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个月批示6次,是什么让习近平同志如此牵挂?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10-20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今年9月,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习近平主席给托卡耶夫总统带去了几件国礼,除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卷的中文精装版,还有一件名为《中哈友好》的景泰蓝内画尊,一幅湘绣单面绣《长城》,一套文房用品也包含其中。


这些礼物形态不同、各具意蕴,但也有相通之处。景泰蓝内画尊,以中国传统礼器“尊”为器型,融合了景泰蓝工艺和内画工艺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湘绣作为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绣之一,早已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文房四宝”则更不必说,四大名砚、宣纸、徽墨、湖笔等都在其中。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承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非遗之作,无疑是国礼的绝佳选择,而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也一直在路上。




说到非遗保护传承,笔者想到了《习近平在浙江》中的一些故事。

在浙江工作期间,仅在2005年5月到6月28天的时间里,习近平同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作出了6次批示。这些批示涉及浙江民间工艺保护传承、浦江县登高村古村落抢救、民间艺术保护工程、落实国务院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通知精神、抢救振兴永嘉昆剧等。

永嘉昆曲


他在有关民间手工艺保护、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上批示:浙江的民间工艺是祖国艺术宝库的奇葩,应注意保护与传承,在文化大省建设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他在《关于浙江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汇报材料》上批示:“我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启动三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下一步要按照‘国办发[2005]18号’文件的要求,认真总结,加强宣传,认真实施,扎实有效地做好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习近平浙江足迹》中也有不少细节,都折射出习近平同志的非遗情结。


在衢州考察时,孔子第75代嫡长孙孔祥楷向习近平同志详细介绍了孔氏南宗的历史沿革,以及今后祭孔的设想:“南宋以降,衢州一直是孔子嫡长孙一脉的居住地。我们希望恢复南孔祭奠,采用‘现代人祭孔’,就是摒弃旧礼仪,穿现代人的服装,行现代人的礼节。”


听到这里,习近平同志点点头说,孔氏南宗家庙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广,是浙江历史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南孔文化值得很好地挖掘和弘扬。一番话,让孔祥楷对发扬南孔文化,有了十足的信心。


衢州南孔祭典


无论是在浙江工作期间,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都始终心系非遗。他多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今,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文博热、非遗热、传统节日热兴起……一项项传统艺术得以延续和创新。




浙江是非遗大省。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已有10个项目上榜,在全国名列前茅;全省共有24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6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均居全国首位。

数量多代表什么?一方面,当然代表浙江的非遗丰富灿烂,昭示着我们理应对自己身边的文化有充分自信。

但这更是一份警示:这么多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或即将步入“遗产”行列,摆在我们面前的保护和传承任务就更重更紧迫。


海宁皮影


非遗历经时光变迁而一脉相承,积淀着一代代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并非“逝去的历史”,而是“沉睡的资源”。


在温州瑞安的东源村,留存着一项古老的技艺——木活字印刷术,这是目前我国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唯一“活态”代表,再现了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统工艺。


今天,木活字印刷除了谱牒印制,“用武之地”十分有限,使用的人不多,传承人寥寥无几。为了让这一人类非遗重现生机,东源村建起了“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城里闹市区开出了木活字印刷工作室,当地还组织高校开设实训课,将木活字印刷术引入课堂。


木活字印刷


在今年的“宋韵杭州奇妙夜”上,木活字印刷术受邀亮相,原汁原味重现了北宋时期毕昇发明印刷术的场景,吸引了一众目光。


可见,只要善加转化,非遗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浙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依然葆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与厚重的韵味,这些都可以成为非遗穿越古今的密码。


在宁海县的下枫槎村,立足以传统茶文化为主题的非遗特色,打响“望府茶飨”IP,打造茶文化艺术村。茶席上绣的是徐霞客地图、宁海耍牙等地方文化元素,千亩茶园都扎染上地方特色土布,“我在枫槎飨茶食——枫槎味道”传统茶点制作体验项目,引得游客跃跃欲试。


我们国家的非遗保护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相比,区别仅四个字,却也是最关键的四个字:“传承发展”。


越是任务紧迫越要看到,非遗传承不能简单地为即将消逝的文化戴上“呼吸机”,更要跳出“为保护而保护”的理念,在更深层次看清非遗事业的特殊重要性,挖掘非遗与当今生活的关联,不断寻求非遗保护工作的新突破。




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能有传承人,非遗就算活下来了。但事实远不是这样。

如果仅靠着为数不多的传承人默默坚守;如果仅是保留传统手工艺,没能与时俱进;又若是非遗仅仅成为了工艺品、展示品,而其背有如“矿山”一般的文化资源却不为人知……那非遗在大多数人中间仍是不为人知的“遗产”。

身处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时代,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还得用好符合当下的创新手段。这样的案例,在浙江也不少。

前些年,富阳油纸伞的省级非遗传承人闻士善加入抖音推出的“非遗合伙人计划”,第一个月就卖出10万元,如今粉丝超70万。做了30多年油纸伞的他,从没想过能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在他看来,自己走红不算什么,但从来没有像今天有这么多人关心油纸伞。

时代在变迁,保护非遗的方式似乎也应拿出些“不破不立”的魄力。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质疑:非遗与互联网结合,那还是非遗吗?还能保留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吗?

一位非遗保护专家曾这样表达,非遗之所以能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本身就包含着无比强大的与时代同行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今天依旧强劲。

也正因此,我们能在前些天举行的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中,看到长号鸣天、击鼓撞钟、敬上高香、敬献花篮等7项尊重并延续了非遗传统的做法。这“仪式感”满满的仪程,通过直播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看到。

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

所以,非遗只有穿透了人人手中的小屏幕,才能传递其背后悠久而深厚的大文化。正如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中提出,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鼓励新闻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等……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

你可能不会到偏僻小山村观看一位花甲老人编竹筐,也可能不会去遥远古镇欣赏一位姑娘在院子里染花布,但是当他们拿起手机,将手艺展现在屏幕上,你可能忍不住观看并为他们点赞。

非遗技艺可以很“旧”,但非遗保护的手段可以很“潮”。随着5G、AI、VR、AR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应用,浙江非遗将越来越“动”起来、“活”起来。

在传统保护手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探寻新方法、新路径,才能始终呵护“匠心”、传递“匠行”,不辜负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馈赠,这也正是非遗传承面临的重要课题。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