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QE和生育率的几张图

Jason不跪 南半球聊财经 2023-09-03

 

市面上广为流传两个理论,一个是内债不是债,一个是千万不能让居民部门缩表。

结合在一起,就是因为千万不能让居民部门缩表(意思是经济会完蛋),所以努力堆债(放水),反正内债不是债。

可是只要是债,怎么会没有成本呢?

我推荐许小年的一本书《回荡的钟摆》,里面有一章节就讨论了所谓这些债(实际上是递延的税到底由谁在承担)——

关键是乘数。

那么如果M2/GDP的比例越来越大,代表什么?

代表这个乘数越来越小。(甚至小于1)

这里我想借助几张表,来看看美、欧、中3个经济体采取QE后,对生育率所起的变化。

美国:2008年后开始实施QE——

欧洲:2015年开始实施QE——

中国比较不一样。

因为流动性派生并不是从央行-国债这一结构展开,而是交由很多不同的工具进行管理,比如卖地收入+地方债务+地方银行,它把总量概念打散了。

所以也不需要正式宣告自己是否已经开始QE,

比如2015年-2017年宏观通过定向QE棚改给房地产去库存——

然后2017年起,生育率直接被挤出——

今年可能会低于1。

总体上看,美、欧、中对经济进行QE,都看到了生育率的拐点。

但幅度还是有所不同,欧<美<中。

为什么中的QE得到了最大幅度的生育率下滑?

因为中的QE是直接定向在房地产市场,也就是在输入流动性抬高房价的同时,又“吸走”了居民部门的资金,钱并没有在房地产市场之外过多溢出,反而减少(这是缩的因);而欧美的QE更多是通过国债购买资产来输入经济流动性,推升股市等资产品(这是胀的因)。

这两者的不同在于,住房本来单纯是居住属性,而股市是实体+金融属性。

当住房变成居住+金融属性,则股市亦被抽血,实体在两端都承压。

这是个选择题,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换句话说,从结果看,定向QE给房地产,只能用一次。

用完一次后,要擦很久的屁股。(好处是用完之后,宏观的债务率看起来很低)

很多人都说:你看很多经济体都已经降低利率至0附近,说明我国的利率下行空间还很多。

但问题是,生育率空间已经不够了。(不要学韩国)

意味着接下来拉经济的方式,应尽量避开“占用”居民现金流。(也就是排除房市,对房市只能稳+阴跌)

这就是跟踪这张表的逻辑——

当拉动经济的方式,直接占用居民现金流时(尽管短期会以实物财富形式让人觉得赚钱了),会恶化人口结构,少子趋势会加速人口老龄化的比例;

而当拉动经济的方式,间接占用居民现金流时(类似欧美QE,由宏观举债,而不是居民举债,但QE如果外部不买单,成本也在中低收入群体间流转),则会消耗经济体的本币信用(其他央行会抛售该币储备)。

美国也多轮QT缩表,但表演味更重一些,它的主要诉求还是找到外部能对它QE买单的经济体。

而我们会在2018年之后对房地产业反手就是一个紧缩,因为生育率(居民现金流)没有下降(占用)空间了,必然试图通过外部局部性的合作,和谁,和谁,和谁等试图建立新的贸易、结算体系,以期未来将内部的经济阻力也找到买单的经济体。

这条路不容易。

我认为不会影响内部的变化。因为没有一个经济体能承接如此之重的债务量(存量和增量),中东或许会有一些合作,但从中东对美的态度变化可以看到,他们的算盘可不是“傻白甜”。同样,美国也不会轻易“摆布”印度(莫迪对外资的种种操作说明他也不是傻白甜)。

这就回到了内部如何优化的叙事里。

我之前画了不少人口结构图,告知优化的窗口期无法从长计议,未来的动作只能是大幅度的,不然无法对冲人口结构的弱化——

拭目以待。

另外,如果G2都无法找到能承接债务的经济体,世界又会如何呢?

想想基辛格的话。


不算不知道,比提前还房贷更“缩表”的是

我查看了指鼠为鸭的市场监管局财政预算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的书+日更资讯/八卦/研报/数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