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聚焦】段伟文 ▏从私密科学走向开放科学

哲学中国 2023-10-15

科学研究被视为一项崇高、无私乃至苦行的志业。揭示世界的真相和构建客观实证的知识是科研根本目的所在,因而恪守诚信是应有之义。科研诚信要求研究记录和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客观性,杜绝伪造、篡改或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和学术欺诈行为。

  从“温柔的欺诈”看科研不端的症结

  近代科学向现代科学的变迁,经历了从自由探索的“私密科学”到逐渐走向建制化的“公开科学”的嬗变。早期的科学被称为私密科学,因为在当时,不论是科学家之间的通信还是科学实验记录,都不是完全公开的。对此,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曾多次强调,早期科学家的公开记录并没有记录科学研究的真正过程。这种私密性导致了很多涉及科研诚信问题的公案,如牛顿与莱布尼兹微积分之争,拉瓦锡与舍勒、普里斯特利、卡文迪许等人关于氧气的发现权之争等,人们将其中疑似存在的瑕疵或问题视为“温柔的欺诈”。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具体包括两个层面,即实验上新现象的构造和理论上新思想的产生。在实验科学层面,关键在于实验或调查的真实性与可重复性。在理论科学层面,要确保对原创性思想优先权的尊重与承认。因此,打破科学的私密性、公开科学记录并接受同行的检验,是破解科研诚信问题的关键。

  伴随着现代科学和高等教育的建制化发展,科学研究逐渐走向公开科学阶段,并且通过科学共同体实现自治。科学共同体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治机制,使科研活动符合诚信的要求。具体方法包括:通过实验的可重复性,检验研究数据和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通过同行评议,确保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质量;通过学术委员会或科研伦理委员会等,来有效查处和纠正科研不端行为等。

  科学精神经历新的考验

  近50年来,一些情节严重的科研不端行为不再被看成“温柔的欺诈”。科学共同体、研究基金与科研管理部门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更有效地防范科研不端,确保科研诚信?

  在此阶段,科学研究的目标完成了一次嬗变,即由探寻系统的客观知识转向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进行知识生产。各国纷纷将科学研究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进公众福祉与社会公平、体现治理合法性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动力。弗兰西斯·培根在其遗著《新大西岛》中所构想的科学研究的知识供给功能得以实现。

  一旦科学研究成为基础性社会建制,科研活动的方向、方式和规模就不再仅仅取决于科学共同体自身,而更多地受到社会需求、资源配置等科学共同体外部力量的影响。由此,科研活动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体制转变,进而导致科研诚信问题的治理日益复杂化。

  其一,定向研究已经成为主导性的科研活动。以国家需求和战略性研究为导向的定向研究,已成为各国最大的科研经费来源。从美国卫生部、能源部等不断推出的各种科技规划,到中国科技与教育部门主导的各种科技计划,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科研人员依据这些计划,不断调整其研究方向,以服务于定向要求。在此过程中,为了在定向研究计划与战略架构中找到位置,一些基础研究被“包装”为产业研究、应用研究,也不乏反过来的情况。

  其二,科研日益建立在认知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21世纪以来,科学研究的模式更加复杂多样。具体表现为:学术研究和产业研究一体两面;学科专业细分、跨学科研究各显神通;大型科学研究计划与网络化科学研究并行不悖。与此同时,科学研究的认知模式转向分布式认知,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信任成为科研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其三,科学研究进入缓慢增长的稳定时期。多年来,伴随着政府和民间研究基金的不断增加,科研工作者人数、学术期刊数量都呈现出指数增长的态势。但这种增长不是无止境的,高度建制化的科学研究在经历了空前的指数增长之后,逐渐进入相对成熟、稳定与饱和的发展阶段。除少数热点领域外,目前很多领域的科研活动因增长放缓而渐趋稳定。这使得科研人员在职位获得、基金申请和成果发表等方面,不得不面对愈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可能比其前辈更加艰难。

  科研认知分工与协作的普遍化,一方面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诚信与信任要求,另一方面又使得造假行为更不易通过同行评议核查。科研人员的相对过剩与过度竞争,使科研成果公开发表的目标被扭曲为职业生涯目标而非科学研究本身。“在某期刊发表论文”比“发表什么内容的论文”更加受到关注。研究者的个人目标与科学研究的目标发生了方向性的冲突。由这种冲突所导致的研究行为的扭曲,不易通过同行评议等现有机制得到系统性的防范。

  走向开放科学

  面对这些巨大的变化,科研诚信乃至作为其基础的科学精神正在经历新的考验。种种问题也浮出水面,一些科研人员变得浮躁,不愿意对未知方向进行长期探索,甚至因为急于拿新的项目,不愿意质疑数据与实验的真实性。长此以往,科研质量无疑会大打折扣。

  解决日益令人困扰的科研诚信问题并没有万全之策。为今之计,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的自治功能,尤其是要在可以有效落实的方面下足功夫。具体而言,应强调三点科研基本原则:绝不抄袭、剽窃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保证研究数据的客观、真实、完整;确保关键过程可重复、关键结果可检验。同时,应将这些原则落实为具体的防范措施。

  其次,变革科研范式,从公开科学时代迈向开放科学时代。要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已经迈进数据共享、共同研究的群体智慧时代。开放科学主要强调研究数据、过程和成果的共享,可以有效地保证研究数据的客观、真实、完整,确保关键过程可重复、关键结果可检验。未来,还可以借助远程信息交互、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得研究过程向一定范围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开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5日第1版。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中国”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