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清友:泛文娱产业发展的五个要素

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 2022-07-18

泛文娱产业发展的五个要素


文/管清友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本文根据管清友院长在2017华语电影沙龙的发言整理,原题为《粤港澳应有怎样的泛文娱生态链》


    谢主办方的邀请,对电影行业来说,我确实是外行,但我觉得就像刚才区长所说的,如果像我这样的外行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电影行业里,中国的电影行业就有希望了。


    李涛总给我选这个演讲主题:粤港澳应有怎样的泛文娱生态链。我非常认真地倾听了前面各位业内专家的发言,我想从几个生态链的要素讲讲我在外部的观察。现在无疑正处于一个大市场阶段,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我们拍的大量的电影作品是亏钱的,而只有一小部分的电影是叫好叫座的。就像我们中国人自己造不出来非常好的马桶盖,所以大量的中国人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是不是中国人也拍不出真正又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我想肯定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和理念的问题,整个电影行业确实需要进行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确实是个外行,但是我们看到无论是阿里也好,万达也好,在他们初始介入到电影行业,他们也是外行,但是他们的介入改变了整个电影的生态,南都这样的媒体介入到电影行业,也是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生态。像我们这样的外行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电影行业里,可能对中国电影行业是一个好事。在座的无论是媒体记者,还是各位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士,有时候听听我们这些圈外人讲讲,也许是不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想讲五个要素:第一、文化;第二、市场;第三、政府;第四、产业;第五、资本。


    第一、文化。为什么要讲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在增城这样一个地方,它有特殊的意义。刚刚李捷总讲到横店的发展与《虎门销烟》有关系,虎门销烟离我们很近的,如果当时《虎门销烟》就在我们这儿拍的,可能就没有横店了。我们以横店为坐标系,他已经做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聚集区和生态链。


    粤港澳大湾区是多元文化共同存在、共生共荣的文化形态,这里有闽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土著文化,潮汕文化,岭南文化等,我们可以叫出非常多的文化形态,它本身也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电影行业发展的发祥地,是港澳特别是香港电影北上的第一个阶梯,我们这里有天然承接港澳文化的优势。所以我们未来的电影会更多体现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形态的特点,区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的电影行业面临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我们拍了很多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但是大工业的、共生式的文化形态我们拍不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的编剧和作家,我可以写出《红高粱》,我可以写出《平凡的世界》,但是如果说我把一个科幻的题材、我把一个娱乐的题材交给这样的作家,他是写不出来的,这跟我们编剧、作家生长的环境有关系。我们文化具有本土特色,但是我们的公共性不够。也就是说除了我们的编剧、作家能够写出本土作品以外,我们能不能写3D、科幻、写武侠?


    第二、市场。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说,我们觉得特别纳闷,同时也有点为中国的电影行业感到遗憾。我们的电影行业和我们国家的其他行业确实有同样的问题,我们有庞大的市场,但是我们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举个例子,可能电影圈的人听了不大高兴,但从外行人的角度来说,为什么中国大量的人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跑到韩国去买雪花秀?真的是我们国家监管比较严,政策比较多吗?这些问题确实存在,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我们没有做出适应这个庞大市场的优秀的、精致的作品,我们产品、服务、发行、渠道、分销等方面是不是还很粗糙,我们是不是还没有从1.0版本进入到2.0版本,或者说只是在1.5版本?如果我们给老百姓吃的都是像肯德基和麦当劳一样的快消品,我们的供给端一定出了问题。


    在过去二十年供给方面,无论是院线、发行还是今天来到的各个环节都有了非常大的转型,但是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庞大的市场的需求摆在这里,我们有6亿多的中产阶级,而且人均GDP已经超过8千美元,这种庞大的市场在西方成熟经济体里是已经现成的,我们照着抄就可以了,我们怎么还会说很多电影不赚钱?我们对所谓庞大的市场群体从需求的角度可以分层,可以从收入分层、可以从年龄段分层,有粉红经济、二次元、有四十岁油腻的男人。作为电影的供给端,诸位编剧、导演、电影发行方等,你们真的是需要从用户体验、从80后、90后、00后的用户体验去思考这些问题。如果说我们自己挖掘不出来,那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中国的家电行业、汽车行业慢慢地在战胜国外其他行业,这为电影行业提供了一些借鉴的案例。


    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也经常看电影。好电影之中,一部分是票房非常好的,所谓的叫好叫座的,很多拍的不是很好的电影的口碑居然这么好?从这点来看,我想中国的电影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另一部分是叫好不叫座的电影,这主要是两个原因:1、市场供给需求错配。2、产品的渠道,从作品到产品到真正的需求中间出现了问题。刚刚李总提到,在文艺片类型片里我们是否更多要摆脱存量思维,更多地转向互联网?而互联网到底有哪些障碍?我们是不是要思考这个问题?根据我纯粹的直观感受,如果说我们电影行业有严格的监管,我们有态度的不得已而为之,但互联网领域给我们提供的空间非常大。


    第三、政府。刚才区长讲到了增城地方政府的需求,她也推荐了自己的地区、自己的电影小镇,我们今天也参观了1978的电影小镇,觉得非常好。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用PPP的方式来建所谓的特色小镇等,我们可以借助所谓的测试社区等大的政策红利来实现配套的服务等。


    还有一点我希望提醒,我们在做特色小镇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它的要害在于特色,而不在于小镇。包括增城的1978,我们的特色到底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特色比小镇这个物理载体可能更重要,软的价值可能比硬的价值更重要。刚才领导说交通方便,但是我觉得交通还不是很方便,如果未来交通方便,小镇可能会更受欢迎。我曾经到过非常西北的一个地方的县里,县长跟我说“管总,你能不能帮我们建一个特色小镇,打造一个金融产业”,我说“你们这儿确实不太合适”。把特色小镇的魂找到,我觉得是政府必须做到的。


    第四、产业。我们可以从存量的角度去看,也可以从增量的角度去看。对于电影产业的涉足,我们没有像大家那么深。但是总体上来说,电影行业和我们其他行业一样,2012年以后都进入了整体上的行业的整合、重整阶段。因为过去我们发展水平确实相对较低,市场恶性竞争的情况普遍存在。无论是在制作、发行等各环节,都会相应出现一批龙头公司,我们称之为分化和集中。这就类似我们在钢铁、水泥、互联网领域出现的情况,电影行业会出现更大的发行公司、投资公司、票务公司等,这是我觉得未来五到十年电影行业要发生的一个巨变。


    第五、资本。资本起什么作用?过去五年,整个金融泡沫高涨时,资本在和电影行业具体的结合上出现了很多行业,我有很多电影行业的朋友跟我说“你们这些人又不懂,还要指导我们拍,你们有钱吗?”这就是金融过度地进入到这个行业里去,而使这个行业出现了过度金融化、过度资本化的问题。当然,一批金融机构、投资机构铩羽而归,正是因为这个行业水太深了。


    资本产业与电影行业怎么结合?基本关系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电影行业是皮,金融资本是毛,毛是为皮服务的,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这是基本的关系,在基本的关系确认之后,资本能够发挥整合资源、充分赋能、寻找项目、整合全产业链,用资本的抓手来整合全产业链,才是最合适、最方便的。


    我希望今天在场的投资公司、金融资本能够从过去两年的金融泡沫的打法里跳出来,这也是我为什么愿意和南都光原娱乐、天润数娱、南粤基金、粤科基金一起来成立泛文娱产业基金来整合整个电影行业产业链的各环节,这样既能帮助我们找到好的投资标的,又能帮助我们的编剧、导演、演员在这个平台上有更好的表现。


    资本的第二个作用是什么?我们知道过去几年在电影投融资里头确实出现了很多怪的现象,我们看到了很多讲故事的现象,也看到很多知名演员做的一些在资本上的运作,在这其中确实有一些是模糊地带。资本在这方面确实能够发挥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结合起来的作用。但是产业仅有情怀不够,怎么样能够把长、中、短期的发展结合起来,资本是很重要的方式。具体地来讲,通过并购、定增等方式来实现短期的收益,助推产业的发展,资本这其中可能会起到很好的盘活资源的作用。


    真正的情况可能没有我们口头说的那么顺畅,最终还是需要地方政府、电影行业各环节、资本方不断地磨合,探索出新的模式。总体而言,我个人对于整个电影行业的投融资还是非常看好的,这也是我愿意以一个外行的身份一边学习、一边参与、一边做资本方面工作的重要原因。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向大家学习,跟大家愉快地探讨。我就讲这些,谢谢!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