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30)

汪惠迪 华语HUAYU
2024-09-04

汪惠迪


1984年10月,我应聘从香港到新加坡《南洋•星洲联合早报》从事文字工作。那时,新加坡没有一部本国编纂的中型华文词典,也禁止进口我国出版的图书,包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我因工作需要而置备的语文词典,无论是学习用、参考用或是研究用的,都是从香港带去的或是回国度假时购买的。

我手头几十部我国大陆或台湾出版的各类语文词典,无论大型、中型还是小型,收录的都是本土汉语词语,港澳台地区及新马泰等东南亚国家华语中的本土词语和特有用法概不涉及。而在报馆工作的我,天天跟文字打交道,不是读,就是写,接触了大量我国和境外、海外的特有词语和特有用法,十多年下来,对港澳台地区及新马泰等国人民的语文生活逐渐有所了解。进入网络世纪,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人际互动、信息交换,分秒之事;而各地特有词语和特有用法,成为全球华人相互沟通的障碍。我深感需要编一部以全球华语词语为描写对象的词典。

在我将要告别新加坡的时候,2000年10月5日,《联合早报》言论版发表了我的《网络世纪需要一部全球华语通用词典》一文(我国《语文建设》2001年第1期转载),台湾中央社驻新加坡记者据以改写成新闻稿转发。拙文建议新加坡高等学府牵头,联合全球主要华人社区的语文专家学者携手编纂一部《全球华语通用词典》。

《网络世纪需要一部全球华语通用词典


       


 HUAYU                  


1994年4月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中心成立后,主持其事的周清海教授聘请我担任中心的特邀研究员,研究新加坡本土华语词汇。1999年,我的研究成果之一,《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在联邦出版社出版(另一项成果是论文《新加坡特有词语探微》,2002年才完成,约3万字)。早在词典出版之前,我跟周先生就有过多次交集。我俩虽未明言,心里却都明白,新加坡大概不会有哪所高等学府或哪家出版社愿意牵头编纂一部这样的词典。既然如此,我们唯有把希望寄托在汉语的“祖家”中国了。

1999年、2001年和2002年,周先生先后在香港、北京和南昌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倡议编纂《全球华语词典》,希望各地专家互相合作,共同完成这项跨国跨地区的语文建设工程。我出席在厦大、武大、吉大、北京语大和新加坡南大举行的研讨会时所提交的论文以及给人民网观点频道投稿,也都以此为主题,建议编一部这样的词典。

2002年11月26—29日,第二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举行,在一次宴会上,周先生继续提出建议,赴宴的我国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当场应诺。回国后,李教授牵线搭桥,找到被誉为“工具书王国”的北京商务印书馆,终于促成此事。



■ ■■■

HUAYU               


商务印书馆闻风而动,开始筹划《全球华语词典》的编纂工作。2004年6月,新马泰印尼编写组在新加坡率先成立,由我担任主持人,试编工作随即展开。

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出任主编,2005年1月18日,李司长在广州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主持召开首次编委会会议,商讨并落实编纂事宜。会后,港澳编写组、台湾编写组、大陆编写组相继成立,编纂工作全面展开。与此同时,编委会安排专人与北美、西欧、大洋洲等地区的学者联系,搜集当地的华语资料。

2005年3月,《全球华语词典》的编写计划获得我国国家语委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立项,列为国家语言文字应用的科研重点项目,并拨发研究经费,北京商务印书馆承担印刷及其他费用。至止,《全球华语词典》的编纂工作终于正式落实。

参加编纂工作的有我国大陆、台湾地区、港澳特区及新马泰等国的13所大学和3个学术团体/机构的专家学者三十余人,花了5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这项工作。

参加《全球华语词典》出版座谈会的全体成员合影

参加《全球华语词典》编纂工作的同仁合影,

前排自左至右李志江、汪惠迪、陆俭明,

后排自左至右余桂林、刘一玲、金艳艳。

《全球华语词典》


■ ■■■

HUAYU                    

2010年5月17日下午3时30分,《全球华语词典》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座谈会由时任教育部部长的袁贵仁主持。词典的两位荣誉顾问,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和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出席座谈会的还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宣部、中联部、外交部、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侨办、全国侨联、华文教育基金会、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新加坡总理公署和新加坡驻华大使的官员等。

学术顾问陆俭明和周清海(前排左一左三)

《全球华语词典》出版座谈会


李光耀是专程到北京出席这次会议的。他在发言最后说:“现在的《全球华语词典》只收各地华语有差别的词汇,没有收共同词汇。希望中国教育部和北京商务印书馆能在《全球华语词典》的基础上,编成《全球华语大词典》,将华语里共同的词汇都收进来。当这样的大词典出版时,就代表了全球华人的智慧,也表现了语言的和谐。”这个提议为我国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所采纳;未几,编纂与出版《全球华语大词典》被列入“十二五”国家出版基金的项目,编纂工程就开始了。

商务印书馆有个惯例,即每出版一部词典,都会在适当的时候带着条目到词典的读者群中去征求意见,《全球华语大词典》也不例外。可是,这部词典收录了一万多条全球各主要华人社区的词语,要征求读者的意见,就必须走出国门,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啊!但是他们做了,而且态度十分诚恳、十分认真,工作十分细致。

2016年3月中旬,征求意见的工作正式展开。台湾地区和港澳特区的专家都到深圳参加会议,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工作组亲自登门征求意见。深圳会议结束后,商务印书馆征求意见工作组由余桂林先生带队,出发前往新加坡和吉隆坡,成员有学术顾问周清海、陆俭明,编辑包诗林、金艳艳、刘玥妍。新马两国各有6位专家学者和资深媒体人参加会议。

在新加坡和吉隆坡征求意见的会议各开两天,我们以当地的特有词语作为重点,逐条过堂,然后再讨论其他地区的特有词语,也就是说,在新马两国,都把1万条特有词语过了一遍。泰国虽然没有去,但新马跟泰国邻近,新马的专家对泰国的词语并不陌生。因为专家中有新马的资深报人,他们对港澳台地区的词语也不陌生。

我应商务印书馆之邀,先到北京,然后陪同余桂林先生他们前往新加坡,新加坡那边有周清海教授接应。征求意见这个环节结束,作为词典的编者之一,我觉得底气增强了许多。


出席新加坡组征求意见会的中新两国全体人员合影

出席马来西亚组征求意见会的中马两国全体人员合影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独家报道了征求意见会新闻


■ ■■■

HUAYU                    


经过6年的努力,《全球华语大词典》终于在2016年4月面世了。它收录华语通用词语和特有词语大约88400条。《全球华语词典》仅收全球华人社区特有词语大约10000条,《全球华语大词典》的词汇量增加了将近八倍之多,成为《全球华语词典》的升级版。新加坡名创教育出版集团与北京商务印书馆签署了代理《全球华语大词典》的海外出版发行协议,名创将同时出版纸质版与数码版。

图左为《全球华语大词典》

图右为《全球华语大词典》新加坡版,新加坡名创教育出版


最后,胡诌一首打油诗结束此文:

打磨词典靠工匠,

陪同商务下南洋。

征求意见细斟酌,

满载而归续华章。


2021年除夕于香港



  end 

审核 | 郭    熙

策划 | 刘    慧

文字 | 汪惠迪

图片 | 汪惠迪

编辑 | 吴俞婵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9)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8)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7)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6)
汪惠迪:结缘新加坡华语(系列25)


 ↓轻轻一扫,订阅知识↓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华语HUAYU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