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慢学校的社群学习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

安猪 SlowSchool 2021-11-09

慢学校的二期招募发出来后,许多申请者都询问:慢学校的社群学习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这个问题让我们意识到,大多数人习惯的还是传统课堂的讲座式学习,即使如今社群学习如此流行,但细观本质,也不过是一群人在“名师”的语音讲座下“孤独”地学习,社群内极少能产生高质量的学习互动。


那么,真正的社群学习是怎么样的?如何让一群人共同去解决一个学习难题?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慢学校校长安猪的这篇文章来体验一下吧。



我们有许多对学习的偏见,其中之一是:把“知道”当做“学会”。例如,我们会看许多书,我们会上许多音频或视频的课程,我们知道了许多知识、技巧或者方法。但一个尴尬的现象是:我们知道了许多“最新”的知识,但它们在我们的头脑里更像一堆拼不到一起的积木,只是零散地堆在那里,慢慢积尘慢慢遗忘;而在实际的工作或生活中,这些知识又像装在茶壶里的饺子,怎么倒也倒不出来,于是我们只好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应付不断变化的生活。



为什么?


有两种基本类型的学习: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 机械学习:只是把知识背诵下来,几乎不去尝试理解所学的东西。

  • 意义学习:尝试在新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举个例子来说,请尝试记住这些字母:FBIUSACIAMTVATM


如果你只是“用力”地记住每个字母,那么你就是在进行机械学习,很显然,你会很难记住它们,即使记住了,也会很快遗忘。


现在尝试记住这个: FBI USA CIA MTV ATM


这时候,这个字母串是不是变得“不一样”了?它被分解成了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跟你头脑中的某个已有的知识产生了连接,于是,它变得有“意义”了,你会更容易记住它,也更不容易遗忘。


这就是意义学习。


很遗憾的是,我们过往接受的大多是机械学习,我们在学校中被迫死记硬背,记下大量琐碎的没有意义的事实,以期通过考试。我们虽然对其恨之入骨,但这过程也培养了我们糟糕的学习习惯:只会被动地听,用心地记。待到毕业后,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掌握意义学习,在进行个人的终身学习时,我们依旧选择陈旧的、被动式的听讲式学习。


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我们需要了解学习的认知过程


学习包含了不同的认知过程,例如记忆、理解、应用等。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模型,在这个模型最新的版本中,学习包含了六个认知过程类别(每个类别包含若干个认知过程):



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目标是促进学习的保持和学习的迁移(迁移的出现是有意义学习的标志)。学习的保持是在学习过后某一时间内回忆知识的能力,学习的迁移是指运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回答新的提问或者学习新内容的能力(Mayer & Wittrock,1996)。在这六个过程类别中,记忆/回忆是针对学习的保持的(也就是机械学习的目标),其他五个过程类别是针对学习的迁移的。虽然在六个类别并不是严格的递进关系(主要指后三个维度),但毫无疑问,要进行更深度的学习,我们需要超越单纯的记忆或浅层的理解,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在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中。



如何做?


我和两名学徒在实践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一种更主动、更自由、也更深入的主题学习方式,它的过程共有六个步骤(以一个我们最近进行的学习为例):


01


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我的学徒吴茜希望了解一个问题:“依恋关系如何影响人的亲密关系?”,她说明了为什么自己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我发现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感兴趣,最近的思考让我意识到“关系”是我需要深入学习的主题,于是我也报名参加了这次主题学习。


02


确定学习计划,搭建学习环境


我们设计了一个为期四周的学习计划,并利用Trello搭建了一个卡片式的学习环境。




03


寻找学习资料,建立书单


我们寻找可能跟这个主题有关的书籍,并在豆瓣上建立了一个豆列。



04


收集相关知识,撰写卡片


成员分头阅读图书,在书中找出对解答这个问题有用的知识,并以卡片的形式记录在Trello上。




05


定期集体语音会议讨论


我们通过微信进行定期的语音讨论,在讨论中我们分享各自对问题的发现及困惑。




06


整理知识,对问题进行回答


每个成员都根据大家收集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回答。我把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梳理成了八句话,每句话都对应一张知识卡片。最后,我也把回答中的关键概念——包括亲密关系、成人依恋类型、婴儿依恋类型、工作模式等等——画成了一张概念图,这样,整个问题的逻辑关系就用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了。




这是我最快乐的一次深度学习体验


作为这次学习的参与者,我的最大感受是:这是我最快乐的一次深度学习体验


为什么?我想到三个原因:


首先,当我们的学习以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作为开始的时候,学习会变得生机勃勃。“有意义”意味着问题不是外在的,而是和学习者自身的经历、当前的状态密切相关的,例如这次的主题“依恋关系如何影响人的亲密关系”,我作为学习者,意识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上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改变的地方,这给我带来了学习的动力,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地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去验证刚学到的知识,同时反思自己的信念,或者思考在同样场景下有没有更好的行动方式,这使得我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吸收外在的知识,而是主动和自己的经验、知识结合,并最终切实地影响自己的信念、改善自己的行动。有意义的问题为我带来了知识跟自身的连接感


其次,当学习通过问题来串联起来的时候,它的组织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学习是看一本书,作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学习的目标是理解一本书,它默认了这本书的权威,一切的学习都是在作者的思维框架下进行,学习者更多的是去“解释”作者的思想。而当我们去探索一个问题时,我们会同时查阅多本图书,积极地抽取不同图书中跟问题相关的知识,同时理解、对比多个作者的思维框架,我们让这些思维框架互相竞争,用自己的经验和行动去验证,并决出最有说服力的胜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主动的,而且还综合运用了认知加工维度中的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多个维度的思维技能,学习的深度自然不可与单纯读一本书同日而语。


蒲素是这次主题学习的一名参与者,她这样描述学习的过程: 


快速的小组主题学习,使我在阅读中会更加集中对问题的思考,也使我脱离了书籍的限制,会更多关注与主题相关的章节,从多本书籍、多个角度去了解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在书籍中阅读到理论知识,我会通过隔天撰写卡片的方式进行强化,以及反思自己的依恋类型加以验证,而后在周会中与小伙伴分享、讨论,也能够在大家的经验及概念的分享中,对问题的理解更加立体。


最后,小组的对话和反思使我们建立信任,并因此实现更深入的学习。这或许是这种学习最有价值的地方。当有意义的问题结合上群体对话后,我们借助知识作为思考的工具和框架,共同分享和探索各自的人生经历,互相反馈和提供支持,这使得我们的学习能够更深入地进入到自身的信念层面而非思维层面。除此以外,它还帮助我们建立信任,培养起长期共同学习的默契感和效率。


作为这次主题学习的发起人,吴茜对此深有同感:


因为有了同伴的参与,我的学习过程有了无形地陪伴感,在阅读的时候,会觉得有一群人和我一样在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探索。每天除了自己的阅读,还多了一份期待——期待 Trello 上同伴的卡片更新、问题加工,期待周会上声音的思想碰撞。


这样的小组学习让我有了更多元的思考路径,更愉悦的学习氛围。


因此,如果我们希望进行深入的终身学习,加入一个相互信任的学习社群是最好的途径。


毫无疑问,这次学习所探索的问题可以在知乎或类似的网站上找得到答案,但这正是主题学习和看知乎不同的地方。获得知识的过程比知识本身更有意义通过学习,我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而是探索知识、并且内化到自身的方法,以及一群人共同探索过程中建立的信任感和成就感。


这给我们带来学习的新想象。学习更像流水而非砂石。它不是孤立的、冰冷的、琐碎的,而是流动的、联结的、整体的。


学习不是个人孤独的行动而是群体快乐的协作,学习不是围绕某本书进行解释而是探索有意义的问题,学习不是获得外在的知识,而是和自己的生命进行更深刻的连接




期待你的参与


这次实验结束之后,我们又在《学习的原理》社群学习以及慢学校创始班中对社群学习进行了测试和优化,优化后的流程:


  1. 设置了发起人、参与者和边缘参与者等角色,让繁忙的学习者也可以愉快地参与。

  2. 明确了异步互动和同步讨论两种沟通模式,让沟通更加有效率。

  3. 细化了整个学习流程,让学习过程更加高效。


我们发现,无论是线上的微信群和语音课,还是线下的读书会,社群学习是目前大多数学习者都在采用的学习形态,但实际的效果并不好,社群在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希望我们的尝试能够为社群学习者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你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感兴趣吗?我们正在创造一所以这样的社群学习为主要学习模式的在线终身大学——慢学校。目前,慢学校正在招收第二期的学员,如果你希望借助社群的力量提升你的学习,请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细信息。


▼点“阅读原文”,体验真正的社群学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