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冲不说“我被高俅坑陷”,却说“被高俅这贼坑陷了我”,何解?

叶建军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2-05-19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近日,温州大学教授叶建军所著的《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对近代汉语中十余种常见的句式糅合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构建了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理论。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研究”(批准号:12BYY086)的最终成果。

今节选第五章第三小节部分内容,从同义句式的比较来看“被 NPVPNP”的生成机制。

被 NPVPNP”的生成机制

   ——从同义句式的比较来看

文 | 叶建军


同现于一种文献中的同义句式

在近代汉语中表示相同的命题义,有时使用不同的句式:或者使用被动句式“NP被NPVP”或“(NP)被NPVP”,或者使用主动句式“NPVPNP”,或者使用零被句“被NPVPNP”。这些句式有时同现于一种文献中。例如:

(1)贫姑李氏,乃张珪的浑家,被鲁斋郎夺了我去,可早十五年光景。一双儿女,不知去向,连张珪也不知有无。鲁斋郎被包待制斩了,我就舍俗出家。(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四折,《全元曲》)

(2)俺姐姐被鲁斋郎强夺为妻,幸得爷爷智斩鲁斋郎。(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四折,《全元曲》)

(3)圣人见了,道:“苦害良民,犯人鲁斋郎,合该斩首。”被老夫智斩了鲁斋郎,与民除害。(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四折,《全元曲》)

以上三例均出自同一种元杂剧中的同一折,虽然用词略有不同,但是命题义相同均表示“包待制智斩了鲁斋郎”,所以是同义句式。不过这三例所用句式有别:例(1)属于被动句式“NP被NPVP”,例(2)属于主动句式“NPVPNP”,而例(3)却属于零被句“被NPVPNP”。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例(3)既蕴含了被动句式“(鲁斋郎)被老夫智斩了”,又蕴含了主动句式“老夫智斩了鲁斋郎”,是由二者糅合而成的。也就是说,“被NPVPNP”应是由“(NP)被NPVP”与“NPVPNP”糅合而成的


(4)当晚林冲仰天长叹道:“不想我今日被高俅那贼陷害,流落到此,直如此命蹇时乖!”(《水浒传》第十一回)

(5)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水浒传》第九回)

(6)(林冲)蓦然想起:“以先在京师做教头,禁军中每日六街三市游玩吃酒,谁想今日被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直断送到这里。……”(《水浒传》第十一回)

以上三例虽然用词略有差异,但是命题义一致均表示“高俅陷害了林冲”,可以看作同义句式。不过所用句式不同:例(4)属于被动句式“NP被NPVP”,例(5)属于主动句式“NPVPNP”,而例(6)却属于零被句“被NPVPNP”。很显然,例(6)既蕴含了被动句式“(我)今日被高俅这贼坑陷了这一场”,又蕴含了主动句式“今日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当是由二者糅合而成的。也就是说,“被NPVPNP”当是由“(NP)被NPVP”与“NPVPNP”糅合而成的


(7)迹欺忠年老,挺枪出战。斗不三合,被忠一刀斩于马下。(《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8)谭遣大将汪昭出战,操遣徐晃迎敌。二将战不数合,徐晃一刀斩汪昭于马下。(《三国演义》第三十二回)

(9)朱桓横刀飞马而出,直取常雕。战不三合,被桓一刀斩常雕于马下。(《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以上三例虽然具体的施事、受事不同,但是所要表达的命题义均是“NP一刀斩NP于马下”,因而也可看作同义句式。此三例句式有别:例(7)可以表示为“(NP)被NP一刀斩于马下”,属于承前省略了受事主语的被动句式“(NP)被NPVP”;例(8)可以表示为“NP一刀斩NP于马下”,属于主动句式“NPVPNP”;例(9)可以表示为“被NP一刀斩NP于马下”,属于零被句“被NPVPNP”。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例(9)既蕴含了“(NP)被NP一刀斩于马下”,即“(常雕)被桓一刀斩于马下”;又蕴含了“NP一刀斩NP于马下”,即“桓一刀斩常雕于马下”,当是由二者糅合而成的。换言之,“被NPVPNP”应是由“(NP)被NPVP”与“NPVPNP”糅合而成的


见于不同时代文献中的同义句式

表示相同意思的不同句式“(NP)被NPVP”“NPVPNP”与“被NPVPNP”有时见于不同时代的文献中。例如:

(10)老妪道:“吾子本是白帝子,化为一蛇,挡着道路。如今却被赤帝子斩了!所以伤心痛哭。”(《秦朝野史》第十九回)

(11)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故哭。”(《汉书·高帝纪》)

(12)夜有一白衣老妪哭而言曰:“吾子,西方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被赤帝子斩之。”(《全相平话五种·秦并六国平话》卷下)

上面三例中的NP、VP、NP完全相同,句式义一致,属于同义句式。不过三个句式类别不同:例(10)为被动句式“(NP)被NPVP”,例(11)为主动句式“NPVPNP”,例(12)为零被句“被NPVPNP”。通过比较,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例(12)既蕴含了例(10),又蕴含了例(11),当是由二者糅合而成的。换言之,“被NPVPNP”应当是由“(NP)被NPVP”与“NPVPNP”糅合而成的。

综上所述,我们从同义句式的比较可以看出,“被NPVPNP”的生成机制是糅合,其应当是由被动句式“(NP)被NPVP”与主动句式“NPVPNP”糅合而成的。 

(注:为方便读者阅读,本文小标题为本期编辑所加。)



★图书信息★

《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研究》

叶建军 著


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研究的创新与突破之作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研究”(批准号:12BYY086)的最终成果。书稿分为16章,约30万字。主要研究近代汉语中的句式糅合现象。书稿对近代汉语中十余种常见的句式糅合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系统的研究,构建了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理论。材料翔实,论证严谨,方法科学,观点、结论可信,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突破性。

部分章节曾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中国语文》《语言科学》《古汉语研究》《语文研究》等期刊,其中《“X胜似Y”的来源、“胜似”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和《“被NPVPNP”的生成机制与动因》两篇论文获得了第十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句式糅合的界定与句式糅合的原则

1.2     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研究现状

1.3     本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

1.4     本书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X 胜似 Y”的来源、“胜似”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

2.1     引言

2.2    “X 胜似 Y”的来源

2.3    “胜似”的词汇化与语义演变

2.4     三个相关问题

2.5     小结

第三章    “X 不如 Y 较 A”类差比句式的语义、形成与演变

3.1     引言

3.2    “X 不如 Y 较 A”类差比句式的类别

3.3    “X 不如 Y 较 A”类差比句式的语义

3.4    “X 不如 Y 较 A”类差比句式的形成

3.5    “X 不如 Y 较 A”类差比句式的演变

3.6     小结

第四章   “X 如 Y 相似”类平比句式的类别、来源及相关问题

4.1     引言

4.2    “X 如 Y 相似”类平比句式的类别

4.3    “X 如 Y 相似”类平比句式的生成机制与动因

4.4     从“XY 相似”等的来源看“相似”等的词性

4.5     小结

第五章   “被 NPVPNP”的生成机制与动因

5.1     引言

5.2    “被 NPVPNP”的句法、语义特点

5.3    “被 NPVPNP”的生成机制

5.4    “被 NPVPNP”的生成动因

5.5     小结

第六章   “被 NP将 / 把 NPVP”的生成机制与动因

6.1      引言

6.2    “被 NP将 / 把 NPVP”的句法、语义特点

6.3    “被 NP将 / 把 NPVP”的生成机制

6.4    “被 NP将 / 把 NPVP”的生成动因

6.5     小结

第七章   “S 去 X 去”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7.1     引言

7.2    “S 去 X 去”的生成机制

7.3    “S 去 X 去”的生成动因

7.4    “S 去 X 去”的生成是否与语言接触有关?

7.5     反向位移句式“S 来 X 来”的来源

7.6     小结

第八章   “非得 X 不 Y”的形成、演变及相关问题

8.1     引言

8.2    “非得 X 不 Y”与“非 X 不 Y”“得 X”的出现与使用

8.3    “非得 X 不 Y”的生成机制与动因

8.4    “非得 X 不 Y”的演变及“非得”的副词化

8.5     相关句式“非要 X 不 Y”的形成及其演变

8.6     小结

第九章   “除非 X,不 Y”与“除非 X,才 Y”的来源

9.1    引言

9.2   “除非 X,不 Y”的来源

9.3   “除非 X,才 Y”的来源

9.4    小结

第十章   “果不(其)然”的形成及其演变

10.1    引言

10.2   “果不(其)然”的形成

10.3.  “果不(其)然”的演变

10.4    小结

第十一章   “好不 A”的来源及“好不”的词汇化

11.1    引言

11.2    感叹句式“好 A”与反诘句式“岂不 A”

11.3    肯定义句式“好不 A”的生成机制

11.4    肯定义句式“好不 A”的生成动因.

11.5    “好不”的词汇化.

11.6    小结

第十二章   “莫 VPNeg”类疑问句式的类别与来源

12.1    引言.

12.2   “莫 VPNeg”类疑问句式的类别

12.3   “莫 VPNeg”类疑问句式的生成机制

12.4   “莫 VPNeg”类疑问句式的生成动因

12.5    小结

第十三章   “NP1 是 NP2 是也”类判断句式的生成机制与动因及相关问题

13.1    引言

13.2   “NP1 是 NP2 是也”类判断句式的生成机制

13.3   “NP1 是 NP2 是也”类判断句式的生成动因

13.4   “NP1 是 NP2(的)便是”是不是语言接触的产物?

13.5    小结

第十四章   “因 X(的)上头”类原因句式的来源及其演变

14.1    引言

14.2    元代“因 X(的)上头”类原因句式的普遍性

14.3   “因 X(的)上头”类原因句式的来源

14.4   “因 X(的)上头”类原因句式的演变

14.5    小结

第十五章   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的类型与特点

15.1    糅合是句式的一种生成机制

15.2    同类句式糅合现象与异类句式糅合现象

15.3    句式糅合现象的普遍性、多样性与系统性

15.4    二次句式糅合现象

15.5    小结

第十六章   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的动因与糅合句式的演变

16.1    言者的主观性与句式糅合

16.2    语言接触与句式糅合

16.3    动因的单一性与多样性

16.4    动因的必然性与或然性

16.5    糅合句式的淘汰与规约化

16.6    糅合句式与词汇化、语法化

16.7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可查看目录>


★作者信息★


叶建军



叶建军,男,1969年8月生,安徽宿松人,文学博士。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汉语历史语法与词汇研究,尤其是近代汉语语法与词汇研究,涉及疑问范畴、句式糅合现象、特殊句式、词汇化与语法化、语言接触、篇章关联标记等研究。在《中国语文》《语言科学》《古汉语研究》《语文研究》《汉语学报》《语言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10余项,曾获得第十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二等奖。


文末福利

免费赠书,先到先得!


为鼓励学术阅读,回馈新老读者,作者特赠新书若干本。欢迎对此书感兴趣的读者扫码登记。

  扫码填信息,先报先得

不可重复获取


往期回顾


从“犹如父母”到“胜似父母”,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张谊生 | 《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研究》序

吴福祥 | 《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研究》序

汪惠迪|学习《语言文字规范标准》, 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

彭小川 | 《现代汉语抽象名词研究》序言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