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经典,愈见滋味 丨《〈论语〉注译》面世

汉语中心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 2023-05-17
点击上方蓝字可以订阅哦!



近日,《〈论语〉注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译注简约赅备,内容通俗易懂,是一部成熟的《论语》译注本,适合学生和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使用。

今节选前言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 《论语》的语言问题 ·


文丨齐冲天  齐小乎

对《论语》的解释,如果从汉代孔安国算起的话,也已有两千年。解释《论语》的书有几千种,中国和日本都有人搞汇集众多注解的集注工作,收集到好几百家。《论语》中的每一章书,甚至每一句重要的话,都会有两三种到一二十种不同的解释。但是即使如此,人们也没有到迷惑不解的程度,应该说,古今的人都还是读懂了《论语》的,并且已经理解得很精细,有些地方不明确,甚至误解了,则是难免的,即使是权威的注本,也可能有些明显的错误之处。

古来《论语》的权威注本可举:三国时何晏的《论语集解》、宋代邢昺的《论语注疏》(包含在《十三经注疏》本中)、宋代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其中尤以朱熹的注本流行最广,元明清好几百年的人读《论语》,一般都是用他的集注本。

例如朱熹讲“学而时习之”(1.1)即学而又时时习之,他把“时”解释为“时常”之义,吴小如说不对了,这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见其《读人所常见书日札》),因为“时”字在周秦的时代还没有“常常”的意思。他列举了《论语》中所有的“时”字,做了词义的调查,这就有了科学的根据。而何晏和王肃的注都是说“以时诵习之”,即到一定时候。原来是注对了的,后来反而错了。所以像朱熹那样高水平的训诂也不免有错,再加上他过于尊经,又想利用经书来阐述一点理学思想,就有“不少主观片面的说法”(杨伯峻语)。

学习《论语》,很多人是通过杨先生的译注本来入门的,这是我们现代比较科学的注本,吸收并辩证前人的成果较多,又用现代语言来译注,颇经推敲而得。杨先生是专门致力于古籍训解和古汉语研究的大家。凡是我们的注本中与杨先生一致的地方,便往往是向杨先生学习而得者,这是不应掠美的。同时我们也参考了好些其他的注本,也提出了一批我们的解释。


一、关于常用语的训解

例如7.20章“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是《论语》中很重要的一章,这“力”指的是什么?王肃说:“力谓若奡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这前一例举对了,“羿善射,奡荡舟”(14.5),都是靠武力著称,与禹、稷的德对立,故不得其死然,孔子是反对的。这乌获是一般的大力士,无关乎德与不德,是否也在孔子反对之列呢?例如孔子经常赞赏勇,卞庄子能斗双虎,他是赞赏的(14.12);“骥,不称其力”(14.33),也只是说不赞赏,并不是反对,若是反对了力,还能称骥吗?所以王肃的解释讲对了一部分,不够明确。但是朱熹却把“力”解释为“勇力”,这就有很大问题了,因为孔子一再提倡“勇者不惧”,智、仁、勇三者并举,怎么能说子不语勇力呢?杨先生显然也受了朱熹的影响,说成“勇力”。我们想,传统所说的强力与现在所说的暴力,跟孔子所说的“力”,基本相当。那么孔子是否一概地反对暴力呢?汤伐桀,武王伐纣,他没有反对,是“不语”的了,只是说到武王时的《武》乐是不尽善的,流露了一点不满(3.25)。他对当代一切坏礼坏法的暴力,则是一概地不语或反对的。

又如9.4章“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毋我”是什么意思?《论语》中颇有几个语言运用独特之例,是孔子在语文上的不凡之处。这“我”字的意义谁都知道,可这里显然是引申了,引申为什么,就各有说法。何晏说:“述古而不自作,处群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这里只有第一句是联系《论语》的解释,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7.1),如果这就是“毋我”,那就很容易把孔子理解成一个不要主观努力、不要创造性的人了。孔子是有创造性的,他这“子不语”“子绝四”就颇有新意,颇为深切。他在陈述周礼的时候是不能随便“自作”的,他入太庙,每事问,也是不“自作”的。至于何晏的后两句话,把孔子说到无我的境界,那恐怕又是用他自己的道家思想来理解孔子了。所以我们觉得何晏的这条注解颇不确切。朱熹说:“我,私己也。”他又说“毋意”的“意”是“私意也”,这样,“毋意”和“毋我”就有相当部分是重复的了,这也应是不合适的。杨先生译“毋我”为“不自以为是”,这接近于朱熹的解释,这个“以为”就是“意以为之”的意思。匡亚明作“不唯我是从”,这个解释较好,它对“我”字的意义照顾得好,但这个“从”字是凭空而来的,服从是行为,前三项都是思想,欠协调。我们想,不宜把“我”字的意思引申得过远,“毋我”就是不处处都想着我,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还有更多的时候要礼让,所以要“毋我”。他在老师面前,“当仁,不让于师”(15.37);他在国君面前,“勿欺也,而犯之”(14.22)。这便都是有我的了。这不是与“毋我”相矛盾的,在该退、该让的时候才是要“毋我”。

又如14.9章有人问子产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惠人也”;问管仲,孔子说“人也”。这“人”字怎么解释?何晏说是“伊人”,朱熹说是“此人”,可是这里没有“伊”“此”等字,显然是训诂学上十分忌讳的增字解经了。杨先生当然不会犯这种错误,他把“人”字解释为“人才”。这就好多了,可是我们感到还不够理想。《论语》中说人才的时候是说“才”,如8.20章说“才难”;同时,跟下文相接,才不才的问题也不甚切合。故我们认为这个“人”字是“人物”的意思,管仲离孔子已一百多年,故还是“历史人物”之义。“人”字在许多场合是指崇高的人或贵重的人,从而区别于“民”,这里正是这个意思。

此外,如14.12章所谓的“成人”,历来都解释为“全人”,即是个完全无缺的人,这也是有困难的。下文所举的成人中还有一位是孔子的学生冉求,冉求在孔子看来是不是一个全人呢?冉求和子路一起要帮助季氏去攻打颛臾,受了孔子批评(16.1),孔子有一次还说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6)。可见要把他说成全人是有困难的。又如14.24章所谓的“学者”,历来解释为“大有学问的人”,可是我们看来看去总觉得只是指正在学习的人。

总之,以上都是一些极常见的字,略举数例,问题是在此章此句取什么意义,稍一疏略,就不易讲通了。对于他们那些讲解《论语》的权威,我们总是学习在前,却也往往要怀疑一下。他们学问大,有时就先入为主,有时就用自己的学术观点去解释孔子,竟致走了样。我们学问小,反而免去了这些负荷,显得单纯一些。


二、关于古词古义的训解

这里也颇有可商讨之处,我们也略举几个例子来看:

如17.12章“色厉而内荏”。荏,一般解释为“怯弱、柔弱”,然而穿窬之盗的内心是并不弱的,弱了就不去穿窬了。可见,孔子用了这个古字古义是有斟酌的。例如《诗经》的毛亨传和郑玄笺解释这个“荏”字时,就只说“柔”,不说“弱”。

如1.1章“人不知而不愠”。愠,历来解释为“怒也”。这里孔子也用了一个古词古义。“愠”的意义有什么特点?“怒”的意义很重,而“愠”的意义正是较轻的,不过是内心有点蕴藉罢了。愠,蕴也。通俗点说,“不愠”就是不生气,连点不痛快都没有,别说发怒了。

如10.9章“寝不尸”。一般解释为“像死尸一样”,但是谁把尸体来比方活人睡觉的姿势呢?《说文解字》解释得好,“尸”的本义是“陈也”,“象卧之形”。“陈”就是陈列,摆设样子,睡觉不能这样。“尸”字的古文字字形像卧着的人。段玉裁说:“尸”“屍”是两个字,“经传多借‘尸’为之”,故我们应该去抓住“尸”字的本义。如“草上之风必偃”。偃,仆,倒。这个大体意思不错,但是为什么用一个“偃”字?它的意义有什么特点?孔子有一个学生叫言偃,字子游,可见“偃”与“游”还有关系,若是倒了就没有“游”了吧。故我们解释为“安然卧下”。参见12.19章。

又如9.28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一般解释为“凋零、凋落、凋谢”,可是松柏是不凋的。或解释为“小凋”,这显然又是自己增加了一个“小”字,而小凋仍然还是凋。或解释为“不凋”,可是这个否定词“不”是孔子原话中所没有的。还是《说文解字》好,它与众不同地解释说“凋,半伤也”。伤并不是死,伤无所谓半与不半,伤有轻重,凋更轻于伤。用这来解释“后凋”就很确切了。伤,创也。创之浅者曰伤,则凋更浅于伤。“凋”与“彫”通。彫,琢文也,刻文也。彫刻、彫琢是不能叫木石受伤的,受伤也是轻微的。“彫弓”谓彫画文饰之弓,就更不能伤坏弓体了。如此说来,“后凋”还说不定是把松柏彫饰得更美了。所以,孔子用这个“凋”字的意义是很微妙的。

由上可见,对《论语》语言的解释还有求精的必要,并不是都已经称心如意了。其中对常用词的解释比古词古义更要难些,因为常用词意义复杂,在此章此句究竟取哪一义,要明确不误地讲出来,为什么是这个意义,有道理可说。有时就要联系这个词在《论语》中的全部用法,甚至周秦时代的用法,要联系本章或孔子全部的思想。语言和思想是结合的,要互相参证。就这样,还不免有一时难以作出明确判断的地方。古词古义较少那种歧义难辨的情况,只要细心去查看它的音义就可以了。有时涉及面也很广,古时的解释也未必全都可靠,需要查证和辨别一番。总之,念《论语》的过程,也是我们阅读和判断能力提高的过程。当今的语言学、训诂学也比何晏、朱熹的时代进步得多了。

此外,对《论语》的解释中还有一种情况:结合具体章句,把词的意义发挥过多、规定得太狭窄了。如17.24章的“徼”,释作“抄袭别人的成绩”;同章之“讦”,释作“攻发人之隐私”。这两个字若是用在别的地方,就未必完全是这样的意义,它就没有普遍性,而语言的音义总是面对社会所有成员的。

(注:正文标题为本期编辑所加)


图书信息

《〈论语〉注译》

齐冲天  齐小乎  注译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是《论语》全译本。各篇均分段出原文,之后是“注释”“提示”“译文”。生僻字或多音字随文括注汉语拼音,便于诵读学习。

作者开篇的“序言——关于孔子和《论语》”,从六方面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孔子学说、孔子思想、《论语》的地位,以及关于《论语》的解释,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论语》,了解孔子。作者还专门谈到了《论语》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用比较的眼光,对国内外关于孔子的评价进行分析,阐述了孔子学说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影响,指出孔子学说在今天仍有其独特的价值。文章有内容,有启发,很有可读性。

关于《论语》的解释,本书充分学习古来权威注本,如三国何晏《论语集解》、宋代邢昺《论语注疏》、宋代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现代杨伯峻《论语译注》,同时也有自己的研究见解。作者从“语言问题”和“理解问题”两方面,很好地对《论语》常用语和古词古义做出准确训解,并强调应从《论语》的言论背景、各章节间的联系、人物性格,以及孔子言论的针对性诸方面学习和理解《论语》。注重“以《论语》释《论语》”,即切实从原文出发,正确理解词语的原义和孔子的本意,而不是无根据、少根据地外加一些因素,借题发挥。

作者说:“念《论语》的过程,也是我们阅读和判断能力提高的过程。”这实在是注译者的研究心得,也是对读者(无论是初读者还是再读者)阅读经典的最好的提点和启示。


目    录


作者简介

齐冲天,江苏常州人,郑州大学中文系教授。194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4年保送研究生,师从王力先生攻读汉语史专业,1958年以副博士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许慎研究会副会长,是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批会员。主要著作有《训诂学教程》《汉语史简论》等。

齐小乎,女,1961年生。现为《中国财经报》高级记者。


相关图书信息

《论语》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

王宁  主编

顾德希  顾问

贾丰臻  选注

陈淑梅  校订

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本书为民国时期学者贾丰臻选注。选篇主要按照三条标准:文义之明白易晓、合于现代思潮、其易于实行。《论语》原书篇目二十篇,本书选注者为了便于青年学生参考和研究,依类区分,编为以下八篇:教学篇、伦纪篇、仁篇、德行道艺篇、德治篇、情文篇、观人篇、孔子言行篇。

新编校订的处理,原则上不增加新注,改正常识性或知识性错误,原注中的难懂之处增加按语。另增加插图,从历代名人画作中选取能够反映孔子其人其事、反映本书内容的画作,增加本书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加少年学生读者阅读时的趣味性。


往期回顾

活动预告丨传统文化与经世致用,谈《顾炎武文》—— 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国学系列讲座

吴长安丨学品耀人,人品超群——回忆邢福义先生

新书丨刘洁修著《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修订版)面世

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新版面世 | 再论“们”的语源是“物”(三)

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国学系列讲座”开讲 |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全编60种发布

沈家煊先生著作《名词和动词》参加首次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成果月度发布会

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视频号开通啦!

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精彩视频!

点击“阅读原文”可购买此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