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来信

其他

新冠疫苗停产,吴尊友去世,清账了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苍天饶过谁啊今天最大的消息,是科兴公司一份流出的文件显示,不再发放新冠疫苗奖,原因是「停产」了。啊,这是自吴尊友去世后,第二桩有关的事件。还是那句话,钱再好赚,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疫苗停产,奖金停发网上流传的这份文件显示,科兴新冠疫苗已经停产!全体同事:疫情爆发后,在全体科兴人共同努力下,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公司为了感谢大家的付出,于2021年1月份在员工工资中增加了「新冠项目绩效工资」。根据公司《员工守则2.0版》第49条第5款「其他奖金」规定:「其他奖金是非常规性奖金,是在特定期间独有的,向特定人员发放的临时性奖金,例如,公司因新冠业务发展发放的新冠项目绩效工资。」现阶段,鉴于公司新冠疫苗已全部停产且公司目前也无新冠疫苗产品销售,公司决定自
1月10日 下午 9:38
其他

孩子一死,家长就成了敌人!

沟通的嘴巴被塞满泥巴是泥,是土,是血痕,覆盖在齐齐哈尔三十四中学11个停止了呼吸的孩子脸上。在那个今天广为流传的视频中,站着的家长们,拿着手机,围成一圈。一位女士哽咽:八点半跟我说抢救呢,其实五点多人就没了。陈诉的男家长愤怒而不失克制,在长达6分半的视频里,反复诉求:沟通!沟通!沟通!从下午14时56分,体育馆楼顶坍塌,成了只有四面墙的废墟;直到深夜十一二点,没有一个负责人站出来跟这些家长沟通。这些家长所在的医院,下午陆陆续续送来五六个孩子。过程中,传来消息,第一个孩子魏雨欣没了,男家长着急了,他对JC说,你们跟医生、跟我们沟通一下!不跟他说。后来,家长自己进去了。几个人对着医生,男家长说:我求求你了。我孩子什么情况,你告诉我一声!哪怕是没了,让我提前有个心理准备,让家里老人有个心理准备!不告诉他。人来了,谁也不做声,谁也不说话。JC来是执勤的,他们的职责就是维稳,防止有人闹事;政府来的工作人员,另有重任在肩——一位男家长说:我进去之后,马上有一个政府的女同志跟我进去了。她不是去帮助我跟医生沟通的,她看看我们要干什么。把情况随时向领导反馈。领导来了总该对话了吧?省里的不来,市里的不来,直等到深夜11时30分,来了区里人大的领导。结果说,没有医生的电话,沟通不了!玩呢?!男家长反复强调沟通,但实际上,在事发的第一时间,这11位死亡学生的家长,就成了「敌人」。于是,一整套维稳预案迅速展开:隔离兴奋源,让家长见不到尸体。骂不还口,不使矛盾升级。但也拒绝沟通,免得说错话,后期难以挽回。人盯人、背靠背,每个家长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握。分割家长,各个击破。但实际上,最后一条未能实现,才导致这个视频中的情形流出。一开始还奇怪,后来一想,这些孩子都是一个球队的,本来就是一个熟人群体,想分割也一时难以做到,这才导致经典维稳机制出现了一个小纰漏。不管是小孩出事,还是保护私产,还是什么原因,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这套维稳术的围困之中。最接近的,大概是两个月前自杀的武汉母亲。她的小孩被老师校内驾车碾压去世,有个叫zhoujun的JC,负责她的维稳工作,最终压垮了她的精神。齐齐哈尔的家长,明明,都很镇定。明明,理智表达。明明,连道歉都没有要求,只是要沟通。但社会已经毫无弹性,非友即敌。你受了伤,肯定有怨气,肯定就是敌人。几十年前,尚有西域克拉玛依的名言「让领导先走」,而如今,湖南几十名学医的大学生陈埋在自建房的废墟下,事情被如烟淡化。过去总觉得,不要让孩子乱跑,在学校总是最安全的。结果,恰恰是最安全的地方,要了孩子的命。在一个四处漏风的「校园」里,没有人是吹不到的。又或者只是幸运者偏差,正好没有锤到你身上而已。还是那句话,身为中国人,生得侥幸,死得随意。11位学生家长,保重写下这篇文字,是我所能做的惟一一件事。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2023年7月24日
其他

按当时的国际法,发动鸦片战争是合法的?

人类30万年历史如今的许多「天理」不过百年而已德意志最近说,在鹅鸟冲突中不存在「中立」选项,否则即意味着支持鹅方侵略。两方打架,我「两不相帮」也不行?为什么连瑞士都放弃了中立?前几天,最高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法学硕·博士,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硕导徐海娜撰文,从国际法角度论证:1928年《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条约》签订后,发动战争就已经非法了,中立也无可能。而在此之前,为了维护国家权益,发动战争曾是合法权利。依这个说法,那么,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也是合法的?「强权即是公理」,曾是合法权利17世纪,即工业革命后、全球贸易开启之际,「强权就是公理」的国际法律秩序即已形成。国际法之父、荷兰律师和哲学家雨果·格劳秀斯(Hugo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哪里是跪地求水,明明是沙里攥油!

跪地求水一出好戏现在的视频太可怕了,没有前因后果,要不是睁大双眼,仅凭一颗善良、公义的心灵,很容易就被带节奏。比如那个送外卖的南方周末前「资深记者」,有前同事想起来了,其实是未通过试用期的见习生,说「资深」,是有点碰瓷、卖惨了。当然,人在困境,拿前东家说个事也算不得什么恶。指不定哪天走投无路了,我也拿南都、新京报和某报碰一下。但现在,那个视频我不转。另一个我没敢转的是宁夏沙漠里植树造林、却被煤矿断了水,树要渴死的视频。凭一个老记者的直觉,隐隐感觉不对劲。三代人接力种树,感天动地从现有的信息看,这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农民孙先生,为了在毛乌素沙漠造林,献了青春献子孙,现在一家三代都在这里。就连平时最喜欢分析背后原因的家传编辑小丹,都忍不住要拿出来说。我说,那视频里的人表演太夸张了,镜头感太强,不对劲。旁边的人,也不像是久经考验的煤老板,有点太过纯良,一时手足无措。但这个视频的传播元素之齐全、张力之足,是无与伦比的:沙漠-树林,造林-挖煤,环保-赚钱,个人-商家,任何一组对比就能让人血脉贲张,何况是四对组合一起上!这决计是个传播高手啊!一位家传读者说,看到孙先生说投资种树是为了改善环境,父女都说以后会把林场无偿献给国家,就开始怀疑、不再看他们表演了。不合理,说不通。而我自己,则根本没看完就关掉了。也是同样的原因,这种过于夸张的表演后面,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利益。但这个视频的传播是现象级的,时不时就会被推出来,且央媒也加入合唱,让人不得不关注。小丹问我为什么不写一下,我说,我的母校兰州大学,曾经最好的学科是核物理专业,现在可能是草科。以我有限的草科知识,在沙漠这样极度缺水的地方种树,其实是不科学的。因为乔木的蒸发量大、树根粗壮,会令原本缺水的地区更加缺水。正确的治理沙化,应该是种草,以极少的水量消耗,达到固化沙漠和绿化的目的。一个案例是,你如果去敦煌玉门关古城遗址参观,会发现疏勒河边绿洲生机盎然,但并没有高大乔木。因此,从善良的角度,我猜测这位农民,可能是上世纪科学不昌明时期「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口号的响应者,抱着「人定胜天」的美好理想,一头扎进沙漠,做了一件善良的「蠢事」。对于这件事,他一生已经搭进去了,揭露无益于世,对他个人伤害太大,我们写文章的,也该笔下留情,就不拆穿了。原来竟是个官商勾结的「沙里攥油」?却不料,朋友老凤在他的公众号揭露,这位孙先生,其实是个官商勾结的「碰瓷」高手!原来,早在2014年,他就在不毛之地发现了商机。蚂蚱腿上可剔肉、蚂蚁身上可吸血,沙漠里为什么攥不出油来?当年哈尔滨供销社穷极了,连破烂王都集中统一收取管理费,沙里攥油,当然也是可能的。征地、拆迁补偿款,这是中国农民近二三十年来最可能的变现机会。这位四川人,不远千里来到宁夏,在沙漠里安下了家,献了青春献子孙,图个什么?如果是说在征地拆迁前突击盖个房子多赔点钱,还属于农民的狡黠,那这位孙先生,简直是商业奇才。且将中国式的官商勾结运用到了极致,他获得的那些赔偿,应该也不止是个人独吞,而是与人分利了。你想想,如果他敢独吞,一个外地人到宁夏,能吃得下去?能吃这么久?只是可怜了当地老百姓。此时再看这个视频,有没有一点难受?我也为自己之前的慈悲心,感到一丝赧然:还是幼稚了。这个人定胜天的悲剧人物,实际上是个碰瓷滚刀的喜剧人物。批评官媒理不当事情走到这一步,那些闻哭起舞的官媒,有点愣在原地,进退不够裕如。原本也是化身仗义执言的天使来抢吃流量生意的,既显正义又无风险,结果扑了个空、表错了情,好不尴尬也么哥。还有人不开眼,偏要提这茬:但我在官媒也工作过,在南方也做过调查记者,对此有点感想,也不妨分享一下。很多年轻人一毕业就进了官媒,心思单纯,完全不知江湖险恶,一遇到这种江湖事,完全懵逼,只会睁着无辜的大眼睛:「啊,真的吗?怎么可能呢?」一听有坏人,马上喊一声:「一切都是美帝的阴谋!」对这么单纯的官媒,要求他们明察秋毫、做出准确的报道,不是太欺负人了么?要知道,取笑官媒就相当于取笑那些单纯、正义的朋友啊,这不厚道!PS:最近新开了个号,如果想记录一下家中长辈的人生,请关注一下,最近有活动。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父亲被官员入户殴打,幼儿冲出来救人。老天啊,请收了这些恶人吧!

一恶接着一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一位男士,因为对物业提了意见,结果被街道综治办主任带人到家中殴打,最后是蹒跚学步的幼儿冲出来救父……幸好,家中装了监控,将这一系列恶行全程拍了下来。据说,现在恶人正在疯狂找人灭火,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他上热搜!这样的恶鬼,如果任其疯狂,我们每个人,都将为奴!幼儿救父从视频中看,一位领导模样的坐在沙发上,三位制服男站成一排,以壮声势。左下角和地板上都是孩子凌乱的鞋子和玩具,看起来是个其乐融融的家里,突然闯入了一群不速之客。可能是谈得还不错,男主人主动站起来弓下身子试图握手,但坐着的领导拒绝了。接着,领导站了起来,男主人再次试图去握手,还是被拒绝!男主人尴尬了一下,将手插进了裤兜里。接着发生的事件,明显是领导想挑事。他站起来之后,男主人一直在退,他一直在欺身向上,明显想激怒男主人。男主人做出了近乎「投降」的手势:一直双手插兜,避免与对方有肢体接触。被逼到一侧后,还绕过领导身侧,回到了沙发一边。看男主人不上当,领导出手了:当男主人被击倒在沙发上时,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有个税务领导的公子,在泰国建了个假大使馆……

你怎么不弄件黄袍穿起来呢?一位领导的公子哥玩大了——在泰国有1600平米的别墅,可能富翁生活过腻了,山东人的官瘾一发作,干脆弄了个假大使馆,外加假警车开道。结果玩砸了,被泰国警方查抄。不知他在山东某市税务局当领导的父亲,此刻是何心情?下面这位,就是被查封时的事主,山东人邵公子。查了个「大使馆」事情的暴露,与全球瞩目的APEC峰会相关。警方在安检时发现,这位邵公子拥有泰国假身份证和两本外国护照,一本瓦努阿图的,一本中国的。一辆红旗牌豪华轿车被乔装成大使馆车辆的模样,引擎盖上还有两面国旗,泰国官方用了「酷似」二字形容其以假乱真的程度。你能认出这是一辆假冒的「外交车辆」吗?但这位邵公子没有使用假车牌,一方面可能是没必要,另一方面可能会被交警当场捉去,不划算。既然要冒充外交人员,出行时自然威风八面。有次乘这辆车参观协会大楼时,前面还有辆宝马「警用护卫摩托车」开道。这辆警车当然也是假的,据邵公子说,是另外一个朋友安排的。室内是这样的:其他如各国领导人巨型头像的挂件,我就不敢贴了。换句话说,差不多开联合国大会了吧。我记得20年前,福建查到过一处假军营,每天还出操训练,老百姓根本就没怀疑过。后来因为总是冲卡不付过路费,这才被怀疑,进而暴露。但弄个假大使馆,能弄到什么具体好处呢?想不好。皇家制服警方没有查到中国式的黄袍,毕竟,这是泰国,中国龙袍没法力。但泰国皇室的肯定有:至于假军装和假警服,作为一个喜欢当兵的省份的公子哥,那是必备件。警方发现,这些假制服上,还印有他的中英文双语名字,属于高端定制。除了华服,当然还有豪宅。邵公子位于巴吞他尼府Lam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过了70岁,一定要做这件事

人活一生,有人被不断追忆,有人则如浮云,走后无人提起最近,网上一个热帖流传,让人颇为伤感深圳创业者记录,扔了吧我在深圳买二手房时,原房东刚过世不久,子女就卖了房子。房间里堆着好多老人留下的相册、奖章、日记、书籍。我打电话让收走,房东说他人已经出国了,处理不了,你们扔掉吧。翻了翻这些东西,大概都是老人一生的回忆吧,到老了还在珍藏,保存得很好。有三本相册,里面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应该是个意气风发的理想青年。还有各种朋友的照片,背面写着落款和祝福,也有老人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结婚照。其中有老伴年轻时的照片,保存得跟新的一样,底片还在,仔细地包好了。照片都仔细地过了塑,保存得很精细。五本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着从十五岁到七十多岁的琐事和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后的心路历程;还有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飞扬、挥斥方遒;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学语的初为人父的欣喜;也有下岗后,为了给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辛酸。一个人一无所有,到外地打拼的欢乐和孤独。最后儿女都成家了,老伴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的追忆和思念。还有很多奖状、奖章,从厂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还有一些到深圳后参加比赛的奖状。里面还有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证,还有子女小时候得的各种奖状。从这些东西里,可以大概勾勒出老人的一生轨迹:是个大家庭里最小的孩子,从小受尽父母兄弟姐妹的宠爱。父母是国企职工,无忧无虑地长大,中间穿插着青春期的暗恋。在那个特殊年代到大兴安岭当知青,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进了国企后,从技术员做到了副总工,遇到恩爱的老伴,有了一双儿女。然后下岗,又出来打拼,在这安家。把子女培养成才,送出国外,老伴走了,孤独地度过了最后6年。我看着这些照片、笔记本到半夜,唏嘘不已,沉默无言。这些老物件承载了老人一生的美好与辛酸,子女却弃之若敝履。我把认为重要的挑出来,留下了日记、相册、奖章,还有一本五几年的新华字典,一套六几年的老版毛选,还有一些有收藏意义的书,其他的在群里送人了,剩下的送到了废品站。唉,人生再精彩,人一走,你所有的珍藏珍爱,别人看都看不懂,可怜你一世酸甜苦辣!!北京老干部日记,扔了吧将这个故事分享到微信群里,一位朋友说,他也碰到了差不多同样的事:我在北京工作,以前从一位司局级老干部的儿子手里买了一套房子,虽然很老,但内部装修很好,直接拎包入住。书架上摆满了纪念章、笔记本、书籍,打电话给那位儿子,他说父亲不在了,东西不要了,让我随便处理……好多东西我都没舍得扔,里面有毛选、刘选、邓选、马恩列斯著作、学习笔记、各种照片、合影、纪念章、青春记忆……这段话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的结语是:人生就是一趟旅行。你自己如果不给自己一个说法,你就相当于没有来过这个世上。「人走之后,世界不会记得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曾来过。」有些老人节俭了一辈子,想给孩子多留些钱,结果却是这般结局。老人在世的时候,没有机会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节俭,他们只当是你吝啬,还嫌弃。如果你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让他们有空看看,定然不会如此误解!这不是虚言,一位晚辈读了父亲的家传,当场失声痛哭:原来误解了父亲大半辈子!家传的使命曾经负责老年报的管理工作多年,家传创始人朱子一教授的记忆里,此类遗憾不胜枚举。10年前,一次寻常公派赴台考察,改变了他后半生的职业志向。那次,台湾随团记者张姿慧无意间提起,其父内战时被抓壮丁到金门,常因思乡而流泪。她和弟弟长大后,怕勾起父亲的伤心,从不敢问与老家有关的任何事情。待她人到中年,才惊觉人应该知道自己从哪来,而此时父亲已过世多年,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英雄辈出的时代,谁来记录普通人?

英雄辈出的时代我只想写普通人的故事你愿意听一个20年老记者朱子一的故事吗?1976年,领袖逝世,举国暴雨,地震不断一天夜里,突发地震年轻的父母惊惶之下夺门而逃却忘了身后箍窑里刚出生的儿子还在熟睡由于贫困,出生前父母就以他的名义用掉了布证,自己做了衣服以致他长到三四岁还经常光着屁股直到1984年,他才吃饱了饭,上了学中考前一天,大雨路滑,客车停运他冒雨走了80里山路,才赶到县城参加了考试为了他安心读书,父母日夜不息地劳作有次甚至半夜开着拖拉机翻到田梗下汗水、泪水,血与泥糊在一起,模糊了父母的眼睛高考放榜,他是县里的文科状元大学毕业,他放弃去中央机关工作只想为弱势的父老乡亲说话,做了一名记者采访被刁难、被赶出会场,他也从未后悔2005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他已经是个优秀的调查记者然而,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市场化媒体提前告别他被迫离开了心爱的调查记者岗位就像一个被废去了武功的侠客拔剑四顾,潸然泪下江湖上不再有他的传说12年后,当他再一次出现在人们视野的时候是一位体制内的小领导在江南城郊安排好了养老的庄园从一个西北放羊娃,成了江南小员外机缘巧合,他和金庸关门弟子卢敦基等人合著了一部家风研究作品他突然意识到,官史上全是帝王将相而亿万普通人,如同白云苍狗,不留下一丝痕迹就像没有来过这个世界一样但哪个人的父母不是顶天立地的巨人呢?人人都是一本书啊他想起了老家那孔箍窑便采访父亲,写了朱氏家传本以为只是家人翻翻,没想到成了畅销书爱折腾的人永远会被时代捡起2018年,他决定辞去体制内稳定优裕的职务从零开始,专门服务最弱势的老年人一位下海成功的老市长提醒他今后就是你请别人吃饭,而不是别人请你了世态炎凉,你要做好准备他说不怕,这是一份积德的工作老市长一听,主动要求出任联合创始人2019年,创业项目过了100万用户门槛眼看着烈火烹油2020年,疫情来了,全部停顿资本市场进入寒冬面对求助,投资人只说了一句话:这是你的事他解散了所有团队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办公室坐了三天,一夜白头2020年3月15日,家传正式上线虽然公司穷困潦倒他还是决定以保本价,为那些经历了时代苦难、波折也经历了奋斗、辉煌的家庭立传世上难道有第二件事能与之相比吗?他说,他的人生目标就是身后被人称作“朱马迁”都说男人的消费能力不如狗也有不孝的儿媳说我们只要口粮,不要精神食粮但20多个省的一百多部家传6成以上是子女主动资助的他有了信心:很多人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行孝方式想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的人,其实有很多2021年重阳节,全国首届家传书展轰动一时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大幅报道与全国第一的快乐老人报战略合作他接受专访,登上央视省领导对家传传承家风的创新举措批示、肯定他被三家高校聘为兼职教授,从事家传研究所有传主,无论厅级干部、村支书、学者还是工人无论住别墅还是住窑洞的都成了“朱教授的朋友”如果你也想成为他的朋友与他一起打造个人记忆博物馆请关注家传FM让我倾听你的家族故事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2022年9月3日
其他

举报完了我,还想来上班?

每一次面试失败都是你种瓜得瓜2022届的学生,还没就业的,已经成了市场上的「剩士」。当然,2020、2021届的,就不用考虑了。今年,我们家传很开心地迎来了三位2022届的小伙伴,都是2000里挑一选出来的。如果要问招聘结果为什么这么开心,那是因为,我们面试了千山万水,直到双方都自觉配不上对方、恨嫁而后已!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一下另外三位面试者,她们可能是如今大学毕业生的主流。不知俄乌战争面试多了,我有了两个经典面试题:怎样看待方方日记、俄乌战争谁是谁非。当然,能够入围面试的,本身已经刷掉了90%以上候选人,所以这个结论不能推及全体。有一次,我多嘴问了一句,如何保证你发表的言论都是正确的?对方语塞、嗫嚅不能答。第二个问题,则几乎是清一色的支持俄罗斯。问其原因,也很统一:「美帝在背后指使乌克兰,引北约东扩,威胁俄罗斯安全。」那与我们何干呢?何况普京反共。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俄利益一致。现在全球主要大国都反对、制裁俄罗斯,如果我们绑在一起,是不是于国不利?那也只能这样,我们别无他路。俄罗斯拿了我们140万平方公里,是不是应该收回?啊?这个!目前只能韬光养诲。非常正能量,非常标准的答案,我估计是思政课上学的,她其实并未多想。当然,离奇的也有,有一位干脆不知道!引得人仰天长啸。想来反资本有一次,面试开始前,我们瞎聊,不知说起哪篇文章,问她对资本的态度。当然支持打击资本无序扩张。何谓「无序」?市场上,就算人家无序亏了,
2022年8月6日
其他

甘肃疫情,谁会关心?

那是一片多灾多难的土地那是一片沉默如铁的土地写这篇文章,是个例外,也是个背叛。去年,白银越野赛冻死21人,家传创始人朱老师在本号写了篇文章,大意是甘肃有些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应该鼓励移民;有些活动,无力承办,不可莽办。用同为兰州大学校友的文史作家十年砍柴的话说,他完全同意这个观点,但这话只有甘肃人自己才好说,其他人说了,有地域歧视的嫌疑。而朱老师说了,就是对故乡爱之深、恨之切。结果却是,一众在外工作的甘肃乡贤到处投诉举报,折腾不休。自那以后,朱老师自封「陇奸」一员,决计「回头不看了」,立誓不再写甘肃。但今天,他征求团队意见,决定背弃这个誓言,写写甘肃的疫情。那里的苦难,其实远比人们知道的要严重!椒农的焦虑,心理老师的苦涩我们读者群里有位甘肃一家高校的老师,古道热肠,平时会志愿做些热线服务工作。前几日,她接到了一位天水椒农的电话:大意是,由于疫情封控,雇不到人,花椒只能烂在地里;家中老人腰腿疼,医药费也报销不了;孩子上个技校,过两年就毕业了,如今找工作也难;有八九万元的债务……总结下来,从来没有这么难过!疫情究竟什么时候结束?很多农民都急哭了。我想,疫情究竟什么时候结束的天问,应该是所有中国人的天问。如果大家不熟悉甘谷的话,兰州牛肉面用的油泼辣椒,就来自甘谷。接完这个电话,农民哭着挂了电话,这下轮到高校老师抑郁了:次日仍然无法专心工作。想骂人,骂不得;想投诉,也无门;想助农卖椒,又超工作范围。又不能回访~~聊一会儿能舒服点,可椒卖不掉,照样愁人。不明不白的疫情甘谷是甘肃这轮疫情中较早出现病例的,昨日还有新增。全域静态管理,都别出门。我看了当地的媒体报道,普通话和甘谷话同时上线,可谓开足了马力。一句话:别动。昨天,在一个24小时不息的全国传统媒体人的资讯交流群里,有人扔了一句话进来:甘肃新增47+306。目前看不到甘肃本地的数据,这是全国数据中摘出来的。毫无波澜,无人接话。朱老师把这句话打捞出来,是因为他当时心里一动,但一想那个誓言,旋即又放下。如果说要比的话,现在的甘肃,像极了三四月份的吉林。吉林比上海封得早,延续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其状之惨烈,远非上海能比。但吉林人的苦难,有谁知之者?同样,那里就像一个信息黑洞,我们根本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甘肃人的苦难,到目前为止,也少人知。一些甘肃人对此愤愤不平:当然,也有人很不懂事地问:人必自救,而后他人救之但是,骂别人不关心,没有用。像弱小的乌克兰(对不起,这又是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如果不是一开始的抵抗超过一星期,令全世界跌破眼镜,也不会有今天的僵持,可能当时就灭国了。如果上海不是死命地叫喊,可能也就像吉林人一样。不同的是,在此轮疫情之前,甘肃可能已经耗尽了人们的精力和耐心。不管有无疫情,没事干就搞个全省核酸。对于很多人来说,甘肃于他们的存在意义,就是黄金旅游路线的「甘青大环线」。尤其是在这个酷热的夏季,清凉的西北大地,应该迎来一年中最火爆的旅游行情。可我前段时间听到的是,有几天在阿克塞,也就是从青海翻越祁连山进入甘肃的第一个县城,防疫人员堵在路口,强行给人打疫苗。吓得多少人放弃了旅游计划。至于逼着人吃防疫中药、拍视频上传之类的破事,就更是不胜枚举。这些或真或假的传言,从甘肃传过来,多半总不是完全捕风捉影。说甘肃没有正能量,那也是假的。今天看到一个视频,是当地媒体在拍摄送菜大白的「折返跑」:记者在拍摄送菜的大白拍摄完成后,大白拎着菜折返记者和大白一起离开很不幸,这个正能量又是假的,且被楼上的住户真真切切地拍了下来。想起西安封城时,送菜的后面跟了个视频。住户拿到菜,忘了台词。送菜的大白死活抓着袋子不松手:「说个那句话么。」住户恍然大悟:「感谢政府,感谢政府!」真心希望,当地官府能搞些真的正能量,不要整天玩这些,真的很没意思。苦难的人民需要关注但凡管制,一定会出现物资供应短缺,甘肃当然不例外。据说兰州人已经快吃不上菜了。如果要比较,北方地区比南方更「耐」一些,上海人一星期不吃菜要疯掉,但甘肃人一窖土豆、两袋面粉可以过一冬。但总不能把日子过成新疆人嘴里的「甘肃的洋芋蛋,能吃不能干」吧?这一次的甘肃疫情,外界其实仍然难以得到实情。甚至一些真实的情况,可能会被视作「负能量」而打击。我倒是希望,那些在外的甘肃乡贤,能够发挥去年举报投诉的作战能力,能为家乡父老在政策和物资上,有所贡献,至少喊上几嗓子,让外界知道需要什么,也督促一下当地的官府。不要再有点破事,先急着帮官府掩盖。当然,这也是甘肃这样的地方的悲剧。平时不让人说话,一到难时,一个会说话的人都没有。武汉有个女作家,瑞丽有个曾挂职的作家,上海人整体会喊……就像我们的教育,平日里要学生都做乖孙子,毕业后要求独创能力突然爆发搞出原创性黑科技,这怎么可能?最近,有部入围柏林电影节的中国文艺片《隐入尘烟》,上映第6天,豆瓣评分连续升至8.3,猫眼评分9.2,淘票票评分9.1,知乎推荐度88%。这部电影演的是河西武威、张掖那一带的风土人情,讲的也是那边的方言。我是真请求,大家在欣赏甘肃大美风光和人文风土的同时,也能关心一下正在那里发生的苦难。某种程度上,甘肃是典型的传统中国,人们生得侥幸,死得随意。世事激荡,家族沧桑,父辈已老家传在全国各地专业写作传记给长辈一个历史席位给孙辈一本独门家书请按下图三秒钟,识别二维码加微信点击关注,防走失◆
2022年7月21日
其他

老妈妈,别撞了,他们根本不管你死活!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昨日,一个城管文明执法的视频,看得人浑身战栗!视频里,老太太已经坐倒在地,被一群身穿「城市管理」荧光背心、膀大腰圆的壮男团团围住,三轮车正被推走。老太太手撑地面想站起来,但在她面前,一人拉,一人拦,三人推!从身板来看,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能轻松制住地上骨瘦如柴的老太。这样悬殊的力量,施加了一种沉默而从容的暴力……没有激烈的肢体冲突,但是没有任何反抗的可能。看到这样的画面,所有人都知道,老太太的红色三轮车保不住了。三轮车倒退着推远,画面中五六名壮汉更加游刃有余,把站起来紧追两步的老太太挤到了大卡车和人墙的犄角中间。眼看着小车再也要不回来了,老太太情绪激动起来,扭动身体想冲出人墙,又被一男一女轻松固定住,前推后拉……与经常看到的视频中一地狼藉相比,这次执法动作称得上文明,甚至有一位女工作人员,用克制的手势牢牢固定住老太太的肩背。一戴着眼镜的男子从前方攥住老太太的手,直到三轮车被彻底推离视线!好,圆满完工。眼看着自己的车即将被推走了,老太太忽然反身扑在蓝皮卡车前,用脑袋重重地撞击车斗!在传统中,撞脑袋是一种决绝、激烈的表现。神话传说中,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打不过了,就怒触不周山,天塌地陷,洪水泛滥。也有《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说的百姓之怒,不过摘掉帽子、踢掉鞋子,以头撞地发泄。在农村打架中,那些混不吝的,可能先自捅一刀,或脑门拍砖,把对方吓退。这个老太太,一开始撞车斗,也像一种示威与发狠。但她猛撞之后,直起腰来,却四顾绝望地发现,没有一个人管她,那些高高在上凛然的面孔,连一丝波澜都没起。他们是兽!她彻底绝望了,再次猛冲撞头。令人惊诧又愤怒的是,刚才搂住她的女城管,见她冲向的方向是卡车而非被没收的三轮车,就那么放手了……画面里,左侧,就是那只松开的手。老太太用力地、决绝地扑跪在地,前额重重撞击着蓝皮车斗,一下……两下……七下……八下……明显已经有鲜血顺着额角流下来。而方才一呼拉围着她,把她牢牢控制、哪怕一根手指都动不了的执法人员,却一个也没出来,用他们健壮的体格,强硬的手段,阻止一下这个瘦弱老人绝望的自残!老太太翻身倒地,身边卡车开走了,视频还在继续录着,收缴了战利品的人应该也走了,只剩她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在暴晒的太阳下面,在超过40度的天气里,滚烫的水泥路上,她就一直躺一直躺……没有人过来看一眼她的死活。视频已经被删了一遍又一遍,我们已经无从看到作恶者的脸:我也不知道老太太后来怎么样了。她的年纪,和我母亲差不多大。她唯有自残这种触目惊心的方式,试图搏得一丝转圜!这可能是在这样的境遇下,她唯一的活路……就像广西柳州,7名残疾人结伴跳江,只为要回他们被没收的三轮车……还记得在江苏省句容市,十几个身穿制服的人抢夺老人的甘蔗,一抢而空,徒留老人在寒风中哭泣……底层的抗议,卑微到只敢张着嘴大哭,无力到只能伤害自己。但你唤不起野兽的人性!就像我们身边不会有甘地。世事激荡,家族沧桑,父辈已老家传在全国各地专业写作传记给长辈一个历史席位给孙辈一本独门家书请按下图三秒钟,识别二维码加微信点击关注,防走失◆
2022年7月16日
其他

拒绝就业的秘密:为保考公资格,严守应届之身!

只有2-3成的就业率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包括硕士研究生都不急着就业那天,浙江大学一位学院院长在朋友圈发文,欢迎各单位前来招聘。他同时发了一句天问:如今连我们的学生都出现了就业困难?看着学校为创历史新低的就业率心急如焚,毕业生和家长反而不急不慌。面对用人单位快速入职的需要,除了一些的确缺乏就业竞争力的学生,大量毕业生的选择其实是拒绝就业!因为公务员考试未能如期举行,他们不甘心就此放弃,只能继续死等。尤其是已经错过了2020年就业季的硕士研究生。对有志于考上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毕业生而言,一旦去企业就业,即丧失考公的应届生资格。就像城里的剩女,哪怕为了等待虚无飘渺的白马王子,也绝不迁就下嫁!金贵的处届之身今天是我答辩结束后,在家传全职工作的第一天。但在就业系统里,我的资料还是一个羞答答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提到毕业,山东老家的父母忍不住旧事重提:「可以慎重考虑一下工作问题了」。具体而言,「公务员和老师都蛮好的」。倒也能理解,山东人眼里,不带编怎么能叫工作呢?但当80岁的奶奶都让我「珍惜应届生身份」时,实在忍不住笑了。嗐……就像劝黄花大闺女擦亮眼睛,初嫁要慎重,莫被野小子骗了去!我对家传的事业保有完全的信心,早就下了入职的决心,家里的嘟囔,只是他们「无奈的挣扎」。但对我们研究生班的其他同学而言,正如张禾所说,「越是放空越焦虑」。在毕业论文致谢中,她写下「坚信山河终将无恙,春天总会到来」,但现实是她已经被考公消磨到崩溃边缘。去年国考失利后,她回老家江苏继续备考。但年后报考的几家单位,无一例外因为疫情推迟。原本三月份在天津的事业编考试,碰上本县新增确诊,不能跨省出行,白交了100元报名费。她报的冲刺辅导班也已经停了,因为不知何时考试,谁都冲不起来。大家都在说,今年是1076万毕业生的最难就业季,好像就业岗位不够多。但在我看来,许多「养在深闺」的应届毕业生,像张禾一样拒不出阁。张禾班上的14位同学,只有4位已经签下了工作。剩下的那10位学生,无一例外地都在考公。有人说,考公与就业有什么冲突?当然有,许多编制内岗位都面向应届生,以至于在微博上,#建议大家珍惜应届生身份#的话题,达到了惊人的1.2亿阅读量。N倍于珍惜处女膜的相关话题。如果一直不就业、没有社保记录,毕业生的应届身份可以保留两年,在初出校门的大学生眼里,这是通向高光人生的VIP门票。她们冀望持票抢到前排,公务员、事业编的白马王子,能在两年的钟声敲响之前带她们走上花台。海葵与寄居蟹在拒绝就业、积极等待体制开考这个选择上,家长和毕业生难得地取得了共识,并付诸实施。应届生脱产备考,哪怕在家待两年,在家长眼里也是「上进」的表现,同样在考公的李闫已经在家待了半年,这两天,硕士毕业论文一提交,她变得有些敏感。她已经发低烧一个周,每天昏昏沉沉,学不进,也放不下。父母都尽量回避就业问题,但这就像一个疙瘩在她心里,不知白马王子何时来,更不知会不会带她走。我一位研究生毕业的朋友,拿这个问题问家长:她惊讶地发现,表面上默许了自己到民企工作的父母,内心的「结婚,考公,当老师」三大件依然根深蒂固。考公固然难,但家长的想法也很简单:「既然大家都在卷,上岸的为什么不能是你?」他们想的是,考公一旦上岸,后半生稳定甚至腾达了,这么一比,一两年的投入并不算什么。更何况,应对亲戚的询问时,「准备考公务员」也是个堂皇的说法。但代价是,许多同龄人都已经走入职场了,像张禾却只能在教培机构授课,做一点临时兼职,直到考上,或者两年后彻底失败。回头一看,两年的读研与待业差不多。2020年毕业时,有些本科同学考公上岸,李闫为了增加竞争力,选择了读研。2022年,绕了一大圈,好像只是多绕了一圈,反而落在了新的本科生后面。关键是,哪怕去民企工作,两年工作经验的本科同学,足以做她的指导老师。从最初被打乱计划,到现在,她像一根拉得过长而失去了弹性的橡皮筋,已经没有了计划,只等待着未来某一天的考试通知。「如果短期内我能尽快考上可能还能撑住,如果真以年为单位来备考,我真不知道该怎样面对了」。担心再次错过对很多应届生而言,一旦骑白马、扛银枪、穿白袍、驾着五彩祥云而来的公务员王子未能如期而至,两年应届身份有效期一过,还能屈尊嫁一个民企「老实男」吗?但对民企来说,这个尘封已久的应届生,还是不是理想的那个她呢?李闫自己都有这样的担心,她对母亲说:「如果我两年了还没考上呢?我去企业面试,HR一定会问,你这两年在干什么?我只能说我一直在准备考公。」母亲不解:「这问得太刁钻了吧?」「这么问再正常不过了好不好,如果我是HR
2022年5月31日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抗疫医生时军,不堪受辱自杀了!

如果你坚持职业操守如果你坚持专业主义对不起,你不正确!今天得到消息,黑龙江省JD县医院一个医生,因疫情扩散自杀了。原因是,今年春节后他接治了一位绥芬河回来的患者做手术。这位患者用她母亲的核酸证明办理了入院手续,结果传播了病毒。有消息说,因为这例手术,全县封城一个多月,查出三四例阳性。媒体报道显示,今年2月20日,JD县发现3例初筛阳性感染者,其中1人为确诊病例、2人为无症状感染者。这3人从6日至19日的行动轨迹,涉及到火车站站前和平宾馆、县人民医院、县人民医院附近红川商店等地。因此,包括县人民医院在内的三处场所,被定为中风险区。从常理推测,绥芬河回来的患者及感染人员,应该就是这一批。事后一批人受到处理,这个主任医生被作为直接责任者逮捕,被审讯了7天。据说每次审讯4-5个小时,有关人员说,他的行为导致全县损失数亿元,威胁要判重刑。期间戴着手铐、脚镣去体检,在同行面前受尽屈辱。两个因素叠加,令其精神崩溃,体检回来就用牙刷把自己大腿大动脉挑了。他母亲78岁,一对女儿15岁,在读初中,妻子是中学教师。2020年初,他还作为医疗队员去支援湖北孝感,《鸡西日报》对此有大幅报道。下面这张图片,是他本人完成任务回到县城被隔离时,一对宝贝女儿在楼下为他隔窗表演手语《武汉加油》。可以确定的是,作为参加过当初湖北抗疫的专业人员,他对现在的病毒演变应该有足够的判断。下图是他们一家的合影。只是,现在这张合影上的顶梁柱,已然在天国,留下两女寡母在这操蛋的人世。更令人愤慨的是,这个报道,现在已经不见了,我是从百度快照里捞出来的。他们不但逼死了他,还试图让他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有人感慨说,每年有很多癌症患者去世,一直觉得疫情会耽误很多患者的治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治疗癌症的医生会成为代价。看到这个消息后,我们一位读者专门联系了那个县的相关人员核实,很不幸,这个消息被证实了。这位医生,是县人民医院脑外科主任时军。一位在杭州工作、老家东北的读者被震惊,马上问如何为他家捐款,以表心迹。在一个小县城里,医院科室主任、中学教师的职业搭配,是非常体面、受人尊敬的家庭。哪怕在传统社会,或者其他国家,医生、教师、律师等职业都是很稳定的中产,都是体面人。但一夜之间,这些体面和专业会被羞辱。这种情况,我们在上海也看到了。《专业而绝望的泣血之言,需要被聆听!》在狱卒眼中,哪怕是皇族,更要羞辱一番,何况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专业人员。铁拳最看不惯的就是体面、优雅,就像《琅琊榜》里悬镱司首尊夏江对梅长苏讲的:“我看你能风雅到几时!”在他们看来,优雅、科学、理性而不狂热,就是对他们的挑战,必欲毁之而后快。2020年初,武汉有被训诫的李医生。2022年初,有位被抓起来要判刑的医生。前者,感染无治而殁;后者,自我了结。我们一直生存在同一个时代,从未改变。世事激荡,家族沧桑,父辈已老但无论怎样,人不该如烟散去家传在全国各地专业写作传记给长辈一个历史席位给孙辈一本独门家书续家族一条百年脉络想尽孝心,请按下图三秒钟◆
2022年4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寻父——打捞那些消逝的家族往事

人人都是一本书一本家传抵万金——我是个普通人,既不是高官,也不是巨贾,岂敢立传!——家父虽然普通,但他爱家人,一生坎坷,应该写下来!人们说,中国人的宗教是祖先崇拜,可实际上,只有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才会有被记录的机会,普通人不过是白云苍狗,不超过三代人,别说事迹、家风,就连名字,都不再被后人知晓。这两年,媒体人出身的高校兼任教授朱子一创立的家传平台,为全国各地超过100位老年人采写了家传。“读每本家传,就是看一个家族的百年沧桑、悲欢离合。”朱子一在接受专访时说,凡听说他做这个项目的朋友,无论学仕工商,皆表羡慕之意,并称此举为“做功德”。至少这一百多个家族,家风和事迹将不被历史湮灭,成为家族的秘传心法。他母亲的曾祖,曾是大清年间的进士,在湘阴为县令时,挖掘了左宗棠这个人才。他的舅父,是当地的乡绅,为周边逝者写了一辈子“家言”,即祭文。而他在创立家传的这两年,写了至少五六十篇家传序言。一切都是家风传承,他如是,人人皆如是。寻找父亲记者:很多人做家谱,一般人写自传或回忆录,你怎么会创立一个“家传”的新行业呢?朱子一:家传其实算不上新行业,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铮强教授在我们办书展时讲过,自《史记》以降,家传传统一直有,只是不普遍,因而看起来似乎是个新行业。至于家谱,那是农业时代的产物。人是社会的动物,行走世间,得有社会支撑系统。对于古人而言,基于血缘的同族和基于地缘的同乡,是最重要的两个社交关系。加上社会分工简单,出门在外,或者经商或者赶考,要么投靠亲族,要么投靠同乡,是最自然不过的选择。甚至,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结干亲”这种拟血缘关系,以扩大社交圈和社会支持系统。但到了现代社会,人们自入学起就开始逐步离开家庭,到步入职场,他的社会关系,基本上以同学、同事、同行为主,那些传统的同族和同乡关系,因为与自己的工作无关,隔行如隔山,既无法互相给支撑,亦无法交流,加上平日来往亦较旧时为少,所以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家谱所能承载的社会功能在衰退,精神价值亦在降低。但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核心家庭仍然是他出发的地方,也是他的归宿。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既是社会锤炼的结果,也是家风熏陶的结果。因此,在家庭成员无法像古代那样聚族而居的情况下,将家族事迹和家风记录下来,完整地传承给后人,具有极大的功能和价值。至于回忆录等文本,多偏重于工作记录,对家风的着墨较少。它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仍无法取代家传的独特价值。记者:你怎样定义家传的主题?如果写不好,就会成为流水账。朱子一:2011年的时候,我以一家报纸副总编辑的身份去台湾考察。随团采访的台湾记者张姿慧谈起,她小时候见父亲一讲老家就流泪,也就不再过问。待她年到40岁中年,才惊觉人应该知道自己从哪来,但此时父亲已过世多年,她连父亲的出生地都不知道。虽然此时我才35岁,但已能深切地理解一个人找不到自己出处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灵魂漂泊无依的感觉。于是,回大陆后,我与她有过非常频繁的信息沟通,从她父亲的口音特点、会唱的民间歌曲、描述过的家乡地理特征等方面梳理资料,最后通过台办和民间志愿者组织,帮张姿慧找到了远在甘肃徽县的老家。她去父亲老家探亲时,虽然已无一个亲人,但村里和当地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令她泪洒当场。据说,70年前村里有20来位男丁被国民党军队拉走,但只有她这一位后人找回来。张姿慧在一篇文章讲到这段经历时说:“有那么一段时日,一回到家,我便痴痴守候屏幕前,盯着聊天网络,把父亲所有零碎残缺的家族成员背景,从远逝的时光里检选出来,极力拼凑编织成一张单薄的网,延展出他的生命轨迹,再如侦探似的与远方友人一来一往的相互比对。在那些个回望寻找的时刻里,因所知有限,一触及与父亲相关的人事物,经常是泪流满面。”人类的终极三问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我们小时候,最怕听到父亲开玩笑说自己是从垃圾筒里捡来的。因此,我将家族传承定义为“寻找父亲”的哲学母题。朱子一接受央视二套经济信息联播采访看普通人家的悲欢离合记者:听说你在做家传之前,虽然做了20年媒体,但也做了些有关家传的前期准备?朱子一:要感谢我曾经工作过的南方报业和浙报集团,前者给了青年时期的我非常好的职业训练,后者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在负责老年报的采编工作时,我主持了一些浙江省委老干部局的《红色典藏》系列书籍采写工作,算是进入了这个领域。此外,机缘巧合,我和联合创始人应忠良、金庸的关门弟子卢敦基等学者,合著了一部《看见传承——江南十大家族读物》的家传研究作品。真正将目光放在普通人身上,则是因为我自己。有一年因为身体损伤,我在家休息,看着日光从窗户里透起来,光束里红尘滚滚,突然想起小时候生病时,我躺在老家的炕上,也是这样看着光束里的红尘滚滚。一刹那,鼻子一酸。于是,我决定采访父母和祖辈,以父亲的经历为主线,把这些家乡故事写下来。不到半个月写就,发给还在语文出版社工作的师兄十年砍柴过目,请他看下有无出版价值。结果,这本书很快就出版了,中间还加印了一次。我才知道,民间写史已经是出版界的一个潮流,并且有了很不错的阅读市场。但令人伤感的是,能够有机会被写下来的人,不及万分之一。绝大多数的人,仍然就像没有来过这个人世一间,一点痕迹都没留下,就如过眼烟云般消失了。我们没法埋怨子女,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明确的历史传承意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立传的能力。哪怕如张姿慧和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也是到了45岁前后,才停下来回顾一下来路,也才想到应该为家族立传。人就是这样,45岁之前闷头向前冲,根本不可能回头;直到45岁之后,才有可能复盘一下人生,这时祖辈故事才有可能被关注到。记者:一年做100个家传,应该很不容易了。有没有达到你当初的设想?朱子一:在别人看来,这已经是个奇迹,但于我而言,实在离得太远。我的初心,不是要在这个项目中赚到多少钱,而是能为多少人留下记录。最终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个人记忆博物馆,让中国人通过书籍和互联网平台,能够查询到祖辈往事、随时续写家族故事,形成家风传承的完整脉络,每个后人都能求得心安。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看书好的是,除了十来位厅级以上干部,其他传主全都是普通人,分布在浙江、上海、北京、广东、福建、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市。普通人生精彩绝伦,孙辈手不释卷。之所以有如此成绩,是因为我们有一批有爱心的记者,价格完全“因人而设”——目的是任何人不因支付能力而影响记录的愿意。像采写编印200本书,最低的版本只要2.8万元。很多朋友听了之后只有惊呼的份,因为一般平台仅印刷费就要这么多,这个价格连一般记者的稿费都不够。这也是家传平台虽然号称“人人都是一本书,一本家传抵万金”,但有信心做到人人有传的原因。首个乡贤与家风家馆已落地南湖记者:最高领导人非常重视家风家训传承,也非常重视新乡贤在地方发展方面的作用,家传有无得到政府方面的关注?朱子一:家传在国外已经流行百年有余,那些贵族,每家都有家传传承“心法”,才保得家族长盛不衰。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到了以明文记录传承家风的时刻了。2021年重阳节,由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杭州图书馆和家传联办的全国首届家传书展开幕,受到媒体和观众热捧。年前,全国家风传承会议在嘉兴召开,一位老同志便以家传书展为典型案例,专门写了建议供领导参阅。听说已有高层领导批示,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鼓舞。就连我们家传的联合创始人应忠良,也曾任省长秘书、海宁市长,现在是位非常有历史责任感的企业家。此外,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组织离退休老同志讲述单位创业史,提炼红色家风家训,不但成为家族传承的盛事,也因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大受青年职工欢迎。最近,我们已与红船旁的南湖相关部门合作,设立一个乡贤与家风馆,将所有家传书籍和视频,通过实地和线上方式展示,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推广,这也是我们家传——个人记忆博物馆的第一个线下实体场馆。今后,我们将以此为模板,为各地的乡贤馆和家风馆提供内容服务,希望举全社会之力,为实现“人人都是一本书”而努力。此外,发行量200万份的全国第一老年报《快乐老人报》与我们战略合作,推出家传传承工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地方晚报的合作也在推进之中,可以预见,2022年将会有更多的家族故事得到记录。记者:有没有碰到一些障碍?朱子一:一些长辈会有顾虑,担心自己不够格。但正如子女所说,写下来我们自家看看的,何必管别人怎么看。从实践中看,子女的积极性高于长辈,这可能是子女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有可能是子女对家传的需求高于长辈。正如一位传主所说,家传是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当然,这也是子女孝敬长辈的礼物。我们采写了100个家族,收获了100个家族的感谢,以及家人内部的互相理解,看到这一切,都让人心醉不已。记者:有遗憾吗?朱子一:最常见的是,长辈身体好时没动工,身体不好时“子欲记而亲不待”。这两年,我们碰到了想采访而已逝世的,碰到了传主自己写了一部分未全部完成的,实在是可惜,也给子女留下了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每读到这些断篇,我都忍不住掩卷叹息。连我这样的外人都有此等感受,子女想必更是心痛。我非常认同公众史学家贝克尔那句话“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当事人健在时自己表述,其价值是任何第三者讲述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我最大的期望,还是长辈能主动地做这件事情,给自己、后人留下最可靠的家族传记。创始人简介朱子一,南方报业旗下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原调查记者,后任职浙江媒体,现任高校兼任教授,曾出版五部个人著作。世事激荡,家族沧桑,父辈已老但无论怎样,人不该如烟散去家传在全国各地专业写作传记给长辈一个历史席位给孙辈一本独门家书续家族一条百年脉络想尽孝心,请按下图三秒钟◆
2022年4月3日
其他

专业而绝望的泣血之言,需要被聆听!

真诚的声音永远最有力量沪上的情况,我们从各种途径大略知道,其情形之艰难,毋庸赘言。昨日,上海滩两位女性疾控专业人员的电话录音被当事人允许公开,其声如雷,其音如泣,天下动容。第一段录音大抵前为两后两段。电话发起者是一位男士,接听电话的是女科长;从通话内容推断,这是她每天接到的。一开始,面对每天几百余个类似咨询中的其中一个,女科长显然在打官腔,想尽快把这位男士“敷衍”走,但到10分钟左右,女科长“失控”了:我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我没发现这个问题吗?……没有人听的啊!你现在还来指责我。就是彻底的“扯”一个字。是个正常人,听到这里,都能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甚至,绝望!更令人绝望的是,这段话的完整版,如果您想看的话,可能加文末微信才能私发给你了。上海的体面此时出现:1
2022年4月3日
其他

英语下线,俄语上线!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伟大领袖毛主席高考新政:2024年起,除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可继续招收一定数量的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安排在英语语种相关专业。其他高校招收的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均安排在除英语以外的小语种相关专业,鼓励高校培养“小语种+”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外国语学校的中学生,那么要想保送,则专业选择的范围变窄了。虽然英语课一直是中国孩子最为头疼的科目之一,但真要取消,对于习惯了从英文资料中获取知识的中国家长而言,还是有点难以接受。但这应该是铁板钉钉的政策了。根据2021年8月3日上海教育委员会印发的《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上海全区小学阶段的考试范围只有语文和数学,这正式说明,上海市小学考试中的英语科目被取消了。“语数外”,正式变成了“语数”。同样是在2021年,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向政协大会提交提案,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不再将英语(或外语)设为高考必考的科目,同时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剑桥英语证书考试等各种外语考试。大势如此,怪不得以英语教学起家的新东方老板俞敏洪,现在以直播卖菜为生。但中国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要研究其他国家,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懂夷情肯定是不行的。那么,哪门外语会取代如今英语的强势地位?我的判断是俄语。原因很简单,以中俄现在的关系,以及对人类命运背负的责任而言,中俄必须亲善。套用毛主席的话说,俄国就是我们的朋友,西方英语世界就是我们的敌人。如果现在还学英语,相当于从情感上接近敌人,这是严重的敌我不分。我们在这件事上,也有成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省唐河县偏僻的马振扶公社,一个15岁的初中女生张玉勤,搞不懂为啥都反帝反修了,还要学英文,于是在英语考试时交了白卷,并在试卷上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也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班主任和校长批评了张同学,谁想她一时想不通投水自杀了,造成了轰动一时并波及全国的“马振扶事件”,数位老师锒铛入狱,上百人遭到批判。随后,全国很多学校砍掉外语课。但如今并非要砍掉所有外语。中俄亲善,必须以文化亲近为底色,得先从了解对方的语言做起。而且,这种亲善,本来就有很好的基础。70年前,中苏蜜月,外交政策一面倒,以《别了,司徒雷登》的发表为标志,与西方英语世界彻底说拜拜,全国大兴学俄语的热潮。在我们去年编撰的百名长辈家传中,凡读过大学的,必都学过俄语。一些原本教授英语的老师,经过短暂培训后,也能胜任基础的俄语教学。像江同志,就精通英语、俄语等西方几国语言。喀秋莎,又回来了!世事激荡,家族沧桑,父辈已老但无论怎样,人不该如烟散去家传在全国各地专业写作传记给长辈一个历史席位给孙辈一本独门家书续家族一条百年脉络想尽孝心,请按下图三秒钟◆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你为宝宝拍vlog,他为父母立传。有一群普通人,这样记录下自己家的故事

了解了父母,自己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了着落。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2022年3月30日
其他

寻父——打捞那些消逝的家族往事

人人都是一本书一本家传抵万金——我是个普通人,既不是高官,也不是巨贾,岂敢立传!——家父虽然普通,但他爱家人,一生坎坷,应该写下来!人们说,中国人的宗教是祖先崇拜,可实际上,只有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才会有被记录的机会,普通人不过是白云苍狗,不超过三代人,别说事迹、家风,就连名字,都不再被后人知晓。这两年,媒体人出身的高校兼任教授朱子一创立的家传平台,为全国各地超过100位老年人采写了家传。“读每本家传,就是看一个家族的百年沧桑、悲欢离合。”朱子一在接受专访时说,凡听说他做这个项目的朋友,无论学仕工商,皆表羡慕之意,并称此举为“做功德”。至少这一百多个家族,家风和事迹将不被历史湮灭,成为家族的秘传心法。他母亲的曾祖,曾是大清年间的进士,在湘阴为县令时,挖掘了左宗棠这个人才。他的舅父,是当地的乡绅,为周边逝者写了一辈子“家言”,即祭文。而他在创立家传的这两年,写了至少五六十篇家传序言。一切都是家风传承,他如是,人人皆如是。寻找父亲记者:很多人做家谱,一般人写自传或回忆录,你怎么会创立一个“家传”的新行业呢?朱子一:家传其实算不上新行业,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铮强教授在我们办书展时讲过,自《史记》以降,家传传统一直有,只是不普遍,因而看起来似乎是个新行业。至于家谱,那是农业时代的产物。人是社会的动物,行走世间,得有社会支撑系统。对于古人而言,基于血缘的同族和基于地缘的同乡,是最重要的两个社交关系。加上社会分工简单,出门在外,或者经商或者赶考,要么投靠亲族,要么投靠同乡,是最自然不过的选择。甚至,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结干亲”这种拟血缘关系,以扩大社交圈和社会支持系统。但到了现代社会,人们自入学起就开始逐步离开家庭,到步入职场,他的社会关系,基本上以同学、同事、同行为主,那些传统的同族和同乡关系,因为与自己的工作无关,隔行如隔山,既无法互相给支撑,亦无法交流,加上平日来往亦较旧时为少,所以成为“熟悉的陌生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家谱所能承载的社会功能在衰退,精神价值亦在降低。但对于具体的个人而言,核心家庭仍然是他出发的地方,也是他的归宿。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既是社会锤炼的结果,也是家风熏陶的结果。因此,在家庭成员无法像古代那样聚族而居的情况下,将家族事迹和家风记录下来,完整地传承给后人,具有极大的功能和价值。至于回忆录等文本,多偏重于工作记录,对家风的着墨较少。它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仍无法取代家传的独特价值。记者:你怎样定义家传的主题?如果写不好,就会成为流水账。朱子一:2011年的时候,我以一家报纸副总编辑的身份去台湾考察。随团采访的台湾记者张姿慧谈起,她小时候见父亲一讲老家就流泪,也就不再过问。待她年到40岁中年,才惊觉人应该知道自己从哪来,但此时父亲已过世多年,她连父亲的出生地都不知道。虽然此时我才35岁,但已能深切地理解一个人找不到自己出处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灵魂漂泊无依的感觉。于是,回大陆后,我与她有过非常频繁的信息沟通,从她父亲的口音特点、会唱的民间歌曲、描述过的家乡地理特征等方面梳理资料,最后通过台办和民间志愿者组织,帮张姿慧找到了远在甘肃徽县的老家。她去父亲老家探亲时,虽然已无一个亲人,但村里和当地政府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令她泪洒当场。据说,70年前村里有20来位男丁被国民党军队拉走,但只有她这一位后人找回来。张姿慧在一篇文章讲到这段经历时说:“有那么一段时日,一回到家,我便痴痴守候屏幕前,盯着聊天网络,把父亲所有零碎残缺的家族成员背景,从远逝的时光里检选出来,极力拼凑编织成一张单薄的网,延展出他的生命轨迹,再如侦探似的与远方友人一来一往的相互比对。在那些个回望寻找的时刻里,因所知有限,一触及与父亲相关的人事物,经常是泪流满面。”人类的终极三问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我们小时候,最怕听到父亲开玩笑说自己是从垃圾筒里捡来的。因此,我将家族传承定义为“寻找父亲”的哲学母题。朱子一接受央视二套经济信息联播采访看普通人家的悲欢离合记者:听说你在做家传之前,虽然做了20年媒体,但也做了些有关家传的前期准备?朱子一:要感谢我曾经工作过的南方报业和浙报集团,前者给了青年时期的我非常好的职业训练,后者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在负责老年报的采编工作时,我主持了一些浙江省委老干部局的《红色典藏》系列书籍采写工作,算是进入了这个领域。此外,机缘巧合,我和联合创始人应忠良、金庸的关门弟子卢敦基等学者,合著了一部《看见传承——江南十大家族读物》的家传研究作品。真正将目光放在普通人身上,则是因为我自己。有一年因为身体损伤,我在家休息,看着日光从窗户里透起来,光束里红尘滚滚,突然想起小时候生病时,我躺在老家的炕上,也是这样看着光束里的红尘滚滚。一刹那,鼻子一酸。于是,我决定采访父母和祖辈,以父亲的经历为主线,把这些家乡故事写下来。不到半个月写就,发给还在语文出版社工作的师兄十年砍柴过目,请他看下有无出版价值。结果,这本书很快就出版了,中间还加印了一次。我才知道,民间写史已经是出版界的一个潮流,并且有了很不错的阅读市场。但令人伤感的是,能够有机会被写下来的人,不及万分之一。绝大多数的人,仍然就像没有来过这个人世一间,一点痕迹都没留下,就如过眼烟云般消失了。我们没法埋怨子女,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明确的历史传承意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立传的能力。哪怕如张姿慧和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也是到了45岁前后,才停下来回顾一下来路,也才想到应该为家族立传。人就是这样,45岁之前闷头向前冲,根本不可能回头;直到45岁之后,才有可能复盘一下人生,这时祖辈故事才有可能被关注到。记者:一年做100个家传,应该很不容易了。有没有达到你当初的设想?朱子一:在别人看来,这已经是个奇迹,但于我而言,实在离得太远。我的初心,不是要在这个项目中赚到多少钱,而是能为多少人留下记录。最终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个人记忆博物馆,让中国人通过书籍和互联网平台,能够查询到祖辈往事、随时续写家族故事,形成家风传承的完整脉络,每个后人都能求得心安。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看书好的是,除了十来位厅级以上干部,其他传主全都是普通人,分布在浙江、上海、北京、广东、福建、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市。普通人生精彩绝伦,孙辈手不释卷。之所以有如此成绩,是因为我们有一批有爱心的记者,价格完全“因人而设”——目的是任何人不因支付能力而影响记录的愿意。像采写编印200本书,最低的版本只要2.8万元。很多朋友听了之后只有惊呼的份,因为一般平台仅印刷费就要这么多,这个价格连一般记者的稿费都不够。这也是家传平台虽然号称“人人都是一本书,一本家传抵万金”,但有信心做到人人有传的原因。首个乡贤与家风家馆已落地南湖记者:最高领导人非常重视家风家训传承,也非常重视新乡贤在地方发展方面的作用,家传有无得到政府方面的关注?朱子一:家传在国外已经流行百年有余,那些贵族,每家都有家传传承“心法”,才保得家族长盛不衰。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到了以明文记录传承家风的时刻了。2021年重阳节,由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杭州图书馆和家传联办的全国首届家传书展开幕,受到媒体和观众热捧。年前,全国家风传承会议在嘉兴召开,一位老同志便以家传书展为典型案例,专门写了建议供领导参阅。听说已有高层领导批示,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鼓舞。就连我们家传的联合创始人应忠良,也曾任省长秘书、海宁市长,现在是位非常有历史责任感的企业家。此外,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组织离退休老同志讲述单位创业史,提炼红色家风家训,不但成为家族传承的盛事,也因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大受青年职工欢迎。最近,我们已与红船旁的南湖相关部门合作,设立一个乡贤与家风馆,将所有家传书籍和视频,通过实地和线上方式展示,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推广,这也是我们家传——个人记忆博物馆的第一个线下实体场馆。今后,我们将以此为模板,为各地的乡贤馆和家风馆提供内容服务,希望举全社会之力,为实现“人人都是一本书”而努力。此外,发行量200万份的全国第一老年报《快乐老人报》与我们战略合作,推出家传传承工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些地方晚报的合作也在推进之中,可以预见,2022年将会有更多的家族故事得到记录。记者:有没有碰到一些障碍?朱子一:一些长辈会有顾虑,担心自己不够格。但正如子女所说,写下来我们自家看看的,何必管别人怎么看。从实践中看,子女的积极性高于长辈,这可能是子女更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有可能是子女对家传的需求高于长辈。正如一位传主所说,家传是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当然,这也是子女孝敬长辈的礼物。我们采写了100个家族,收获了100个家族的感谢,以及家人内部的互相理解,看到这一切,都让人心醉不已。记者:有遗憾吗?朱子一:最常见的是,长辈身体好时没动工,身体不好时“子欲记而亲不待”。这两年,我们碰到了想采访而已逝世的,碰到了传主自己写了一部分未全部完成的,实在是可惜,也给子女留下了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每读到这些断篇,我都忍不住掩卷叹息。连我这样的外人都有此等感受,子女想必更是心痛。我非常认同公众史学家贝克尔那句话“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当事人健在时自己表述,其价值是任何第三者讲述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我最大的期望,还是长辈能主动地做这件事情,给自己、后人留下最可靠的家族传记。创始人简介朱子一,南方报业旗下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原调查记者,后任职浙江媒体,现任高校兼任教授,曾出版五部个人著作。世事激荡,家族沧桑,父辈已老但无论怎样,人不该如烟散去家传在全国各地专业写作传记给长辈一个历史席位给孙辈一本独门家书续家族一条百年脉络想尽孝心,请按下图三秒钟◆
2022年3月26日
其他

浙江男子崇拜普京赴大使馆送特产,路上离奇身亡!

一个买不起车票的人送上他最真诚慷慨的馈赠一摊血迹、一排车轮印,凌晨时分,高速公路上出现一名男性死者。南京高速四大队交警接报赶到后发现,男子身上有多张火车票和北京的宾馆房卡。死亡原因到底是什么,男子又怎么会莫名出现在高速上?经过7个昼夜“大海捞针”式排查,迷雾终被揭开。男子高速身亡,身揣5张火车票2014年2月下旬凌晨2点,高速四大队电话突然响起,有人报警称,在金牛湖服务区附近看到有一个人躺在路中间,好像被车子碾压过了。事故交警马承伟迅速赶赴现场,结果发现,一名男子躺在路上,身旁是一摊血迹和一排血迹斑斑的车轮印,男子头部和脚部有被碾压的痕迹,身体却无明显伤害。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有价值线索,没有目击证人,附近也没有监控探头。通过检查,马警官在男子口袋里发现了5张火车票和1张汽车票。奇怪的是,火车票都是同一天的,地点却都不相同,有从北京到杭州,有从北京到金华,还有从徐州到蚌埠……汽车票则是从赵公口到金华。此外,男子随身携带的塑料袋里,还有几张宾馆的房卡,地点都在北京。对此,马警官有些迷糊了。警方“大海捞针”式排查肇事车专案组成立后,通过对现场车轮印的鉴定,确定这是一辆大货车留下的。由于再无其他有用线索,专案组决定采取“大海捞针”方法,调出了肇事车有可能经过的四桥高速上6处收费站监控,搜寻时间定为前一晚10点至事发日凌晨3点,结果显示,在这段时间内有2000多辆货车经过了这6处收费站。经过一一排查,有两名大货车司机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一名司机说,他当天凌晨1:40-1:50路过案发地点,看到地上有个黑影子;还有一名司机说,凌晨1点左右时,他在程桥附近看到一辆装满货的平板货车,苏C牌照,货物外面有一层起固定作用的塑料绳网格,当时好像有个人扒在车尾部的网绳上,像“蜘蛛侠”一样。经过梳理,马警官推断案发时间为凌晨1点-1:50之间,货车也因此缩减为400多辆。模拟死者行踪轨迹,竟是普京“粉丝”“死者怎么会从徐州到南京,又突然死在四桥高速上?”为了破解谜团,专案组派出了另一队交警,来到死者停留过的徐州,试图还原行踪轨迹。在徐州警方配合下,专案组交警找到了死者下榻过的宾馆,还发现,死者是被“黄牛”送上了从北京开往福建宁德的大巴。交警随即找到了这辆大巴,从车内监控发现,死者确实乘坐了该车,在到达六合服务区加油时,他连鞋子都没有穿,拎了个塑料袋赤着脚就悄悄离去。交警估计,死者就是在这个服务区,悄悄攀爬上了那辆苏C牌照的平板货车,并在车行驶至案发地点时,由于手指脱力,摔落在地,不巧被后面一辆大货车碾压。调查中交警还了解到,死者是浙江金华人,平时喜欢外出游玩,春节后就离开了家。外出原因是,他一直很崇拜普京,想给普京送点老家特产,于是带着两条金华火腿、两瓶酒和一张存折就出门了。经查,他也确实去过位于北京的俄罗斯大使馆,想送上自己带来的特产,不过遭到了婉拒。在奋战了7天后,交警找到了一辆车牌号为浙D的快递公司运输车,在这辆车的底盘上,发现了喷射状血迹。交警取下一些血迹带回去化验,结果显示这与死者在现场遗留下来的血迹DNA完全一致。这起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命案就此告破。世事激荡,家族沧桑,父辈已老但无论怎样,人不该如烟散去家传在全国各地专业写作传记给长辈一个历史席位给孙辈一本独门家书给家族一条百年脉络想尽孝心,请按下图三秒钟◆
2022年3月9日
其他

女支书73年变形记:从棉裤到包臀裙!

正能量,娇俏!女支书,好好好!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追到女支书?”第一反应:你也配追女支书?再一看,提问的人是个班长,哦,没事了。传统的配置中,支书当然配班长,等她们长大了,又成了书记的好搭档。前不久,一副油画《支部建在楼上——陆家嘴党建纪实》火遍全网,女支书英姿飒爽,令人心摇。但她与我们熟悉的女支书形象,似乎有点距离。陆家嘴的女支书细看这副油画,是不是很熟悉,又很陌生?英姿飒爽,高出众人一头,手持文件,鹤立鸡群,慷慨激昂发表演说,但与角落里的党旗相比,又矮了一截,从政治站位而言,完全符合党性应该有的样子。关键词不言自明:书记掌握了真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独踞C位,保持了共产党员先进性。大众感兴趣的是,她与我们熟悉的女支书形象,有点距离。她的塑造借用了哪一形象呢?我沉吟良久,直到发现了下图左侧这张照片。是的,一样的制服、腿型、包裙!这位女支部书记,双腿修长、相貌美艳,穿着职业短裙套装,足踏高跟鞋,凡此种种,让人怎么看怎么像是按照老板女秘书的模子刻出来的。香,真是香啊!而且,据一位山东籍女官员目测,画上的姑娘穿这么短的裙子,只能站着。如果坐下去,那周围的男党员,就不是坐在椅子上仰望了。好评如潮的新形象但是,跟总团“红旗漫”与“江山娇”上线5小时就被骂退圈了不同,这幅《支部建在楼上——陆家嘴党建纪实》发表后好评如潮。这幅油画首发于2019年5月21日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描绘了一位现代女书记海派丽人的形象。毕竟,金融、资本这样的题材,在传统的叙事框架中,代表了腐朽没落的资本主义,是劳苦大众的吸血鬼。而现在让他们也成为代表人类前进方向的先进分子的一员,如何表现,其实是很考验功力的。总不能把陆家嘴金融圈里聚集的现代高级白领画成山东种大葱的嘎子媳妇的形象吧。这张油画作出了探索,并获得了领导的高度认可和赞扬!《上海艺术评论》对《支部建在楼上——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党建工作纪实》一画的评价说:“作品发挥了油画艺术语言的特点,刻画了一个充满自信、乐观向上的女青年支部书记形象。人物造型和环境设置力求突出个性与特点,力求真实表现新世纪青年人的精神风采。画面色调明快,象征着党的事业有着美好的明天与未来。”群众也非常清楚,不能说性感就不正能量。正如HK艳星彭丹,也担任了甘某省政协委员一样。扛得动麦子顶得起天虽然女支书的形象已经完成了转变,但始终不是原来的味道。记忆中,女支书的形象是这样的:衣着整齐,几乎没有女性特征,个个浓眉大眼,一看就是底层劳动人民苦出身,国仇家恨集于一身,一副为人民谋福利的先进样子。她们激情昂扬又不失亲切温暖,让我们在非常平静、祥和的气氛中,完成了党性蜕变,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油画《党委委员》杨云飞如果分析一下地域,她们很可能来自陕西、山东等黄河流域的革命老区。你看那长相,个个面相憨厚、圆润,身形壮实,个子高挑,一看就是能挑能担的劳动好手。20世纪50年代陕西一个青年女干部徐妮妮回忆自己在地方的工作:“我一股热情劲儿……刚分开勉县不是监督反霸,我三天三夜没睡觉,那工作确实大的……做群众工作,发动群众,结果上边来一个通知,我们2点钟出发,一路五六个人就我一个女的,我背上行李,结果的话是晚上走了几十里路。”谁说女支书不能两袋麦子十里山路?山东人最有发言权!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说,记忆不止需要建立印迹,还需要对这些印迹进行重读。集体化时期,女支书既需要高强度的工作,又需要强大的干劲。充斥在那一代女人生活中的,是无休止的田野劳动,家务活和生孩子。年轻强壮的身体,在苦日子的磨练下,形成了当时独特的美德观念和形象认同。勤劳,坚强,积极分子,是共同的身份认同。家传出过的一本传记《成都老英雄》中,有一段故事,李稣做知青插队时,生产队新来了两个姑娘,其中有个小英,开口“毛主席说”,闭口“贫下中农”,干活不要命的架势,显得李稣三个大男人特别不上进。直到有一次深入谈话的机会,李稣才认识到,小英不是机器人,是女人!油画《女支书》
2022年1月22日
其他

父亲留下一屋子奖状,儿子说扔了吧。世上从此没了那个意气奋发的青年!

人活一生,有人留下了功,有人留下了德,有人留下了言。但无论是功还是德,若没有“言”来记录,一切皆如浮云。这几天,网上一个帖子,在长者和年轻人中一起火爆热传,就让人颇为伤感。深圳创业者记录,扔了吧我在深圳买二手房时,原房东刚过世不久,子女就卖了房子。房间里还遗留好多老人的相册、奖章、日记、书籍,让卖房人来收拾,卖房人说你们都扔了吧。屋里还有很多老人留下的东西没收拾,联系上卖房的人。他说人已经出国了,处理不了,你们扔掉吧。仔细翻了翻这些东西,大概都是老人一生的回忆吧,到老了还在珍藏,保存得很好。有三本相册:相册里有老人年轻时的照片,站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应该是个意气风发的知青。还有各种朋友的照片,背面写着朋友名字,哪一天惠赠留念的。也有老人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张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结婚照。其中有老伴年轻的照片,保持得跟新的一样,底片还在,仔细地包好了,照片都仔细地过了塑,保存得很仔细。五个陈旧的牛皮日记本,里面记载着从15岁到70多岁里的琐事和感悟。有对同班女同学的暗恋;有下乡后的心路历程;还有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人和事,有年轻时的意气飞扬、挥斥方遒。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学习的初为人父的欣喜;也有下岗后,为了为孩子买辆自行车,四处借钱的辛酸。一个人一无所有,到外地打拼的欢乐和孤独。最后儿女都成家了,老伴却过世了,日记里剩下的只有对年轻的追忆和思念。还有很多奖状、奖章,从厂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还有一些来到外地后参加比赛的奖状。里面还有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证,还有子女小时候得的各种奖状。从这些东西里,大概勾勒出老人的一生轨迹:从小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是个大家庭,受尽父母兄弟姐妹的宠爱。父母是国企职工,无忧无虑的长大,中间穿插着青春期的暗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到草原当知青,然后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进了国企后,从技术员做到了副总工,遇到恩爱的老伴,有了一双儿女。然后下岗,又出来打拼,在这安家。把子女培养成才,送出国外,老伴走了,孤独地度过了最后6年。我看着这些到了半夜,唏嘘不已,沉默无言。这些老物件承载了老人一生的美好与辛酸,子女却弃之若敝履。我把重要的挑出来了,留下了日记、相册、奖章。还有一本五几年的新华字典,一套六几年的老版毛选,还有一些有收藏意义的书。其他的在群里送人了,剩下的送到了废品站。哎,人生再精彩,走了可能连子女都记不住了,你所有的珍藏珍爱或许在别人眼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可怜你一世酸甜苦辣!!北京老干部日记,扔了吧无独有偶,在微信群里,一位朋友说,他也碰到了差不多同样的事:我在北京工作,以前从一位司局级老干部的儿子手里买了一套房子,虽然很老,但内部装修很好,直接拎包入住。阳台上有个柜子,里面装满了老干部很多纪念章笔记本书籍等,打电话给那位儿子,他说父亲不在了东西不要了让我随便处理……好多东西我都没舍得扔,里面有毛选、刘选、邓选、马恩列斯著作、学习笔记、各种照片、合影、纪念章、青春记忆……这段话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最后的结语是,人生就是一趟旅行。你自己如果不给自己一个说法,你就相当于没有来过这个世上。“人走之后,世界不会记得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曾来过。”也有些孩子只要钱、只要房子,其他什么都不要。我们也碰到过,长辈想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子女冲过来反对:写这种无用的东西干什么?只有浪费钱!在他们看来,除了钱,都是无用之物。你的生死,你的精神,都是零,根本不值一提。你存了那么多钱留给后人,究竟图个什么?40年前的传记手稿其实,很多人还是很孝敬父亲的。那些扔掉日记和照片的子女,未必是不孝顺,而是他真的无力收拾那么多东西。试想,在你90岁时,你的儿子也六七十岁了,他自己的一生,也已经厚重无比。你指望他来帮你整理,有没有可能?他自己的东西,屋子里也放不下了。就这件事,杭州的叶女士最有发言权。她的父亲是位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爷,后来参加了革命,早在1979年就英年早逝了。这么多年来,她们兄妹一直怀念父亲,但可以流传下来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随着自己年事已高,再不着力记录,晚辈是根本完不成的。直到去年疫情期间,他们翻出了父亲留下的一箱日记,想大概梳理一下之后交给家传整理成一本传记。出人意料的是,他们竟然发现了父亲生前自己写好的将近三万字传记!大喜过望,他们马上请家传记者补充采访了父亲最后的一些事迹,最后写成了一本五万余字、五十多张珍贵图片的传记。她说,读父亲的传记非常感动,让她知道了一些父亲生前从未告诉过她的事。书中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故事……书出来后,亲友们纷纷索取阅读,成为家族盛事。从此,父亲的故事将永远流传,晚辈将有可以传承家族光荣的载体,不再被历史湮灭。像叶女士这样的孝子孝女,当然有很多。地主家庭出身的义乌人赵桂勤经过商、做过村支书,心底一直有块未解的疙瘩。他在外地工作的女儿了解到家传后,一定要让老父亲讲述家族史。书稿审校时,因为想到历史的坎坷,过于悲伤,老人难过了好久。但女儿的孝心,让他开怀。在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和杭州图书馆、家传联合举办全国首届家传书展时,父女俩亲自将家传送到馆里,签名留念。他的故事在《快乐老人报》发表后,全国各地的读者打电话或写信与他交流,共同回忆那不堪的过往。2020年底,钱江晚报和杭州日报发表了一篇新闻,在家传—中华个人记忆博物馆的平民口述史传记中,62.5%是由子女发起并支付采写费用的!虽然都说养儿防老,但主动为父母写传并支付费用的,55%是女儿或孙女。不要考验子女的孝心这两年,我们见识了很多这样的故事。有人总觉得还早,以后再说,而错过了让父亲讲述的最佳时机,“子欲记而亲不讲”。我们见过了太多的遗憾:子女终于有空想写下父母的事迹了,父母却又不在了。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沽名钓誉,从而不敢动手。更多的人,则是子女没有耐心听,自己也没有能力完全地写下来。我认识的一位1946年在大学期间入党的地下党,自传写了6年,还是完不成。毕竟,家传写作还是一个很专业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会帮我们整理。这其实是对子女孝心的考验,是不慈!所以,我们一直在劝那些有写作和记录能力的长者,一定要将文字和图片整理出来做成书,方便后人传承。如果不懂,一定要尽快找专业的机构和记者帮忙。你的后代,能带走一本200页的书,能一代代传承一本书,历千年而不辍,但他们带不走一屋子的资料,你不整理,你一走,这些东西就全成了废品,你的人生,也就跟没有来过一样。你所有的珍藏珍爱,或许在别人眼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后人就算有心,也无力完成整理工作了。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卡尔·贝克尔法说:“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那么,你就是你自己的历史学家,你要完成自己的历史记述!世事激荡,家族沧桑,父辈已老但无论怎样,人不该如烟散去家传在全国各地专业写作传记给长辈一个历史席位给孙辈一本独门家书给家族一条百年脉络想尽孝心,请按下图三秒钟◆
2022年1月16日
其他

不让铁骑南下,北方怎么过年?

每年到这个时候东北铁骑该南下杭州等地收“岁银”了今年的情形有些不同不少地方的年,怕是过不好了东北打掉了一个黑社会,保护伞人数竟然比黑社会还多!鹤岗直接财政重整、公务员停招。要是往年,还有一条解困路线:派铁骑南下打草谷。但最近,GA部发布禁令,对异地执法进行了严格限制。如果认真起来,这是活生生切断了一条财路。这个年,东北怕是过不好了。“1·4”事件两周年2020年1月4日,新冠疫情尚未被广泛知晓,网上出现了一则黑省七某河铁骑发表的视频,显示他们在杭州抓捕一家科技公司涉案人员时,遭遇杭州“保护性”抓捕,即杭州方面抢先抓人,令其空手而归,且双方在入住酒店展开了侦察与反侦察。在第一段视频中,一名持东北口音的画外音称:七某河市警方在对涉案企业进行调查取证、传唤涉案人员时,遭到杭州阻拦。另一段视频画面显示,两地铁骑在一个酒店大堂执法“摩擦”的细节,一队警务和保安人员押解着几个人下楼,穿堂而过,离开酒店。视频拍摄者用稍显窘迫的画外音称,杭州把涉案公司高管保护走了;视频中,还有遭到当地上门查房、酒店住所附近有警务值守等细节。这自然是一起令人气愤的地方保护案件。但奇怪的是,七某河铁骑并未收获网友的支持,而是一边倒的讨伐:你们也该适可而止了。后来有网文称,同一事件,2019、2020年连续两年,每到年关,七某河都来杭州“打草谷”,以不给钱就抓人为要挟,获取“年终奖”。且要价一次比一次高,终于逼得杭州出面保护企业,七某河铁骑于是上网喊冤。据说此事后来闹到部里,不知下文。但可以知晓的是,可能受疫情影响,2021年,七某河铁骑未到杭州,距今年1月4日还有1天,离过年还有30日,不知是否去而复来。这种行为,在2021年12月8日发布的《关于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公法制〔2021〕2303号文中有专章“完善行政处罚制度”表述,“一事不再罚”属于“特别”事项,可见其严重程度。有趣的是,两地闹成这样,七某河还上网喊“委屈”,但在媒体采访时,两地均表现出罕见的回避态度,可见两地均有“难言之隐”。工资就指这个案子了2021年上半年,包括东北、河南、山东,甚至甘肃陕西的铁骑,均派人常驻义乌酒店,查封小商户私人账户。只要交钱便可解封,否则就是遥遥无期的流程。苦于当地商户利益受到严重侵犯,当地不得不向高层反映,遂有当地给外地同行的一封“办案建议”,以及2021年6月3日GA部里“六个严禁”。经“老干体”公众号发文引爆后,包括《南方周末》在内的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公众反馈中,被打草谷的绝非浙江一地,而是广东、福建等外贸发达省份,均有同样困扰。有一位网友在留言中说:北方某地市级GA局长表态:我们全市的教师队伍的工资就靠你们这个案子了!找谁都没用,去找我们书记吧!在网友的指认中,靠抢经济案件搞创收,东北最厉害,河南,山东,安徽紧随其后。“六个严禁”包括:严禁未履行协作手续,跨县及以上行政区域执行传唤、拘传、拘留、逮捕。严禁未履行协作手续,跨县及以上行政区域查封、扣押、冻结与案件有关的财物、文件。严禁在管辖争议解决前,擅自派警跨所属公安机关管辖区域办案。依法依规进行先期处置的除外。严禁对异地公安机关依法提出且法律手续完备的办案协作请求不予配合、故意阻挠、制造管辖争议、争夺案源战果,或者设置条件、收取费用、推诿拖拉。严禁违反保密规定泄露异地公安机关提出的办案协作请求信息。严禁未按规定报经批准,佩带枪支跨所属公安机关管辖区域执行任务。现场紧急情况除外。有意思的是,文件特别规定,发生正面冲突、引发舆论炒作、造成人员伤亡或恶劣影响等严重后果的,一律对责任人采取停止执行职务或禁闭措施,依规依纪依法从严追究有关人员的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构成犯罪的,一律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应该是对杭州“1·4”案件的一个回应,以及对异地执法乱象打的制度补丁。但很显然,问题并未得到根治。在2021年12月8日发布的《关于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中,要整治选择性、逐利执法,违规异地执法,违规插手、干预经济纠纷等执法突出问题。通知又重申了规范异地办案协作的“六个严禁”、禁止逐利执法“七项规定”,将要求“以整风的精神和自我革命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可见严重程度并未降低。辽、金的光荣传统过年前搞点钱粮,倒也不是始于今日。自宋与辽、金建立“岁贡”关系以来,东北的年礼一直由江南供给。“岁贡”制度在历史上充满争议,有人说是宋朝以“对外援助”的方式谋取和平,算是外交成就;但更多的人认为,这与“和亲”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认怂。从感情上,我当然倾向于后者。而且,对契丹和金人,两宋均有这种安排,且让人民背上了沉重税赋,如果说这是平等的,无论如何,也不敢苟同。但摊上恶邻,有时候也是没办法的,只能妥协。更不幸的是,虽有制度性的岁贡安排,一旦遇到年景不好,东北还是得出动武力直接南下劫掠,即所谓“打草谷”。而且,连出动的季节都一模一样。契丹位于高寒地带,每到寒冬季节只能挨冷挨饿。于是,他们发明了一种专门“掠夺”南方地区百姓粮草的骑兵队,名为“打草谷”。《辽史》的后卫志就曾这样说过:“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南方的还击:我也没钱了在传统中国,尤其是汉匈之战时,季节乃是决胜因素。每到秋末冬初,经过夏秋两季的丰美草原滋养,匈奴兵强马壮,正好南下抢劫过冬资财。而到冬春之时,经历了一个寒冬,牲畜营养不良,战马酥软无力,正好是被动挨打的季节。汉朝利用了这个时间差,选在开春之际征伐草原,不但在体力上占优,关键是,此季正好是牲畜交配繁殖配种季节,哪怕战争不胜,只要赶得草原上的牲畜无法停下来交配,令其不得繁殖,其经济自然崩溃。甚至,因匈奴人居无定所,妇女也在行军队伍中,人口的繁衍也无法完成。而汉人,前方的战争与后方的生育是可以并行的。这种仗只要打上十年,匈奴的崩溃就会从内部开始。不过,这一次,南方倒没有采取这种方式,而是换了种姿势:没钱了。除了上海,所有省份的财政都是负的。广告来得猝不及防:家传写作乡贤和长辈人生记录,全国都有记者。下面是我们的联系方式◆
2022年1月3日
其他

开火车请愿的地下党,后半生为什么那么惨!

他开动了请愿的火车却无法扭转自己命运1947年,面对反动政府害怕学生请愿而拆掉铁轨的情形,上海交大学生边铺铁轨边开火车去南京请愿的事迹,成为知识分子反抗的典型,被历史记载、后人传诵。最近,山西晋安化工厂原总工程师方维吾的回忆录由家传出品。作为当年的事件当事人,透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尤其是领导和参与事件的中共地下党员,后来的遭遇,更是令人感到世事悲凉。以“护校”为名的斗争1947年春,教育部拨给交大的经费仅为学校实际需要的1/5,教职工工资一再拖欠,公费生每日生活费只够买2根半油条。大家不但是吃不饱穿不暖,加上国民党政府迫于内战的财政压力,要求交通大停办航运和轮机两系,并改名为“国立南洋工学院”。交大学生轰轰烈烈的护校运动由此引发。当然,这场运动的成功,离不开党的领导,发起者和重要参与者均是地下党。起初,时任校长吴保丰和学生代表周盼吾等人赴南京请愿,却遭到当时主持战时教育复员工作的朱家骅的训斥。(1947年5月,赴京谈判的15名学生代表在南京中央大学的合影)在多次呈报、派代表交涉被申斥后,同学们忍无可忍,决定全体学生坐火车到南京去请愿。”没有火车,自己造!没有铁轨,自己铺!这是个大行动,全校三千多人95%以上参加。因此做了充分和周密的准备。如成立护校委员会,推选总指挥,将各系学生组织在一起,我和一年级新生编排在一起。当局如临大敌,连蒋经国和青年军都出动了。我们分乘以校内书店名义租用的几十辆卡车前往上海北站,到达时站内空无一人,我们在空荡荡的候车室里,等待火车头和车皮。有同学从车站找到一个编排车皮的小火车头,又找到了27节闷罐大车皮,一列专车就成型了。开火车的司机是机械系的付家帮,司炉是机械系的同学丁仰炎。由于马力不够,行进速度很慢。车到麦根路时,前面的铁轨被拆掉了,就由土木系的同学将道旁和车后的备用铁轨铺上。我下车走到列车前面一察究竟,看到一个非常感人的场面:胡国定和甘维垣二人在车前用汽灯照着检查铁轨,确保安全一段,便通知火车行进一段,如此重复循环前进。列车前面张贴着四个大字标语“交大万岁”,是后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共产党员、烈士穆汉祥所写的。火车走走停停到达上海郊区的真如车站时,已经是黑夜。前面的铁轨是弯轨,已断了一大截。更远处,青年军架了机关枪,荷枪实弹严阵以待。”当局妥协了!“正在此时,喇叭中传来消息,要求学生派代表进行谈判,声音在黑夜里传得很清楚。周昌寿等五人作为代表与教育部次长谈判,朱家骅也乘铁甲车来过,并书面签字答应了要求。但为顾全面子,要次长出面答复。(朱家骅)这时时任地下党上海学生运动委员会书记的吴学谦也赶到了真如,他传达指示:为保护群众要适可而止。1949年以后,吴主要从事外事工作。护校请愿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时已将近黎明,我们分乘公用局调来的28辆公车浩浩荡荡开回了学校。”“英雄们”的下场大学期间,特别是入党后和学运中,我结识了许多人。火车司机付家帮1949年后从上海支援太原,在太原重机当一名工程师。在5吨液压锤试车时,锤子发生了裂痕,上级将技术事故当成了政治事故,付家帮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当成典型上了报纸,入狱二十来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平反。(后排右一为付家帮)出来后第一年到我家时,已是五十多岁,还单身一人。所幸他是有知识的人,在上海金山石化当总经理的李家镐知道情况后,将他调回上海。另一位与我相处较多的是钱存学。其实我们在学校时相处的时间不多,1947年他任交大青年会长,团结了一批同学,很活跃。“5·30”大逮捕黑名单中有他,因此离校到布拉格当国际学联青委去了。1949年后在国防工业系统工作时,因讨论发展飞机还是导弹,被作为方向问题并“严重右倾”,将工作由北京迁到了太原。20世纪80年代平反后,他又返回北京,并担任我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副代表(后来的副总理钱其琛是正代表),后又到外交学院任教。最接近的同学是汤寿梁,既在同一党小组,又是同班同社团。我和他一同参加各种运动,最后他策划送我到解放区。他后来在上海有机所担任办公室主任,威信不错,在文革中因遭到迫害而自杀身亡。学生领袖中我比较佩服的是周寿昌和胡国定。周寿昌和我同系、高一届,他生活清贫但成绩极好,当自治会主席为全校学生操劳,不屈服强权。1949年,他到清华大学电子系任总支书记,但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后得癌症英年早逝。胡国定在学生自治会党组,他的家庭很传奇,父亲就是共产党员,哥哥是富通公司的负责人。富通是进步印刷厂,很多进步刊物都在富通印刷,包括杨树浦发电厂的工人刊物。国民党查封了富通印刷厂,还捉走了去印刷或取报的工人。他本人于1945年加入共产党,成为学生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47年毕业后由当时负责中央研究院的陈省身先生介绍到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任教,同时担任地下党天津交通站负责人,转送大批学生、干部去华北解放区,我们到解放区就是他给办理的。后来他到莫斯科留学,念信息论,工作也做得很出色,在苏联发表了几篇文章,回国后开创了数学信息论的方向。据胡国定在南开的同事王梓坤回忆说,文革时期南开大学数学系有个“三家村”,就是系里的胡国定、邓汉英和他,“老胡敢说敢做,认准了一件事非干到底不可,他是挨整的重点对象,还关进牛棚劳改了一阵。”因为胡有很好的学术成就,常常出国学术交流,文革后当了南开大学副校长、数学所所长。他和杨菊、知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关系很好,后来陈省身回国就定居在南开。”至于我自己,夫妻两人也均被关进牛棚,幸而活着出来。广告来得猝不及防:记录长辈人生记录,全国都有记者。下面是我们的联系方式◆
2022年1月2日
其他

为什么团支书多女性?

男班长,女支书是标配每个男生的心里,不是住着一个聪明伶俐的学习委员,就是住着一个知冷知热的团支书。无一例外,她们都是女生。如果将目光放到社会上,县团委书记,也有相当比例是女性,远较其他平行单位为高。最近,湖南永顺县李田田老师事件背后的推手、副县长姜丽波,以及山东平度王丽书记威胁公民被停职事件中,均有一个特殊的印记:她们都出身团县委书记,都有着光明的前途。我们班里那个清纯可爱的女团支书,到了社会上,怎么就这样了呢?她们的成长路径在县里,团书记是铁定纳入县领导后备的。一般的路径是,下放乡镇做政府一把手,再经书记过渡,任满后,回到县里直接进入副县级干部,或者在其他部门过渡一下,比如妇联,先出任人大的副县级职位,解决职级,再找机会出任副县级实职。山东的王丽书记,就是循着这个路径,下放乡镇担任镇长后,已任党委书记。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次意外事件,她将很快回到县级市平度担任副县级领导职务,负起更大的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可惜的是,她话说早了,被人抓住了辫子,至少目前看来,功亏一篑。在组织、统战、宣传三条党务战线上,组织工作是最神秘莫测、最不能言说的。人事问题一旦提前说破,几乎铁定就是破功。而她说“举全平度之力”,这就是提前透支自己的权力,犯了官场大忌,今后要再起用的难度,怕是不小。而湘西永顺的副县长姜丽波则不走寻常路,稍有不同。她用了3年时间,从民企临时工成长为副科级的团县委书记。4年后出任乡长,又5年后出任党委书记,又5年后的2021年1月获得了四级调研员的职级。姜副县长入团工作的事情本就蹊跷,但看来上面的人更加得力,所以不用等正职下放后接正职再下乡,而是弯道超车,直接绕开团县委正职这一环节,下到乡镇担任乡长。虽然正如学生们讲的,班长和团支书是同级干部,乡长和书记也同为正科级。但实际上,书记是乡长升职绕不过去的一个必经之站。因此,姜丽波的路径,就比其他团干要“花”一些。今年4-6月,任行政审批局书记,6-7月兼了局长,7月份兼了政府党组成员,正式成为县领导,11月份担任副县长。从娃娃团干抓起从姜副县长的成长过程看,似乎有点“连滚带爬”赶路的样子。按理说,有这种背景的,铁定进县政府,就没必要在行政审批局过渡短短5个月的局长。难道这也是为了补齐履历?关键是,在乡党委书记任上,四级调研员的职级,相当于享受了副县级待遇。11月份就能担任副县长实职,1月份还给自己弄个副县级待遇先?难道又是一个既要……又要……还要的什么都要型干部?至于王丽书记,则是一生团干。历任原平度市马戈庄镇团委干事,共青团平度市委科员、组宣部副部长、组宣部部长、副书记、书记,然后循正途外放云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再接党委书记,可谓标准模板式的一步一个脚印。如果不是这次意外,她的副县级应该已经半握在手中了。虽然我们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但在印象中,工青妇文这些工作条线上,女干部的比例相对稍高些,且升官的急迫些,令她们在一众同僚中颇为瞩目。如果说有不同的话,这种现象似乎在基层更明显。到了总团,女性团干的比例就降下来了。网上也有些类似的讨论:搜索“团支书为什么”,第三个自动联想就是“是女的”:2010年9月20日,网友“荆楚客”还专门写了个帖子,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传授了竞选经验,获得超过4192个赞:男生也可以当啊只不过团支书女生当的多,就像班长男生当的多一样。有一个办法。你把男生关系搞好,到时保证大多数男生选你就行了。因为男生在竞选团支书时会比较谦让,
2021年12月27日
其他

谁是李光满?

我们都是历史的尘埃哪怕曾在阳光下飞舞这两天最正能量的文章,莫过于李光满老师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进行!》文中,他将马云与已成为与被司法执行人赵薇、死于狱中的江湖骗子王林并列,并称对吴亦凡、霍尊、张哲瀚、赵薇、高晓松、郑爽的此番整治、以及蚂蚁叫停上市、到阿里被罚182亿元和滴滴被查,都是同一场大变革的前奏。“这次变革将荡涤一切尘埃,资本市场不再成为资本家一夜暴富的天堂,文化市场不再成为娘炮明星的天堂,新闻舆论不再成为崇拜西方文化的阵地,红色回归,英雄回归,血性回归。”“荡涤一切尘埃”一语,正好与60年的另一首诗隔着一个甲子前后呼应:1961年,毛主席写下了一首56字的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首诗明确写出了毛主席对《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出戏的看法。但隐喻所指,却是指向修正主义。白骨精是谁?“万里埃”是谁?僧是谁?金猴又是谁?其中“玉宇澄清万里埃”,与“荡涤一切尘埃”,简直出自同一人之手。而在文后的评论中,有条被作者加精的内容同样也是我们要点赞的:微信公众号评论是必须要作者主动加精才会显示的,显然这条内容得到了李光满老师的赏识。按如今的情形对位,赵薇等人,自然是“精生白骨堆”,而抡起“千钧棒”的李光满,自然是奋起的“金猴”。根据文章的意思,我们现在就是要清理这些积弊,回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毛主席诗词发表后的第三年,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运动”开始了。四清运动其实叫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而在这篇文章中,同样提出“向着社会主义本质回归”。李江满老师的文章发出后,得到了包括人民、新华在内的官方主流媒体的加持,纷纷转载:李光满老师次日的文章毫不避讳地说:“各大央媒集中统一刊发一篇来自公众号自媒体的文章十分罕见,显然是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和网信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由此形成了非常强势的宣传效应。”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代表了官方意思。上次享受这种待遇的是七年前的周小平同志。一向只转载外媒消息的《参考消息》,以整版篇幅刊登周小平的三篇原创爱国文章,分别是《梦碎美利坚》《飞吧,中国梦》《我们的梦想和我们的旗帜》。规格之高、形式之罕见,一时震撼宇内,引领文艺界风气七载!而此次李光满老师的文章,其势绝不亚于当时!与之相比,周小平同志的文章是爱国的,但对国内怎么办,并没有明确指示。人民群众苦教育、医疗、住房三座大山久矣!李光满老师的文章一出,令人颇有拨云见日之感。接下来要往何处去,我想明眼人都应该很清楚了。周小平是谁?文艺座谈会的嘉宾,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主席(2018年3月21日辞去)。电视剧《琅琊榜》中,主角初到京城,很多人都纷纷打听,苏哲是谁,很快他们就有了答案。霓凰郡主问:“是不是从来没有人追问过,梅长苏又是谁?”那李光满又是谁?根据网上公开的消息,他是察网专栏作家,高级编辑,原《华中电力报》总编辑。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我们眼中,李光满老师的思想,与毛主席的最接近。2019年12月26日,他在《乌有之乡》以《人生一甲子,归来是少年!》为题撰文指出:“12月26日,也是我的生日,能与毛主席同一天过生日,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今年的12月26日又与以往有所不同,今年今日是我年届六十、退休回归社会的日子。虽然时间不可重溯,人生不可重渡,但因为‘李光满冰点时评’这个公众号而使我有一种归来仍是少年的感觉,不畏强豪,敢于直言,乃是少年心性。”可见,李光满老师出生于1959年,且在退休前已经打理自己的个人微信公众号了。他7岁上小学时,正好WG爆发。李光满老师(左一)参加中学同学会对于62岁的李光满老师,退休之后才情迸发、大放异彩,我们只能用“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来表达滔滔敬仰之情。但实际上,他在体制内可能混得也不太顺畅,可以说是在“尘埃”中度过了他的壮年时期:“从1987年到1995年,在华中电力职工大学工作,这是我一生中最无所事事的八年,也是最痛苦、最苦闷、最无聊的八年,可以说,这八年除了身体生病、心情难受,其它什么记忆都没有。”而后的日子,虽然他主政了《华中电力报》,但这份电力系统的报纸,从1995年10月1日起试刊,到2012年停刊,也只活了17年,李光满老师此后职务不详。关键是,电力系统在国网和省网之间,还有一个大区网,国网和省网都有各自的报纸,《华中电力报》这样的大区网报,实处于夹缝中求生存。饶是如此,作为一个不世出的人才,在官方简介中,《华中电力报》总编辑的职务仍然是他的职业巅峰,可见,他的新闻理想,一定壮志难酬。好在有公众号,使他“有一种归来仍是少年的感觉”!少年已经归来,一颗文艺界、新闻界的新星,已经冉冉升起,让我们仰望,让我们欢呼!尘埃们,颤抖吧!你们即将被归来的少年扫入历史的垃圾堆!我仿佛听到了《芙蓉镇》里王秋赦的锣声:“运动了,运动了!”广告来得猝不及防:家传记录乡贤和长辈人生记录,全国都有记者。下面是我们的联系方式◆
2021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