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系统性造假+系统性完善=系统性坍塌。物极必反,这样的结果西方做梦也没有想到

昆羽继圣 昆羽继圣 2023-06-08

(一)系统性造假+系统性完善=系统性坍塌。物极必反,这样的结果西方做梦也没有想到。

除了天文历法是造假死穴外,现代语言的起源(体系书面语言,书同文,能够用来教育普及、表达思想、传承文明)也是致命伤。

今天说说一个点引发历史大厦坍塌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检测技术被运用于考古。经过地质检测技术证实,尼罗河三角洲是近代几百年才逐渐形成的,之前那里是一大片泻湖,而不是连成一片的土地。这一情况恰好与坤图万国全图所记载的情形能够互相印证。陈中原教授《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海洋学报》第24卷)。




1、如果尼罗河三角洲五百年前还是一片泻湖,茫茫海面,波浪翻滚,那这里的文字、这里的历史、这里的罗塞塔石碑如何诞生呢?

2、如果没有尼罗河三角洲,大海上生产纸莎草吗?纸草文书如何诞生?这里的文献资料如何产生?如果没有莎草,没有纸草文书,那么古希腊人用埃及莎草纸撰写的所有文献与书籍,岂不是全假的?

3、如果这里诞生不了文字,那么这里的一切文字历史,包括法老陵墓的文字,又是怎么来的?

4、如果没有尼罗河三角洲,那么,名扬四海的压力山大城自然也没有了。没有压力山大城,古希腊的托勒密王朝及一切相关故事,那不就是……

5、压力山大死后安葬于压力山大城,压力山大城都没有了,那么压力山大这个人也就不存在了。总不可能把一个真人葬在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吧?没有压力山大的话,那么压力山大征服埃及的故事就值得推敲了。更令人发窘的是,压力山大都不存在了,那压力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就……没错,压力山大都没了,与压力山大过从甚密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还存在?一个真人与空气人进行交往,并名流千古?所以,亚里士多德从这点上来看,是不存在的。恰好,与其他方面资料能够对得上,能够互相印证。其他方面,比如天文历法、语言起源、耶稣会士的记录、参与拿破仑造假团队的科学家爆料、几百年前欧洲名人著作记录、后世学者考证等等,都能彼此印证。

6、如果没有压力山大,那就肯定没有压力山大图书馆了。因此,来源于压力山大图书馆的古希腊文献传承历史自然也是假的。古希腊伪史所宣称的由此教会阿拉伯人科技文化、乃至于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都是假的。

7、如果没有压力山大,那压力山大天文台也不可能存在,什么托勒密在此写下了天文地理著作,都是虚妄的。托勒密不存在的话,那么艾萨克牛顿的知识起源点也自然是假的。

8、如果没有压力山大,欧几里得(实际上,利玛窦的拉丁文名就是“欧几里得”)在此撰写出了《几何原本》并教书育人的历史,无疑也经不起推敲了。由此带来的结果,整个西方的数学史,是假的。

现在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来源于中国,具体请见蓝丽蓉教授论著《雪泥鸿爪溯数源》(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洪天赐(Ang Tian Se)教授合著)。

《雪泥鸿爪朔数源》一书在2004年再版,内容大致和92年版相同,但增加一篇她在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史大会上,在荣获凯尼斯·梅奖之后的致谢演讲,题为《中国古代的数学及其对世界数学的影响》(Ancient Chinese Mathematics and its influence on World Mathematics)。

蓝丽蓉(Lam Lay Yong,1936-),新加坡著名的中国数学史学者,新加坡国立大学退休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蓝丽蓉是新加坡企业家陈嘉庚的外孙女,李光前的姨甥女,原名温丽蓉,嫁与新加坡律师蓝秉湖后从夫姓。1957年,蓝丽蓉毕业于马来亚大学(今新加坡国立大学),后获得女皇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回新加坡后任新加坡大学讲师,1966年获新加坡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晋升为新加坡大学正教授。她在新加坡大学数学系任教,前后长达35年,于1996年退休。自1966年开始,蓝丽蓉在国际数学期刊发表关于《九章算术》、《杨辉算法》、《张邱建算经》等中算史经典的论文。

从1974年至1990年兰丽蓉兼任国际数学史学会刊《Historia Mathematica》的副主编。

1992年,蓝丽蓉出版了她的代表作:《雪泥鸿爪朔数源》(Fleeting Footsteps, Tracing the Concept of Arithmetic and Algebra in Ancient China)。



2002年,蓝丽蓉因其在数学史领域的杰出成果,荣获数学史最高荣誉:国际数学史学会颁发的凯尼斯·梅奖,她是第一位亚洲人和第一位女学者获此殊荣。

蓝丽蓉还荣获2005年新加坡大学颁发的杰出科学校友奖 她在书中详述中国五世纪《孙子算经》的十进位制筹算的记数法则、和加、减、乘、除、分数运算、开平方运算的程序,还详细比较九至十世纪阿拉伯著名数学家花拉子米、伊本·拉班关于印度算法的多种著作,发现阿拉伯国家早期关于印度算法中的四则运算和开平方方的程序,和孙子算经中的方法十足相同,从而提出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的十进位制概念,乃起源于中国算筹的学说。

2002年,蓝丽蓉因其在数学史领域的杰出成果,荣获数学史最高荣誉:国际数学史学会颁发的凯尼斯·梅奖,她是第一位亚洲人和第一位女学者获此殊荣。


9、如果没有压力山大,那么来此拜师学艺的阿基米德还会是真的吗?假的它真不了啊。




10、如果没有压力山大,西方伪史中宣称的从这里传出去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并由此诞生的儒略历,真的了吗?西方历法的历史也是假的。连时间都搞不清楚,还能创建多么伟大、多么先进的文明?即使有人相信,俺也不会信。

11、如果没有尼罗河三角洲,在茫茫的大海中,如何生产粮食(还没有历法,搞不清时间,冬天种粮食能有多大收成)?没有粮食产出,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都吃什么?能养得大量人口吗?没有大量的人口基数,何谈诞生伟大文明?所以,希罗多德游历尼罗河三角洲,及其书中有关该地的记载,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12、如果没有尼罗河三角洲,雅典远征这片泻湖干什么?占领了这片大海?所以,古希腊历史(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有关雅典远征该地的记录,显然十分可疑。


13、如果没有尼罗河三角洲,罗马远征此地,凯撒大帝与埃及艳后的恩爱情仇,显然也只是故事传说了。难不成,埃及艳后从海里长出来的?被殃及的凯撒大帝及其《内战记》的真实性也存疑了。

14、如果没有尼罗河三角洲,古希腊人还能从古埃及进口粮食吗?显然不能。所以,伪史里记载的古希腊从古埃及进口粮食来发展文明的记录自然是假的了。没有粮食、没有水源,那么请问古希腊人如何生存,如何创造辉煌的文明?西方伪史中记载,来自埃及的粮食养活了罗马帝国首都100万人口,都快赶上希罗多德这张大嘴了,希大嘴在书中白纸黑字写着这里的猪会种地,动辄数百万军队大作战……


所以,有关罗马城、罗马史的记载,懂了吧?

罗马不是没有,真实的罗马从来且只有一个帝国,那便是在君士坦丁堡,没有什么西罗马,从来都没有。

本想来一招乾坤大挪移,来一招移花接木,可惜终究天不遂人愿。

精美编织的谎言也许可以欺骗一个人一生一世,也可以欺骗所有人一刻一时,但绝不可能欺骗所有人生生世世。

最后,如图所示,来看看阿布辛贝神庙的日光奇迹。











(二)两河骗局:盐碱地上出文明,由于缺乏现代地理知识,破绽太大,难以补救。

今天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下游合并成了一条阿拉伯河,然后注入波斯湾,但在历史上这两条河是各自独立的,并不合流。



原先,其入海口在现今巴格达的北部,如图所示,就在图中细腰的位置。如今的巴格达是公元8世纪时才形成的城市,建立在两河冲积所形成的土地之上。巴格达以南,根据地质考古的结论,大约在2000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观察地形,两河流域的北部和西部都是沙漠、半沙漠化地带,南部这块地方(即传说中的巴比伦平原)原本是大海,只是由于泥沙入海后不断堆积,最后冲积形成了平原。



由于造假之人不懂地质,所以完全没有意识到这里是块贫瘠的土地,一不小心又露出了破绽。地质勘察发现,这块后来才形成的冲积平原盐碱性很高,种植小麦基本无法存活,它只适合种植耐旱的椰枣。如今,伊拉克是全世界最大的椰枣生产出口国,但严重缺乏粮食,超过九成的粮食依赖进口。所以,两河流域并不具备孕育文明的客观物质基础。两河流经之地俱是沙漠,携带着大量泥沙,每年有大约6000万立方米泥沙冲入波斯湾,不断向南延伸,填海造地。如图,马赫夏赫尔港曾经是一个港口城市,现在已经变成了内陆城市;而不用多久,下面那个霍梅尼港也将变成内陆城市了。


一份土耳其地图(1500-1550)显示,两河交汇形成阿拉伯河(中间偏右),不过区区500年左右。



《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土耳其帝国地图》
绘制者:Jodocus Hondius
出版年代:约1500-1550年
这张地图叫《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中文名《土耳其帝国地图》,绘制者国籍不详。

穆罕默德二世资料如下:

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期间为1451-1481年之间。穆罕默德二世以法蒂赫(征服者)著称,在位期间大事征战,扩张领土,其最大的成就是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终结了千余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在欧洲,先后将塞尔维亚(1459)、摩里亚(1460)、波斯尼亚(1463)、阿尔巴尼亚(1479)并入帝国;在亚洲,灭詹达尔奥卢公国、特拉布松帝国(1461)、卡拉曼公国(1466),打败白羊王朝的乌宗·哈桑(1473),统一了安纳托利亚。继而于1475-1477年确立了对克里木汗国的宗主权。这张地图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疆域图。

从图上来看,当时的奥斯曼帝国的疆土内都标注了地名。没有占领的地方就是没有标注地名。从默罕默德二世的征服历史来看,这应该是展示其一生的赫赫战功,所以,地图描述的内容大致是1479-1481年之间默罕默德二世在位期间。至于地图的制作出版,年代应该靠后,大约为1500-1550年之间。



《Representation of the Turkish Empire/土耳其帝国的描述》
绘制者:[佛兰德]Abraham Ortelius(1527-1598)
出版年代:1570年

这张地图出版于1570年,实际上,绘制的内容跟第一张大同小异,左下角的标题写着的同样是默罕默德二世的名号,跟第一张一样。



《Map Outlining the Maritime Coasts of Arabia Felix……/从阿拉伯海岸到……》

绘制者:[荷]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 (1563年-1611)
出版年代:1596年



标题:《Turkish Empire/土耳其帝国》
绘制者:[荷]Willem Janszoon Blaeu(1571-1638年)
出版年代:1635年



《Arabia/阿拉伯》
绘制者:[荷]Willem Janszoon Blaeu (1571-1638)
出版年代:约1610-1638年



《Arabia Agreeable to Modern History/进入近代史的阿拉伯》
绘制者:[德]Herman Moll
出版年代:1709年


好吧,其实程碧波教授列出各个时期翔实的地图资料,是这么论证的,请看下图(有点多,但很严谨):





以上说了这么多,可以看出:

在这500年时间内,冲积平原向南推进了170公里,按照此速度,从两河交汇点至巴格达有390公里,那么在两千年前,就算巴格达不在汪洋大海里,也必定在刚刚经过泥沙冲刷堆积形成的盐碱地上,这样一个破地方,连吃饭都成问题,能产生灿烂的文明?

西方编撰的历史宣称,乌尔和乌鲁克是两河文明最古老的文明,乌尔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法典“乌尔纳姆法典”,而乌鲁克则是楔形文字的发源地。来看地图,乌尔的旁边有一个名为哈马儿的堰塞湖,这个地方原先是大海,为什么?看上面的巴格达,泥沙填海造地是从北往南推进,两千年前巴格达都是大海,更何况南部的乌尔和乌鲁克?时间没到,泥沙不够,得排队,这两个地方那时还没冲刷成型呢。

谁这么不小心,居然犯了这么大一个错误?

是著名耶经考古学家、英国人查尔斯·伦纳德·伍莱(Sir Charles Leonard Woolley,1880~1960),他1922~1934年领导不列颠博物馆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工作队发掘伊拉克古代苏美尔人的乌尔城遗址。

此人因为缺乏现代地理知识,造假时压根儿没有意识到疏漏,直到现代西方人反应过来后才对这个漏洞进行强行补救。看看西方人后来画的地图,他们承认两河以前是直接入海,没有交汇,也承认乌尔以南是大海,但把乌尔放在了海边,变相承认了乌尔是河流冲积形成的。不过,在他们的故事中,他们又设定是在乌尔产生了文明以后,海岸线才发生南移的。可是,即便如此补救,他们又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块冲积形成的土地是盐碱地,根本不适合种植农作物!尤其是刚形成的海滩滩涂。

最早胡编西方史的那一批人,一定没有读过中国史籍。后来,某些人尽管知道错了,也只好以讹传讹,硬着头皮吹下去,但却是千疮百孔。

1690年,法国人哈杜因写了《古代作家批判导言》,指责传教士伪造几乎所有的古代文献 。这类书在西方很多,质疑者比比皆是,不乏许多名人大家。


美国院士罗宾·M.温克写《牛津欧洲史》,直接把欧洲历史开端放在了十字军东侵,13世纪。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多次质疑古希腊古罗马哲学著作不靠谱。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没有陶醉于英式文化,而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研究历史的他深知,要建设与复制一个成熟文明体系的各个子系统,所需时间各不相同。掌握造纸术、印刷术也许只需要一代人,但周期更长、更需要经验积累的园林、种植、繁育、杂交技术,却需要几代人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文字与区域匹配的文化工具和技术,需要足够的文化载体才能延续。

这些都不是随便编造点资料就可以伪造的。

其实,欧洲掌握水果、花卉及园林种植技术是最近二三百年的事。这些植物的种苗和种植技术,绝大多数来自中国。18世纪时,欧洲王室贵族们仍从中国收集奇花异草来丰富他们的后花园。仅英国“茶叶大盗”罗伯特·福琼一人,就从中国偷走了23892株茶树,17000粒茶种,把它们种植在印度的土地上,还带走了中国8名茶工。


达芬奇之所以神秘,在于它不像邓玉函和王徵以合作之名为《远西新制奇器图说》杜撰出处,而是不加解释把来自东方超越时代的千年科技成果展示在世人眼前。




(三)埃及之前的编年体历史出自艾萨克·牛顿《古代诸国修订年表》:

对,就是那个在物理学领域大名鼎鼎的牛鼎(其实,地心引力并不是他最先提出,而是中国人)




原文翻译如下:

公元前838年,齐奥普斯(Cheops,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人冠以胡夫之名)统治埃及。他为自己的墓地建造了最大的金字塔,并禁止对先王的崇拜,意图自己被崇拜。

公元前824年,塞弗伦(Cephren)统治埃及,并建造了另一座大金字塔。

公元前808年,麦色尔努斯(Mycerinus)统治那里,第三大金字塔开始建造了。他把女儿的尸体放进一只空心的公牛里,日日用气味来礼敬之。

公元前801年,麦色尔努斯之妹尼托克利斯(Nitocris),继承了其兄长的埃及王位,完成了第三个大金字塔。

公元前788年,阿赛齐斯(Asychis)统治埃及,他建造了火神庙的东面柱廊,非常华丽,和一个巨大的砖制金字塔,由莫里斯湖挖出的泥土制成。

埃及分裂成几个王国。涅腓克图斯(Gnephactus)和波乔里斯(Bocchoris)先后统治上埃及;斯蒂芬纳提斯(Stephanathis)、尼塞索斯(Necepsos)和尼库斯(Nechus)在塞斯(Sais),阿赛齐斯或阿莫里斯在阿赛齐斯或汉斯(Hanes),塔策罗提斯(Tacellotis)在布巴斯特。

公元前655年,普萨米提库斯通过征服其他11位国王,成为全埃及的王,在此之前,他已经与他们一起统治了15年。他在位约39年。

公元前617年,普萨米提库斯死亡。内乔(Nechaoh)在埃及即位。

公元前585年,在利底亚战争的第六年,5月28日,泰勒斯(Thales)预言的日全食结束了米底人和利底亚人之间的战争,于是他们达成了和平,并以塞亚薛西斯之子大流士·美杜斯(Darius Medus)和阿利亚特斯之女亚琳(Ariene)的婚事为定。

【若是对上述翻译有疑问,可翻阅1728年版原文对比】为了厘清事实,只需将上述内容与如今大行其道的“埃及历史”对比一下就明白了。

来看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明天启三年(1623年,癸亥年)的《职方外纪》(根据庞迪我和熊三拔所著的底本编译而成,杨廷筠对该书加以润色),其中卷三明确提到过埃及,记载有云:国王偿凿石台,非以石契,而选陵阜铲削之。大者下趾 阔三百二十四步,高二百七十五级,级高四尺,登台顶极力远射,箭不能越其台趾也。”

原来,法老王曾造石台(后人叫金字塔),但不是用石头一块块砌起来的,而是选取丘陵铲削出来的。



所以,后世超大尺寸用石块堆砌而成的金字塔不可能是1623年之前的产物,只可能是之后的产物。

19世纪,有个参与过金字塔行动的英国军官Richard William Howard写了本书,于1842年出版,名叫《1837年,在吉萨金字塔的行动》,其中收录了吉萨金字塔的原始设计图之一,该设计图与现代卫星图存在巨大差异,说明当时这三座金字塔尚未完工。


实际上,吉萨高原三座金字塔的建造是由欧洲天主教廷主导,起于法军,大部分工程则是由英国人完成的。1840年《英埃协定》后,埃及成了英国的完全殖民地, 他们伪造遗址,开始贩卖假古董,这是列强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伏尔泰说:文明、科学和学术及其发展,都开始于中国。伏尔泰说的。(出处:Jan van der Dussen,Kevin Wilson ——The History of the Idea of Europe,Routledge,2005,第42页。

伏尔泰是谁?

大文豪伏尔泰本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法文:François-Marie Arouet,1694年11月21日—1778年5月30日),其笔名为伏尔泰(法文:Voltaire),他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他的代表作有《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伏尔泰的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也因此两次被投入巴士底狱,多次被逐出国门。他那非凡的智慧的和犀利的思想,向旧制度中一切落后丑恶的现象投出一颗颗炸弹,为新时代的到来播下一粒粒种子。他的笑声中有一种革命性,这笑声“远比卢梭的哭声破坏性更大”。




无独有偶,莱布尼茨也曾说过:《易经》是所有人类智慧的溯源处,一切种类的知识的源泉,它包含了全部科学的原则。

出处如下:

Val Dusek ——The Holistic Inspirations of Physics,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9,第198页。

J.G.A. Pocock —— Barbarism and Religion: Volume 4,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第114-115页。

Richard Rutt —— Zhouyi: A New Translation with Commentary of the Book of Changes,Routledge,2002,第62页。

庞德曾说:西方文明的摇篮在华夏,而非“古希腊”。

出处:Harry Redner —— Aesthetic life,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7 第231页。

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示意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迁居巴黎。二次大战期间他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战争结束后,他被美军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审。后因医生证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罗斯特等名人的奔走游说,他被关入了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击》(1912)、《献祭》(1916)、《休·西尔文·毛伯莱》(1920)和《诗章》(1917-1959)等。

综上所述,渐渐知道历史真相的我们,还要任由别人造假鼓吹,占领文化高地,奴役我们的思想、精神,侵蚀我们的学术、教育,甚至继续荼毒我们的下一代吗?何时才能真正拿回属于我们自己的审美权、话语权、教育权?如今,适逢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时刻,是该觉醒了。再不醒来,就真的来不及了。

人类文明的竞争说到底是土地资源、生存与繁衍的竞争。

金融可以影响数年至十数年级别的时间周期,经济可以影响十数年至数十年的时间周期,唯有文化可以影响百年乃至千年级别的时间周期。

一将功成万骨枯。

若此役败北,伟大的复兴之路将彻底断送,而我们将永远被人踩在脚底,——万劫不复。

醒来吧,我的同胞们!

站起来吧!恢复你本该就有的自信!

***关注我,关注《昆羽继圣》,关注文史科普与生活资讯,发现一个不一样而有趣的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