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自然全媒体

其他

瞰!山水里的中国 | 重庆渝北铜锣山:矿坑遗迹这样走红

这两年铜锣山矿山公园悄然走红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重庆版“天空之镜”绝壁山丘间独特的矿坑奇景散发着愈发迷人耀眼的光芒
2023年11月25日
其他

在减碳固碳中努力作为 | 生态日 观自然

今年暑期,高温、极端强降雨轮番上演,愈发让人们感受了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威力,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双碳”国家战略的紧迫和重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减碳源,更要增碳汇,而这一减一增,正是自然资源部门大有可为之处。谁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化石能源!当前,化石能源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为加快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自然资源部门不仅加大了地热能、干热岩、天然氢,以及新型能源矿物锂、石墨等非化石能源的勘查开发,还为风能、太阳能等可替代能源开发利用做好了用地用海方面的要素保障。齐头并进的还有自然资源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以矿业勘查开发为例,粗放式高污染高排放的矿业早已被抛进了“故纸堆”,在全面推进“绿色勘查”的同时,以资源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矿区环境生态化为特色的新型绿色矿山、智慧矿山正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零排放”已触手可及。自然生态系统是最好的固碳能手和储碳库。显然,自然资源部门已经站在了增加碳汇的“主战场”上。近年来,以科技和政策两个支撑为主线、服务“双碳”国家战略的努力有目共睹。比如,通过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灾害防治,画好低碳导向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绿色蓝图”;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保护修复了森林、草原、海洋、河湖、湿地等“自然碳库”。与此同时,为了更精准地掌握生态系统“减排固碳”能力及推动碳交易,自然资源部门还依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健全生态系统碳汇相关法规政策,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正在探索将已有的二氧化碳“抓住”再“关起来”。比如,以科技手段把二氧化碳“封存”在储层、咸水层、煤层等地下岩层中,或通过岩溶作用、矿物碳化、土壤吸收等途径,让二氧化碳“重返地层”。比如,在低产油气田开采时加注二氧化碳以提高油气产量,在开采砂岩型铀矿时将二氧化碳用于砂岩型铀矿原地浸出开采新工艺,通过新技术把二氧化碳变成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的“生产要素”……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关乎地球未来、人类未来命运的战役,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服务“双碳”,是自然资源部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将赋予自然资源事业新的能量,使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愈发稳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推荐阅读把自然还给大自然
2023年8月18日
其他

把自然还给大自然 | 生态日 观自然

废弃已久的矿山重新披上绿装,曾经黑臭的河湖再次泛起清波,茂密的山林恢复宁静,碧绿的草原不再“斑秃”,许多销声匿迹的珍稀野生动物再现踪影……近年来,人们明显感觉到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能够尽情拥抱自然的幸福感越来越足。变化的背后,是我们以生态治理之功,把自然还给大自然。
2023年8月17日
其他

让美丽与发展永续同行 | 生态日 观自然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是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动员令,是新时代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冲锋号!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其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场深刻的绿色变革,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基台。统筹发展与保护,是永恒的主题。但今日之统筹与昨日不同,我们所追求的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结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四个重大转变”,深刻阐述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明确了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战略部署”,为自然资源系统履职担当、推进美丽与发展同行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美丽与发展同行,需要我们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是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之策。要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不断提高土地、矿产、海洋、林草等各类资源利用效率,将最严格的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落到实处,让人们在享受高质量发展带来的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依然可以望山见水。美丽与发展同行,需要我们绘好底盘、守好底线。要坚持系统观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和谐、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要强化底线约束,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底线,把经济活动、人类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为大自然留绿留白。美丽与发展同行,需要我们矢志构建保护治理大格局。要胸怀从山顶到海洋、从流域到区域、从区域到全国的大局观、系统观、整体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持续实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美丽与发展同行,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然资源治理能力。要更好地发挥产权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合法权益。要提高自然资源督察执法效能,以监督“三区三线”和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实施为重点拓展自然资源督察。要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肃查处违法用地用矿用海破坏生态等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自然资源领域执法力度,坚决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美丽与发展同行,需要我们把握节奏坚持稳中求进。要增强问题意识,既着眼经济增长、能源安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多个目标,也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社会发展现状、科学技术水平等多种约束以及诸多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不确定性,在推动绿色发展中不断兑现“双碳”承诺,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头。大美中国,江山如画。新时代新征程上,让我们行动起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当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绿水青山中书写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推荐阅读绿水青山本有价
2023年8月15日
其他

绿水青山本有价 | 生态日 观自然

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活动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8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随着总书记的从政足迹,在神州大地口口相传、深入人心。今天,我们重温“两山”理念,既为更好唤起建设美丽中国的成就感、自豪感,也为凝聚更广泛的智慧与力量。18年里,“两山”转化的故事不断书写。我们看到,采煤塌陷地可以变成城市“绿心”,废弃矿山可以重现绿水青山,山水林田甚至空气都可以“明码标价”,“一片叶”带动了一条绿色产业链,“一滴水”改变了一个村庄……我们还看到,在海上“两山银行”里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更多海洋生态红利化为富民资本……守绿换金、添绿增金、借绿生金,一个个生动案例告诉我们:绿水青山本有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有价,点绿成金不易。一个个鲜活故事的背后,是我们面对“两山”转化这一崭新时代命题的探索与实践。自然资源部门几乎从零开始,从理论和实践双向发力,建机制、出政策、蹚路径,不断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点绿成金的背后,是摸清数量和产权家底,让绿水青山有“主”可归。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总量庞大、种类丰富,倘若家底不清、产权不明,“两山”转化就难以撬动。自然资源部门通过开展统一调查监测和确权登记,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给山水林田湖草沙“上户口”,让山山水水有法定“主人”,也让“两山”转化更有保障。点绿成金的背后,是算好资产家底,让绿水青山有价可“依”。“两山”转化,难在哪儿?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而难的源头在于无价可依。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通过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将难以度量的“价值”化为看得见的“数字”,让山水林田湖草沙有了“生态账本”,也让资源变资产成为现实。点绿成金的背后,还有先试先行、探索路径,让“两山”转化有路可循。近年来,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先后发布32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为各地生态价值转化注入“催化剂”,让更多地方看到了行得通的转化路径,并在学习借鉴中蹚出了自己的特色“两山”转化之路。从土地、矿山到森林、草原,再到广袤的海洋,“两山”转化路正不断拓宽。而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两山”故事,我们也看到,生态“高颜值”不仅带来了经济“高价值”,让当地百姓吃上了“生态饭”,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真谛。“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是今日中国积累生态财富的“金钥匙”,更是我们接续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南针”。从绿到金,转化有道。最好的纪念,是接续奋斗。逐绿前行,共同续写“两山”转化的中国故事,是我们今天向您发出的诚挚邀请。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推荐阅读节约集约也是扩大生态空间
2023年8月15日
其他

节约集约也是扩大生态空间 | 生态日 观自然

工业时代开启至今,全球人口增长到80亿人,农田开垦、河流取用、矿产采掘、城市营建,使生态空间被不断压缩。所谓生态空间,不仅是一个划定范围或保留空间,而是能够让生态持续循环、保持风调雨顺的一种余地和能力。这种余地和能力,曾经一度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扩张中肉眼可见地缩小,归根到底是源于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浪费。正因如此,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并将“节约优先”放在首位。自然资源是生态之源。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就是在保育和扩大生态空间。从二维空间角度来看,节约集约体现在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上。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能够直接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过去,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部分地方随意调整规划、管控松软,造成了资源利用上的大手大脚。如今,我们划定“三区三线”,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严格管控用地用海用矿用林,倒逼各地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就是要更好地守护好我们的生态空间。从立体空间角度来看,节约集约体现在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和底线,既包括有形的边界,也包括无形的边界。我们要保育的当然不只是319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从“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的大气,到“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草虫,乃至看不到的地下空间,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每一种资源的过度利用与开发,都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锁反应。耕地地力透支、地下水超采、毁林开垦、矿山滥采等等,都会给“有机生命躯体”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这些,是我们实行自然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的现实考虑。从历史时间脉络来看,节约集约体现在当代与后世的接续。习近平总书记教导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仅要惠及当代,也要泽被后代。当代节约出来的利用空间,就是后世的生态空间、发展空间。当前,我们正逐步走向生态文明,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工业文明,基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业仍然要发展。要克服工业发展中的资源粗放利用惯性,仅提倡节约集约理念、习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发展的家底和余地。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新媒体编辑:刘潇然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保耕地就是保生态 | 生态日 观自然

“水稻田就是湿地,种水稻本身也是一方美景。”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用这样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耕地与生态的密切关系。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到“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耕地与生态的联系,于古诗中可窥见一二。追溯耕地的“前世今生”,可以发现,耕地本身便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且一直“镶嵌”于自然之中:交错分布在耕地内部和周边的林地、草地、田埂、沟渠、水塘等都是良好生态的空间载体,其中的微生物种群更是丰富了小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再观当下,耕地的生态价值已愈发凸显:一些地方建起稻田主题公园,为野生动物打造栖息空间;一些地方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让稻田、麦浪也成为城市生态风景;还有一些地方精耕农田小型生态系统,发挥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提供碳汇、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与这些鲜活变化相应的,是我们对耕地保护从单纯数量保护到数质并举再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转变。而这所有一切的转变,都源于我国人多地少基本国情的硬约束、耕地长期面临高负荷利用的紧约束,以及对耕地与生态的双保任务。保耕地就是保生态。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尤其要补上生态管护短板,如将耕地生态评价指标纳入耕地数量和质量监测监管体系、对过度利用区域有计划地实施生态休耕、探寻耕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等。此外,还可持续推进基于自然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保护耕地生态系统,让良田回归粮田,把自然还给自然。从更广阔的维度来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耕地的健康影响着大自然的健康。从征服索取到和谐共处,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也浓缩于脚下每一寸耕地的历史变迁中。保护耕地,更是保护大自然这个生命共同体乃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因于此,我们保护耕地,更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的视角出发,算大账、算长远账。比如,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中,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思维,又突出宜田则田、宜园则园、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协调好耕地保护与城市建设、生产生活需求等之间的关系,让农田与人、与城市和谐共生;同时,节约集约利用每一寸土地,为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沃土,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更多生态空间。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态;守好耕地红线,也是守护绿水青山。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期待,希望的田野永远生机盎然。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新媒体编辑:曲冰洁(见习)推荐阅读你手机的地震预警功能开了吗?教你开通!i自然全媒体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2023年8月12日
其他

规划是生态保护的纲 | 生态日 观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我国辽阔而美丽的国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空间载体。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心怀“国之大者”抓好生态保护,更需要以“一张蓝图”为纲,“纲举”方能“目张”。
2023年8月10日
其他

摸得清才能管得好 | 生态日 观自然

摸得清才能管得好,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但道理化为现实,并不简单。从过去的分头管理、“九龙治水”,到如今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管理之变印证了这一点。
2023年8月9日
其他

你手机的地震预警功能开了吗?教你开通!

刚刚,山东地震。​多地震感明显。​有的人通过手机软件得到了预警。这个地震预警功能非常重要,在紧急时刻,这提前一分钟的预警,给了我们紧急避险的宝贵时间。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如何打开地震预警功能!为了防患于未然,仅需十秒钟,教大家如何打开地震预警功能!包含多种手机型号的打开方式:(1)华为:设置→安全→应急预警通知→地震预警。(2)小米:手机管家→家人关怀→地震预警。(3)荣耀:设置→安全→应急预警通知→地震预警。(4)OPPO/一加/真我:设定→安全→SOS紧急联络→自然灾害警报→地震警报。(5)vivo/iQOO:天气App→设置→地震预警→启用地震预警服务。(6)苹果/三星/其它手机:搜索“地震预警”关键词,自行下载相关App。一定要开哦!(部分手机设置模式稍有差异)记得要帮父母家人把这个功能打开!麻烦大家转发扩散给更多的人!(综合自:平安北京、微博等)
2023年8月6日
其他

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巡礼 | 湖南汨罗市:保护与开发并重 生态与发展共赢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也是加速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根本支撑。近年来,湖南省汨罗市以耕地保护为主线,以节约集约为主题,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生态与发展共赢,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2023跨界融合创新应用合作发展大会在成都召开

5月23日~25日,由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中国旅行社协会、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主办的“2023跨界融合创新应用合作发展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主题为“创新地理信息价值
2023年5月26日
其他

《奋斗者说》主题短视频开始征集啦!

每一个平凡的岗位都是奋斗者的舞台即日起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启动《奋斗者说》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让我们的奋斗被更多人知晓详情如下↓↓↓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展示新时代自然资源系统工作定位、进展、成效,勾勒干部职工奋斗样态和精神面貌,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基于自然资源部政务新媒体平台、学习强国大自然频道、i自然全媒体平台,通过自主拍摄、公开征集(竞赛)方式,推出《奋斗者说》系列短视频展播活动。征集时间征集活动贯穿全年,边征集边展播。播出平台(1)自然资源部官方新媒体平台;(2)“学习强国”学习平台;(3)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全媒体平台,包括i自然全媒体微信、微博、视频号等。内容要求系列视频主题为“奋斗者说”,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新时代自然资源部工作定位,以系统内优秀干部、基层职工工作样态和突出事迹为叙事媒介,展现全系统干部职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考、作为,以及踔厉奋斗的精神面貌和实干形象。视频形式在保证呈现品质和传播效果的基础上,为降低制作成本、便于各单位制作,本系列视频遵循如下原则——(1)单条视频单人出镜建议时长1分钟左右,集体出镜可适当延长;(2)中国自然资源报社提供统一片头片尾。点击下载(提取码:4n9a)。样片其他事项(1)征集活动实行文案预审和视频终审制;(2)中国自然资源报社拟在各单位投稿的视频基础上,剪辑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合集视频一支。(3)请采用百度网盘链接形式投稿至zrzyb20@163.com,并备注上“奋斗者说”征集。文内留下联系人、联系方式,并附带视频文案,以便推送分发。投稿后请添加编辑微信(刘潇然
2023年5月1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我为‘i自然’献一策”有奖征文启事

为加强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i自然”品牌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快建设“面向全社会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流媒体、提供自然资源资讯服务的大数据媒体、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智媒体”,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现面向全社会组织开展“我为‘i自然’献一策”有奖征文活动。01活动主题“我为‘i自然’献一策”02活动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03征文方向1.如何加强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构建良好的“内容生态”、组织优质的“内容生产”、开展具有影响力的“跨界合作”、打造有凝聚力的“传播矩阵”。2.如何打造“i自然”品牌,讲好自然资源故事,普及自然资源政策,凝聚社会共识,提升“i自然”品牌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04投稿须知1.字数不限,须为原创作品,突出建设性、可操作性。2.投稿邮箱:ccgtzy@163.com,来稿请注明联系人、联系方式。3.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奖金2000元;二等奖3名,奖金各1000元;三等奖10名,奖金各500元。本活动解释权归中国自然资源报社所有。联系人:程秀娟
2023年5月16日
其他

欢迎投稿!地灾防治新媒体作品征集展播启动

010—68048263附件i自然全媒体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全国耕地保护全媒体作品开始征集啦!

拾级而上启新程——新时代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十年成效述评i自然全媒体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改革获得感多了 办事满意度高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十年便民利企成效述评

方黎明文字编辑:闫炎新媒体编辑:刘潇然推荐阅读铁打的营盘铸铁军——不动产统一登记十年机构建设成效述评见“证”,又一个权利的春天——不动产统一登记十年簿证建设成效述评非凡十年谱华章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风劲扬帆 乘“信”而上——不动产统一登记十年信息平台建设成效述评

拾级而上启新程——新时代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十年成效述评i自然全媒体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在法治轨道上绘出最美登记图——不动产统一登记十年依据建设成效述评

新媒体编辑:赵志坤推荐阅读铁打的营盘铸铁军——不动产统一登记十年机构建设成效述评见“证”,又一个权利的春天——不动产统一登记十年簿证建设成效述评非凡十年谱华章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铁打的营盘铸铁军——不动产统一登记十年机构建设成效述评

最中国——我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综述i自然全媒体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王广华: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写在2023年“世界地球日”之际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写在2023年“世界地球日”之际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最山水 最中国——我国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综述

开栏的话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评为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象,贡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山水工程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由于其采取将所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方法,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中国数百万公顷的土地。”诚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评价,“中国山水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标志性工程,有利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河山重塑、家园重整、生活重建。“打开”山水工程,中国带给国人乃至全球的优质生态产品越来越多,一幅幅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跃然入目。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中国味道。“铺展”山水工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历在目。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凝视”山水工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铸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举世瞩目。《中国自然资源报》自即日起开设《解码山水工程》专栏,深度报道山水工程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推动自然资源系统坚定履行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使命,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然资源力量。“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2021—2030)”宣传海报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提供“当地球40%的人口生活在生态退化地区时,也有一个好消息:大自然如此宽容,只要给它一个机会,它就会恢复生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安格·安德森的这个观察,道出生态修复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关键作用。在占地球人口20%的中国,机会正在发生,生机正在恢复。“中国山水工程是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由于其采取将所有生态系统视为‘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方法,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中国数百万公顷的土地。”2022年,中国山水工程被联合国评为首批“世界十大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向世界贡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大道之行。中国方案,大国担当。2016年以来,我国陆续实施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山水工程已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根与魂这是一个关乎初心与使命的工程。山水工程遵循的科学自然观、生态价值观和系统治理观,深深根植于并彰显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灵魂。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破坏严重,生态欠账多。以往生态保护修复大多针对生态系统的单一要素,不同部门各自为政,治标不治本,整体性、系统性不足等问题突出。从全球来看,生态退化已成为人类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世界各国都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确立了新发展理念,强调资源配置的科学化与生态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成为中国应对资源环境严峻现实、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历史的维度、时代的背景、理论的指南,铸就了山水工程格局的宏阔。山水工程跳出了一般工程局限于技术层面的视野与逻辑,肩负起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全面提升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的沉甸甸责任。为此,山水工程改变了以往生态保护修复活动大多针对单一目标或单一生态要素,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局面,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下,实施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特别是以区域和流域为单元,在大尺度上开展各类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生态产品供应能力的全面增强,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先行引领——2016年以来,我国陆续在24个省份实施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山水工程均分布在国土空间规划及《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专项规划确定的“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区域关键生态节点,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资金政策保障——中央财政年均投入约100亿元,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从规划管控、产权激励、资源利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等多方面政策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山水工程,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数量质量并重——山水工程项目不断增加的同时,2019年以来,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密集出台,建立起《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等“1+N”标准体系,规范指导各地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科学开展修复,提升修复质量。在标准体系指引下,与以往生态保护修复相比,山水工程呈现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鲜明特点。在空间方面,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工程实施范围不仅限于重要生态系统所在的生态空间,还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农业和城镇空间。在要素方面,针对突出生态问题,对一定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自然生态要素进行保护和修复。在措施方面,综合利用科学、法律、政策、经济和公众参与等手段,组合运用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修复模式,采取工程、技术、生物等多种措施。在工程建设方面,按照“以块为主,条线结合”的思路,统筹整合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项目,形成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合力。在目标和效益方面,以提升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负面清单护行——自2021年“十四五”期间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申报开始,启动了山水工程负面清单审核,明确将不符合“三区三线”管控规则、工程措施缺乏科学性、人工干预过多、华而不实的“盆景”工程等九类项目排除在中央财政资金安排之外。中西结合共治——山水工程既鼓励融合本地知识和生态传统智慧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同时在整体规划、系统设计、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及监督管理等诸多环节转化吸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再野化、近自然、适应性管理等国际先进理念,并推动其本土化和主流化。初心所向,使命必达。截至目前,44个山水工程已累计完成生态保护和修复面积约537万公顷。从温带森林、灌丛、荒漠与半荒漠区到沼泽、河流、湖泊、海岸带,从矿山、农田到城市,山水工程既保护恢复了多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保护修复了高强度的土地利用系统,减少了生态安全隐患,改善了生态系统质量,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让中国在经济“体格”变大的同时,生态“气质”提升。进与退这是一个人类在自然面前进退有度、取舍有道的工程。在开发与保护、局部与整体、人工与自然等一个个看似互斥的关系中,蕴藏着山水工程守住自然生态边界和底线,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根基的密码。福建闽江流域山水工程构建陆海统筹的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模式,探索破解互花米草治理难题。安徽巢湖流域山水工程探索湖泊型流域一体化保护修复模式,近自然、低成本、高效、环保的生态渗滤岛技术成为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技术典型代表。河南南太行地区山水工程探索“鱼鳞坑”造林模式,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让荒山染绿吐翠。重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山水工程实施中,渝北区全面关闭铜锣山矿区采石矿,统筹开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统修复;广阳岛落实“共抓长江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踩下大开发“急刹车”,综合实施“护山、理水、营林、疏田、清湖、丰草”策略。江西赣州南方丘陵山区山水工程开创“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的“三同治”治理模式。山东沂蒙山山水工程东汶河流域实施“荒山造林、矿山修复、水土保持”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整体修复涵养水土。贺兰山的“伤疤”在愈合——作为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贺兰山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然而在不断释放资源“红利”的同时,也背负着“不能承受之重”。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实施废弃矿山整治及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修复等八大工程。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再野化”等国际前沿理念为指引,全面退出矿山开采,采取依形就势重塑地形地貌、近自然化植被复绿等方式修复矿山。实施封山育林、退牧还林、种质资源归集等封育保护措施,消除过牧等人类活动威胁,增加荒野程度,重建系统完整的食物链。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整合优化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贯通接续生态廊道,扩大生物栖息地。把贺兰山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让贺兰山彻底告别了“黑乱差”“散乱污”,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消失半个世纪的雪豹再现踪迹,自然生态本底逐步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增强。一江清水送向北——江苏通江达海、河湖汇聚,长江横贯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水源头区。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工程充分考虑系统性、整体性、流域性和科学性,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邵伯湖西湿地是东线工程江苏段的源头区,针对大面积圈圩养殖造成的湖面萎缩、水系连通性下降、局部水质污染、重要水禽栖息地受损等突出生态问题,实施水系连通、河道岸坡生态化改造、重要湿地生境恢复与重建、生态监测站点建设等工程。昔日的废弃水产养殖塘变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曾经的荒湖蝶变为城市“绿肺”。湿地水质由原来的
2023年4月20日
其他

自然资源智库怎么建?自然资源部综合司负责人为您解读

2023年2月28日,自然资源部党组印发《关于加强自然资源智库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们邀请自然资源部综合司负责人,就《意见》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推进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迫切需要加强智库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库建设,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新时代新征程,自然资源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确定的自然资源领域重大战略部署落地实施。2023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自然资源工作定位,即“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的多重矛盾、多样诉求、多元目标,全面落实自然资源工作定位,必须增强战略研判能力、理论创新能力、综合统筹能力,提升自然资源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与此同时,当前自然资源智库建设存在整体规划不够,部属单位智力资源分散、融合不够,部外单位参与渠道不畅、平台抓手不多,组织运行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等问题,难以有效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对行政决策的支撑能力不足。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自然资源智库建设。明确了推进智库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智库的职责任务《意见》明确,自然资源智库建设以服务部党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根本目的,以政策咨询为主要任务,以机制创新为主要途径,协调凝聚部属智库力量,调动部外智库积极性,充分发挥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重要功能,为落实自然资源工作定位提供有力支撑。《意见》指出,自然资源智库的主要职责是,开展战略问题研究和公共政策研究,向部党组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自然资源智库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在自然资源领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围绕自然资源改革发展,组织推动跨学科、跨领域合作,开展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和政策储备研究,提出决策参考意见建议;参与自然资源领域重大规划及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提出规划调整和政策完善建议;发挥政策制定者和公众间沟通渠道作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解读自然资源公共政策。统筹指导智库建设,凝聚系统内外各方力量《意见》通过成立“两委”、设立“一办”,统筹指导自然资源智库建设。“两委”即自然资源智库指导委员会和自然资源智库咨询委员会(以下分别简称“指导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指导委员会负责把握自然资源智库建设总体规划布局、重大战略研究方向等。咨询委员会委员专业覆盖经济、法律、管理、规划、土地、地质、矿产、海洋、测绘、生态等领域,承担自然资源重大战略研究、重要规划评估、重大决策前置评估和政策执行效果评估等。“一办”即自然资源智库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协调落实指导委员会确定的重要工作任务。《意见》提出,要以部属研究单位为依托,积极吸引部外研究单位共同推动自然资源智库建设。其中,部属研究单位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突出特色,在巩固原有领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围绕自然资源工作定位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目标,拓展和强化融合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研究。鼓励和支持部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其他智库单位参与自然资源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研究,汇聚众智服务自然资源科学决策。鼓励智库单位与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合作共建研究实践基地。在自然资源智库建设中,要特别注重统筹发挥好系统内外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部属研究单位在土地、地质、矿产、林业、海洋、测绘等特定领域深耕多年,数据资料积累丰厚、专家队伍充实、研究能力扎实,既要巩固既有优势,更要回应新形势新要求,有意识地加强单位间、学科间的融合创新,开辟自身工作的新领域。部系统外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等在自然资源的不同专业领域研究各有特色,凝聚这些智库单位有序参与自然资源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将有利于提高自然资源决策的科学性。自然资源重大问题源于实践,鼓励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参与智库建设,有利于智库单位深入掌握基层实际情况,有利于上下协同发力推动自然资源改革发展。创新智库运行机制,完善参与决策机制和保障措施《意见》提出,组建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智库联盟,由部和林草局部分智库单位先行发起组建,未来根据工作需要依申请逐步吸收系统内外其他智库单位加入。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智库联盟为智库单位协调开展自然资源重大问题研究提供合作平台,不是一个社团组织,在日常工作中,主要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同研究、举办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创建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沙龙等方式,统筹协调成员单位集中力量开展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领域理论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宣传活动,服务部党组决策,凝聚社会共识。智库联盟建立重要研究项目成果汇交制度和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系统内外数据、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向联盟成员单位提供数据服务。《意见》明确,完善自然资源智库参与决策机制,搭建智库联盟建言渠道,部党组定期或不定期听取指导委员会、咨询委员会重大问题选题研究情况,完善重大决策信息征集制度,将听取智库意见建议作为重大问题决策的重要环节,委托咨询委员会开展自然资源改革发展政策执行情况评估、规划等定期评估,建立评估意见反馈、运用制度,形成自然资源工作研究、决策、执行、评估、优化闭环管理。建立部党组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的自然资源智库管理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自然资源重大研究课题经费保障,对需要统筹协调智库联盟成员单位集中力量开展的综合性、战略性研究课题,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协调各承担单位提出预算方案。根据智库建设需要,优化部属智库单位内设机构和研究力量配置。鼓励智库单位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加强自然资源智库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推荐阅读自然资源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部署会i自然全媒体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2023年4月14日
其他

自然资源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部署会

4月11日,自然资源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部署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自然资源部系统开展主题教育进行动员部署。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广华作动员讲话,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指导组组长姚增科讲话。王广华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统一全党思想意志行动,始终保持党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全党积极担当作为,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自然资源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更加坚定地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结合自然资源部实际,努力做到凝心铸魂筑牢根本、锤炼品格强化忠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王广华强调,要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贯通起来,高标准高质量抓好主题教育各项工作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要夯实思想基础,全面加强理论武装;坚持问题导向,大兴调查研究;围绕自然资源工作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抓好检视整改;做好建章立制工作,确保常态长效。姚增科在讲话中指出,在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央指导组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督促指导自然资源部在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总体要求、围绕根本任务、紧盯具体目标、贯通重点措施等方面抓好落实,坚持主题教育和中心工作两手抓、两促进,指导组指导责任与部党组主体责任同向发力、同题共答,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助推自然资源部主题教育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第一方阵”前列。作者:焦思颖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负责人解读《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

激活大数据“富矿”,让规划更“智慧”——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负责人谈《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实施行业标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该《规定》适用于城市层次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应用,其他层次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也可参考执行。日前,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记者就《规定》出台的积极意义、工作导向、主要内容等采访了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负责人。问《规定》的出台有哪些方面的积极意义?答:《规定》是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如何应用时空大数据的第一个行业标准。我们感到,至少有3方面积极意义:一是我部主动落实数字中国战略、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具体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近年来,大家都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数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未来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推动治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手段。各行各业都应争先拥抱这一趋势,尽早推进数字化转型。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把“建设数字国土”确立为战略目标。近年来,我部一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推动“多规合一”改革落地过程中,大力推进“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智慧规划建设,其中,数字管理系统、数据治理、数字生态都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继2021年3月发布国家标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技术规范》(GB/T39972-2021),指导全国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成统一的数字化规划管理系统后,我部开始在数据治理环节发力,就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时空大数据应用标准作出统一规定,标志着智慧规划建设从“硬件端”开始走向“应用端”。虽然目前还是一个小的切口,但从中可以看出我部以数字化推动国土空间治理模式变革的决心以及“一步一个脚印”的坚定;虽然才刚刚起步,但从中能够预见到,在国土空间规划行业持续拓展深化的管理需求牵引下,数字中国战略、数字政府建设在自然资源领域的落地必将掷地有声、实实在在,也必将带动相关数字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助力数字社会建设。二是我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应用大数据辅助决策治理的积极尝试。数字化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一场经济变革,也是一场国家治理的变革。近段时间,ChatGPT很“火”。“火”的背后是“变革已来”给人们观念上带来的冲击和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大数据治理衍生出的强人工智能对人们学习、工作方式甚至社会运行模式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我们从中更加深切地看到,大数据治理可能才是智慧社会构建的核心和关键。只有让数据间发生逻辑联系、产生化学反应,才能实现由“数据大”向“大数据”的转变,生长出“智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战略,并部署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我部发布这个标准,只是着眼于规划领域应用,在大数据治理方面迈出了一小步,规定的内容还比较基础,但这里面传递出一个工作方向问题,希望能以这个标准为开端,引导规划行业更加关注大数据、更多应用大数据、更主动地研究大数据,以业务链引领凝结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集中各方面优势资源,形成突破规划领域大数据核心技术的强大研发合力,逐步提高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和用数据创新的能力,助力决策科学化、治理精细化、服务高效化。三是我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逐步夯实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技术支撑的现实需要。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预警评估预警机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明确的重点任务。要落实这一任务,补上传统监管方式的短板,实现“动态”,必须依靠科技,而核心还在数据:一方面要求支撑监测的数据尽量全、更新频率尽量高;另一方面还要求多源数据之间能发生联系、交互计算。那么,收集哪些数据?什么样的数据是合格的数据?数据之间以什么算法计算?等等,都是需要事先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方面没有统一标准规定,就无法使海量的数据融合到一起。实践中,基础调查、遥感影像、手机信令、地图导航、审批管理等时空大数据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监测、评估等工作中,也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算法模型、智能工具和数据集等。但是,由于数据格式、算法等不统一,经常会碰到“不同类型的数据,甚至同一类型但不同厂商的数据难以交互计算”“同样的数据,不同单位计算得出的结论不一样”等问题。因此,只有统一时空大数据应用标准,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各个方面技术优势,把更多的数据融合汇聚到一起,更加客观精准地刻画人们对国土空间的需求,更加科学有依据地预判趋势,有效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促进国土空间治理的精细化、差异化和智慧化。问这个标准强调了哪些工作导向?答:在《规定》中,我们提出了5项工作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全年龄段人口特征,加强对人口分布、职住关系、设施服务范围、空间品质、城市活力、安全应急等空间特征识别方面的时空大数据应用,更好地查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针对性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空间品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按照急用先行、急需先用的思路,针对当前数据采集处理、质量控制、典型应用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的情况,聚焦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应用需求,鼓励在官方统计数据之外,采用大数据作为补充,建立科学、简明、可操作的时空大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大数据应用技术流程规范,夯实“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建设基础。三是坚持共建共享。梳理相关时空大数据分类,引导各方基于统一的多尺度标准地理格网,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空间化处理,加强数据可靠性和规范性要求,推动建设全要素、多类型、全覆盖、实时更新的权威国土空间数据库,综合先进城市和头部企业具体应用实践,为各界提供统一的时空数据服务。四是坚持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对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采集、处理、应用的交互和协同,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提供支持,数字赋能国土调查、用途管制、执法督察等环节,实现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不断提升空间治理效能水平。五是坚持安全可控。统筹数据安全与应用发展,确保时空大数据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的状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城市时空大数据的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应用、服务等,营造良好的数据运行环境,注重防范用户隐私泄漏风险,不得侵犯个人隐私。问可以简要介绍一下《规定》的主要内容吗?答:关于《规定》内容,后续我们会有9位专家作详细解读。这里先简要介绍一下,主要包括5方面内容:一是确立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的总体框架,包括数据资源层、数据采集处理与质量控制层、典型应用场景、业务服务层。二是数据资源层,规定了自然资源数据集、城市运行基础数据集和城市运行流数据集3大类数据资源。三是数据采集处理与质量控制层,规定了对各类时空大数据的采集要求、处理与质量控制要求、融合要求等。四是典型应用场景,详细规定了城市安全底线、人口结构、职住平衡、15分钟社区生活圈、区域联系等5个典型场景中重要指标的算法模型。五是业务服务层,对验证校核,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公益性支持国家层面决策应用等作出了规定。问《规定》还有其他特别之处吗?答:一是特别注重对具备强时间属性的空间数据应用。过去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空间数据以国土调查、遥感监测等静态数据为主,时间属性较弱。《规定》里重点规定的手机信令、互联网地图等高频时空大数据,与人们每分每秒的生产生活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流动”的数据,具有很强的时间属性,可以支撑我们更加精细、更加动态甚至是实时地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评估;也可以让国土空间信息模型从静态变为动态,夯实数字化生态构建的基础。二是特别强调个人隐私的保护。我们注意到,大数据应用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侵犯、泄露个人隐私等质疑和诟病。在注重以数字化提升治理效率同时,还需要把握好数据治理的伦理边界,才能趋利避害,保证相关产业及技术持续健康规范发展。《规定》制订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统筹治理效率与个人隐私保护,把“注重防范用户隐私泄漏风险,不得侵犯个人隐私”确立为工作原则,并明确要求互联网位置数据、手机信令数据、互联网地图数据、物联网传感数据等在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业务时要“去实名化”处理,不得与公民姓名等真实信息关联,确保既可以基于手机信令等海量数据准确分析研判,又不侵犯公民隐私边界。三是有效发挥了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时空大数据应用领域是要素密集型,也是技术密集型。现阶段,企业拥有更多与需求匹配度高、实际运行效果好的技术。为保证《规定》的科学性和引领性,我们坚持“开门编标准”,邀请业内技术领先的2家民营企业和1家国有企业加入了标准研制团队,期间还多次听取平台企业、电信运营商等头部企业和中小企业意见,把他们经过实践验证的先进技术路线融入了标准中。参与《规定》制订的企业表示,企业的自发探索能够上升为国家制度,对他们之前的工作是一种很大的肯定,有了这种机制保障,他们更有动力也会更加心无旁骛地专注推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下一步,在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工作中,我部将坚决贯彻“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无论是平台企业、头部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凡是深耕这一领域潜心研发、规范经营的,都欢迎随时向我们提出建议,我们也将鼓励支持为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的企业发展壮大,真正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生态。文字编辑:王希新媒体编辑:陈平推荐阅读自然资源部明确这些要求,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规范实施和监督管理i自然全媒体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发布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公告显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应用基本规定》(TD/T1073-2023)(以下简称《规定》)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自2023年3月5日起实施。该《规定》适用于城市层级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应用,其他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也可参考执行。《规定》倡导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共建共享、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全可控等工作原则,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时空大数据的定义与数据内容要求、数据采集要求、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基本要求、应用技术流程、典型场景的指标与数据服务要求,并提出了城市安全底线、城市人口结构、城市职住平衡、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城市区域联系5个应用场景及其6个典型指标,鼓励城市在此基础上探索增加新的应用场景。《规定》明确,各城市在运用大数据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时,应按照本文件相关要求进行必要的数据校核。当数据采集、处理与质量控制,均高于本文件要求,并在多场景(高于一次)验证校核、分析方法成熟并经省部级以上(包含副省级城市及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人以上城市)政府机构采用的数据应用,可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服务依据。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机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的重点工作任务。但是,由于数据产存分散、数据类型繁杂多样、数据收集处理缺乏统一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工作效率。制定统一、融合、规范的国土空间规划时空大数据应用标准,重点加强对手机信令等具有强时间属性的空间数据使用规范,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大数据应用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更好支撑国土空间信息模型和规划实施评估等工作,助力“可感知、能学习、善治理、自适应”的智慧规划建设。短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七项重点!《自然资源部2023年法治工作要点》印发

日前,《自然资源部2023年法治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印发。《要点》要求,自然资源部法治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工作定位,以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自然资源法治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抓手,以提升自然资源系统法治能力和法治水平为目标,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管理急需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严格规范自然资源执法,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自然资源法治宣传教育成效,不断开创新时代自然资源法治建设的新局面。一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自然资源法治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二是全面落实自然资源法治建设各项要求。扎实落实《通知》各项要求,全面落实法治建设的各项重点任务。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管理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继续做好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和公平竞争性审查以及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着力强化自然资源法治建设的组织保障和考核评价,推进落实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制度。三是持续加强自然资源领域重点立法。在严守资源安全底线方面,配合立法机关推进矿产资源法修改,完善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制度体系,推进耕地保护法立法进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方面,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起草,力争年内提请国务院审议;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配合立法机关做好国家公园法、密云水库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在维护资源资产权益方面,全力推进不动产登记立法起草,修改自然资源行政处罚办法,制定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办法。四是以法治方式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指导地方开展自然资源立法,推动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保护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推动自然资源管理高质量发展。推进自然资源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时动态调整自然资源领域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制定和发布行政许可事项实施规范。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及时废止阻碍或者不利于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的政策措施。五是高效化解自然资源领域行政争议。加强对地方行政复议的指导监督,结合行政复议法修改进程,提前研究新形势下行政复议工作思路,适时修改自然资源行政复议规定和自然资源行政应诉规定。强化行政复议的层级监督和内部纠错功能,推动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复议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六是着力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贯彻落实自然资源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建立自然资源法治宣传教育矩阵,联合各方力量开展形式多样、具有吸引力的普法活动。抓住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和行政审批、执法督察等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法治培训。七是大力加强法治基础建设。继续推进基层法治联系点建设,选取部分工作基础扎实、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作为基层法治联系点,开展政策探索,加强联系沟通和指导,培育基层法治机构力量和法治人才,为自然资源重大立法、重大制度创新提供智力支持。记者:刘超编辑:高悦新媒体编辑:陈平推荐阅读自然资源部、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发文,协同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便民利企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征稿启事i自然全媒体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2023年3月31日
其他

自然资源部、中国银保监会联合发文,协同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便民利企服务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的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便利化服务水平,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协同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便民利企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不动产登记机构和金融机构协同做好不动产“带押过户”,进一步便民利企。《通知》要求,各地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以点带面,积极做好“带押过户”。要推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率先实现,并逐步向其他市县拓展;要推动同一银行业金融机构率先实现,并逐步向跨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展;要推动住宅类不动产率先实现,并逐步向工业、商业等类型不动产拓展。实现地域范围、金融机构和不动产类型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带押过户”服务。《通知》强调,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银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业务协同,推进登记和金融系统融合,优化工作流程,实时共享信息,精简办事材料,努力实现登记、贷款、放款、还款无缝衔接,切实便民利企。鼓励建立跨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协同机制,进一步探索不动产登记机构和银行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总对总”业务和系统对接方式。《通知》提出,不动产登记机构要继续向银行金融机构延伸登记服务端口,实现预告登记、转移登记、抵押登记等业务合并办理;全面应用电子不动产登记证明,支持“带押过户”网上办、高效办;鼓励推进智能化辅助审核,积极探索预告登记转本登记、抵押注销登记辅助自动办。《通知》明确,深化部门协同,压实工作责任,积极主动落实。要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管,梳理各环节风险点,制定应急预案,通过发布三方(或四方)协议样本、风险提示、业务预警等方式切实防范风险。自然资源部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自然资源部等五部门发文,加快沿海内河港口码头改建扩建

近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沿海和内河港口码头改建扩建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加快沿海和内河港口码头改建扩建工作,明确码头改建扩建工作范围,同时提出了加大用地用海保障、加强环评审批政策支持、加快水土保持和洪评审批政策支持、加快航评审核政策支持、加强资金保障等5方面举措。详细内容如下。交通运输部
2023年3月30日
其他

鼓励利用未利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三部门发文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引导项目合理布局、光伏发电项目用地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办理项目用地手续、加强用地监管、稳妥处置历史遗留问题等五方面措施。详细内容如下。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重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做到“二三二”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涉及各方面利益重大调整怎样审慎稳妥推进如何确保试点成效以下“二三二”要做到↓↓↓相关政策制度解析(点击文件名可直达链接)在“两项前置条件”中
2023年3月20日
其他

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 | 锚定“四个坚持” 落实“四个保障”——对深化我国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开栏的话★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能源资源供需环境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今年的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围绕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国自然资源报》即日起开设“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专栏,旨在引导地勘行业广泛参与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凝聚行业共识,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扎实开展。锚定“四个坚持”
2023年3月16日
其他

“新一轮找矿突破大讨论”征稿启事

今年的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提出,围绕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引导地勘行业广泛参与讨论,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扎实开展,中国自然资源报社近期将在《中国自然资源报》和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答记者问

3月12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第三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在“部长通道”,就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等社会各界关切的问题,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1谈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强调了粮食安全,强调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请问,自然资源部在接下来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谢谢您。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谢谢你的提问。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大家中午好。自然资源部是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重构性组建的部门,我们的工作职责是“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对耕地保护工作一直都非常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前几天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耕地保护是“国之大者”,耕地面积和产量不能再减少了。自然资源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们今年首先要做好三件事情。第一要稳住总量。去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这个要保持到2035年不变。我们在接下来的审核、审批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要将上述目标逐级分解下达,落实到图斑和地块。第二要优化布局。今年我们将通过采取耕地经济奖惩的措施,促使南方部分省份有序恢复一部分流失的优质耕地,这样可以有效遏制“北粮南运”势头进一步加剧。第三要压实责任。在耕地保护上,各级党委政府负有主体责任,相关部门负有监管责任,接下来我们将共同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按照党中央要求,每年进行考核,突破耕地红线的实行一票否决,从而落实党政同责、终身追责的要求。要做好这三件事,我们还要把握好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严控增量。不论是建设占用耕地,还是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我们都必须严格管控。确实需要占用的,建设占用的必须落实“占补平衡”,农业结构调整占用的要做到“进出平衡”。第二个环节是盘活存量。要从源头上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唯一的出路就是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存量用地。我们将采取措施,促进“增存挂钩”,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升单位面积的投入产出水平,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换空间,促进集约节约用地大幅度提升。第三个环节是严格执法。要敢于亮剑,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违法建设占用耕地的行为。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冻结违法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补充耕地指标,让违法占用的耕地得到补充,这样才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耕地面积不能再减少了。”同时,我们还将积极配合推动耕地保护工作立法,用严密的法治来促进耕地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国耕地总量持续减少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连续两年实现耕地净增加,但这个基础还不是很稳固,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有社会各界包括媒体界的支持监督,18亿亩耕地红线一定能够守住,中国人的饭碗也一定能够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谢谢。2谈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东方卫视记者:我们都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矿产是工业的粮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了要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的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请问,针对这方面的内容,自然资源部接下来有哪些部署和安排?谢谢。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谢谢你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要求进一步提升战略性资源的供应保障水平。当前,我国一些主要矿产对外依存度比较高,新能源、新材料矿产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国内矿产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确保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今年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一是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我们已经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十四五”实施方案,重点围绕紧缺和战略性矿产,加强国内勘探开发,希望能够巩固和新增一批战略性矿产资源接续基地,从而真正实现增储上产。二是进一步完善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矿产勘探开发相关政策。我们将陆续出台一些政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或者吸引社会资本能够投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比如,我们推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就是要适应我国共生矿、伴生矿比较多的特点,进一步取消探矿权矿种限制。同时,要放开探矿权二级市场,允许探矿权流转,吸引更多有实力的矿业企业投入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当中,找好矿、找大矿。我们在政策制订方面要进一步调整矿业权出让收益的征收方式。过去采矿权出让时一次性征收出让收益,我们希望调整为按照矿山生产的真正销售收入按年收取。这样既能保证国家资源资产权益不受损失,同时也能够大幅度有效降低企业负担,促进矿业市场繁荣。三是进一步强化矿产勘探的科技支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向地球深部进军,加快启动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加强基础研究,创新找矿理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二是在技术和装备方面,能够突破“卡脖子”问题,推动高精尖勘探开发装备国产化,进而能够更好地支撑国内找矿。谢谢。3谈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光明日报记者:今天是植树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曾经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通过哪些重大的举措来推动这项工作?谢谢。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谢谢你的提问。今天是我国第45个植树节,这也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重要的法定节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都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坚定决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过去几年,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也作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工作。比如,我们在世界上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生态红线保护制度;推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在重要流域和重点区域组织实施了44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在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方面,已经连续多年实现了“双缩减”。应该说,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下一步,我们还将立足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家都知道,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5个国家公园去年已经正式设立。我们将根据国家公园的布局方案,今年着重推进黄河口、秦岭、若尔盖、羌塘、亚洲象等新一批国家公园的设立。同时,要加快推进国家公园法的立法,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让我们的自然保护地能够有更好的法律制度的保障。二是要坚持系统治理,继续部署一批新的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去年,“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象,同时也贡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今年,我们还要进一步在青藏高原、长江、黄河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再部署一批山水工程,也就是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这是今年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好的。同时,我们还将继续实施好海岸线、海岸带的保护和修复,重点解决滨海湿地退化、海岸线退缩、外来物种入侵等重大问题。此外,我们还将启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进一步提升我国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谢谢大家。来源:新华网、央视新闻新媒体编辑:薛亮、杜潇诣
2023年3月12日
其他

自然资源部印发《涉密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办法》

为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强涉密基础测绘成果管理,维护地理信息安全,向社会提供更高效地理信息服务,自然资源部对《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于近日印发《涉密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结合各地管理实践,落实简政放权要求,进一步下放审批权,缩短审批时间,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有利于规范涉密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维护地理信息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地理信息保障服务。一是下放审批权。结合管理实践,《办法》将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国家级涉密基础测绘成果的提供使用审批权下放至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并明确由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确定本行政区域地方财政投资生产的涉密基础测绘成果的提供使用审批权限,更加方便申请人在当地申领涉密基础测绘成果。二是简化申请材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证明事项清理工作的通知》,《办法》取消了出具证明函和无偿使用目的证明材料的要求。同时,区分了不同类别申请人应提交的申请材料,调整细化了申请表样式内容,增加了对保密管理条件应提交材料的说明。明确了政府部门和军队单位将涉密基础测绘成果用于政府决策、国防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可通过建立共享机制提供。三是缩短审批时限。《办法》对审批机关审批时限进行了压缩,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四是新增事中事后监管要求。《办法》明确了被许可使用人在使用涉密基础测绘成果中应当遵守的要求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涉密基础测绘成果使用的监管职责,规定了申请人违法违规造成失泄密等情形的处理措施,强化了监管要求。五是明确已申领涉密基础测绘成果销毁要求。针对被许可使用人使用目的完成后保管的大量涉密成果形成的失泄密隐患,根据国家有关涉密载体销毁的规定和要求,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明确被许可使用人在使用目的完成后销毁所申领成果的方式和具体要求等内容。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涉密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自然资规〔2023〕3号
2023年3月9日
其他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合同范本来了~两部门联合印发!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监管协议》示范文本(试点试行),要求各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督促当事人严格履行合同,并落实好监管责任,做好相关使用说明和档案管理等工作。详细内容如下。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2023年3月9日
其他

自然资源部明确这些要求,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规范实施和监督管理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针对一些地方生态修复项目实施中存在的前期工作不扎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进度滞后、实施不规范等问题,围绕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实施管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项目实施保障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详情如下。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规范实施和监督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3〕1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海洋局、山东省海洋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大连市海洋发展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部有关直属单位,有关派出机构,部机关有关司局:
2023年3月7日
其他

《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合法性判定规则》修订完善了哪些内容?这条说明白了→→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合法性判定规则》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包括农村道路翻新、采矿用地、生态修复项目用地、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农作物晾晒场、赛鸽赛马等比赛场地、当年卫片执法发现的往年已形成的历史违法用地等。详情如下。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修订《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合法性判定规则》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3〕3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部机关各司局:
2023年3月6日
其他

自然资源部开展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视频培训

3月1日,自然资源部开展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视频培训,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总体部署,准确把握重点任务,明确工作要求,正式启动试点工作。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广华出席并作培训动员讲话。王广华指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做出的一项重大制度性安排,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从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中深化对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政治站位;从牢牢守住底线的原则中深化对改革复杂性的认识,稳妥有序推进入市;从总结过去的实践经验中深化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持续深化试点;从强化系统观念的要求中深化对改革整体性的认识,协同推进改革,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工作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涉及各方面利益的重大调整,要紧盯关键问题,确保试点成效。”王广华要求,入市工作要做到“二三二”,审慎稳妥推进试点。要抓住“两项前置条件”,加快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特别是实用性村庄规划,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确权登记;要紧盯“三项负面清单”,不能通过农用地转为新增建设用地入市,不能把农民的宅基地纳入入市范围,符合入市条件的土地不能搞商品房开发;要探索“两项重点机制”,兼顾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入市土地增值收益调节机制,保护农民集体和个人权益、保障市场主体愿用、会用入市土地的权益保护机制。
2023年3月2日
其他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地方两会提出这些目标任务

纵览地方两会新年伊始,各地两会密集召开。近期,全国31个省(区、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发布,回顾了各地过去五年来的工作,并为2023年及今后五年工作定下目标任务。为更好地了解地方动向和各地代表委员关注热点,我们围绕新时代新征程自然资源工作“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定位,对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摘编,仅供参考。今天刊发第二部分——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普遍关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多地针对省市县乡国土空间规划、乡村规划的编制实施提出目标任务,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作用。1国土空间规划河北提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全面完成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黑龙江提出,加快编制市县乡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高效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广东提出,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完成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海南提出,推动制定自贸港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完成所有市县国土空间总规编制。贵州提出,完成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引导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资源要素向“一群三带”集聚。宁夏提出,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加快构建“一带三区”总体布局。陕西提出,严格落实“三区三线”,优化农业、生态、城镇等各类空间布局,加强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监管体系,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广西提出,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强化各类建设项目与“三区三线”衔接。加强差别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调整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完成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推进相关专项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云南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全面完成省级以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强化“三区三线”空间管控,加强规划与用地政策有机融合,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发展预留空间,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新疆提出,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作用。2村庄规划四川提出,以片区为单元编制实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增强中心镇(村)辐射带动作用。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产业特点制定差异化政策,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推动优势地区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欠发达地区加快追赶。吉林提出,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地方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中,民革安徽省委建议,一是进一步强化村庄规划工作的领导责任。把村庄规划工作情况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围,并作为下级党委政府向上级党委政府报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二是着力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秉持“开门编规划”理念,强化规划队伍建设,增加规划编制投入,探索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引导投资乡村建设的企业积极参与村庄规划工作。三是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协同衔接,做好与原村庄规划衔接,做好与乡村振兴项目衔接,加强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衔接,加强与宅基地改革工作衔接。四是按轻重缓急加快村庄规划审批。海南省人大代表黄凌燕认为,村庄规划应提高与农业发展的适配性,通过合理的国土规划,形成若干个农业优势功能区,形成一批农产品的集中商品化生产园区或基地,扩大农业规模与提高经营效益;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规划建设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园中,规划出适当比例的农产品加工用地。云南省人大代表、弥渡县农业农村局绿色食品牌股股长茶枝雄发现,在弥渡县推进设施蔬菜标准化种植的过程中,规模化经营主体的用地需求保障难度较大。茶枝雄建议,结合最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用地布局,坚持规划保障、盘活存量并举,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尽可能多地使核补新增指标向乡村振兴需求倾斜。相关链接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丨纵览地方两会整理:张晏、乔思伟、焦思颖、王少勇、杨旋新媒体编辑:赵志坤初审:杜潇诣审核:程秀娟审签:赵晓涛
2023年3月1日
其他

自然资源部执法局解读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

2023年自然资源卫片执法工作解读自然资源部执法局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在全国部署开展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为帮助各级自然资源执法工作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新政策、新要求,认真履职尽责,切实提高卫片执法工作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确保卫片执法成果取得实效,自然资源部执法局对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进行了解读。1.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首次明确四个工作原则,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确保粮食安全兹事体大,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如何管好用好耕地始终是一个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耕地保护是关乎14亿人吃饭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闪失。2018年组建自然资源部以来,卫片执法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已逐渐成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严格保护耕地、保护资源的有力抓手,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能源资源安全底线、维护资源资产权益、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地方自然资源违法违规问题仍然突出。有的地方对严格保护耕地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为规避问责等故意瞒报、漏报违法行为;有的业务不够熟悉,对卫片执法工作政策和要求理解不准确,导致图斑合法性判定不正确,填报信息不准确、不及时;有的对卫片执法工作不够重视,对发现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未及时组织查处;有的整改落实不到位,违法状态迟迟未能消除。这些问题制约了卫片执法工作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卫片执法工作效能。为解决以上问题,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方向,抓牢工作重点,高效组织开展日常卫片执法工作,《通知》提出了“坚守真实性”“狠抓准确性”“提高时效性”“聚焦工作重点”四个工作原则,对卫片执法各主要工作环节均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推动全国卫片执法工作高质量发展。2.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将聚焦哪些工作重点?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关要求,今年,卫片执法工作重点聚焦耕地保护、生态保护、能源资源安全三个方面。耕地保护方面,重点打击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恶意占用耕地特别是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实质性新增非农建设行为;生态保护方面,重点打击生态保护红线内违法违规采矿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方面,重点打击非法开采稀土等战略性矿种的违法行为。3.采取哪些措施来突出这些工作重点?一是优化遥感影像采集和卫片执法图斑提取,从源头上聚焦重点。在遥感影像采集方面,《通知》明确不同省份的遥感影像覆盖周期分为三类:月度覆盖、双月度覆盖、季度覆盖。日常监测使用优于2米级的公益卫星遥感影像,对于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以及其他5个耕地保有量较大的省份,实行每年度上、下半年各一次耕地范围内全覆盖亚米级遥感影像监测,突出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监测监管。在图斑提取方面,《通知》首次提出分级分类管理,将日常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分为“新增非农建设类”“其他新增建设类”“其他变化类”“年度内持续变化类”四大类,分类监测监管不同类型图斑,重点监测监管反映出地表疑似存在实质性新增非农建设变化的图斑(“新增非农建设类”“年度内持续变化类”),常态化监测监管反映出地表存在推填土、平整土地特征但无实质性非农建设等变化的图斑(“其他新增建设类”“其他变化类”),可有效辅助地方更加精准地早发现、早制止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还能引导地方在集中力量重点打击实质性新增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行为的同时,兼顾管控区域内其他类用地行为;对矿产卫片执法图斑,则聚焦监测和发现重点矿种、重要区域、硐采等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同时,只将涉及采矿用地地类的日常土地卫片执法图斑作为矿产卫片执法图斑使用,优化“一图两用”模式。二是重点严肃查处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各类自然资源违法行为,进一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通知》强调,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立案查处工作规程(试行)》有关规定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区分不同违法情形和违法性质,依法依规作出查处、移送、移交等决定,重点查处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自然资源违法行为。《通知》同时明确,在执法过程中不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不得以权谋私、吃拿卡要;不得确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搞形式主义,增加基层负担;不搞简单化、“一刀切”。需要注意的是,部下发的卫片执法图斑是通过遥感监测判读反映的地表变化情况,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只能将其作为发现违法行为的线索,所有违法问题必须经严格规范的调查取证后,依法依规作出行政处罚,绝不得将卫片执法图斑直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三是深化卫片执法成果应用,形成监管监督合力。《通知》明确要求全面落实“两平衡一冻结”制度,对违法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先行冻结违法用地所在地储备库中的补充耕地指标,查处整改完成后解除冻结;对违法问题严重的地区,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及时发函提醒,必要时组织开展全面核查或报请省级人民政府严肃开展约谈;经年度评估后,对达到《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规定情形的地区,要移交有权机关追究责任。另外,《通知》明确将卫片执法成果纳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土地管理水平综合评估”“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等多项考核评估工作,与相关工作形成监管合力。4.四类图斑具体监测内容是如何区分的?一是新增非农建设类,主要包括新增线形地物、新增建(构)筑物及新增高尔夫运动用地。新增线形地物主要包括新增公路、铁路等。新增建(构)筑物主要包括新增建筑物、构筑物。新增高尔夫运动用地主要包括新增服务于高尔夫运动用地特征的地块,如新建、扩建高尔夫球场、练习场等。二是其他新增建设类,主要包括新增推堆土、新增其他道路、新增点状地物。新增其他道路是指宽度不超过8米有村道特征的道路、碾压形成机耕道特征的道路。新增点状地物是指单个图斑面积较小的风力发电机、高压电塔、采油井、通信基站等。三是其他变化类,主要包括新增其他线形地物、新增库塘、新增林地园地、建筑物翻建、新增光伏方阵用地等。新增其他线形地物是指公路用地、铁路用地、城市轨道交通用地、其他道路之外的具有其他线形地物特征的地块,如沟渠等。新增库塘是指坑塘水面、水库水面等。四是年度内持续变化类,是指日常监测提取的年度内往期其他新增建设类和其他变化类图斑在当期影像上表现为有持续建设特征的地块。对于仅为建筑物或构筑物高度增加的,一般不提取图斑。5.为何要强调“坚守真实性”?卫片执法成果是科学评估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管理秩序的重要依据。只有卫片执法数据成果真实可靠,评估的结果才科学实用。然而,一些地方通过瞒报漏报、弄虚作假、虚假整改等方式,降低违法数量和比例。这不仅是对违法行为的姑息、纵容,更是对党中央严格保护耕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要求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坚守卫片执法成果真实性,需要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同志坚定政治立场,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中自觉践行“两个维护”,更需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和能源资源安全的意识,严格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实处,正确处理好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严肃推动违法问题整改落实,坚决杜绝明知故犯、弄虚作假,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底线。6.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成果的真实性?一是层层压实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责任。《通知》明确了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卫片执法各环节工作中具体承担的责任,特别是进一步强化了内业抽查和外业核查工作。内业抽查方面,对“新增非农建设类”“年度内持续变化类”图斑,省级内业抽查图斑涉及耕地面积占同期部下发的上述两类土地卫片执法图斑涉及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80%;对采取拆除复耕方式落实整改的图斑,应进行100%审核;对矿产卫片执法图斑,应进行100%审核。外业核查方面,对疑似违法占用耕地100亩、永久基本农田或生态保护红线50亩以上的“新增非农建设类”“年度内持续变化类”图斑,疑似违法开采面积达到10亩以上的矿产卫片执法图斑,以及拆除复耕涉及永久基本农田或生态保护红线10亩以上、耕地50亩以上的日常土地卫片执法图斑,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须逐一组织实地核查,出具核查意见,明确核查责任人。如果出现弄虚作假问题,必将倒查责任、严肃追究。二是实行卫片执法工作全流程动态监督。《通知》明确部继续组织开展第三方监督工作,从技术流程、生产进度和质量、工作效率等多个维度实行全流程动态监督,重点监督弄虚作假、虚假整改等严重影响卫片执法成果真实性问题。7.为何要强调“狠抓准确性”?卫片执法图斑反映的是地表变化。只有经图斑全面准确提取、管理信息套合、实地核实举证、图斑合法性判定、准确填报信息等工作环节,才能反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合法性及违法行为查处整改等情况,从而客观准确评估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管理秩序。这些环节工作质量的高低,共同影响着全国卫片执法工作成果整体工作质量的好坏。因此,必须狠抓每个环节工作成果的准确性,明确质量标准,完善各环节工作机制,才能推动卫片执法工作高质量发展,达到严格保护耕地、维护能源资源安全的目的。8.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成果的准确性?一是准确提供图斑管理信息。为使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掌握部下发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地类信息和永久基本农田信息的套合统计规则,了解图斑相关信息来源,准确判定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合法性,去年6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明确土地卫片执法地类套合统计规则的通知》(自然资办函〔2022〕974号),明确了土地卫片执法图斑的地类套合统计规则和永久基本农田套合统计规则。今年,卫片执法工作继续沿用该套合统计规则。同时,对于永久基本农田信息,使用“三区三线”新划定的国家永久基本农田数据进行套合认定。为有效发挥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和用地、用矿审批信息实效,准确提供图斑最新的规划、审批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卫片执法工作,今年将对新下发图斑的规划、审批信息套合认定方式按月进行更新。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已经批复并纳入国家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地区,图斑规划信息使用部审核入库的数据进行套合认定,其他地区使用经依法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进行套合认定;针对图斑涉及的用地、用矿等审批信息,分别与上月报部审核后的审批备案信息进行套合认定。二是强化业务培训,提升卫片执法工作质量。为有效提升卫片执法各环节业务人员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杜绝出现因业务不熟、错误操作等导致卫片执法成果质量降低的现象,《通知》明确,部有关单位、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加强卫片执法业务培训,适时采取线上、线下等方式组织开展政策解读和系统填报培训,强化业务人员工作水平,提升工作质量。部也将适时组织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及时解答基层执法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惑,认真研究解决各地反映的问题,汇总各地好做法、好经验并予以推广。三是严格执行差错率评估及奖惩方法。为切实提高卫片执法工作准确性,促使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客观准确判定卫片执法图斑合法性,《通知》明确部将根据内业抽查和外业核查最终的认定结果计算日常差错率和年度差错率。对年度差错率超限的省份,部将予以书面通报批评;对年度差错率较低的省份,部将予以书面通报表扬。9.日常差错率和年度差错率是如何计算的?日常差错率按季度分县区计算。计算方法:经部内业抽查,最终认定为明显填报不合理的地块涉及耕地面积,占该县区所有应填报地块涉及耕地面积的比例,比例超过10%的,认定该县区差错率超限。年度差错率按年度分省份计算。计算方法:经部内业抽查和外业核查,最终认定为明显填报不合理的所有地块涉及耕地面积,占该县区年度内所有应填报地块涉及耕地面积的比例,比例超过10%的,认定该县区本年度的差错率超限,据此计算全省(区、市)差错率超限的县区个数占该省(区、市)县级行政区划(以民政部公布的最新县级行政区划为准)总个数的比例。全省(区、市)最终认定为明显填报不合理的地块涉及耕地面积,占全省(区、市)所有应填报地块涉及耕地面积的比例。上述两项中任意一项超过10%的,即认定该省(区、市)年度差错率超限。10.为何要强调“提高时效性”?部署开展日常卫片执法工作的目的之一,是要推动地方强化日常执法工作,辅助地方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防止违法行为蔓延或者造成更为严重的违法后果。为此,必须突出一个“快”字,不断提高卫片执法工作的时效性。11.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成果的时效性?一是将年度卫片执法工作时间整体提前了一个月。《通知》明确,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完成审核后,将2023年度日常卫片执法监管成果和报告于2024年2月29日前报部。较2022年度提前了一个月。二是压紧了日常工作节奏,将省级核查工作由“季度”调整为“月度”。《通知》明确,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须按照“月清”时限要求同步开展“月核”工作。在每月月底前,按要求完成卫片执法图斑内业抽查和外业核查工作后,向部报送上一个月20日(含)前部下发的“新增非农建设类”“年度内持续变化类”图斑相关信息。与往年相比,将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内业抽查和外业审核时间由“季度”调整为“月度”,压紧工作节奏,进一步提升工作时效。三是优化工作机制,去除无效工作,对遥感影像采集方式、图斑提取区域进行了优化。《通知》明确,每一个覆盖周期内下发的遥感影像覆盖率均不会超过该地区耕地覆盖范围的200%;针对老城区、镇街、社(区)等建成区、人类活动明显稀少地区和冬季北方地区,以及不属于土地卫片执法工作范围的变化,一般不提取卫片执法图斑。其目的是,避免出现提取下发大量无效图斑、重复图斑的情况,以减轻基层执法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持续完善平台功能,优化提升服务效能。对执法综合监管平台和“国土调查云”平台有关功能进一步优化,实现“一平台填报、双平台共享”的效果,切实提高工作实效。12.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有哪些政策调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修订省级问责标准计算方法,二是修订《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合法性判定规则》,三是要求落实持续监管职责。13.省级问责标准计算方法是如何调整的?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通知》明确,对已经国务院委托行使用地审批权的试点省份,在评估省级地区土地管理秩序、核实问责条件时,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违法用地不予扣减。各试点省份要高度重视,全面掌握项目用地需求,研究采取有效的要素保障措施,压实用地审批责任,确保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依法依规用地,全力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4.《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合法性判定规则》做了哪些修订?为充分发挥卫片执法工作保护耕地的实效,进一步强化土地卫片执法判定工作的严肃性、合法性、规范性和准确性,让地方及时准确掌握图斑合法性判定规则,辅助地方准确判定图斑的合法性,部根据近期出台的最新地政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政策要求,结合调研反映情况,补充完善形成《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合法性判定规则(2023年修订)》。具体修订补充完善内容如下:一是关于农村道路翻新。对于《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制有关问题的通知》(自然资发〔2021〕166号)下发之前已经建设的农村道路,在不改变原有规模前提下的翻新(如铺设水泥、柏油地面等)形成的图斑或地块,判定为实地未变化。二是关于采矿用地。采矿用地应当按照《土地管理法》《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采矿用地保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2〕202号)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要求,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未办理的,判定为新增非农建设违法用地。三是关于生态修复项目用地。生态修复项目如果涉及临时占用农用地,且符合临时用地管理要求,应当按照不同占用类型向相关部门申请办理临时用地审批手续,判定为临时用地。占用除农用地以外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形成的图斑或地块,判定为实地未变化。四是关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部批复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已得到省级有关部门批准实施方案的图斑或地块,涉及非农建设的,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未办理的,判定为新增非农建设违法用地;不涉及非农建设的,判定为实地未变化。部批复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且经林草部门审核同意涉及林地布局优化调整的,如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不属于涉及发展林果业或挖塘养鱼等违法用地。五是关于农作物晾晒场。对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联的用地,主要用于农作物晾晒,农闲时临时用于非营利性停车场、村民健身等公众服务的,判定为设施农业用地。对以服务农业生产为名,主要用于停车场、村民健身等用途的用地,应当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未办理的,判定为新增非农建设违法用地。六是关于赛鸽、赛马等比赛场地。对赛鸽、赛马等比赛场地及关联的办公、驯养等附属设施,应当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未办理的,判定为新增非农建设违法用地。七是关于当年卫片执法发现的往年已形成的历史违法用地。对往年已形成的历史违法用地,如果曾经纳入土地卫片执法范围并判定为违法用地,且未发生新的违法行为的,判定为实地未变化;如未曾纳入土地卫片执法范围,判定为新增非农建设违法用地。另外,本次修订将“高架路桥非法占用坑塘水面、河道管理范围以外的土地,应当判定为新增非农建设违法用地”修改为“高架路桥非法占用河流、湖泊等河道管理范围以外的农用地、未利用地,应当判定为新增非农建设违法用地”,表述更为规范。在临时用地举证要求中,增加须上传临时使用土地界址点坐标文本等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管。15.《通知》对加强持续监管,提出哪些新要求?为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耕地保护责任,防止出现“只管新增、不理旧账”的局面,《通知》对地方落实持续监管责任提出了相关要求。首先,要求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建立卫片执法发现违法问题台账,实行问题整改销号管理,督促指导地方加快落实整改,直至彻底消除违法状态。其次,要求地方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强化对跨年度违法问题的持续监管,针对往年卫片执法发现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重点监管整改落实情况;对往年或本年度已填报未拆除复垦图斑、临时用地图斑或设施农业用地图斑等,要持续加强监管,防止再次被违法占用或改变用途。另外,要求各地建立健全持续监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与相关考核评价、评估问责等工作的衔接机制,形成闭环管理。相关链接“一年一度的卫片执法开始了!”来了!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任务+时间安排→
2023年3月1日
其他

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丨纵览地方两会

聚焦两会新年伊始,各地两会密集召开。近期,全国31个省(区、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发布,回顾了各地过去五年来的工作,并为2023年及今后五年工作定下目标任务。为更好地了解地方动向和各地代表委员关注热点,我们围绕新时代新征程自然资源工作“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资源资产权益”的定位,对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摘编,仅供参考。今天刊发第一部分——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一严守资源安全底线纵览各省(区、市)两会,“安全”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的关键词之一。多地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独立章节集中阐述,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这一战略高度,强调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展示出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决心和信心。能源资源安全也成为地方两会报告中的“高频词”,有的省份设置了优势矿产的产能目标,有的省份则突出强调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在31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内容,也均有集中表述。多地强调完善防灾减灾重大基础设施,加强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科学有效防御各类自然灾害风险,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等内容。1粮食安全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强调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福建提出,坚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动抛荒山垅田复垦、退茶退果退林还粮,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3万亩以上。广东提出,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加强精耕细作。山西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山东提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抓好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对保护耕地、提升粮食产能作出部署,明确目标。辽宁提出,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5303万亩,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1000万亩。吉林提出,加快推进良田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等八大工程建设,打造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核心区。黑龙江提出,粮食播种面积保持2.18亿亩以上。落实耕地轮作试点,推广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三江模式”。江苏提出,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100万亩以上。河南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1亿亩以上。湖南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135万亩。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全面落实田长制。四川提出,确定并逐级分解下达带位置、带责任的新一轮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四川还提出建设“天府森林粮库”的概念,依托全省可用林地空间持续生产多样化的木本粮食、木本油料、森林蔬菜、森林畜禽等“森林粮食”。宁夏提出,全面推行耕地保护六级责任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在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中,吉林省政协委员苏阳建议,加快推进实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注重盐碱地科学治理,完善推广以“大安模式”为代表的有效治理模式。大力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把低效的盐碱地集中起来,规模化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实行现代农场化运营。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资源配置机制,鼓励对盐碱地治理的长期战略性投入。江苏部分政协委员建议,对“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的耕地进行集中摸底,严格做好对补充耕地的检查复核,确保“补”和“进”的耕地数量与质量到位,严格新增耕地数量认定与核实,依据相关技术规程评定新增耕地质量。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补充”耕地的高标准建设和投入标准。在新一轮土地承包试点中,探索调整土地确权方法。对于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区以及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建议全面采取“确权、确股、不确田”的方式,杜绝土地碎片化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民建安徽省委从三个“严”提出建议:一是严把用地审批。对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总量控制,严格进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编制和土地审批,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二是严格土地监测。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对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土地开发利用等事项进行信息化管理,动态监测土地利用状况。三是严查违规违法案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撂荒、闲置、转变用途等破坏耕地行为,确保良田种粮。2能源资源安全新疆、青海、贵州、云南等资源大省,不仅着力提升煤电油气等资源保障能力,同时还特别提出,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陕西提出,抓好煤炭稳产保供和优质产能建设,确保煤炭产量达到7.5亿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2580万吨、310亿立方米。宁夏提出,加快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新增煤炭产能240万吨,总产量达到1亿吨左右。加快气田开发建设,推动盐池千亿立方米级大型气田、石嘴山煤层气开发利用,开工建设158口气井,力争日产气量达到85万立方米。青海提出,加强能源、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稳步扩大钾肥、油气产能产量,持续提高能源安全保供能力。新疆提出,加快优势矿产开发利用,加快大红柳滩稀有金属矿、和田火烧云铅锌矿等重点矿山开发,推进矿业资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保障国家关键矿产资源安全。云南提出,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建设有色稀贵金属储备基地。贵州提出,加快页岩气、煤层气增储上产,天然气供应能力26亿立方米左右。提升煤、磷、铝、锰等优势矿产资源勘查程度,新增和提级资源储量。坚持“富矿”必须“精开”,规范有序进行资源开发。甘肃提出,释放先进煤炭产能,新增煤炭产能1775万吨。建设680万吨中央和地方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基地。巩固提升陇东地区油气产量,原油产量超过106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6亿立方米。组建省属矿产资源集团,推动矿业权公开出让常态化。四川提出,加快锂、磷、钒钛、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山西提出,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加快煤炭先进产能释放,力争煤炭产量达到13.65亿吨。加强储备体系建设,提高能源、矿产品原材料等储备能力。内蒙古提出,提高煤炭弹性产能和应急保供能力,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和增储上产力度,推动非煤矿产资源绿色安全有序开发。黑龙江提出,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专项行动,加快页岩油产业化商业化开发,原油产量保持3000万吨、天然气产量增长到57亿立方米以上、煤炭产量7100万吨,支持地方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加快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在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中,江苏政协委员提出,建议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全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支持鼓励开展重要矿产资源储备勘查,推动建立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地,引导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资源安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的作用,完善社会资本投入勘查找矿的激励政策,激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重要矿产勘查。针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矿产资源潜力区,由财政投资进行重点勘探,用于战略储备。加强绿色勘查技术研发,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贯穿矿产勘查全过程。湖北人大代表田锐敏建议,加大磷、锂、锰、石墨、钒等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一是强化统筹规划,加大战略性矿产勘查力度;二是强化特色优势矿产资源勘查,为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三是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形成省级、地方、企业和地勘单位联合找矿突破新机制。3防灾减灾浙江提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科学有效防御台风洪涝和地质灾害。河南提出,全面提升各类基础设施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持续开展城市内涝治理。四川提出,切实做好地灾防治、防汛抗旱和蓄水保供工作。贵州提出,强化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危急险重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实施避险搬迁。青海提出,实施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健全“群防+技防+智防”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完善“叫醒”“叫应”机制。宁夏提出,建立区市县乡村五级灾害预报预警、快速处置等机制,优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强化气象、地质、地震联动服务。在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中,江苏省政协委员建议,编制省级、市级海岸带规划,提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开发利用区等功能规划区,对各功能区提出管控要求。充分发挥江苏省相关科研平台及地勘单位的支撑作用,对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进行动态监测,提出防治对策。由自然资源厅、财政厅等省有关部门牵头,设立省海洋灾害调查与防治基金,沿海三市给予资金配套,引导一定社会资金参与。重庆市政协委员田盈建议,摸清城市现有基础设施的种类、构成、规模、功能属性、位置关系、运行安全状况等基础信息,掌握设施周边水文、地质条件等外部环境信息,建立基础设施危险源及风险隐患管理台账。整理:张晏、乔思伟、焦思颖、王少勇、杨旋新媒体编辑:陈平初审:杜潇诣审核:程秀娟审签:赵晓涛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一年一度的卫片执法开始了!”

相关链接:来了!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任务+时间安排→最新!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问责标准计算方法有调整初审:杜潇诣审核:程秀娟、车娜审签:赵晓涛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最新!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问责标准计算方法有调整

2月20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通知部署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随同通知,一起印发的还有两个《规则》、一个《计算方法》即《遥感影像采集规则》《差错率计算规则》《调整后的问责标准计算方法》↓↓↓《调整后的问责标准计算方法》一、问责评估时考虑因素的计算方法在评估一个地区土地管理秩序、核实问责条件时,根据“鼓励整改、区分责任、精准问责”的原则,计算方法如下:对于“已补办完善用地手续”(包括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补办手续,并在系统中勾选“其他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在问责评估时,只扣分子不扣分母。对于“已拆除复耕到位”的,在问责评估时,分子分母同时扣除。对于已履行监管和服务职责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以国家部委或省级发展改革部门的立项文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清单为准)违法用地,在问责评估时,分子分母同时扣除。在评估省级地区土地管理秩序、核实问责条件时,省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违法用地不予扣减;已经国务院委托行使用地审批权的试点省份,国家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违法用地不予扣减。以往符合“一户一宅”条件的农村宅基地违法用地、保障性安居工程违法用地等可予以扣减的政策,不再执行。对于“存量建设用地违法”“农业项目破坏耕地(基本农田)”,在问责评估时,分子分母均不计入。
2023年2月24日
其他

来了!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任务+时间安排→

部组织有关单位利用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制作矿产卫片执法图斑,监测和发现重点矿种、重要区域、硐采等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对涉及采矿用地地类的日常土地卫片执法图斑,将同时作为矿产卫片执法图斑使用。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落实"一号文件"之强保障 | 给和美乡村规划一场数字化革新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和着春的脚步,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围绕“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这一主线,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再部署、再安排。聚焦中央一号文件,立足自然资源工作,我们又该如何“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助力守好“三农”基本盘?请看业内人士共话自然资源——给和美乡村规划一场数字化革新——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之强保障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并从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将村庄规划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推进以乡镇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明确提出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目标,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差的最大看点是“既要见物,又要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基础上,坚持规划引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任务迫切繁重,但现在有了着手实现的巨大可能性。基于数字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从人类文明新形态获得扬弃工业文明、重构乡村生态的机遇。2023年早春,在ChatGPT以其强大信息整合和对话能力惊艳全球的时刻,我们看到数字文明给村庄规划与管理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依然在农村,这里的一个关键变量就是数字科技。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多年以来,乡村建设、村庄规划面临的一个最大“拦路虎”,归根到底就是近代横扫全球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逻辑。从工业文明逻辑来看,农业缺规模、低效率、不经济,乡村必然落后于城市、农业必然落后于工业。随着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在数字文明强力助推下,古老的农耕文明正在走向复兴。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农耕文明,通过与数字文明相结合,正在实现革命性的涅槃。统计表明,现在我们每个人可以处理的信息量都可以比拟古代世界最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自2007年以来,人类数据仅7%以模拟数据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其余93%都是数字数据,而且每三年多翻一倍。人类存储信息量增速比世界经济增速快4倍,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增速比世界经济增速快9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这必然也是我们这个古老农耕文明伟大复兴的千年机遇。万物互联,万物数据化,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一切事物中汲取信息并加以处理,一个村庄每一处住宅及其居住者的位置和活动轨迹,所有交通运输工具位移和使用频率,每一条农村道路不同时间段使用率、每一条小桥承载通行者数量时间,乃至村里人员聚居密度、节假日及农闲农忙季节变动及生活等,都可以数据化形式呈现。最为重要的是,在区块链时代,这些数据具有去中心化特点。过去我们说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积极踊跃参与各项决策等,因成本过高而难以完全实现。但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个人数据与大数据链接,每一个村民包括离开本地迁到城市的就读就业人才,在五湖四海皆可以同原乡居民同步在场,通过音视频实时参与规划讨论建设。每一个村庄都是地理信息村庄。地球本身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数据信息,地理信息位置服务正在变成数据。在模拟数据时代,对中国数十万计的村庄聚落进行实时测量、统计、记录,是一场无法完成的任务。然而,从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次发射成功,到我国的北斗系统全面投入运行服务,越来越廉价的芯片和记录仪可以安装在汽车、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上,它们与村民手中的手机设备,近乎零成本地参与构建着村庄数据库。村民的零散想法、印象碎片经过大数据处理,转变为对自己村庄的深深眷恋和内在祈盼。这不仅是个性化村庄规划的资源宝藏,也是以民为本的真正的规划民主。在家家户户移动通信设备时时生成个性化数据的同时,乡村短视频直播带货、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等,每天都在生成着经营性业务和金融性业务大数据,构成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的基石。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合作社,都可以对村庄的过去与现在、庭院的经济与生活、田间的粮食与果蔬进行数字化建模,生成现实乡村的数字孪生并完成链上迁徙,为更好地参与市场流通和价值变现建基。上述还只是基于个体或经济主体生成的乡村大数据,庞大的乡村数据还有政府数据。近几年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有关部门都出台了许多数字乡村建设文件。但现在一个突出问题就在于数据共享跟不上,很多情况下还是以工业文明的思维处理各自数据。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旅游等各部门的乡村数据本来就是同一空间所来,如果形成数据共享,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必能取得革命性进步。和美乡村,是人之乡村。我们固然要看到全国村庄用地规模总量较大、布局不尽合理、盘活潜力较大,但同时也要看到乡村就是乡村,有不同于城市的“天、地、人”居住形态、社会形态,在承载居住者越来越少的同时,承载的记忆情感可能愈来愈重。因此,在任何“规划”“整治”之前,都需要保持对乡村历史文化和耕读文明记忆的虔诚,而数字文明给我们打开了认知的又一通道。相关链接落实"一号文件"之守底线
2023年2月20日
其他

落实“一号文件”之促振兴 | 建设“宜业”乡村,轮子从哪里开始转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和着春的脚步,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围绕“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这一主线,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再部署、再安排。聚焦中央一号文件,立足自然资源工作,我们又该如何“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助力守好“三农”基本盘?请看业内专家共话自然资源——建设“宜业”乡村,轮子从哪里开始转——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之促振兴“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刚刚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通过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等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有“宜业”的土壤。那么,什么样的乡村才算“宜业”?乡村应是怎样一种发展空间?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应该把握怎样的一种逻辑?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乡村在为城市和工业服务,产业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产业形态。可以说,乡村空间便是农业空间。当下,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突破60%,城乡关系进入城乡融合新阶段,乡村空间需要从原来服务城市和工业的空间,转变为与城市平等的发展空间。在这个发展空间里,乡村产业的形态、生长与发展得适合农村特点、土地禀赋,得满足乡村劳动力就业、呼应城乡互动。这是乡村“宜业”的前提。其一,要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从农业产业向与土地功能相关的、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土地产业拓展,比如旅游业、服务业及与自然景观相关的产业等等。其二,要打好农业产业革命这场硬仗,这也是当前乡村振兴的核心。过去,我们的农业现代化滞后,规模小、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回报低、产业要素组合低等。正在发生的这场农业产业革命,就是要对劳动、资本、机械、服务等要素进行重组。它并不是单一的扩大土地规模或农业经营规模的单向扩大,而是整个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要以“县”为单位的产业规模化来带动要素重组,找到“一县一业”的实现路径。其三,要充分考虑乡村的劳动力资源。目前,农村人口总规模仍然很大,农村产业的发展必须要解决乡村人口的就业问题,也就是劳动力的利用问题。这是乡村产业发展要考虑的重中之重。比如,通过适当的产业转移,依托致富车间等,实现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业。这既利用了农村闲置劳动力,又打通了城与乡在产业上的连接。其四,要发展城乡融合的产业。城乡融合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城乡互动的增强,表现为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及城市对农村需求的增大、乡村价值的提升。发展乡村产业不是要跟城市去竞争,而是要推动乡村“长”出一批能够跟城市互动、满足城市需求的产业,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当这些产业发展起来,乡村空间才能称得上是发展空间。然而,从现实来看,我们的村庄仍然呈现碎片化格局:土地碎片,产业单一,许多迁徙到城市的人口到了老年又重新回到农村,村庄仍是原有的传统农业形态,无法适应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的需要。打破这种格局,需要对“人、地、业、村”进行系统性重构。重构的起点在“人”。要通过就地城镇化或以县域城镇化为载体推动乡村人口城镇化,让进城的人市民化,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务,改变进城又回村的格局,推动人地关系的改变,进而推动产业规模化。尤其是通过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产生规模经营主体,与产业的规模化叠加,推动用地走向规模化。土地的规模化加上产业的规模化,将推动产业要素的集聚和产业革命的发生。当企业与资本能够有更强的意愿进入乡村,从前由人、地支撑的农业将变为由人、地、企业、资本共同支撑,由此来实现“业”的重构。最后,当大量人口离开村庄,通过优化村庄布局,形成相对集聚的、新形态的现代化村落。对于在城市务工的人来说,这里是属于他的“诗和远方”;对于留在乡村的人来说,这样的村落能够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而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这里还可以成为休闲度假的场所,由此来完成“村”的重构。笔者以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当下,要以“人、地、业、村”重构作为新的规划理念来开展村庄规划,并做好政策配套。一是要赋予进城农民城市权利,让他们在城市享有平等的待遇,改变农民回村的城市化模式。二是要持续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集体所有权、守住农民承包权,并对经营权进行赋权,要让“进城的人安心、种地的人放心”。三是要将宅基地制度改革当作重点,在坚持集体所有、“一户一宅”制度的基础上,让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可转让、可交易。四是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配置,充分考虑乡村未来产业的特征,实现多点供地。一方面,乡村的建设用地要留在乡村使用,保证乡村的产业建设和村落建设;另一方面,乡村建设用地的布局要适应乡村产业的特点。除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等产业集中在县的产业园区以外,针对大量与土地相关的、涉及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特性更接地气的产业,其用地配置要更加多元多样,要形成与资源禀赋联系更为紧密的用地配置模式,并服务于乡村新的产业形态。乡村振兴,基础是产业兴旺,关键是产业振兴。建设“宜业”乡村与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体两面,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找准乡村空间定位,读懂“宜业”内涵,对“人、地、业、村”进行系统重构,这是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要牢牢把握的逻辑。(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相关链接落实"一号文件"之守底线
2023年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