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9)

汪惠迪 华语HUAYU 2022-04-24

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9


《汉语拼音小报》

海外华语信息发布的平台 


汪惠迪

1962年夏,我请调离开工作了6年的曲阜师范学院,回到家乡,被分配在常州市教师进修学校,担任现代汉语语法修辞课的教学工作。后来学校“戴帽”,承担两年制师专培养中学教师的任务,学员都是上调回城的老三届知青。

当时,学校开设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课程。高校分工较细,我在曲阜是教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的,这时,语音、文字、词汇也都要教了。因自己学习普通话和教学需要,我常年订阅《汉语拼音小报》,并订购全年合订本。

那时的《汉语拼音小报》主要刊登拼音读物,有汉字和拼音对照式,也有纯拼音式;对照式既有注音式,也有分词连写式。我最喜欢纯拼音分词连写式的读物,通过朗读,学习普通话,强化词的观念,一举两得。平时听报告做记录,也夹用汉语拼音。《小报》上的资料还可供测试或学员练习,非常实用。

后来,我移居香港。居港5年后,又到新加坡“搵食”去了。在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工作时,学会按期收到上教社寄赠的《汉语拼音小报》。我跟香港拜拜,同时跟《小报》拜拜了。

新加坡总人口中有76%左右是华人,华族是新加坡的主体民族,华族的共同语是华语(Mandarin),而华语是新加坡四种官方语言之一,所以新加坡华人,尤其是老一辈“建国一代”,对本族“祖语”还是很有感情的。《联合早报》不时发表与华语文应用有关的评论文章和读者来信,有时展开讨论,反应非常热烈。华语华文可说是《联合早报》永远的话题。

改革开放后,中新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益频密,我觉得有必要向国内读者介绍新加坡关于华语文应用的动态,但是找哪家媒体呢?在国内,我当教师,除本地报纸外,跟国内媒体素无交集。这时,我忽然想起了当年的“老师”《汉语拼音小报》,因为它在头版经常报道语言文字新闻,于是我尝试给《汉语拼音小报》投稿。

根据我现在还保存的资料,我给《汉语拼音小报》写的第一篇文章是1987年10月22日寄出的一则新闻,题目是《新加坡推广华语 八年来卓有成效》,发表在12月5日出版的《小报》第397号第一版。那时,没有FAX(传真),邮寄是投稿的唯一方式。上海在东海之滨,新加坡在南中国,邮件往还,耗时费日,文章寄出,一个多月后才发表。我写的文稿从新闻角度看,已是明日黄花,所以只要发表,能起交流作用就好。

《汉语拼音小报》第397号第1版

从1987年12月5日第397号至2001年12月5日第928号(《小报》已改名《语言文字周报》),14年间共发表新闻等各类文稿23篇。有些是短消息,豆腐干那么一块;有的较长,1500字左右。《小报》4开4版,我觉得文稿宜短不宜长。

就地区而言,我投寄的新闻稿也有报道马来西亚、泰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例如1987年8月20日第390号发表的是马来西亚教育部决定,全国中小学课本将在1988年全部采用中国的简体字。1989年10月20日第442号发表的是泰国中华总商会向政府申请在首都曼谷兴办一所专门教授华文的“泰中大学”,培训精通华语华文的人才。1988年5月5日第407号发表了一则台湾地区的新闻,说的是1987年12月27日国泰航空公司从香港飞往台北的CX510班机,座舱长因在广播时不用国语(普通话)而被台湾乘客曹天明控告。曹向法院控告说,航空公司损害了他的爱国心,侵犯了他“知”的权利,要求国泰航空公司赔偿。



1987年8月20日《汉语拼音小报》第390号





1989年10月20日《汉语拼音小报》第442号






1988年5月5日《汉语拼音小报》第407号


在所有的新闻稿中,最重要的一则,我认为是1991年9月5日《汉语拼音小报》发表的《汉语水平考试首次在新加坡举行》。导语说:“第一次在我国境外举行的汉语水平考试(Hanyu Shuiping Kaoshi,简称HSK)6月15日在新加坡举行。应考的128名考生,仅一人未获证书;127人获得初等或中等证书。”考生中18名来自马来西亚,8名来自日本,两名来自印尼,泰国和法国各1名;考生中年龄最大的79岁。这次考试,我国派出4位主考官,具体考试事务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华语研究中心负责。汉语水平考试新加坡工委会希望,尽快在新加坡举行HSK高级证书考试。

HSK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汉语拼音小报》1991年9月5日

我国有许多“简称”,境外和海外华人并不熟悉,可是国内的新闻单位向国外发稿时,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海外媒体采用中国的新闻,照登不误,也没有注意这个问题,以致海外受众不明其义。例如1995年1月25日,新华社向国外发的一则新闻中用了“双拥”一词,1月28日《联合早报》在中国新闻版头条版位刊登了这则新闻。当天就有读者因不明“双拥”的含义而向报馆询问,谁知报馆的编采人员也不知“双拥”所指为何,一时无法回答。

“双拥”是个“简称”,全称是“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因国情不同,新加坡人看了,一头雾水不足为奇。我觉得这是个问题,应当提请国内媒体注意。于是写了篇题为《从“双拥”说起》的小文章,投寄《汉语拼音小报》。1995年3月15日《小报》第577号在报眼发表了这篇文章,并在标题上端加了个“小议论”的logo。

《汉语拼音小报》第577号

拙文的观点是在全球华人社区,在信息交流和相互沟通中,扫除词语上的障碍,应当成为各方的共识。新闻工作者应当多为受众着想,不要以为自己懂的,受众一定也懂,不能把把疑团留给受众。

25年前,《汉语拼音小报》的编者把笔者批评新华社通稿的文章,发表在显眼版位,说明他们不盲从权威,很专业,很大胆。旧事重提,感念不忘。

去年春天桃花盛开时节,我回家乡避疫。《语言文字周报》执行主编杨林成先生跟我联络,并寄赠报纸,我又见到了当年的“老师”。可是“老师”变了模样,最大的变化是已经跟汉语拼音拜拜了。这使我满腹狐疑,至今不解。

THE

END

审核|郭   熙

策划|刘   慧

文字|汪惠迪

图片|汪惠迪

编辑|罗   丽

往期回顾

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8)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7)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6)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15)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