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月报|2022年11月期:翻译、劳动乌托邦、刘慈欣、《独行月球》、人类世、元宇宙……


什么是《论文月报》?


《论文月报》由之前的《中文科幻论文速递》升级而来,目前是《中文科幻学术速递》的一个板块,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作为一个学术报道,《论文月报》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


往期回顾

论文月报|2022年9月期

论文月报|2022年10月期



2022年11月导读


2022年11月的《论文月报》共摘选13篇研究论文,分为3个版块:科幻小说研究、科幻影视研究和专题研究。文章《中国百年科幻文学翻译:从经世致用到文化反哺》依照时间线,对从晚清到民国、到改革开放后、再到新世纪时期这个过程中的科幻译介作出梳理与阐述,窥视到不同时期翻译规范、翻译风格、翻译审美、翻译文本以及译本作用的延续与变异。影视方面,论文《中国科幻电影主体性历史建构的文化张力与美学话语》以时空建构、新科技的视觉惊奇效果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憧憬三方面为论述角度,将具有科幻元素的中国本土小说、著作与影视加以阐释,让其中的历史性与文化特性呈现出来。专题研究《超越人文主义:人类世批评的四个面向》从后殖民、马克思主义、后人类主义和新神话主义四个立场出发,整理并阐释查克拉巴蒂、摩尔、拉图尔和哈拉维等人关于“人类世”的论述。



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01

 科幻小说研究



中国百年科幻文学翻译:从经世致用到文化反哺

作者:李琴

发表期刊:《中国社会科学报》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百年科幻文学翻译史研究”(19BWW077)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ND&dbname=CCNDTEMP&filename=CSHK202211140042


摘要:翻译是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同时又对社会文化起到形塑作用。中国科幻文学翻译的发生,并非出于文学翻译的自觉,而是文化启蒙的需要,也即是说,中国科幻文学翻译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功利性目的,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发挥着开启民智、文化启蒙和科普教育的作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国科幻文学的艺术自觉被唤醒,人们对科幻文学的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科幻文学翻译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文化交流成为原动力。中国科幻文学经由翻译与国际科幻文学主流接轨,成功实现了海外译介与传播,向世界展现了自身魅力。


相关文献:

[1]李琴.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史研究论纲[J].翻译史论丛,2021(01):86-102+199.

[2]王琳,向天渊.游走于“科普”与“科幻”之间——鲁迅对儒勒·凡尔纳小说的翻译[J].鲁迅研究月刊,2016(11):43-52+69.


转型时刻的“劳动乌托邦”建构——新时期科幻小说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作者:何卓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发表期刊:《文艺理论与批评》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WAVE202206008


摘要:在历史的重大转轨刚刚于中国出现的新时期之初,席卷全国的“科幻热”构成了如流星一般短暂而璀璨的文学事件。由于该事件仅在新时期之初的特殊历史语境下才得以发生,因而应将其放在“新时期文学”这一共时性的话语场中加以定位。科幻小说可被视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另类写作”,借助社会-形式分析的方法,从新时期科幻发展线索中可以发掘出“劳动乌托邦”的母题。这一母题首次出现在《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主题生成过程中,在一系列“科学家与岛”的故事中获得形式规定性,并最终在郑文光对“社会主义新人”的探索中走向终结。这一转型时刻的乌托邦建构,征候性地反映出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焦虑,并于不经意间参与了新时期情感结构的形塑。


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幻想文学及其艺术传播

作者:朱丛迁(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

发表期刊:《南方文坛》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NFWT202206011


摘要:一般研究中西文学比较,包括中西奇幻文学、幻想文学、科幻文学的研究与比较,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的分析比较,一般都是从理论入手。理论是必要的,但理论必须有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作为基础,有社会分析和文化分析作为支撑,这样才可靠、可信。奇幻文学一般是指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带着猎奇性想象的文学,主要形式是神话和传奇,后来的仙异文学、神鬼文学、奇侠文学都属于这个类型。这种奇幻文学与科幻文学一样,以幻想作为构思基础和手段,所以都可以统称为幻想文学。


相关文献:

[1]朱丛迁.幻想元素在中西文学创意构思中的应用——以《天龙八部》和《冰与火之歌》的文本比较与数据分析为基础[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05):145-151.


刘慈欣科幻小说英译本副文本话语元素探微

作者:赵燕1 吴赟2(1.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2.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外语学刊》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949-2019)”(19ZDA339)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OUTL202206004


摘要:副文本理论为从事中国当代小说外译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极好的视角。通过对刘慈欣系列科幻小说英译本内副文本进行探幽入微式的考察,本文发现,英译本内的副文本话语元素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参与小说形态格局的建构:副文本话语元素不仅助力小说英译本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流通与接受,而且还能为其增加光环效应,提升英译本的文学价值,实现对英译本文本外的操控。


近年中国本土科幻文学创作论

作者:谢慧英(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

发表期刊:《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PZGZ202206022


摘要:近年来中国本土科幻文学创作展现出繁盛之状,总体呈现出以下特征:首先,科幻作家对题材拓展表现出积极的探索欲,题材类型和科幻创意不断向多元化探索,科幻亚类型题材日益丰富。其次,科幻创意呈现多元互融与显著的“间性”特征。再次,主题内蕴的深度和中国本位意识也在增强,在多样化的创作实践中彰显出鲜明的中国意识和中国特色,注重推进人文意蕴的深度思考。最后,近几年科幻网文发展迅猛,成为科幻文学新的生长点,也成为科幻产业发展重要的上游构成要素。近年来中国本土科幻文学进入了一个高增量的爆炸期,但面对走向世界的未来征途,在科幻叙事的创意、创新水准、技术能力和视野、经验方面还有待提升、扩展和进一步积累,也需要对宇宙、自然和人类文明本身抱有发自内心的更加深沉的敬畏感。 


相关文献:

[1]李彦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倾向的明晰与表征[J].小说评论,2020(04):144-151.


归化与异化视角下的科幻虚构词翻译——以《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译本为例

作者:张贤丰(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表期刊:《今古文创》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JGWC202245012


摘要: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归化与异化这对概念,引发热烈讨论。这对概念值得在某一特定领域深入探讨。科幻翻译作为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亚类,其文学性与科学性皆有所体现,这也对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lip K. Dick)的中篇名作《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译文中虚构词汇的翻译,探寻科幻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的灵活运用,发现译者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把握词义,将归化与异化结合进直译与意译的手法中,使得译文既保留了原文的陌生感亦方便了译文读者的理解。


02

科幻影视研究



观点决定高度——《独行月球》的前沿设计与科幻美学

作者:全荣哲(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

发表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DAY&filename=BDYX202211009


摘要:观点往往在创作中诞生,它的载体是作品,正如《独行月球》提取的“前沿设计与科幻美学”一样,它是概念也是观点,对这一问题的解读涉及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清楚概念的出处及其引擎的作用,有助于我们领悟观点在影片创作中的意义,同时可以更加深入了解《独行月球》在前沿设计与科幻美学之间所建构的视觉辩证维度。


中国科幻电影主体性历史建构的文化张力与美学话语

作者:范志忠(浙江大学)

发表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发展研究”(20ZD19)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DAY&filename=BDYX202211006


摘要:科幻电影体现了国家电影工业科技的发展水平,以及面对未来社会与科技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科幻电影主体性的历史建构,一方面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女娲补天”的理想追求与救世情怀,汲取武侠片对虚构想象空间与超现实的动作行为的影像设计经验;另一方面则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为代表的现代性多重时空意识,注意揭示现代科技作为“人体的延伸”所带来的矛盾与问题,关注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人与机器、生命与非生命的边界与冲突,从而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张力中,反思我们今天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发展理念和审美维度,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对未来世界的理想表达与救赎精神。


相关文献:

[1]汪晓慧.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新历史书写”——以新世纪前后中国历史科幻创作为例[J].当代作家评论,2019(05):25-31.


赛博朋克电影中的对立与调和——以《攻壳机动队》(1995)和《银翼杀手2049》为例

作者:才艺博(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发表期刊:《视听》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SHIT202211033


摘要:作为科幻电影分支的赛博朋克电影凭借独特的美学表达和文化批判功能,早已成为独具特色的类型电影。当下,人文和科技关系的争议一直不断,赛博朋克电影往往以此作为影片的核心议题,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等表达影片有关该议题的思考。根据结构主义神话学的思路,赛博朋克电影往往将人文和科技这对现实矛盾转喻成影片的戏剧冲突,一般是人类和复制人的战争,并通过设定“赛博格”等兼具人类和科技属性的中间项,解决戏剧冲突,从而反观影片有关人文和科技关系的哲学思考。


03

专题研究


人类增强与生命三态

作者:杨庆峰(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复旦发展研究院)

发表期刊:《云南社会科学》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新兴增强技术前沿的人文主义哲学研究”(20&ZD045)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YSHX202206005


摘要:当前增强技术讨论的一个重要基础性问题是治疗与增强的划界区分,这种区分建立在疾病与功能的分野之上。但是理解人类增强仅仅靠增强与治疗之间的二元论区分是不够的,容易简化人类增强问题的意义和价值。立足于日常状态、疾病状态和增强状态三种生命状态的划分,从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被遗忘的意义基础这一命题出发,可以推演出另一个命题:日常状态可以被看作增强技术被忽略的意义基础。从这一命题出发,疾病说从疾病状态找到自身的根据,而功能说则从日常状态中获得更为准确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增强状态不仅具有区别于日常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处,而且还有独特的想象意义。


相关文献:

[1]邓文韬.遗忘、遗迹与人类增强的人文主义[J].探索与争鸣,2022(06):75-80+178.

[2]陈迎年.人类增强的界线及其可能[J].探索与争鸣,2022(06):81-86+178.

[3]胡珍妮.允许的限度:“能力进路”对人类增强技术的辩护[J].自然辩证法研究,2022,38(05):29-35.


超越人文主义:人类世批评的四个面向

作者:张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BDYX202211004


摘要:人类世话语自21世纪初正式提出以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在人文学科内部,西方的文艺评论家从后殖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后人类主义以及新神话主义的批评立场出发分别对人类世做出了相应的回应。无论是对这个新兴术语秉持开放抑或是批判的态度,人类世批评已然成为西方学术界不可忽视的文艺批评的增长点。整理和归纳人类世批评的不同面向有助于把握西方文艺批评的当代取向和理论内涵。


相关文献:

[1]杰雷米·戴维斯,张振.另一种人类世——与杰雷米·戴维斯教授的一次访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11):48-56.

[2]安德鲁·米尔纳 ,J.R.伯格曼,时光.人类世小说与世界体系理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21(04):125-146.DOI:10.13760/b.cnki.csalt.2021.0120.


*名词科普

人类世也常被称作“人类纪”(Anthropocene),该概念最初由荷兰大气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克鲁岑(Paul Crutzen)及其团队发表的文章所提出。起初它是一个地质学分期的术语,后来从地质学到人文哲学,其影响逐渐扩大,当下“人类世”的概念已渗透至诸多的学科研究中。其核心内涵为:人类的存在与行为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足以形成新地层与新生态的变化,使地球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元宇宙想象批判

作者:于成

发表期刊:《读书》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SZZ202211014


摘要:媒介研究多针对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成功普及的媒介。在媒介考古学的视野中,“想象媒介”(imaginary media,或译为虚拟媒介)的重要性不亚于成功媒介,因为一切成功媒介都曾是概念性的想象媒介。除了从想象变为现实的媒介之外,媒介考古学还区分出不合时宜的想象媒介(如巴贝奇的差分机)和无法实现的想象媒介(如传递灵魂之声的留声机)。鉴于元宇宙的技术基础(通信、算力、交互、人工智能、物联区块链、VR、AR技术)已经具备,对元宇宙的想象已开始实质性地影响现实的社会活动。在我们接受这些想象之前,也许有必要首先考察,“走向元宇宙”这一表达本身具有怎样的社会学意义?既有的想象如何塑造出来,是否需要对想象本身进行批判和反思?


相关文献:

[1]夏莹.元宇宙哲学批判:架构模式及其缘起[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6):140-148.

[2]陈韬.面对“元宇宙”,科幻文艺怎样保持批判力[J].中国文艺评论,2022(02):78-80.


元宇宙中的人:连接的升维与身体的深度媒介化

作者:喻国明1,2 吕英培1 陈肯1(1.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传播创新与未来媒体实验中心)

发表期刊:《教育传媒研究》


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JYCM202206002


摘要

在媒介发展进程中,媒介进化的方向和技术的完善始终受到需求导引。在理想中的元宇宙还未真正到来之际,我们对其“终极形态”的想象仍基于当前技术阶段的想象。作为信息革命的奇点,元宇宙最大的特征就是沉浸,即身体作为媒介的卷入程度超越了物理身体本身,形成了新的身体形态“智能身体”。本文以人的参与作为逻辑路线,试图分析不同阶段元宇宙中差异化连接实现情况和需求满足能力。同时,对作为人类全新的生存空间和行动场所的元宇宙,提出了需要道德与法治的双重规范和社会结构的有机调整的现实要求。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以及科幻研究和其他社科研究之间的边界也逐渐在模糊化,所选内容难以完全涵盖本月发表的所有科幻相关研究论文,如有错误和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和批评。也欢迎广大科幻研究者、订阅者提供更多信息渠道。


主编:拉 兹 天洛_奇

编辑:助教 周燕春

美编:二九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是由科幻爱好者及青年科幻研究者发起,由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组织开展的公益性学术项目,主要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开放式传播和交流平台。我们将主要举办以下两项活动:1.定期邀请科幻研究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2.定期制作与刊发《中文科幻学术速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