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抑郁障碍之“你好,我的痛苦与压抑”

国科大心理中心 国科大心理中心 2023-05-13


抑郁情绪与抑郁障碍


  • 觉得自己很失败

  • 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

  • 突然对好多事情提不起兴趣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类似的感受,但多数人出现的只是抑郁情绪,并不是患有抑郁症。抑郁情绪作为负性情绪的一种,对个体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通过识别和调节负性情绪,个体可以探索到更合适自己发泄的途径,从而使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达到平衡。与抑郁情绪不同,抑郁症不单会有悲伤沮丧的感觉,还存在空虚、易激惹心境,伴随躯体和认知改变,显著影响到个体功能。

其实临床上,抑郁症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作为一个类别统称为抑郁障碍,并根据病程、时间或假设病因的差异划分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经前期烦躁障碍、物质/药物所致的抑郁障碍、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障碍等[1]。举例来说,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用于诊断表现出持续易激惹和频繁发作极端行为失控的儿童,重性抑郁障碍特征性地表现为2周以上明确的发作,涉及情感、认知和植物神经功能的明显变化以及发作间的缓解,而持续性抑郁障碍是一种慢性的抑郁形式,当成年人心境紊乱持续至少2年,儿童持续至少1年时,可考虑给出此诊断。

抑郁障碍的症状复杂,个体差异也很大,但存在共性。病情会影响患者心理、躯体、社会功能等多方面,以下是抑郁障碍一些常见的症状表现,抑郁障碍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或悲伤,感到绝望和无助,感到焦虑或担心,常常流泪,自卑、自责或有内疚感,感到烦躁或对他人不耐烦,对过去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丧失愉快感,出现自杀或自伤的念头或行为;行动或说话的速度变慢,食欲或体重改变(通常会减少,但有时会增加),出现无法确定原因的身体疼痛,便秘,体能下降,性欲减退,月经紊乱,睡眠障碍;患者会减少社交活动,避免与朋友接触,其工作与家庭生活也可能受到影响。

此外,抑郁障碍也会与其他障碍共病或作为症状之一出现,如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症、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物质滥用等。

抑郁障碍的诊断必须在精神科医生评估后,由专业医学机构出具。如发现抑郁障碍相关症状表现,请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


对抑郁障碍的偏见


近年来,抑郁障碍虽然被人常常提起,但很多人对抑郁障碍的认知并不全面和准确。很多人连同一些患者在内,对抑郁障碍存在一些误解。比如有人认为坚强的人是不会抑郁的,抑郁障碍是内心软弱的表现抑郁只是悲伤难过而已,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自我恢复;或把抑郁障碍看成是中产阶级特有的疾病,低收入人群忙碌于生活,不会被抑郁障碍困扰;抑郁障碍依靠药物治疗就可以很快痊愈;抑郁障碍患者想得太多而且太过消极,只要患者留意到客观事实说服自己没什么大不了就能克服抑郁障碍;甚至一些抑郁障碍患者也因为羞愧和耻辱感试图自己应付症状,从未向他人求助或提起过自己的挣扎与抗争


正确认识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的病因非常复杂,与遗传、生物化学、社会心理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学研究表明,抑郁障碍是一类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疾病,家族中存在抑郁障碍亲属的人群,患上抑郁障碍的几率远高于普通人群,且与抑郁障碍亲属的血缘关系越近,其患病的几率越高[2],这并不是说所有抑郁障碍家族史的人都会患上抑郁障碍,因为遗传并不是抑郁障碍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生物化学因素对抑郁障碍的影响也很值得留意,近年研究显示单胺类神经递质是诱发抑郁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3],主要包括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ACH)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能(GABA)、谷氨酸能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链和脑肠肽(脑内神经肽)也与抑郁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另外,受体功能改变以及神经内分泌紊乱,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的亢进、血清胆固醇血(TC)下降、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也会提高抑郁障碍的发生率。

此外,社会心理研究提示家庭环境、应激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抑郁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低、矛盾冲突多、情感表达少,社会支持少,负性应激性生活事件(如丧偶、亲人病故、离婚、失业、婚姻不和谐等)和慢性心理社会刺激(如长期贫穷、患有慢性躯体疾病、人际纠纷、家庭矛盾等)[4]个体消极或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也可能是诱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为抑郁障碍正名


由此可见,抑郁障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类疾病,事实上很多患者经历很多,能力也强,感情丰富并不是软弱的标志;抑郁和悲伤难过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的确不容易区分,但悲伤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悲伤的人虽然因为不幸感到难过,但仍然能够享受事物并对未来保持乐观,抑郁却是一类疾病,抑郁的反面并非快乐而是活力,除了悲伤,患者很难享受任何事物对未来也不抱有期待;抑郁障碍不是中产阶级特有的疾病,低收入人群常常因为感受和其生活状态相称而被人忽视患有抑郁障碍;虽然通过专业的治疗,大部分受抑郁障碍困扰的人情况会有所好转,但治疗是长期的,患者通常会经历多次好转复发再好转的过程;其实一部分抑郁障碍患者可以意识到抑郁情绪对自己的影响,甚至明白在情绪的影响下自己看到的“事实”可能会说谎,却无法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摆脱抑郁障碍的掌控[5];抑郁障碍让患者精疲力尽,对病情保持沉默,只会让症状变得更加严重,向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员求助才是病情好转的第一步


抑郁障碍的治疗


 抑郁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药物作为治疗抑郁障碍的主要方法,在控制抑郁障碍症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精神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调整剂量,选用疗效好、安全性高的抗抑郁药物,抑郁障碍患者请务必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

在心理治疗方面,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认知行为治疗的目标是减少和消除自杀危险,提高行为活动水平,增加愉快感和奖赏行为,增加和强化社会关系,提高自尊,减少自我批评,以达到帮助患者发展短期和长期积极目标愿望的目的[6]

回避抑郁障碍只会让病情更为凶猛,能够承认并接纳自己患有抑郁障碍事实的人,表现得更好,最终也会康复起来。经历抑郁障碍虽然艰难,但也正是由于那段灰暗的经历帮助我们思考更多,认识更多,感悟更多。正视抑郁障碍并不能保证病情不再复发,但是却能改变我们看待抑郁障碍复发的态度,甚至减弱病情复发的程度。社会、家人对抑郁障碍的认识,对抑郁障碍患者的理解和支持,可以让患者知道自己并不是孤身一人,让患者相信自己需要帮助,帮助患者学会接受和爱抑郁的自己,从而推动他们去寻找并抓住活下去的理由,拥有属于他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ISBN 978-7-301-25812-5

2.Greden J F. Physical symptoms of depression: unmet need[J]. J Clin Psychiatry, 2003, 64(suppl 7): 5-11.

3.朱敏.浅谈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9): 158-159.

4.刘春林,阮克锋,高君伟,等.抑郁症的多机制发病[J].生理科学进展, 2013, 44(4): 253-258.

5. Andrew Solomon. Depression, the secret we share https://www.ted.com/talks/andrew_solomon_depression_the_secret_we_share

6.(美)莱希(Leahy, R. L.)等著,赵丞智等译.抑郁和焦虑障碍的治疗计划与干预方法(第二版)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ISBN 978-7-5019-9985-9

作者丨李小同

责编丨张洁

审阅丨肖斌 常梦宁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