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这个“鸡血”的时代,还有学校将“美”作为最高教育目标

周滢滢 外滩教育 2022-11-24

 看点    最近,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的消息,引起热议:应试指挥棒下,美育是否会变味?孩子如何平衡学业负担和美的熏陶?在被外界传为“沪上最美小学”的上海筑桥实验小学,“美”以更丰富的内涵,融入校园建筑、课程设计、人文环境的各个方面。外滩君对话筑桥课程中心总监郑腾飞、指向生活美学的美育课老师蓝晋,以及追求理性之美的科学课老师刘大元,聊聊如何实现美的教育。
注:筑桥实验小学11月将举办 “美之课程,课程之美”线上论坛,分享一线教学课程,发起教育思想对话,活动详见文末。

文丨周滢滢    编丨Jennifer


功利教育氛围下,诸多“教育病症”正越演越烈:


多少孩子茫然不知学习的意义,缺少主动性和内驱力;


心灵娇惯而脆弱,在挫折和挑战面前不堪一击;


即使是考取名校的天之骄子,也开始患上“空心病”,找不到人生奋斗目标… …


这些现象背后,无不指向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正在剥夺人格的完整性与生命的幸福感。


怎样才能培育出更健全完整的人格?首位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家,蔡元培,大力提倡美感教育,希望通过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一个完整强健的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情感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然而在现有教育环境下,美育一直是重要性和尴尬性并存。


最近,教育部正在探索实行美育中考,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计分科目。


消息一出,家长忧虑不已:沉重学业负担下,孩子还有精力去顾及美育吗?在应试指挥棒下,是否有一条路径,既不增加负担,又真正能让孩子们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


外滩君来到被网友称为“沪上最美小学”上海筑桥实验小学寻求答案,发现我们都将“美育”二字的内涵,看得太小了。



2017年,当平和教育集团旗下的这所创新学校,在浦东张江这片带有创造基因的热土上刚刚诞生时,它就将“美”当作了最高培养目标。


深耕三年,筑桥将美育作为学校核心课程领域之一,初步建立了全校的美学课程体系和美育文化。(学校11月将举行“美之课程,课程之美”在线教育论坛,与全国教育同仁分享一线教学经验,详见文末)


2016年加入平和集团的麻省理工博士郑腾飞,正是筑桥小学副校长和课程总监,也是这所学校从无到有的蓝图设计者和规划师之一。


就像她在教育界的绰号“小飞机”一样,郑博士言谈十分干练利索,对教育的顶层设计也有着更高远的视角。


筑桥小学副校长、课程中心总监  郑腾飞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况,我希望孩子们从小学毕业时,能收获什么,我希望是‘美’。”郑腾飞说,学校应该给到孩子的“美”,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审美能力,更不是简单的美术绘画课程,而是对人格完整和向上内驱力的滋养,指向孩子们终身幸福的能力。


一个桂香四溢的秋日,外滩君在筑桥小学扎扎实实待了一整天。像一个小学生那样,敞开心扉,打开五官,邂逅了这所学校从校园建筑、课程设计、人文环境方方面面,带来的美的体悟与感动


校园,应该是一个可以“造梦”的空间


在筑桥小学的大门外向内张望,你会以为这是坐落在浦东张江的某个高科技园区。


探入校园,绿树掩映下的“筑桥时空”几个字,仿佛在提醒你,你将穿越进另一个与众不同的“造梦”空间。



早就听闻筑桥的在校园空间设计上是不惜血本的,邀请了著名的美国建筑大师本伍德(Benjamin Wood)


在大师灵感的浸润下,这所学校和我们通常见到的规矩方正、一马平川的校园不同,它特别营造了高低起伏的地势,给孩子们课间的散步、奔跑、游戏,提供一种更灵动、更有诗意的空间。



天空之城Sky Room堪称筑桥的标志性空间,经常用作大师讲堂、家长课程、校园分享等活动。它最大的特色在于,采取了演讲者在低处、而听众在高处的设计,使这样一个小型分享厅,成为一个特别的场域,凝聚每一位观众的注意力。


有筑桥家长曾感慨地说:在那样一个环境里,你会觉得自己和演讲嘉宾、和现场的其他家长,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结的整体,让人感动。


筑桥分享厅Sky Room,屋顶环型的天窗和三面全透光窗的设计,阳光投射在阶梯座椅旁的两侧墙面上,光线缓缓移动,如日晷运行,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更珍惜当下的宝贵


除了建筑大师本伍德,筑桥还请来了世界级声学大师、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声学设计师丰田泰久先生亲自负责校园音乐厅的设计。


在这个集表演、分享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里,孩子们可以和世界顶级艺术家们享受同等规格的舞台,从孩提时期就能体会一种隆重、庄严的美。


筑桥音乐厅,观众席旁墙面上,白橡木饰条状的声学饰面,使音乐厅兼具声学与美学效果;连观众区的椅子,都是有专业声效设计的作品


筑桥给孩子们的熏陶,并不总是“高大上”的,也有很接地气的一面。


操场旁开辟有一块菜地,也是孩子们课间最爱去的地方。土豆、辣椒、红薯等植物和各色花草应有尽有,仿佛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孩子们化作农夫,在这里播种、除草、捉虫,同时也体验着收获的喜悦。(当然,在筑桥,食物本身也是很重要的美育载体,后面会给大家介绍)


小学生在“百草园”做模仿植物的游戏


一所学校对美的追求,还体现在诸多细微之处:


尽管需要在技术上克服巨大难关,学校还是将泳池被搬上了体育馆的顶层,只为了让孩子们能透过天窗抬头仰望到天空,如此浪漫;


拥有盐滤机水处理系统

可仰望天空的恒温游泳池


地处校园僻静处有一处“悟静间”,婆娑树影和斑驳阳光洒落进来,营造了一个平静、自省的禅意空间;


“静悟间”,经常开展一些

放松身心的音乐感统课程和家长课堂


校园里还有一处“网红打卡地”,站在教学楼大厅的中庭,仰望中庭楼梯,充满现代感和时尚感的设计,和“成长、探索、想象”等关键词相得益彰,提醒每一位教育人在时代变幻下,不变的教育初心。


中庭楼梯,孩子们路过最多的地方,更像一个充满艺术感的“社区”,经常有学生作品悬挂而下


审美教育第一步,是“生活美育”

课堂设计,永远是实现育人目标最直接的载体。上什么内容?怎么上?最能反映一所学校的教育追求。


在筑桥,美育的载体,不是千篇一律的美术课、绘画课,而是配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了一个内涵丰富、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小学一二年级,是生活美学-食育课,通过孩子们日常熟悉的食物和传统饮食文化,打开欣赏美的感官;


三四年级,是包括书法在内的东西方文化鉴赏,进一步提高审美认知;


到了高年级,是更有实践性的校园创意课程,引导孩子们在真实的校园生活中设计美、创造美。


提到“食育”,很多人感到陌生又好奇:食物也能做教育?这一次,外滩君就有幸聆听了由跨界老师蓝晋自主设计的、最具美育特色的“食育课程”


蓝晋老师,现负责筑桥美育课程设计


在担任筑桥美育课程指导老师之前,蓝晋曾是“一条”视频号上观看量过百万的人气美食博主,比今天火遍大江南北的李梓柒“出道”更早。


不同的是,她选择了投身教育领域,探索食物背后的传统文化、审美认知、艺术表达、乃至生命教育,将它变成了一门与众不同的生活美育课程带给孩子们。


走近食育教室,你会惊讶于课堂氛围的复古和禅意。古色古香的桌子上,摆放着写有不同诗句的扇面“蓼岸风多橘柚香”“菡萏香销翠叶残”… …不同颜色的席面和插花相得益彰,还有适应时节的水果。



课程通过传统二十四节气,串联起以食物为载体的跨学科教学。


孩子们要调动各种感官,探索食物的外形、大小、色泽、质地、味道,甚至摆放食物的容器、席面,掌握色彩、比例、造型、搭配等基本技能,进而了解食物背后的烹饪、消费、生态、诗词文化等。


食育教室墙面上的提示语


为什么说,食物即教育?


蓝晋观察到,越是低龄的孩子,越要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来打开感官,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和提炼审美经验。而且民以食为天,我们对食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食育课上,学生从某一句诗生发联想

调用五感,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筑桥正是借助食育课程,作为小学生踏入美学世界的第一步,锻炼孩子们的多重感知能力,让他们动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感”,学会观察生活,用心体会身边的世界。而感知能力如果错过了最佳训练时期,几乎是不可逆的。


蓝晋说,上过食育课的孩子,他们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他们走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会去留意不同的花草,看一看、闻一闻,会去聆听、分辨不同的昆虫鸟鸣。这种发现美、感知美的生活情调,就是最基础的审美教育,也是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筑桥食育课,带孩子们聆听自然的声音


筑桥希望给到孩子的美,是一种感受幸福的能力和心境。就像郑腾飞所说,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遇,都对这个世界有一份感动和牵挂。同时,也有自己独立的品味和判断力,不会被社会潮流所裹挟。


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缺一不可

当然,以食育课为传统文化特色的筑桥,所追求的“美”,绝不仅仅是感性上的,还包括理性思维和科学素养之美。


郑腾飞相信,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一定是兼具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缺一不可。


不过,作为 MIT博士毕业的理工科学霸,郑腾飞深知国内科学教育的积弊,太强调死记硬背和知识性学习,缺少真正的科学素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其实并不强。


那么,应该从娃娃开始抓起的科学素养是什么?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科学之美?外滩君听了一堂小学四年级的科学课。和美学课的蓝晋老师一样,学建筑出身的科学老师刘大元,同样是一位跨界老师。


因为自身丰富的STEM工作经历和对科学的热爱,刘大元的科学课,更像是一场头脑风暴。“东非大裂谷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富士山上有积雪?”“海沟是怎么形成的?”在孩子们脑洞大开的讨论中,刘大元引导孩子们悉心观察、分析思考,层层深入。


刘大元老师在上科学课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比起鸦雀无声、纪律严明的课堂,刘大元更喜欢孩子们这种七嘴八舌的讨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下周六,刘大元老师会带来一堂在线科学研讨课,详见文末预告,感兴趣的老师和家长千万不要错过)


除了为感兴趣的孩子提供进一步学习的科学社团课,学校经常还以跨学科的方式开展PBL主题教学,从动物栖息地研究,歌德堡机械,再到仿生学实验,培养孩子们的在实际探究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科学思维方式。


前不久,当科学课上讲到“光与影”时,孩子们就花了6周时间做了一个介绍自己生活的“皮影戏”,其中涉及科学、数学、语文、戏剧、美术、还有音乐,足足跨了6门学科。


孩子们和科学老师体验“皮影戏”


筑桥科学教育的一大特色还在于,将工程与科学相结合,鼓励孩子们用日常废弃物品,亲手做出一些东西。但是,在这基础上,对孩子们的作品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具有美感。


“科学,并不是枯燥的逻辑和实验,它是一种严谨的美,一种用简单模型来解释复杂世界的美。”郑腾飞相信,当孩子们真正体验到科学之美,他们对科学会产生更浓烈的好奇和喜爱。


郑腾飞在给孩子们上科学课


美育的最高境界,是春风化雨


比起校园建筑、课程设计,一所学校的人文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往往被忽视。


回忆自己的小学时光,郑腾飞笑着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都是一些看似“不着调”的瞬间,比如自己和同学干了哪些‘疯狂的事情’;犯了错误是怎么被惩罚的… …”


她相信,比起课堂学习,更能影响一个孩子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恰恰是孩子在校园里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比如,他和同学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周围环境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他是否有发自内心想去做的事儿?


每个班级门口都有一个“能量站”,学生刷卡可以看到自己的“校园生活图景”,学期末它会和学科评估报告、学习适应性报告一同汇入“成长档案”


这样的人文环境,才是最高境界的“美育课堂”,它来自于对孩子内驱力的激发;需要有一群对教育怀揣理想和激情的教育者,更关乎一所学校无处不在、更为隐性的价值选择。


 1. 美在“多样化的生态体系”  


作为平和教育集团旗下的一所新创办的学校,筑桥身上最重要的“平和基因”是什么?郑腾飞强调,除了管理团队和师资,更重要的是多元化和自由包容的氛围,这才是真正的平和底色。


这首先体现在,尊重每一位老师的个性,相信他们能够发挥自己长板。


因此,筑桥吸引了各个领域的跨界人才,形成了一个多样化的教师生态,为小学教育注入更多活力和激情,打破认知局限,将各行各业的创新智慧和更真实的世界,带到小学课堂上。当课堂与真实的世界产生链接,学科才会变得立体而鲜活。


与此同时,每个孩子都会被鼓励去发展不同领域的智能。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校就会开设职业教育课程,传递给孩子这样的认知——职业发展是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路径。可谓“各有所美,美美与共”。


 2. 美在“留白”的教育空间   


“今天的教育,留给孩子的自由时间太少了,放了学就进补习班,连发呆的时间都一定要被填满”,郑腾飞感慨,孩子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


于是,在拼抢速度、追求快节奏的教育大流中,筑桥反其道行之,为童年“留白”。


孩子们在这些“留白”的时间里,可以欣赏校外的音乐家们来学校开的演奏会、听某一位设计师介绍一本日历的诞生过程;或干脆在“百草园”里捉虫子、做游戏 … …


想要更好地给孩子“松绑”,还得帮家长卸下焦虑。每月1-2次包含正面管教、生涯规划、亲子沟通的家长课程,让不少家长感慨:孩子在筑桥上学,一份学费,全家都能成长!


筑桥家长课程

曾有一位学生母亲分享说,学校的家长课程让自己的脾气、心态、教育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母女关系也不像从前那样剑拔弩张。最让她最感动的是,有一天,二年级的女儿跑来说:“妈妈,我知道自己很多地方做得不好,但目前我还不知道怎么能变得更好。你能不能等等我?让我用自己的方式成长好吗?”


每每说起这样的故事,郑腾飞都很感动:某一个孩子蜕变的背后,一定是整个家庭和亲子关系的转变。


 3. 美在“自驱力”的培养    


今年疫情期间,筑桥1-3年级的孩子们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他们集体出版了一本书《筑小桥新冠生活史》,这可能是第一本由儿童完成的“史书”,记录了孩子们在疫情期间的真实生活和所思所想。



这个点子是郑腾飞和另外几位老师一起策划的,但是当他们发布了“筑桥出版社招募”后,就退居幕后,将主动权交给了孩子。由学生自己参与项目管理、会议讨论、采访撰稿、编排设计、甚至新书发布会的主持。


为了完成这本书,孩子们先后开了34次在线会议,整本书做了8版修改,经历了193天的努力,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出,大家都卯足了劲,“希望能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


筑桥小学生担任发布会小主持人

采访“史书”编辑组成员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能做一些“了不起的大事”,关键是童年时期,是否让他们有机会去表达,去体验到这份成就感。


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L. Deci曾提出 “自我决定理论”:当人的胜任力自主性爱与关联,这3种需要都得到满足时,行为动机就会由外在转为内在。


筑桥最希望给到孩子们,正是培养“内驱力”的土壤:从班级管理、到校园活动,都鼓励孩子自主参与和选择,而不是外部奖惩;并提供一种被爱和接纳的氛围,让他们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一件事。


郑腾飞坚信,小学教育,最应该目光长远。


站在一个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想一想孩子在小学这几年,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

我想,应该是他在这里的每一天,是否状态越来越舒展、越来越有内驱力和成就感、是否对未来充满期待?

这样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


在筑桥探访一天下来,外滩君观察和挖掘到的“美”,还只是冰山一角。


我们相信,这所“美”得由内而外、内涵丰富、润物无声的小学,一定会走出越来越多人格丰满、内心充满力量和幸福感的孩子。


       


2020年10月26日-11月21日,筑桥实验小学将联合外滩教育,沪江互加计划开启“美之课程,课程之美”线上论坛


这将是筑桥实验小学举办的第三届创新教育论坛的线上部分,通过线上教研、互动课程和云端对话的方式,和教育同仁、家长及对美学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和探讨,如何将美育真实地融入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点解链接,了解筑桥第一届第二届教育论坛内容)


长按识别海报二维码,

发送“筑桥”关键词,参与活动



第一场直播活动于11月7日晚,由跨界老师刘大元,带来筑桥小学科学课的案例和课后研讨。这节围绕“等高线”概念的四年级课程将是一节融合了科学、工程和美学的课例,同时也有PBL的设计理念。这样专业的科学知识让小学生既能理解又要会应用,可以怎么上?如何将感性美,融入理性的科学课堂?大元老师将在课后与大家进行分析和交流,敬请期待!


第二场直播活动于11月14日晚,由筑桥美育课程指导蓝晋,为我们带来一节生活美学互动课,孩子、家长和教育同仁都可以上线参加。在这堂课里,她会如何将我们司空见惯的食物,与艺术、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带来一场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探索“美育”的无穷奥妙。


第三场直播活动于11月21日晚,筑桥课程总监郑腾飞,将与2020年教育部“全国最美教师”王菲《零零后》导演张同道共同对话。探讨在更广泛的教育和生活场景中,如何将美的教育带给每一个孩子,让他们的生命得到滋养?美学如何从“锦上添花”的教育“奢饰品”变成人人都可享受的教育“必需品”?期待大家的聆听和参与。


   第三场对话嘉宾介绍   


“小飞机”郑腾飞

北京大学化学学士、麻省理工化学生物学博士;学成归来,从一名科学家转型成为教育工作者,反思基础教育的种种问题;2016年,加入平和教育集团,教授IBDP化学和知识论课程;目前,担任筑桥实验小学副校长,专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工作之余,面向家长、教师和社会普及科学教育,开设有视频号“小飞机教育常识课堂”。


“全国最美教师”王菲

参加工作13年,扎根乡村。
2014年开始,进行数字化教学改革,探索一条适应乡村孩子们的互联网学习之路;2015年起,担任沪江互加计划美丽乡村公益导师,通过网络给全国乡村孩子上音乐课、晨读课,让数十万乡村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2017年,荣获“马云乡村教师奖”;2020年,王菲老师被中宣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最美教师”称号。


导演  张同道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长期关注教育和文化领域,纪录片代表作有《小人国》《成长的秘密》《零零后》《文学的故乡》等。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500+篇优质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