村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小江南村庄,千姿百态的石拱桥,将整个村庄连成一个整体,古色古香的石板路,也见证了岁月的痕迹。

在多篇以故乡为背景的文章中,鲁迅曾不止一次描写过外婆家的安静美好。

而他的母亲鲁瑞,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难怪颇有一股子江南水乡的柔弱气质。

鲁家世代生活在安桥头村,是个十分传统的大户人家。

鲁瑞的外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曾在京城里做过官,外祖父高居翰林,父亲曾做过户部主事,她可谓是正经八板的官宦之后。

也正因如此,鲁家的家教十分严格。

家里女子无论辈分高低,都需恪守三从四德,按照“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规矩教养。

鲁瑞从未进过私塾读书,但她骨子里对知识的渴望,超过了一切。

当时,家里请的教书先生每天给弟弟教书,鲁瑞就站在一旁悄悄跟着学习,一来二去也学会了识字。

鲁瑞就这样跟着弟弟当了近一年的“旁听生”,对读书的兴致不减反增。


可惜好景不长,发现鲁瑞悄悄读书后,父亲大发雷霆,一气之下给鲁瑞下了禁足令,不许鲁瑞再学习。

鲁瑞心里虽然不服气,但在旧社会的大家庭里,也不得不屈服于父亲的权威。

好在那一年的旁听学习,让她认识了不少字,可以自行读些浅显的书。

家里毕竟是书香门第,弄到几本书还是很容易的。

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地方,她便悄悄向人请教,积累下了不少知识。


书里的世界,比鲁瑞见到的世界要大的多,新奇的多。

渐渐地,鲁瑞从最初的四书五经,逐渐过度到标新立异的作品。

像《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些极具故事性,极具反封建思维的书,都让她爱不释手。

看的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杂,思想也就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新潮。

或许,这也是她能培养出文豪鲁迅的原因之一。

1902年,接触到新文化新潮流的鲁迅在日本给母亲写信时,问母亲有没有放足剪发。

鲁瑞读完信,颇为得意地回信:
头发以后再剪,但足已经放了”。
不仅如此,鲁瑞的学习能力也很强,看到新奇的事物,总想学一学。

有一次,她看到年轻人织毛衣,觉得好看,哪怕年纪已经不轻,夜里点灯熬油也要学。

学会之后,她还尝试着再加创新,织出了很复杂的花样,样式非常时尚。

鲁迅看到后,也大方夸赞母亲:
如果你年轻二三十岁,说不定真就成了女英雄呢!”

当时,年轻人成婚都讲究“门当户对”,绍兴周家便是与鲁家门当户对的人家。

所以,在经过父母做主后,鲁瑞就嫁给了秀才出身的周伯宜。

即便结婚后,鲁瑞也不忘读书,自大儿子鲁迅懂事后,她就经常让儿子去集市上给自己买书,其中就包括张恨水的小说。

求知若渴地鲁瑞,读起书来速度非常快,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对鲁迅说到:
老大,我又没有书看了,你再去帮我找些书看”。
鲁迅很是孝顺,后来回忆少年时,他曾说过:
母亲的记忆力特别强,对看过书的内容记得很清楚。

凡是改头换面,内容千篇一律的东西,经她一看就发现了。”


鲁瑞的无心之举,也为鲁迅在文学方面启蒙打下了厚重的基础。

通过搜罗书籍,鲁迅无心之间清楚了许多书的来源。

这对鲁迅后来编著《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唐宋传奇集》《古小说钩沉》等书的帮助很大。


鲁瑞不但爱读书,也懂得勤俭持家,心地也善良,她给周家生下四子一女,平日相夫教子,日子过得很不错。

只可惜,安稳日子没过多久,鲁迅十二三岁的时候,祖父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下子败光了周家。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也算是晚清时期的大才子,然而儿子周伯宜却天资愚钝,难以继承才学家业。

儿子科举屡试不中,只能闲在家里吃老本,这让周介孚心里很是着急。

他爱子心切,情急之下竟误入歧途,斗胆向江南乡试的主考官行贿。

为此,周介孚被朝廷抓获,56岁高龄被判坐牢8年,周家为此花光了银子打点,仍无济于事。

胆小怕事的周伯宜,此番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从此一病不起,家中顿时乱作一团。


公公被抓,丈夫卧床,还有一大家子等着生活。

无奈之下,鲁瑞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然而,她的付出却并没有得到丈夫的爱与尊重。

家道中落后,周伯宜性情大变,喜怒无常,时常无理取闹地责骂她,也经常酗酒吸食鸦片,这让鲁瑞的生活苦不堪言。

没过多久,精神的堕落和鸦片对身体的摧残,让周伯宜患上了肺痨,也就是现在的肺结核。

遇此变故,鲁瑞只好变卖家产,为丈夫治病。

也是从这个时候,鲁迅对父亲有了别样的看法,认识到了鸦片有多么可怕。

后来他在小说《药》里描写的华老栓一家的故事,就是以自己父亲为原型写的。


1896年冬天,年仅36岁的丈夫离开了人世,当时的鲁瑞只有38岁。

不到两年,刚6岁的幼子又离开了人世。

就在这一艰难时期,鲁瑞唯一的女儿也意外离开了人世。

连续痛失亲人,鲁瑞大受打击,但又不得不坚强。

她是家里唯一的“大家长”,她不能倒下,因为她还有三个儿子需要抚养和照顾。


鲁瑞的前半生,可谓是坎坷不断,先是经历了家道中落,后又经历了丧夫之痛、丧子之痛,所受的打击难以想象。

可她非但没有被磨难压垮,三个儿子的教育,也从来没有被迫中断。

许是她小时候没有读书写字留下的遗憾,许是她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独特的见解,哪怕拼尽自己所能,她也要为三个儿子提供读书的条件。

为了儿子的将来打算,鲁瑞痛下决心,一定要送鲁迅外出求学。

当时的她,已然身无分文,只好拿出了一件贵重的嫁妆换了8元钱,作为鲁迅外出求学的路费。

如今看来,这个决定无比明智。

如果当初鲁迅没有外出求学,或许中国就少了一位唤醒国人的大文豪,国人又不知道会在“之乎者也”中继续迷茫多久。

对于鲁迅,鲁瑞可谓是做到了母亲能做的一切。

然而,她做过唯一错误的决定,就是为鲁迅包办婚姻。

这个决定不仅痛苦了他们母子,也连累了儿媳朱安。

周家家道中落后,鲁瑞很是为大儿子的婚姻着急,怕儿子找不到门当户对的好姑娘。

当时的鲁迅,正在南京水师学堂学习“洋务”知识,鲁瑞在家中便为她张罗了朱家长女朱安。

在鲁瑞眼中,朱家虽然门第不高,但也算是门当户对的一门亲事。

可是学习新思想的鲁迅对这个裹小脚、思想守旧的朱安并不感兴趣。

但他不敢不接受母亲的安排,他得孝顺,得让母亲安心。


鲁迅和朱安的婚事,其间耽误了很多年,鲁迅外出求学,从未见过朱安,对婚姻也是能避则避。

鲁瑞和朱家本打算鲁迅毕业就结婚,但朱安父亲去世,朱安守孝三年,鲁迅这期间又远赴日本求学,婚姻就此搁置。

这段婚姻一波三折,从最开始就没有埋下好的种子,也为后来这段感情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日本,鲁迅学习新文化,接受新思想,给母亲写信要求退掉这门亲事。

鲁瑞多重考虑,既不想让两家失去面子和和气,又不想让朱安白白苦等这么多年,让她嫁不出去。

于是她拒绝了儿子的提议。


鲁迅无奈,又提出让朱安释放天足,读书习字。

可在当时,这已经算是“离经叛道”的做法,被朱家严肃地拒绝。

直到后来,家乡传出了鲁迅在日本娶妻生子消息,朱家才着了急,连忙派媒人催婚。

鲁瑞谎称自己生病,骗鲁迅回来同朱安完婚,孝顺的鲁迅不得不与朱安拜堂成亲。

鲁瑞为此心下难安,对儿子愧疚,对朱安更愧疚,她曾对旁人说:
早知如此,我便不该安排老大的婚事,可后悔是来不及了。”
不过,鲁迅后来在信中和生活中,从未因为此事埋怨过母亲。

他知道,这一切都是时代的弊病,母亲也无能为力。


鲁瑞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家相夫教子,在外待人和善宽厚。

遇到有困难的人,她总会伸出援手,能帮则帮,把自己为数不多的零花钱借给他们用。

她也会待雇工如亲人,给他们做衣服鞋袜,教他们识字记账。

她坚韧善良,勇敢热心,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

也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才对青年鲁迅有那么深刻的影响,造就了鲁迅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鲁瑞虽然有着旧时代女性的特征,但骨子里也有着新时代女性的敏锐和坚韧,这也是鲁迅佩服母亲的原因之一。

1943年,在鲁迅先行7年之后,一生坎坷但从不服输的鲁瑞安然离世,享年86岁。


八十余年沧桑无限,她用柔弱的肩膀,托举出了一位影响国人思想的优秀儿子。
她用大海一般的胸怀,包容了坎坷波折的一生。
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无论是为人妻,还是为人母,鲁瑞都当之无愧。

 往期好文 
点击蓝字即可跳转

|  英茵:编剧英达姑祖母,《风声》顾晓梦原型,强忍骂名诱杀9名汉奸,25岁香消玉殒

|  张闾瑛:张学良独女,拒做孔祥熙儿媳,舍弃豪门嫁布衣,百岁无忧只因头脑清醒

你的「赞」+「在看」,老路都看得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