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异常“去污名”系列丨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之做作性障碍

国科大心理中心 国科大心理中心 2023-05-13

提到做作,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 每到考核环节,就谎称生病的作业搭档?

  • 打肿脸充胖子,夸下海口的伪富豪?

  • 还是把他人痛点当玩笑,又装作不知情的假朋友?

顾名思义,做就是所做出来的动作,作是作假,“做作”一词的意思是个体的做法和表现是装出来的,并不是出自于个性或内心,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效果而去表现。做作的人或让人感到做作的事背后其实蕴藏着某种动机,比如,称病请假是为了逃避应该承担的课业责任,夸下海口和炫耀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打压别人则是为了掩饰自卑心并获得优越感等。

什么是做作性障碍

类似的,临床上也有这种以伪造为特征的疾病,就是做作性障碍。做作性障碍(Munchausen's syndrome),又名孟乔森综合征,是指个体有意制造或伪装疾病,包括伪装躯体疾病、受伤或精神障碍[1]。伪造自己患病的患者被称为一般做作性障碍,而伪造他人患病(如子女、配偶或老人)的患者被称为代理做作性障碍。

做作性障碍患者通常有4种主要的伪造或诱发疾病的方法,包括:对症状撒谎,患者会伪装难以证明的症状,如剧烈头痛、假装癫痫发作或晕倒;篡改检查结果,如加热温度计以证明自己发热或向尿样中加血;自我伤害,如切割或灼伤自己,或故意吃药或过期的食物引发症状;使已有病情加重,如将粪便涂在伤口处以引起感染,或故意撕裂已愈合的伤口等。做作性障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也可能包括周转于不同医院;没有相关证据支持却自称患有复杂而严重的疾病;自称的症状与检查结果不符;症状加重却无明显诱因;愿意主动接受痛苦或危险的医学检查或治疗方法;症状模糊不清,或完全为“教科书样”症状等[2]

做作性障碍的诊断必须在精神科医生评估后,由专业医学机构出具。如发现做作性障碍相关症状表现,请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

正确认识做作性障碍

由于做作性障碍病情复杂,患者又拒绝接受精神障碍的相关治疗或心理分析,目前对于做作性障碍患者发病机制还没有确切定论,但做作性障碍的病因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是童年时期的情感创伤或疾病[3]。由于父母的遗弃或其他儿童期的创伤,患者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可能会以伪装疾病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患者也会借伪装疾病成为被关注的中心,进而从他人的关心中感到自己很重要,或借此让他人负起照顾和保证自己健康的责任。有研究显示曾经接受过大量医疗检查治疗或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接受过长期医疗护理的人,更容易患上做作性障碍,这可能是因为患者将童年记忆与照顾感联系起来,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会通过伪装疾病试图获得同样的照顾。

此外,也有证据表明有些做作性障碍患者本身存在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做作性障碍患者可能会以操纵和欺骗医生为乐,从而获得权力感和控制感。人格障碍者发生做作性障碍的原因推测可能是由于患者自我身份认同不稳定,很难与他人建立关系,而伪装疾病可以为患者带来他人支持和认可的身份[3]

做作性障碍的治疗

尽管做作性障碍的患者非常积极的治疗他们所伪造出来的疾病,但患者通常不承认自己患有做作性障碍,也不愿接受针对做作性障碍的治疗,因此做作性障碍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临床上,在发现患者为做作性障碍的相关证据后,医生多采用与患者对质的方法。有的患者可能会在造成对质前,已经自行溜走。有的患者会否认自己伪造疾病,针对这类患者,医生应帮助患者避免危险和不必要的医学检查,尽量减少或拒绝继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节省医疗资源的滥用和浪费。有的患者可能承认自己作假,对于承认自己行为的患者,医生可以将他们转诊给精神科接受进一步治疗[4]

做作性障碍的治疗方法目前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长期的心理治疗可能对患者有部分疗效,主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CBT)和家庭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识别无益和不切实际的信念和行为模式,用更现实,更平衡的信念代替不切实际的信念。而家庭疗法适用于仍与家人保持密切联系的做作性障碍患者,通过家庭系统角度解释患者的内在心理冲突,看出家庭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出调整,并教会家庭成员如何避免强化患者的异常行为。

 虽然了解做作性障碍的病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做作的人和行为,但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别。做作性障碍属于精神障碍范畴,需要专业的诊断和系统的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做作虽然属于正常范畴,但如果做作变为生活中的困扰,影响到学习、工作或与他人的关系,同样不可小觑,需要及时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

2. Signs and symptoms-Munchausen's syndrome

https://www.nhs.uk/conditions/munchausens-syndrome/symptoms/

3. Overview-Munchausen's syndrome

https://www.nhs.uk/conditions/munchausens-syndrome/

4.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ISBN 978-7-117-25124-2

作者丨李小同

责编丨张洁

审阅丨肖斌 常梦宁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