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再宣传科研天才了,多关注下普通硕博士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学10分钟 Author 罗老师

科研苦,科研累,科研让人掉眼泪~

做科研的辛苦,想必也只有行业内的人才能懂,什么“996”放在科研人员(主要指硕博士)身上也只不过是常态罢了,朝9晚11的日子才是主流!

 

然而,又能怎么办呢?

是啊,又能怎么办呢?如果“侥幸”做出了优秀的成果,自然是“喜大普奔”、“四方来贺”。但事实是:绝大部分硕博士即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苦心钻研,依然只能在即将毕业之际,提交一份“普普通通的答卷”。是的,研究表明,每年虽然毕业硕博士几十万名(2021年接近80万),但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毕业生却是少之又少。

绝大部分的硕博士每天都在“苦海泅渡”,唯有“毒鸡汤”…啊呸…“心灵鸡汤”才能拯救!

 

打开小木虫、知乎、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各种科研天才、科研明星、学术新星的新闻扑面而来,而这些,或许是许多普通硕博士的“动力源”。那些普通人因为偶然发现,“怒发顶刊”,“一炮而红”的“学术新星”曾经鼓励了一大批普普通通的硕博士,每一个“平凡的科研者”或许都曾幻想着自己能偶然研究出“了不得”的成果。

然而,“心灵鸡汤”看多了,逐渐演化出另外一种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内卷”,导致焦虑感大幅度上升。

 

本期,小GO就以一个普通科研人员的视角,给大家分析一下那些“霸屏”科研天才的存在,是好是坏。同时,以一个“平凡博士生”的身份,带领大家走进普通硕博士的普通日常!





“科研天才”VS“学术新星”


随着各大高校陆续“官宣”,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评审结果逐渐尘埃落定。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青),旨在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优青),俗称“小杰青”。是杰青的铺垫性科技支撑基金。两者形成有效衔接,共同促进国家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

作为国家层面的科学基金,两者均可算得上是青年学者的顶级荣誉!然而,不经意间人们发现,已经出现多位“80后”甚至“85后”杰青……

比如今年,目前小GO已知的最年轻的杰青是江苏大学蔡英凤教授,同样是一位“85后”!百度百科显示:蔡英凤教授现为江苏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青年学者,江苏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江苏省“智能车辆及其运行”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而优青里面,几年前就出现了“90后”的身影……

而这些,只是冰山一角罢了!此前连发多篇NS(Nature、Science)的“魔角石墨烯代言人” 曹原、一夜爆火的“北大韦神”等,均是“90后”!

微信公众号搜索“90后”、“NS”等关键词,结果之多,不胜枚举!

更过分的是,甚至出现了“00后”发NS的新闻……

作为“地地道道”、“普普通通”的“90后”硕博士,初看这些新闻/报道时,小GO也曾热血沸腾过,对未来的科研生涯也曾充满斗志过,也曾幻想自己成为下一个“曹原”、下一个“韦神”!

然而,当看到一批批“85后”、“90后”、“95后”甚至“00后”从自己身边呼啸而过时,心中除了羡慕以及百般滋味难明之外,还有浓浓的焦虑感!是的,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带来的是满屏的“科研天才”、“学术新星”,带来的是整体的紧张感、恐慌感。

可有人想过,那些普普通通的硕博士、那些苦于毕业压力的硕博士,每天的科研日常?





普通人的科研日常


尼采曾说过:“对平凡的人来说,平凡就是幸福。”然而,要想保持平凡,何其不易!

为了做好本期专题,小GO采访了部分自己认识的在读硕博士,相关语录整理如下:

采访者1(厦门大学计算机专业在读硕士):大老板常年在国外,组内学生很少,平均2个月左右会有一次视频会议,大老板例行检查学生工作进度。但大老板人很随和,又是领域内“大牛”,年轻的时候也是“顶刊”、“顶会”一大堆,现在对学术的追求几乎没有,所以对学生很好,“划水摸鱼”也不在意。而大老板自己呢,说是在外做项目,但朋友圈隔三差五都是全世界各地的旅游照……有时候看到隔壁组的同学没日没夜的跑程序、看到他们发文章拿奖金也挺羡慕的,但即便如此,他们的毕业压力依然很大。而自己,按照传统,只要在读三年期间不犯错,是稳稳毕业的,这样一想,还是安心“摸鱼”吧……

 

采访者2(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专业在读博士):从无机专业跨领域进入有机高分子专业,而且进入了某一细分领域全球唯一一位院士的课题组,随着博士生涯的开启,刚开始的欣喜若狂已经被彻底磨灭。看着一堆堆有机方程式、看着深奥复杂的反应机理、看着师弟师妹们都能在组会上侃侃而谈,有时候真的挺后悔的。学基础、做实验到晚上12:00是常态,带自己入门的博士师兄两年发了2篇JACS和1篇Angewan,而自己来课题组1年多了,很多基本的机理都没弄明白,更别提发文章了,文章奖、学术奖、国奖等基本无缘,每次组会都心惊胆战,时常觉得自己是废物,已经做好了5~6年毕业的打算了。

 

采访者3(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专业在读博士后):当初自己带着1篇AM和1篇JACS选择了南洋理工,以为从此海阔天空,可以一展拳脚,结果现实给了自己狠狠一巴掌。组内的老师其实不多,但个顶个的都是领域大佬,尤其是大老板,自己引以为傲的博士期间成果在他眼里只是“一般”,没办法,AM这个级别的文章,他一年好几十篇。组内的学生也都不普通,每次组会都是“神仙打架”,很多博士生讲的合成机理自己都听不懂,大老板都说过,自己这个博士后还不如一些博士。老板并不要求每日实验室打卡,但组内几乎没人主动放假,不管自己什么时候去,实验室总是有人,感觉博士后出站的压力好大。

 

而小GO自己呢,作为某985高校材料专业在读博士,一年多的时间,几乎做完了博士论文的工作量,算别人眼里的“人生赢家”了。优秀吗?并不觉得。相反,虽然大老板肯定自己的工作,但由于自己的基础相当薄弱,文章质量属实一般,很担心毕业时论文盲审被卡。总是想法设法的让自己的数据分析更高级,图画得更好看、测试结果更加精准。即使是已经发表了文章的实验,依然会反复验证、补充测试,希望在细节上尽可能的完善。看着组内师弟师妹的文章都比自己好,内心还是很恐慌,祈祷能顺利通过盲审。

 





结语


世界熙熙攘攘,人群川流不息。

各种“科研天才”如过江之鲫,适量是励志、激励,过量却让人担心、焦虑。羡慕是人之常情,这也是很多人拼搏奋斗的源动力,但作为硕博士,作为未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我们不应被此迷了初心!

小GO呼吁,不能让刷屏的“科研天才”、“学术新星”成为“毒鸡汤”,相反,普普通通的硕博士才是主流!小GO相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普通的事做好就是不普通!


往期推荐


明目张胆了!教授收到邮件“我评审了你的论文,给我挂上名!”

2023-03-01

三连国奖,他收获“从校服到婚纱”的爱情,携手深造

2023-03-01

5年没发paper,读博想放弃?中科大博导万字自述:曾连收13封拒稿信

2023-02-28

北京大学郭少军团队【AM】抗CO氢电催化最新研究进展

2023-02-28



PS:推荐一个非常好用的科研小程序“测试GO”,专注【材料测试+模拟计算】科研服务,测试狗团队开发,提供同步辐射、球差电镜和常用材料表征,承接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有限元计算等,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了解详情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