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父——打捞那些消逝的家族往事

小传姐 喀秋莎来信 2022-04-04
人人都是一本书
一本家传抵万金



——我是个普通人,既不是高官,也不是巨贾,岂敢立传!
——家父虽然普通,但他爱家人,一生坎坷,应该写下来!
人们说,中国人的宗教是祖先崇拜,可实际上,只有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才会有被记录的机会,普通人不过是白云苍狗,不超过三代人,别说事迹、家风,就连名字,都不再被后人知晓。
这两年,媒体人出身的高校兼任教授朱子一创立的家传平台,为全国各地超过100位老年人采写了家传。
“读每本家传,就是看一个家族的百年沧桑、悲欢离合。”朱子一在接受专访时说,凡听说他做这个项目的朋友,无论学仕工商,皆表羡慕之意,并称此举为“做功德”。至少这一百多个家族,家风和事迹将不被历史湮灭,成为家族的秘传心法。
他母亲的曾祖,曾是大清年间的进士,在湘阴为县令时,挖掘了左宗棠这个人才。他的舅父,是当地的乡绅,为周边逝者写了一辈子“家言”,即祭文。
而他在创立家传的这两年,写了至少五六十篇家传序言。
一切都是家风传承,他如是,人人皆如是。

寻找父亲
记者:很多人做家谱,一般人写自传或回忆录,你怎么会创立一个“家传”的新行业呢?
朱子一:家传其实算不上新行业,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铮强教授在我们办书展时讲过,自《史记》以降,家传传统一直有,只是不普遍,因而看起来似乎是个新行业。
至于家谱,那是农业时代的产物。人是社会的动物,行走世间,得有社会支撑系统。对于古人而言,基于血缘的同族和基于地缘的同乡,是最重要的两个社交关系。加上社会分工简单,出门在外,或者经商或者赶考,要么投靠亲族,要么投靠同乡,是最自然不过的选择。
甚至,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结干亲”这种拟血缘关系,以扩大社交圈和社会支持系统。
但到了现代社会,人们自入学起就开始逐步离开家庭,到步入职场,他的社会关系,基本上以同学、同事、同行为主,那些传统的同族和同乡关系,因为与自己的工作无关,隔行如隔山,既无法互相给支撑,亦无法交流,加上平日来往亦较旧时为少,所以成为“熟悉的陌生人”。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家谱所能承载的社会功能在衰退,精神价值亦在降低。
但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核心家庭仍然是他出发的地方,也是他的归宿。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既是社会锤炼的结果,也是家风熏陶的结果。因此,在家庭成员无法像古代那样聚族而居的情况下,将家族事迹和家风记录下来,完整地传承给后人,具有极大的功能和价值。
至于回忆录等文本,多偏重于工作记录,对家风的着墨较少。它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仍无法取代家传的独特价值。
记者:你怎样定义家传的主题?如果写不好,就会成为流水账。
朱子一:2011年的时候,我以一家报纸副总编辑的身份去台湾考察。随团采访的台湾记者张姿慧谈起,她小时候见父亲一讲老家就流泪,也就不再过问。待她年到40岁中年,才惊觉人应该知道自己从哪来,但此时父亲已过世多年,她连父亲的出生地都不知道。
虽然此时我才35岁,但已能深切地理解一个人找不到自己出处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灵魂漂泊无依的感觉。于是,回大陆后,我与她有过非常频繁的信息沟通,从她父亲的口音特点、会唱的民间歌曲、描述过的家乡地理特征等方面梳理资料,最后通过台办和民间志愿者组织,帮张姿慧找到了远在甘肃徽县的老家。
她去父亲老家探亲时,虽然已无一个亲人,但村里和当地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令她泪洒当场。据说,70年前村里有20来位男丁被国民党军队拉走,但只有她这一位后人找回来。
张姿慧在一篇文章讲到这段经历时说:“有那么一段时日,一回到家,我便痴痴守候屏幕前,盯着聊天网络,把父亲所有零碎残缺的家族成员背景,从远逝的时光里检选出来,极力拼凑编织成一张单薄的网,延展出他的生命轨迹,再如侦探似的与远方友人一来一往的相互比对。在那些个回望寻找的时刻里,因所知有限,一触及与父亲相关的人事物,经常是泪流满面。”
人类的终极三问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我们小时候,最怕听到父亲开玩笑说自己是从垃圾筒里捡来的。因此,我将家族传承定义为“寻找父亲”的哲学母题

朱子一接受央视二套经济信息联播采访


看普通人家的悲欢离合

记者:听说你在做家传之前,虽然做了20年媒体,但也做了些有关家传的前期准备?
朱子一:要感谢我曾经工作过的南方报业和浙报集团,前者给了青年时期的我非常好的职业训练,后者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在负责老年报的采编工作时,我主持了一些浙江省委老干部局的《红色典藏》系列书籍采写工作,算是进入了这个领域。
此外,机缘巧合,我和联合创始人应忠良、金庸的关门弟子卢敦基等学者,合著了一部《看见传承——江南十大家族读物》的家传研究作品。
真正将目光放在普通人身上,则是因为我自己。有一年因为身体损伤,我在家休息,看着日光从窗户里透起来,光束里红尘滚滚,突然想起小时候生病时,我躺在老家的炕上,也是这样看着光束里的红尘滚滚。一刹那,鼻子一酸。
于是,我决定采访父母和祖辈,以父亲的经历为主线,把这些家乡故事写下来。不到半个月写就,发给还在语文出版社工作的师兄十年砍柴过目,请他看下有无出版价值。
结果,这本书很快就出版了,中间还加印了一次。我才知道,民间写史已经是出版界的一个潮流,并且有了很不错的阅读市场。
但令人伤感的是,能够有机会被写下来的人,不及万分之一。绝大多数的人,仍然就像没有来过这个人世一间,一点痕迹都没留下,就如过眼烟云般消失了。
我们没法埋怨子女,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明确的历史传承意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立传的能力。哪怕如张姿慧和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也是到了45岁前后,才停下来回顾一下来路,也才想到应该为家族立传。
人就是这样,45岁之前闷头向前冲,根本不可能回头;直到45岁之后,才有可能复盘一下人生,这时祖辈故事才有可能被关注到。
记者:一年做100个家传,应该很不容易了。有没有达到你当初的设想?

朱子一:在别人看来,这已经是个奇迹,但于我而言,实在离得太远。
我的初心,不是要在这个项目中赚到多少钱,而是能为多少人留下记录。最终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个人记忆博物馆,让中国人通过书籍和互联网平台,能够查询到祖辈往事、随时续写家族故事,形成家风传承的完整脉络,每个后人都能求得心安。
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看书
好的是,除了十来位厅级以上干部,其他传主全都是普通人,分布在浙江、上海、北京、广东、福建、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市。普通人生精彩绝伦,孙辈手不释卷。
之所以有如此成绩,是因为我们有一批有爱心的记者,价格完全“因人而设”——目的是任何人不因支付能力而影响记录的愿意。像采写编印200本书,最低的版本只要2.8万元。很多朋友听了之后只有惊呼的份,因为一般平台仅印刷费就要这么多,这个价格连一般记者的稿费都不够。
这也是家传平台虽然号称“人人都是一本书,一本家传抵万金”,但有信心做到人人有传的原因。

首个乡贤与家风家馆已落地南湖

记者:最高领导人非常重视家风家训传承,也非常重视新乡贤在地方发展方面的作用,家传有无得到政府方面的关注?
朱子一:家传在国外已经流行百年有余,那些贵族,每家都有家传传承“心法”,才保得家族长盛不衰。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到了以明文记录传承家风的时刻了。
2021年重阳节,由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杭州图书馆和家传联办的全国首届家传书展开幕,受到媒体和观众热捧。
年前,全国家风传承会议在嘉兴召开,一位老同志便以家传书展为典型案例,专门写了建议供领导参阅。听说已有高层领导批示,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鼓舞。
就连我们家传的联合创始人应忠良,也曾任省长秘书、海宁市长,现在是位非常有历史责任感的企业家。
此外,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组织离退休老同志讲述单位创业史,提炼红色家风家训,不但成为家族传承的盛事,也因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大受青年职工欢迎。
最近,我们已与红船旁的南湖相关部门合作,设立一个乡贤与家风馆,将所有家传书籍和视频,通过实地和线上方式展示,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推广,这也是我们家传——个人记忆博物馆的第一个线下实体场馆。
今后,我们将以此为模板,为各地的乡贤馆和家风馆提供内容服务,希望举全社会之力,为实现“人人都是一本书”而努力。
此外,发行量200万份的全国第一老年报《快乐老人报》与我们战略合作,推出家传传承工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地方晚报的合作也在推进之中,可以预见,2022年将会有更多的家族故事得到记录。
记者:有没有碰到一些障碍?
朱子一:一些长辈会有顾虑,担心自己不够格。但正如子女所说,写下来我们自家看看的,何必管别人怎么看。
从实践中看,子女的积极性高于长辈,这可能是子女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有可能是子女对家传的需求高于长辈。正如一位传主所说,家传是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当然,这也是子女孝敬长辈的礼物。
我们采写了100个家族,收获了100个家族的感谢,以及家人内部的互相理解,看到这一切,都让人心醉不已。
记者:有遗憾吗?
朱子一:最常见的是,长辈身体好时没动工,身体不好时“子欲记而亲不待”。这两年,我们碰到了想采访而已逝世的,碰到了传主自己写了一部分未全部完成的,实在是可惜,也给子女留下了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每读到这些断篇,我都忍不住掩卷叹息。连我这样的外人都有此等感受,子女想必更是心痛。
我非常认同公众史学家贝克尔那句话“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当事人健在时自己表述,其价值是任何第三者讲述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我最大的期望,还是长辈能主动地做这件事情,给自己、后人留下最可靠的家族传记。

创始人简

朱子一,南方报业旗下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原调查记者,后任职浙江媒体,现任高校兼任教授,曾出版五部个人著作。



世事激荡,家族沧桑,父辈已老

但无论怎样,人不该如烟散去

家传在全国各地专业写作传记

给长辈一个历史席位

给孙辈一本独门家书

续家族一条百年脉络

想尽孝心,请按下图三秒钟

◆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