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心理中心

其他

2024年中国科学院大学“5·25”心理健康节活动精彩举办

培育植物成长工作坊将助力同学们纾解压力,复健心灵改善情绪,促进健康当日雁栖湖校区游泳馆二层西侧舞蹈室同学们跟随心理咨询师曹娟的引导全天深化密集体验从基础到进阶的正念练习
5月26日 下午 6:46
其他

你有一封“5·25”心理健康节邀请函,请查收!

欢迎来到鼓圈工作坊用乐器充分表达身心共同融合成当下和谐的生命乐章用鼓歌提升精神、激发创造5月25日9:30-12:00雁栖湖校区游泳馆二层东侧连廊(舞蹈室)一起来通过击鼓唤醒你与生俱来的节奏DNA
5月23日 下午 11:13
其他

国科大心理咨询预约方式更新啦!

亲爱的UCASer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好的心理服务国科大心理中心筹备许久现正式启用“心赏”咨询预约系统咨询预约方式也随之更新转变之间亦有恒久的不变国科大心理中心会持续为大家提供温暖与支持一起来看“心赏”心理咨询预约系统使用指南(推荐手机端操作,方便快捷,举例如下)↓↓↓00下载“心赏”APP苹果用户可在App
2023年11月3日
其他

加油!国科大心理中心陪着你

查看更多另外面向全校同学举办的“国科在线系列讲座”上周开讲国科大心理中心带来首场讲座“风雨不动安如山——正念工作坊”一次讲座
2022年11月27日
其他

共克时艰!“正念工作坊”和你在一起

11月20日下午面向全校同学举办的“国科在线系列讲座”开讲国科大心理中心带来首场讲座“风雨不动安如山——正念工作坊”正念即带着善意与耐心专注于觉察自己与外界在当下发生了什么正念科学基于个人体悟式学习探索自我发掘身心资源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应季心灵课|国科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定制心理课程服务

应季心灵课为更好地开展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针对不同学年同学的服务,本学期心理中心面向各院系、各研究所推出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定制服务,讲座主题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协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帮助回所同学更好地适应所内生活,探索新阶段的人际沟通、自我发展、学习与职业规划,以及亲密关系等相关方面的主题讲座与活动。二、日常主题讲座压力管理、时间管理、自我成长、学习与职涯发展、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心理健康与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等主题讲座。1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指南2高校心理辅导员工作指南3研究生回所后适应4科研人员压力管理5时间管理6人际沟通7情绪调节8自我探索9职业发展规划10亲密关系主题11自我成长与独立12心理健康与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授课老师介绍肖斌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委员,高校心理热线协作机制发起人,美国心理学会心理治疗分会国际会员,国际依恋联盟中国分会主席,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临床经验。潇悦文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咨询师;英国心理学会(British
2022年10月27日
其他

预约心理咨询,看这篇就够了!

♬..♩“我们一直在,我们与你同行”国科大心理中心陪伴你的成长文字|潇悦文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应季心灵课| 国科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定制心理课程服务

Society)会员;美国语境行为科学协会(Association
2022年4月23日
其他

心赏计划丨心理情景剧大赛及心理短视频征集活动等你来

心赏计划为促进我校学生更为积极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以乐观、积极、开放的姿态拥抱生活,挑战人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
2021年9月28日
其他

招募|国科大学生学业与身心状态访谈志愿者报名开始

我们希望你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到访谈活动中,并对受访同学抱有友好的态度。当然,没有心理学基础完全不是问题!在访谈活动正式开始前,你会接受专业的访谈技巧培训哦!我需要做什么?能得到什么?
2021年5月18日
其他

心赏计划丨国科大“5·25”心理健康节开幕式暨心理情景剧决赛展演顺利举行

2021年4月24日,国科大“5·25”心理健康节开幕式暨心理情景剧决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东区礼堂举行。开幕心理中心主任肖斌老师主持本场活动,向师生介绍了心赏计划及今年的心理健康节主题为“自信人生、悦纳自我”。牛晓莉副校长致辞并宣布心理健康节正式开启,她鼓励同学们不仅要具备向外创造的勇气和力量,还要拥有不断向内心深处行走的智慧和能量。随后学生工作部王岗部长回顾了“5·25”心理健康节的发展历程,并鼓励同学们丰富自我、打开心扉。最后学生代表张朔同学从学生角度介绍了易遇到的心理困扰,呼吁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保持心理健康,主动寻求心理中心或院系老师的帮助。“5·25”心理健康节正式开启后,来自南海海洋所、华南植物园、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及院系联合队伍等六支队伍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心理情景剧决赛展演。心理情景剧以舞台表演的形式浓缩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与冲突,鼓励表演者以平实动人的演出还原生活的真谛,让观众在情绪的转变中产生共鸣、突破自我、找到新生。本次国科大心理情景剧比赛更是以“我的专业,我的校园”为主题,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成为自己剧本主角的舞台。展演01理想:以梦为舟,《起航-心灵航线》从拖延海藻林中寻找关键困扰在情感漩涡中拨打心灵电话再走出科研深渊,找到自己的本心岛让我们以梦为舟直面求学科研路上的苦闷与迷茫参演:南海海洋研究所02勇气:直面生活,揭秘《隐秘的心境》即将延毕的残酷事实生活苟且下爱情、亲情、友情的脆弱多少隐秘的心境没有被揭秘这里有最完备的果壳心理咨询流程努力生活的我们一起直面生活这出好戏参演:多院系联合03救赎:突破枷锁,《救赎》自我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你不放身边的误解、自我的对抗让主角深陷至暗时刻不断挣扎希望我们都能学会与自我和解参演:多院系联合04新生:冲破厚“茧”,重获《新生》生活学习一团糟的苏茧打破迷茫与焦虑的忧梦冲破自欺欺人的厚茧完成与苏茧二号的和解自我解困,获得新生参演:多院系联合05尊重:怒喜思悲恐,《五个我》都是“我”难以言喻的情绪在梦中浮现每一个真实的自我都值得被尊重“怒喜悲恐”四个感情化身幽默出演带领主角“思”解决心结走出阴影参演:华南植物园06理解:有效沟通,打开《心门》科研之艰,学习之难重重压力下是否被迫因外界做出转变且看主角们在爱情、离别、自卑面前如何选择、面对和突破自我参演:电子电器与通信工程学院颁奖经过专业评委打分和现场观众投票,比赛结果也随之而出。最佳观众喜爱奖:《心门》最佳舞台效果奖:《心门》最佳团体奖:《起航-心灵航线》优秀辅角奖:刘婉钰、董笑岩最佳男主角:贺澎最佳女主角:王僖蕊剧目三等奖:《隐秘的心境》、《起航-心灵航线》、《心门》剧目二等奖:《新生》、《五个我》剧目一等奖:《救赎》观众此次活动有300余名师生来到现场观看,为了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心理中心首次尝试进行大型活动的线上直播,有900余人观看直播并留言互动。“这次展演让我非常惊喜!”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2020级研究生马俊贤同学说,“尤其看到《救赎》的男主角被一群‘黑狗’吞没、挣扎时,伴随着灯光的熄灭,我的心也揪紧了。灯光亮起时,我也跟着松了一口气。”现场观众雅丽更是有感而发:“心理情景剧这种形式可以让更多人对抑郁情绪有所了解,让大家知道抑郁就像感冒,不要畏惧,通过合适的心理咨询,一切都是能够好起来的。希望这个活动多多举办,明年我还想来到现场。”幕后从举办系列活动、指导剧本写作,到评审、修改、反复答疑,再到今天舞台上的灯光、音响、背景各个方面,心理中心常梦宁、秦蕾老师及兼职咨询师曹林晨、刘慧涵、董畅带领心理协会的10余名志愿者矜矜业业地在幕后筹备,带来了惊艳的展演。每个参赛团队也有自己的幕后“英雄”,在会场的最后总是拿着电脑、捧着剧本的他们,还有拖着追光灯、异常专注的他们,被问到辛不辛苦时,只是微微一笑,“台上的同学才辛苦呢。”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2021学年“5·25”心理健康节开幕式暨心理情景剧决赛展演到此顺利结束,感谢参演团队、幕后工作人员为我们带来了这场触动心灵的视听盛宴,也期待更多同学积极参与后续的“5·25”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心理情景剧我们明年不见不散!文字
2021年4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与人格障碍心理学家对于人格有着不同的界定,如果把对人格概念的界定综合起来考察,下一个粗略的定义,人格(Personality)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全部心理特征与身体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固有的行为模式及为人处事的习惯方式[1]。当个体的人格特质缺乏弹性、适应不良并导致显著的功能损害或主观痛苦时,会构成人格障碍。因此,人格障碍(Personality
2021年1月15日
其他

正确认识读写障碍

读写速度很慢拼写总是出错听课很流畅,但记笔记有困难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他们可能正在被读写障碍所困扰。本文内含读写障碍应对小贴士,请看到最后哦。01读写障碍读写障碍(dyslexia)是一种最常见的特定学习障碍。读写障碍源于脑神经生理原因,其特点是难以准确和/或流利地识别文字(word
2021年1月5日
其他

心赏计划|“脱“卷”而出??”话题讨论报名暨“一起讨论拖延”活动总结

“不到最后一天是不可能完成作业的……”“每天都被ddl追着跑的感觉你体验过吗?”“拖延症真的让我好烦好烦好烦!可是就是改不掉!”“在线等一个治疗方法,急!”第一期讨论答疑活动圆满落幕啦!常年被拖延症困扰的同学们是否及时参加了呢?拖延现状什么?没赶上?没关系!这就给您回放!首先……这是个什么活动??怎么没听说过???心赏计划之——(一起拖延)一起大声讨论拖延时间:公元2020年12月13日地点:QQ:1104037470目的:旨在引导同学们客观了解普遍存在的拖延
2020年12月20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之做作性障碍

提到做作,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每到考核环节,就谎称生病的作业搭档?打肿脸充胖子,夸下海口的伪富豪?还是把他人痛点当玩笑,又装作不知情的假朋友?顾名思义,做就是所做出来的动作,作是作假,“做作”一词的意思是个体的做法和表现是装出来的,并不是出自于个性或内心,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效果而去表现。做作的人或让人感到做作的事背后其实蕴藏着某种动机,比如,称病请假是为了逃避应该承担的课业责任,夸下海口和炫耀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打压别人则是为了掩饰自卑心并获得优越感等。什么是做作性障碍类似的,临床上也有这种以伪造为特征的疾病,就是做作性障碍。做作性障碍(Munchausen's
2020年12月17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睡眠-觉醒障碍之失眠障碍

1睡眠-觉醒障碍入睡困难易被惊醒白天昏昏欲睡你偶尔出现以上情况吗?还是睡眠问题已经成为你生活的常态了呢?有调查显示,中国大约有4亿人存在睡眠问题,将近60%的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1]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今,睡眠问题更是日趋严重。长期的睡眠问题会影响身体调节能力,造成脑内代谢废物的堆积,并增加罹患痴呆、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临床将达到诊断标准的睡眠问题统称为睡眠-觉醒障碍。睡眠-觉醒障碍包括十类障碍或障碍群,分别是失眠障碍、嗜睡障碍、发作性睡病、与呼吸相关的睡眠障碍、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唤醒障碍、梦魇障碍、快速眼动(REM)睡眠行为障碍、不安腿综合征,以及物质/药物所致的睡眠障碍。本篇文章会针对失眠障碍做简要介绍。2失眠障碍失眠障碍(Insomnia
2020年12月8日
其他

心赏计划|观北师大心理剧有感

Day心赏计划|观北师大心理剧有感期待2020年11月29日晚上七点,北京师范大学“Knock
2020年12月8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创伤后应激障碍之“可以消除的恐惧”

创伤后应激障碍很多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创伤性事件,比如地震、疫情、严重的交通事故、亲人的突然离世等。每个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的身心反应有所不同,大多数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数周之内会自行缓解,但也有一些人的情绪反应和身体症状持续存在,例如经历地震后,有些人会持续感到恐惧,担心地震再次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感到无助,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极度悲痛或感到内疚、自责、愤怒,反复出现与逝去亲人有关的画面或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对于地震相关的声音、图像、气味等过度反应,出现失眠、做噩梦等。此种情况显示地震对其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若症状持续存在且越发严重应考虑是否患有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包括反应性依恋障碍、脱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本篇文章会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简要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2020年12月1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之“创伤是什么?”

01创伤是什么创伤(Trauma)一般指由外界因素造成的身体或心理的损害。身体的损害是由某种直接的外部力量造成的,受伤者通过自身免疫力和外源性的帮助,伤口得以愈合或因为支持因素不够,伤口恶化。心理的损害与此过程相似,由某种强烈的情绪伤害所造成的心理损害,有些得以平复,而有些则会引起个体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发生[1],这种可以引发个体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心理损害被称为创伤性事件。目前公认的分类方法将心理创伤事件分为两类:Ⅰ型创伤为经受的突然的打击,比如:经历自然灾害、人为灾难、意外事故,遭受暴力攻击、性侵、亲人意外去世等;Ⅱ型创伤是长期或反复性的折磨,比如:经历战争,遭受长期家庭暴力、虐待等[2]。02创伤对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的影响心理创伤对个体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发生在个体体格生长、器官和心理发育的儿童早期。研究显示很多成年期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都与童年早期的创伤密切相关。早期遭遇创伤的儿童大脑发育进程会受到影响,其脑功能也会受到损害。比如,虐待会造成神经通路的异常,身体和情感极度的忽视会造成神经生物学上一系列改变,如HPA系统失调、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并可造成海马体积缩小、前额叶中下部和腹部灰质体积明显增大等大脑实质性损害[3]。此外,一些研究表明被虐待或忽视儿童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会低于同年龄儿童,有创伤经历的儿童会出现言语记忆受损,也容易出现执行功能和注意系统缺陷。创伤对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也存在影响,早年被虐待、忽视的经历会使儿童形成不安全性依恋,表现为不信任他人,情绪难调控,胆小、社交退缩或攻击,难与同伴合作或建立长久的友谊等[4]。这些儿童因从小没有学会识别、解释、理解情感以及不同情感之间的差异,也不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情绪和社交障碍。早期创伤也可能会破坏个体人格发展,导致成年期人格障碍的发生。而青少年的身心尚未成熟,自我中心意识的觉醒使得他们容易出现更为复杂的心理反应。经历创伤的青少年认知功能可能会出现损害,体现在其言语记忆缺损,同时伴有消极认知的固着[5],消极认知的固着是对自身易感性的负面认知,有些青少年甚至以宿命论来解释自己遭遇的一切。青少年创伤后的情绪容易波动,主要特点为高抑郁、高焦虑、内疚、自责,而在意志方面表现为对富有意义活动的参与兴趣减弱甚至消失,情感表达减弱,对他人冷漠、退缩、抑制等。此外,某些青少年的行为也会有所改变,如同伴攻击性行为的增多,自伤,自虐,行为适应能力变差或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等[6]。成年人则可能表现为反复做内容和/或情感与创伤事件相关的痛苦的梦、出现闪回,在创伤事件后开始持续地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对创伤事件原因或结果持续性认知歪曲,感到害怕、恐惧、愤怒、内疚、羞愧,减少对重要活动的兴趣或参与,与他人疏远,易激惹,过度警觉等[7]。03创伤后表现当遭遇创伤事件时,个体会感到危险和无能为力,同时激活大脑的警报系统,即“斗争-逃避-沉默”反应,此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HPA轴)通过副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生理变化使身体得以自我防卫。对多数人来说,当创伤事件过去后,激素水平通常会在两周内恢复正常,但若创伤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斗争-逃避-沉默“反应持续被激活,则可能会导致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的诊断必须在精神科医生评估后,由专业医学机构出具。如发现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相关症状表现,请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04创伤的治疗目前,创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创伤聚焦认知行为疗法(TF-CBT)、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EMDR)、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其中TF-CBT以整合性的创伤叙事为特点,主要针对3~18岁儿童青少年,适用于各种创伤性经历引起的心理问题,TF-CBT通过心理教育和教养技能,放松和压力管理技能,情绪表达和调节技能,认知应对,创伤叙事,身临其境的暴露,亲自共同会谈,加强未来的安全教育和发展,这一系列的治疗过程以达到优化儿童的适应性功能/行为,增加儿童自我效能感以及帮助儿童增加生活中各个方面行为适应性的目的。EMDR主要通过对记忆意象、消极想法和躯体感受进行工作,旨在促进对创伤事件的信息加工过程,促进创伤相关的负性认知重构[8]。在治疗中,创伤者双目睁开,
2020年11月17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冰火两重天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抑郁障碍与双相及相关障碍在DSM-5分类中抑郁障碍与双相及相关障碍同属于心境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两个主要疾病亚型,但DSM-5将抑郁障碍与双相及相关障碍分为了两个独立的疾病。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双相及相关障碍的患者除抑郁发作外,还会经历躁狂发作或抑郁躁狂混合发作的形式。在DSM-5系统中,双相及相关障碍主要包括双相Ⅰ型障碍、双相Ⅱ型障碍、环性心境障碍、物质/药物所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和未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等[1]。双相及相关障碍不同亚型诊断存在差别,举例来说,双相Ⅰ型障碍不要求个体一生必须经历一次重性抑郁发作,双相Ⅱ型障碍要求个体一生至少经历一次重性抑郁发作和一次轻躁狂发作,而诊断环性心境障碍要求成年人经历轻躁狂和抑郁的周期至少2年(儿童要满1年),但从未达到躁狂、轻躁狂或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2]。双相及相关障碍不同亚型之间也存在共性,双相及相关障碍的患者通常表现为剧烈的情绪波动,出现躁狂和抑郁,且躁狂和抑郁的发作通常持续数周或数月。在抑郁发作期,患者的症状可能包括:感到悲伤,绝望或烦躁,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感到空虚或毫无价值,内疚或自责,精力不足,食欲不振,睡眠困难,出现自杀的念头等。在躁狂发作期,患者的症状可能包括:心境高涨,言语急促,自尊心膨胀或夸大,感到头脑中充满了伟大的新想法并制定了重要的计划,容易分心,易激惹或容易激动,精力旺盛,对睡眠需求减少,过度地参与那些可能产生痛苦后果的高风险活动(如无节制的购物),做出危险的行为等。此外,不同亚型的双相及相关障碍,抑郁和躁狂的模式不同,患者可能经历更长时间的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或在抑郁和躁狂发作之间,出现“正常”情绪期,或反复快速地从躁狂转为抑郁,中间没有“正常”情绪期,或同时出现抑郁和躁狂症状,如过度活跃的同时情绪低落等。双相及相关障碍的诊断必须在精神科医生评估后,由专业医学机构出具。如发现双相及相关障碍症状表现,请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对双相及相关障碍的偏见相比于抑郁障碍,人们对双相及相关障碍的了解相对较少,不仅容易将两者混淆,很多人也对双相及相关障碍存在误解,比如有人因为患者在情绪方面的症状表现,把双相及相关障碍等同于情绪波动;也有人因为双相及相关障碍的名称,误认为所有双相及相关障碍的患者都会不停地在抑郁和躁狂状态来回转换;或因为处于躁狂期的患者表现出的心境高涨,认为躁狂患者内心非常快乐,因而无需加以治疗;甚至有些双相及相关障碍的患者也对病情存在误解,认为除了药物和心理治疗外,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控制病情。正确认识双相及相关障碍双相及相关障碍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生物化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双相及相关障碍与遗传基因有关,研究显示家族中存在双相及相关障碍亲属的人群,患病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2],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单一基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基因共同作用导致了双相及相关障碍。其次,在生物化学因素方面,一种或多种神经递质水平的不平衡,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胺,可能会导致双相及相关障碍某些症状的发生,有证据表明,当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过高时可能会发生躁狂发作,而抑郁发作可能是由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过低造成的[3]。此外,环境因素被认为是双相及相关障碍的触发因素。应激性生活事件,尤其是关系的破裂,个体遭遇身体、性或情感虐待,亲人的去世,身体疾病,睡眠周期中断,以及巨大的经济、工作或人际关系压力也可诱发双相及相关障碍的发生[4]。为双相及相关障碍正名综上所述,双相及相关障碍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一类疾病,与情绪波动不同,双相及相关障碍更为严重,持续时间更长,病情也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患者在学习和工作上的表现,人际关系,财务稳定甚至个人安全;由于双相及相关障碍包含多种亚型,有些患者的确会比其他患者更快地在抑郁和躁狂之间转换,但这并不是典型表现,更多的患者表现为经历更长时间的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短期内躁狂发作的患者可能会感到快乐,但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很久,随着病情的发展,很多患者会变得狂躁易怒,也会出现言语急促、思维混乱等症状,做出冲动行为和危险行为;针对双相及相关障碍的病情控制,虽然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很重要,但患者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调整也会对病情的控制起到帮助作用。双相及相关障碍的治疗
2020年11月11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抑郁障碍之“你好,我的痛苦与压抑”

抑郁情绪与抑郁障碍觉得自己很失败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突然对好多事情提不起兴趣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类似的感受,但多数人出现的只是抑郁情绪,并不是患有抑郁症。抑郁情绪作为负性情绪的一种,对个体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通过识别和调节负性情绪,个体可以探索到更合适自己发泄的途径,从而使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达到平衡。与抑郁情绪不同,抑郁症不单会有悲伤沮丧的感觉,还存在空虚、易激惹心境,伴随躯体和认知改变,显著影响到个体功能。其实临床上,抑郁症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作为一个类别统称为抑郁障碍,并根据病程、时间或假设病因的差异划分为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重性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经前期烦躁障碍、物质/药物所致的抑郁障碍、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障碍等[1]。举例来说,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用于诊断表现出持续易激惹和频繁发作极端行为失控的儿童,重性抑郁障碍特征性地表现为2周以上明确的发作,涉及情感、认知和植物神经功能的明显变化以及发作间的缓解,而持续性抑郁障碍是一种慢性的抑郁形式,当成年人心境紊乱持续至少2年,儿童持续至少1年时,可考虑给出此诊断。抑郁障碍的症状复杂,个体差异也很大,但存在共性。病情会影响患者心理、躯体、社会功能等多方面,以下是抑郁障碍一些常见的症状表现,抑郁障碍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或悲伤,感到绝望和无助,感到焦虑或担心,常常流泪,自卑、自责或有内疚感,感到烦躁或对他人不耐烦,对过去喜欢的事物失去兴趣,丧失愉快感,出现自杀或自伤的念头或行为;行动或说话的速度变慢,食欲或体重改变(通常会减少,但有时会增加),出现无法确定原因的身体疼痛,便秘,体能下降,性欲减退,月经紊乱,睡眠障碍;患者会减少社交活动,避免与朋友接触,其工作与家庭生活也可能受到影响。此外,抑郁障碍也会与其他障碍共病或作为症状之一出现,如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症、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物质滥用等。抑郁障碍的诊断必须在精神科医生评估后,由专业医学机构出具。如发现抑郁障碍相关症状表现,请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对抑郁障碍的偏见近年来,抑郁障碍虽然被人常常提起,但很多人对抑郁障碍的认知并不全面和准确。很多人连同一些患者在内,对抑郁障碍存在一些误解。比如有人认为坚强的人是不会抑郁的,抑郁障碍是内心软弱的表现;抑郁只是悲伤难过而已,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自我恢复;或把抑郁障碍看成是中产阶级特有的疾病,低收入人群忙碌于生活,不会被抑郁障碍困扰;抑郁障碍依靠药物治疗就可以很快痊愈;抑郁障碍患者想得太多而且太过消极,只要患者留意到客观事实,说服自己没什么大不了就能克服抑郁障碍;甚至一些抑郁障碍患者也因为羞愧和耻辱感试图自己应付症状,从未向他人求助或提起过自己的挣扎与抗争。正确认识抑郁障碍抑郁障碍的病因非常复杂,与遗传、生物化学、社会心理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学研究表明,抑郁障碍是一类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疾病,家族中存在抑郁障碍亲属的人群,患上抑郁障碍的几率远高于普通人群,且与抑郁障碍亲属的血缘关系越近,其患病的几率越高[2],这并不是说所有抑郁障碍家族史的人都会患上抑郁障碍,因为遗传并不是抑郁障碍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对抑郁障碍的影响也很值得留意,近年研究显示单胺类神经递质是诱发抑郁障碍的重要影响因素[3],主要包括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ACH)等。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能(GABA)、谷氨酸能及其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链和脑肠肽(脑内神经肽)也与抑郁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另外,受体功能改变以及神经内分泌紊乱,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的亢进、血清胆固醇血(TC)下降、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也会提高抑郁障碍的发生率。此外,社会心理研究提示家庭环境、应激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在抑郁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低、矛盾冲突多、情感表达少,社会支持少,负性应激性生活事件(如丧偶、亲人病故、离婚、失业、婚姻不和谐等)和慢性心理社会刺激(如长期贫穷、患有慢性躯体疾病、人际纠纷、家庭矛盾等)[4],个体消极或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也可能是诱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为抑郁障碍正名由此可见,抑郁障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一类疾病,事实上很多患者经历很多,能力也强,感情丰富并不是软弱的标志;抑郁和悲伤难过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的确不容易区分,但悲伤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悲伤的人虽然因为不幸感到难过,但仍然能够享受事物并对未来保持乐观,抑郁却是一类疾病,抑郁的反面并非快乐而是活力,除了悲伤,患者很难享受任何事物对未来也不抱有期待;抑郁障碍不是中产阶级特有的疾病,低收入人群常常因为感受和其生活状态相称而被人忽视患有抑郁障碍;虽然通过专业的治疗,大部分受抑郁障碍困扰的人情况会有所好转,但治疗是长期的,患者通常会经历多次好转复发再好转的过程;其实一部分抑郁障碍患者可以意识到抑郁情绪对自己的影响,甚至明白在情绪的影响下自己看到的“事实”可能会说谎,却无法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摆脱抑郁障碍的掌控[5];抑郁障碍让患者精疲力尽,对病情保持沉默,只会让症状变得更加严重,向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员求助才是病情好转的第一步。抑郁障碍的治疗
2020年11月2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强迫症之“我在努力让自己别去想”

https://www.ted.com/talks/dr_natascha_m_santos_debunking_the_myths_of_ocd8.Olatunji
2020年10月25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焦虑症之特定恐惧症

焦虑障碍的分类根据DSM-5的标准[1],焦虑障碍包括那些以过度害怕、焦虑和相关行为紊乱为特征的障碍。常见的焦虑障碍有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症、特定恐惧症、分离焦虑障碍等。本篇文章会针对特定恐惧症做简要介绍(其他焦虑障碍相关文章见本文底部)。特定恐惧症特定恐惧症(Specific
2020年10月16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焦虑症之广场恐惧症

焦虑障碍的分类根据DSM-5的标准[1],焦虑障碍包括那些以过度害怕、焦虑和相关行为紊乱为特征的障碍。常见的焦虑障碍有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症、特定恐惧症、分离焦虑障碍等。继之前介绍的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本篇文章会针对广场恐惧症做简要介绍。广场恐惧症广场恐惧症(Agoraphobia,AP)是指当个体离开家、处于人群中或在不易离开的环境中时就会感到焦虑,而且通常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反应以及立即采取措施回避当下场景的一组障碍。广场恐惧症经常以惊恐发作开始,因害怕在惊恐发作或出现窘迫症状时难以逃离或得不到帮助,从而形成对特定场景的恐惧[2]。有学者认为广场恐惧症是惊恐发作的持续发展,而非独立疾病,DSM-4把该类患者归入“惊恐障碍伴广场恐惧”或“有惊恐发作史的广场恐惧”。但更多的学者支持广场恐惧症是不同于惊恐障碍的独立疾病,DSM-5采纳了此种观点,将广场恐惧症作为焦虑障碍的一个独立亚型。许多人认为广场恐惧症患者只是对开放空间恐惧,但实际上患者也可能会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逛商场、离开家时感到害怕。如果广场恐惧症患者发现自己处于压力状态,很可能会惊恐发作,具体症状表现包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发热、出汗、感到恶心等。患者会避免身处引发焦虑的情境,只能在朋友或家人的陪伴下离开家,患者也会选择网上购物来代替实体店购物,这种行为的变化称为回避。患者的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会持续至少6个月。广场恐惧症的诊断必须在精神科医生评估后,由专业医学机构出具。如发现广场恐惧症相关症状表现,请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对广场恐惧症的偏见人们对广场恐惧症普遍存在误解,有人认为广场恐惧症患者处于压力状态时出现的惊恐发作是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的表现,如精神分裂症、心脏病、癫痫、中风等;有人认为广场恐惧症是终身疾病,传统的药物治疗对病情无效;广场恐惧症患者就算采用心理治疗,也必须通过挖掘童年经历且长程的心理治疗才会起效。甚至,有些广场恐惧症患者也常常对病情存在误解,对焦虑有着不切实际的信念,比如“所有焦虑都是不好的”、“我必须立即去除焦虑”等等。正确认识广场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是生理因素,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广场恐惧症的发病具有遗传性[3]。人体的5-HT
2020年10月9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焦虑症之惊恐障碍

01焦虑障碍的分类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标准[1],焦虑障碍包括一系列以过度害怕、焦虑和相关行为紊乱为特征的障碍。常见的焦虑障碍有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症、特定恐惧症、分离焦虑障碍等。继之前介绍的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本文将针对惊恐障碍做简要介绍。02什么是惊恐障碍惊恐障碍(Panic
2020年9月18日
其他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丨预防自杀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今天是9月10日,也是第18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自2003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以帮助公众了解诱发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增强人们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预防自杀行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数据表明[1],全球每年大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死亡,自杀死亡的人数比战争和凶杀的总数还要多57%。此外,报告也显示自杀已成为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每年有数百万人经历自杀带来的丧亲之痛或受此影响。相比于高收入国家,75%的自杀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据统计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自杀死亡,且自杀未遂人数可能比自杀死亡人数高20多倍。自杀的主要群体为青少年和女性人群,究其原因可能是青少年和女性群体在面临高压力时,缺乏有效的调节方法和支持体系。01对自杀行为的常见错误认识较高的自杀率也与大众对自杀行为的错误认识有关,比较常见的有[2]:_错误认识正确理解谈论自杀的人不会伤害自己,他们只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在遇到某人谈论自杀念头、企图或计划时,应当采取一切必要的防范措施。所有可能构成自残的威胁均要认真对待。自杀往往是一时冲动,没有任何征兆。自杀看上去可能是一时冲动,但也可能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许多自杀者会通过口头或行为来传递他们意图伤害自己的信息。自杀患者确实想死或是一心求死。大多数想自杀的人都会至少跟一个人交流他们的自杀想法,或者拨打求助电话,这正是他们犹豫不决的证据,而非一定要死。当一个人显示改善迹象或自杀未遂,他就脱离危险了。最危险的时刻正是危机刚刚过去,或是自杀未遂后治疗的初期。重度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初期,症状有所缓解,但仍伴有较强的痛苦体验,随着行动能力慢慢恢复,自杀的风险可能增加。自杀往往是遗传的。并非每起自杀事件都和遗传有关,但如果家庭成员有过自杀行为,其自杀意图会对家庭中儿童的自杀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其自杀行为史也会对后代造成家族遗传性情绪障碍。自杀者或有自杀企图的人都是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虽然与精神疾病有关,但是我们不应高估两者关联。有些自杀事件中精神异常现象并不明显。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与自杀者谈论自杀问题,是在进行自杀的提示。事实上,确定当事人的情感状态和走出因压力引起的窘境,是打消自杀念头的必要步骤。自杀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自杀会发生在任何国家、任何人群和任何家庭当中。一旦一个人尝试过自杀后,他绝不会再尝试第二次。相当数量的自杀未遂者会再次试图自杀。这些对自杀的误解,无论是人们对自杀者存有偏见,还是出于自身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们很少向自杀者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资源。02自杀的分类面对自杀者,人们过于宽泛地使用“自杀”一词,实则忽视了自杀行为背后隐藏的不同意图。法国社会学家Emile
2020年9月10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正确认识进食障碍

01什么是进食障碍?难过时,有些人化悲痛为食欲焦虑时,有些人茶不思饭不想看到喜欢的食物,有些人一时不能自制,胡吃海塞在日常生活中,以上情况经常发生,这些属于进食障碍吗?进食障碍(eating
2020年9月9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看得见的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慢性的、严重的精神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特殊的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症状通常可分为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必须在精神科医生评估后,由专业医学机构出具。如发现精神分裂症相关症状表现,请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阳性症状幻觉: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或感觉到实际并不存在的东西,对患者而言却是非常真实的。最常见的幻觉是幻听。妄想:不切实际的非常规信念,基于错误、奇怪或不现实的观点,患者可能以为受到他人骚扰,迫害,跟踪,监视,密谋,毒害等。思维混乱:患者的思想和言语变得混乱,很难集中注意力,也难以让他人理解。行为和思想的变化:有些患者认为自己的思想,身体被他人控制等。阴性症状最初的阴性症状通常被称为精神分裂症的前驱期,主要表现在情感反应、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三个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情感表达的减退、情感平淡或动机缺乏;回避、对社交缺乏兴趣;学习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言语贫乏、甚至失语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偏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超过2000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除去病情造成的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背负污名、遭受歧视的现象十分常见。公众对精神分裂症的偏见,在无形中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常见的偏见有:精神分裂症是心理素质不好造成的;精神分裂症是治不好的,一旦患病生活就没有了希望;精神分裂症就是疯了,傻了;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暴力倾向,会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等。那么,客观情况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认识精神分裂症呢?精神分裂症的CT表现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借助于脑影像学,CT作为检查手段之一,可较为直观地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这是早期评价精神分裂症脑损伤的重要方法。研究[1]显示相比于健康体检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脑萎缩CT表现,主要为侧脑室、第三脑室适度扩大,脑沟、脑裂增宽,脑脊液空间增大,大脑不对称,外侧裂不对称,大脑弥漫性脑萎缩,额颞叶萎缩,松果体钙化过早出现等。精神分裂症可能也与前额叶结构及功能障碍有关[2]。精神分裂症患者意欲低下、始动性缺乏、情感淡漠等症状可能是由于前额叶的破坏性病变导致的。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额叶及额顶叶白质脱髓鞘发生率较高,患者出现的淡漠、记忆力和智力减退,行为幼稚、情绪欣快等症状和行为[3]可能与其脑皮层白质的丢失相关[4]。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脑CT异常与精神分裂症不同症状、病情反复发作之间也具有相关性。有研究者以PANSS量表为依据,将患者以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首发、复发分类,并对患者进行了CT扫描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局部脑CT结构异常发生率高于阳性症状为主的患者,提示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存在器质性改变[5]。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额顶叶白质脱髓鞘发生率高于阳性症状为主的患者,说明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脑皮层白质丢失的发生率高,可能是由于患者的阴性症状致使其长期自我封闭,大脑长期不活动所致[6]。研究证明了首发或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存在额叶及额顶叶白质脱髓鞘,脑室及侧脑室增大,脑沟、脑池及脑裂增宽等脑结构异常,说明脑皮层白质改变及脑萎缩发生在精神分裂症早期。此外,病程、发作次数、药物治疗、社会功能退化等因素也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透明隔增宽、空泡蝶鞍等脑结构改变。为精神分裂症正名由此可见,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存在异常,患者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此外,精神科医生在给出诊断后,会针对患者情况,提出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有些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辅助治疗。不少患者预后情况良好,可以回归正常生活;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领域的认知功能并非全面而均衡受损,某些认知功能甚至未受损[7];只有少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在病情发作时呈现出暴力冲动,大多数患者不会有暴力行为。专业全程的治疗和心理社会支持可以减少患者严重复发的可能性,而社会偏见的去除也会很大程度上减弱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庭的病耻感和其带来的负面情绪,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
2020年9月9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焦虑症之广泛性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的分类根据DSM-5诊断标准[1],焦虑障碍包括那些以过度害怕、焦虑和相关行为紊乱为特征的障碍。常见的焦虑障碍有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广场恐惧症、特定恐惧症、分离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等。继上篇文章介绍了社交焦虑障碍,本篇文章会针对广泛性焦虑障碍做简要介绍。广泛性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sed
2020年9月5日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焦虑症之社交焦虑障碍

978-7-117-20548-13.刘东台,李小健.社交焦虑障碍发展成因探讨(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5:376-3814.Murray
2020年8月29日
其他

国科大心理APP预约功能使用指南

国科大心理APP预约功能使用指南下载国科大心理APP,地址https://www.pgyer.com/c0je
2020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