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好人有好报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3-03-22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今天,是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

在浙江,整个三月都是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月,并且每年都是以一场“万朵鲜花送雷锋”活动拉开序幕。

今年同样不例外。三月伊始,在杭州市中心的地标武林广场前,人们向最美志愿服务典型代表和“活雷锋”代表送上鲜花和证书,表达敬意与感谢。

不知不觉中,从2011年至今,“万朵鲜花送雷锋”走到了“豆蔻年华”,从一场仪式、一次表彰,演变为一种态度、一种风尚,成为这座城市礼遇志愿者的重要代名词。


不禁要问,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礼遇好人?又如何通过礼遇,让爱心不断传递?



《诗经》中曾写道:“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知恩图报、结草衔环、报本反始等故事数不胜数。可以说,礼遇好人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从来不曾断流。

雷锋曾在日记里写到,1961年8月的一天,市委同志代表全市人民向他送了一份礼物,那是用红纸包着的一斤苹果。拿着这份礼物,雷锋内心特别激动,回想起自己曾经遇到困难时,是党和人民帮助了自己,便心想也不能忘记为人民服务而受伤的兄弟。于是,他把这份苹果原封不动又转送给了卫生连的伤病员。他说,虽然自己没吃着,但心里比吃了这斤苹果还要甜十倍。

助人者,人恒助之;善人者,人亦善之。有时一句轻声的谢谢、一个感激的眼神,都是滋养爱心的源泉。

现如今,礼遇好人,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志愿者身上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品质,都是社会文明、时代进步的体现。放大这些品质,在社会弘扬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就需要给予好人更多鼓励,营造让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氛围。

一直以来,浙江省内乃至全国各地下基层、进社区慰问和致谢身边“活雷锋”的活动从未停歇,送锦旗、送鲜花、送关爱,形式多样,所传递的正是传承优秀美德、弘扬时代正气的鲜明导向。

比如2011年开始举办的“万朵鲜花送雷锋”活动,让老百姓举荐身边的“活雷锋”,用集中送花的方式向他们表达敬意。还记得在第一届活动时,征集令发出的第一天,全省各地报名推荐的好人好事就超过了1000人次,其中就有大家熟知的全国劳动模范孔胜东。

孔胜东义务修车

为什么大家对于礼遇身边的“活雷锋”热情如此高涨?说到底,是因为在这样的活动中,那些曾经接受过帮助的人得以找到表达感激之情的渠道,而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平凡人,也能因此感受到精神上的富足与自豪。两者互相感染,让正能量不断传递。



礼遇好人,彰显着一座城市对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表现一座城市对寻常百姓的关注、对爱心的呵护。

习近平总书记时时记挂着志愿服务工作,曾先后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等人物和群体回信,既表达了对志愿工作者的肯定和慰问,也传递了崇德向善的导向。

早在2019年7月23日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再次强调“加强志愿服务保障和支持”。

笔者以为,要想实现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常态化,其中重要一环就是给予志愿工作者更多正向反馈,精神的礼遇和物质的鼓励“双管齐下”,方能让爱心形成闭环。

在这方面,浙江做了许多尝试。最直观的,是用各种方式热烈地表达对志愿者的谢意。

“志愿浙江”平台数据显示,目前该平台有超过1800万的注册志愿者,他们在文明城市、应急救援、文化文艺、智慧助老等各个领域作出了很大贡献。除了一年一度的“万朵鲜花送雷锋”活动,全省各地相继开展各种礼遇、慰问活动,向“活雷锋”颁发荣誉证书、为他们披上红绶带,在颇具仪式感的活动中,让这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大多数”,也能成为聚光灯下受人赞美的主角。

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者“小梧桐”

除了感谢,人们也希望,那些心里总是装着他人的志愿者,也能关心一下自己,所以各地的优待和礼遇措施也不断推出。

宁波就曾举办致敬志愿者的专场交响音乐会,邀请800余名志愿者参加,以这种方式回馈为这座城市默默付出的人们。湖州自2014年起,成立了“好人有好报”慈善关爱基金,由爱心企业、爱心组织捐助,为遇到困难的好人提供资助。温州还涌现了许多“民”字头的奖项,百姓自发设奖,奖励好人。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地方为志愿者提供停车券、话费流量、米面粮油等等。

礼虽轻,情意重。这些回馈并不贵重,但代表了社会对志愿者的一片敬意。

如果说,感谢与激励是“锦上添花”式的礼遇,那么做好志愿服务的保障与管理,就是对志愿服务的“雪中送炭”。

做好事常常要付出许多心血,甚至有人付出了生命代价。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慷慨奉献、不求回报,就让好人流血流汗又流泪。2021年浙江发布《浙江省志愿者激励办法(试行)》,从星级评价及表彰、礼遇优待等方面为志愿者送上福利,多地还设立志愿服务基金用以资助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全省许多地市都设立了相对健全的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绝大多数地市还为志愿者购买了保险,为志愿服务做足了保障。

礼遇是多方面的,正是在感谢、帮助、支持、鼓励的浇灌下,奉献、互助、友爱之树才会越发茁壮。

“万朵鲜花送雷锋”活动现场



“好人有好报”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如今,越来越多人有了这份共识。

当然,礼遇好人方式还有很多,我们的兄弟省市甚至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都值得借鉴。


比如,放眼珠三角,广州、深圳等地从健康保险、生活消费、公共交通等多个方面列出清单,为志愿者提供更细致、直接的服务保障。而放眼世界,德国欢迎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在当地开展服务,并为他们提供免费食宿等福利;日本为青年志愿者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就业咨询、就业培训补助等,引导和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但不能回避的是,让好人寒心的现象还偶有发生。比如有的人做了好事,得到的却是冷嘲热讽,甚至还可能被讹上。就像前些年,关于老人摔跤到底扶不扶的问题,在网络上争论不休。也有一些地方存在礼遇热一阵、冷一阵的现象,还有的地方对礼遇好人的认识有误区,大肆宣扬奖励的金额以博取眼球,却弱化了好人本身的善行善举。

以上种种,都背离了礼遇好人的初心,也催促我们要进一步把礼遇好人往制度化常态化的方向推进。在这些方面,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对志愿者的激励回馈制度,还可以健全完善。现在有不少地方通过落实政策、制定细则等方式,让礼遇好人更加有章可循。比如,2018年,新修订的《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把每年的3月5日设为“浙江省志愿者日”,全省的志愿者有了自己的节日,这也从法律法规的层面,让志愿者得到身份的认可和价值的肯定。

又如,对志愿者的礼遇,不一定局限于“事后的感谢”,更可以前置为“事前的培训”。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就提出,志愿者参与服务“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应当对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无论是社区服务、志愿关怀,还是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等,都需要具备专业能力。把培训做到位,不仅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更是帮助志愿者在服务中,能有效避免一些安全隐患。就如有志愿者表达:“为志愿者进行好的培训,就是最好的关爱。”

此外,虽说志愿服务已经广为普及,但社会上还存在着部分对志愿工作理解不够、认识有偏差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对志愿精神、身边的“活雷锋”进行更有效的宣传阐释。比如孔胜东、钱海军、吴菊萍等典型人物,让志愿精神有了具象表达,正是通过对他们事迹的宣传,让更多的人理解、支持并加入到志愿服务中,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就如去年杭州亚运会赛会志愿者启动补充招募,到2022年12月31日报名截止时,共吸引了9.17万人报名。在融媒时代,我们还可以用更多方式宣传好身边的好人好事,让更多人了解志愿者的朴素情怀。


礼遇好人不应是一阵风,而是一件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事情。很多好人确实不求什么回报,他们需要的,只是社会的鼓励和认可。就像许多志愿者所表达的那样,精神上的肯定与支持,比任何奖励都让他们开心。

崇尚好人才会产生好人,争做好人才能好人辈出。我们希望,爱与奉献能常常实现“双向奔赴”。





我们的第二本新书现已正式出版

不少读者询问购书“传送门”

点击下方图片或者“阅读原文”,即可入手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