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文学评论

王慧 陆晓鸣 | 日本读者对中国科幻文学翻译作品的接受

王慧 陆晓鸣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3-08-17

作者简介:

王慧 系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翻译

陆晓鸣 系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翻译

[本文为2021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立项“高校学生翻译技术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202147004)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王慧]来源:《日语学习与研究》2023年第2期

摘要


读者接受是衡量译介效果的重要尺度。研究以日本普通读者的在线评论为考察对象,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对读者评论进行高频词提取、分维标注、语义共现、情感分析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读者接受理论,廓清日本读者对科幻小说的期待视野,探究《三体》在日本译介成功的原因,以期为译介文学的读者接受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途径。研究发现:《三体》作品跌宕起伏的情节、宏大的世界观设定、对人性的思考,加之优秀的翻译推广是促使作品广受日本读者青睐的主要原因。


日本读者对中国科幻文学翻译作品的接受

引    言

近年来科幻小说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新名片。在日本,刘慈欣的《三体》日译版引发热销,截止2021年5月26日为止销售量累计达37万部左右,作品不仅受到日本科幻迷的青睐,还辐射到科幻圈以外的普通读者群。此外郝景芳、陈楸帆等年轻一代科幻作家的作品也相继被译成日文发行。日本著名的翻译家饭塚容曾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日本的销售量和普通读者间的反馈并不乐观(刘成才,2019)。那么在中国当代文学对日影响相对式微的形势下,以《三体》为代表的中国当代科幻作品为何能唤起广大日本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了进一步阐明《三体》在日本译介成功的原因,本文聚焦普通读者的评论,试图廓清日本普通读者对中国当代科幻作品的接受图景。

时下中国当代文学对日译介研究方兴未艾,诸多研究或围绕单一作家,阐释其作品对日译介历程和影响(雷家琪,2020;霍斐,2020);或观照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或局部,梳理译者和研究者系谱(张元,2017;卢冬丽,2019);或聚焦日本刊物,从译介团队、译介作品等方面探究日本译者行为(鲍同,2018)。上述研究的焦点往往集中在翻译和传播,对专业评论或研究进行交叉解读,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日本译介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译介效果方面,卢冬丽等(2016)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对阎连科的《受活》日译本受容情况展开考察,其中不仅有主流媒体和文艺评论家的书评分析,还涵盖普通读者书评的解读,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受活》在日本的诠释和接受。但由于普通读者书评并未达到海量程度,作者直接采用人工收集整理方法,并未采用量化等方式。此外宋丹(2017)在考察铁凝作品在日本的译介情况时,引用了日本亚马逊网站上的读者书评,然而数量仅为2条。因此,目前累于中国当代作品在日的不景气以及普通读者群的分散性、模糊性,现阶段的译介研究着重考察日本汉学家及专家学者评价,关于普通读者书评的研究经验尚且不足。

缺少普通读者的阅读,作品无法完成整个传播循环。[1]读者接受是衡量译介效果的重要尺度,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专业读者的评价,也不能忽视普通读者的接受研究。融媒体时代下,读者的阅读媒介发生巨大变化,从纸质阅读到网络阅读,阅读媒介多样化;同时读者反馈的渠道也随之多元化。愈来愈多的读者通过网络发表评论,形成了海量的网评数据,这为研究普通读者接受提供了新的路径。鉴于此,建立了《三体》的普通读者评论数据库,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多重过滤网评数据,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以期为大数据背景下研究中国作品海外读者接受提供些许启示。


1 在线评论的文本挖掘研究

文本挖掘又称文本数据挖掘,即从文本中进行数据挖掘。数据主要分为结构化的定量数据和非结构化的定性数据,前者以数值等形式来呈现,处理相对简单;而后者的代表就是文本数据。文本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其中的、隐形的、但又是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2],其目的是从定性数据中提取有用的、附加值高的信息。

大数据背景下,购物网、旅游网、口碑网、社交网等网络媒体上在线评论无处不在,积累了大量的文本数据,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等的想法和意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在线评论的文本挖掘在商品领域应用较广,如研究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物选择的影响(陈在飞等,2014)、利用乘客在线评论调查乘客对航空公司的满意度(Filipe R. Lucini等,2020)等。在游客评论方面,在线评论的文本挖掘常常用来分析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如Cora Un InWong等(2017)采用文本挖掘技术研究了2005-2013年间关于澳门景区在线评论内容的演变,并与官方部门在此期间对澳门的形象定位进行比较;徐菲菲等(2018)运用文本挖掘法分析游客关于南京的在线评论文本,发现目的地形象维度重要性存在着差异。

在读者评论方面,利用文本挖掘技术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网络新闻报道和中国作品海外译本的读者评论是学者关注较多的两大领域。前者的研究成果偏向技术验证,如但马康宏(2013)运用多种算法对网络新闻报道的读者评论进行情感分析,比较其精确度,旨在寻找最佳算法。后者在我国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愈来愈受到重视,其中张璐(2019)聚焦普通读者的情感特征,利用情感分析技术分析读者的在线评价,并从人物、情节、叙述角度、翻译四个维度深入挖掘读者情感;傅悦、吴赟(2021)对比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评价内容,旨在探索不同读者群体在认知效用和接受程度上的规律特征;Wang Feng & Philippe Humble(2021)针对同一作品两个译本,比较普通读者在文体感知上的区别。上述研究对象均为读者在线评论,而观察角度各不相同,且对应的挖掘技术也各具特色:有新兴的Python情感分析技术,也有传统的语料库词频方法,还有语料库工具和定性数据分析工具的混合使用。这些技术工具都取得了良好的分析效果,但也存在一些瓶颈:如Python情感分析技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上优势明显,但它只会根据文本内容给出一个情感数值,缺乏对文本内容的提炼,容易埋没许多重要信息。相反,语料库技术面对个体差异巨大的读者评论时,由于读者所用的褒贬评价词丰富多样,单个词的频次往往会很低,导致词频方法在统计褒贬词时存在局限性。由此可见,在分析海量的读者评论时,多种技术之间可以进行优势互补。

鉴于此,笔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大规模的读者评论文本数据展开挖掘。具体操作流程如下:首先利用语义共现网络图描绘读者对作品的整体认知;然后通过高频名词提取、标识、聚类,划分出多个评价维度,结合共现词表等因素深度挖掘读者对作品特征的评价;通过检索跟“读”相关的高频动词来分析读者阅读行为;最后对每一条评论进行情感分析,获得粗粒度情感值,并且围绕主题词逐一提取相关的评论语句,进行细粒度情感分析


2 数据来源及研究工具

本文以日本最大的读书社区网站读书METER网(「読書メーター」[3])作为普通读者评论样本选取网站。该平台为读者提供记录、管理、评价已读书籍的服务。网站评论区没有设置星级打分,但有字数限制,每条评论最大字数为255字,这点与普通线上购物网站有所区别。

当前读者评论相关的研究多数采用亚马逊网站的读者评论数据,虽然日本亚马逊网站也有数量可观的读者评价,但与之相比,读书METER网商业性较弱、普通读者覆盖面更广。因为该网站的用户不仅仅限于线上购买书籍或线上阅读的读者,还覆盖非在线购买书籍的读者,其中有不少利用图书馆借阅后在此发表阅读体验的读者。因此其评论接近于读者的阅读笔记,真实性更强,适用于研究普通读者接受情况。

笔者运用Python语言于2021年7月17日爬取METER网上《三体》日文版系列《三体1》《黑暗森林上》《黑暗森林下》《死神永生上》《死神永生下》的读者评论,爬取条数分别为2020条、625条、770条、244条、287条,总计3946条。通过文本降噪,剔除无效以及重复评论,剩余有效评论3869条。这些评论来自于2070位不同读者,其中评论次数1次的读者1267位,2次的读者243 位,评论3次及以上的读者560位。观察文本,发现存在诸如「葉文潔」和「文潔」;「文化大革命」和「文革」等名词称呼不齐的问题。为了精确词频统计,将文本中固有名词称呼统一化,上述称呼统一为「葉文潔」「文革」等后,文本最终总字数574393字,平均每条评论约148字。

数据处理方面,主要使用KH Coder软件第3版。KH Coder软件是日本立命馆大学樋口耕一教授开发的一款支持日语等多个语种的非结构化文本分析软件,它实现了对特定单词的精确检索与定位、词频统计、语义共现以及可视化等文本挖掘过程。具体处理步骤如下:

(1)对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过程包括句子分割、分词及词性标记、词汇取舍、词干提取等步骤。分词标记步骤选用MeCab系统;词汇取舍步骤为了提高文本分析效率和精度,去除了对本次研究无实质意义的代名词等词类;词干提取步骤,通过测试发现文本中「葉文潔」「史強」「黒暗森林」等专有名词以及外来语「エンタメ」「ハード」无法被正确提取,因此事先将此类词汇添加至软件的强提取词词库。评论数据经预处理后,用于文本分析的总计词数为347564个,区别词汇数为13772个。

(2)利用词频表功能提取高频词。由于读者评论语料较多,高频词和低频词没有出现断崖式的区别,因此对高频词数量的界定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笔者参照魏瑞斌(2006)的做法,依据齐普夫定律来划定高频词的范围。齐普夫定律由美国语言学家齐普夫于1935年提出,而Pao结合齐普夫定律和低频词定律,推导出高低词频的分界公式,也称齐普夫第二定律,其中为出现1次的词的数量。据此计算出高频词与低频词的分界频次为104,即频次高于104的关键词为高频关键词。

(3)绘制高频词语义共现网络图,初步读取读者评论的大体轮廓。进一步利用高频名词进行共词聚类,划分维度。在维度框架下借助共现词表来考察高频词与搭配词之间的搭配情况,并细读评论。

(4)情感分析方面,使用日本自然语言专家Hironsan提供的开源代码Asari。[4]Asari使用Python sklearn的TfidfVectorizer和Linear SVC,是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属于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该算法对每条评论赋予一个正面评价值和一个负面评价值,两项之和为1。当正面评价/情感值大于0.5时,该评论被认为是正面评价,当负面评价值大于0.5时,该评论被认为是负面评价为主。当正面评价值和负面评价值相等时,评价为中性。


3 结果分析

3.1 基于语义共现网络图的认知图景描绘

由齐普夫第二定律计算出高低频词的分界频次为104,据此将KH Coder软件的最小词频设置为104,生成了高频词语义共现网络图(见图1)。

由图1可直接观察到两个大集群:集群①以三体为核心,包含三体、人类、文明、地球、宇宙等要素,大致描绘出了读者对作品整体架构的认知图景,即讲述了在一个由人类地球、宇宙太空、外星三体结合而成的异质空间里,异星人侵略地球,人类的命运在希望和绝望中跌宕起伏的故事。集群②则呈现出多元主题,既呈现读者行为“读”,又涉及作品“SF”“中国”等属性,还包含作品中“文革”等要素,从中可以读取的信息有:普通读者阅读体验中“有趣”尤为突出;读者关于作品的“中国” “硬科幻”“现代”“小说”等属性的认同感普遍较高;对作品开头的文革描写印象深刻。

由于收集的读者评论涵盖《三体》系列三部作品,因此评论的主题相对疏散,除了两个大集群,还分散着12个小集群,分别代表读者对作品格局、科幻元素、出场人物、故事情节等的感知。从中能够直接读取的信息有:读者普遍认为作品格局宏大,一部分读者认为作品“超乎想象”“较难理解”;对续集充满“期待”。小集群中,诸如集群⑥集中关注作品的科学元素,但是该集群只显示名词,所以无法了解读者对此看法与态度。

因此,从共现网络图读取的信息相对有限,难免管中窥豹之嫌。为了深入挖掘读者信息,本文尝试从文学批评的视角去解读读者评价。就科幻小说而言,科学性和幻想性是其两大基本美学特性(王卫英,2008),同时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科幻小说脱离不了文学性的表征。中国科幻小说在百余年的文学实践中,“经以科学,纬以人情”,对科幻文本的思想性进行了深度开掘(韩兵,2016)。因此关于科幻作品的文学批评一般围绕科学性、幻想性、文学性、思想性四方面开展,而这四个方面在读者评论中都有所体现。此外,对于日本读者而言《三体》是译作,类型、国别、作者、翻译质量等都是评论的常见对象。为了尽量能够客观地显示读者对作品的评价,笔者围绕上述几个指标选取各自相关的高频名词,着手梳理读者评论。

 

3.2 基于高频名词的作品特征评价分析

经过KH Coder软件筛选、提取,得到频次为104以上的高频名词共114个,通过人工标注从中得到52个直接相关的特征名词。本研究按照3个一级维度、8个二级维度、3个三级维度构建起科幻译介作品读者评价体系(见表1)。其中,一级维度包含译作属性、译作特征、译作质量三个维度。译作属性分为类型、国别、作者三个二级维度。科学性、幻想性、文学性、思想性可视为译作特征的二级维度。其中,文学性往往涉及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加上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叙事手法独特,有着独特的空间“无边界”、时间“大跨度”等特征,这也是读者和评论家关注的话题之一,因此在文学性这个二级维度下面又细分出人物、情节、叙事三个三级维度。

按照上述体系对52个特征名词进行划分,结果显示:译作特征的高频名词数量最多,频次最高,是读者评论的第一层次。其中,科学性、幻想性、文学性、思想性分别包含:5个、9个、26个、3个高频名词,分别占9.62%、17.31%、49.99%、5.77%。可见日本普通读者在评论区对《三体》系列作品的文学性给予了广泛且积极的反馈;其次作品的幻想性也是读者津津乐道之处。国内关于《三体》的评论中,常常看到“缺乏文学性”之类的批评,不少学者认为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表述方式“显得粗糙,新异有余,而细致不足”[5]。日本读者在这方面的评价又是如何呢?下面依照表1的维度指标对读者评论进行深度挖掘。

属性方面,译作类型维度上除了「SF」「小説」「ハード(硬科幻)」「現代」外,「エンタメ(娱乐性)」成为日本读者对《三体》的显著标签。许多非科幻迷的读者们表示作品的娱乐性很大程度上稀释了硬科幻带来的阅读难度,使他们能够顺利读完作品。作品的开端让人误以为是沉重的历史小说,之后笔锋斗转,叙事节奏加快,事件一环接一环,连接紧凑,令人手不释卷,作为一部娱乐小说,结构完整,完成度很高[6][7]。其中的“推理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娱乐性”[8]。另外从「話題」一词足见《三体》在日本所受的关注度。评论区中,很多读者“平时不太看科幻小说,但听说是热门书,就拿起来读了”[9],而且读后,“诚然如评论所说,太有趣了”[10]这样的好评频现。可见《三体》在日本的宣传十分到位,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同时读者的及时反馈又助推作品的宣传,形成良性循环。

在国别维度上,「中国」的高频次说明日本读者对作品国别的高度认可。《三体》以中国为舞台,中国历史、地域风貌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读者认为“作品饱含原创性的中国元素,并非欧美科幻的粗劣模仿”[11];“第一部中作为压轴的‘人列计算机’和‘古筝行动’生动地展现了古代中国原始的、无穷无尽的生命力”[12]。不止一位读者提到,《三体》是他们第一次接触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故事开头所描述的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主人公家庭分崩离析的场面,令人震撼,“如此尺度的作品能在中国发行让人感到意外”[13]。《三体》甚至改变了读者对中国的某些看法,有读者评论道,“小说中描写的现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十分有趣。小说人物与电视媒体中那种肤浅、刻板的中国人形象不同,都是有智慧、有人性的人物”[14]。从这些评论可以发现《三体》为大多数对中国持刻板印象的日本普通读者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不得不提的是,在作者认知上,评论区里诸如“中国作家竟能写出如此有趣的科幻小说”[15]的赞叹声此起彼伏,但能打出作者名字的读者为实不多。相比高频词「作者」(123频次)以及非高频词「作家」(93频次),「劉慈欣」(包括「劉さん」)的频次只有49,可见日本读者对于作者刘慈欣的名字印象不够深刻。

从小说的科学性维度看,《三体》属于硬科幻作品,涉及到的「科学」「物理」「技術」「知識」「理論」都成为读者评论的对象。这几个高频词之间的关联性很强,互为彼此共现词中的前几名,而且它们的共现词表中「難しい」均是频次最多的形容词。作品中的科学元素辐射面广泛,涵盖了天文学、量子力学、计算机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充分吸收了最新的科学知识,但又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毫无违和感”[16],而且正是“基于科学的物理理论构建出如此宏伟的虚拟世界,让我们产生错觉,以为它是真实存在的”[17]。读者们深感“若没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小说里描绘的场景有时都很难想象得出”[18]。也正因为科学知识理论的艰涩难懂,读者阵营出现三种声音:理科系或者热衷于硬科幻的读者“能一边吸收物理学知识,一边细细品读如此宏大的故事,感到无比幸运”[19];而对于文科出身的读者来说,“物理部分的内容太难了,心都快碎了”[20];但多数的读者表示即便对科学理论、物理学、天文学或数学一窍不通,即便有些科学术语理解不了,却不妨碍他们阅读的乐趣[21][22]。这也侧面证实《三体》严谨的科学性令读者折服,但并非吸引普通读者的最主要特征。

幻想性维度上,“令人感到匪夷所思”[23]的11次元智子、“已超越人类想象力极限”[24]的三体世界等等,各种创新点子密集地分布在文本之中,推动故事发展的同时不断带来悬念和意外,令日本读者印象深刻。高频词「アイデア」的共现词表中前三的分别为「面白い」「豊富」「凄い」;高频词「想像力」的共现词中「凄い」「限界」「ない」突出。读者纷纷感叹“被作者非凡的、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所震慑”[25],甚至有读者认为《三体》创造了科幻小说史上科幻想象力的一个新高度。[26]这些点子涉及的学科理论知识生硬难懂,作者为了照顾普通读者,小说中关于它们的描述非常形象具体,犹如身临其境。如有读者写道:“一个场景的描写就长达4-5页,但里面埋藏了多个创意点子,因此读起来完全不觉得拖沓冗长”。[27]诚如译者大森望在接受日媒采访时所言,《三体》的题材属于古典科幻类型,并非新颖,但作者驱使强大的想象力,构思了一个又一个天马行空的点子,引人入胜。[28]

文学性维度分人物、情节、叙事三个方面,首先看人物方面。作品中的罗辑、史强、叶文洁、程心是日本读者比较关注的角色。罗辑是《三体》系列第二部的主要人物,即四位面壁者之一。罗辑前半部分玩世不恭、胸无大志的浪荡学者形象令一些读者读出了村上春树作品的味道,[29]后半部分其“救世主”形象令人热血沸腾。史强是读者普遍喜欢的一个角色,共现强度显示史强与「兄貴」共现强度最大,此外共现词表里「好き」「頼り」「心強い」等褒义的词较多,可见史强的存在不仅对于汪淼,对于读者来说也是带来安全感的存在。叶文洁和程心是作品中两位女性角色,前者因为对人类绝望,对世界厌恶,于是按下了向外星请求支援的按钮;而后者作为执剑人,最终放弃了向三体人开展有力反击的机会,致使人类在宇宙战役中被轻易摧毁。对此,有读者总结到“两者皆因爱而起。叶文洁因对父亲的爱而使人类陷入危机,程心因对人类的爱而造成人类灭亡”[30]。对于程心,有的读者表示失望,“作为人类命运的承载者,她缺乏能力和责任,只有一种母性的本能。她的行为是出于爱,但这并不能创造奇迹”[31];有的读者却表示理解,“以宇宙为背景的故事里,生命只能是微小、可悲的存在。然而,我的心却被程心的慈爱所拯救”[32]。如果作品的人物不具备个性和人格力量,容易沦落在集体和概念中,很难引起心灵激荡和共鸣。从日本读者对出场人物的各种评论来看,《三体》中的人物个性突出,情感变化感染了读者,真正走入了他们的内心。

情节方面,高频词显示「ゲーム」「文革」「面壁」等设定引人入胜。在时间跨度上,小说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写起。很多读者认为这一设定为叶文洁的人物内塑造进行了充分的铺垫。让故事发展更具信服力[33][34],而这也恰恰是作者所希望的。刘慈欣曾在采访中明确指出安排这一时期为小说背景就因“故事需要”,是为了“诞生主角这样的对人类、世界完全绝望的人物”[35]。“开头悲剧的描写让人以为接下去会是沉重的故事,而游戏的出现给读者一个意外”[36]。作者巧借“三体游戏”来介绍外星文明,成功营造出“剧中剧”效果,不仅小说中的人物,连读者也中了作者的“圈套”,深陷其中[37]。另外,「展開」一词的频次高达804,其共现词表中,「怒涛」一词共现频次60次,仅次于「ない」之后。「怒涛の展開」意为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波澜起伏,带来滔天巨浪般的冲击。此外,「面白い」「予想」「想像」「サスペンス」「思いがけない」「楽しみ」「期待」「待ち遠しい」等词也都在「展開」的共现词表中,可见日本读者对作品情节的展开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

叙事方面,评论中高频词「スケール」尤为突出,频次达656。该词不仅频次高,而且其共现词中排在第一、第二的分别为「大きい」「壮大」两个词,对应的共现频次为211、80。这说明读者在作品格局上的感知较为统一,《三体》的恢宏格局的确刷新了日本读者的认知,令他们感到无比震撼。有读者感慨“规模大到连宇宙都无法容纳,时间轴直接横跨一颗恒星的生命历史。……作品很多地方让人想起阿瑟·克拉克,在现今这个时代能读到如此优秀的科幻作品,真的太幸运了”[38]。可以说这位读者的评论代表了很多科幻迷的心声。译者大森望也直言“回顾科幻小说的历史,从全球视野来看,采用这种宏大叙事来描写人类和宇宙未来的科幻作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都不太流行了。像小松左京和阿瑟·克拉克他们以前写的那种宏大的、老式科幻的有趣之处,借由《三体》重新被发现了”[39]

此外,文字描写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有读者评论道:“被作品的文字和描写裹挟着,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不知不觉就读到了故事结尾”[40]。高频词「描写」「シーン」「場面」三个词的共现词表中,「文革」「ゲーム」的频次都名列前茅。本次收集的网评中,第一部《三体1》的评论条数占据半数以上,因此针对出现在第一册的文革、三体游戏的评论内容相对较多。大多数读者觉得文革部分史诗般的描写扣人心弦;而三体游戏的描写有趣之极。其实文革以及游戏的设定都与史实相关,而作品本身时间跨度就很大,诚如这位读者所说:“关于时间轴,肯定需要非凡的想象力。而使之成为可能的应该是作者思维背后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认识和敏感”[41]。除了「文革」「ゲーム」,读者围绕第二部《黑暗森林》中的人物心理、未来社会和水滴摧毁人类战舰的场景描写、以及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四次元空间的描写等也进行了积极评价。有读者评价道:“所读的科幻小说中有很多关于未来城市的描写,但这里的未来城市非常新颖。另外战斗场面充满既视感,就像在看电影,尽管没有使用任何拟声词。作者的描写力太惊人了。”[42]

作为叙事手段,作者刘慈欣巧妙地埋下了许多伏笔,而伏笔的回收令日本读者纷纷称奇,这点从高频词「伏線」可以得到印证。「伏線」的共现词中除了第一位的「回収」之外,以「見事」「怒涛」「面白い」等褒义词为主,甚至有读者评论道:“我们作为读者一边探索真相,一边推测书中人物的策略,可作者却一次又一次地反转。当书名《黑暗森林》的含义在最后揭晓时,我对自己未能注意到散落在作品中堆积如山的提示,未能揭开罗辑作为破壁者的策略而感到深深的挫败感。”[43]从评论来看,《三体》无与伦比的宏大格局、根植于中国文化和政治语境的叙事视角及风格激发了日本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思想性方面,《三体》不仅仅只停留在讲好故事的层面,还蕴涵着作者对宇宙冷酷且理智的思索:假如在宇宙中存在着无数的文明,它们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刘慈欣在小说三部曲中构建了一套关于宇宙文明生死存亡的学问——“宇宙社会学”。在评论区,也有日本读者围绕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总之这两者是不可能共存的。因为无论是低级的三体文明,还是更原始的地球文明,都只能在非常接近的有限资源内寻求生存。在双方交流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无法突破黑暗森林法则。”[44]黑暗森林法作为宇宙社会学的第一公理,多数读者都表示“虽然反乌托邦但容易理解、很有说服力”[45]。小说中关于黑暗森林法则的“金句”令读者耳目一新,不少网友直接抄录译文中的词句:“宇宙是一片黑暗森林。在这片森林里,他者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费米悖论的答案”[46]、“人类迟迟未能看清宇宙的黑暗森林状态,并不是由于文明进化不成熟而缺少宇宙意识,而是因为人类有爱”[47]等等。但总体来看,关于作品思想性的评论数量并不多,这也证实了前面所说的日本普通读者对《三体》的定位,即带有强烈娱乐性质的SF小说。

翻译质量上,高频词「翻訳」的共现词表上「待ち遠しい」「素晴らしい」「(読み)やすい」等词频次较多,可见《三体》日文版的翻译质量受到绝大多数读者的认可。有读者认为“由于日本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加上优秀的翻译,加强了对原作场景的丰富描述,所以它作为文学作品可能比作为科幻小说更有趣。”[48]。此外,译者大森望的名字屡屡出现在评论中,频次为52,还略高于作者的名字。同样「後書き」(大森望所写的后记)出现频次更是达76。不少读者借助后记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比如明白了《三体》的立足点“并非批判现实生活”[49],“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50]等,甚至很多读者意犹未尽,通过后记确定了续集的出版后才安心[51]。实际上译者不止大森望一人,还有其他几位译者,但毋庸置疑,大森望作为日本科幻界专业译者及书评家,其影响力对《三体》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通过对高频名词进行标识分类,并结合其共现词表的观察,对读者评论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多维分析。整体来看,读者评论里评价作品文学性的内容占了较大部分,其中情节的描述最多,其次是叙事和人物评价。情节维度,日本读者对三体游戏、文革、面壁计划等印象深刻,故事情节令他们直呼过瘾;叙事维度上,读者对作品宏大的时空设定、推理式的进展、瑰丽的场景描写等叹为观止;人物维度上,注重刻画心理活动,令读者产生较强的代入感。正如这位读者的评价:“作品融合了各种元素,但奇迹般的和谐:关键人物叶文洁对人类彻底绝望的过程描写极具文学色彩;科幻方面基本遵循了地球人与外星人接触的故事框架,但处处彰显出新颖的手法;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随着作品的不断深入吸引着观众。”[52]

 

3.3 基于高频动词的读者阅读行为分析

通过分析读者阅读行为,可以从侧面了解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及理解情况,为此通过检索“读”相关的高频词来考察日本读者在阅读《三体》日译本的行为倾向。在高频词中,「読む」的频次为2616,是频次最高的词汇。由「読む」一词左右各1跨的共现词可知,左1词汇中「一気」的频次最高,为83;接下去分别为「早い」(48)、「初めて」(18)、「あっという間に」(17)等。右1词汇中,频次高的依次为:「進める」(165)、「やすい」(117)、「ない」(64)、「にくい」(25)、「づらい」(18)等。针对其中的「ない」,利用「読まない」进一步检索,发现有42处的「読まない」出现在诸如「あまりSFは読まない」这样的表达里,基本都是读者表示平时不怎么读科幻小说的自己却被《三体》深深吸引;还有出现在类似「順番に読まないといけませんよ」「1/3も読まないうちに慣れたように思う」这样的句子中;只有6处的「読まない」是读者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再读续集。通过统计「読む」一词的共现情况,可知:大部分日本读者的阅读体验比较淋漓畅快,不少读者都是“一口气读下来”;只有少部分读者感到阅读困难。

「読む」的可能形态「読める」也在高频词之列,频次288。该词共现最多的是「展開」(30)、「先」(30),细读评论,这三个词共现的情况为「先が読めない展開(无法预测的情节)」。此外「読める」的共现词还有「面白い」(26)、「楽しい」(23)等。在「読む」和「読める」共现词表中,还可以发现日本读者好用各种拟声词来表达阅读时的期待感和畅快感,如「ワクワク」(31)、「サクサク」(11)、「グイグイ」(18)、「スラスラ」(7)等。

此外,与读者阅读行为直接相关的高频词还有:「楽しみ」「読了」「再読」,其频次分别为424、174、104。其中「楽しみ」的共现词表中,前四分别为「下巻」「続編」「続き」「次巻」。由于《三体》系列是陆续翻译成日文,第一部于2019年7月4日首发,接着第二部于2020年6月18日、第三部于2021年5月25日相继在日本发售,每部之间相隔将近一年左右,所以读者们看完手头的新书就会在评论区里纷纷呼唤续集的出版。甚至由于间隔的时间太长,许多读者为了温故知新,纷纷重读上一部作品,因此「再読」也成为了评论区的高频词。

《三体》的日译本系列也分三部曲,但第二部和第三部都分上、下卷,因此若想看完《三体》日译本系列就需要阅读5册书。加上对于日本读者来说,《三体》还是外国翻译小说,因此这个阅读量还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综上分析,绝大部分的日本读者从《三体》系列作品中获得了沉浸式且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对作品以及续作都抱有较高的期待值。

 

3.4 基于Asari的读者情感分析

情感分析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重要的分支之一,指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对读者评论进行情感分析,能更好了解国外普通读者的阅读偏好(张璐,2019)。研究使用开源代码Asari进行对《三体》日本读者评论进行粗粒度情感计算,结果表明《三体》日文版系列正面情感评价为3487条,负面情感评价为382条。正面情感评价均值为0.790807348,负面情感评价均值为0.209192652。可见《三体》日文版系列在日本读者中整体接受度较高,评论以正面情感为主。但是粗粒度情感分析只能观察读者大体的情感倾向,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读者对作品的看法,接下去对文本数据进行特征细粒度情感分析。

细粒度情感分析主要针对评论文本中读者关于作品特征的评论。进行细粒度情感分析的前提是需要利用主题词对文本进行相关句子的提取。考虑到读者评论中很多主题词往往集中在一个句子里,因此细粒度情感分析主要分人物塑造、科学幻想、情节叙事、翻译质量四个方面。观察文本,可发现读者在评价上述四个方面时,常用主题词分别为:人物(「登場人物、人物、キャラ、キャラクター」);科学幻想(「物理、想像力、技術、知識、理論、アイデア、発想」);情节叙事(「展開、スケール、世界観、シーン、場面、設定、終盤、舞台、伏線」);翻译质量(「翻訳」)。为此利用上述主题词提取对应的语句,经过人工筛选后,与上述四个特征有关的评论句子分别为:454句、931句、2030句、169句。再经Asari情感分析,得到结果如表2。

由表2可知,《三体》日译本在上述四个特征方面均以正面评价为主,其中对翻译质量的正面评价均值最高,表明读者对翻译质量最满意,接下去依次为人物塑造、情节叙事、科学幻想。翻译方面,读者普遍对翻译质量感到满意。作品虽然是硬科幻属性,但“多亏了高品质的翻译,读起来才没有违和感”[53]。类似这样的正面评论占了绝大部分,负面评论条数少,主要由于“等待时间太长”,让读者感到焦虑。

人物方面,与英文版读者批评人物单调扁平、缺乏生气不同,日本读者认为作品中的人物“描写真实,有魅力”[54];“具有强烈的感染力”[55];“各个人物都很有个性”[56]。从读者的正面评论来看,绝大多数日本读者对作品人物描写持肯定态度。在负面评论里,读者提到最多的是“记不住人名”。译者和出版方估计也考虑到这个问题,为此特地在作品前面附上出场人物的名字念法和人物关系简介。但仍有读者认为“人名既有中文念法,又有日文念法,容易混淆”[57]

情节叙事方面,正面评价中「面白い」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形容词,此外还有「凄い」等,表明故事情节令多数读者意想不到,并由此获得兴奋感和刺激感。而负面评价中,意见比较多的是场景过于宏大,导致有些读者“跟不上节奏”[58]或“理解起来耗费时间”[59]。另外,被多数人盛赞的三体游戏描写,有些读者却认为“非常难理解”[60];“特别无聊”[61];甚至是“故弄玄虚,没有安排的必要”[62]

科学幻想方面,对其负面评价进行词频统计,发现形容词集中在「難しい」上,而动词「理解」「分かる」在句子里均以否定形式出现,表明作品中的科学元素令读者理解困难,有读者“读到物理学相关内容时,就快速跳过”[63],不少读者感慨“自身知识贮备不足”[64],甚至有读者认为书中的“理论荒唐无稽、无法理解”[65]。可见《三体》中的科学元素虽然受到大多数读者的推崇喜爱,但也成为了少数读者的阅读阻遏。 

利用情感分析,我们能够较快地筛选出正向和负向的评价,并通过权重数值来直观地呈现读者态度,但不可否认其精确度仍有待提高。


4 讨    论

读者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德国学者姚斯首倡的文学批评方法。它最大特点是突破传统文艺界限,将文学批评的焦点转移至读者身上。姚斯的读者接受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是“期待视野”,他指出:“从类型的先在理解、从已经熟识作品的形式与主题、从诗歌语言和实践语言的对立中产生了期待系统。”[66]即读者阅读一个新的文学作品时,原先熟知的文学类型、主题、形式和语言记忆,将参与到这一次的阅读活动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任卫东,2022)。期待视野体现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可视为制约读者接受效果的内部因素,而作品、作家、作品流通方式等因素可视为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读者接受效果。本节尝试从日本科幻小说创作以及接受的历史入手,分析日本读者对科幻作品的期待视野,对照前一章节文本挖掘得出的各种因素,将两者相结合,探讨《三体》受到日本读者推崇的主要原因。

(1)融入推理元素、情节跌宕起伏。日本科幻文学有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明治时期开始,西方的舶来品促使日本本土科幻萌芽的产生,与此同时也催生了另一种类型文学——推理小说。日本的科幻小说和推理小说起步相差不远,且两者都讲究实证精神,需进行逻辑推断,因此跨界创作的作家很多,如著名推理作家江户川乱步就创作过科幻题材的推理小说,而被称为日本科幻小说始祖的海野十三亦是科幻推理小说的开创者,他创作的科幻小说具有推理小说的悬疑色彩。此类科幻推理小说既有刺激的情节,又有科幻背景,极富娱乐性,历来为日本读者所喜爱。《三体》虽然属于硬科幻,但叙事节奏紧张,情节生动。从读者评论可知,读者对情节满意度高,尤其作者设置了众多谜团,一环接一环,促使读者开足脑力,不断寻找答案,符合日本读者偏爱推理的接受特征,这点也应该是《三体》在众多非科幻迷中风靡的主要原因。

(2)虚拟世界波澜壮阔,沉浸感十足。科幻小说的魅力之一在于所构建的虚构世界,即世界观设定。国内知名科幻作家宝树认为:“科幻(以及奇幻)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因此,作者需要面对一个特殊的问题,必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相信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真实性。需要塑造的首先是世界,然后才是故事、人物和其他。” [67]受动漫影响,日本科幻小说在世界观设定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经典代表如《银河英雄传说》。这部由田中芳树于1982年开始创作的太空歌剧类科幻小说,总共10卷,200多万字。作品的世界观设定为人类生存圈扩展到全银河系,架构的历史时空横跨1500年,有故事情节的登场人物超过200位。截至2005年,日文版《银河英雄传说》的小说销量已经超过1512万册,相当于每8个日本人就拥有一册,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与其相似,《三体》架构出了声势浩大、超越国界的虚拟世界:空间涉及地球、三体星球、宇宙,时间跨度达数千万年。作者安排了三体游戏环节,通过多次进入游戏,缓缓揭开三体世界的景象,和读者在互动中完成三体建构,使其更具可信性。而外太空部分时,场景描写细腻,令读者能够轻易进入架构的世界,如看影片一样极具既视感。为此在评论区,日本读者纷纷感叹“格局宏大”,将其与《银河英雄传》相提并论,可见《三体》的世界建构满足、甚至刷新了日本读者的世界观期待。

(3)对人性善恶的追问,发人深思。从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人性恶”主题到大江健三郎作品中对人性的反思解剖,再延续到东野圭吾作品中对人性善恶的极致描写,不管是主流文学,还是推理小说等类型文学,人性问题一直是日本作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样,日本科幻领域中不少作家关注人性问题,他们的作品中技术或者超能力成了人性的试金石。例如被称为“日本科幻御三家”之一的筒井康隆,其代表作之一《家族八景》描述了一位具有读心术的异能者以女佣身份辗转在多个家庭里打工,冷眼旁观各个家庭中种种可怜可悲之态,揭露出人性极恶与极善的矛盾面。《三体》三部曲中呈现出多种矛盾对立体,善良与邪恶,人性与兽性,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等等。如前章所述,日本读者关于《三体》中人物的评价多元,其中围绕叶文洁、程心两位女性的人性解读颇多。可见《三体》在人性思考方面契合日本读者的阅读期待。


5 结    语

本文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对《三体》日译本读者在线评论进行多维考察,并基于读者接受理论,结合期待视野,对影响日本读者接受效果的内外因素进行梳理,探讨了《三体》能够成功译介日本的主要原因。这里再补充一点,从评论可知对作品的翻译质量满意度较高。出版方不但在翻译上下功夫,在推广上也是下大力气,在读者之间形成了口口相传的良性循环。

有学者指出:文化之间若有“强势”与“弱势”之分,那么文化之间的交流通常是从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流动(廖七一,2012)。由此观之,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对日译介就如“逆流而行”,注定不会一帆风顺。而《三体》的成功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已经走进了日本,它只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更多的日本普通读者关注到中国当代科幻文学。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当代科幻文学任重而道远。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受众的接受语境、把握读者的类型与期待,确立合理的传播目标,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环节。毋庸置疑,《三体》在日本的译介、传播与接受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个案。通过对其考察可见,读者评论是了解受众反馈的新型媒介,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可以科学且有效地对海量信息进行梳理分析,丰富了中国译介文学的接受研究。但不得不提的是,我们也要警惕为了方法而方法的研究,警惕工具的算法代替人的思考,避免机械性和盲目性。在读者接受的研究上,我们仍要不断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


注释及参考文献

[ 1 ] 耿强.翻译接受研究的现状、问题与途径[J].上海翻译,2021(4):14.

[ 2 ] 毛文伟.论数据挖掘技术在文本分析中的应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9(1):1.

[ 3 ] 该网站网址为:https://bookmeter.com/.

[ 4 ] 该开源代码可参考https://hironsan.hatenablog.com/entry/japanese-sentiment-analyzer.

[ 5 ] 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J].探索与争鸣,2016(9):125.

[ 6 ]読書メーター.佐藤ライバ[DB/OL].2019-09-07[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44.(评论全部引自「読書メーター」。随着评论的增加,该网站网页网址发生动态变化,本文所列的为2021年12月24日下载时的网址,内容为笔者译。下同。)

[ 7 ] 読書メーター.toridori[DB/OL].2020-12-18[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3.

[ 8 ] 読書メーター.ひびキング[DB/OL].2019-12-25[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33.

[ 9 ] 読書メーター.ひとみ[DB/OL].2021-01-01[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3?page=8.

[10] 読書メーター.gaku[DB/OL].2020-07-26[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34.

[11] 読書メーター.さとうしん[DB/OL].2021-05-28[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56.

[12] 読書メーター.inarix[DB/OL].2019-10-27[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38.

[13] 読書メーター.ナルップ[DB/OL].2019-8-09[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57.

[14] 読書メーター.Luna Rossa[DB/OL].2020-04-19[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24.

[15] 読書メーター.Yuri Mabe[DB/OL].2020-10-12[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4?page=13.

[16] 読書メーター.このこねこ@年間500冊の乱読家[DB/OL].2021-05-20[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3?page=6.

[17] 読書メーター.naoっぴ[DB/OL].2020-10-03[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6.

[18] 読書メーター.ニッキー[DB/OL].2020-04-30[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24.

[19] 読書メーター.Colour25[DB/OL].2021-02-21[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1.

[20] 読書メーター.hitomi[DB/OL].2021-01-27 [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2.

[21] 読書メーター.spharu00[DB/OL].2020-09-27[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5.

[22] 読書メーター.ton[DB/OL].2020-04-05[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25.

[23] 読書メーター.tk[DB/OL].2019-08-26[2021-12-24] .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46.

[24] 読書メーター.くま[DB/OL].2020-08-02[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8.

[25] 読書メーター.雨の日[DB/OL].2021-06-07[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7751594?page=14.

[26] 読書メーター.スターライト[DB/OL].2021-06-05 [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7751594?page=14.

[27] 読書メーター.悠里[DB/OL].2020-08-31[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3?page=12.

[28] ハコオトコ.「三体」翻訳者・大森望さんインタビュー[N/OL] .好書好日,2020-07-10[2021-12-24].https://book.asahi.com/article/13522904.

[29] 読書メーター.あわい[DB/OL].2020-07-25[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3?page=15.

[30] 読書メーター.yamabatu[DB/OL].2021-06-10[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7751594?page=13.

[31] 読書メーター.タカギ[DB/OL].2021-07-11[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7751594?page=10.

[32] 読書メーター.MICK KICHI[DB/OL].2021-06-18[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7751594?page=12.

[33] 読書メーター.kazumiw[DB/OL].2021-02-04[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1.

[34] 読書メーター.maybe40shoulder[DB/OL].2020-12-27[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2.

[35]专访《三体》刘慈欣:最糟的宇宙和最好的地球[N/OL].搜狐网,2014-05-28[2022-04-03].https://it.sohu.com/20140528/n400168059.shtml.

[36]読書メーター.EG98[DB/OL].2019-10-17[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39.

[37] 読書メーター.羊の羽根[DB/OL].2019-11-14[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36.

[38] 読書メーター.ふじえす[DB/OL].2021-06-10[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7751594?page=13.

[39] 早川書房.『三体』劉 慈欣×大森 望 対談「空間や時間がどれだけ拡大しても、わたしたちはちっぽけな存在」[N/OL].Real Sound, 2021-07-04[2022-04-03].https://realsound.jp/book/2021/07/post-805095.html.

[40] 読書メーター.パスタマシン[DB/OL].2019-10-21[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38.

[41] 読書メーター.ぶぶぅ[DB/OL].2021-01-11[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3?page=8.

[42] 読書メーター.chelseamix[DB/OL].2020-07-16[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4?page=20.

[43] 読書メーター.ウッチー[DB/OL].2020-09-23[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4?page=14.

[44] 読書メーター.ろっきー[DB/OL].2021-07-12[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7742929?page=7.

[45] 読書メーター.ジマーマン[DB/OL].2021-02-12[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4?page=9.

[46] 読書メーター.PAO[DB/OL].2020-10-23[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4?page=13

[47] 読書メーター.まさおかつる[DB/OL].2020-11-03[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4?page=12.

[48] 読書メーター.ひさくら[DB/OL].2020-12-29[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4?page=11.

[49] 読書メーター.ニカイドウ[DB/OL].2020-03-10[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27.

[50] 読書メーター.うまみ[DB/OL].2021-04-07[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4?page=8.

[51] 読書メーター.miya[DB/OL].2019-08-17[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47.

[52] 読書メーター.ぶるっちゃ[DB/OL].2020-06-17[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21.

[53] 読書メーター.kuririn[DB/OL].2020-07-26[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9.

[54] 読書メーター.あ、です[DB/OL].2021-05-30[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8.

[55] 読書メーター.もくもく[DB/OL].2021-01-21[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2.

[56] 読書メーター.sekkey[DB/OL].2020-10-16 [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5.

[57] 読書メーター.ニョンブーチョッパー[DB/OL].2019-10-17[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39.

[58] 読書メーター.ナイスネイチャ[DB/OL].2020-02-19[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28.

[59] 読書メーター.ブルームーン[DB/OL].2020-08-22[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5798153?page=13.

[60] 読書メーター.BluePlanet[DB/OL].2019-10-27[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38.

[61] 読書メーター.バ度ホワイト[DB/OL].2020-01-30 [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30.

[62] 読書メーター.猿吉君[DB/OL].2021-01-25[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2.

[63] 読書メーター.kozu[DB/OL].2020-10-05[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5.

[64] 読書メーター.マロン[DB/OL].2021-06-19[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36.

[65] 読書メーター.zirou1984[DB/OL].2020-11-15[2021-12-24].https://bookmeter.com/books/13921330?page=14.

[66] 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8).

[67] 宝树.科幻的文学性与世界建构[J].人民文学,2017(12):172.


参考文献

王卫英.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批评[J].中州学刊,2008(1).

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J].探索与争鸣,2016(9).

卢冬丽,李红.阎连科《受活》在日本的诠释与受容——基于日译本《愉楽》副文本的分析[J].文艺争鸣,2016(3).

卢冬丽.中国当代乡土文学在日本的译介与接受[J].南方文坛,2019(6).

任卫东.西方文论关键词——接受美学[J].外国文学,2022(4).

刘成才.日译与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著名翻译家、日本中央大学饭塚容教授访谈[J].中国翻译,2019(5).

杨洋子.论刘慈欣科幻小说叙事特征及其演变[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20.

宋丹.铁凝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阐释[J].小说评论,2017(6).

张元.“三元共生”——日本的中国当代小说译介整理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张璐.从Python 情感分析看海外读者对中国译介文学的接受和评价——以《三体》英译本为例[J].外语研究,2019(4).

陈在飞,徐峰.电子商务中在线评论有用投票数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情报,2014,34(1).

徐菲菲,剌利青,Ye Feng.基于网络数据文本分析的目的地形象维度分异研究——以南京为例[J].资源科学,2018(7).

韩兵.经以科学,纬以人情——论刘慈欣《三体》系列对中国科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4).

傅悦,吴赟.语料库辅助下余华小说在美国的译介效果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

雷家琪.陈忠实作品在日本的接受[J].小说评论,2020(2).

鲍同.中国文学在日本译介活动中的“译者行为”研究——以《中国现代文学》丛刊的译介选择为例[J].外语学刊,2018(5).

廖七一.文化典籍的外译与接受语境[J].东方翻译,2012(4).

霍斐.残雪作品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J].小说评论,2020(2).

魏瑞斌.基于关键词的情报学研究主题分析[J].情报科学,2006(9).

但馬康宏.多値ラベルによるニュース記事のコメントに対する感情推定[J].研究報告数理モデル化と問題解決(MPS),2013,95(18).

Cora Un In Wong, Shanshan Qi. Tracking the evolution of a destination's image by text-mining online reviews - the case of Macau[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7(23).

Filipe R. Lucini, Leandro M. Tonetto, Flavio S. Fogliatto, Michel J. Anzanello. Text mining approach to explore dimensions of airline customer satisfaction using online customer reviews[J].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20(83).

Wang Feng, Philippe Humble. Readers' perceptions of Anthony Yu's self-retranslation of The Journey to the West. Perspectives, 2020, 28(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