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创伤后应激障碍之“可以消除的恐惧”

国科大心理中心 国科大心理中心 2023-05-13

创伤后应激障碍

很多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创伤性事件,比如地震、疫情、严重的交通事故、亲人的突然离世等。每个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的身心反应有所不同,大多数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数周之内会自行缓解,但也有一些人的情绪反应和身体症状持续存在,例如经历地震后,有些人会持续感到恐惧,担心地震再次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感到无助,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极度悲痛或感到内疚、自责、愤怒,反复出现与逝去亲人有关的画面或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对于地震相关的声音、图像、气味等过度反应,出现失眠、做噩梦等。此种情况显示地震对其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若症状持续存在且越发严重应考虑是否患有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类疾病的统称,包括反应性依恋障碍、脱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本篇文章会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简要介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个体面临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后延迟性发生的一类临床症状严重、极大损害精神健康的应激相关障碍[1]。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其一是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侵入性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反复的,侵入性的创伤性事件有关记忆,做噩梦,出现闪回(个体的感觉或举动好像创伤性事件重复出现)等;其二是患者会持续地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任何刺激;其三是患者对于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反应性明显改变,可能表现为易激惹、过度警觉、睡眠障碍、难以集中注意力等;此外,患者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认知和心境也会出现负性改变,比如无法记住创伤性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持续性放大负性信念和预期,因持续性歪曲认知对创伤性事件的原因或结果而责备自己或他人,持续感到害怕、恐惧、愤怒,丧失正性体验或对人和事的兴趣等;症状持续时间需超过1个月[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必须在精神科医生评估后,由专业医学机构出具。如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症状表现,请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偏见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于很多人来说还很陌生,人们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和了解也不够准确。有人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体征隐秘,不易察觉而认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是无病呻吟;有人因经历同样创伤性事件的不同个体心理表现不同,而认为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个性软弱;当有人看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被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刺激物触发出现强烈身体及情绪反应时,认为患者小题大做,反应过敏;或在看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远离人群,使自己处于孤独状态时,简单粗暴的将患者等同于性格孤僻;更有甚者,用病情定义患者,把创伤后应激障碍看作是患者个人的失败

正确认识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涉及众多方面,双胞胎的遗传学研究发现在经历同样的应激事件后,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更容易一起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分子遗传学研究也表明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与多巴胺受体基因DRD2,、多巴胺转运体基因DAT,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GR), γ氨基丁酸(GABA)受体基因,载脂蛋白E(APOE)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和神经肽Y(NPY)基因有关[3]

 神经内分泌研究显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可能存在CRH脱抑制,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敏感性增强以及GR介导的负反馈增强[4],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持续升高,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显著降低等[5]。脑结构及影像研究则提示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海马、前扣带、胼胝体和岛叶体积缩小,丘脑, 顶叶皮质, 额下回功能下降, 而杏仁核, 后扣带回, 海马回等活性增强[6]

在社会心理因素方面,一些研究发现个性表现较为敏感、多疑、胆怯、偏执的个体社会适应能力不良,往往遭受到更多的社会心理有害刺激并难以有效地抵御这些刺激, 更容易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此外,应付方式也是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些经历创伤性事件后表现的较为悲观, 消极, 逃避现实的个体更容易进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7]

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正名

由此可知,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体验反复闯入意识或梦境中,高度的焦虑状态以及回避任何能引起此创伤性记忆的场景,病情会极大的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因素众多,心理因素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来说,被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和记忆如同再次经历一次创伤性事件,引起神经系统化学性的涌现,重现经历原始创伤性事件时的恐慌和无助感,使得患者出现过度警觉等症状,患者的表现并不是自身可以控制的[8];与性格孤僻不同,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远离人群目的在于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刺激;创伤后应激障碍绝不是个人的失败,而是个体用来应对危险经历的生理机制出现了问题,在专业的治疗下,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创伤性事件带来的影响不容易解决,但如果想要病情好转,寻求专业帮助是唯一有效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方法。目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科医生通常会建议选用心理治疗方法,但如果病情较为严重或病情持续存在,医生可能建议患者采取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目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主要治疗药物为抗抑郁药,首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用药物种类和剂量。

创伤后应激障碍常用的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治疗(CBT)和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等(EMDR)。认知行为治疗旨在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治疗强调暴露技术,包括针对创伤性记忆的想象暴露、针对内在和外界线索的暴露、针对回避情景的现场暴露,以及认知重建技术来帮助患者应对他们生活中涉及创伤性体验的问题。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方法,已被发现可以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治疗通过患者的眼睛跟随治疗师手指的移动左右移动,同时回想起创伤事件发挥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眼动脱敏与再加工的工作原理,但此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改变对创伤性事件的负面看法。

此外,社会的支持和接纳是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恢复的关键,很多研究表明,得到家庭社会及时支持的受创伤者,会减少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风险[9]。而对于已经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来说,相信他们对经历的描述,不责怪他们的反应,理解尊重他们,保持耐心,鼓励他们就医和治疗,才是向他们提供帮助的最优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凌江,于欣.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ISBN 978-7-117-12743-1

2..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ISBN 978-7-301-25812-5

3.Broekman BFP, Olff M, Boer F. The genetic back ground to PTSD[J].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2007,31:348-362.

4.deKloet CS, Vermetten E, Geuz E, et al. Elevated plasma 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 levels in vete-ran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Prog Brain Res,2008,167:287-291.

5.Strawn JR, Geracioti Td. Noradrenergic dysfunction and the psychopharmacolog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8,25:260-271.

6.Douglas Bremner J. Neuroimaging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Other Stress related disorder[J]. Neuroimaging Clin N Am,2007,17(4):523-529.

7.张义,党海红.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心理学危险因素[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8,14(2):186-187.

8. Joelle Rabow Maletis: The psycholog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https://www.ted.com/talks/joelle_rabow_maletis_the_psychology_of_post_traumatic_stress_disorder/up-next

9.陆邵佳,李凌江,高维佳,贺达仁.创伤后应激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6)49-50.

作者丨李小同

责编丨张洁

审阅丨肖斌 常梦宁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