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写回忆录好,还是家传好?这个帖子说得很明白了

家传研究员 家传编辑部v 2024-01-08
家传编辑部
已为20余省200余家族立传
记录父辈经历
传承优良家风
18657107601(微信同号)




经常有朋友问,他想记录一下自己或父辈的人生,但不知道什么体例比较合适。

我把几个概念都理了一下,以及写作、编辑、印刷等方面的问题也说一说,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看看哪种方式最合适自己。



选择体例:按需定制

大体而言,公众记忆有以下几种记录方式。

  • 一是家谱,这个以前用得最多。

古代传统的熟人社会,皇权不下县。宗族形成小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着社会自治功能,提供公共物品,管理、支持族人生活。

而一旦离开祖地、走出家门,则马上需要社会支持。在社会普遍静态的情况下,快速找到可信任的社交对象寻求社会支持,是极为迫切的。

于是,家谱作为社交工具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即俗谚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因此,中国人见面先问哪里人,次问贵姓,其实是要确认是否同乡和同族!

但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分工日细,人口迁移增多,同事、同行、同学,取代传统的同乡、同族,构成了现代人的三大社交和支持对象。于是,家谱的社会功能基本上丧失了。

正因如此,很多族人对此不在意,修谱的协调难度也大大增加了。

所以,若碰上想写家谱的朋友,我基本上会劝他再考虑一下。

  • 二是个人传记,达官显贵用得较多。

传记是对传主生平详细、真实的描述,一般是第三人称,由专业团队采用多种研究资源,包括访谈、信件、日记、照片、报纸、参考书等,客观呈现一个人的生活史。著名传记的例子如《乔布斯传》《沈从文传》等。

自传与传记的最大区别在于,自传更加主观,是传主根据自己对特定情况的记忆来呈现事实。著名的例子如《曼德拉自传》《溥杰自传》等。

相对而言,传记一般是为达官贵人立传的,所以成本也高。

  • 三是回忆录,官员用得较多。

有些老干部喜欢将自传称为「回忆录」,而不愿称之为「传」,主要在于自谦,认为立传是个大事,不敢逾越。但究其实,也有部分是自传。

回忆录多采用主人公口述、他人加工整理,或主人公亲自动笔写作而成,一般是第一人称。内容上则侧重于特定事件或时期。如革命回忆录、工作回忆录等,著名的例子如《邱会作回忆录》《黄克诚回忆录》等。

回忆录多半是一些经历了重要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的工作回忆,鲜有涉及家庭生活的。

与此相关的概念还有口述、自述、自传等,基本上与回忆录差不多。与传记主要写人相比,回忆录主要写事。

  • 四是家传,普通人用得最多,近几年开始流行。

家传是在传记写法的基础上,以传主为中心,涉及到传主家庭最近一百年可信的历史,理清家庭发展与家风传承脉络,保存家族记忆、凸显人生价值、传承家风。

家传的发起者可以是传主本人,也可以是后人记录长辈。多在家族内部流传,保存家庭记忆,以启后代。著名的例子如《嘉麟公家传》系列、《赵桂勤家传》等。与记录名人的宏大叙事不同,家传着眼大时代中普通人的经历,认为「人人都是一本书」。

从目的上看,家传多半侧重于人生和家庭经历对后代的启示,以及记录亲身经历的一些历史事件,体现时代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浮沉

对于家人而言,家传所提供的生动记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黏合家人关系,促进代际和谐,形成家风传承的完整脉络,让后人得知祖辈性格、行为方式形成的原因,并基于祖辈成败得失,调整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使家族走上动态调整、逐步优化的进阶之路。

因此,对于普通家庭、普通人而言,更应修家传而非自传,才能在公共价值和家族传承两个方面取得较好的平衡。

而且,很多家传本身也会梳理刊登小家谱,记录「五服」以内核心家庭成员,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家谱的功能。

由于收入和文化水平的原因,家传这种国外早已盛行的公众史学,最近几年才刚刚在国内兴起。在官方、学界的支持下,很多普通人也意识到了记录家史的重要性,渐趋流行。



选择价格:适合最重要

我给一位副省长父亲写过家传,只修改了一遍就通过了,用他的话说,「文字是没底的」,这话说得非常中肯。

文字是没底的,所以高级记者可能一字10元,而有些记者可能一字只要0.5元。

关键是,这只是市场普遍的认知,到了具体的传主手上,市场价越高的,却不一定是真心喜欢。比如《巴黎圣母院》《静静的顿河》总算经典名著吧,可有很多人根本读不下去,每次打开没读两页就睡着了。

因此,就像买衣服,在选择作者提供写作服务时,选择自己喜欢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越贵越好。

不管是自传还是家传、回忆录,要么自己亲自写,要么委托专业机构采写。

总体而言,自己写更有仪式感,但专业性很可能不能保证。我曾碰到过一位93岁的离休老干部,民国期间的大学生,6年时间未能完成,最后是在我们编辑部的帮助下才完成。

甚至一位报社的总编辑,其父做了一辈子文字工作,最后还是请家传编辑部帮助写作。

除了写作,就是编辑环节。有些人说,我的文字水平很高,基本上不需要编辑。

这是不可能的,连毛主席著作,也都修改了很多遍。金庸晚年还把自己所有的武侠小说全部改写了一遍。

还是那句话,文字是没底的,编辑的水平也是没底的。碰到好编辑,会锦上添花,碰到不好的编辑,胡乱应付。

一位老三届知青,小有文名,最忌讳别人改动他的文章。在编辑他的家传时,朱子一老师曾经着手,他一看书稿大动肝火,气得都不想看了。但发给外甥女一看,说哇,面貌一新。

他听到晚辈这么讲,这才仔细看了,才发现那些改动确实有必要。

很多人以为做书就是设计印刷,恰恰相反,在所有成本中,设计和印刷是最低的部分,最高的成本在采访写作和编辑环节。好的编辑,编一个字也是一元的报价!

所以,有些人会到路边的打印店询个价,再来跟专业机构砍价,其实是鸡同鸭讲

我大概梳理了一下相关机构的报价,以16开220页版本、印刷200册为例,记者稿费大约10万元、编辑费约5万元、设计和印刷费约1.5万元。加上税费和利润,大约在18万元左右。

家传编辑部的报价是透明的,目前包括采访写作和编辑印制在内,120页2.8万元、160页3.8万元、220页7.8万元。主要是家传编辑部与高校合作,有专业和成本上的优势。如果是来稿编辑印制,则要根据书稿质量单独报价,但因为省了记者稿费,肯定会低于全包价格。

如果要正式出版,另付6万元左右的书号出版费用。

在这里,我特别不建议大家购买港版书号,因为根据规定,境外书号在境内使用是违法的。

如果没有上市销售的需要,自印少量赠送亲友,才是正道。

而且,港版书号报价也很混乱。那边出版比较自由,一个书号的成本在1000元以下,但卖给用户的,有些甚至要上万元。


选择服务机构:强调专业性

确定了预算,下一步就是找合适的服务机构了。

  • 市面上的服务机构,多以后期编辑印刷为主,不提供采写服务;

  • 有些提供写作服务的,多半是作家,不懂考证、没有采访能力,对于百年前的历史,他们实在无能为力;

  • 绝大多数媒体记者,一直写作消息稿,对于长篇的人物故事写作缺乏经验,不懂得探究细节。

因此,在选择服务机构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找相应领域最匹配、最专业的机构。

有一个很简单的验证是否专业的方法,那就是请他们提供采写方案和过往案例。如果有过类似经验,又能做出你认可的方案,那大体上不会有问题。

此外,单项服务的机构一般来说最专业。如果一家机构什么都做,那很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很多人认为编辑简单,实际上很考验专业性。对于传主来说,找到一位专业的编辑,至关重要。家传编辑部在编辑湖南一位厅级干部的诗集时,调整了两千多首近体诗的格律和平仄,这对外行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

甚至要看创始人,比如家传编辑部,创始人有在全国知名媒体工作的经历,对调查采访和质量把关非常专业;又是作家、出版人,对后期制作较有经验;联合创始人曾任市长,对中国社情非常熟悉。

到了最后的设计印刷阶段,专业的机构也会给你推荐最适合的开本、纸张、装祯、印制、装订等。

差别最大的是印刷方式。

成本最低的是数码打印,市面上最常见,在普通打印店就可以完成。但常见颜色不准、照片质感粗糙、喷墨不匀等情况;

制版印刷纸张选择多样,颜色层次感强,色泽鲜艳漂亮,适合要求严格的订单。缺点是需要单独制版、单独上机印刷,对纸质、油墨有要求,成本也较高。

此外,淘宝等网上也有一些机构提供印刷服务。你自己排好版,他们印了寄过来。对于对文字水平没有要求、只为图自己开心的朋友来说,这是最省钱省力的。

另外,还有美篇也有类似的服务。平台会提供一些模板,自己可以在上面编辑,比自己在电脑上排版更省事一些。

此外,几年前美篇赞助过我们一个活动,我有机会拿到过他们印制的读本。可能是因为网络图片压缩过的缘故,加上印量少,应该是数码印刷的,所以只能说还可以。

如果您还有疑问待解,欢迎加我微信,家传编辑部及高校研究院提供专业的免费答疑。

18657107601(微信同号)

下面是一张卡片,列出了主要的工作流程,可以长按保存,以备急需。

家传系列,请点击关注我 




◆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