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战拆解!看主题报道如何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张量 庖丁解news 2024-06-05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2023年11月,中新社稿件《中共二十大将如何标注历史新坐标》获得中国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二等奖。



获奖评语中写到:

1.先声夺人,“标注历史新坐标”被国内外媒体广泛采纳使用(下了精准的新闻定义)


2.言之有物、令人信服(内容:故事、说理)


3.节制精练的篇幅驾驭宏大政治主题(主题和结构)


4.话语表达创新,叙述语言贴近海内外读者(话语创新)

这篇同时获得了传播效果和中国新闻奖评选双重肯定的主题报道稿件,触发了哪些必要条件,做对了什么?体现了怎样的“中新叙事”特点?


今天,我就从以下三个步骤,讲讲我在写这篇稿件时的思路与方法。


01

了解中共二十大


重大主题报道是对国家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政治议程的介绍说明,也就是要讲好最能体现我们国家内在价值的年度最重要的故事,是自塑中国形象的重要机会。



具体到这篇稿件,核心就是要讲清“中共二十大是什么”“中共二十大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从多个维度对中共二十大这一政治议程做出认知解构。


——从政治议程本身来看,它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一项重大政治议程,解决的是中共历史使命和道路问题;


——从中共的历史角度来看,这个政治议程具有决定中共前途命运的作用;


——从大会的作用来看,这个大会将决定中国未来的方向和路径,以及接下来五年到十年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从发生的时间来看:


纵轴上,它是中共走过一百年后的第一次大会,也是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下一个执政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节点;


横轴上,它是世界共同面对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来到十字路口的关头之际,中国表明思想态度、拿出方案的时刻。


——从中共自身主观意志来看,它需要成为开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里程碑意义的大会。


——从大会的历史定位和功能上看,担负着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再具化再清晰可操作的任务。


……


其次,做对外传播价值选取。


做足了拆解功课后,即可完成创作的最重要的一步——对中共二十大下一个准确的新闻定义“将标注历史新坐标”。同时,也从话语上真正把政治语言翻译成了“国际普通话”


对外传播价值选取即我们要对外说什么。从国际传播价值的角度来看,中共二十大对于塑造中国国际形象——具体来说是中共形象、中国国家形象,具有突出价值。


我们可以列举对于塑造这些形象的价值关键词,并进行筛选,去掉内向性的,还要放到国际视域下检验,选取此次最适合的传播价值——中共的建设性、稳定性、执政能力、发展的思维、合理的政治逻辑、可实现的雄心、影响世界的积极正向力量等。


这些内核找到了,只要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拣选,找到合适的支撑就可以落笔了。


02

了解自身定位


媒体通过重大主题报道能够体现自身的定位,同时也被自己的报道反过来塑造着形象,告诉世界“我们是谁”。


作为国家通讯社、外宣媒体、国际性媒体,中新社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角色立场、见解观点、发声位置、调门、语气都突出地塑造出我们媒体的对外形象,也影响着我们报道的国际传播效果。



每一次参加重大主题报道,动笔前我都会回到中新社的逻辑原点去思考:中新社是谁?她该说什么话?她该怎么说?这就涉及到中新社的定位。


——中新社是国家媒体,说话自有其分量。


——中新社是国际性媒体,说话要顾及世界舆论环境。


——中新社是为了帮助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而生的,在关键时刻,中新社承担着解疑释惑的舆论引导功能,肩负让外部了解、理解、认知中国的职责。


——中新社的对外形象是“亲和”的,她的话语能够使“民心相通”。习近平总书记致我社建社70周年贺信中勉励、要求我们“增强报道亲和力和实效性”“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外文明交流和民心相通”,都对我们的定位给出了清晰的界定。


经过思考后,可以清晰得出,我们要用平实、柔和的中音,以给外部提供一种理性中肯中国立场的姿态,为外部搭建一个观察中国的远近、深浅得宜的视角,用节制精练的篇幅,聚焦外部关切,表达真知灼见,做好这场重大政治议程的“导览”角色。


这一思考还帮助我找到适当的语感,久处国内舆论环境中,难免受到国内舆论场氛围的影响,这种以我为主的主题报道,调子都会写着写着不由自主要升高。写作过程中必须不断有意识地调整语调。


另一个找准话语定位的方法是引入国际视角,换位思考找到对二十大的外部关切和重要感的“国际度”,拿捏说话的分寸。这种把握是最能体现中新社专业性的细节。


这也是不断塑造中新社形象的重要过程——从外部来看,中新社是一个始终愿意为与外部世界建立沟通而努力的中国媒体,有着客观、理性、建设性的立场,能够为外部理解、认知中国提供极富专业度的帮助;从内部来看,中新社也是国内具有国际视野,平实理性、见解独到、足够专业、代表国家媒体水准、有分量的大媒体


03

体现“中新风格”


只要做好这四件事,就离中新风格不远了:


一、领悟重大主题报道的“魂”


二、找到外部对新闻关切的“眼”


三、搭建外国受众理解的“桥”


四、找准国际舆论场中的“调”



以本文来举例,对中共二十大意义理解最关键的是如何使宏大的政治叙事实下来、平下来,找到具体可感的小切口,为外国读者搭建理解的通道,这也是我写作时用心较多的地方。最终我选择了用事实说话,用合理推论来引导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世界仍然对中国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印象深刻:中共在建党百年之际,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性大会上制定的奋斗目标,就这样经过5年、10年,从政治文本的愿景描述中走出,被几乎全体中国人、数以亿万计的工程细节分解执行,落地实现,然后再汇集为下一个政治文本中精练的成就性表述……


写作时,我的重点总是落到如何做好“中国叙事”的“国际表达”上,既需要找准话语语态,更要找准语调、声调。其中,如何让中国故事、中国理念有更多的倾听者、理解者,在喧嚣嘈杂的国际舆论场中,找到合适的“调”至关重要。


要传递一个真实、真切、可感的中国,需要更多平实有力、心平气和、理性中肯表达,包括传递出的情感既要传达中国文化气韵、人文情感,也要是可以引发中外共情的,真实的、恰如其分的。


概括起来,完成一篇中新风格的重大主题报道,核心就是要建构出重大主题在国际视域下的中国叙事,并赋予它中新社的方位感和人文色彩。



每个中新社人都对 “中新风格”有自己的理解和选取,每一代中新社人都对中新风格做了各种角度的概括——“平实、平衡、平稳”的基本报道原则,“国际视角+亲和力”为特点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及“官话民说、硬话软说、长话短说、空话不说”的理念,“实、宽、短、快、活”的文风等……


在我看来,尽管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描摹,但有一点始终不变,“中新风格”始终在传承中发展,从来都不是固定停滞的,不断随着国家需要、世界环境变化而不断创新,始终追求效果导向和真正的于国有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能让读者入耳入心,用外部读者听得进去、听得懂的话语讲故事、说道理。


最后,我想跟年轻记者分享一点思考,那就是要做好中新社重大主题报道的国际传播,记者应当具备的三方面能力:


(一)驾驭重大话题、主题的能力。能够在每一篇报道中运用世界的眼光、历史的标尺、新闻的切入这三个法宝。


(二)深刻理解当代中国发展内在逻辑,准确把握当代中国脉动的能力。找到每一个报道里的中国价值、中国立场、中国态度。


(三)坚持不断创新有益中国与世界的话语取态的能力。发自内心地平视世界、平等对话、平和交流。


做到以上几点绝不容易,需要平时的广泛涉猎和用心积累,始终保持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关切和好奇,不断涵养出对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树立起对国家乃至人类未来的使命担当。


作者:张量(中新社特稿中心主任)

编辑:张默言

责编:魏园


推荐阅读

春晚40+,今年你能押中几道题?

媒体人必备!2024全球大事件日历出炉

“科目三”营销要当心“舞极必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