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图书馆里的一场卡牌游戏展:当更多游戏IP进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东西游戏 东西游戏 2023-10-16


在图书馆里参观一场卡牌游戏的展览是什么体验?


近日,一场围绕宝可梦延展多维阅读体验的“开卷有梦——互动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上海图书馆与宝可梦(上海)以“可读性”为结合点,让宝可梦卡牌IP与图书馆空间交互,创造出与一般漫展、书展和阅读活动不同的体验。


游戏、动漫等现代流行文化IP走进线下空间,目前大多以漫展、主题店、快闪店等方式呈现;在美术馆进行的游戏原画展等,也多数停留在“白盒子式”的传统艺术策展层面。


与此同时,图书馆、博物馆等作为具有特定文化标签的公共空间,过去大多与单一建筑功能相联系,自带的文化标签与空间功能,都值得继续深挖。


一些IP已在尝试与文化公共空间联动,尝试更多融合共创。两者产生新的链接关系,探索如何利用IP对空间进行重构,形成新的“场域”,从而给受众带来新体验,并公共文化空间原本承载的阅读、艺术、文物等属性得到活化创新,拓双方的内涵。



   


IP与空间的关系变迁


内容是IP的具象化展现,如何把内容完整而有序地呈现给观看者,并传达IP的文化内核,方向与方法其实一直在变化。


过去,文字、书籍类内容存在专门的展现空间;而画作、雕塑这类艺术内容,最初只出现在欧洲私人收藏机构。当时还不存在“策展”的概念,无数画作在墙壁、地板甚至天花板上简单排列堆砌,供购买者选择,混乱而无序,也破坏了艺术品原有的美感。


这些艺术品与参观者仅有看与被看的关系,建筑空间也只是放置这些艺术品的容器,本质上与仓库区别不大。虽然有利于鉴赏家比较艺术品的风格流派,但游客被迫伸长脖子或蹲下来看展品的体验无疑是糟糕的。


由此出现了带有“艺术”属性和“展览”功能的公共博物馆,比如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现在这些博物馆内的展陈,大多采用上世纪70年代艺术批评家布莱恩提出的“White Cube”范式,用留白取代了原本画作密密麻麻的呈现方式,逐渐成为标准化馆藏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卢浮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场馆由居住空间转变而来,原本是贵族的城堡,而非天生的博物馆,其艺术展览的属性也是与绘画、雕塑这类“内容”交汇后产生的。


随着内容厚度的增加和产业链条的系统运作,很多单一的内容开始转变为有系统内涵的“IP”。譬如,起初人们只看到了《向日葵》《星空》这两张画,而对画作背后故事的挖掘,让梵高的艺术生涯、平生经历为人所知,画作的展示也就存在了线性叙事的可能。


早在1972年,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呈现出了这种艺术领域的策展方式,以空间为线索建立内容关联,从而创造出了统一的、可以承载IP文化意义的“场”。让观众通过展品的序列,自然地通过“观看”进入这个“场域”,领略IP背后的审美和文化内涵。策展人通过空间,建立起了IP与观众的情感链接,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与体验感。


现代流行文化范畴下的游戏、动漫IP等,尽管艺术性还未完全受到传统文艺领域的认可,线下展陈更多发生在商业展会、地产空间等,但其布展策略与传统艺术IP其实一脉相承,也开始追求沉浸式展示。只是大多以品宣和销售为导向,在通过与线下空间结合,丰富IP本身内涵的方向上,探索还比较少。


时下,出现了一些IP通过与公共文化空间结合,寻求拓展文化内涵的尝试。就像城堡能转变为艺术展览空间一样,很多自带文化标签、有文化属性的线下空间,同样也有发展的潜力。


以图书馆为例,它的主要文化标签是“阅读”。近日上海图书馆与宝可梦(上海)合作“开卷有梦——互动阅读推广系列活动”,推出“宝可梦卡牌原画交互艺术展”和主题性“阅读推广亲子道馆”。IP原本的虚拟叙事空间实体化,也让图书馆重视的“阅读”内涵得到延展。



比如原画交互艺术展以涂鸦、插画、粘土雕塑、编织等艺术形式展现了皮卡丘、可达鸭等标志性宝可梦形象,将其变成在图书馆里阅读的一部分——顺着弧形墙面的引导,展厅中展示了“和人们在一起生活的宝可梦”“生活在森林和山川里的宝可梦”“幽暗中的宝可梦”等不同主题,并将宝可梦卡牌上的图绘按比例放大展示,每张原画旁放置着一枚宝可梦卡牌,形成视觉冲击,让“阅读”行为变成认知卡牌游戏的新视角。


而自带游戏性的卡牌为在线下空间开展互动提供了天然的媒介;卡牌本身的图文经过二次设计,也能成为阅读和游戏工具。比如亲子道馆里,提供很多适合亲子共同完成的互动项目,如宝可梦卡牌逻辑推理谜题、宝可梦涂色卡、填字游戏等等,这也让图书馆空间的意义由书籍储藏和静态阅读积累,拓展到交互性的知识活化。





   


IP与公共文化空间

的互动与共创


在传统的“White Cube”策展中,策展人通过故事将形式、含义不尽相同的作品进行串联,再用纯白的空间撇除干扰作品空间的杂质,却也加剧了展品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感,可能导致一部分观众对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望而却步。


现在,借助各类IP力量突破门槛的尝试其实并不少见,海内外也出现了一些游戏化、更具互动性和沉浸感的结合。而在这一方向上,还有相当多可以尝试的空间。


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就曾将平行实境游戏融入游戏化艺术展览。这种形式以真实世界为平台、融合虚拟游戏元素,让玩家进行角色扮演,再通过社交平台、网站、电话等手段将玩家联系在一起,共同解决迷局。


在游戏中,两名博物馆员工被附在艺术品上的幽灵纠缠,为寻求帮助,他们将线索公布到官方网站上。观众在网络上接受任务并扮演调查员,探索博物馆里鲜为人知的空间。玩家将现场收集到的艺术品信息公布,并邀请网友一同解密。线上线下的观众依据线索共同推进后续故事情节,将被困的灵魂解救出来。这场游戏吸引了6000多名线上参与者和200多名现场观众,成为其进入博物馆并产生话题讨论的契机。



可以发现,与漫展这类集中场所不同,交互如果发生在文化建筑之中,适合举办展览等活动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除了美术馆、博物馆之外,像图书馆这样的文化建筑中的公共空间也成了选项之一。


这需要策展人把握好文化类建筑的“严肃性”与IP的“娱乐性”之间的平衡,好在目前公共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是有利于其功能的大众化的。


从服务对象来看,曾经图书馆、美术馆等建筑服务于贵族、富豪、宗教。马齐亚娜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甚至一度被长铁链固定在阅览台架上以防被盗。而当代设计师在规划设计这类公共文化建筑时,初衷往往是服务于更多的城市居民,大多留出了供展览互动的公共空间。


比如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设计理念是“从书籍到交集”,希望营造一个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空间,因此出现了高大宽敞的中庭空间、类似社区集市的首层大厅和可以举办各类活动和展览顶层阅读互动区。


对于IP来说,以一种类似体验游戏的充满叙事感的形式,把IP本身的故事线展现出来,这种展览模式很难脱开空间进行。相比早期传统的文化场所聚焦于单一功能,当下新型的公共文化空间更融合了阅读、音乐、艺术、展览、餐饮等多维业态的优势,这也为IP内容的游戏化、互动性呈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Case Lab元世界-福尔摩斯大型沉浸式主题展”在国家图书馆内举办,除了阅读区以外,图书馆内有用于文物典籍、艺术作品展览的国家典籍博物馆,空间本身流动性强,存在大小空间的嵌套。由此,在这个空间,既可以有大空间设置展柜、展墙展示柯南道尔系列收藏,又可以有小空间通过家居陈设、光影营造等手段,对小说世界的故事场景进行还原。展览还呈现了12个经典案件,并设置了脚印、摩斯密码等互动装置进行破案手法演绎,让参观者作为侦探破案。



为展览等活动留出专门空间的文化建筑,给了策展人更高的自由度。而一些最初不是为了展览而存在的空间,在后期改造、布展时也可以与策展人碰撞出火花,从而给IP提供独特的展示空间。而当公共文化空间与更加多元的IP特征结合,丰富的IP场景也可以重新书写空间,起到活化作用。


比如上海“荣宅”中举办的艺术家刘野个展《寓言叙事》,就在这个由住宅改造而来的空间里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在维多利亚风格的日光室,阳光透过窗上的彩绘玻璃映在鹅黄色的墙面上,画作中的黄色花朵也与整个空间了融为了一体;在二楼,两幅对望的《张爱玲》和《阮玲玉之二》分别被屏风包围,周围的四面墙装满了柚木护墙板,雕工繁复,增加了空间维度,也给予了房间沉郁的历史感。作为位于上海的近代历史建筑,荣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但作为承载IP的建筑空间,它才得以在一众历史建筑中脱颖而出。





   


IP行业与公共文化空间

走得更近、更宽


同理,IP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展览也可以延申到城市公共空间。广义上来讲,除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建筑之外,集市、公园、街道乃至海景都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上海愚园路社区基于社区内已有的历史建筑和社区生活空间进行更新改造,让街边的愚园路百货公司等店铺成为了可供IP展览的空间,吸引了迪士尼草莓熊等IP的入驻;而在海外,德国柏林艺术家杨·沃尔曼授权中国团队在社区中开展“积木计划”创意工作坊,邀请广大市民用彩色积木修补城市角落;城市微更新中的涂鸦、雕塑等展品也可以采用相关联的IP。



这些IP与空间的结合,在具备更强的文化、公共属性外,其实与商业属性并不完全相悖,本身存在可以挖掘的商业价值——除了根据空间和IP特征发行相应的文创产品,IP行业与公共文化空间的合作,也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助推文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既然IP营造的场景可以对建筑内的局部空间产生活化,当然也可以扩大到整个建筑。也就是说,IP的特有标签与文化建筑有可能完全融合。


在这方面,起步较早的日本值得借鉴——企业、行业协会设立了遍布日本的数十个动漫博物馆,比如三鹰吉卜力美术馆、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很多日本卡通形象都有自己的故乡、档案馆和展映馆,这些展馆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还强调展览的游戏性、互动性和趣味性,让游客亲身体验动漫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这一角度来说,城市与建筑空间背后的人文故事、历史传承可以为IP设计者提供素材,指引创作方向;游戏、动漫IP与公共文化空间也能持续交互,创造增量的文化资产。


Hello!
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
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
与我们一起探索

点击图片,了解上期内容



东西游戏近期相关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