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员分享 丨 《非暴力沟通》分享之如何实践线上集体倾听?

SlowSchool 2021-11-09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的确伤人!言语上的职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敌视。


《非暴力沟通》

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必读书籍之一。它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 并受到犹太教哲学家马丁·布伯、伊斯兰教苏菲教派学者鲁米等人的影响。



在慢学校,有几个同学利用6周的时间一起完成了《非暴力沟通》的共读学习,并在上周四,他们做了一次关于本次学习线上分享。

分享会结束后,很多同学反馈说想要看文字版的分享,小慢在征得分享人同意后,将这次分享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

本次分享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分享主题介绍

2. 非暴力沟通分享之真诚 

3. 倾听使人身心痊愈

4. 非暴力沟通小组共读的感悟

5. 集体倾听演练

6. 问答环节

本次分享适合人群:

1. 想学习如何深入有效的倾听及表达的人

2. 想要改进关系(父母/夫妻/亲子/同事/朋友)的人

3. 想要更好的了解自己/爱自己的人

4. 想要在情绪管理方面有更多的学习和成长的人

5. 非暴力沟通的受益和爱好者


一、分享主题介绍

大家好,我们是《非暴力沟通》共读小组。我的名字叫忻晓颖,是《非暴力沟通》共读小组的发起人和今天公开分享的主持人。今天在小鹅通直播平台上还有其他两位组员与我一起为慢学校其他的同学们介绍我们的小组。她们分别是:王梅梅、李丹丹。本次分享形式分为组员分享、现场集体倾听演练和问答三部分,时间是1小时。如果分享期间有同学想要提问,可以在小鹅通上将问题以文字形式发上来,我们倾听演练结束后会及时解答。

作为《非暴力沟通》共读小组的发起人和主持人,我想先为大家介绍下: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正在收听的慢学校同学们有的可能看过或听过这本书,有的可能没有。普遍的观点是:这是一本介绍沟通技巧的书。但对经过阅读和参加过相关工作坊的我来说,这是一本改变人们常规思维和认知的书。书中介绍的沟通四要素不是全部,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指导我们改变看人和事情的聚焦方式,将关注点放在人的感受和需求上,而不是争论具体的人或事的是非对错。

有些人可能要问:这是一本难书吗?听上去一点都不难嘛。

对此我想说:同其他共读小组发起的难书相比,这本书从字面理解上的确不难,可能一两天就能读完。但是我认为这本书的难点在于以沟通为切入点的实操演练。对一个概念或一本书来说,理解是一个维度的事,真实做到却是另一个维度的事。而这本书正好提供给我们可操作性的方法,用来解决我们切实关心的日常问题。所以我发起的《非暴力沟通》小组是以集体实操演练作为主要学习目的的共读小组。它是以小社群为单位才有可能产生叠加效果,单靠个人学习的深度是不够的。

有些人又要问:你都读过这本书了,还参加过工作坊了,为什么还要发起共读呢?你不是都知道了嘛。

对此我想说:第一,对于《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的学习和理解还非常浅显,我给自己的目标是再学9年。我期待通过发起共读小组进行集体阅读和练习,利用社群的力量以1对1、1对多以及相应的反馈等实践形式来产生叠加效果,加速我们对这本书的理解,最终希望彻底改变我们与人沟通的应对方式。第二,我个人认为,加入慢学校,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的大前提是我需要了解他们是怎样具体的人,有什么个性特点和喜好,在彼此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共学。通过这本书的小组共读有可能营造出我想要的温暖、安全、信任的氛围或场,促进组员间的沟通了解,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最终满足我了解其他同学的需要。

那么6周的共读学习结束后我们收获了什么呢?接下来的时间将由王梅梅、李丹丹和我三人从非暴力沟通的表达、倾听和组织活动的收获三个角度来具体说明。

二、非暴力沟通分享之真诚

分享人:王梅梅

大家好,感谢参加《非暴力沟通》的分享会!

我是梅梅,共读了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我觉察到自己有“真诚、真实地表达感受”的障碍,而这一步恰好是非暴力沟通最关键的起点:因为一切沟通,只有倾诉者首先“真诚、真实地表达感受”,才能营造出双方“互相信任”的谈话磁场,创造出信任、开放、有安全感的自由流动氛围;这样,倾听者才愿意进一步交流,倾听、接纳倾诉者,进而达成一致性沟通。所以,“真诚、真实地表达感受”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基石!

因此日常交流中,谈话者首先要做到“真诚、真实地表达感受”。你可能会问,这有什么难的? 但是这一点对我来说就很难。因为从小到大、与人交流时,我经常很自卑地把真实声音闷在心里,直接接受对方意见而不提出疑问,以此来讨人喜欢。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担心会引起人际关系的冲突,而冲突经常被自己解读为:我不够好、别人不喜欢我。 同时,我是家中长姐和学校班长,这些也加剧了我塑造不真实的个性。

直到上大学、换了新环境,我开始非常努力地做真实的自己。 如参加各种自己喜欢的校园社团,在各种场合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意见,我变得越发开朗和自信,度过了阳光明媚的大学四年!

大学毕业后,我带着自信进入职场,我以为自己没有了“真诚真实地表达感受”的障碍,但在一些紧张的工作氛围中,这种从小根深蒂固的沟通方式仍会占据上风,我仍会压抑感受、不敢沟通。

直到共读了《非暴力沟通》,我终于认识到:不能“真诚、真实地表达感受”就是我无法做到一致性沟通的关键问题!收获了这个自我认知,我非常欣喜,并开始在生活中不断地觉察和修正自己。

如:一次项目活动,我和项目负责人因欠缺事先沟通而工作不畅,我很难受和焦虑,不过这次我在微信中对负责人直接表达,我说:“因为我们沟通不畅了(然后加了一个哭泣的表情发送过去)”! 当时,因为“真诚、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之后,负责人很快同理了我的需求,我们捋顺了后续工作,达成了一致性沟通。

这件事如此之小,但是它给我的成长并没有结束!在共读活动的集体倾听环节,我拥有了一次宝贵的【女王时间】,意思是:我来倾诉、小组成员集体倾听、询问我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巧合的是:我的项目负责人恰好参与了这次集体倾听。

项目负责人在倾听过程中,私下发短信告诉我,她说:“我听到你的分享,你说你理解了我,我很开心,感觉到了自己被理解了。也很敬佩你的开放度和成长性,我理解你的方式了。” 在这之后,项目负责人甚至非常开心地、主动开放地在倾听环节解密说:“我就是倾诉事件的当事人,这次倾听也让我自己被理解了!是一次很好的体验!” 由此,我们两个当事人在线上完成了一致性沟通,推动集体倾听环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我非常惊喜,原来非暴力沟通有这么神奇的魔力!

感谢这次集体倾听,我突破了自己,也更深刻地领悟到:“真诚、真实地表达感受”的确是非暴力沟通最关键的起点。 作为谈话者,心里感受到什么,就要及时地“真诚、真实地表达出来”,不能依靠“我以为”地单方面猜测来面对沟通问题。这样才能为后续与倾听者达成一致性沟通做最好的铺垫!

这次集体倾听后,我继续和晓颖组长探讨了“真诚、真实的表达感受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晓颖组长补充道:

“一致性表达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己的真诚表达与他人的真诚回应是分不开的】,如果自己真诚表达了,他人不回应,也是不完整的;只有当他人也给予你真诚的回应,你的表达才能有效果,才显示出真诚。” 晓颖组长说的这点,让我想到了认识的一位创业者,她前两次创业都与合伙人散伙了。 我很好奇为何如此,直到这位创业者这样表述自己的困惑,她说:“我觉得沟通中真诚最重要,只要我足够真诚,一直真诚,就能解决与合伙人沟通的任何问题。 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始终不能与合伙人长长久久地走下去呢?……” 直到学习了非暴力沟通的一致性表达,我终于明白:这位创业者只注重沟通中自己一方的真诚表达,而没有及时向对方求证想法,不知道对方是否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想法。因此双方没有达成一致性沟通的目的。

晓颖组长补充的一致性表达的第二部分是:【学会拒绝】。意思是:如果他人清楚明白了你的意思、却向你表达自己无法认同你的想法,这也是一种一致性沟通。 即:【真诚包括不做“烂好人”,要学会适当说“不”】,不使劲和勉强自己,做事从真诚和顺应自己的需要出发。 如若不然,也会被敏感的他人觉察出端倪。 就这一点,想必大家应该理解,它是我的痛点!因为我从小养成了自卑讨好型的个性,已经习惯了不会拒绝他人,也因而体会了太多次不会拒绝的痛苦。所以今后,我要从顺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出发,尝试做到一致性沟通。” 

以上就是我关于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基石:真诚的分享!最后,我很庆幸自己参与了《非暴力沟通》6周的美好共读,更要感谢小组的每个人,大家帮助我对书本的理解从理论升华到了实操,我在生活中实践起来、改善了沟通现状! 我们小组有一个共识:虽然共读活动结束了,但是非暴力沟通的生活实践才刚刚开始,祝福我们小组每个人和听众朋友们,我们大家都将爱的语言实践到美好生活中!

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大家。

三、倾听使人身心痊愈

分享人:李丹丹

卡尔.罗杰斯这样写道: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当有人找你倾诉时,你通常会做怎样的回应?

我猜:

也许你作为长者,你会提出建议:我想你应该。。。

也许你作为老师,你会给出答案:这个就是。。。

也许你是家长,你会给予说教:我早就跟你说过。。。

也许你作为朋友,你会给予安慰:你这样已经算是好的了。。。

通常进行完这样的谈话后,你们双方都会感觉到轻松吗?我再猜猜,并没有。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出在哪呢?

谈话的秘密武器是倾听。

在共读的6周时间内,每次语音周会里的集体倾听环节,是大家最为珍视的,我们称它为君王时间,是因为它能汇集组员作集体倾听的不容易,也是因为它带来的神奇体验。

在这个君王时间里,倾诉者是女王或国王,他/她只要做君王该做的事就行——真实的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其它组员是倾听者,倾听者是一面镜子,以倾诉者作为主角,反馈出倾诉者的实际感受和需求。目的是帮助倾诉者多角度感知自己内在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倾听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了5次倾听者的我,感觉难是因为需要你绕过往常作为倾听者最擅长的提建议、给予安慰、询问情况等等,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倾诉者的信息。这个过程做起来并不容易,我在这个过程中精神要高度集中,不亚于开赛车的精神集中状态,精神集中是为了全身心地体会和感知倾诉者每一个字所包含的感情、情绪等信息,还为了提醒自己不要急着给建议,不要安慰他,不要有批判的想法。

人的思维惯性的魔性实在太过强烈,需要先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断,需要强于惯性的意志。排空自己后接着是要将自己代入倾诉者语境,想像自己就是倾诉者,想像遇到和倾诉者一样的境况时,我的身体反映是什么,我的情绪感知是什么?最后在倾诉者停顿的间歇,说出自己体会到的感受和需求,比如:你是想被理解,是吗?你是想得到支持和肯定,是吗?当倾诉者欣喜地说:“对的,就是这个感觉!”倾听者就会感觉到放松和愉悦,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倾听得到了肯定,满足了被肯定的需求。当倾诉者说:“不是这样的”,倾听者也不会气馁,会有越战越勇的感觉。

以上就是集体倾听环节我作为倾听者所经历的心路历程。

在这给大家几个倾听的小tip:

第一个是“等等,什么?”(Wait,what?),这是一个很有效地调整自己当下倾听状态的问题,等等,停!我现在是在听倾诉者的表达,还是在听自己已有的评判?

第二个是切断,将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断统统清空。

第三个是代入,全身心体会自己在倾诉者的情境中自己身体的反映和真实的需求。

第四个是询问,向倾诉者求证自己感知到的她的需求。

在集体倾听结束后,倾诉者组员说:“我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按摩,让我一周的心情都非常好!”真是太神奇了。鬼知道,我们都对她做了些什么?作为一个听众,我们并不需要心理学知识或接受有关精神疗法的训练。关键是,我们有能力体会一个人在某个时刻独特的感受和需要。

最后我向我们的组长忻晓颖表白,感谢她的付出,晓颖 我们爱你!

我的分享结束了,谢谢大家。

四、组织共读小组的感悟

分享人:忻晓颖

一、我是怎样理解共读这两个字?

1、放权给其他组员。

6周的共读小组经历了6周周会。第1、2次周会大家普遍对周会的形式、集体倾听练习和基本群规的建立和安排是认同的。但是我总感觉哪里不对。不对的地方在于“共读”两字。我反思2次周会只是满足了我初次组织活动和分享欲得到释放的需求,而忽略了其他组员可能也有分享和获得回应的需求。意识到这点是受到慢同学孙文韬的点拨。我做的就是放权给其他组员。

第3次周会我调整了部分周会流程主要两点:第一,将我个人分享从第一个换到了最后一个。第二,将我个人分享的内容压缩、精简。把宝贵的周会时间留给想要分享和得到回应的其他组员。而我将个人分享心得转化成了看板中的每日打卡和工具模型的更新。

我意识到我个人和表达的内容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重要。在宝贵的集体时间里小组想要营造的氛围或场才是最重要的。第3次周会的效果我经过事后询问得到比前两次效果更好的反馈。我意识到自己的所想所做的方向对了。

2、给自由权利设置边界

当我洋洋得意于我的小组氛围良好,评价很高时,第四次周会的反馈给我泼了一头冷水。

在鼓励大家自由、真诚地一致性表达自己感受和需要时,有人无意间受到了伤害,有人从未参加过小组学习。我意识到释放自由权利过程中设置边界和度也很重要。

我没有消沉很久,通过复盘和反思,在组员和其他小组组长张靓设置严格群规的启发下,我做了3件事: 

第一,写出了新的工具模型“摆渡船”和“江水”。

第二,增加了新的群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大家在集体倾听后自由分享环节中的“自由度”。

第三,私下与从未撰写卡片和参加周会的正式组员沟通,给予退和留的明确选择,最终对方主动退群和退看板。

这些举措就是为了给自由权利设置边界和度。

二、我在小组学习中付出和收获了什么?

1、我几乎花了6周时间重新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其中利用2天时间做了全书十三章节的读书笔记。由于是用手机做的,做完后我的颈椎疼的难受,头晕眼花。我察觉到身体在向我提出抗议: 我需要关注我的颈椎。觉察身体变化在非暴力沟通中是很重要的部分。

2、我在每次周会前都会与当集体倾听君王的组员进行私下沟通,了解他们的案例和困惑,帮助他们聚焦和理清思路,期望他们在周会上能拥有美好的君王时间。周会后我也会私下询问组员的参会感受和体会,并尽可能如实地在看板中输出周会流程和收获。

3、正是这些付出使我收获了远比我预期的更多的东西: 良性的小组氛围、帮助别人和与人沟通后得到理解和澄清的快乐、看到1个组员的分享给另个组员带来启发的惊喜、看到1个组员的真诚表达让另个组员获得被理解、被接纳的满足、组织活动能力得到历练的成就感,还有就是在1对1感恩仪式环节中,我收到的感谢是最多的。这些感谢对我来说很重要,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在付出努力后让别人看见并收到感谢。

三、我怎样理解慢学校的“慢”?

1、寻找有相同需求不同能力的同伴需要时间。

在慢学校学习,我们希望通过社群的力量给自己一些理解、支持、答疑和解惑,以达到促进自我成长和解决我们各自具体问题的目的。但是如何寻找我们可以依靠和指点的人?如何得到安全感、归属感?这个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交流、寻找、锁定目标同学、学习和分享各自观点、想法并最终产生新的感受、需要。

2、适应自生长的学习方式需要时间。

安猪校长在文章中提到的“自生长”观点我印象深刻。什么是自生长?我个人理解是: 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去自主、持续地学习,不为外界大环境的变化所动摇。这样的学习方式为什么需要时间? 第一,因为追寻内心的感受、需要来自定义学习是与我们受的常规大众教育相反的。我们需要大量的适应时间来应对这一巨大转变。第二,当外界大环境与我们内心的感受、需要相冲突时,我们能否有立场、有能力去坚持自己的主张、观点并且保持内心自洽、不至于摇摆甚至崩溃? 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磨练自己的心理韧劲,之后才有可能做到。

四、发起小组活动需要有怎样的认知?

必须申明:以下分享的认知仅代表我个人的理解,既不客观也不一定正确。我个人并不寻求大家的一致性认同。

1、发起和主持人对于共读项目的原始动力与项目最后会取得的效果呈正相关。

即组长的原始动力越大,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小组最终会达到的可能效果越好。拿我们小组的每日打卡举例,我对这本书有着多年的学习计划和强大的学习动力,我也认识到这本书在生活中的实践比了解内容更重要。所以我开始小组共读时就设置了周会集体倾听、每日感受词汇打卡、每日倾情感恩打卡、周会时1对1感恩仪式和每日感恩回应打卡,我自己很有动力实践这些打卡,尽管很机械很花时间和精力,但我认为这些刻意练习对理解和实践非暴力沟通有“脚手架”的积极作用。

2、小组氛围良性程度比学到知识的多少更重要。即小组氛围营造得越好,集体学习的效果越好。

组长的工作就是粘合剂,把小组的组员都连接起来。组长如果愿意花时间、精力对组员的背景、个性、学习习惯和参加周会的感受有基本了解,组织周会和整个共读小组的效果会有强力助推作用。我们小组某次集体倾听的效果不太理想,我私下与当倾诉者的组员进行了沟通,了解到了周会过程中无法知道的细节,解除了我心里的一些疑虑,倾听组员作为倾诉者产生的真实感受并促使我输出了新的群规和工具模型。设想如果当时我没有及时与其沟通了解情况,我很有可能会陷入埋怨他人或自责的境地并且之后的集体倾听也有可能会再次发生这样的情况。

3、严格的群规比宽松的群规更有利于达到学习目的。

我们经常会将目的和方法混为一谈,我自己也不例外。比如想要彼此互相信任,我们就会在情感上对别人很信任;想要营造自由的氛围,就会在行为上允许别人很自由;有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如果对方不能完全感恩我们的信任态度和自由行为,做出与我们意愿不一致的事情,结果就会与我们想要的目的背道而驰。所以,我认为想要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必须在群规上事先提出并得到组员间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认可。

4、每次共读的时间不应该太长。

原因一:基于之前说的三点:对组长个人的要求、对氛围的要求以及群规的设置要求都比较苛刻,这样非人性的角色设定不应该持续太长时间,短期状态是合理的比如3个月。原因二:组长个人的能力和性格会有局限性,组长设置的群规也一定会有不合理的地方。短期内有效的组长和群规不适合长期的情况。保持组长和群规一定时间内的更新替换,有利于保持小组的创造性和合理性。

总结:

最后,我代表我们《非暴力沟通》小组的所有组员向慢学校其他的同学们表示感谢。感谢你们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听我们的分享,我们很激动,公开的分享机会对我们很珍贵,能鼓励我们继续新的学习。谢谢大家!

五、集体倾听演练与问答

因为倾听环节极大的涉及到倾诉者的个人内心情感及隐私,出于对倾诉者的保护,在此文字稿中不做分享,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移步我们的线上分享直接进行查看。

线上分享地址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




像《非暴力沟通》这样的共读学习,慢学校还有很多小组在进行着,如果你也感兴趣,欢迎加入慢学校的大集体。

详情请查看:我们在寻找一群不那么焦虑的人开启一场终身学习

此外,行动读书会最后2天报名时间,想要近距离走进密涅瓦大学就赶紧报名吧!

详情请查看:慢学校未来教育行动读书会 | 思考密涅瓦现象


 扫码关注慢学校 

这里有一群终身学习伙伴等着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