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咨询

其他

2023年中国AIGC产业全景报告

AIGC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古人有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人类对人工智能学的潜心钻研终于再度获得重大突破,大模型的涌现能力与AIGC的应用普及为那不一定是AGI但一定更AI的未来提供了确定性的加速度。AI2.0时代的加速到来,不仅是把AI能力融入到现有应用中,更是未来产业范式的再塑造。AI正跳跃式地加速渗透进各行各业,推动一场新的生产力与创造力革命。AI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的角色功能、产品服务和应用生态可能将发生变化。对此,艾瑞发布《AIGC系列报告——中国AIGC产业全景报告》,作为AIGC系列首发,报告将展开对AIGC产业的全景洞察、探究生成式AI技术对数字产业的影响变化、绘制“中国AIGC产业全景图谱”、分析主流参与厂商类型与格局策略、各类型厂商发展路径和能力要求变化等,为市场辨析产业发展价值与空间。报告研究范围
2023年8月23日
其他

2023年Q1中国营销市场季度动态监测报告

营销丨研究报告导语:报告分别从网络广告市场数据、营销领域相关政策梳理、产业链头部厂商动态和流量渠道四个方向对Q1营销动态进行梳理。同时,针对元宇宙营销、电商营销、用户运营和MarTech四个领域进行营销热点分析。2023Q1营销热点总结捕捉环境变化,洞察社会情绪,迎接市场回暖线下场景复苏是2023开年最值得期待的变化之一,暌违三年的线下活动陆续重启。第一季度,“返乡”、“旅行”、“春游”等关键词重回大众视野,聚焦此类场景的营销案例引发关注。此外,对于受众情绪的捕捉和洞察也助力品牌打开新的视角,在经典的宏大叙事之外,品牌营销更加关注个体,传递治愈内容。外部环境方面,监管新规保障市场良性竞争。产业层面,元宇宙、NFT、AIGC的火爆为数字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活力,数字化营销迎来更多想象空间。2023Q2营销热点展望整合营销资源,融入新兴技术,户外运动持续升级随着AR/VR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升级,品牌主在营销中的形式多样,效率提升。同时,在疫情的压抑下,大自然和自我挑战对用户的吸引力逐渐提升,“逃离都市计划”、“特种兵旅游”、“户外扩圈”等热词迭出不穷,也从另一方面显现出“户外+”的模式成为当下热潮,品牌主的营销已经不局限于“春日限定“等时效性单一营销策划。网络广告市场数据监测2022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关卡,网络广告市场将逐渐回暖受疫情的持续影响,社会经济整体呈下行趋势,企业主的生存压力加剧,加大了对公司组织架构与网络广告营销资源配置的优化力度。2022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10065.4亿元,虽然突破了万亿关卡,但与2021年相比同比增长率仅为6.8%,近年来首次同比增长率跌破10.0%。2023年,随着防疫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对双向开放的持续强化,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品牌营销获得了新鲜的发展土壤,因此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或将出现回暖,2023年规模预计可达11368.6亿元,同比增长率或将提升至12.9%。未来三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在度过了互联网带来的红利期后,增长将逐渐趋于平稳。电商广告与信息流广告仍为网络广告市场的两大核心板块从中国网络广告不同形式的份额构成来看,2022年除电商广告、信息流广告和视频贴片广告份额同比增加外,其余形式广告均呈下降趋势,这三类广告形式份额同比分别上升8.2%、15.3%和9.9%。在互联网覆盖领域不断扩宽和疫情限制了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线上消费生态愈发完善,用户的消费习惯加速向线上转移,电商广告与信息流广告的市场份额仍稳居前两大广告形式,占比分别为40.8%和39.2%。视频贴片广告的市场占比并无明显变化,但份额同比增速较高的核心原因或为广告主预算分配模式回归保守,部分企业将投入在创新广告形式中的预算转移到形式成熟、曝光稳定的贴片广告中。广告投放趋势分析2022年IT产品类广告主投放份额最高,同比实现大幅增长2022年广告投放规模TOP5总计占比达整体市场规模的67.4%,与去年基本持平,投入指数较高的大行业类别仍集中在IT产品、交通、网络服务、食品饮料和化妆浴室用品类。IT产品类从稳定的排名第四跃升至TOP1,投放份额达15.17%,占比与去年相比上升三个百分点。交通类广告主的投放份额首次被超越,以15.02%的占比位居第二,且同比份额占比连续三年持续下降,2022年的降速有所回缩,占比逐渐趋于稳定。Q1网络广告投入呈增长态势,网络服务类行业广告主投入最高2023
2023年5月6日
其他

ChatGPT浪潮下,看中国大语言模型产业发展

大语言模型丨研究报告导语:ChatGPT这一现象级突围产品的横空出世,拉开了大语言模型产业和生成式AI(AIGC)产业蓬勃发展的序幕。海外市场,OpenAI、微软、谷歌、Meta等巨头动作频频。中国市场也百花齐放:百度、阿里、华为、腾讯、360、商汤、京东、科大讯飞、字节跳动等巨头厂商结合自身业务及战略布局,陆续宣布研发或已发布大语言模型产品;垂直赛道及大模型解决方案厂商则锚定一个或多个行业领域,意图打造“数据飞轮”护城河;应用层厂商则积极试水整合大模型能力,提升产品功能;众多科技大佬也宣布进军大模型领域进行创业。市场热度高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在热潮背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类参与者的机会和价值点值得深思。艾瑞据此发布本篇报告,将着重分析,“ChatGPT的成功之路”、“中国类ChatGPT产业发展趋势”、“ChatGPT应用场景与生态建设”、“ChatGPT浪潮下的‘危’与‘机’”四个问题。聚焦国内市场,辨析中国自研通用基础大语言模型的重要意义、分析中国大语言模型产业参与角色分化路径及原因、梳理呈现中国大语言模型产业受益链图谱、辨析大语言模型对数字产业生态的重要价值。当然,在大语言模型的优秀表现中也隐藏着社会各界对可信、数据与隐私安全、滥用风险、伦理等问题的疑虑。但毋庸置疑的是,大模型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助力AI工业化进程、变革海量应用交互方式、创造数字产业新的增长空间。从国家、企业到个体都需立足长远,迎接AIGC与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的到来。•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2023年全球互联网通信云行业研究报告

PaaS领域,市场格局基本稳定,根据艾瑞咨询测算,在月独立设备数排名前1000的APP中,融云覆盖的APP日活设备数合计超过8500万台,居于专业互联网通信云厂商之首。RTC
2023年3月8日
其他

2022年中国小微企业云财税行业研究报告

财税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从数量看,小微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疫情之下,小微企业生存压力较大中型企业增加更为明显,“开源节流”成为多数企业的生存之道。企业一方面向内挖掘,以期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向外探求,希望更精准的捕获市场机会。此外,在金税四期的大趋势下,全电发票、电子档案将驱使小微企业与政府部门及银行等机构互联互通,进一步开放自身财税数据。尽管小微企业数字化水平普遍偏低,但财税SaaS类产品创新式的订阅制模式对于小微企业更为友好,目前小微企业云财税已形成“综合类财税服务”与“垂直类财税服务”两类厂商,涵盖财务记账、企业代账、发票管理、税务管理、费控管理等主要需求场景。2021年行业潜在市场空间达到125.2亿元,增长速率15.8%。随着解封和开放的后疫情时代来临,预计潜在市场空间还将持续保持增长。业财融合是小微企业财税服务的焦点。云财税产品将沿“数据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2022年中国影像数字化行业研究报告

影像数字化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影像数字化是以推动影像采集和处理环节的升级为使命,依托于数字化的手段,融合智能化的影像技术和算法,为影像领域带来了新的革命。本报告聚焦更具通用属性的狭义影像数字化,即以美学应用为核心的影像数字化领域。影像数字化厂商依托AI技术构筑影像壁垒,在商业摄影、医美美妆、零售营销、内容设计四大领域得到充分运用,如在商业摄影场景,数字化产品能够对图像进行智能处理,帮助修图师提升出图效率与质量。影像数字化厂商的技术壁垒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和AI算法两方面,其中AI算法是最核心的部分。影像数字化产品的价值集中在效率提高、创意激发、数据赋能三方面:第一,能够帮助从业者快速完成基础修图工作,解放人力使其投入到其他高附加值的工作中;第二,有助于激发创作者产生更为丰富的创意;第三,能够以经验帮助企业客户通过数据判断其用户的喜好偏向,指导企业未来发展。随着消费者生活品质和审美水平的提升,影像需求趋于精致化、多样化,影像数字化厂商将迎来广阔的成长空间。影像数字化厂商应该关注新场景下新模式带来的增长,发挥影像数字化产品的泛领域赋能潜力,以及AIGC的影像创造力,增强数字人与真人影像的联结。此外,影像数字化厂商可以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带动企业级影像数字化应用出海。以上为简版内容,👇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及下载完整版报告专题推荐协同办公市场研究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2022年中国家庭科学育儿洞察白皮书

科学育儿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本报告为艾瑞咨询与亲宝宝联合制作本篇报告聚焦于科学育儿领域,通过用户调研的方式调查中国家庭的育儿基本情况,深入分析目前中国家庭在科学育儿知识、APP和消费方面的普遍特征;同时结合专家访谈结果,对科学育儿做出定义,为中国家庭提供科学育儿建议。宏观背景•人群:二孩政策红利持续,已育家庭贡献更多新生儿•市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母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政策:育儿从家事上升至国事,国家推出家庭教育指导文件育儿现状•家庭共育:4+2+1/2共育成为中国家庭主流育儿模式•隔代育儿:超50%家庭有祖辈参与育儿,有效减轻子女育儿负担•育儿分工:妈妈是育儿的全能主力军,爸爸主要负责陪玩和经济支持,祖辈主要负责生活照料•科学育儿情况:1)科学育儿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育儿观2)多胎宝妈后续育儿普遍比一胎更科学、细致3)在宝宝4-6个月的阶段,宝妈们对育儿知识的依赖度最高4)70%以上的宝妈因严格遵守育儿条例,步入焦虑育儿误区•科学育儿指导:科学育儿不等于僵化执行条例,正确的科学育儿观不应为家长制造焦虑育儿APP•普及度:育儿APP成为家长们获取育儿知识的最主要渠道•满意度:宝妈们对育儿APP的认可度较高,学习育儿知识和查看育儿建议成为最受欢迎的功能•消费指南:育儿APP成为宝妈们母婴消费种草主渠道,家长极其信任APP内专家和其他家长的推荐育儿消费•金额:80%以上家庭月消费超过1000元•趋势:消费观念更加理性,比起品牌更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对国货认同感提升育儿趋势•需求端:宝妈不再只关注孩子,还开始注意维护家庭关系•供给端:育儿产品及服务将呈科学化、个性化、规范化发展人群:二孩政策红利持续已育家庭贡献更多新生儿,中国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从新生儿结构来看,二孩比例在不断上升,证明二孩政策红利仍在持续:在2014年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中国二孩及以上的新生儿人口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14年的38%增长至2022年的56%,并在2017年超过一孩占比,已育家庭比未育家庭更倾向于多生一个孩子。市场:母婴市场消费力升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母婴产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整体上升的大背景下,叠加如今中国家庭对孩子高质量养育的大风向,家长普遍愿意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助推母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预计中国母婴市场规模可超过37500亿元。政策:育儿从家事上升到国事国家出招鼓励生育,强调家庭教育为解决生育率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问题,国家做出一系列举措鼓励生育:从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再到2021年全面放开三孩政策。除此之外,优生、优育思想始终是国家生育政策的中心思想之一,在2021年,国家颁布“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未成年人家长育儿做出详细指导。调研样本说明研究目的及内容中国家庭科学育儿洞察聚焦于贯彻科学育儿理念的0-6岁宝宝妈妈,和每天带娃的0-6岁宝宝祖辈,调查他们及家庭成员的育儿理念、育儿知识学习情况、日常育儿行为、育儿APP使用及育儿消费情况,对其与家庭成员在育儿理念方面的统一和分歧展开进一步询问,深入洞察中国家庭科学育儿理念与实践的整体情况。家庭共育成主流多人共育家庭占比超80%,4+2+1/2结构为主受新时代高质量育儿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庭认同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家庭的事情:全家人一起带孩子,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更温暖、更有爱的氛围,更有利于孩子成长。82.1%的家庭为多人共育家庭。本报告定义的多人共育家庭:指至少有两个家庭成员(不包含两名祖辈同时带娃)参与育儿行为的家庭。家庭共育有分工:妈妈妈妈群体仍是育儿的绝对主力军,全职妈妈占比25%全职育儿妈妈比例:25.0%。本报告定义的全职育儿:指每天带娃时间在8小时以上,且无其他工作。家庭共育有分工:爸爸69.5%的爸爸参与育儿,不仅是经济支柱还是陪玩能手全职育儿爸爸比例:1.2%。家庭共育有分工:祖辈隔代育儿现象凸显,53%的家庭有祖辈参与带娃53.0%的家庭有祖辈参与带娃,全职育儿祖辈比例:18.9%,98%的妈妈认为,祖辈在带孩子上起到积极作用。家庭共育补充:专业育儿服务9.3%的家庭聘请专业育儿人士参与带娃9.3%的家庭聘请专业育儿人士参与带娃,其中,16.7%的妈妈对聘请专业育儿人士育儿持完全认可的态度。科学育儿成主流育儿观九成宝爸宝妈主动学习育儿知识育儿更精细化已成趋势近八成多胎宝妈育儿比一胎更精细科学育儿观深入祖辈群体4.3%的祖辈考取了育婴师资格证88%的祖辈主动学习科学育儿知识;94%的祖辈会被子女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其中,62.2%的祖辈非常认可子女分享的育儿知识;4.3%的祖辈为了更好养育孙辈,通过育婴师资格证,23.9%有意向准备考试。科学育儿是一个复杂体系宝妈对育儿知识的依赖度在宝宝4-6个月时达到高峰焦虑育儿呈普遍现象超七成妈妈严格遵守育儿指标,步入焦虑育儿误区专家观点:指标育儿≠科学育儿正确的科学育儿观不应为家长制造焦虑如何看待焦虑育儿这一现象?因为一些家长的时间、精力有限,只能理解育儿方法或者指标的表象,没有办法去消化一些育儿标准背后的内核,导致他们误将科学育儿理念理解为一些育儿操作,比较僵化地执行一些条例:比如说孩子到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孩子每天要睡够10-12小时等。对于陷入焦虑育儿的家长,亲宝宝育儿专家团有哪些建议?放平心态:家长要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行为,顺应孩子的特点引导孩子,而不是僵化地执行条例。更有耐心:家长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培养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所以更需要家长多一些耐心,能捕捉到宝宝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系统性学习:建议家长能够通过专业育儿书籍、网课、育儿APP,系统性地学习育儿知识,理解育儿操作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碎片式记录各种育儿操作。育儿APP:获取育儿知识主渠道广受宝妈、宝爸、祖辈欢迎的育儿神器83.6%的妈妈用育儿APP学习育儿知识,在所有学习渠道中排名第1;60.6%参与育儿的爸爸用育儿APP学习育儿知识,在所有学习渠道中排名第1;30.7%的祖辈用育儿APP学习育儿知识,在所有学习渠道中排名第4;24.9%的妈妈每天访问育儿APP一次以上,且每次大于30分钟。育儿APP是妈妈育儿的得力助手妈妈们对育儿APP知识的认可度较高,使用率最高的功能为学习孕期/育儿知识和查看育儿建议98%的妈妈对育儿APP的育儿知识持认可态度。育儿APP成为种草指南垂类育儿APP种草率高达91%,是种草率最高的线上渠道育儿消费金额八成以上家庭月消费超千元,仅两成家庭每月育儿消费占比超过家庭总消费的一半育儿消费满意度妈妈们对各品类育儿产品的满意度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对奶粉、尿裤的满意度最高选购育儿产品更理性年轻家庭对于国产育儿产品认同感提升,愿意支持国货科学育儿需求端发展趋势从只关注孩子拓展至维护家庭关系,爱与信任的家庭氛围是科学育儿的基础科学育儿供给端发展趋势育儿产品及服务向科学化、个性化、规范化发展以上为简版内容,👇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及下载完整版报告专题推荐下沉市场教育研究
2022年12月24日
其他

2022年中国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治理行业研究报告

数据治理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治理需求热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先建设后治理的常态,使得数据治理愈发受到企业重视,另一方面,新兴技术与应用场景的快速落地,也带领数据治理需求在加速攀升。未来,随着非结构化数据的积累增加与AI应用的数据需求推动,企业对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化需求将加速释放,而多源异构数据基础下的数据治理模块也将获得进一步的关注与优化。治理体系升级:目前传统数据治理体系多停留在结构性数据化治理工作,尚难满足AI应用对数据的高质量要求。企业可吸收传统体系的智慧沉淀,以AI应用数据需求为核心,优化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治理”体系,显著提升AI应用的规模化落地效果。依托于数据与AI模型的紧密关联,数据治理与AI应用产品已逐步开展交汇融合,厂商参与更加多元,咨询公司、数据服务提供商和人工智能产品服务商三方阵营构建行业竞合格局。2021年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治理市场规模约为40亿元,预计五年后规模将突破百亿。治理实践洞察:本篇报告选择金融、零售、医疗和工业四大典型行业为切入点,分析呈现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阶段与高频高价值的AI应用场景,并基于高频高价值AI应用引发的数据治理需求,对面向人工智能的数据治理体系搭建给到建设指导,同时对数据治理陷阱与发展趋势给到洞察分析:1)企业需避免落入“数据埋点大而全”的治理陷阱;2)供需两侧需共同保证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后的运营流转;3)企业需建立符合管理现状及发展需求的数据安全治理框架,确保数据全周期的安全与合规;4)联邦学习技术可带来数据安全合规线内的共同富裕;5)数据的“自治与自我进化”成为未来数据处理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企业打造“治理+AI”体系的良性循环。数据:范围界定信息经济的“货币”,早已不限于数字形式数据的价值被不断认可,“数据资产化”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数据被理解为以数字形式存储的信息,而目前技术可以测量更多的事件和活动,人们可以收集、存储并分析这些不被视为传统数据的各类信息,如邮件、图片、音视频等。数据可根据其特性及治理方法差异划分为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与半结构化数据,元数据与主数据等。数据量:爆发式增长基础设施“扩容”、IoT
2022年12月10日
其他

2022年电竞人群:两性健康品类消费趋势报告

电竞人群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电竞人群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群体,他们年轻、有个性、追求潮流,是未来的消费主力人群。同时,电竞人群大多处于恋爱或已婚状态,两性关系和两性健康品类与他们密切相关;探索电竞人群的两性生活对于了解当代年轻人的情感生活和消费趋向至关重要。以上为简版内容,👇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及下载完整版报告专题推荐即时零售行业研究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2022年中国个人网盘行业研究报告

个人网盘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数字技术在数字生活场景下的应用日益广泛,个人网盘的核心场景基于存储,不断向娱乐、家庭、办公、教育、智能家居等场景拓展。在5G和AI的加持下,个人网盘不断进行技术融合和迭代,云盘已然成为互联网用户及其智能设备存储的基础服务。随着个人网盘定位从文件存储备份向数字资产管理的演变,用户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网盘的安全性成为核心竞争要素之一。目前,个人网盘使用痛点集中在速度、安全、分享和价格四个层面。用户为优质服务和体验付费的意愿显著提升,因此强化付费会员权益的经营与变现,成为个人网盘商业化的主流。近年来,个人网盘厂商纷纷布局网盘内容经营,推出网盘内的小说、游戏、学习、广告等模式。至2021年底,个人网盘的会员付费规模已达20.3亿元,由于厂商对内容生态的构建和衍生产品的迭代,预计未来3年付费会员及服务市场仍会保持强劲增速,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30.9%。目前个人网盘市场几乎被互联网厂商、电信运营商和手机厂商三分天下。其中互联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2022年中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报告

企业数字化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中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稳定的促进因素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其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中小微企业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目前,数字原生行业与传统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进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引入SaaS工具成为解决其数字化的有效工具之一。为此,综合云厂商通过引入多元合作计划,与多类合作伙伴,持续升级云市场能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覆盖其成长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的服务平台。中小微企业概念界定平均营收小于4亿元,平均从业人员低于600人的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的社会意义国民经济重要构成,对稳就业、促创新、提经济发挥积极作用国民经济稳定的促进因素:中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呈现“5678”特征。贡献税收超过50%,GDP占比超过60%,发明专利占比超过70%,吸纳就业超过80%。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中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对缩短收入差距、解放与提高生产力、提升经济质量的影响均十分重大。中小微企业分布特征中小微企业占市场主体多数,集中于人力、技术密集型行业市场主体中占据主导地位:2021年中国新增市场主体2887.2万户,同比增长15.4%。市场主体总量相较于2012年底的5494.9万户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12.1%,其中企业年均增长15.1%,个体工商户年均增长10.9%。中小微企业数量占市场主体比例超过99%。行业分布广泛,多集中于人力、技术密集型行业:我国中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以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在第三产业中餐饮零售及信息技术行业占据主导。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力政策引导,聚焦科技创新与降本增效,驱动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发展阻力宏观经济发展放缓,中小微企业资金、人力、经营等压力提升外部不确定性因素是短期冲击:中小微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连接紧密,受外部不稳定因素提升,导致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时断时续,企业信心有待提升。宏观经济对中小微企业影响是全面的,工业,地产,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中小微企业聚集行业指数持续下滑,社会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指数由升转降。成本、资金、劳动力等是长期重点:招工难、用工贵、融资难、融资贵等固有挑战虽在政策帮扶下有所缓解,但整体经济发展偏弱,导致中小微企业在成本与劳动力方面仍面临压力。由于外部供应链周期延长、物料成本上浮,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提升。劳动力市场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大量普通劳动力对中小微企业供过于求;另一方面,高技术人员需求存在短缺。数字化转型是中小微企业破除阻力关键突破企业发展瓶颈,降低外部环境依存度,构建长效竞争力对中小微企业自身价值: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模式仍以外部政策引导和国家机构帮扶为主,部分中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等、靠、要”模式,单纯依靠政府支持促发展,而企业缺乏长效发展的内生因素,通过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从由外部因素驱动企业发展,转变为内部能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外部环境依存度,扩展企业生存空间。对数字经济建设价值:国家数字经济建设进入加速期。从2020年起,国家发改委提出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立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加大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等内容。随着各行业数字化升级的进程加快,中小微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数字化建设程度,将更加显著地影响我国整体数字经济质量。中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痛点面临资金、人才与数据资产少的问题,采购考虑轻量、低门槛根据研究机构测算,中国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约为25%,远低于欧洲的46%和美国的54%。而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困境则更加突出。这些企业大多对数字化的了解程度较浅、网络设施配备少、应用基础薄弱,企业往往需要进行多轮调研评估才能确认自身需求与产品、技术的选择,但对于缺乏IT人力的中小微企业,从前期选型到接入业务全流程都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加之规模所限投入成本较少,无论是对产品的应用还是平台的搭建都较难上手,在产品与服务的选购中也难以抉择。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特征数字化转型工具需匹配阶段性差异,兼顾内部管理和外部扩张从动态发展的视角看,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关注重点存在差异,对此,可从初创期、探索期、发展期和扩张期四个阶段分析企业数字化需求的特征。对初创期企业而言,“存亡”是最大的问题,因此企业十分重视成本,公司业务尚处于萌芽期,此时数字化所涉环节较少。进入探索期的企业开始获得一些新的增长点,主营业务也保持不错的势头,从此到发展期初期,都处于野蛮生长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企业对数字化的需求集中在如何获得增量市场,自身业务体系不断壮大,期待短期投入以收获成效。正式进入发展期后,企业开始关注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而成熟期的企业则更看重资源配置优化和组织系统,寻求服务商更具开放的生态,将数字化融入企业的“毛细血管”,从成本管控、效率提升、资源拓展、架构灵活、创新赋能等方面综合实现企业发展质量的进阶。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分析相比传统模式,SaaS模式更契合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特征数字化需求随业务稳定逐步提升,整体呈现阶段化特征目前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按企业业务数字化程度可分为两种类型:数字原生型企业和传统企业。其中,数字原生型企业指初创期时即产生数字化概念,各系统底层打通,对数字化的需求在于随企业生命周期选择哪些合适的产品。而传统业务型企业是以线下业务为主的传统企业,正在向线上业务转型。对数字化的需求在于如何实现业务标准化和联通底层数据。对数字原生型企业来说,数字化的概念已渗透进企业基因,对数字化的需求经历了降本、提高灵活性、精细化运营和数据决策四个阶段。对传统企业来说,伴随企业成长,系统底层数据联通和应用的概念逐渐深入,打通数据壁垒、衔接底层数据、数据价值挖掘和数据赋能决策是企业实现数字化的阶段性诉求。数字原生型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注重选择契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最低标准SaaS产品,初创期仅需基础企业服务,探索期需要轻量经营管理SaaS对于数字原生型中小微企业来说,系统底层数据标准化程度和联通性较强,企业在运用SaaS进行数字化过程中仅需注重各阶段的业务重心和产品的选择。在初创期,中小微企业对工商财税法等刚需工具和代记账等初级管理类SaaS有较强需求。探索期时,互联网营销对小微企业来说性价比最高。因此,处于探索期的中小微企业青睐模块简单、轻便灵活的营销获客类产品,对短信、线上商城、呼叫中心等SaaS产品需求提升。发展期应用SaaS产品辅助经营和节资,扩张期通过SaaS实现协同提效和决策支撑维持主营业务的稳健运营,并节省资金为扩张产品线做准备,是数字原生型企业在发展期时的第一要务。发展期内,企业产品运营从粗放式运营向精细化运营过渡,节流的方法从人为控制向预算管理转变,因此企业对SCM、SCRM、HRM等SaaS产品需求增加。扩张期内,企业内部数据沉淀增多,业务和组织架构走向成熟,如何有效挖掘数据价值是该阶段中小微企业的重要课题,于是企业开始构建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重视协同办公、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类SaaS的应用。传统业务型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打通企业内各系统隔阂,应用SaaS提升IT基础设施的联通性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数据的汇总,更重要的是价值的挖掘。对于以线下业务为主、数字化能力较弱的传统业务型中小微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呈现明显的系统线上化、业务数字化、数字资产化和资产价值化的阶段性特征。其中,业务标准化是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期准备,而如何选择性价比最高的SaaS产品和如何将原本相互割裂的底层数据联通是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在数字资产化阶段,中小微企业通过ETL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关联,为资产价值化阶段输出分析报告和BI图表提供数据源,辅助商业决策。业务向线上迁移,便于一体化管理、促进流量转化传统业务型中小微企业线下业务较多且数字化意识较为薄弱,而线下业务难以捕捉用户行为、消费偏好等信息,同时经营成本也较高。随着企业成长数字化概念逐渐深入,除提升IT基础设施的数据联通性外,还倒逼传统业务型企业发展线上业务。按照业务场景可将传统业务型企业划分为易开展线上业务和以线下体验为主的两类企业。前者通过SaaS搭建线上门店完成线下业务线上化,实现渠道数据合并和门店一体化管理;后者理由营销SaaS在线上开展知识分享、互动营销等活动,辅助提升品牌曝光度和推动流量转化,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路径。中国企业级SaaS行业现状整体规模约538亿元,预计未来三年以34%的复合增速扩张经过2018年的市场回暖和2019年增速小幅回落,受疫情推动2020年SaaS市场增速再度上扬。2020年SaaS市场规模达538亿元,同比增长48.7%。现阶段资本市场对SaaS的态度更加理性,各细分赛道发展也逐渐成熟,预计未来三年市场将维持34%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SaaS产品分类图谱SaaS产品可分为业务垂直型与行业垂直型两类业务垂直型中的节流类SaaS服务于企业管理,提效类服务于企业内外部协作行业垂直型SaaS具有较强行业属性,可提供深度解决方案中国中小微企业SaaS产品应用效果中小微企业对商业增长SaaS的应用成熟度普遍高于75%,且87%企业认为近2年对商业增长SaaS的投入能带来额外收入据调研,收入在5亿元以内的中小微企业对商业增长SaaS的接受度较高,并且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在使用商业增长SaaS的过程中获得了投入回报。通用型SaaS按照功能可分为商业增长、经营管理、协同提效和安全合规四大类,其中商业增长占比约36%。可见SaaS在中小微企业中应用成熟度较高,且应用效果评价整体呈良性。中小微企业SaaS模式采购偏好随企业发展,更偏好通过“一站式采购平台”进行产品比选中小微企业在数字化实践和SaaS产品选择过程中,需要以产业集群和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性为基础,并不断试错寻找低门槛、适配企业业务场景和契合企业基因的SaaS产品。随着中小微企业规模扩张,内部对SaaS软件的应用场景逐渐丰富,企业的产品选择方向更加成熟,对数字化的需求从单一的SaaS软件向综合型解决方案转移。处于发展期和扩张期阶段的中小微企业可以在平台型云市场中比选合适的云产品,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以降低产品搜寻时间成本。中小微企业SaaS模式实施渠道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2022年基础云服务行业发展洞察

云服务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2021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增速回暖,市场规模达到3280.2亿元,增速为45.4%。公有云市场仍为整体云市场底座,行业云建设为非公有云提供增长机遇,整体云市场正从加速扩张期过渡到稳步发展期。从市场格局看,公有云市场格局仍旧稳定,但头部厂商面临较强增长压力。从用户营收贡献看,互联网用户仍是公有云领域的主要客群,但市场相对饱和,需积极探寻新的增量空间;金融和政务则为非公有云行业的主要贡献,但增幅缓慢,工业制造和医疗贡献能力显著提升。基础云服务概念界定以云服务的形式提供的IT基础资源、开发工具、能力平台基础云服务产业链基础云服务产业图谱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及增速云服务市场增长平缓,由高速增长期逐步进入稳步发展期2021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280.2亿元,增速为45.4%。虽然疫情期间积压及延后的项目加速交付,云服务在除政务、金融等典型传统行业外的其他传统行业中加速渗透带动了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增速反弹,但内外部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云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回暖。由市场突变带来的非理性增长因素,伴随市场环境的变化更多成了昙花一现,难以提供长期、稳定的增长动能。云服务目前在供给端已形成较为稳固的市场格局,上云、用云亦成为需求侧的广泛共识。但云市场已经过了“概念变现”阶段,要从“能力变现”角度出发去探寻多元增长曲线,用长时间的技术能力升级、生态能力构建换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结构云资源为市场规模底座,云能力为市场增长驱动2021年中国整体IaaS市场规模达到2201.4亿元,增速34.3%,PaaS市场规模达到420.7亿元,增速约为55%。在基础云领域,IaaS资源已从云市场的增长动力转变为市场稳定的坚实支撑,成为产业互联网时期的“数字日用品”。整体IaaS市场增速放缓,在于IaaS产品结构的调整,从早期着重在CDN等能提供营收增长的“面子产品”向算力倾斜,以匹配未来数字经济建设更庞大的基础诉求。此外,PaaS市场已逐步成为基础云市场的增长动力。从产品结构看,短期内数据库、大数据仍是PaaS市场增长主导,人工智能贡献较弱。但伴随人工智能与数据能力的更多融合,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场景的逐步拓展,长期看AI有望成为支持PaaS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增量因素。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及增速公有云服务市场增速放缓,行业积极探寻新增长曲线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2290.5亿元、增速为52.7%。2021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虽在后疫情阶段迎来回暖,但宏观发展环境的快速变革亦对公有云服务市场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基础云领域(IaaS和PaaS),一方面,音视频和文娱内容的行业热度相较于复工复产前略有衰退,另一方面,泛互联网行业的游戏和在线教育产业面临发展转型。受以上因素叠加影响,占据公有云服务市场主体的泛互联网行业在2021年对市场增长贡献有限。在云应用领域(SaaS),虽然SaaS在近几年市场热度高涨,但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在复工复产后,由于云应用厂商数量远高于能力,“量变未能达到质变”,市场焦点转向买方市场,多数云应用厂商亦面临潜在生存压力。因此,处在发展“十字路口”的公有云服务行业需积极探寻多条增长路径以实现行业整体稳定高速增长。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行业用户结构泛互联网行业用户已近饱和,保存量与创增量需齐头并进由于云服务的互联网属性与泛互联网行业特征天然的匹配性,互联网用户一直是公有云服务市场的主导行业客户。从泛互联网行业看,目前,行业内头部企业租用云服务后云厂商更新频率较低,腰部及长尾客户虽然流动性大,但也在固定云厂商间流转。其他中小企业虽数量庞大,但从营收角度对云厂商收入表现贡献有限。因此,泛互联网行业在公有云领域更多是存量空间的维护,公有云厂商依托技术能力的加速迭代和生态能力的持续完善,以巩固泛互联网行业客户的订阅率/续费率。中国互联网行业正经历行业结构调整期,客户的用云贡献率略有下降,公有云市场未来增量空间将更多集中于传统行业。由于传统行业的用云规范更清晰明确,公有云厂商想提高增量空间,首先,在服务模式上,需要由互联网思维转为更切合传统行业习惯的服务模式;其次,要以业务场景为切入点,以业务目标为出发点构建完整解决方案;最后,在渠道触达上更多发挥合作伙伴、生态伙伴的力量,实现对传统行业用户的直接渗透与间接影响。中国非公有云服务市场规模及增速传统行业上云及用云习惯支持非公有云市场稳步发展2021年中国非公有云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增速为30.9%。从需求侧看,市场增长主要受益于传统行业在数字经济建设及产业数字化提速的背景下开始加速上云,且由于传统行业业务的复杂性,行业监管的严格性,单一公有云的形式并不能满足其业务特性,导致多云共存、跨云管理等将长期成为传统行业上云及用云特征。因此,非公有云中的专属云、混合云、私有云等将成为传统行业上云的长期需求。从供给侧看,提供非公有云服务的厂商也开始逐步转变发展策略:综合云厂商持续增强其非公有云解决方案在技术能力上与公有云的连通性,专业非公有云厂商则将非公有云与更多具体业务场景融合提升其服务的针对性,同时积极提高生态能力强化其方案的适用性。中国非公有云服务市场行业用户结构政务与金融行业客户占据主导,其他行业增长迅速在非公有云领域,政务和金融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两者占比相交往年,政务占比略有下滑,金融占比小幅提升。在2021年政务行业用云规范以及用云模式均有一定调整,导致政务云厂商在提供相关云服务时根据新规则做出必要调整,延缓了部分项目建设,而金融云则较为有效的延续了往年的成熟模式并伴随金融创新的发展而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比。除了上述行业外,工业制造、医疗等行业亦加大在云领域的支出,但两者的用云动机却略有差异。其中,工业制造,更多是围绕业务需要主动上云,云厂商亦根据其业务场景提供了切实的配套解决方案。目前,工业中的头部企业,更偏向于混合云模式,以实现在公有云能力与私有云管理和安全间的平衡,而行业的中小企业则更多偏向于应用公有云。在医疗行业,地方医联体、医共体加速建设,推进整体医疗行业上云进程,但医疗行业上云更多集中在中小规模医院和区县医院,更多以满足政策要求的被动上云,大型综合医院上云场景仍然有限。因此,非公有云市场未来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具备更好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思考传统行业用户上云痛点,以实现“化被动为主动”。中国基础云服务市场竞争格局头部云厂商市场份额略有降低,中后部云厂商增长明显2021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中TOP5厂商排名稳定,但互联网背景云厂商市场份额均略有下滑。头部互联网背景云厂商份额变化更多是受被动因素影响:一方面,行业客户的用云需求转变导致其营收增长遇到瓶颈,另一方面,生态、产业园区等领域利润转化模型仍不稳定,规模效益成型仍需时间。在公有云IaaS市场中,头部云厂商由于业务体量庞大,服务行业广泛。首先,在面临业务调整的过程中,市场反馈到实践落地的周期较长;其次,在行业发展的此消彼长间也很难兼顾“业务的全面性”和“增长的全面性”;最后,头部云厂商为争取先发优势,借助能力优势在行业用云萌芽期即开始投入,但受限于行业经验,前提投入的回报并不乐观,部分产品及服务后期转型面临挑战。反观企业产品及服务具备综合性、场景及行业则较为专精性的综合云厂商,则通过观察行业的趋势及头部厂商的市场举措,更灵活和及时地调整其发展策略,以实现取长补短,后发先至。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位列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前三2021年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格局与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格局类似,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仍居市场前三。在IaaS+PaaS市场中,互联网背景云厂商(包括中国及海外背景厂商)凭借其在软件领域的优势,相较于公有云IaaS市场,整体份额进一步放大。而ICT、运营商背景云厂商虽然在云资源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但在加入PaaS后,总体份额均不同程度压缩。因此,从基础云总体(IaaS+PaaS)看,PaaS已成为左右市场格局的重要因素。但是,传统行业当前云建设仍以云资源为主。因此,云资源仍是云厂商拓展营收的关键,云能力则是云厂商提升市场表现的重点。成熟行业依托云能力渗透提升云资源转化率,热点行业加速云资源投入规模以构建云能力底座,潜在行业聚拢生态触角为云平台入局做准备,是云厂商在增速上跑赢市场的关键。目前,中国基础云市场中各厂商份额较为固定。虽然行业发展的此起彼伏可能会产生短期的临时份额变化,但只有长期持续的保持高于市场预期的表现才能实现市场位置的调整以及对市场格局的重塑。中国基础云服务出海市场竞争格局基础云服务出海市场格局整体稳定,亚马逊云科技增长明显2021年中国公有云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2022年中国实时音视频行业研究报告

音视频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发展背景:网络基础设施升级、音视频传输技术迭代、WebRTC开源等因素,驱动音视频服务时延逐渐降低,使实时音视频(RTC)技术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实时音视频业务在消费互联网领域蓬勃发展,并逐渐向产业互联网领域加速渗透。经历了行业第一轮的红利爆发期,我国实时音视频行业的场景效能逐渐深化,步入到理性增长阶段。市场规模:2021年中国实时音视频(RTC)PaaS市场规模为16亿元,消费互联网领域为实时音视频行业贡献了核心收入来源。受到社交娱乐头部应用的高度渗透及“双减”政策的持续影响,预计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8.4%,2024年实时音视频(RTC)PaaS市场规模将达到30亿元。竞争格局:实时音视频赛道玩家的主要竞争策略分为两大类:(1)提供通用的PaaS层能力,包括RTC
2022年8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2022年中国低代码行业研究报告

低代码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发展背景长期视角中,低代码平台将企业需求与自主开发深度融合,打造出可持续性的、紧跟变化的IT服务能力来经受瞬息万变的时代考验。但企业要在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仍需保持创新动力,而低代码能够赋予普通业务人员开发技能、加速创新想法落地,帮助公司探索新的业务增长路径。发展路径低代码更强调敏捷开发的能力,以此为基础不断向更加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融合形态演进,从表单驱动、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演进。无代码则更强调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不断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产品的高阶能力,使得产品易用性和功能性更为强大。应用渗透低代码在不同应用场景的渗透率受产品功能覆盖度和应用场景复杂度两方面共同影响,中小企业一般业务场景由于需求简单,且通用性较强,低代码渗透较早,应用覆盖更为全面,随着产品技术积累和需求侧认知提升,不断由中小企业个性化场景、中大型企业创新应用场景、中长尾场景向中大型企业核心业务系统渗透。市场规模低代码行业经历了2017-202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市场增速开始有所放缓,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及疫情的助推下,
2022年8月21日
其他

2022年中国视频云服务研究报告

视频云服务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视频原生时代来临,视频应用正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视频云基础设施属性显现,将有望为全行业输出商业创新与变革的源动力。2021年中国视频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448亿元,预计未来三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9.5%。其中,基础层行业集中度较高,头部五家厂商市场份额接近70%;应用层市场较为分散,企业直播、在线教育及视频会议场景跑出头部厂商。视频云核心成本为带宽和基础设施,实时音视频、直播、点播三类业务的毛利率呈现由高到低的形态,应用层厂商毛利率高于基础层厂商。CDN与RTC技术走向融合,基于场景灵活平衡时延与带宽需求;音视频质量优化技术持续升级,厂商服务能力延伸至前端生产环节;利用低代码平台促进快速集成,通过生态合作共建行业解决方案;把握海外移动互联网红利,挖掘视频云出海的增量机会。视频云厂商将以超高清、低时延、沉浸式和强交互为导向,发展面向未来的技术矩阵。一方面,通过能力外延构建通向元宇宙之路;另一方面,关注从视频中提取结构化信息的能力,探索产业互联网应用的结合点。引言信息传播载体高维化,视频云应用为时代创新输出源动力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其背后是对于信息由低维向高维演进的诉求。而视频从延时的单向输出,到实时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则寄托了人们对超越时空限制的期盼。当视频成为现今主流的信息传播载体,和云计算一样成为水电煤一般的基础设施,视频云的价值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降本增效。以云计算的方式快速获取视频能力,与业务进行创新性融合将成为新时代的常态。视频对教育、办公等行业的颠覆同样可能出现在任何其他领域,视频云将有望为全行业输出商业创新与变革的源动力。视频原生时代来临视频消费习惯养成,互联网应用愈发倾向搭载视频功能随着底层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的不断成熟,视频类应用的使用体验得到大幅优化,其消费时长占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比例呈现上升态势。以抖音为代表的新一代现象级应用的诞生,不仅推动了短视频这一垂直赛道的全面爆发,更培养了用户通过视频获取知识、表达自我的习惯。相比单纯的文字、图片或音频,视频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聚合多维度的信息,能够带来更强的沉浸式体验和交互性。社交、资讯、电商、音乐等各类应用都开始将视频类功能视为增强用户粘性的重要手段。截至2022年4月,TOP100
2022年8月2日
其他

2022年中国内容协作平台市场研究报告

内容协作平台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和云计算、数据智能产业的不断发展,数字工作空间成为企业IT基础能力平台之一。在数字工作空间中,企业团队能够应用最新的科技能力安全地完成内外部协作,还能深度沉淀和高效复用知识,实现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全面提升。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在线办公逐渐成为新常态,企业对构建数字工作空间的需求在加速攀升。内容协作平台作为构建数字工作空间的基础之一,提供了数据应用、内容赋能与知识管理三方面的核心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在复杂的网络和安全环境下与企业内外部、上下游沟通,进行跨地域、跨组织的文件与内容协作,并沉淀企业数字资产,提升办公效率与质量。此外还能与企业原有应用集成,构建智能内容应用平台,发挥内容资产的生产力价值,带来由需求侧驱动的市场新机遇。内容协作平台需要具备文件和内容多层次、多维度的协作、管理和应用融合能力。内容协作市场主要覆盖企业网盘与在线文档赛道,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行业格局,即头部厂商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未来具有广泛集成能力、支持多形式部署的内容协作平台将有较多发展机会。内容协作平台可作为非结构化数据中台,在信创推进过程中,帮助企业和各类组织从非信创环境向信创环境平滑迁移,并结合信创产业生态发展,创新更多应用场景。随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业务发展,内容协作平台还将强化跨国传输加速和跨境数据传输合规管控等国际化场景应用,实现国内与国外业务循环联动,持续助力企业出海。内容协作平台是数字工作空间的基石发展融合数字化理念的内容协作平台,重塑企业生产力新冠疫情对企业工作模式与协同办公行业发展都带来了重要影响,一方面使得远程办公、协同办公被广泛接受,成为需求驱动的高速成长点,另一方面也使得数字工作空间愈发重要,团队协作效率成为重中之重。科技不仅改变了个人生活,也改变了工作方式:随着数字化的理念深入人心,企业在思索如何提高员工效率,为其提供更具创新性的数字化工作空间。数字化空间是指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现实世界重构为数字世界,是物理办公世界的映射,需要从空间、文化、员工、组织、技术等多个维度进行空间塑造。对此,企业需要具有强协同能力和数字化属性的产品,而非单一的文件管理产品,来构筑企业数字化空间。企业信息要素流动下的内容协作文件和信息流动在当前时代需要新的流转方式与承载平台基于要素分析视角,企业的发展需要人、财、物和信息共同构筑,其中信息的流动指组织内各环节的沟通和跨越时间传达给新员工的信息,通过各要素的区域流动实现企业资源高效率配置和高质量发展。与企业文件管理相伴而生的是对文件内容的管理与复用,如何促进文件的流动、使其内容有更深度的应用是当下内容协作的重要议题。通过内容协作,企业可以获得比知识库更深层的价值,即覆盖企业内外协作、上下游沟通场景的内容生产力。在当前的时代,文件和信息都需要新的流转方式和承载平台,企业文件流动的本质是价值的变化,将庞杂的数据转化为企业知识资产和发展动力。新冠疫情的影响加强了数字工作空间需求,并对内容协作平台提出更高要求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企业远程办公愈发普遍,这使得其对协同办公的需求显著增加。协同办公包括OA、在线文档、项目协作、企业网盘、视频会议等赛道,如钉钉、飞书等均属于热度较高的综合型协同办公厂商,但实际上企业需求强烈的产品还包括在线文档、企业网盘,而此二者可统称为内容协作产品。根据相关调研,99.7%的被调研者认为协同类产品能够满足其工作需求,其中有74%的被调研者对协同类产品的认可度较高,需求集中在沟通效率、生产力与运营灵活性提升上,而这正是内容协作平台的价值所在,即能够帮助企业高效协作、保障内容安全等,是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尝试。内容协作平台概念界定从基础层向创新层扩展,满足企业内容协作与智能管理需求内容协作平台是指能够满足企业文件协作与管理的基础需求、进行内容管理,并将文件内容赋能业务,使企业网盘与在线文档实现综合的平台,少数具有创新能力的内容协作平台还能提供更智能的应用。内容协作的基础层应用是指文件的检索、访问、浏览、分享与基础的权限设置;更上一层级为扩展层,主要功能为分级管理、内容保护、业务集成等;创新层是更为智能的应用,具有企业网盘与文档协同的双重能力。内容协作平台的演进整合企业网盘与在线文档,串联数字空间中各环节中国内容协作平台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是采用桌面应用软件进行文件管理,产品形态较为单一,并且缺少“协同”的属性;中期为企业网盘阶段,此时企业可以进行文件的本地编辑、权限设置与云端传输,拥有初步的协同属性;未来阶段的发展方向是内容协作平台,基于在线文档与企业网盘的深度集成实现全面协作,这二者的原生设计也能更好地进行文件整合和对外连接赋能。内容协作平台的价值解读融入企业数字化工作空间,实现效率和成本全面收益对企业而言,内容协作平台整合了企业网盘与文档协同的功能优势,其价值在于并行协作、可信内容与平台赋能三方面。首先在协作能力上,支持并行协作可重构企业办公模式,文件从后期传递变为早期共创,大大提升了效率,缩小信息误差;其次在安全性上,在线文档的内容级权限控制与历史版本是对企业网盘管理与安全性的补充,而无需保存到本地的协作模式也使得权限管控不再受到文件的限制,让处于大型组织与复杂环境中的企业也能充分释放生产力;此外,有开放能力的平台型产品能更容易地整合到企业已有的应用中,从而覆盖营销、生产等更多场景,提升全链条生产力。企业数字化办公场景新变化核心场景围绕内容生产链协同展开,不同角色挑战各异仅按照协作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外部展开的方式,可以将协同办公场景分为两类。第一类:协作是在企业内部展开,此种情况下各层空间在横向协作的同时也存在着上下层级的纵向协作。第二类是协作在企业外部展开,则有同级企业协作与上下游企业协作两类办公场景之分。此外,跨国公司参与的协作场景较为复杂,将两类协作场景按国别零散切割,属于第三种协作场景。政府需要跨层级、地域、系统、部门、业务进行协作,与前三类场景不同,因此划分为第四类协同办公场景。政策驱动下的企业数字化办公助力疫情后复工复产,推动协同产品成本精益化交付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38.6%,成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为持续发挥数字经济拉动作用,稳定疫情冲击下的经济下行趋势,国家不断完善安全法制,推进数据统一管理标准建立,加强协同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发展,帮助企业稳妥顺利复产复工。其中协同因能有效衔接供需、完善数字经济生态链,受到多方关注。在协同广度发展上,政策引导推动协同在政企、行业、区域的渗透。在深度上,国际双循环与国内信创也推动协同厂商进一步深挖创新、自研等潜能。国际视角:出海企业的协同需求双循环推动企业出海,跨国数据传输能力是核心考量因素“十四五”规划强调,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拉动内需,构建市场新发展格局。这为企业出海降低了国外增设贸易壁垒的风险,形成有力政策支撑。多层受益为企业出海打开友好之门,但在协同领域,对跨境数据传输的国际规则日渐严格,需求端面临更复杂的协同场景,合规与高效是重中之重,否则不仅会面临国际上的处罚,还会拉低跨国协同的效率。面对这一缺口,供给端需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硬件技术功底和自有创新能力,帮助出海企业迎接挑战。国内视角:内容协作的信创步伐国产化覆盖率逐步提升,协同信创领域重在掌握技术布局信创保证技术自主可控,为中国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数字基础。以应用软件为抓手,向上能健全信创产业链生态,向下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应用软件信创进程中,组织联盟起到重要引领作用,包括标准协同制定、生态建立、知识产权维护等,推动应用软件信创深度发展。协同软件作为企业高频使用的应用软件种类,供给企业应掌握技术布局,生产可与底层信创生态适配,具有良好架构兼容性、系统扩展性强的优秀产品,促进协同信创领域的生态发展,为更多企业赋能。内容协作厂商着力点一:部署模式互联需求推动混合云发展,未来社区云模式值得探索随着办公场景多样化,企业不再满足于仅公有或私有云的部署模式,而是将多种模式互联互通,快速响应多变业务场景。在云网融合场景需求中,对混合云与多云场景需求占比较高,目前部署局面仍以混合云为主。混合云的能力核心之一,就是数据与网络的打通,然而要做到保证内容安全管理与文件分发效率并重,供给端企业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架构规划能力与公有云部署相关能力。除此以外,社区云部署能力的具备也应受重视,这是因为社区云可跨组织单位进行连通,灵活应对企业生态圈、行业联盟等多组织单位协同场景,蕴含无限发展可能。内容协作厂商着力点二:服务需求服务产品化交付破解服务需求与成本齐升僵局,是选型关键除产品功能外,服务能力也是协同厂商的竞争点之一,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2022年中国青少年STEAM教育研究报告

STEAM教育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概念界定:STEAM教育本质是整合多学科的教育方式,目的是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闭环。其是一种教育理念,而在现阶段的教育实践中习惯被细化为三种教育类型:科学素养类、机器人编程类和软件编程类。市场规模:2021年我国STEAM教育市场规模422亿,其中机器人编程类259亿,软件编程类147亿,科学素养类16亿。预计未来三年CAGR16%。商业模式:2021年to
2022年6月3日
其他

2021年中国企业级无代码开发白皮书

无代码开发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近年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与底层技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软件开发模式已无法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企业业务诉求,而IT人才贵、易流失,传统信息化建设低质低效,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始终辖制着软件产业的创新发展。聚焦软件开发模式变革,数睿数据联合艾瑞发布《定义软件开发新模式-2021年中国企业级无代码白皮书》,共同探讨中国软件产业变化及企业应对之策。变革:企业级无代码是围绕样式、逻辑、数据,软件开发生产力工具的创新,通过推动产业分工、商业模式、开发模式及流程、开发者角色的变革,带动软件工程跨越式发展。未来:随着A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加深应用,无代码平台生态体系及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实现全民创新开发指日可待。溯源:低/无代码演进甲乙方诉求和技术进步共同促进低代码不断演进低代码由Forrester于2014年提出,但其理念并不新鲜,实际上从纸带打孔、到汇编语言、到高级语言,再到各种IDE、各种框架,人们始终在试图屏蔽底层的复杂性与难以理解性,通过归纳、抽象、封装,进而通过点拉拖拽及少量代码来快速完成应用程序的开发。早期的Access数据库、QuickBase、PowerBuilder等,其实都可以看作低代码的雏形。因客户需求和底层技术的不断变化,低代码形态也随之变化,例如Dreamweaver等所见即所得的网页三剑客,作为低代码的一种形式,风光一时,但随着B/S架构的兴起、前后端的分离以及网页程序化,其风光不再。当下,低代码应当是指云原生的、可水平扩展的应用程序开发平台(APaaS)。无代码是指不需任何代码的应用程序构建方式,既可看作低代码的子集,也可看作低代码的高级形式。演进:驱动模式围绕着样式、逻辑、数据,低/无代码产品不断朝无码化演进低/无代码平台是软件开发生产力工具,其产品形态、驱动模式的变革都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需求下的产物,反映出大众对于“从何处入手”才能赋予工具软件更高价值的诉求;是围绕着样式、逻辑、数据,在追求极致无码的进程中,将业务逻辑转变为编程语言,再抽象成为面向大众,普适易用、图形化、可视化产品的一次次尝试。三种驱动方式特点鲜明,与其所承载的低/无代码产品形态一样,将在较长时间内具备一定的市场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数据驱动的企业级无代码改变以往业务需求与编程逻辑的对接方式,使得生产方式本身发生变化:从原先先生产代码,再对接业务需求,转变为以不生产代码的方式直接对接需求;无需对业务逻辑做过多抽象来适应编程语言,而是让程序主动适应业务诉求,省下中间过渡成本,大幅降低学习及技术门槛,让普通人也能“所想即所得”。定义:企业级无代码兼具企业级和无代码双重属性在传统IT开发思维下,低代码尤其是无代码只能适应较轻的场景,难以担当企业级软件开发的重任。这是因为,不管是表单驱动还是模型驱动,尽管都是具体问题的一定抽象,但抽象仍然不彻底。当抽象不彻底时,其可迁移性和普适性便不足,从而使得在软件开发中捉襟见肘、四处碰壁。只有在表单、工作流、权限等基础上再度抽象,将其“无差别”看作数据时,才可使得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基于数据驱动的无代码,可满足大多场景下企业级IT软件开发需求,因此具有企业级和无代码的双重属性。核心能力:技术指标大数据量、高并发,完整覆盖软件开发全周期核心能力:需求端无码化推动企业系统构建效率、创新能力成倍提升早期,中国信息化建设主要借鉴欧美国家成功经验,随着信息化建设迈入数智化发展阶段,创新变得愈发重要。低/无代码解放沉重繁杂、冗余低质的开发工作,激活包括IT人员在内所有人的创新潜能;在成倍提升企业系统建设效率的同时,带动需求端产品服务矩阵、商业模式创新,为企业发掘第二增长曲线。核心能力:落地应用企业级无代码可做到数据、分析、管理及运营四域覆盖企业级无代码产品能力涉及数据、分析、管理及运营四大领域。此外,企业级客户看重安全隐私管理及生态建设。企业级无代码通过无代码IT项目生产力工具共享,在赋能合作伙伴帮助其业务去IT化的同时,延伸自身模块组件的能力及应用场景,与全行业合作伙伴、客户知识共享。90%+的企业级应用需求可满足艾瑞分析师认为,现阶段低代码产品已经可以覆盖95%+中小企业的场景,70%+中大型企业场景,以及50%垂直应用场景。从行业客户选型的角度来看,用户体验、成本控制以及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第二曲线、第三曲线的增长是考察的主要三大因素,项目交付的速度及质量、是否会对组织能力运作方式造成冲击则是考察的次要因素。企业级无代码以柔性数据驱动数据分析、管理及运营,不会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平滑无感的数据库切换、后台版本更新、测试运维,也最大程度保障用户体验;企业级无代码的应用助力企业自身IT系统架构的创新升级,帮助企业打造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宏观背景数字经济发展导致软件产业供需矛盾升级2000年“国发18号文”首次从投融资、税收、产业技术、收入分配、采购等多个角度给出明确的扶植手段,开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虽然我国软件产业落后于全球软件行业发展进程,但在国家政策支持、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化、数智化发展的诉求增强的背景下,于过去二十年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往,由于行业信息化需求尚未规模化凸显,软件行业“生产者”在供需链中占据高地,对终端用户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IT系统本身应该承载的价值模糊不清,导致软件开发的低质低效。数字经济推动我国企业由传统商业模式向数字化转型,“消费者”显然已经成为软件行业供需关系中新的主导者,只有想“消费者”所想,从终端用户入手,才能促进软件产业的良性循环。结构失衡低/中/高端人才分工及资源分配成为软件产业发展限制因素“软件蓝领”概念最早诞生于软件工程“手工作坊时期”,是大众针对软件行业快速规模化发展与IT人才供需的严重失衡的痛点所提出的,旨在借助工业化、流水线经验,利用高低端IT人才权责分离的方式,最大程度提高软件生产效率。现在,这种方式反而成为激化矛盾的导火索:①IT人才愈发昂贵:企业对高端IT人才依赖性高,无奈于我国高低端IT人才供需不平衡现状,软件企业倾向加大薪酬福利筹码吸引高端人才,人才成本攀升;②IT人才流失率变高:为了留住高端人才,企业资源严重倾向高端IT人才,中低端人才只能做重复性、低技术含量的开发工作。低薪、技术能力难以提升、职业发展天花板、与业务人员沟通滞后导致的返工都会致使低端IT人才的消极怠工、离职跳槽。长此以往,软件产业发展或陷入死循环,发展严重受限。市场&竞争力市场环境模糊多变,传统软件开发难以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全球化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强化了市场环境VUCA的特性。现阶段,企业发展强调“以客户为中心”,需要做到对市场变化的敏捷响应,进而传导到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等环节的创新。软件企业、终端用户都希望通过数字化工具改善其服务、运营的方式,保证自身创造能力以及业务灵活性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然而,传统的信息化软件开发,更多考虑企业内部管理,对市场需求和响应速度考虑不充分,
2021年10月28日
其他

2021年中国企业人事管理数字化趋势洞察白皮书

企业人事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人事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起点,也是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关键内容。随着劳动力供应结构性短缺加重企业人力成本负担,技术变革推动数字化产品迭代创新,加之疫情爆发改变办公模式、加深企业数字化心智,企业的人事管理数字化进程开始加速。调研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人事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发展的正向作用乃至必要性,更有65%的受访企业预期未来将增加在这一方面的预算和投入。当前,人事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主要覆盖核心人事、薪酬绩效、员工福利和费用控制等场景,数字化的人事管理能有效解放人力资源部门生产力,挖掘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价值,同时使员工们得以脱离冗杂的工作流程,提升工作体验,专注自我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地,通过人员和业务数据的打通和资产化,赋能企业的智慧化管理和运营。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关键内容,也是推动企业战略目标、业务落地执行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基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配置利用、考核激励,提高员工资产利用效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的九大运行模块根据工作的流程和内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分为九大运行模块,各个模块工作各有侧重,但紧密相连,不可或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根据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工作重点,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良性运作,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的发展沿革
2021年10月21日
其他

2021年中国婴童新锐品牌营销增长白皮书

婴童品牌丨洞察报告核心摘要:本篇报告通过分析中国婴童消费市场的品牌竞争情况和营销痛点,结合用户数据洞察为母婴新锐品牌的营销方向提供参考,并通过垂直母婴平台的典型营销案例,为新锐品牌提供不同的营销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婴童食品引领品类增长新锐品牌竞争日趋白热化•我国母婴相关企业数量在近三年爆发式增长,截至2021年5月31日已超过90万家,婴童细分领域品牌竞争日益激烈;•海外新锐品牌持续涌入中国市场,国货品牌实力显现,逐渐抢占更多细分领域市场份额;育儿APP为新锐品牌提供独特营销价值•在保证产品力的基础上,差异化的线上营销策略是新锐品牌实现增长突破的重要环节;•育儿APP持续吸引新生妈妈用户,成为新锐品牌实现精准拉新的重要渠道;品质安全、高颜值更能吸引用户购买新锐品牌•超过50%的用户在进行母婴产品消费决策时,最容易受到母婴社群、领域专家的影响;•用户选购不同品类的母婴商品时“品质与安全”均是首要考虑因素;新锐品牌兴趣用户对产品设计感、品牌属地和促销折扣信息更为关注;国货新锐品牌受到认可试用、专业内容种草力强•用户对中国新锐品牌的平均购买意愿高于海外品牌;•育儿APP用户容易通过平台内的产品试用活动、专家科普内容、社区话题分享等方式被新锐品牌种草,并有更高的新锐品牌认知度;中国婴童消费市场发展驱动因素中国婴童消费市场发展驱动因素“三孩”及相关配套政策为婴童消费市场带来新增长红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比2019年下降265万,降幅达18%,人口老龄化形势依旧严峻。2021年5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实施三孩政策。“三孩”及其配套政策抓住了生育政策对部分居民的正向促进时机,全面放开生育,及时释放其较高的生育意愿,并从住房、教育等全方位切实保障政策落实,为婴童消费市场带来增长红利。中国婴童消费市场发展驱动因素需求多样化,倒逼新锐品牌升级产品力、运营力、消费力中国育儿家庭的育儿人群代际正在发生变化,90后、00后父母不仅考虑孩子的切实需要,也更注重自身诉求;相较传统育儿理念,他们重视科学育儿,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且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精细化育儿的需求被充分释放;随着二胎和三胎家庭的增多,新场景下的婴童产品消费需求也在不断产生。在以上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下,婴童品牌在产品力、运营力和营销力方面不断升级。中国婴童消费市场发展驱动因素新技术推动产品创新,营销数字化助力婴童品牌转型升级目前,母婴行业的数字化主要集中在品牌数字化营销和产品的科技化升级。90后、95后新生代父母更加注重产品的消费细节和服务体验,对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关注度和接受度也相对较高。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帮助品牌突破传统的线下经营模式,为用户提供更优解决方案,同时提升婴童企业的抗风险、获客和营销能力,帮助其在新消费场景中建立竞争力,引导品牌针对用户的需求变化敏捷反应、不断创新。中国婴童消费品类及新锐品牌发展趋势中国婴童消费市场主要品类消费概况婴童食品引领品类增长,细分领域新锐品牌成长进行时婴童消费产品涵盖婴幼儿衣、食、住、行四大方面,围绕年轻一代父母育儿需求和消费偏好诞生的细分领域婴童新锐品牌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认可,成为驱动中国婴童市场增长的新引擎。根据公开资料,2020
2021年10月17日
其他

2021年中国薪税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薪税服务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研究背景:薪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之一,也是财务报表和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企业业务发展、人员规模扩张和税制改革推进,薪税处理和部门间的协同逐渐变得困难且低效,促使企业寻求更专业化的薪税外包服务,或应用更便捷高效的薪税管理产品。如果将薪税服务划分为外包型、租用型和平台型三种类型,外包型则是薪税服务中市场规模占比最大、发展历程最久的部分,而本报告将更为聚焦于讨论租用和平台型的、数字化的薪税服务产品。行业现状:在政策规范和税务稽查趋严、新经济灵活用工市场爆发式增长、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2016年以来,薪税服务市场以37.6%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张,至2020年市场规模超50亿元,未来三年,预计市场仍然将以超过40%的增速发展。按照对应的用工模式,薪税服务可以区分为标准用工和灵活用工两个赛道,厂商和产品的商业模式在不同赛道也存在差异,但随着行业竞争者们纷纷采取市场开发和产品延伸的发展战略,行业逐渐呈现相互渗透、赛道融合的竞合态势。薪税的定义劳动者薪酬及与之相关的个人所得税薪酬是劳动者因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或劳务而获得的各种形式的酬劳或答谢。狭义的薪酬指货币和可以转化为货币的报酬,而广义的薪酬则还包括其他各种非货币形式的满足。某种意义上说,薪酬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工作业绩、工作态度、工作行为等作出的各种回报,是企业吸引和保留关键人才,提升员工敬业度的重要战略,已成为企业成本费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取得的薪酬也代表着劳动者的自身价值、个人能力和发展前景。个人所得税,则指国家对本国公民及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所得税。个税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但在我国,个税具有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并用、课源制和申报制两种征税方法并行的特点,即尽管所得人是事实上的纳税义务人,但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作为扣缴义务人,有义务每月对所得人的所得税进行计算、申报和代扣代缴。研究范畴界定聚焦薪税服务的数字化工具应用薪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之一,也是财务报表和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实际操作中,薪税环节往往是人力部门和财务部门职能的交叉环节。“薪”的部分,从员工管理、薪酬体系设计、假勤和绩效数据的收集到社会保险的计提,往往都由人力资源部门承担;而“税”的部分,包括结合奖金和企业福利、社会保险、各项专项附加后员工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入账,向税务机关的个税申报和代扣代缴,银行税后薪资发放和薪税报表制作,则一般由财务部门负责。随着企业业务发展、人员规模扩张和税制改革推进,薪税处理和部门间的协同逐渐变得困难且低效,促使企业寻求更专业化的薪税外包服务,或应用更便捷高效的薪税管理产品。依据艾瑞《甲方乙方:2020年中国企业服务研究报告》对企业服务的分类,薪税服务可以划分为外包型、租用型和平台型三种类型,其中外包型是薪税服务中市场规模占比最大、发展历程最久的部分,而本报告将更为聚焦于讨论租用和平台型的、数字化的薪税服务产品。薪税服务行业概述薪税管理的价值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合规风控相比于过去企业手工或依赖传统的Excel表单算薪,使用薪税管理工具有效辅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和合规风控。面对企业庞大的员工规模、复杂的薪酬体系、多地区多主体的组织架构以及个税计提扣除、社会保险缴纳比例等政策变化,薪税管理工具在保证合法合规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了经营管理效率,降低了出错率,同时大大降低了薪酬、管理、资金成本。此外,从劳动者端尤其是灵活就业者们的角度看,企业完善、高效的薪税管理工具能保障劳动者个税社保的合规缴纳,维护劳动者的信用纪录,同时提升发薪结果反馈的响应时间,多元化薪资体系和支付方式也满足了各劳动者的个性化需求。薪税服务的发展历程随着技术水平提升、数字化渗透和用工模式的变化,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上世纪70年代“将不懂的业务交给专业的人”的管理思想兴起,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业在我国逐渐产生,薪税服务在早期以将整个业务流程外包给第三方服务商的形式展开。信息技术发展到本世纪初,企业开始部署e-HR软件进行人力资源的信息化,而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渐趋成熟,企业上云大势所趋,更为灵活的SaaS产品也不断涌现。此外,2015年前后共享经济兴起,用工平台面临新的用工管理和薪酬结算方面的挑战,推动互联网灵活用工薪税结算平台的产生和发展。重要性逐步显现,薪税师正式进入国家职业(工种)目录随着薪税服务行业的发展,2020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在
2021年10月12日
其他

2021年中国数据库行业研究报告

数据库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据艾瑞统计,2020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达247.1亿元,同比增长16.2%。未来三年预计将保持高增长,多方面积极因素促成:1)政策扶持、国产化和数字化转型带动需求增长;2)各种类型厂商厚积薄发,产品和技术走向成熟;3)企业对基础软件的付费意愿逐年提升。中国数据库市场格局:1)多类型数据库百花齐放,关系型占据绝对主流,2020年中国关系型数据库的市场份额达90%左右;2)借助政策东风,国产厂商市场版图快速扩张,2020年达梦等传统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上升至7.1%,国外厂商下降至52.6%;3)2020年中国公有云部署模式的数据库市场份额占比达32.7%,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预计2025年将达到47.2%,云厂商将成为中国数据库市场市占率最大的阵营;4)初创厂商不断涌现,预计未来五年有10倍以上的成长空间。中国数据库市场挑战与趋势:约2010年起,中国数据库市场进入了充分释放活力的十年,但在分布式改造、国产化、数据迁移、跨库管理、软硬结合等多方面仍面临挑战。据艾瑞研究,“多场景、融合、云、湖仓一体、开源、人工智能”将成为中国数据库市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供给端全球数据库发展历程数据库与互联网发展相互促进,技术和产品趋于成熟和完善受益于市场需求和技术沉淀,进入百花齐放的快速发展期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数据库市场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经历了初始的技术萌芽期和国外厂商垄断期,21世纪初,基于863计划、核高基计划等国家政策支持,一批拥有高校背景的国产厂商成立,打破了Oracle和IBM一统天下的格局。2010s,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技术的沉淀,一批云厂商和新兴独立厂商开始提供数据库产品。近年来,借助国产化热潮,许多软件厂商、集成商、运营商等也开始入局,发展自己的数据库能力。中国数据库产业图谱中国数据库市场规模政策和数字化释放需求,2020年市场规模达247.1亿据艾瑞统计,2020年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达247.1亿,较2019年增长16.2%,CAGR(2020-2025e)达15.6%。2020-2022中国数据库市场将呈高速增长,由多方面因素促成:1)政策利好,国家大力鼓励国产数据库厂商的发展;2)需求拉动,国产化和数字化建设带动需求的爆发增长;3)供给端多元厂商发力,传统、初创和跨界厂商厚积薄发,产品和技术经历了工程实践的打磨走向成熟;4)国内企业对基础软件的付费意愿和IT支出逐年提升,有利于市场的长期发展。中国数据库市场发展特点多类型数据库百花齐放,关系型占据绝对主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种类型数据爆发式地增长,各种创新业务场景层出不穷,进而促进了供给端厂商技术和产品架构的创新。从2010s左右,多种类型和技术路线的数据库厂商纷纷成立,中国数据库市场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但从商业价值来看,中国数据库市场的营收仍主要来自关系型数据库,NoSQL数据库更多地是开源模式,产生二开和服务的费用。借助政策东风,国产厂商厚积薄发,市场版图快速扩张借助政策红利,国产厂商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经验积累,市场份额在逐年提升。在国产阵营中,一批以“达梦、人大金仓、南大通用、神舟通用”为代表的,2000年左右成立的传统国产数据库厂商近年来开始发力,他们中有的从购买源码、借助开源走向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在党政军市场有着较好的表现,同时也开始向能源电力、运营商、交通等其他行业快速拓展。此外,初创厂商、云厂商、ICT厂商等近年来也开始发力数据库市场,国产阵营日益强大。相比之下,国外数据库厂商如Oracle、Microsoft、IBM等,虽然在OLTP的核心场景还拥有较高的市占率,但整体市场份额在被逐渐侵蚀。公有云数据库增速放缓,未来仍有一定渗透空间中国公有云部署模式的数据库在过去三年快速增长,于2020年达到了32.7%的市场份额,未来虽然增速会有所放缓,但仍有一定的渗透空间。从应用逻辑来看,数据库服务于数据,数据应用于业务最终产生价值;反之,业务端的创新和数据的变化也会反馈与数据库市场。从最终业务端来看,现阶段云数据库更多的还是应用于互联网行业,以及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场景,未来随着产业端更多的业务创新,有望进一步拉动云数据库的需求。凭借HTAP、NoSQL等新技术,初创厂商不断涌现一批2015年前后成立的初创型厂商借助NewSQL、SQL
2021年10月11日
其他

2021年中国工业品B2B市场研究报告

工业品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艾瑞观点1:中国正处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工业品B2B行业面临发展路径升级的历史机遇。国家不断加大对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支持力度,并持续推出阳光采购政策,与此同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共同促进工业B2B平台的发展升级。艾瑞观点2:中国工业品B2B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正不断释放,工业品B2B平台需加大在数字化能力、品类管理、线下物流基础网络打造以及线下服务团队建设上的布局。2020年,中国工业品市场规模超十万亿元,中国工业品B2B电商市场规模约4700亿元,线上渗透率为4.5%,预计未来五年工业品B2B电商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30%。艾瑞观点3:疫情常态化与平台深度的数字服务能力加速“工业品数字化新基建”生态系统的构建。疫情常态化下供应商的线上化销售与企业线上化采购趋势将不断加快,平台通过新技术创新与应用,持续输出对产业端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平台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的深度融合将增强产业带链接终端用户的能力。中国正处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重要阶段以数字化技术服务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机遇:2021年3月,我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随着我国在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领域逐渐掌握话语权,我国不仅正处于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关键窗口期,而且也处于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期。价值:艾瑞认为,工业品B2B电商平台通过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能够为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并做技术输出,解决在传统行业在商品交易、仓储物流、加工运输等环节的痛点,同时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管理提升,利用新技术对商业模式进行创新,为工业供应链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进而促进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从局部规划设计向全局规划转变。工业品B2B电商升级逻辑:平台升级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迭代,增强服务能力工业品B2B电商升级逻辑:服务升级从交易闭环覆盖至履约闭环,深入挖掘供应链资源和生态服务双价值点工业品B2B电商升级逻辑:技术赋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策驱动政策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建设,有助于工业B2B平台行业蓬勃发展国务院于2016年5月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强化工业品B2B平台的应用奠定政策基础。2017年9月,《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要培育电子商务个性化定制模式。2018年5月,《工业互联网APP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强调扩大工业APP应用规模,着力于推动工业B2B平台行业整体规模的壮大。2019年2月,商务部在《关于推进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平台经济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推动生产资料市场与企业开展供需对接。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鼓励形成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建立跨界融合的数字化生态,为工业B2B平台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结构优化策略提供政策支持。阳光采购政策持续推出,促进企业采购线上化,利于采购体系不断完善政策端不断推进企业电商采购,旨在解决传统采购过程中采购成本高、数据利用率低、采购流程不透明等痛点带来的管理难题,加速阳光采购政策落地。国家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着手,率先提高线上采购普及度,为中小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有利于扩大整体工业品B2B电商行业规模。中国工业品市场空间广阔工业品市场规模超十万亿2020年,中国工业品市场规模为10.6万亿元,在工业品市场中,MRO市场占比为20%,市场规模约为2.1万亿元,PM市场规模占比为80%。预计2025年中国工业品市场规模将达13.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4.7%。十万亿的赛道规模持续吸引头部互联网参与者入局,如京东工业品、1688工业品牌站、淘宝企业服务、百度爱采购等,各家通过融合新技术新模式,构建数字化和供应链协同,为产业链各环节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创造条件,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助力传统行业改造升级。中国工业品B2B市场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中国工业品B2B电商市场规模约达1.75万亿元2020年,中国工业品B2B电商市场规模约为4700亿元,线上渗透率约为4.5%。未来随着国家政策对阳光化采购的推动、技术应用、企业自身对降本需求的增加及工业品B2B电商平台自身设施及服务的完善,工业品B2B电商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未来五年工业品B2B电商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30%,预计2025年中国工业品B2B电商市场规模约达1.75万亿元。中国工业品B2B市场产业链图谱工业品B2B电商平台为产业链各方带来增值疫情常态化影响分析-下游采购企业疫情期间采购习惯的培养以及线上平台优势的充分体现,促使常态化下线上渠道依旧是众多企业的采购首选疫情期间: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量,B2B采购商在疫情期间更倾向于采用线上方式进行沟通与采购,调研数据显示,约70%-80%的采购商疫情期间倾向于在线上确定供应商、考核新供应商、订购与重复订购,采购商的行为逐步线上化。疫情常态化下:调研数据显示,疫情常态化下近70%采购商仍采用线上方式进行采购。采购商已由早期为了应对疫情而“被迫”采用数字化技术,转变主动采用数字化手段。因为线上采购不仅能帮助企业有效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而且还可以满足企业实时追踪订单的需求,流程的透明化让许多采购商从中充分体会到了便利。艾瑞认为,工业品作为B2B采购商的重点采购类目,随着采购商对线上化的认知度提升及采购习惯的养成,疫情常态化下,采购商对工业品B2B电商的依赖度会不断加强。疫情常态化影响分析-上游供应商疫情常态化下B2B供应商线上渠道布局愈加明显疫情期间:疫情影响对品牌销售影响凸显,中国地区强劲复苏,表现亮眼,中国地区仍为品牌商重点销售区域。疫情常态化下:调研显示,2020年4月疫情期间,54%的供应商认为线上销售模式相比于疫情前的传统销售模式更加/同等有效,这一比例在2021年2月疫情稳定后没有降低,反而上升到了83%。数字化应用的急剧增加为B2B供应商提供开创性的机会,向线上销售的转变有助于供应商降低获客成本,扩大覆盖范围,并显著提高销售效率。2020年,我国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为我国产业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品品牌商对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线上市场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预期将会有更多的工业品品牌商在工业品B2B电商平台上加大布局。疫情常态化下的品牌商线上布局建议疫情常态化下,工业品品牌商可优先在线上布局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主要原因是这些产品的销售过程相对简单且价格透明。未来随着品牌商电商经验的积累与工业品电商配套设施服务的完善,工业品品牌商可不断加大其他产品类型的线上布局。工业品B2B平台价值分析通过先进技术实现下游买家采购行为的链路优化工业品B2B平台为下游买家提供降本增效解决方案,从搜索、询单比价到下单采购、线上履约直至物流配送,依靠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为采购商提供采购信息透明化、产品服务推荐定制化、签约流程线上化以及溯源信息可靠化,通过技术优势在重要采购环节渗透从而实现为企业赋能。工业B2B平台布局方向分析工业B2B平台应多维布局,满足疫情常态化下产业链上下游的需求随着疫情向常态化趋势的发展,在疫情期间供应商侧渗透率提升的前提下,为了提高供应商对线上销售渠道的留存意愿和依赖,艾瑞认为工业品B2B平台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拓展布局:数字化能力、溢价服务能力与线上线下协同能力,以此为突破口为采购商拓展营销渠道,实现个性营销与加强数字化赋能。工业B2B平台应多维布局,满足疫情常态化下产业链上下游的需求伴随疫情常态化,作为传统线下高互动行业代表,工业品B2B产业数字化步伐不断加速。在疫情期间伴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加剧,许多采购企业面临经营与现金流的考验。后疫情时代,工业企业由于其数量众多、需求呈分散化态势、数字业品B2B平台应从数字化能力、个性化定制能力与SKU丰富度及精准度等维度布局,为下游买家链接信息、交易、物流、资金等个环节,创新和丰富客户体验。【品类】对传统渠道的替代效应凸显,应注重品类管理在工业B2B电商领域,疫情期间需求的激增和采购习惯的改变增加了网站流量,随之而来的则是供应链挑战。疫情常态化下,工业品B2B电商平台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精益化用户运营,对客户需求的产品分层,同时布局品类拓展,推进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客户产品采购需求的满意程度。【线上线下协同能力-仓储物流服务】平台依托技术赋能,加大智慧物流平台建设技术赋能重塑工业品物流模式:智慧物流服务解构和重构工业品供应链物流管理流程,帮助传统产业提升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物流管理成本。通过技术赋能,打通全流程物流服务体系,实现物流资源数据化、物流过程可视化、物流决策智能化,保障仓储环节“确权”高效、低成本地实现,确保运输环节货物全程可控,助力物流降本增效和精准交付。【线上线下协同能力-仓储物流服务】加大线下物流基础网络布局,提升交付体验工业品B2B电商平台通过持有和输出管理等多种灵活方式,加快布局仓港站园等物流关键节点网络,促进线上线下协同,提升用户交付体验,增强客户粘性。【线上线下协同能力-现场服务】加大线下服务团队建设,提升客户的服务能力相比消费品,部分工业用品销售与使用具有较强服务属性,这要求平台能够提供现场指导、技术服务、维修保养等本地化服务。平台需通过不断完善线下服务团队的建设,进而提升对客户的服务能力。趋势一疫情常态化下供应商的线上化销售与企业线上化采购趋势将不断加快数字化应用的急剧增加为B2B供应商提供了开创性的机会,线上销售的转变有助于扩大供应商的覆盖范围,降低获客成本,并显著提高销售效率。2020年8月,线上渠道的营收占到B2B供应商各个渠道总收入的43%,已成为最大销售渠道。受疫情影响,许多采购方体会到线上采购的便利与科学化采购的必要性,平台技术与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大大加强了采购企业对平台的信任度,疫情常态化下线上化将会成为采购新趋势。艾瑞认为,相较于消费品电商而言,工业品电商的渗透率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工业品供应商与采购商将不断加快线上布局趋势,工业品电商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趋势二平台通过新技术创新与应用,持续输出对产业端的数字化服务能力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的落实,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加深入。工业品B2B电商平台通过加强大数据、AI、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持续输出对产业端的数字化服务能力。随着技术应用不断成熟,数据驱动工业品的流通效率提升的需求更加凸显。因此,在工业制造领域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工业品B2B电商平台的数字化服务能力重要性愈发凸显。艾瑞认为,工业品B2B电商平台将提高工业品供应链上下游供需的智能匹配能力,盘活供应链,并且基于平台的数字研发能力、行业认知、大数据积累等优势,深度赋能产业端,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提升供应商与采购商的交易效率。趋势三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的深度融合将增强产业带链接终端用户的能力
2021年10月10日
其他

2021年中国零售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

零售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背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大产业的数字化渗透率逐渐提高,传统零售不断向新零售演进升级。新零售时代用户为王,“人”的数据化价值将反哺生产、渠道、销售、运营全场景。以用户数据为生产要素,跨越数字化到数智化的鸿沟,将为零售企业构建新的竞争壁垒。痛点:流量红利增长趋缓,存量运营及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亟待重视;平台获客成本攀升,企业经营及营销承压,关注用户需求势在必行;IT团队与业务团队存在业务错配,仍需加强协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数据应用上的问题,掣肘精准运营。策略:1)战略转型:认知并重视CLV价值,建立CLV体系;2)业务创新:拓展创新业务场景,提升用户深度运营能力;3)
2021年10月4日
其他

2021年中国视频云场景应用洞察白皮书

视频云场景丨白皮书核心摘要:碎片化的消费模式、极致的观感需求、创新应用场景,让短视频、超高清视频和实时音视频成为需求风口。视频云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AI赋能全链条,实现全民生产、全域应用,行业步入视频服务社会的新时代。视频云渗透率最高的场景在互联网泛娱乐以及在线教育。云服务与产业互联网的结合不断加深,视频云厂商场景化、私有化能力加强,能更好地匹配传统行业的部署需求,在传媒、教育、平台电商化、协同办公等领域的应用也正变得越来越多。发展趋势:1)视频云技术将在视频处理和传输环节发力,实现技术极致化。除了精研软件算法,同时积极与硬件厂商合作,实现性能优化和成本下降。2)低代码开放模式持续在音视频行业渗透,向企业提供面向全场景的音视频互动一站式解决方案。3)高新视频新业态,让视频赋能千行百业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新时代下的视频云大视频产业发展环境通信基础设施成熟,以视频为代表的富媒体信息成为主流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数字化能力不断提升。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0底,我国新建5G基站超60万个,全部已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5G基础设施网络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网速的提升,同时推动流量单位成本下降,“提速降费”让视频服务类App的用户量和活跃度不断增加。艾瑞UserTracker监测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视频服务App月总独立设备数和月使用时间虽偶有波动,但整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在各细分领域中,短视频以承载量大、内容多元兼趣味化、传播力强为优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带动了营销模式的改变,短视频逐渐成为新型的营销手段与分发渠道。大视频产业需求端分析短视频强势崛起,视频消费趋于“短、频、快”受消费习惯的影响,短视频市场需求旺盛。艾瑞UserTracker监测数据显示,视频服务类App用户使用的内容形式中,短视频位列首位。伴随5G网络的普及,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移动网民端短视频渗透率达到73.28%。短视频带来了全新的节目形态和传播场域,小屏幕、碎片化、快节奏成为行业潮流。在这种趋势下,视频消费习惯的改变对短视频生产端提出新的要求:更短的制作周期确保更新频率、画质清晰、剪辑节奏流畅、内容策划紧跟热点热度等。高清迈向超高清,视频功能创新、体验升级2019年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部门联合发布了我国的超高清产业发展计划—《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2021年10月3日
其他

2021年中国车企数字化转型趋势研究报告—生产数字化篇

车企数字化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发展背景:生产数字化理解:生产数字化是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现有生产制造方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核心问题,同时将生产流程、工艺中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转型驱动力:国家政策和地方细则双轮驱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对于生产提出更高要求;数字化转型保证企业竞争力;依赖经验的生产决策急需数据能力全面优化。发展现状:转型目标:利用数字工厂将传统汽车生产制造方式转变为柔性化生产方式,以便快速的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以及降低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产生的一切不确定性和风险。困境与挑战:顶层架构缺失导致的内生动力不足;由于缺乏数字化认知导致的转型失灵;看重投资回报率,难以接受投资回报不明确下的巨额支出;生产端附加价值较低,难以获得高层重视。转型建议:自上而下:在集团层面设立数字化部门,自上而下贯彻数字化路线;纲举目张:抓住自身企业数字化的关键所在,以点带面、小步快跑;生产效率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配置临时人员可促进产能提升。发展趋势: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工具和人才需求不断增长,既了解汽车制造又能够熟练使用数据分析工具的人才将在行业中获得巨大的竞争力。5G工厂:5G将成为数字工厂的重要通讯手段之一,其大带宽、高可靠性和低延时等性能在汽车制造中的适合用性不断提升。协作机器人: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持续优化及演进,人机共融的生产方式将重塑人们对制造业的刻板印象。车企生产数字化背景何为生产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是应用数字化技术,以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为本,以应对车企生产不确定性为核心的生产变革手段目前,中国车企在制造端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现有的制造方案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化的购车需求,大批量制造的同质化产品已无法得到客户的青睐,因此车企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开始尝试小批量定制化产品。至此,客户对于质量、配置、服务和交付时间要求的不确定性倒逼车企必须对整个生产流程做出改变,而生产数字化便是车企生产流程变革的重要手段。生产数字化虽然可帮助车企优化生产排期、工艺流程等达成减本增效,但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制造经验的提升和精益制造的理念已将生产效率成倍提升,边际效应愈加明显。因此,艾瑞认为,车企生产数字化的核心在于利用数据能力应对消费者需求转变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将生产流程、工艺中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其为车企提供的长期隐形价值将远远超出想象。车企生产数字化现状汽车制造四大工艺简述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冲压:由于工作环境较为恶劣,通常为简单、批量化的工作,因此自动化率可达90%以上。但其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因为其虽然要求在达到一定精度内的大批量生产,但可通过库存来解决多数问题。焊装:焊装是汽车质量分界点,工艺相对复杂,环境恶劣,部分操作要求带有计算机视觉的设备进行自动化激光点焊,自动化率可达80%~90%,但由于分拼线和表面调整线操作较为复杂,仍需人工操作。涂装:工艺相对简单,由机器人按照既定轨迹喷涂即可,自动化率可达80%以上。但其过程少有复杂的数字化系统支持,因此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总装:由于零部件种类较多且不规则,使用机器人成本较高,因此较为依赖人工装配,自动化率在20%~30%左右,数字化特征较多体现在工时优化和质量检测方面。工业大数据如何改善生产方式?数据透明化、敏捷化成为车企生产方式变革的根本所在工业数据为车企生产环节转型的基础,而数据的透明化,决策的敏捷化是生产数字化转型的根本。通过在库存、制造、物流、质检等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数据进行有效连接,分析及使用,改变原有粗放的生产方式。用数据的透明及快速传输能力打造数字工厂,解决车企生产环节长久以来的遗留问题或未被发现的问题,从而精准管控生产效率,预防潜在风险便是工业大数据赋予车企生产环节的意义。工业软件如何赋能生产控制?处于执行层的MES赋能生产制造环节的数字决策生产执行系统(MES)是车企生产环节重要的数字化工具,MES借助底层信息,根据上传的计划数据和生产实时数据做出反应、计算和展示。MES上接车间管理层下接设备,横向覆盖冲、焊、涂、总四大车间,可在生产、物流、人员、工艺、过程等维度做出快速响应,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精准度,有效降低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停工、错料等情况。工业机器人如何提升制造水平?利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和数据能力打造数字智能工厂供应商帮助企业搭建自动化生产线的周期一般为6到18个月,取决于产线长度和制造工艺复杂程度等因素。在四大车间当中,出于焊装对质量、精度要求较高,涂装喷房中环境高温高湿且涂料异味较重,因此焊接和涂装环节机器人用量最大,从几十到几百台不等,取决于产线生产节拍。冲压环节因操作流程简单,机器人仅作为抓取、装卸使用,因此少量机器人便可满足需求。而总装环节本身自动化程度较低,除玻璃打胶、密封条粘贴等,其他操作机器人难以执行,因此部分企业用量在8~10台不等。总体而言,每个机器人的使用约代替5个人工,可将JPH从30提升至50以上,将OEE从70%~80%提升至90%以上,极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及制造水平。然而机器人在自动化时代就被各大车企广泛应用,因此机器人在数字化时代的价值不仅仅是机器替代人工,而是通过挖掘机器人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赋能整个生产环节,利用机器和数据价值的叠加打造数字工厂,为智能制造和工业4.0打下基础。数字孪生如何进行模拟仿真?利用数据透明化降本增效,减少生产环节不确定性因素在利用数字孪生进行生产仿真时,规划人员利用无人机等现场勘测设备进行绘制产线的基本信息,同时利用工厂已有的历史信息作为参考设置变量和参数建立模拟工厂,其输出的结果可作为评价工厂具体指标的重要参考。例如,通过制造流程孪生体观测生产节拍、机器人工作状态和生产工艺异常值等,可有效帮助现场管理者对物料输送、料道规划、工位和物料区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可对比物流、工位设置方案与生产工艺的适配性,提前得知规划的生产物流方案是否存在浪费,可在方案实施时大幅降低试错成本,避免设备的过度投入,可将物料成本节约30%左右,最大化降低在传统工厂生产时发生的不确定性问题。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生产模式变革柔性化模式令每下一辆汽车的生产都成为一个盲盒任何新兴技术都并非为了应用而应用。在车企生产数字化进程中,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利用数字工厂将传统汽车生产制造方式转变为柔性化生产方式,以便快速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以及降低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产生的一切不确定性和风险,为下一阶段的智能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体现包含在冲压车间中以极短的时间内更换胎膜;在焊装车间中以机器人自主识别焊点位置和工艺要求;在涂装车间内自主完成油漆罐清洗同时降低资源浪费;在总装车间内AVG自动识别所需物料并及时配送。总之,在车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前沿技术应用的目标并非在技术升级,而在完成一次历史性的生产方式变革;而变革后的未来工厂将具有快速而经济地适应生产变化的能力,和适应由需求改变引起的不确定性能力。生产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挑战缺乏顶层设计使企业数字化转型知易行难生产各环节的数据、业务、流程、软件系统等打通都需要顶层构架的预先设计和规划,而缺乏了顶层设计便容易出现流程割裂、建设重复、标准不一的种种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面临短期内的大量资金需求、部门间利益平衡和原有考核压力的问题时,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各部门间数字化目标难以对齐,担心JPH、资金等短期损失导致数字化内生动力不足,进而数字化进程受阻。尤其在部分国资背景车企,国资委和集团的考核集中在市占率、产销量和利润方面,除非承接国家研究课题拿到相应预算,否则使用先进科技的决策将极为谨慎。由于缺乏数字化认知导致的转型失灵由于生产制造端的数字化转型仍然为新生事物,国内起步较晚,因此车企对此认知仍然处于参差不齐的阶段。在员工层面,IT人员认为数字化是软件和数据的利用;生产人员认为智能制造设备是数字化的体现,各部门如盲人摸象般的认知难以统一。在企业层面,部分管理者并未从其本质层面出发思考问题,认为数字化仅仅为了降本增效,忽略了其应对风险的本质,导致短期内难以达成降本增效的目标而在迷途中苦苦思索。同时,部分管理者容易将自动化和数字化混淆,更加导致了认知偏差。生产数字化的本质体现在汽车产业业态、消费者需求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第一时间应对风险和快速响应的能力;是在设备透明化,生产敏捷化的基础上以柔性生产的方式为客户定制个性化、小批量产品的能力;是帮助实现智能制造及工业4.0的必要手段和工具。而对此本质认知的偏差成为了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阻碍。看重投资回报率,难以接受投资回报不明确下的巨额支出由于数字化项目花费金额较大,同时车企为避免过度投资会谨慎考虑前期投资额并对投资报率极为重视,因此部分企业仅将数字化作为尝试性的前沿探索,不当做重要战略方向。更重要的是,由于在数字化前期难以快速见到回报且过程中存在诸多瓶颈,管理者为企业短中期利益考虑难以接受投资回报不明确情况下的巨额投资。虽然管理者此番考虑实属合理,但会一定程度上拖慢数字化转型的节奏甚至导致项目的半途而废,从而失去长期的市场竞争力。生产制造或是汽车生命周期中最难以受到重视的环节汽车工业被称作“工业中的工业”,其产业链相对其他产业更长、更复杂;同时汽车的制造能力与其供应链、营销、品牌、口碑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汽车工业的微笑曲线理应更加平缓,而生产制造环节的价值理应更高,然而在整体汽车生命周期当中生产制造仍然是最不被集团高层重视的环节。虽然部分学者表示目前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微笑曲线由中部向两端攀升的固定思维,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生产制造的附加值仍然难以提升,因此生产制造在整体汽车价值链中处与较为尴尬的境地。由于销售量、利润、市占率等“硬指标”的压力,车企更加重视设计、研发和营销环节。数字化设计/研发可以加速汽车的更新迭代,数字化营销可以精准触达用户以完成销售指标,而对于生产制造环节的要求则为按照规定的质量及时间顺利交付即可。因此,当“硬指标”难以达成时,生产制造方面的数字化投入则变成了部分企业的负担和累赘。生产数字化转型关键成功因素决策层的支持成为生产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差异极其明显。例如,在缺乏高层支持的情况下,虽各部门均可部署数字化技术但短期成本较高,如涂装车间改造多则需要二到三百台机器人,每台价格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在部门间配合和资金审批等事项中将会产生极大阻碍。同时,部门间在尚未建立数字化共识时,研发、生产、供应链等部门独立数字化难以产生实际意义甚至会出现反作用,例如通过工艺流程改造提高生产节拍后,供应链部门若无法做到数字化系统协同则会出现暂时的物料紧张问题。因此,数字化仅仅是转型工具,而通过部门间协同达成生产模式变革才是目的。而达到此目的则需要高层挂帅,自上而下的进行数字化进程,通过工艺、软件、系统等顶层架构减少各部门对数字化理解的偏差,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流程机制,最大程度上减少数字化进程中所走的弯路。IT与生产双管齐下、有机融合是数字化转型落地的根本原则通常IT部门与生产部门存在着不同的业务语言和对数字化的理解,因此在理解出现偏差时,生产人员认为技术人员缺乏技术能力,而技术人员则认为生产人员需求不合理,容易导致责任推诿及内部管理混乱,因此两者之间沟通机制的建立成为基础。同时,传统车企中IT等部门仅扮演边缘角色,而生产、业务部门由于直接与产销挂钩故话语权较大;当数字化来临后,由于数字化项目通常较为复杂,耗费资金较大,且由于其专业性导致生产及业务部门难以承担,因此IT部门被给予了较大权利与责任。此举引发两种问题,其一间接削弱了生产及业务部门的话语权,导致部门间利益博弈,配合意愿降低;其二IT部门在过多的被公司寄以厚望的同时,考核指标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导致内生动力不足。因此,IT部门和生产、业务部门需协同配合,双管齐下,在各自的职责范围中提高期望与产出之间的一致性。将梳理流程、统一数据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开始数字化项目之前企业生产环节的流程梳理十分关键,若线下流程混乱则线上流程将毫无意义,因此流程清晰后再做系统和软件的开发将事半功倍。生产、质控、物流等需求必须要从生产车间各个部门找到对应的生产负责人和工程师将流程厘清,明确流程机制的核心和业务流中的权责机制,否则软件开发完成后流程不同便不得不做系统的二次更改,造成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同时,每种物料、车型等在不同环节的编号、规格数据也需要在开发软件之间进行统一,规避不同格式、人称和操作手法导致的数据不统一的问题,为后期的数据分析及数据库打下基础。而对于供应商来讲更需要做到与车企的数据同步,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标签,尽可能达到零部件状态可追溯。企业战略层:自上而下在集团层面设立数字化部门,自上而下贯彻数字化路线目前部分车企并未有专门的数字化部门负责相关项目,而以项目组或某一部门冠名的形式居多,其专业性仍有待考量。因此在数字化决策初期,企业应在集团层面建立数字化部门,任命生产与IT的复合型人才作为CDO,保证其与生产、业务部门的顺畅沟通。同时决策层在建立数字化转型路线后,需从长远考虑,从顶层设计出发向下贯彻,因为一旦总体系统模型建好后将来业务或者需求需要拓展,流程的兼容性以及不同供应商之间的系统兼容性可能对系统性能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市场、消费者、技术、竞对等在不断变化,不应将数字化孤立的看待为静态的路线,相反应建立循环式流程,周期性的对上述各项因素进行判断,而认知的不断刷新也将促使企业走向适合自身的数字化道路。企业管理层:纲举目张抓住自身企业数字化的关键所在,以点带面、小步快跑车企每日被无数的伪数字化所包围,不排除部分软件企业以推销为目的将自身产品及服务包装为数字化概念,其动机仍有待商榷。而数字化并非是可以解决一切企业问题的良药,因此企业需要明确阶段性数字化目标和自身变革的细节,对应顶层设计和企业现状筛选出可以解决关键问题的数字化手段,只有对业务有实质性的提升,企业战略层才能看到价值从而给与资源支持。同时尝试从关键的小问题着手,做好数据标准和底层软件为将来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打下基础,采取纲举目张、以点带面,小步快跑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此举可以将一次性的大额投资进行分摊,减轻短期内资金压力,降低对投资回报的担忧,进而有目的、有重点的促进生产环节的数字化转型。企业执行层:循序渐进生产效率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配置临时人员可促进产能提升生产效率的提升是车企数字化中关注较多的课题之一,而由于停线频率、物流问题、人员操作等不确定性因素,使用数字化工具得出的提升指标仍需经过现场验证和磨合才能真正体现价值。因此,工厂可采取配备候选人、提前测试等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生产效率的提升。车企生产数字化水平评估模型了解自身才能在竞争中胸有成竹艾瑞针对生产数字化建立了评估模型,旨在帮助车企初步了解自身的数字化程度以便对自身竞争力做出基本判断。此模型结合了大量外部资料审阅与行业专家深度验证,包含24项评估指标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和量化,内容涵盖软硬件、机器人、仿真模拟、标准化、生产模式等方面。如何使用数字化模型进行自测?合资车企表现更胜一筹,自主车企压力下精进不止由于国内合资企业可以更有效的借鉴国外先进的制造经验,生产数字化水平较高。而自主车企虽然起步较晚,暂时稍显落后,但其拥抱数字化的态度与积极性不断提升,逐渐缩短与合资企业的差距。而新势力车企则后发优势明显,部分新势力工厂数字化程度极高,部分生产环节如冲压、焊接可达到95%以上甚至100%的自动化率,并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管理调度。车企生产数字化趋势数据分析工具和人才需求不断增长汽车产业数据量的增长将导致相关人才的巨大缺口随着数字化趋势不断扩张,全球数据数据量将持续指数型增长,2020年数据量相当于世界上所有沙子的57倍,而多数为非结构化数据。在数字化工厂中,传感器、机器人等数据的处理及分析将成为汽车制造领域中的一大挑战,因此数据分析相关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BI、Business
2021年10月2日
其他

2021年中国企业级SaaS行业研究报告

SaaS丨洞察报告核心摘要:多力齐发,SaaS发展进入新上升期: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新冠疫情、人口代际变化推动SaaS行业阔步前进。随着企业对SaaS接受度提升,应用场景从边缘辅助向核心业务渗透。投资人对SaaS的热情不减且更加理性,SaaS市场正变得更加成熟。经验加持,SaaS厂商觅得独特的生存路线:国内SaaS厂商开始尝试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解决方案、交易额抽佣、软硬件交付等商业模式,并初有成效。同时厂商与企业间需求的磨合让SaaS产品的功能向PaaS和BI方向递进,让服务向全生命周期业务咨询方向延伸。模式创新,突破厂商营收瓶颈:部分厂商已尝试应用成果交付型商业模式和价值定价策略改善营收结构。另外,通过设立客户成功部门等方式提升客户续费率,构造以中型客户为主体的纺锤形客户结构,能让厂商的营收更稳定。对点发力,B端拓客也需建立画像:SaaS厂商拓客方式除了参与集成和被集成、构建渠道商网络获取流量外,还可以通过建立用户反馈平台加深与客户的连接,建立客户画像,提高线索转化率。循序渐进,SaaS从工具服务向数据服务递进:“SaaS+X”是未来SaaS产品的发展方向,通过叠加服务和技术为客户提供更智能和更自由的使用体验。同时,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发展,SaaS在垂直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在此基础上,产业链间信息流通和数据沉淀会形成网络效应,进一步扩大SaaS的影响力。风起:行业新图景SaaS行业发展新际遇内外部环境多力齐发,SaaS发展进入快车道SaaS的发展是内外部环境多力齐发、从量变转为质变的结果。国家战略朝向整体利好SaaS行业,电子签名、跨境电商等赛道均迎风起舞,未来其他SaaS赛道也会在行业发展的潮流中涌进。疫情期间音视频、在线营销和餐饮零售相关跨空间信息传递的SaaS产品在企业间已深度渗透,同时企业意识跃进降低渗透门槛。人口代际变化也会提升企业对SaaS产品的喜爱和采购意愿。此外,各赛道内SaaS领头企业的标杆效应开始显现,厂商们对客户需求的捕捉也更加灵敏,反应更加迅速。SaaS行业发展新图景行业发展点燃投资人热情,供求磨合让产品和服务更适配在多重外力的推动下,SaaS行业由内而外迸发出新的生机。SaaS厂商们开始学习和应用新商业模式,企业对SaaS的应用呈现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的趋势。投资人也加入其中,SaaS高估值的外表下是投资人的热情,SaaS的市场终于不再是供给侧的独奏。在供求双方的磨合下,SaaS产品的功能更加完善,变得更加立体,同时厂商提供的服务也更契合企业需求。中国企业级SaaS整体市场规模整体规模约538亿元,预计未来三年以34%的复合增速扩张经过2018年的市场回暖和2019年增速小幅回落,受疫情推动2020年SaaS市场增速再度上扬。2020年SaaS市场规模达538亿元,同比增长48.7%。现阶段资本市场对SaaS的态度更加理性,各细分赛道发展也逐渐成熟,预计未来三年市场将维持34%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云涌:SaaS的中国特色SaaS产品需求变化软件过渡、决策思维转变和社交需求提升推进产品不断优化随着需求侧企业对SaaS产品认知的加深,越来越多企业在软件选用上在从本地部署向SaaS转型。但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契合企业基因的操作模式和流程管理,因此需要SaaS产品有一定的自由度满足企业自定义需求,以便缓解软件过渡期间的摩擦。这种需求推动厂商在SaaS产品上叠加PaaS模块。同样推动SaaS产品功能增加的还有管理层决策思想的转变,随着数据决策意识的提升,SaaS产品开始叠加AI和BI,增加数据分析和指标可视化功能。此外,随着企业员工的年龄组成跨度逐渐拉大,越来越多员工将C端产品偏好带入B端,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这让SaaS产品的社交需求提升,企业需要兼具“工作属性”和“生活属性”的产品,因此SaaS厂商开始注重产品的UI界面和用户体验。SaaS服务需求变化对SaaS服务需求升维,从产品落地向陪伴式业务咨询递进SaaS与传统软件的不同之处除了软件的弹性还在于服务。越来越多厂商意识到,SaaS产品的交付为厂商提供了服务客户的新机会。早期客户对SaaS服务的需求集中于解决企业使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各项问题。随企业规模扩张会衍生出更多业务场景,标准化产品有时无法完全覆盖。因此客户对SaaS产品的需求延伸出两条路径:与产品相关的部署及使用服务和产品外的全生命周期业务咨询服务。从客户角度来说,更愿意为能提供长期产品、技术和咨询服务的“陪伴式”厂商付费。厂商也以此为契机,通过提供业务咨询服务转换营收结构,缓和SaaS产品前期成本回收较慢的困境。SaaS产品的效用SaaS适应小企业扩张需求,迈向大企业核心应用场景随着SaaS产品和服务功能逐渐丰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拥抱SaaS。据调研,样本中有31.4%营收在1亿以内的企业每年投入10-50万用于购买SaaS产品,有30.6%营收在1亿以上企业每年对SaaS投入金额在50-100万。对小型企业来说,各部门使用人数少、产品需求场景较单一,SaaS产品低使用门槛和灵活的付费模式正好能缓解小型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便捷地增购复购也能适应小型企业快速扩张带来的需求变化。中型企业是信息化转型主力军,各部门事务处理流程尚未完全规范,愿意尝试SaaS缓解IT用人压力,腾出更多资金用于业务部署和生态建设。大型企业的核心业务基本由传统软件可完成,但在尝试由外到内从传统软件向云端迁移。随环境变化,大型企业衍生的决策辅助、营销辅助、企业培训等需求会尝试选择SaaS产品来满足,并时常要求对产品进行深度定制和私有部署。企业级SaaS的理想型订阅收费、云端部署、产品标准化和服务企业是理想型企业级SaaS的“四要素”为满足不同规模企业应用的差异化需求,SaaS厂商不得不尝试采用多样的收费模式、提供私有部署或混合部署、提供API接口和定制化服务等,然而这些行为使产品逐步偏离SaaS的界定标准。综合各国SaaS产品特点可得,最标准的SaaS产品与传统软件的主要区别有三点:一是采用订阅制收费而非项目制的一次性付款;二是部署在公有云而非本地机房,产品可享有持续更新迭代的服务;三是产品高度标准化,定制比例低或不提供定制服务。另外,当SaaS产品的主要服务客户是企业时可称为企业级SaaS。以上四个指标的产品是理想型企业级SaaS的“四要素”,但市场上的主流SaaS产品大都以此为基础进行功能和服务的延展。我们认为,只要其收费模式有持续性和预见性、部署模式和产品标准程度不偏离标准过多,依然可以被放在SaaS的体系下进行研究。投资人对SaaS厂商的判定商业模式、营收比例和毛利率是判定SaaS厂商的主要指标除私有部署外,定制化、传统软件业务等也会削弱厂商的SaaS属性,部分IT厂商和互联网厂商企图凭借或多或少的SaaS业务贴上SaaS的标签,让SaaS厂商质量良莠不齐。通常投资人认为,可以通过SaaS产品订阅产生的收入比例、SaaS业务整体续费情况、厂商SaaS业务线收入占整体营收比例和厂商整体毛利率四个指标综合考量厂商是否可以定义为SaaS。并且根据不同厂商所处赛道、厂商类型和发展周期,判断标准有所差异。如主要客户是中小企业的SaaS厂商整体续费率略低,聚焦服务大客户的SaaS厂商毛利率略低。虽然这些非标准SaaS厂商的SaaS业务并不纯粹,但仍可以参照SaaS的估值模式争取投融资机会。投资人评估SaaS公司的标准从战略到产品均为评估维度,侧重考量经营管理和市场定位投资人在评估SaaS企业时有六个方向:企业战略、团队文化、经营管理、用户需求、市场定位和产品技术。其中经营管理情况可以基于厂商财务指标进行判断。产品技术可以基于产品功能进行量化。用户需求指客户结构和对产品的偏好,可以通过客户结构和交付形式进行量化。市场定位指产品功能及能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企业战略和团队文化主要评估企业发展方向,辅助判断厂商的成长速度和市场饱和度,受投资人主观意识影响较强。这六个维度中投资人最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和市场定位,前者反映企业经营稳健性,后者体现产品的发展潜力。中国企业级SaaS细分赛道结构业务垂直型市场规模约291.9亿元,企业直播赛道增长迅速2020年业务垂直型SaaS市场规模约291.9亿元,同比增长43.1%。业务垂直型SaaS按照产品功能可分为商业增长、经营管理、协同提效和安全合规四大类。其中商业增长类产品通过赋能企业业务营销、销售带来可见效益,总体规模占2020年业务型垂直SaaS市场的36%。商业增长大类下企业直播赛道受疫情影响发展迅速,赛道增速达62.7%,赛道规模占业务垂直型市场的8%。经营管理类产品为企业业务流转环节节流提效,占业务垂直型市场比重达41%。其中企业对数据分析需求提升,赛道规模占比近7%。中国企业级SaaS细分赛道结构行业垂直型市场规模约246.5亿元,零售电商赛道稳定增长2020年行业垂直型SaaS市场规模约246.5亿元,同比增长56.0%。受疫情影响,物流、酒旅和餐饮赛道的增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而门店数字化和企业对私域流量的重视让零售电商增速维稳,市场规模同比增长61.1%,占行业垂直市场比重超四分之一。医疗SaaS的应用也逐渐深入,增速达45.6%,规模占比14%。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和停车场SaaS等小赛道的兴起,让行业垂直型SaaS市场维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国企业级SaaS投资事件梳理B轮及以后融资比例逐年提升,2021年投资热度回升从融资轮次上看,2015年至今SaaS领域种子轮融资比例出现明显下降,B轮及以后融资比例逐年增长,说明机构对初创企业的投资更加谨慎,偏好有一定经营基础的厂商,同时行业整体开始从初创走向成熟。从融资数量上看,SaaS融资热度在2016年达到小高峰,随后市场趋于冷静,融资数量有所下降,在2020年达到最低值。2021年融资热度出现回升,截止上半年融资数量已达173笔。SaaS行业受经济发展、政策推进和疫情余热影响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互联网大厂投资布局行业垂直领域和安全合规的投资增加,加速SaaS产业端落地从2016年至2021年上半年阿里、百度和腾讯对SaaS的投资事件中可以看出,互联网大厂对SaaS的投资热度逐年增加。互联网大厂不仅维持着对商业增长类和经营管理类的SaaS高关注度,对安全合规类SaaS的投资热度也有明显的提升。并且相比2016年,互联网大厂开始增加对行业垂直领域的SaaS投资,加速SaaS的产业端落地。中国企业级SaaS产业图谱中国企业级SaaS产业图谱中国企业级SaaS产业图谱破茧:厂商的困境与创新困境1:厂商营收瓶颈原因剖析订阅收费资金回笼慢和中小企业续费率低阻碍厂商营收增长在国内SaaS市场,无论是创业型SaaS厂商还是从消费互联网入局ToB的互联网大厂,现阶段都没有如美国头部SaaS厂商一样“漂亮”的营收表现和高倍率的估值/市值。从SaaS厂商的营收结构分析,厂商对客户主要采用订阅制收费的形式,因此营收取决于客户数量和客单价,此外还会有一部分营收来自其他增值服务。进一步拆解指标,客单价受产品商业模式、定价策略和客户结构影响,而客户数是当期存量客户与新增客户的并集。本报告将基于以下指标对营收瓶颈问题展开研究。策略1.1:探索商业模式从先买后用向效果付费模式转变,能有效提升企业付费意愿成果导向型商业模式是指改变此前先购买后付费的模式,将SaaS产品的定价依据变成其为客户带来效益的量化评估结果,让客户为效果付费。采用这种模式的多为“商业增长”型SaaS厂商,他们将商业模式从完全依赖订阅费拓展至可按交易抽佣,代表厂商如分贝通、直客通。这种商业模式能让客户直观感受到产品带来的价值,提升客户付费意愿,同时为厂商提供服务支持创造机会,让营收结构更加多元,让厂商与客户共同成长。促进企业实现商业变现和增长的产品可以通过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成交额、产品对流量消耗情况、活跃用户数量、功能调用次数等指标抽取佣金。帮助企业经营管理实现节流提效的产品可以通过产品内外交易差价、成单数量等指标收取费用。随产品应用中可量化场景的增多,成果导向商业模式还会有更多可能。策略1.2:优化客户结构重视销售线索转化率,根据客户结构维持健康续费率SaaS厂商营收计算公式中的客户数受当期新增客户、续费客户和流失客户数的影响,其中从客户与厂商建立联系到成为付费客户的转化率较低,尤其是游离客户通过搜索引擎或广告跳转初次接触SaaS产品的转化率极低。销售部门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主动与客户建立联系,将线索转化率维持在50%左右。客户付费后,通过销售跟踪或客户成功部门介入等方式提升客户价值,让客户沉淀,提升续费率,稳定厂商当期收入。此外,厂商还需要对客户流失情况进行分析,除受政策、经济、企业自然倒闭等外部系统性风险造成的客户流失外,由于厂商对客户管理不当、产品功能不完善或服务不周全等原因造成的客户流失率应低于10%。策略1.3:挖掘客户价值设立客户成功部门帮助客户实现产品价值,培养客户粘性厂商将SaaS产品交付给客户后,产品销售转化旅程告一段落,但客户价值旅程才刚开始。客户将基于产品使用体验决定复购和增购,有时还能成为产品的布道者。因此在客户续存期间需要让产品渗透至底层使用者,用服务和产品功能筑起壁垒留住客户。厂商可以设立独立的客户成功部门,通过规范的客户体验跟踪流程,缩小产品使用效果与客户预期之间的差距。与售后服务不同,客户成功提高了与客户交流的主动性,通过服务提升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同时及时反馈功能使用情况,有助于产品功能优化。同时,在客户成功部门的陪伴下,客户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更多数据沉淀,增加了产品迁移成本,从而降低客户产品迁移意愿,提高客户留存率。困境2:厂商盈利掣肘剖析销售成本和研发、技术服务开支是厂商实现盈利的重要难题SaaS厂商的成本可以分为销售成本、研发及技术服务开支、服务器及硬件成本和其他成本四个部分,其中销售成本和研发及技术服务开支约占企业年度总成本的80%。同时,由于线上流量渠道碎片化、行业内竞争对手增多、客户对产品功能需求增加等原因,SaaS厂商的获客成本和研发费用居高不下。目前,厂商面临的成本困境主要有三点:高获客成本不能带来高转化率、大客户复杂的定制需求与高昂的人工成本存在矛盾、研发成本和销售成本间的平衡。下面将围绕这三个主要矛盾展开讨论,寻找厂商缓和成本压力的可行方法。策略2.1:着力点剖析根据客户对产品认知程度,分别侧重品牌建设和销售引导由于规模外在不经济导致转化率低的问题需要从企业角度寻找着力点。从客户购买产品历程上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客户自主产生产品需求,主动了解产品并与销售人员接触,经过客户评估后敲定供应商;另一种是销售直接与客户建立联系,并由销售引导客户产生需求至付费购买。第一种类型的客户在认知产品的过程中约有67%是通过搜索引擎或内容渠道匿名完成,在销售与其建立联系前已有对品牌的基本认知。对于这类客户,做好品牌建设工作可以减轻销售的压力,让客户在销售介入前就熟悉产品基本功能和优势,提高转化率。第二类客户需要厂商合理安排人员结构,以面对面形式引导客户产生需求的转化效果要优于线上沟通。策略2.2:平衡研发成本与销售费用随厂商规模扩张,研发成本先减后增,销售费用先增后减厂商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研发和销售的投入水平不同。产品未正式投入市场前,只有在灰度发布或AB测试时需要销售投入,重在产品研发。产品正式投入市场后销售投入开始提升,厂商通过提高销售投入扩张市场份额。该阶段销售人员的职责重在找到高需求、高复购的优质客户,而不是为了提高成交量片面追求客户数量。随着SaaS产品的覆盖面变广,研发投入的边际效益会逐渐增加。随着厂商规模继续扩张,产品线会逐渐增多,产品结构逐渐复杂,该阶段研发投入会有缓慢增长。同时由于存量客户积累形成网络效应,厂商可以适当降低销售投入,将资金用于发展上下游生态。聚焦:SaaS领域热点讨论SaaS产品的多元发展“SaaS+X”多维度延伸商业价值和技术优势SaaS的发展不会局限于对软件功能的完善,“SaaS+X”的多元延伸才是主要方向。从商业角度上看,许多厂商已开始尝试“SaaS+Service”,挖掘SaaS产品的服务属性,不限于软硬件交付、售前售后的业务咨询和产品相关的增值服务。从技术角度上看,许多SaaS厂商开始拓展PaaS能力以提升SaaS的自由度。同时,SaaS还会持续融合AI、ML等先进技术,拓展SaaS的场景边界。例如在营销场景中,通过AI可以提升商机匹配,提升成交率;在运维场景中,AI和ML的组合可以自动识别并修复系统安全漏洞,并逐步完善解决方案库。此外,SaaS开始拥抱云原生,以容器、微服务、Serverless
2021年9月27日
其他

2021年中国HR SaaS行业研究报告

SaaS的需求。2.供给侧角度:供应市场不再是战国纷争的竞争激烈市场,逐渐形成头部玩家和腰部玩家的竞争格局。未来,随着企业上云意识增强,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产品迭代优化和服务体系的增加,未来5年HR
2021年9月26日
其他

2021年中国IT服务供应链数字化升级研究报告

IT服务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中国IT服务市场规模持续提升,在2021年末有望接近10000亿元,增速接近13%。其中,以运维和开发为代表的IT服务,已占据IT服务57.8%的市场份额,对促进IT服务市场增长贡献显著。IT服务供应链升级的重点集中在IT服务供应链管理、IT服务分包、电商采购平台等环节,帮助IT服务产业中的企业打通从线索到现金各环节。技术上依靠云服务SaaS的形式,提供更灵活多样的部署和更迅速敏捷的交付。产品上,将IT服务与保险、供应链金融等领域融合,拓展产业边界和服务内容。中国数字化进一步发展,将为IT服务产业带来更多机遇。IT服务企业要更好地结合云能力、服务能力、企业资源,建设三位一体的供应链体系,并向人力和金融环节进一步拓展。IT服务供应链升级背景IT服务供应链研究范畴覆盖IT前、后市场,从需求对接到最终交付的全流程IT服务是IT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汽车市场的划分引入前、后市场的概念。IT服务的前市场包括项目规划、业务咨询、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硬件采购、系统集成等,后市场以运营维护为主,亦包括备件供应和资产管理等服务。参考GB/T18354-2006《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对供应链的定义,狭义的IT服务供应链指在合同签订后,IT服务商将包括硬件产品、软件产品和人力服务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交付到企业客户的流程。相比单纯的产品供应,IT服务供应的流程和周期较长,在LTC(Leads
2021年9月25日
其他

2021年中国私域流量营销洞察研究报告

私域流量丨洞察报告核心摘要:发展背景:私域流量可被定义为沉淀在品牌或个人渠道的,可随时及反复触达的,能实现一对一精准运营的用户流量。网络购物的高渗透率及公域平台获客成本的升高催化存量运营能力;DTC模式的兴起对消费者洞察提出更高要求;新冠疫情从供求两端推动数字化转型,私域流量营销应运而生。品牌主洞察:根据品牌主调研,2021年私域流量营销从“试水”变为“必要选择”。从私域布局渠看,微信及企微成为品牌主发力私域的重要载体;品牌主视角下,私域技术服务商在数据洞察等环节增益显著,弥补人工运营盲点。品牌主开展私域运营时,应结合ROI,根据行业特征选择运营逻辑。产业链分析:私域流量营销的核心角色包括:具有私域布局与增长需求的品牌主;提供公域引流基础、私域内容土壤及私域技术环境的媒体平台;基于内容赋能引流和转化环节的内容创作者;涉猎服务场景丰富,包含私域建站、私域直播、SCRM及CDP等多种角色的技术服务商。趋势展望:渠道一体化:重视合规因素,私域数据与多渠道数据融合打通,成为企业数字化建设的重要资产;营销场景化:开展与场景相契合的营销活动,私域流量营销精准度提升的同时关注营销的免打扰性;运营智能化:AI技术向私域流量营销渗透,未来将成为技术服务商的竞争壁垒。私域流量营销发展背景何谓私域流量定义及研究范畴私域流量可被定义为沉淀在品牌或个人渠道的,可随时及反复触达的,能实现一对一精准运营的用户流量。私域流量营销指通过引流用户到私域、满足用户需求、运营用户关系以实现产品或服务交付与品牌收益增厚的组织功能或手段。本报告对私域流量的研究范畴为广义范畴,即包含品牌自有触点、去中心化平台触点及其他公域平台的私域入口。私域流量营销发展背景流量红利增长趋缓,公域平台用户维护及获取成本升高根据CNNIC统计数据,中国网络及手机购物规模呈逐渐递增趋势,2020年网络购物及手机网络购物渗透率分别已高达79.1%与79.2%。典型电商平台的销售及营销费用主要用于广告、促销、优惠活动等,目的是提升用户规模,塑造品牌影响力,从近五年典型电商平台销售及营销费用与年度活跃用户比值来看,基本呈现增长趋势,说明用户维护及获取成本不断升高。高渗透率代表线上渠道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流量红利增长空间有限,加之活跃用户获取成本的提高,品牌主亟需提升存量运营能力,培养用户粘性。私域流量营销发展背景DTC模式兴起,营销媒介与销售渠道走向统一传统销售模式下,品牌通过分销商、门店等渠道完成产品销售,基于媒体宣传等渠道建立品牌势能,品牌与消费者间直接互动弱。随DTC模式的兴起,品牌销售触点逐渐丰富,营销媒介与销售渠道统一化,品牌可灵活、直接、高效地触达消费者。建立与消费者的的直接互动,需要了解消费者需求进而优化产品及服务、提升消费体验,因此数据的沉淀及分析格外重要,私域流量运营应运而生。基于私域用户资产,品牌发力生产、营销、交付全环节,实现与消费者的深度链接。私域流量营销发展背景新冠疫情从供求两端推动数字化转型,部分企业私域初布局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达39.2亿,从近五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看,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升高。2020年受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影响,GDP增速环比下降,数字经济实现约9.5%增速,有效缓解疫情期间经济下行压力。同时,新冠疫情从供给及需求两侧助推数字化转型,从供给侧看,疫情加速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工具的升级迭代,涌现出一批为企业数字化提供支撑的技术服务商;从需求侧看,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强烈、需求广泛,疫情期间私域流量布局成为企业发力线上的新风口,后疫情时代实现多端数字化业务协同也是企业的关注所在。私域流量营销品牌主洞察品牌主私域流量营销布局私域流量营销从“试水”到“必要”根据艾瑞品牌主调研数据显示,受访者公司中有近8成已布局私域流量营销,10.2%表示目前尚未部署,未来预计部署。在实施私域流量营销的企业中,61.0%通过“技术服务商支持”或采用“人工营销+技术服务商”的模式布局品牌私域,18.6%的品牌主选择通过社群运营等人工方式实现私域运营。总体来看,经历过2020年的私域爆发,私域流量营销对于大多数企业不再是“试水”项目,而成为营销上的“必要”选择。品牌主布局私域营销原因及布局渠道数字化战略决策驱动私域营销,微信生态私域布局备受关注内生及外生因素助推品牌主布局私域:企业战略决策、用户精细化运营需求及增长瓶颈破局是内生因素;流量红利消退为主要外生因素。近五成的品牌主认为“企业内部数字化转型战略”助推私域流量营销,由此可见私域营销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一环。从私域布局渠道看,微信及企微是品牌主发力私域的主要阵地,分别有78.7%及53.2%的品牌主布局;从传统营销、狭义私域到基于平台私域出口的营销,内容电商直播的发展潜力也不容忽视。品牌主视角下私域技术服务商的赋能作用数据洞察及打通环节增益显著,技术聚焦人工运营盲点私域生态技术服务商涉猎功能广泛,覆盖获客、运营、转化、裂变、复盘等阶段,同时为品牌主提供用户资源保护、线上风险防范、代运营等支持保障服务。根据品牌主调研结果,在支持保障层面,技术服务商重点赋能“用户资源保护”,即在私域生态下,技术服务商通过离职/在职继承、对话风险监控等功能帮助企业主实现用户资源的沉淀;在转化链路层面,数据洞察及打通增益显著,私域技术服务商帮助品牌主重点解决了数据可视化管理的问题。品牌主对私域营销功能发展评估数据分析重要性与发展程度倒挂,智能决策发展空间较大与催化品牌主布局私域营销的内部因素相承,品牌主看重的TOP2私域营销功能为“一站式获客及转化”、“多渠道数据打通”。其中,“一站式获客及转化”是品牌主入局私域的基础,实现从触达到转化的用户行为闭环,聚焦此类生态的服务商如SCRM数量较多;“多渠道数据打通”反映了围墙花园下品牌主的数据痛点,CDP类服务商积极探索布局。数据分析作为底层支持,发展已较为完善,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其他环节的发展与提升,因此品牌主评估的重要性与发展程度存在倒挂,其他功能的需求与供给呈正向关系;同时当前营销决策仍有赖于人工,未来发展空间较大。不同品牌主如何开展私域运营重视私域运营ROI,依据不同品牌特点确定运营逻辑私域流量运营为品牌主节省公域获客成本,相应人力成本及技术成本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品牌主应结合自身产品特点,选择是否入局私域营销及选择何种私域运营模式,例如通常来讲,低复购及低客单产品天然不适合私域营销。依据复购频率、客单价及决策难度将品牌主产品划分为不同类别,并分配适用不同营销策略:高复购率产品应注重品牌影响力及互动频率;高客单价产品应关注产品质量并建立用户忠诚属性;高决策难度产品应注重私域运营的专业性及运营架构的完善性。私域流量营销产业链解析私域流量营销产业链私域流量营销产业图谱私域流量营销核心角色:媒体平台服务聚合者、流量承载者与开发生态提供者媒体平台具备三种核心身份:(1)服务聚合者:服务聚合是媒体平台的基本属性,依托媒体势能为用户提供产品或服务;(2)流量承载者:媒体平台是品牌主公域获客的主要阵地,从各形式网络广告规模变化看,电商广告份额仍位居第一,短视频广告规模增速可观,得益于内容电商的兴起;(3)开发生态提供者:媒体平台具备成熟的商业模式,也是开发生态的规则制定者,通过吸引技术服务商合作,实现平台功能的丰富与迭代,从而拓展平台生态边界。私域流量营销核心角色:媒体平台媒体平台发力私域入口,去中心化平台私域运营优势突出在私域流量兴起的当下,面临商家对流量控制及精细化运营的诉求,媒体平台也开始探寻私域入口,构建平台私域玩法,帮助品牌主在公域积累用户资产,公域平台的私域流量不仅可供品牌主精细利用,又可以沉淀到公域成为平台资产,实现品牌主与平台的共赢。艾瑞分析认为平台属性、技术生态、转化链路及用户行为是影响媒体平台布局私域营销的主要因素,即去中心化程度越高、技术生态越开放、平台内闭环转化能力越强、用户使用时长越高的平台在布局私域方面越有优势。私域流量营销核心角色:内容创作者以内容生产为起点,促进公域引流及私域转化我们通过三问来探讨内容创作者在私域流量营销产业链中的作用。一问:内容创作者是谁?内容创作者覆盖范围极广,如UGC、PGC、PUGC,品牌自身也可以作为内容创作者。其中PUGC内容垂直化程度高,主要依靠专业MCN机构实现内容分发。二问:内容创作者在私域营销中的职能?基于自身粉丝基础,通过内容生产吸引用户关注;与商家合作,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引流消费者;具有跨平台影响力。三问:内容创作者重要性是什么?内容营销是核心竞争力;好产品、好服务加之内容创作者的粉丝效应可帮助品牌拓客及沉淀粉丝。私域流量营销核心角色:内容创作者私域营销基于强信任感与强链接性,内容将成为增长新引擎品牌主调研结果显示,营销策略价值视角,执行内容营销、打造硬核优质内容位居“兼具短期及长期价值的营销策略”首位;营销预算分配视角,半数以上的受访品牌主预计增加内容营销预算,这二者反映了品牌主对内容营销的倚重。随着私域生态的布局及发展,如何增强用户粘性、开展用户感兴趣的营销将成为品牌主新的竞争点,内容建设将贯穿立品牌、固用户、促转化全链路,成为用户为王消费生态下的增长新引擎。私域流量营销核心角色:技术服务商私域营销服务商涉猎服务场景丰富,覆盖功能广泛不同行业的品牌主在私域运营时诉求不同,第三方技术服务商基于对媒体平台规则的理解、自身技术积累及品牌主痛点,为其提供私域解决方案及代运营服务,覆盖用户沉淀、消费转化、复购裂变、运营及洞察全链路,技术服务商帮助品牌主实现:其一,从公域引流到私域,技术服务商为品牌搭建私域渠道,如公众号、微商城、抖音小店等;同时,还有为引流营销场景提供技术支持的服务商如直播服务商;其二,私域运营,实现私域运营及转化闭环;其三,从私域到公域,部分品牌(如地方餐饮)对线下渠道更重视,私域沉淀用户将激活至线下消费。技术服务商——渠道服务商价值搭建私域转化路径,通过技术服务为私域导流渠道服务商主要包括私域建站服务商及技术供应商。私域建站服务商主要帮助品牌主建立转化路径,绝大部分媒体平台已布局转化模块,其中微信渠道的服务生态已较为完善。建站方式主要分为三类:源码开发、购买SaaS及定制开发,覆盖搜索与筛选、商品展示、积分处置、购买及物流、售后等全链服务。技术供应商主要以直播服务商为主,基于技术能力为品牌主提供高清、稳定、合规及数字化的直播服务,实现公域引流与私域固粉。渠道服务商拓展品牌私域渠道,同时为私域后续运营提供坚实基础。私域渠道商业生态私域建站服务商收入规模稳增,私域渠道变现潜力可观私域建站服务商帮助品牌主搭建转化路径,实现销售渠道的拓展、销售链路的标准化与潜在客群的拉新。2020年服务商收入规模已达71亿,预计2023年规模将达到近200亿。作为私域流量营销的代表性渠道,微信小程序在2020年实现了数量与GMV的双增长,小程序总交易额同比增长超过一倍,人均小程序交易额同比拉升67%,商家自营GMV同比增长率达255%。私域渠道为品牌主提供交互、营销与商业化的“场”,其变现潜力不容忽视。技术服务商——SCRM服务商价值丰富功能矩阵,为品牌主提供全面私域客户管理服务伴随移动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依托于社交网络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CRM兴起,用户交互增强、数据标签度更丰富,在私域运营领域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私域SCRM大多基于企业微信生态开展,以客户管理为圆心,其功能逐渐丰富扩展至全流程服务,协助品牌主构建私域方法论、实现规范化管理、维护客户资源、提供代运营服务等,覆盖私域生态获客、运营、转化、裂变全链路,进而实现销售过程及客户数据的动态监控,并基于用户标签与数据分析帮助品牌主提升营销颗粒度。技术服务商——CDP服务商价值数据采集触点丰富,为私域运营及后链路营销赋能CDP即消费者数据管理平台,是获取、整合、管理、分析企业消费者数据的系统,主要为企业后链路营销赋能。CDP采集多渠道数据,包括线上线下数据、企业内部数据、媒体投放数据等,通过清洗、IDmapping等方式打通各数据端,具有强大标签能力及用户分层能力。基于数据深度处理及模型分析,帮助企业挖掘用户特征及价值,一方面助力私域运营;另一方面与自动化营销等工具配合,更好地实现决策制定与精细化营销。私域流量营销发展趋势探讨私域流量营销发展趋势——渠道一体化私域生态反哺线下运营,重视企业数字化与合规化私域并非是一个割裂的渠道,品牌主在发力私域的同时,应注重公域与私域的联动,做好公域到私域、私域营销及运营、私域引流到线下消费各个环节,私域数据将与多渠道数据融合打通,成为企业数字化建设的重要资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落地为个人信息数据安全确立了制度保障,基于营销生态,应以”明示告知-同意“的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在自动化决策过程中,不得实行不合理差别待遇,因此数据打通应充分重视前端个人信息获取的合规性、数据处理的加密性以及后链路营销的透明度。以法律为准绳,各行业主体应在合法范围内处理个人信息,树立数据资产安全意识,共同促进行业发展健康化与合规化;参考数字化价值效益模型,未来数字化将从生产运营、产品服务及业态转变为企业增效。私域流量营销发展趋势——营销场景化结合渠道及用户特征,实施“免打扰式”的场景营销在传统营销理论中,用户的消费行为受社会、家庭、个人、心理四种因素影响。场景营销并非新概念,在“用户为王”的时代,多媒介、多触点、多信息为场景营销赋予新的价值,由泛化营销向精准营销过渡,借助场景优势,提升用户忠诚度及转化率。营销场景化策略包括:其一,利用线上、线下媒介优势,如快闪店、短视频、直播等渠道,开展与场景相契合的营销活动;其二,对用户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产品本身复购情况及用户购买习惯,适时、精准地推送“免打扰式”营销信息。私域流量营销发展趋势——运营智能化AI技术将更多应用到私域营销中,为运营及数据洞察提效基于算力、数据等,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AI渗透到社会各行业,服务多场景。就营销场景而言,AI可覆盖数据洞察、智能投放、智能决策、效果监测及归因环节。私域流量作为预算优化的产物,节省获客成本的同时,目前绝大多数需要人工运营,私域营销的AI应用尚未得到较广普及。Salesforce对全球7000位广告主的调研总结出TOP5AI营销场景,将这些投射到私域运营中,可以重塑模型搭建、自动化运营、营销决策等环节。未来,AI能力将成为技术服务商的竞争壁垒。文章精选(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原文👇)专题推荐白领人群消费研究
2021年9月23日
其他

2021年中国企业服务研究报告

企业服务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ToC流量见顶后,ToB服务,即企业服务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但是,企业服务的市场增量与变量在哪里,如何做好企业服务,企业服务在不同的行业中表现出了哪些具体特点,市场并未有一个轮廓性的梳理。本报告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视角,梳理了企业服务的特点和热点,并给出了行动建议以供参考。企业服务包罗万象,但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特征为企业数字化。这是因为,互联网在ToC消费领域带来翻天覆地变化后,早已将触角触及ToB领域,导致企业走向以“链接和获客”为主的初级数字化。随着客户的增多、触点的增多、流量的日益昂贵,企业重视客户体验与客户旅程成为必然,而此时云、数、智、物、低代码、音视频等技术恰恰已经成熟,必要性和可行性均已具备,企业数字化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本报告重点关注数字化与智能化为企业服务带来的新变量。定义与分类企业服务分为外包型、平台型和租用型三类企业服务是指面向企业(服务对象为企业)的服务。由于C2B类型占比较小,因此可以近似等同于B2B类型的服务。企业服务不单指云服务,更不单指近几年比较火的SaaS。企业服务,可以分为外包型、租用型和平台型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定义、特点和演进关系,可参考《甲方乙方:2020年中国企业服务研究报告》,此处不赘述。因平台型和租用型边际成本更低,因此更受到投资者关注,热度更高。但外包服务,不仅在企业服务中占比最大,而且往往是平台型、租用型落地的关键所在。当下企业服务特点小企业以大客养小客,大企业以C端带B端企业服务,一贯有大客户贡献较大的特点。SaaS的出现,似乎带来一些改变:创业者和投资人希望将ToC领域的“性感”模式复制到ToB领域,即通过边际成本的骤减,来服务好长尾客户,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快速规模化复制和利润的提升。但过去几年,这一理想在国内屡屡碰壁,小客户自身的生命周期、付费习惯、付费水平,以及各行各业的新马太效应(一旦头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迅速收割全国客户,拉开与其他企业距离),都导致在较长时间内服务小客户成为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大多企业短期行动策略转向服务大型客户:第一,可以有较为可观的营收增长;第二,可以积攒一批标杆客户,有助于品牌的提升;第三,可以通过复杂业务场景,打磨产品细节。但从长期上,大多企业并未放弃服务小客户的规划,因此,现阶段可认为不少企业是在“以大客养小客”。大型互联网企业除服务大型客户外,还有另一套打法:即从C端入手,不计成本地抢占高频、覆盖广的企业业务场景,OA、IM、视频会议等,成为必争之地。因这类B端产品均与自身的C端产品保持了一致的体验和账号体系,可以看作是以C端带B端。解决方案商在填补甲乙方鸿沟中,承担重要角色在新型企服领域(如云计算)出现的早期,一般会强调成本优势、去中间化、自主订制等。但ToB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很难完全去中间化。以云计算为例,用户/客户是不再关注风火水电,不再关注物理组网等,但层出不穷的API文档也并不好消化,即使有低/零代码加持,业务逻辑转化成设计语言也不简单。甲方场景和乙方产品和能力之间,总存在鸿沟。所以,未来只是单纯赚取差价或者负责简单实施的中间商占比将减少,而既能理解甲方场景,又能理解乙方产品功能及特色的解决方案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型互联网厂商、大型设备厂商、传统集成商、咨询公司等均在争夺这一领域市场。数字化作为企业服务新引擎,辐射不同行业在宏观行业层面上,目前我国各行业的数字化发展阶段具有相当差异。按照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宏观大类行业的分类,我们认为,金融、电子商务、软件信息三类行业在数字经济生态中位居核心地位,为其他行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提供支撑,同时,它们也是数字化程度最高的三类行业。从行业内生角度来看,这三类行业的数字化通过业务协同和示范作用向周边行业传导,催生“先行”行业和“渗透”行业逐步进行数字化改造,例如: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零售行业数字化程度的提升,进一步向与之紧密关联的餐饮、(消费品)制造领域渗透,最终以网状形式促成全行业数字化的协同进步。基础侧:云数智物赋能云计算赋能弹性供给基础IT资源,聚合全栈数字化能力云计算源于基础硬件资源的虚拟化和分布式利用,其基础功能是为企业提供按需付费的计算、存储和通信资源,从而提高企业IT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IT成本,为数字化时代中的企业经营以及数字化转型提供底层支持。云计算在国内的发展经过了10余年的发展,以资源高颗粒度、软件架构模块化为特征的云原生应用逐步获得行业认可和应用;同时,云厂商开始逐步摒弃传统的公有云/私有云划分,基于客户需求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云部署方式,这些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资产周转效率。另一方面,云服务矩阵不断扩充,企业能够通过云解决方案获得覆盖基础硬件、能力平台与经营管理软件的全栈数字化能力。实际上,目前的云计算已不适合单单用直接节省成本去衡量,云平台事实上成为了企业获取、搭载各类IT能力的通道和基座,随着面向企业的赋能工具不断丰富,云平台的这一价值将不断突显。大数据赋能落地具体场景,助力企业实现业务赋能原企业决策对“人”的依赖度较高,而随着企业体量的扩大,市场的发展,该种决策模式的局限性越发凸显。数据和数字化工具的运用可以帮助企业补足人的能力半径,得以一窥事物的全貌,进行有据可依甚至自动化的决策,从而实现企业成功。在数字世界内,原来企业痛苦的“哪些客户是高价值的”“目标客户喜欢什么样的推广”“华北货仓是否能支持华南市场的调度”“流程走到哪一步了,我应该找哪个负责人”“按照设计图纸是否能生产成功”“哪个环节哪个机器出了问题”等多种问题都可以轻松解决。人工智能赋能营销客服/质检安防应用价值已获得验证,决策赋能有望提速在企业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已深入各行业经营管理的诸多环节,为政企客户带来更高效的自动化流程、更精准的情报收集与研判以及更智能的运营管理。目前人工智能应用成熟度较高的领域包括:①在金融、互联网等需要密集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行业中用于智能呼叫、客服、销售等环节,帮助机构和企业提升触达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用户粘性;②赋能公安、交通和企业内部的安防监控以及制造企业的物流配送、产品质检等环节,代替人眼进行规模化的智能监测并提升监测精准度、从而提高调度和管理效率。整体来看,AI感知对于企业的应用价值已得到了市场验证,而认知分析、智能决策等AI认知领域的应用成熟度也正在逐步提高,已在部分行业展开试水,应用渗透有望加速,进一步赋能企业数据化、智能化发展。物联网赋能为企业构建经营产生数据、数据优化经营的良性循环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蕴含着无数环节与流程,在缺乏信息化手段的环境下,管理者难以对这一复杂的经营系统形成清晰的认知,导致管理的低效和决策的失误。物联网应用一方面意味着传统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从而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数字化的信息流与企业经营流程融为一体,以数据为依据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帮助企业提高资产利用效率,降低摩擦成本,形成经营产生数据、数据优化经营的良性循环。当前物联网应用横跨企业的生产、物流、商务(销售)环节,已初步构建起了从智能硬件到物联应用的一体化产品生态,而5G通信更有望扩展底层智能硬件的形态和范围,基于云的AI和大数据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物联网平台的分析能力、提高计算负载,进一步丰富企业端物联网应用场景。业务侧:低代码赋能aPaaS赋能将工具创造的角色下放到业务人员,从而真正实现业务赋能aPaaS将应用软件开发划分为“表单+流程+数据+BI”四个环节,对于任何环节,开发者都可以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完成搭建。开发门槛的降低意味着工具创造者和使用者的重合,业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向“搭积木”一样搭建个性化的应用,而且后期可以随时修改,即时上线。虽然市面上大多aPaaS产品在逻辑复杂性、功能(模块)丰富性、并发支持、性能扩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但它已经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数据分析可视化,乃至中台的需求。BPM赋能适用中大型企业,实现端到端流程打通和全流程统一管理BPM落地的企业大多具备“组织体量大、信息化基础好、业务模式强流程”的特点,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企业内部组织、制度、流程已经变得冗杂,导致运营效率低下。但考虑机会成本,他们并不希望抛弃现有系统,而是希望在其基础上进行流程的梳理打通和统一管理。BPM平台可以帮助该种类型的企业进行以流程为中心的应用程序开发,使得企业可以在一个平台上管理所有流程,进而实现监控和分析,最终实现降本增效。RPA赋能整合软件流程提高效率,优化人力资源赋能创新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是一类用于提升信息化工作效率的自动化软件,可以模拟人的计算机操作,自动完成大批量、高重复性的工作任务。从技术层面来看,RPA可以嵌套在其他软件或作为接口进行软件功能的整合,也可以直接连接顶层软件而不侵入企业原有系统,增加软件系统稳定性。在人力优化方面,RPA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的IT系统便捷度,增强员工的执行力、减少工作失误,另一方面能够直接替代传统由人工完成的冗余和重复的流程,从而提高工作质量,提升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在业务层面,RPA能够成为打通数据的接口,沟通业务数据与ERP、CRM和OA等软件运行环境,提升业务数字化与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统筹管理效率。媒介侧:音视频赋能互动音视频赋能实时互动音视频解决企业沟通难题,音视频aPaaS作用凸显新冠疫情使得线下沟通受阻,企业开始大规模远程办公模式。相较于图文沟通,视频会议更接近面对面的沟通,是目前最有效的远程沟通方式。过去视频会议需要依靠硬件系统作为支撑,投入成本高,且受终端限制只能在特定场地使用。带宽增加、H.265标准及相应硬解码硬件的普及、WebRTC协议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防丢包技术等,使得视频会议轻量化、云化、SaaS化。但完全SaaS化的、狭义的视频会议只是一种形式,实际上实时互动音视频,已经和IM深度融合,并融入到企业的招聘、客服等各个场景,成为信息沟通的重要形式,并在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此时,以声网为代表的实时互动云服务提供商,不断丰富场景化构建能力,通过提供丰富的API/SDK,形成简单易用的音视频aPaaS,帮助企业在各类应用中实现音视频互动能力。直播赋能企业直播是营销方式的提升,是企业信息传播手段的丰富近年来,企业直播快速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和降本提效的需求愈加迫切。首先,直播具备传播效率高、成本低、更快捷和更直接等特点,适合用作精准营销,可以丰富营销渠道,也可以提升私域流量沉淀效率,是一种提升营销方式的有效手段。其次,直播是一种典型的一对多信息传播方式,在解决了带宽、延时和高并发等技术难点后,可以不受空间和突发事件影响进行高效地信息传播,在培训、教学、活动和会议等场景能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此外,直播作为数据的接口,可以有效获取营销、活动、培训等数据信息,并作用于企业运作,提升企业数字化水平。短视频赋能短视频更满足现代社会对信息传播的要求,B端市场逐渐挖掘无论人还是企业,都有自我表达的需求,企业需要通过对外输出产品、品牌和价值等信息达到运营的目的。过去企业运用微博、公众号等窗口进行表达,多采用图文的形式,对内容制作和受众都有一定的要求。随着社会信息量爆炸式增长,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使时间碎片化,人的注意力被分散,图文信息很难快速有效被获取和注意。短视频内容直白具象,更容易被受众理解和接受,这些特质使得短视频更容易满足人们对信息传递和获取的要求。短视频制作门槛和成本低,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短视频开展营销活动,随着短视频产业链的完善,B端市场需求被不断挖掘,对企业的增益效果日渐凸显。企业服务场景零售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发掘增长新动能是当下重中之重从过去七年整体走势来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乏力,增长放缓;网上零售增长率以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的速度增长,但随着消费者需求升级,零售供应链缺乏弹性、流量愈发昂贵、品类同质化等问题的凸显,近年来增速亦呈下滑趋势。对于各零售企业来说,简单的线上化已经不能支撑其长期的增长。“推动线下线上高质量融合,运用数字化相关手段发掘增长新动能”是其当下的重中之重。同时,这也是企业服务厂商一段时间内需发掘的重点和市场机会点。线下零售(商场、百货、便利店、菜场等):1)中国线下零售额由2014年的89.7%持续下降至2020年的70%,线下零售业态整体承压。且疫情加速了线上消费模式的培育,未来线下零售业会进一步向线上转移。2)同时,我国地理空间的广阔导致了线下零售市场集中度低低特性,传统零售商需要寻找新途径来拓展市场,改善用户体验和盈利情况。线上零售(电商平台):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步消失,线上获客成本日趋增长,互联网电商企业意识到线下市场的广阔流量的优势,开始搭建线下零售渠道来实现流量的导入。线下线上的融合(零售企业、企服厂商):然而线上线下的融合并不简单。对于电商来说,互联网模式转线下时出现了水土不服、客户满意度下降的情况;对于传统零售商来说,打通线下数据,建立线上线下流量闭环推进难。对线上线下融合的探索成为一定时间内企业服务商需要与各零售玩家共同探索的重点。助力企业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协同网络,实现跨界融合疫情催化了直播电商、私域流量等商业模式的扩展,5G、云计算为其成长提供丰厚的土壤,新环境下“新零售”蓬勃发展。零售企业通过单打独斗的方式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法子已然行不通,开放、融合、重塑才是零售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回归零售本质,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零售,“人”“货”“场”的打通融合是重点:1)货:商品同质化限制供给端上下游厂商增长。重视用户需求及服务体验,通过洞察用户数据,掌握目标人群偏好,指导产品设计制造,带动营销推广才能解决由商品创新性不足导致的“消费者不买单”“供给端缺乏转型动力”的问题;2)场:线上、线下渠道交互融合,沉淀了海量数据,然而数据采集、治理、展示等仍存在难点;3)人:随着信息受众的范围缩窄,具体到“个人”,直播引流、广告投放、渠道运营转化、用户数据精细化运营等场景数智化升级愈发重要。现阶段,企业服务供应商已经围绕“人”沉淀了较为成型的数字化工具及解决方案,随着用户全生命周期运营的重要性提升,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教育转型中的教育质量提升来到瓶颈期,技术赋能为突围关键信息化升级过程中的在线课堂教育质量问题仍是当前校内外教育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以线下授课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培训模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教学服务模式都已得到长期的验证;疫情的到来高速推动教育行业转向线上,尽管这一转变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也积累了广泛的用户,然而在教学质量等方面均不及已经颇为成熟的传统线下教育,在经历了疫情期间的短期爆发后,其持续的市场渗透存在压力。我们认为突破这一短期市场瓶颈的关键点为在线课堂和配套教育服务资源的供应商进一步增强教育场景下的个性化科技应用,降低由网络延迟、互动感缺乏等问题带来的教学质量下降,赋能教育领域的价值创造、缩小创新教育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效果差距;在长期来看,通过互联网科技提供覆盖范围广、教学质量高的课堂服务仍是解决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行业难题的关键。教育OMO趋势渐明,S2B2C平台模式有望赋能企业加速发展2020年疫情客观上推动了以传统线下授课模式为主的教育培训企业发展在线课堂业务,而由此带来的在线教育行业的激烈竞争在后疫情时代又驱动着企业将眼光再次转向线下,探索线下获客渠道,这构成了当前我国教育行业OMO(线上线下融合)的基调。OMO模式能为企业带来线上与线下融合、信息化与传统渠道融合、流量运作与内容深耕融合的全方位赋能,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的认可,然而这一模式的构建也需要丰富的技术、渠道和内容资源以及行业运营经验,中小机构更有可能通过大型机构提供的平台服务进行商业模型的升级,这也有望成为教育行业企业服务的发展方向。医疗医疗信息化需求持续增长,供给端格局较为分散由于医疗信息化是医疗行业改革的核心环节,故此报告聚焦于医疗信息化建设下企业服务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特点进行分析。从需求端来看,医疗企服行业具有以下特点:1)在国家政策与医疗行业自身发展内外双重因素的推进下,医疗机构作为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将持续加大信息化投入;2)由于医疗机构内业务场景繁多、流程复杂且专业性强,所以在实际的建设中它们更倾向于长期稳定地合作;3)受经济因素影响,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医疗主体间的信息化建设差异将长期存在。从供给端来看,医疗企服市场具有进入壁垒较高、集中度低的特点。随着医疗行业越来越多的业务依赖信息化技术支持,供应商呈现逐渐增多且格局相对分散的特征。医疗企服涉及的环节与主体众多,医院是核心节点面对中国医疗行业长期存在的供需失衡、资源分配不均、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数字化转型成为医疗机构的必然选择。新冠疫情的爆发更是引发了社会对医疗信息化诉求的升级,医疗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落脚到具体实践,医院是医疗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企服市场也相应地围绕医院数字化诉求展开。在治疗科研领域,医疗机械、云计算、AI等厂商可以借助大数据算法、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辅助医生进行更精确的治疗,攻克医疗难题;在医院运营领域,门诊管理、音视频、人力资源、财税管理等厂商可以帮助医院进行更高效的运营管理,从而合理分配资源,提高患者满意度;在公共医疗和医药体系建设领域,相关软硬件和服务厂商可以帮助打通政府、医院、第三方机构等各方参与者之间的数据,消除区域之间、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升我国医疗体系整体的运营效率。地产投资与经营双重压力倒逼地产企业转型存量化趋势推动地产行业发展重心由土地开发和“强买卖”场景向城市改造、社区服务和其他“强运营”场景转移,地产企业的话语权和行业地位开始动摇。这样的产业升级、市场竞争和行业整合是挑战也是机遇,一些头部房企开始推进多元化经营战略布局,延伸业务链条,探索商业地产、产业地产、康养地产、旅游地产、工业地产等新型收入增长点,以建立新的竞争优势——但这也同时加剧了企业业务管控的复杂程度。此外,刚性住房需求见顶、消费主力人群逐渐年轻化和疫情黑天鹅事件的冲击也推动用户需求向线上化、智能化、个性化和重体验升级。以“房”为中心,实现开发-交易-运营全产业链的降本提效以实际交易的实物空间“房”为中心,地产产业链可划分为“盖房子”、“卖房子”和“管房子”三个环节,参与者则包含供应商、施工承建商、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装饰装修企业和终端客户等。各环节上企业服务场景众多,不仅服务于开发商,亦服务于开发商与其他参与者的协同过程中。行动建议按效果付费成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在传统模式中,战略咨询、市场定位、广告投放、IT采购、IT实施等,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这种极致的分工模式,有助于专业性的提升。但是,也导致在甲方的数字化转型中,没有任何企业真正能为效果负责。参照广告领域的从品牌到效果,从CPM到CPS的演进路线,甲乙方深度捆绑、深度服务,全链条参与,按效果付费,成为一种新的模式。在该种模式下,乙方为甲方提供从咨询、到IT实施、到数字化代运营的全流程服务。这种模式更像是一种投资关系(智力入股):第一,一方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实战经验,一方具有传统领域的深厚功底;第二,乙方开始挑客户,往往一个领域只选一家;第三,深度并持久参与;第四,合同条款更为复杂;第五,高风险、高收益。这种模式是“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双向演进,有助于传统企业快速实现数字化转型,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头部企业成为企服乙方,输出垂直行业数字化能力企业服务的供应方不仅来自于第三方服务企业,行业内头部企业在这一市场中扮演乙方角色并输出平台能力也将成为企服市场的重要趋势。通常而言,各行业头部企业在数字化领域投入较早,发展水平领先,这既有来自于第三方服务商的技术,也融合着其自身对行业和业务的理解。在形成适用于自身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得到效果验证后,头部企业将数字化能力对外输出,成为其他企业管理和业务平台的建设者,帮助企业在实现数字化进程中少走弯路,并在企业间乃至行业上下游之中形成生态打通的产业互联网。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各行业均存在大量数字化基础薄弱的中小企业,在接入数字化产业生态的进程中步伐落后,而数字化产品的表转化和模块化发展将催生门槛更低的赋能模式,加速拓展下沉市场。加强需求管理是应对定制化的权益之计当前,定制需求过多,仍然是限制企业服务尤其是云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不少中国企业实际上缺乏标准化的管理,自然需要的也是非标准化的软件系统。由于文化、信息化素养、管理水平和机制等问题,除了外接C端资源的领域(如营销和招聘),和国家统一要求的领域(如财务和票务)外,又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实现企业管理的标准化。而乙方企业的“只要甲方有需求就要做”原则,导致乙方内卷,并进一步使得甲方企业认为乙方企业应适应自己,而非自己走向行业标准。这些问题,短期并无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妥协方案为乙方企业需要加大对甲方需求的收集、抽象和切割,并将场景层的事项大量对合作伙伴开放,而非陷入“拼命打单—疲于交付”死循环。这其实也是泛中台理念在乙方企业自身的落地。文章精选(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原文👇)专题推荐宠物消费趋势研究
2021年9月20日
其他

2021年中国游戏直播行业研究报告

游戏直播丨洞察报告核心摘要:行业监管:游戏直播反垄断靴子落地,虎牙和斗鱼被依法禁止合并。游戏直播行业将在更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政策指引下,继续稳步健康发展。市场规模:2020年中国整体游戏直播市场规模达到343亿元。更多企业游戏直播相关业务的发展,将给游戏直播市场带来新的竞争活力和发展空间。平台生态:游戏直播相关平台发力建构全面的内容生态,打造“直播+视频+社区”流量闭环模式,进一步提升平台用户粘性和活跃度。社会责任:在游戏直播相关企业用户影响力快速提升的同时,相关平台以“直播+公益”模式践行社会责任,传播社会公益,让游戏直播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中国游戏直播行业概况中国游戏直播行业发展概况行业在政策严格监管下稳步发展中国游戏直播市场规模整体规模超340亿,市场增速开始趋缓2020年中国游戏直播市场规模达到343亿元,在虎牙、斗鱼等头部平台增长的带动下,市场仍保持着一定的增速,并预计在2021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430亿元。随着哔哩哔哩、快手等视频平台游戏直播业务的快速发展,仅统计游戏直播平台收入的方式不能确切反映出游戏直播在国内的发展状况,更多视频平台的游戏直播内容带来的收入应当被纳入统计范围。这些平台游戏直播业务的快速发展,将给游戏直播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中国游戏直播用户规模疫情带来的用户增速开始回落2020年,中国游戏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55亿人,较2019年同比增长18.3%。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疫情中带来的用户增量有所回流,整体用户增速逐渐趋缓。从用户观看游戏直播的方式来看,移动端用户渗透率已超过80%,未来移动端的发展将是游戏直播平台的重要方向。中国游戏直播产业链中国游戏直播行业图谱中国游戏直播行业发展现状中国游戏直播行业整体发展现状
2021年9月19日
其他

2021年中国即时零售行业研究报告

即时零售丨洞察报告核心摘要:中国网络零售由以B2C电商平台为主,发展至B2C、O2O平台多业态并存局面。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线上消费展现出强劲的活力和韧性,成为消费市场的稳定器,网上零售规模持续增长,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转移,门店到家业务、数字化零售迎来发展新机遇。中国即时零售行业内玩家主要分为两种商业模式:平台模式和自营模式。平台模式即时零售电商不直接拥有商品,通常依托互联网能力将线下的商家商品和线上的消费需求形成链接,部分提供线下即时配送运力服务;自营模式多出现在垂直零售行业,对商品和供应链的控制能力较强。疫情大大加速了消费者教育进程,催化本地即时零售需求,万物到家新时代将加速到来;当下零售小店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零售小店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零售小店的数字化水平将持续增长,即时零售电商平台将成为零售小店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渠道。即时零售行业发展背景网络零售持续产生新模式从以B2C电商为主,到B2C、O2O等多模式并存20年前,
2021年9月18日
其他

2021年中国网络广告年度洞察报告—产业篇

网络广告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后疫情环境:整体环境不稳定性高,但影响力降低,广告主对营销工作抱有信心。数字化转型:社会数字化转型加速,数据成为重要资产。产业现状:广告市场生命力依然旺盛,网络广告持续发展,202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7666亿元,不同形式、不同平台的网络广告类型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广告主认知及策略:受到疫情的影响和数字化浪潮的推动,广告主更加看重营销的精细化以及费效管控,对于数字技术的投入也更高。媒体运营:媒体份额持续变化,电商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占据主要版图,流量与数据管理成为营销价值的突破口,私域营销顺势崛起。消费群体:整体消费加速向线上平台倾斜,Z世代与下沉市场作为新兴消费势能人群,消费潜力和成长空间仍待深度挖掘。发展趋势:前沿营销技术赋予新活力,疫情加速了数字化转型进程,营销新技术步入数据化深水区,其发展与应用推动营销数字化升级,网络广告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数字化理念不断深入与创新,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宏观市场:长短期视角探索市场机遇短期环境:后疫情下营销工作渐回常态广告主判断疫情影响力降低,对市场营销工作抱有信心根据艾瑞广告主调研显示,超五成广告认为2020年疫情对营销工作有较大或非常大的影响。而伴随疫情影响趋缓、日常防控常态化、居民防疫意识的提升,疫情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进入2021年后疫情时代,认为疫情环境对影响工作仍有较大或非常大影响的广告主比例下降了15%左右,而认为基本没有影响或影响比较小的广告主比例增长到30%左右。这也反映出尽管抗疫工作仍未结束,但大部分广告主认为后疫情环境在营销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再是核心考量因素,对于营销环境表现出积极、充满信心的态度。长期环境:企业数字化大势所趋疫情提升数字化认知,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社会数字化转型也推动着企业数字化升级以及营销工作的数字化变革,而疫情则催化了这一进程。在疫情爆发之后,近六成的广告主认为“疫情加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在疫情环境下,远距离办公对很多企业来说从一个“可选项”变成“必要选项”,各类流程的审批、会议的召开等工作都在疫情后越来越多的走向线上平台,也提升了公司业务流程和营销工作的数字化渗透率。在关于数字化与营销关系的调查中,超过九成的广告主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公司市场营销工作的必然趋势”,较上年67.0%的广告主认为数字化升级非常有必要的数据有明显提升,一方面因为营销作为企业重要的业务场景,顺应了企业数字化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营销技术的加速升级和渗透,在不同板块和场景的应用不断普及,使得广告主对于营销工作数字化的信心也不断增强。长期环境:营销技术投入持续增加数字化浪潮与疫情共同影响,营销新技术比重不断提升根据艾瑞广告主历年的调研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广告主在最新一年的营销新技术投入占总预算占比在10%及以上,同时,超过七成的广告主在营销新技术的预算投入较疫情前有明显增长,并且有两成左右的广告主增长幅度在30%以上,仅有20.3%的广告主保持疫情前的投入水平以及5.9%的广告主选择减少营销新技术的投入。营销新技术作为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寻求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加大对营销技术的预算投入不可避免。与此同时,疫情之后营销新技术应用的效果和价值不断体现,广告主对营销技术的使用信心也持续增强。伴随着营销新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广告主对于营销新技术的投入将继续提升。产业现状:市场生命力旺盛持续增长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202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7666亿元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7666亿元,同比增长率为18.6%,比去年预计增长率低了4.1%。202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的增速显著放缓,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部分品牌方对网络广告预算进行了重新的配置与规划。随着品牌方的市场信心不断恢复,商业活跃度进一步提高,预计2021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将出现一定的回暖,同比增长率将重新提升至21.9%。未来三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将继续以17%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而品牌方对营销精细化、效率化和数智化的转型和追求,是网络广告市场产业链条中各方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推动未来网络广告市场继续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中国移动广告市场规模疫情带来转折,移动广告逐渐进入平稳发展期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2021年9月17日
其他

2021年中国MarTech市场研究报告

MarTech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机遇涌现,产业发展正当时:虽然相对MarTech发展较早起步的美国,中国MarTech企业的估值水平、盈利能力尚有提升空间,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更迭与互联网巨头对MarTech生态“围墙花园”的布局也提升了国内MarTech企业的发展难度,但在国内资本市场对MarTech关注度持续提升、企业需求方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移动社交带来新发展路径、互联网巨头牵头制定行业标准等的推动下,我国MarTech行业也正迎来发展机遇。
2021年9月15日
其他

2021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

直播电商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超1.2万亿元,年增长率为197.0%,预计2023年直播电商规模将超过4.9万亿元。企业通过常态化自播获得更可控的成本投入与更稳定的销量增长。2020年店播成交额占整体直播电商的32.1%,预计2023年占比将接近50.0%。直播行业生态圈逐步完善。截至2020年底,中国直播电商相关企业累计注册有8862家,
2021年9月13日
其他

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

网络文学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发展概况:国内网络文学产业产能溢出,企业向外寻求发展,目前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传播已经在东南亚地区与欧美建立影响力,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范围覆盖五大洲。出海模式:我国网络文学出海模式中,内容出海和生态出海并行,快速填充海外市场内容规模,网文出海实现“两条腿走路”。海外商业模式仍以付费阅读为主。核心企业:网络文学头部企业阅文集团积极培育海外原创,提升内容能力,地区从以欧美为主,向东南亚、欧美、印度等海外市场全面拓展;星阅科技推出多语种、多地区、多题材、多功能的网络文学产品矩阵;推文科技作为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推出网文出海AI整体解决方案,提升网络文学规模化出海效率,降低版权获取、多语言翻译与海外全渠道分发成本,服务中国网文出海企业。用户画像:中文网络文学出海作品培育了一部分较为稳定的海外读者,接触网文时间较久,阅读量较大。用户以女性为主,东南亚占比最高。付费意愿同比上升,用户成熟度提高。未来趋势:产业链分工精细化,推动网文出海加速前进;加快多语言布局,推动海内外原创内容规模化产出;拓展海外网络文学IP授权合作,构筑多元化IP体系,扩充内容影响力。网络文学出海现状观察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市场总览涵括五大洲,在东南亚与欧美地区影响力最大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辐射的国家与地区涵括亚非美澳欧五大洲,依托“一带一路”政策,我国网文出海大军在沿线的亚非拉国家培养了网络文学基本市场,并已成功在东南亚国家(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和欧美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两个主要市场地区建立了自身影响力。出海企业队伍壮大,挑战多语言市场出海平台数量增长,市场持续加热从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网络文学出海APP数量自2020年起呈现倍数增长,行业热度大幅提升;在头部厂商平台之外,涌现了许多针对垂直市场地区的中小型平台,并取得良好盈利;网络文学在海外进行投放的地区也呈现明显的多样化趋势,除了东南亚、美国两大成熟市场,在亚洲其他地区、俄罗斯、西班牙语区、葡语区等均有投放。网络文学出海模式内容出海与生态出海相辅相成内容出海模式指的是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企业在自有平台上输出国内头部作品,随着翻译技术的进步,该模式在出海规模上得到了一定提升;生态出海模式则是指,我国网络文学出海企业成功地在海外搭建了包括创作-运营-消费全链条的原创网络文学生态,通过签约作者或内容提供商,以及开展征文活动等本土化运营,吸引海外的网络文学爱好者创作网络文学,并从创作中获得收益,达到向世界输出网文产业生态的目的。作品累计规模与内容出海规模国内网文作品存量巨大,海外传播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络文学市场作品累积规模存量达到近2800万,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诞生了许多题材新颖、情节精彩、价值观优秀的作品,其中,已成功输出海外的优质内容超过10000部。国内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在海外市场拥有头部效应,牢牢吸引新读者“入坑”网络文学;和海外原创作品相比,我国网络文学从作品成熟度、题材创新和篇幅上都占据绝对的领先优势,在海外市场反响良好。翻译能力成规模化输出关键痛点AI翻译结合人工审校或成为行业解决方案现阶段,语言的隔阂始终是桎梏我国网络文学实现规模化输出的最大痛点。我国原创内容出海的翻译模式从早期的个人(海外网络文学爱好者)翻译,到中国网络文学企业组织专业翻译人员或机构翻译,再到后期人工智能翻译入场,实现降本增效。现阶段,通过出海服务商为内容平台提供优质的AI翻译,加上后期的专业译者校对润色,优势互补,正在帮助网络文学快速规模化出海,特别是在2020年多语种市场布局加速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翻译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实现语言的迁移。网络文学出海创作规模原创内容全球开花,海外本土作家各有特色2018年4月,起点国际开放了对海外用户的创作功能,标志着我国网络文学出海企业从阅读平台到创作-阅读互动平台的转变与尝试,经过短短数年网络文学出海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网络文学特有的大众化属性吸引诸多海外读者转变身份,投身创作,网络文学为世界各地爱好阅读的人提供了实现写作梦想的机会,源源不断的海外作家的加入也为海外网络文学市场注入全新的活力。网络文学出海市场及用户规模市场规模连续两年翻倍增长,21年预计用户规模破亿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达到4.6亿元。2020年,随着更多厂商入局,海外原创内容布局全球,商业模式稳定盈利,出海网络文学市场迎来迅猛增长,加上疫情期间宅家经济兴起的双重影响,2020年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增速为145%,规模达到11.3亿;用户规模增速160.4%,达到8316.1万人。预计在21年,市场规模仍将翻倍增长,突破30亿人民币,海外用户规模也将达到1.45亿人。网络文学出海商业模式探索多种商业模式,以付费阅读为主随着市场的增长和用户群体的培养,网络文学出海的商业化探索获得初步成功。目前海外网络文学平台以付费阅读制度为主,同时推行和探索多种商业模式,如通过观看广告解锁付费阅读章节的广告变现模式。2020年的网络文学出海市场主流商业模式为内容付费,预计未来随着头部厂商在海外免费阅读上的布局落地,市场还将发生新的变化。海外读者画像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读者画像女性、中青年、欠发达地区读者居多,关注中国特色文化海外读者接触中国网络文学的背景中文作品以轻松、新奇的体验吸引海外读者海外读者主要经由互联网社交平台和广告接触到中国网络文学,超过半数的读者由社交网络接触到中文作品。大部分读者愿意阅读网络文学的原因是为了缓解压力,占比达到67.5%,还有近半数的读者是被新奇的情节所吸引,中文作品中独特的世界观和文化元素对海外读者来说很有吸引力。海外读者接触中国网络文学的历史中文作品有较为稳定的海外读者海外读者接触中国网络文学的时长超过半年的有83.4%,阅读数量超过10本的有63.9%,可见中文作品已经有了一部分较为稳定的海外读者,接触时间较久,阅读量较大。同时,中文作品仍有源源不断的新读者加入,占比达到12.3%。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读者的阅读场景习惯利用碎片时间、移动设备来阅读中文作品海外读者主要通过移动端设别进行阅读,手机APP阅读占比达86%,移动设备网页阅读占比近37%,而随着电子书阅读器的普及,使用读书器的读者已超过使用电脑的读者。海外读者更多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工作学习闲暇时读书的占比高达72%,利用睡前的完整时间阅读的也有60%。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读者的阅读粘性中文作品的海外读者中重度用户较多海外读者每天阅读中文作品的人数占比高达83.4%,每次阅读时长大于2小时的用户占比超过57%,可见中文作品对海外读者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中文作品篇幅较长,更新频繁的特点也促成了海外读者频率高、平均时长长的阅读习惯。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读者的互动情况海外读者喜欢为中文作品留言、评论和分享海外读者在阅读中文作品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互动行为,其中,近55%的读者会给作品写评论,42%的读者会进行分享,可见中文作品受到了大部分海外读者的基本认可。其中,东南亚地区读者的互动性更强,进行评论、分析、点赞等互动的比例更高。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读者的消费情况海外读者为中文作品的付费意愿上升海外读者为中文作品的付费率达到48.4%,相较于2020年的31.2%,付费率上升了17.2%,整体消费意愿呈上升趋势。在有过消费行为的读者中,按章节付费也是最主流的消费方式,占比达78.6%,花费金额少于200元的读者占比为71.9%。考虑到海外读者中来自欠发达地区的用户占了绝大部分,但仍有20.8%的重度消费用户(消费金额在50美元以上)。海外读者对中国网络文学的题材偏好最爱言情小说和幻想小说,也偏好恐怖悬疑和科幻小说中文作品中处于绝对优势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和幻想小说,这两大题材分别主导着女频文和男频文,在中国国内网文市场也最受欢迎,均拥有高水平和海量的作者不断输出高质量内容。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内市场体量相对较小的恐怖悬疑和科幻题材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也比较高,喜爱度都达到了20%以上,是亚洲和欧美地区读者的偏好题材。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读者的阅读体验对翻译质量和更新速度较为满意,高费用和停更是两大问题海外读者在挑选中文作品时,多数读者优先关注内容(剧情/情节)、翻译和题材。根据海外读者的评价,中文作品在翻译质量和更新速度上的满意度都超过了80%,同时他们认为收费太高和停更是阅读过程中会遇到的主要困难。未来,中国网络文学在出海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内容质量和产出速度,更需要不断优化翻译上线的能力和效率,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收费方式,保证海外读者的阅读体验。网络文学出海产业链网络文学出海产业链部分环节分析中国网络文学出海发展趋势产业链分工精细化,推动网文出海突围出海服务输出专业化,助推市场规模增量发展随着我国网络文学产业业态的全面输出,产业链联系结构也更加紧密精致,服务出海平台的内容供应商、人工翻译服务平台、内容投放乃至支付支持,多方的协作努力使网络文学产业链的运行效率不断提升,带来行业增量机会。网络文学出海企业业务布局专业化、体系化,满足用户内容需求能力进一步提升,未来行业规模、用户体量、市场价值仍将不断提升。多语言布局加快,原创内容全球开花饱含中国网络文学元素的海外原创精品大受欢迎我国网络文学出海企业加速建设海外原创作家的扶植和培养机制,吸引更多当地读者投身创作:从内容的增量市场来看,大量海外读者在疫情期间投身网络写作成为专职作者,海外本土UGC内容数量攀升。全球网络文学爱好者们不仅能读到具备中华文化精神内核的网络文学出海作品,也能够消费契合本土文化品位和偏好的原创作品。随着海外原创机制的完善和规模扩大,我国网络文学产业业态正在落地生根,不断茁壮。网络文学跨界开发,构筑多元化IP体系加强海外综合IP授权,扩大内容影响力总体来说,海外网络文学市场处于开拓期,随着5G技术发展,网络文学行业的消费形态也愈加丰富,海外网络文学平台尝试发展多种网络文学改编形式业务,包括互动阅读、有声书、网络文学IP改编短剧等,如中文在线所属平台Chapters作为一家在线互动阅读平台在欧美地区受到当地年轻女性的欢迎和青睐。随着未来海外市场的开拓,网络文学IP的跨界开发模式将被持续输出到海外地区,IP改编带来的版权运营收入也将不断提升。文章精选(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原文👇)专题推荐游戏直播行业研究
2021年9月9日
其他

2021年中国车企数字化转型趋势研究报告—生产数字化篇

车企数字化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发展背景:生产数字化理解:生产数字化是利用数字化技术,解决现有生产制造方式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核心问题,同时将生产流程、工艺中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转型驱动力:国家政策和地方细则双轮驱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对于生产提出更高要求;数字化转型保证企业竞争力;依赖经验的生产决策急需数据能力全面优化。发展现状:转型目标:利用数字工厂将传统汽车生产制造方式转变为柔性化生产方式,以便快速的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以及降低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产生的一切不确定性和风险。困境与挑战:顶层架构缺失导致的内生动力不足;由于缺乏数字化认知导致的转型失灵;看重投资回报率,难以接受投资回报不明确下的巨额支出;生产端附加价值较低,难以获得高层重视。转型建议:自上而下:在集团层面设立数字化部门,自上而下贯彻数字化路线;纲举目张:抓住自身企业数字化的关键所在,以点带面、小步快跑;生产效率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配置临时人员可促进产能提升。发展趋势: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工具和人才需求不断增长,既了解汽车制造又能够熟练使用数据分析工具的人才将在行业中获得巨大的竞争力。5G工厂:5G将成为数字工厂的重要通讯手段之一,其大带宽、高可靠性和低延时等性能在汽车制造中的适合用性不断提升。协作机器人: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持续优化及演进,人机共融的生产方式将重塑人们对制造业的刻板印象。车企生产数字化背景何为生产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是应用数字化技术,以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为本,以应对车企生产不确定性为核心的生产变革手段目前,中国车企在制造端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现有的制造方案不能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化的购车需求,大批量制造的同质化产品已无法得到客户的青睐,因此车企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开始尝试小批量定制化产品。至此,客户对于质量、配置、服务和交付时间要求的不确定性倒逼车企必须对整个生产流程做出改变,而生产数字化便是车企生产流程变革的重要手段。生产数字化虽然可帮助车企优化生产排期、工艺流程等达成减本增效,但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制造经验的提升和精益制造的理念已将生产效率成倍提升,边际效应愈加明显。因此,艾瑞认为,车企生产数字化的核心在于利用数据能力应对消费者需求转变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将生产流程、工艺中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其为车企提供的长期隐形价值将远远超出想象。车企生产数字化现状汽车制造四大工艺简述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冲压:由于工作环境较为恶劣,通常为简单、批量化的工作,因此自动化率可达90%以上。但其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因为其虽然要求在达到一定精度内的大批量生产,但可通过库存来解决多数问题。焊装:焊装是汽车质量分界点,工艺相对复杂,环境恶劣,部分操作要求带有计算机视觉的设备进行自动化激光点焊,自动化率可达80%~90%,但由于分拼线和表面调整线操作较为复杂,仍需人工操作。涂装:工艺相对简单,由机器人按照既定轨迹喷涂即可,自动化率可达80%以上。但其过程少有复杂的数字化系统支持,因此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总装:由于零部件种类较多且不规则,使用机器人成本较高,因此较为依赖人工装配,自动化率在20%~30%左右,数字化特征较多体现在工时优化和质量检测方面。工业大数据如何改善生产方式?数据透明化、敏捷化成为车企生产方式变革的根本所在工业数据为车企生产环节转型的基础,而数据的透明化,决策的敏捷化是生产数字化转型的根本。通过在库存、制造、物流、质检等各个生产环节产生的数据进行有效连接,分析及使用,改变原有粗放的生产方式。用数据的透明及快速传输能力打造数字工厂,解决车企生产环节长久以来的遗留问题或未被发现的问题,从而精准管控生产效率,预防潜在风险便是工业大数据赋予车企生产环节的意义。工业软件如何赋能生产控制?处于执行层的MES赋能生产制造环节的数字决策生产执行系统(MES)是车企生产环节重要的数字化工具,MES借助底层信息,根据上传的计划数据和生产实时数据做出反应、计算和展示。MES上接车间管理层下接设备,横向覆盖冲、焊、涂、总四大车间,可在生产、物流、人员、工艺、过程等维度做出快速响应,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和精准度,有效降低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停工、错料等情况。工业机器人如何提升制造水平?利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和数据能力打造数字智能工厂供应商帮助企业搭建自动化生产线的周期一般为6到18个月,取决于产线长度和制造工艺复杂程度等因素。在四大车间当中,出于焊装对质量、精度要求较高,涂装喷房中环境高温高湿且涂料异味较重,因此焊接和涂装环节机器人用量最大,从几十到几百台不等,取决于产线生产节拍。冲压环节因操作流程简单,机器人仅作为抓取、装卸使用,因此少量机器人便可满足需求。而总装环节本身自动化程度较低,除玻璃打胶、密封条粘贴等,其他操作机器人难以执行,因此部分企业用量在8~10台不等。总体而言,每个机器人的使用约代替5个人工,可将JPH从30提升至50以上,将OEE从70%~80%提升至90%以上,极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及制造水平。然而机器人在自动化时代就被各大车企广泛应用,因此机器人在数字化时代的价值不仅仅是机器替代人工,而是通过挖掘机器人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赋能整个生产环节,利用机器和数据价值的叠加打造数字工厂,为智能制造和工业4.0打下基础。数字孪生如何进行模拟仿真?利用数据透明化降本增效,减少生产环节不确定性因素在利用数字孪生进行生产仿真时,规划人员利用无人机等现场勘测设备进行绘制产线的基本信息,同时利用工厂已有的历史信息作为参考设置变量和参数建立模拟工厂,其输出的结果可作为评价工厂具体指标的重要参考。例如,通过制造流程孪生体观测生产节拍、机器人工作状态和生产工艺异常值等,可有效帮助现场管理者对物料输送、料道规划、工位和物料区进行统一规划。同时可对比物流、工位设置方案与生产工艺的适配性,提前得知规划的生产物流方案是否存在浪费,可在方案实施时大幅降低试错成本,避免设备的过度投入,可将物料成本节约30%左右,最大化降低在传统工厂生产时发生的不确定性问题。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生产模式变革柔性化模式令每下一辆汽车的生产都成为一个盲盒任何新兴技术都并非为了应用而应用。在车企生产数字化进程中,技术应用的终极目标是利用数字工厂将传统汽车生产制造方式转变为柔性化生产方式,以便快速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以及降低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产生的一切不确定性和风险,为下一阶段的智能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体现包含在冲压车间中以极短的时间内更换胎膜;在焊装车间中以机器人自主识别焊点位置和工艺要求;在涂装车间内自主完成油漆罐清洗同时降低资源浪费;在总装车间内AVG自动识别所需物料并及时配送。总之,在车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前沿技术应用的目标并非在技术升级,而在完成一次历史性的生产方式变革;而变革后的未来工厂将具有快速而经济地适应生产变化的能力,和适应由需求改变引起的不确定性能力。生产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挑战缺乏顶层设计使企业数字化转型知易行难生产各环节的数据、业务、流程、软件系统等打通都需要顶层构架的预先设计和规划,而缺乏了顶层设计便容易出现流程割裂、建设重复、标准不一的种种问题。更重要的是,在面临短期内的大量资金需求、部门间利益平衡和原有考核压力的问题时,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各部门间数字化目标难以对齐,担心JPH、资金等短期损失导致数字化内生动力不足,进而数字化进程受阻。尤其在部分国资背景车企,国资委和集团的考核集中在市占率、产销量和利润方面,除非承接国家研究课题拿到相应预算,否则使用先进科技的决策将极为谨慎。由于缺乏数字化认知导致的转型失灵由于生产制造端的数字化转型仍然为新生事物,国内起步较晚,因此车企对此认知仍然处于参差不齐的阶段。在员工层面,IT人员认为数字化是软件和数据的利用;生产人员认为智能制造设备是数字化的体现,各部门如盲人摸象般的认知难以统一。在企业层面,部分管理者并未从其本质层面出发思考问题,认为数字化仅仅为了降本增效,忽略了其应对风险的本质,导致短期内难以达成降本增效的目标而在迷途中苦苦思索。同时,部分管理者容易将自动化和数字化混淆,更加导致了认知偏差。生产数字化的本质体现在汽车产业业态、消费者需求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第一时间应对风险和快速响应的能力;是在设备透明化,生产敏捷化的基础上以柔性生产的方式为客户定制个性化、小批量产品的能力;是帮助实现智能制造及工业4.0的必要手段和工具。而对此本质认知的偏差成为了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阻碍。看重投资回报率,难以接受投资回报不明确下的巨额支出由于数字化项目花费金额较大,同时车企为避免过度投资会谨慎考虑前期投资额并对投资报率极为重视,因此部分企业仅将数字化作为尝试性的前沿探索,不当做重要战略方向。更重要的是,由于在数字化前期难以快速见到回报且过程中存在诸多瓶颈,管理者为企业短中期利益考虑难以接受投资回报不明确情况下的巨额投资。虽然管理者此番考虑实属合理,但会一定程度上拖慢数字化转型的节奏甚至导致项目的半途而废,从而失去长期的市场竞争力。生产制造或是汽车生命周期中最难以受到重视的环节汽车工业被称作“工业中的工业”,其产业链相对其他产业更长、更复杂;同时汽车的制造能力与其供应链、营销、品牌、口碑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汽车工业的微笑曲线理应更加平缓,而生产制造环节的价值理应更高,然而在整体汽车生命周期当中生产制造仍然是最不被集团高层重视的环节。虽然部分学者表示目前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微笑曲线由中部向两端攀升的固定思维,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生产制造的附加值仍然难以提升,因此生产制造在整体汽车价值链中处与较为尴尬的境地。由于销售量、利润、市占率等“硬指标”的压力,车企更加重视设计、研发和营销环节。数字化设计/研发可以加速汽车的更新迭代,数字化营销可以精准触达用户以完成销售指标,而对于生产制造环节的要求则为按照规定的质量及时间顺利交付即可。因此,当“硬指标”难以达成时,生产制造方面的数字化投入则变成了部分企业的负担和累赘。生产数字化转型关键成功因素决策层的支持成为生产数字化转型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差异极其明显。例如,在缺乏高层支持的情况下,虽各部门均可部署数字化技术但短期成本较高,如涂装车间改造多则需要二到三百台机器人,每台价格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在部门间配合和资金审批等事项中将会产生极大阻碍。同时,部门间在尚未建立数字化共识时,研发、生产、供应链等部门独立数字化难以产生实际意义甚至会出现反作用,例如通过工艺流程改造提高生产节拍后,供应链部门若无法做到数字化系统协同则会出现暂时的物料紧张问题。因此,数字化仅仅是转型工具,而通过部门间协同达成生产模式变革才是目的。而达到此目的则需要高层挂帅,自上而下的进行数字化进程,通过工艺、软件、系统等顶层架构减少各部门对数字化理解的偏差,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流程机制,最大程度上减少数字化进程中所走的弯路。IT与生产双管齐下、有机融合是数字化转型落地的根本原则通常IT部门与生产部门存在着不同的业务语言和对数字化的理解,因此在理解出现偏差时,生产人员认为技术人员缺乏技术能力,而技术人员则认为生产人员需求不合理,容易导致责任推诿及内部管理混乱,因此两者之间沟通机制的建立成为基础。同时,传统车企中IT等部门仅扮演边缘角色,而生产、业务部门由于直接与产销挂钩故话语权较大;当数字化来临后,由于数字化项目通常较为复杂,耗费资金较大,且由于其专业性导致生产及业务部门难以承担,因此IT部门被给予了较大权利与责任。此举引发两种问题,其一间接削弱了生产及业务部门的话语权,导致部门间利益博弈,配合意愿降低;其二IT部门在过多的被公司寄以厚望的同时,考核指标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导致内生动力不足。因此,IT部门和生产、业务部门需协同配合,双管齐下,在各自的职责范围中提高期望与产出之间的一致性。将梳理流程、统一数据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源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开始数字化项目之前企业生产环节的流程梳理十分关键,若线下流程混乱则线上流程将毫无意义,因此流程清晰后再做系统和软件的开发将事半功倍。生产、质控、物流等需求必须要从生产车间各个部门找到对应的生产负责人和工程师将流程厘清,明确流程机制的核心和业务流中的权责机制,否则软件开发完成后流程不同便不得不做系统的二次更改,造成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同时,每种物料、车型等在不同环节的编号、规格数据也需要在开发软件之间进行统一,规避不同格式、人称和操作手法导致的数据不统一的问题,为后期的数据分析及数据库打下基础。而对于供应商来讲更需要做到与车企的数据同步,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标签,尽可能达到零部件状态可追溯。企业战略层:自上而下在集团层面设立数字化部门,自上而下贯彻数字化路线目前部分车企并未有专门的数字化部门负责相关项目,而以项目组或某一部门冠名的形式居多,其专业性仍有待考量。因此在数字化决策初期,企业应在集团层面建立数字化部门,任命生产与IT的复合型人才作为CDO,保证其与生产、业务部门的顺畅沟通。同时决策层在建立数字化转型路线后,需从长远考虑,从顶层设计出发向下贯彻,因为一旦总体系统模型建好后将来业务或者需求需要拓展,流程的兼容性以及不同供应商之间的系统兼容性可能对系统性能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市场、消费者、技术、竞对等在不断变化,不应将数字化孤立的看待为静态的路线,相反应建立循环式流程,周期性的对上述各项因素进行判断,而认知的不断刷新也将促使企业走向适合自身的数字化道路。企业管理层:纲举目张抓住自身企业数字化的关键所在,以点带面、小步快跑车企每日被无数的伪数字化所包围,不排除部分软件企业以推销为目的将自身产品及服务包装为数字化概念,其动机仍有待商榷。而数字化并非是可以解决一切企业问题的良药,因此企业需要明确阶段性数字化目标和自身变革的细节,对应顶层设计和企业现状筛选出可以解决关键问题的数字化手段,只有对业务有实质性的提升,企业战略层才能看到价值从而给与资源支持。同时尝试从关键的小问题着手,做好数据标准和底层软件为将来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打下基础,采取纲举目张、以点带面,小步快跑的方式进行数字化转型。此举可以将一次性的大额投资进行分摊,减轻短期内资金压力,降低对投资回报的担忧,进而有目的、有重点的促进生产环节的数字化转型。企业执行层:循序渐进生产效率提升并非一蹴而就,配置临时人员可促进产能提升生产效率的提升是车企数字化中关注较多的课题之一,而由于停线频率、物流问题、人员操作等不确定性因素,使用数字化工具得出的提升指标仍需经过现场验证和磨合才能真正体现价值。因此,工厂可采取配备候选人、提前测试等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生产效率的提升。车企生产数字化水平评估模型了解自身才能在竞争中胸有成竹艾瑞针对生产数字化建立了评估模型,旨在帮助车企初步了解自身的数字化程度以便对自身竞争力做出基本判断。此模型结合了大量外部资料审阅与行业专家深度验证,包含24项评估指标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和量化,内容涵盖软硬件、机器人、仿真模拟、标准化、生产模式等方面。如何使用数字化模型进行自测?合资车企表现更胜一筹,自主车企压力下精进不止由于国内合资企业可以更有效的借鉴国外先进的制造经验,生产数字化水平较高。而自主车企虽然起步较晚,暂时稍显落后,但其拥抱数字化的态度与积极性不断提升,逐渐缩短与合资企业的差距。而新势力车企则后发优势明显,部分新势力工厂数字化程度极高,部分生产环节如冲压、焊接可达到95%以上甚至100%的自动化率,并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管理调度。车企生产数字化趋势数据分析工具和人才需求不断增长汽车产业数据量的增长将导致相关人才的巨大缺口随着数字化趋势不断扩张,全球数据数据量将持续指数型增长,2020年数据量相当于世界上所有沙子的57倍,而多数为非结构化数据。在数字化工厂中,传感器、机器人等数据的处理及分析将成为汽车制造领域中的一大挑战,因此数据分析相关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BI、Business
2021年9月8日
其他

2021年中国物联网云平台发展研究报告

物联网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物联网云平台是联动感知层和应用层的中枢系统,以感知数据为养分,通过各类IoT平台加工,向下游应用赋能,呈现出从上游终端到下游用户数据价值逐步升迁的逻辑,是功能与价值凝聚的PaaS软件。物联网云平台现处于全面渗透的阶段,大多数场景下更偏好公有云部署模式。艾瑞测算,2020年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量达74亿个,预计2025年将突破150亿个。物联网设备连接量的持续增长为物联网云平台的发展输送养分,推动平台从设备、数据积聚的“量变”走向从数据价值挖掘的“质变”。平台汇集了海量异构感知数据,其中音视频类流数据对资源和设备的要求最高,并最快实现变现。智慧生活场景下,2020年物联网云平台市场规模为58亿,其中视觉相关设备的市场规模为28亿,复合增长率为26.9%。预计2025年,视觉相关设备将占智慧生活云平台总体市场规模的62%,视图相关云平台厂商将在智慧生活领域占主导地位。物联网云平台市场高度分散,各类厂商基于不同的优势和目的入局发展路径各异,竞合趋势显著、稳中求变;未来平台能力将进一步下沉形成IoT底座,即“平台的平台”,由第三方开放平台全面整合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物联网云平台概念与现状物联网云平台概念联动感知层和应用层的中枢系统,功能与价值凝聚的PaaS软件物联网云平台是由物联网中间件这一概念逐步演进形成。简单而言,物联网云平台是物联网平台与云计算的技术融合,是架设在IaaS层上的PaaS软件,通过联动感知层和应用层,向下连接、管理物联网终端设备,归集、存储感知数据,向上提供应用开发的标准接口和共性工具模块,以SaaS软件的形态间接触达最终用户(也存在部分行业为云平台软件,如工业物联网),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可视化,驱动理性、高效决策。物联网云平台是物联网体系的中枢神经,协调整合海量设备、信息,构建高效、持续拓展的生态,是物联网产业的价值凝结。随着设备连接量增长、数据资源沉淀、分析能力提升、场景应用丰富且深入,物联网云平台的市场潜力将持续释放。物联网云平台部署模式有效解决“物联”与“烟囱”痛点,更偏于公有云部署方式物联网云平台基于PaaS发展,遵循云服务的部署模式,通常分为公有云与非公有云两种模式(私有云、混合云、专有云等)。根据艾瑞咨询测算,2020年中国整体云服务市场规模达2256亿元,其中公有云服务贡献达68%,是目前云服务市场的主要部署模式;从需求角度看,公有云部署的高开放性、低成本开发与标准化模式以及高可复用性等特点契合物联网云平台的需求特征,即可有效解决连通性缺乏与场景割裂等应用问题;从应用角度上,目前生活与生产相关场景中,大部分物联网云平台以公有云的部署方式为主,而涉及到定制化开发需求高、网络安全私有化属性高的政务、医疗、交通安防等场景中,物联网云平台更多是作为云能力的一部分整合至解决方案中销向最终客户。物联网云平台系统架构根植于PaaS,以数据为养分,提供数据价值孵化的土壤物联网云平台定位于物联网技术的中间核心层,其主要作用为向下连接智能化设备,向上承接应用层。物联网云平台根植于PaaS环境,以数据为养分生长,通过各类IoT平台加工,将数据向下游应用赋能,呈现出从上游终端到下游用户数据价值逐步升迁的逻辑。万物互联时代,数据价值升迁由跨业务的物联网设备统一管理的需求产生,其关键组成部分为四类IoT平台:1)连接管理平台:解决跨业务栈的海量异构设备接入;2)设备管理平台:设备的统一管理、控制与固件升级;3)应用使能平台:提供数据开发工具与环境;4)业务分析平台:调取云计算与AI等数据分析能力为客户提供数据洞察服务。物联网云平台发展阶段全行业探索渗透阶段,核心价值向上层场景服务能力转移物联网云平台正处于沉淀后模式探索、即将步入快速发展前的拐点阶段。物联网云平台的发展得益于智能家居行业的垂直生态发展,在连接量、参与者、和用户不断增加后,复用现有的云技术开发和应用经验,不断向其他应用场景纵向扩展。由海量接入及复杂设备类型管理兴起,物联网云平台的核心价值也将随着发展到稳定阶段,由关注底层硬件向软件平台多场景化的业务能力转变。物联网云平台的市场环境:政策国家、地方政策支持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产业生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云计算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对接与协同创新、有效整合各类设计、生产和市场资源的功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2015年)等政策措施。从供应侧角度看,工信部发布《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文件,强调企业级SaaS平台建设,支持软件企业向云计算加速转型,以建立产业生态体系;从需求侧角度看,工信部发布《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组织各企业开展“企业上云”、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部署,促进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物联网云平台的市场特征:投融资投资高峰期后的大浪淘沙,资本向优质企业聚集物联网云平台相关投融资事件热度集中在2015-2018年,规模在2019年达到顶峰,现呈逐渐下滑趋势,资本回归理性。在物联网云平台范畴中,由于行业特性——三大运营商+互联网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且平台搭建初期投入高、利润低,大浪淘沙后,资本主要聚焦于几家头部公司。2019年,绿地控股投资并入股涂鸦智能,以“财务投资+产业战略合作”双线模式将其与城云国际牵头,成立合资公司以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领域的合作,2021年美股上市,定位全球IoT云平台第一股;深耕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树根互联于2021年获得4轮融资,包括IDG、经纬、腾讯等国内知名投资机构。物联网云平台市场发展的痛点与破局海量连接奠定后期市场,数据分析能力决定上层空间物联网云平台价值分析物联网云平台商业模式兼具基础资源订阅、PaaS开发和定制化项目多元盈利模式物联网云平台以基础设施定位,向下适配终端接入,向上整合行业应用,以PaaS直接服务开发者、以SaaS间接触达最终用户。具体而言,家居、零售和餐饮等场景下物联网云平台多为ToB、ToC、2B2C模式,通过资源订阅和运营分成的方式收费,其中资源订阅又根据资源类型分为基础资源型、通用型和业务型。而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政府和大型企业客户倾向于软硬一体的定制化服务,避免数据烟囱,切实解决管理运营低效的痛点。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情况设备连接量稳定增长,迎来连接量变到数据质变的关键节点根据艾瑞咨询测算,2020年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量达74亿个,受疫情影响同比增速放缓。过往因用户规模庞大,需求相对简单且标准化程度高,消费物联网占据了连接量当中的主流。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餐饮零售、建筑工业等行业对物联网的需求愈发高涨,预计到2025年,中国物联网设备连接量将突破150亿个。物联网设备连接量的持续增长为物联网云平台的发展输送养分,推动平台从设备、数据持续积聚的“量变”走向从应用使能到业务分析的“质变”。物联网云平台的数据类型与特征汇集海量异构感知数据,抢滩音视频价值高地是重点根据数据来源,物联网云平台的数据分为四大类,其中传感数据、设备运行数据和音视频及图片数据这三类数据通过终端感知设备直接采集获得,而第四类中间数据是对前述三类数据的再处理,用于辅助企业管理决策。从数据采样周期、占用云资源大小、所需设备承载能力、时延容忍的维度看,音视频类流数据对资源和设备的要求最高、其次是设备运行数据类高频业务数据。在物联网架构中,海量数据的采集和接入是前提,多源异构数据的集中与处理是重点。物联网云平台集成了多维感知数据,承载数据的溯源处理、统计分析与价值挖掘、探究复杂事件的内部规律,进而指导人类生活生产,是实现物联网价值的最核心环节。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场景:生活领域视图相关数据变现能力强劲,2025年市场规模趋近百亿2020年中国智慧生活物联网云平台市场规模为58亿元,预计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4%。智慧生活场景下,云平台主要接入数据和最核心的变现数据为音视频、图像数据。2020年智慧生活场景下。视觉相关设备的云平台市场规模为28亿元,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6.9%,主要由智能家居和智慧社区住宅相关的细分场景拉动。2020和2025年视觉相关设备占智慧生活云平台总体市场规模的48%和62%,再次验证了视图相关云平台厂商在智慧生活领域的关键地位。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场景:生活领域连接量加速增长+存量价值挖掘,双因素驱动视觉持续增长2020年中国智慧生活物联网云平台设备连接量为11亿台,年复合增长率为18.4%。其中,视觉相关设备的云平台连接量为2.3亿台,年复合增长率为32.1%,视觉模组的广泛移植和场景创新应用引发了视觉相关设备出货量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2020年智慧生活场景下,存量设备的综合市场贡献为5元/台,而视觉相关的存量设备市场贡献为12元/台,这一差异来源于视觉相关设备云平台多元盈利路径,不仅获利于增量市场,更关注巨大存量市场的价值挖掘,从这一角度看,视图相关厂商对云平台变现的路径探索已实现阶段性突破和行业示范作用,用户粘性培养是未来工作重点。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场景:生产领域处于基础改造、加速渗透的初级阶段,市场潜力有待释放我国工业物联网云平台现处于夯实基础、规模化推广建设的关键性阶段。根据工信安全2021年7月《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数据地图》披露的调研数据,我国平台应用普及率仅为14.67%,工业设备上云率总体为13.1%,市场教育不足、商业模式不明晰等难点有待攻坚,市场潜力有待释放。预计2025年中国工业物联网云平台的市场规模将突破670亿元,复合增长率在20.9%。此外,平台连接工业设备数量仅占总体的18%,但价值占比高达93%,工业设备的数字化联网和协议接入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物联网云平台应用场景:公共领域城市智慧中枢建设持续推进,有望拉动市场总体稳步增长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物联网云平台市场规模为158亿元,预计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7.8%,政府端需求的持续景气保障了智慧城市物联网云平台市场的稳健较快增长。具体而言,规模增长主要由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城市大脑相关的软件平台建设拉动,是当前新型智慧城市平台建设热点。受疫情影响,短期内公安交警信息化建设中云平台市场增长放缓,中长期小幅拉升,预计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在9%。物联网云平台行业竞争分析物联网云平台行业竞争要素:数据不止于做大连接量,场景背后的数据价值挖掘大有可观“数据”是物联网云平台的关键养分,物联网云平台的竞争逻辑也围绕“数据”展开:1)从平台本身而言,各厂商更多通过做大连接量以期获得后期的数据变现能力。而海量连接量与高并发量要求平台至少具备基础的数据管控、网络连接以及网络安全能力。2)追溯至数据生产角度,厂商需要掌握更多公开数据模板、数据模型数量来优化算法、数据与物模型;3)从经济效益而言,数据服务的能力决定厂商能否基于场景快速变现,厂商一方面需将服务拆组成不同的服务组件,供给不同的细分应用场景,另一方面也需考虑非标化的解决方案的产品化实现路径,以期实现更高复用性。物联网云平台行业竞争要素:产品&用户高产品化程度叠加低获客成本,规模效益将现物联网云平台行业本质上是厂商作为第三方,采用2B或2B2C的商业逻辑,面向B端企业、开发者及C端消费者提供平台服务。其中,大型企业及不具备开发能力/开发能力较弱的企业存在定制化需求,客单价高但项目周期长,单次开发成本高,总体利润率较低。云厂商对不同客户的多种需求进行合并与分类,开发具有强通用性、强复用性和强时效性的标准物模型,一方面可以针对通用性需求快速迭代出符合特定领域的产品,针对特殊需求能够在原有标准物模型基础上挪用部分功能,衍生开发定制化产品;另一方面,面对需求尚不清晰的客户,可以快速根据客户所在行业特性提供建议方案,降低客户的理解成本。物联网云平台行业竞争格局各厂商基于原生属性差异,探索多元发展路径,稳中求变物联网云平台行业沿袭了物联网市场的典型特征,是一个高度分散的长尾市场。厂商凭借自身核心优势,以不同的目的和角度入局,主要分为以下五类:基础云服务厂商、通信领域厂商、软件服务与应用系统集成商、垂直领域传统厂商和初创企业。其中基础云厂商和通信领域厂商主要构建通用型平台,输出全栈开放式云平台技术能力;垂类传统厂商和初创企业基于在细分领域的绝对优势或行业资源提供垂直场景下的物联网云平台。我国物联网云平台市场发展稳健向前,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各厂商将基于各自的业务逻辑和策略定位,凝心聚力、持续深耕,以实现下一个增长拐点的弯道超车。物联网云平台企业图谱物联网云平台发展趋势趋势一:部署模式公有云部署模式将占据主导地位,专有云平台满足中间需求对数据安全要求较高的工业、城市交通与安防等领域的企业目前以自建云平台需求居多,特别是垂类的硬件厂商为实现数据自主可控也投入大量成本开发平台。自建方式的优点是自给自足、数据安全保障系数高,但其也因不对外开放共享,技术与用户规模难寻突破,造成物联网云平台应用的“不经济”效应。艾瑞认为,1)随着设备入网逐渐增多,厂商追求规模经济,上述场景中更多架设在非公有云的物联网平台企业将会更倾向于公有云部署模式,以寻求更低的部署成本、更快的规模增速;2)中小微企业因资金实力欠缺,或更多偏于接入第三方云平平台,以享互联互通的经济效益;2)而对于对数据安全要求更高的企业以及资金周转能力中等的工业企业或垂类硬件企业,更适于专有云的部署模式——应用层开放共享,资源池私密与稳定。趋势二:产品演进平台能力下沉搭建“IoT底座”,第三方运营平台乘势而上基础云企业具备IaaS资源优势,其PaaS能力在多领域开花结果,也天然具备打造物联网基础云平台的能力,未来,其仍会抽取物联网云平台上的通用功能模块打造为基础的平台产品向外输出。此外,在某一领域做先驱探索的物联网云平台企业,其部分平台能力更为下沉,可以提供支撑其他IoT平台开发的全套产品。艾瑞认为,上述两类企业有向“IoT底座”方向发展的趋势,横跨数据采集、网络传输、安全部署、数据分析等多层面,面向多行业领域的布局,提供规模化+标准化的服务支持,成为IoT平台的平台。从非第三方云平台企业角度来看,某一垂直领域中小微企业有自建物联网云平台的需求,但自建不享有经济效益优势;初创企业从零开发平台,从成本、资源、时间多角度考量不具备竞争优势;艾瑞认为,这两类企业有借力于第三方开放平台来打造自主平台的趋势,从而获取专业的技术支持并节省开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趋势三:掘金市场视图数据价值更易挖掘,或成厂商战略布局要点物联网云平台能够帮助厂商实现数据增值,即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再分析最后赋能于垂直智能终端设备。例如,生活领域场景中,对以音视频图片为主的数据进行实时捕捉,找到正确的“人”,识别指定行为,做出准确的预判,满足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多场景2C/2B需求,易实现增值付费;工业场景中,对环境数据(传感数据为主)进行“仿真训练”,得到“推理模型”后反馈至终端设备,以优化运行流程,提高生产效率;车联网场景中,从车载终端设备收集动静态数据(传感数据为主),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车辆属性信息、路径、功能需求等提取有效信息,用于监管及提供综合服务。从再处理数据与终端消费者的紧密度、场景智能化渗透率来看,音视频及图片类数据变现难度最低,最易实现数据变现。趋势四:行业发展格局竞争中合作,合力推进物联网云平台行业发展进程物联网云平台厂商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避免互相抢占连接市场的情况出现,市场相对割裂。目前,物联网云平台的五类核心厂商间有相互达成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优势,以实现云平台间的互联互通的趋势。例如,云平台厂商凭借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PaaS层服务和软件开发平台,打通双方云端账户体系,推动传统垂类企业的智能化部署和数字化转型;同时,自身也可借助通信领域厂商的市场覆盖与服务优势广泛聚合内容与应用,借助垂类企业的渠道能力、在传统行业的覆盖度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打造多行业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文章精选(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原文👇)专题推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2021年9月6日
其他

2021年中国视频云场景应用洞察白皮书

视频云场景丨白皮书核心摘要:碎片化的消费模式、极致的观感需求、创新应用场景,让短视频、超高清视频和实时音视频成为需求风口。视频云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AI赋能全链条,实现全民生产、全域应用,行业步入视频服务社会的新时代。视频云渗透率最高的场景在互联网泛娱乐以及在线教育。云服务与产业互联网的结合不断加深,视频云厂商场景化、私有化能力加强,能更好地匹配传统行业的部署需求,在传媒、教育、平台电商化、协同办公等领域的应用也正变得越来越多。发展趋势:1)视频云技术将在视频处理和传输环节发力,实现技术极致化。除了精研软件算法,同时积极与硬件厂商合作,实现性能优化和成本下降。2)低代码开放模式持续在音视频行业渗透,向企业提供面向全场景的音视频互动一站式解决方案。3)高新视频新业态,让视频赋能千行百业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新时代下的视频云大视频产业发展环境通信基础设施成熟,以视频为代表的富媒体信息成为主流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数字化能力不断提升。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0底,我国新建5G基站超60万个,全部已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5G基础设施网络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网速的提升,同时推动流量单位成本下降,“提速降费”让视频服务类App的用户量和活跃度不断增加。艾瑞UserTracker监测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视频服务App月总独立设备数和月使用时间虽偶有波动,但整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在各细分领域中,短视频以承载量大、内容多元兼趣味化、传播力强为优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带动了营销模式的改变,短视频逐渐成为新型的营销手段与分发渠道。大视频产业需求端分析短视频强势崛起,视频消费趋于“短、频、快”受消费习惯的影响,短视频市场需求旺盛。艾瑞UserTracker监测数据显示,视频服务类App用户使用的内容形式中,短视频位列首位。伴随5G网络的普及,短视频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移动网民端短视频渗透率达到73.28%。短视频带来了全新的节目形态和传播场域,小屏幕、碎片化、快节奏成为行业潮流。在这种趋势下,视频消费习惯的改变对短视频生产端提出新的要求:更短的制作周期确保更新频率、画质清晰、剪辑节奏流畅、内容策划紧跟热点热度等。高清迈向超高清,视频功能创新、体验升级2019年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部门联合发布了我国的超高清产业发展计划—《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2021年9月5日
其他

2021年中国家装行业研究报告

家装行业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家装产业链不断进阶:家装流程冗长,专业壁垒较高,传统家装行业效率低下,产品和服务形态单一,无法满足新时代环境下的消费升级背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家装企业进行营销端创新,打开流量入口。整装趋势下行业持续通过标准化、产业化、智能化等方式实现产业升级。行业市场空间巨大:中国家装行业基数大,市场空间广阔增速平稳,行业标准化趋势明显,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26,163亿,同比增长12.4%,伴随老房改造需求的不断释放和精装修政策的激励,2025年家装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7,817亿,年复合增长率达7.6%。家装行业竞争关键点:家装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更好的用户体验与更高的企业效率。结合信息技术,推动工人产业化与职业化趋势,有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交付品质;数字化连通繁杂供应链体系是实现装企降本增效的关键。家装行业发展趋势:产业发展出现了以下新趋势:1)全产业链一体化,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系统整合,借助流量优势,硬装软装相结合,充分拓展至大家居行业;2)个性化需求充分满足,随着消费者对生活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家装理念的不断升级,致力于为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3)科技升级提高效率:智能化生产、供应链管理系统、BIM软件设计、绿色室内空间、消费者全渠道链接及全屋智能家居的应用,全面提高经营效率和消费者体验。中国家装行业发展历程中国家装行业发展历程用户需求不断提升,持续推进行业标准化迭代升级自1998年起,我国开始对原有的公有制住房体系进行市场化改革,使得房地产市场迎来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黄金十年”也带动了家装行业的蓬勃发展,期间诞生了一批家装企业。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其对居住环境和居住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促使家装企业不断变革,从行业集中度低、供应链冗长、流程不规范、施工周期长、口碑差的传统家装模式向产业链系统整合、智能化/数字化赋能的新型家装模式不断迭代升级。传统家装行业困境市场空间巨大,装饰企业数逐年递减,但行业集中度仍较低住宅装饰和装修行业属于建筑装饰业下的细分子行业,主要作用在于美化居住环境和提高住宅功能性,在同一住宅生命周期内可发生多次装修行为,使得家装行业具备可持续性的特点,市场空间巨大。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建筑装修行业企业数量为10.6万,呈逐年递减态势,退出市场的企业以低资质小公司为主;但与此同时家装企业集中度极低,龙头企业营收均未过50亿,市占率都低于1%。究其原因,家装行业服务端从早期的施工队、设计工作室,发展至装修公司,期间产生了升级更迭但绝非完全替代。时至今日,传统家装企业数量多且较为分散,区域型特征明显,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施工流程,导致行业集中度较低。传统家装行业困境家装流程冗长,区域型垄断特征明显,消费者体验有待提升家装包含测量、设计、报价、选材、施工、验收等多个环节,流程工期较长,涉及专业知识多,传统家装普遍存在工期不确定、价格不透明、施工工艺不过关等问题。与此同时,家装行业还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调研结果表明,全国传统家装市场中区域型玩家渗透率高达60-70%;区域型装企深耕本地市场多年带来了一定市场优势,以杭州市场为例,圣都、中博、铭品三家公司的市场占比达到40%。形成此格局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家装市场工程属性重,建材和人工偏向就地取材,对本地公司依赖程度较高。传统家装行业困境产品和服务形态单一,新时代的消费升级需求无法被满足传统家装行业早期服务模式以清包和半包为主,装修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施工验收标准也不统一,用户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心力去和装修队与建材商贩沟通、议价,由于缺乏经验和专业知识最终呈现的效果也往往不够理想。随着当今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用户缺乏时间与精力去多方斡旋;调研结果表明,高线级城市用户更加倾向于使用类似爱空间模式的一站式整装服务,清、半包模式随着城市线级的提升,市场占比出现明显下滑。在用户购买力升级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大趋势之下,传统家装的服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多变的需求,艾瑞认为未来标准化、专业化的整装服务会成为大多数用户的首选。互联网带来行业概念冲击互联网时代带来获客端升级,但施工交付痛点仍待解决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家装企业开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线上获客,颠覆了传统家装行业以电话推销、地推宣传和媒体投放为主的获客方式。为追逐时代红利和行业风口,大量传统家装企业纷纷开始进行互联网布局。互联网对于传统家装行业的革新体现在前端获客渠道与用户、流程资料的线上化,并未从供应链及执行端进行真正优化,技术手段也没有持续迭代升级,用户体验与传统家装模式并未产生巨大区别,同时大量企业蜂拥入场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马太效应下,大量小企业因经营不善被洗牌出局。中国家装行业持续迭代升级模式变革:全方位标准化提升行业效率和用户体验在传统家装和互联网家装的基础之上,家装行业又进行了一次深度且彻底的模式进阶-以爱空间为例,将家装流程产品化,形成集设计、主辅材甄选、施工、交付于一体的一站式家装服务,通过产品套餐化、材料集采化、管理智能化、营销互联网化及施工标准化,降本增效。解决施工进度不可控、交付品质参差不齐、验收无统一标准等行业痛点,提升用户体验感、增加用户信任度,改善行业口碑,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端的迭代升级。中国家装行业持续迭代升级产业升级:集约化采购+供应链整合+全流程标准化传统的家装业务的用户体验较差,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1)用户需要接触的流程环节较多;2)施工工人大多是个体,本身没有统一的业务规范管理,用户自己管理难度大;3)施工中主辅材价格和施工费用不透明并且大部分用材需要用户自己去商议价格,支出不可控;4)最后交付环节中,用户需要和工长、施工工人等多方进行验收,管理难度过高。为了根本解决用户在家装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头部家装企业通过集成化采购、供应链整合和业务流程规范的方式对家装产业进行整体升级。1)通过集约化采购的方式解决了传统家装中间流转环节加价的问题,并降低主辅材的采购成本和用户议价难度;2)通过供应链整合方式提高工程方、建材供应商、施工团队等参与主体间的业务效率,可以实现比传统家装三倍以上的运营效率。中国家装行业持续迭代升级产业工人:结合信息技术,推动工人产业化与职业化趋势传统的施工团队通常由包工头带领散工组成,专业度和纪律性的匮乏导致了施工效率低下、技术不过关等弊病。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工长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纪律性,保证了基础的交付能力,但施工质量与效率低下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职业化产业工人即经过严格的标准化施工体系培训,并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工人。旨在从根本上解决行业服务能力弱和交付品质差的痛点,并且帮助工人在劳有所得、收入得到保障的同时获得用户的认可感和尊重感。从工人结构的角度来看,当下装修工人有中老年人居多、男性占比重、农民工为主的特征,产业工人的普及将有利于调动青壮年劳动力的积极性,均衡工人组织结构,从而实现工艺的传承。然而,产业工人渗透率在2020年仅有10%左右,由于前期投入大,收效时间长,许多企业仅采用工长制。从2014年爱空间布局直管工人模式,到2020年12月,公开资料显示爱空间已实现全国在编产业工人6,806人,入职两年以上人数占比46%,为行业带来正面的带头示范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产业工人的普及。中国家装行业持续迭代升级技术创新: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行业进入数智化阶段家装需求中存量房改造的需求比例逐步提升,并开始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动力,且新型消费群体相对具有更强的个人消费意识,其家装需求也更为精细,因此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提升用户的家装服务体验,解决之前由于人工原因带来的“量房不准、设计时间长”等问题。目前行业头部玩家如爱空间、东易日盛等通过3D设计软件和BIM建模软件来深化自身的设计平台能力,通过ERP等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来提升内部业务联动速度、提高业务链路效率,通过MES系统来实现设计、采购、施工、验收全业务的管控。家装行业整体数字化程度正在快速提升。中国家装行业持续迭代升级体验重塑:生活方式的引领者、“家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艾瑞调研数据显示,家装消费者中年轻人群占比超过85%,通过需求侧重点分析可以发现,年轻消费者对于设计风格的多样性和定制化需求更高,这说明家已经升级为生活方式的具象化体现。面对越发重视生活品质的客群,传统家装公司逐个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运营逻辑,导致其很难实现规模化扩张。个性化趋势下,头部家装企业通过标准化的产品运营思维,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进行调研、汇总、分类,集合成具有共性的家装设计模块,配合推、拉式供应链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满足理想生活方式的家装解决方案。家装行业产业链图谱家装行业产业链各方利润分布费用透明化趋势下,拓宽业务布局成为装企提升利润的主要途径当前,规模化装企普遍采用直采模式来避免代理商和经销商的渠道加价,供应链环节的简化使得下游用户端可减少30-45%的成本。随着人工成本和材料价格的透明度提升,主营硬装的家装企业利润率已经非常固定,整装大家居趋势下,企业只有在产业链路上延伸布局,通过对业务深度的不断挖掘才可获得利润的提升。中国家装行业驱动因素上游地产端助力,行业基本面向好地产黄金十年积累大量住房库存,新旧住宅比例趋于平衡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房改制度全面推行,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2010年至2020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除2014年相较2013年出现轻微下降,其余年份均同比增长,十年间积累了大量住房库存,同时近三年来我国年均新开工面积维持在16亿平方米上下。持续韧性的地产建设和地产销售对房地产投资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为家装行业奠定了夯实的产值基础。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巨头入局家装行业互联网巨头vs家装企业随着疫情催生出大量家装需求,广阔的家装市场吸引了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凭借其高效的引流获客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成熟的平台运营能力,实现“硬装+软装”、“产品+服务”全方位的家装家居一站式解决方案,对家装行业带来了全新冲击,但是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在供应链整合/一体化、装修专业化程度、用户忠诚度等维度家装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家装消费需求新特征:消费群体家装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年轻用户成为主要客户群体以整装头部企业爱空间为例,26-35岁用户占比达到36.7%,36-45岁用户占比达到31.2%,26-45岁用户占比超过65%,80后、90后逐步成为家装市场的重要消费群体。相比于老一辈的消费观念,新消费群体具有较高的品牌意识,对于整体服务的质量要求更高,更加关注家装公司产品的口碑。艾瑞调研发现,基于改善自身住房状况的年轻用户群体(26岁-45岁)占比达到48.3%,其中,房屋过旧(22.8%)、疫情后想要改善居住环境(18.6%)和自身审美变化(17.5%)是前三个主要因素。家装消费需求新特征:消费动机新家装修为主要动机,旧房改造等存量房家装动机逐渐显现基于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新家装修的家装动机仍然居于家装消费需求产生的主要原因,其占比达到34.2%。但旧房改造(14.6%)、审美变化(10.2%)、扩大家庭收纳(5.4%)等存量房相关的比例已经超过30%,存量房的家装动机逐渐显现。从用户所在城市线级进行比较,出于改善旧房等存量房相关的家装动机的用户在一线城市用户、新一线及二线城市用户、其他线级城市用户的比例依次为65.1%、55.1%和52.2%。不难看出,改善旧有住房的家装动机在高线城市具有更高的渗透率,存量房改造逐步成为一线城市的房屋家装新动能。家装消费新特征:用户关注因素产品品质、客户服务和企业品牌形象是用户关注的三大因素基于艾瑞咨询调研,39.7%的用户关注家装公司所提供的耗材的质量与品牌,38.5%的用户关注售后服务态度及服务质量,关注公司知名度及口碑的用户达到37.4%。而对于性价比的关注因素(占比达到37%)和施工时间(占比达到24.4%)。新家装用户对于价格和时间的需求较弱,更倾向于慢工细活以及整体的装修质量的把控,也更为关注品质和服务。此外,通过比照26-45岁消费群体所看重的因素,该类人群虽同样关注品质、服务和家装企业,但相较于性价比,其更关注交付品质,表明该人群对于生活品质的高追求;且和整体相比,对家装公司可以提供的装修风格的多样性上,该类用户也具有更高的要求。新一代家装用户所关注的方向更加具有个人特色。家装企业服务新特征:满意与推荐度消费者满意度与NPS值有较大进步空间,需针对性解决痛点艾瑞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对于家装行业整体较为满意,但感到非常满意的用户仅占24.3%,同时行业NPS值为到57.8%,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都尚有较大进步空间。用户选择推荐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专业度高、设计风格多样和省心;而用户评选不推荐的原因主要为交付品质差、施工反馈不及时和售后服务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业之峰、爱空间、东易日盛等垂直型家装企业投诉量明显少于土巴兔、齐家等平台型装修企业;以投诉处理效率来看,行业平均投诉完成率为56.5%,爱空间凭借高效的售后处理机制使投诉完成率高达94.4%。在调研企业中爱空间在验收质量和执行效率指标上分别获得4.29分和4.32分,均大幅超出行业平均水平。对行业痛点问题突出的解决能力使爱空间整体NPS值达到72.7%,在客户端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家装企业服务新特征:品牌与品质认知平台型企业知名度较高,垂直型装企交付品质更具优势聚焦于品牌知名度和品质认知度的调研数据显示,土巴兔经过多年营销布局在品牌知名度方面高于其他装企;以满分为5分计算,行业整体工期准时和验收质量指标得分均为4.13分,施工标准化得到4.09分,品质认知度仍有提升空间。调研企业中,爱空间在工期准时、施工标准化和验收质量等指标上均最受消费者好评,有望通过口碑效应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家装行业市场规模家装行业空间广阔增速平稳,标准化渗透率不断提升中国家装行业基数大,发展较为稳定,2020年行业市场规模达26,163亿,同比增长12.4%,随着存量需求的不断释放和全装配政策的激励,2025年家装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37,817亿。自2014年以来,以产品、交付、服务标准化为核心的一站式,运用标准化模式的企业在2015年仅有10%,随着竞争格局加剧于2020年提升至45%,并在2025年有望达到60%,标准化整装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中国家装行业代表企业中国家装行业典型代表企业基本信息家装行业业务模式多元并进、竞争优势各具特色中国家装行业典型代表企业数字化水平分析(1/2)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不断深化,龙头企业积极布局家装企业数字化水平可由低到高划分为5个等级,初级前端信息线上化随着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已在行业端普及,艾瑞认为只有当企业数字化能力达到L5水平才从真正实现数据链对业务链的全环节有效赋能。中国家装行业典型代表企业数字化水平分析(2/2)代表企业通过数字化深度布局形成数据+服务闭环如前文所提,达到L5-数字化全链路流通意味着企业真正做到了数据与服务闭环相结合。爱空间凭借强大的IT团队和大量研发投入,以“点-线-面”的方式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及改造,在营销、设计、供应链、施工和售后各节点布局数字化产品,并通过自研“魔盒”系统将所有数据环节串联、紧跟业务流程,率先实现数字化对业务链全流程赋能升级。中国家装行业代表企业全流程核心数据行业全流程能力有待提高,垂类企业表现优异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对商品品质、个性化体现、执行效率、验收质量、售后服务及用户满意度等全流程核心指标的比对,艾瑞调研数据显示家装行业整体综合评分为4.1,尚有较大进步空间。代表企业中,垂直类家装企业对全流程能力的品质把控普遍高于平台类家装企业。东易日盛在个性化体现、售后服务效率和验收标准及质量等方面的能力受到用户认可;爱空间在商品品质、验收质量、执行效率和用户满意度维度在所有调研家装企业中占有优势。中国家装行业代表企业用户分布对比家装行业用户年轻化趋势明显,把握年轻态客群成为装企未来业务主要布局方向调研数据显示家装行业整体用户群体呈年轻态分布,26-35岁年轻用户占比最高,同时,36-45岁中年用户的家装需求也为行业提供了坚固的收入支撑。代表企业中,东易日盛通过整装子品牌布局,客群中年轻用户占比很高;业之峰与土巴兔则中年用户占比相对较高;爱空间着力布局年轻客群使其用户年轻化趋势明显,同时因品质过硬也受到中年用户的认可。艾瑞认为随着新生代人群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年轻化消费者会成为未来装企提升营收规模的主要驱动因素,对年轻化群体的家装需求的满足将会是未来装企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考量指标。中国家装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整装趋势推动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促使供应链上下游优质资源系统进行整合标准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用户对个性化定制的需求驱使家装行业上下游优质资源的整合,环节服务商逐渐向全产业链进行拓展。针对行业三类主要典型玩家,传统装企由硬装向下游扩张,转型为“装修+零售”型企业;连锁卖场由软装向上游扩张,转型为“零售+装修”型企业;定制类企业则同时向上下游进行纵向扩张,并与装企进行战略合作,转型为全屋解决方案提供商。艾瑞认为随着未来整装趋势的不断发展,行业主要玩家均将通过资源整合来实现效率最大化和用户体验优化。围绕理想生活方式打造全生命周期闭环从需求匹配到售后服务,提供全套“家的解决方案”作为家装市场的新消费人群,
2021年9月3日
其他

2021年中国创新直播探索案例报告

创新直播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2020年,预计中国直播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826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0.4%。其中,电商带货直播的兴起,是该轮直播行业爆发式增长的主要诱因。同时,直播作为非传统营销方式已受到大量广告主的认可,直播营销行业将获得持续加码。直播正在经历从形式到模式全面创新的阶段。从技术,平台,内容等多个方面来看,过去的单一内容、单一形式的直播已无法跟上观众及消费者的预期。直播行业将衍生出更丰富、更多元的玩法以满足市场的诉求。搜狐视频直播作为整个搜狐集团的中台,通过产品技术的创新,整合媒体资产,打造多档大型活动直播、高端访谈和价值直播栏目、直播电商系列和综艺直播节目,服务全平台营销,在帮助导流的同时驱动媒体价值的整体提升。文章精选(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原文👇)专题推荐游戏直播行业研究
2021年9月2日
其他

2021年东京奥运会用户研究报告

奥运会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奥运会不仅仅是单纯的赛事,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热点事件,奥运会全民性特征显著,从18岁到60岁以上,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参与其中;由于十六天的赛程受众范围广泛,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性别、区域和背景的界限,成为万众瞩目的体育盛会。因观赛目的不同,东京奥运会观众特征呈现多元化态势,希望第一时间见证国家队夺冠的“国家队铁粉”、对观赏性强的赛事更加热衷的“赛事观赏派”、喜欢分享赛事精彩瞬间的“垂类爱好者”、与家人朋友一同观赛的“家庭陪伴派”——每一类观众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国家队健儿的支持与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多样化的平台功能为奥运会观众带来了更多选择和互动的机会,助威曲、直播+点播和多路解说等功能满足多元化用户的观赛要求;不同平台齐头并进,共同搭建奥运会观众情感共鸣的社交渠道。用户画像篇万众瞩目,全民热衷的体育盛会超越性别、年龄和地域界限,奥运成为真正的全民赛事奥运会观众的性别分布和年龄分布更加均匀。作为大型综合类体育赛事,奥运会具有多样的赛事种类与国际化的参赛阵容,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不同地域、不同背景带来的影响,让全民共同参与到奥运赛事的观看与讨论中。全球相约、全民共享成为奥运精华之所在。奥运魅力让亲友欢聚一堂多数观众选择与家人一同见证中国健儿飒爽英姿从开闭幕式、中国队参与的比赛项目,再到其他竞技水平观赏性较高的比赛项目。57%的观众选择与家人一同见证中国队夺冠瞬间,为中国奥运健儿喝彩。25%的观众热衷于与家人观看竞技性强观赏性较高的赛事,从中获得更直观刺激的观赛体验。因此,居家观赛是奥运会观众关注比赛的主要方式。四年一赛,奥运热度只增不减多数观众养成持续观赛习惯,观看奥运用户覆盖各年龄层对多数东京奥运会的观众而言,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成为了一种象征性节日。超三成的观众连续观看了4-5届的奥运会,有18.68%的观众自人生第一次收看奥运之后就没有停止过观看奥运。从年龄段角度来看,超半数的18-24岁观众连续观看2-3届奥运会;41-60岁的中老年群体中,大多数连续观看了7届以上奥运赛事。奥运会已然成为全民参与、共情分享的标志。奥运会直播观众的特征呈现多元化态势四类人群在年龄、性别和家庭特征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奥运会直播观众的构成要素更加多元基于观看奥运会的不同目的,东京奥运会观众可分为四类:希望第一时间见证国家队夺冠的国家队铁粉,占比达57%;对观赏性强的赛事更加热衷的赛事观赏派,占比约25%;更喜欢分享赛事的精彩瞬间技术分析派,该类人群占比约12%;家庭陪伴派更倾向于为相聚观赛享受共情的喜悦而与家人朋友一同观赛,该类人群的占比约为6%。奥运会直播观众的特征更加多元,也有效地承载了体育赛事结果不定、悬念万重的价值魅力。国家队铁粉关注中国奥运健儿参赛的热门赛事国家队铁粉更倾向于只看有中国队参加的比赛,其观赛目的是第一时间见证中国队夺冠的瞬间——如乒乓球、射击等项目。该类人群更喜欢在夺冠时与家人朋友分享喜悦,在赛事失利时互相交流感受,对场外新闻和明星逸事的关注度较低。赛事观赏派关注观赏性更强的精彩赛事赛事观赏派更热衷于与家人朋友一同欣赏高技术水平、高难度的赛事表现,如体操、跳水、乒乓球等。该类人群更注重比赛过程中运动健儿的精彩镜头并为之欢呼雀跃,对赛事结果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观赏赛事重在过程,乐在其中。垂类爱好者关注自己喜爱的运动类型垂类爱好者的观赛目的是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运动类型的最高水平比赛,同时也希望通过解说了解相关运动的最新趋势与动态,进行更专业的技术分析。该类人群喜欢与家人朋友一同观赛,对运动健儿们的精彩镜头与夺冠时刻关注度较高,同时也会关注赛事结果和一些场外新闻。家庭陪伴派主要为陪伴家人与亲友而观赛家庭陪伴派希望利用好观赛的时间,增进家庭关系,享受相互陪伴的时光;同时也希望与家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明星逸事,获取更多欢乐。家庭陪伴派中女性观众占比达43.1%,对中国奥运健儿的精彩镜头和赛事结果也更为看重。一部分家长会希望通过观看中国队的比赛教育子女——对这部分用户而言,奥运会本身也是很好的爱国教育、竞技精神教育的素材。四类主张的背后是观赛心态的差异每个人都在观看奥运的过程中表达对奥运精神的理解不同人群对奥运会赛事的观看倾向和关注度各不相同。中国队的夺金热门赛事万众瞩目,但垂类运动同样收获了大量体育爱好者的关注——人们不再执着于金牌本身,而会青睐更丰富的观赛形式、更多样的赛事内容选择,享受体育竞技的过程,感受奥运精神的魅力。赛事内容篇十六天赛程,热门事件不断从金银铜牌到判罚争议,赛场内外最不缺讨论与热议的声音优先观看国家队赛事,兼顾个人偏好奥运会作为综合赛事,满足不同受众的观赛偏好超三成的国家队铁粉所有赛事都看,近半数的赛事观赏派和超过一半的垂类爱好者更热衷于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运动类型,而家庭陪伴派中有43.1%的用户主要观看中国队的比赛,比主要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运动类型的用户(32.76%)高10.34%——作为综合赛事,奥运能够满足几乎所有受众的观赛偏好。从“乒乒乓乓”到“梦之队”观众对国家队热门赛事关注度最高在赛事内容方面,奥运会观众最关注国球乒乓球、跳水和体操项目,篮球和女子排球等也名列前茅。其中尤为重要的是,18-24岁、31-40岁和51-60岁三个年龄段的用户对乒乓球的关注度最高,高于平均75.54%。25-30岁和41-50岁两个年龄段的用户对跳水的关注度最高,高于平均关注度水平。老将和名嘴成为热门解说前国家队运动员的专业解说深受欢迎在解说方面,奥运会观众更注重解说的专业性和激情,奥运冠军与前国家队运动员更加熟悉参赛对手打法,凭借其特殊身份,能够发挥更扎实的控场能力,给予观众更加真实可靠且风趣幽默的专业解说。精彩镜头与夺金瞬间成为关注热点观众对精彩瞬间的关注度高于赛事结果因此相较于赛事结果,奥运会观众更关注赛事的夺冠时刻和精彩镜头,同时也会对场外新闻和明星逸事保持关注。对于赛事观赏派和垂类爱好者而言,赛事的输赢结果已是其次,人们更关注奥运健儿在赛场上的精彩瞬间。互动体验篇直播是用户观赛强需在直播中感受赛事激烈,在回看中回味瞬间精彩80%以上的奥运会观众更热衷于观看赛事直播,在直播中充分感受赛事的紧张氛围;半数以上的中青年群体因学习和工作时间的限制,喜欢以赛事回看的形式观看赛事;与此同时许多观众喜欢通过剪切后的短视频观看赛事的精彩瞬间。而文字直播因缺乏相应的视觉冲击,在吸引力和聚焦度上存在一定的短板,使用率较低。家庭与工作场合成为观赛两大场景摆脱时间和场景限制的观赛体验成为共同诉求各个时段均有观赛的用户,但无论是一二线城市用户还是三线及以下用户,均更倾向于在18-22点观看赛事。家庭和工作地点成为用户观看赛事的主要场景。少量用户也会选择在酒吧、烧烤店等公共场所体验更浓厚的观赛气氛。另有四分之一的用户在公交、地铁等通勤交通工具上及时关注赛事情况。摇旗呐喊之余,情感共鸣至关重要不同话题引发不同平台热议奥运会观众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奥运会观赛的内容涉及赛前预测、赛中技术评论与助威、赛后对赛事结果的评价与情感宣泄,以及对奥运有关的周边八卦的讨论。直播平台的评论区成为了奥运会观众互相交流的渠道,使观赛不仅限于“观”,赛前赛后的热门话题也成为观赛中重要的一环。平台借鉴篇观赛背后的营销机会受众的广泛性与赛事的垂直性决定了不同的营销机会18-40岁用户约占70%,一线和新一线奥运会观众约占61%——多数奥运会观众消费水平处于中高水平,也是多数大众品牌营销的理想受众。一方面,奥运观众的广泛性表明奥运赛事的营销受众面较其他体育赛事更广;另一方面,垂类赛事的特征则彰显了部分赛事中定向营销的优势。文章精选(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原文👇)专题推荐游戏直播行业研究
2021年8月28日
其他

2021年中国文博IP商业化研究报告

文博IP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行业背景:近年我国政策逐渐放开对博物馆商业化的限制,持续刺激和支持文博产业化发展,同时伴随数字化技术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增强、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提高等因素,我国文博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商业化模式:本文主要聚焦四类主要的文博IP商业化模式,其中文创产品以颜值为基础,以共情力为长期价值,在电商加速发展的同时,重点布局场景化消费;文博节目平衡娱乐与专业性,创新商业变现模式,延长IP生命力,实现IP价值多次跃升;博物馆教育承接普惠式场景化教育,第二课堂规范博物馆教育健康发展,多学科拓展,有望打造新素养教育;展览服务突破空间限制,创新多元盈利模式,科技赋能场景化布展创意,优化用户体验。评价体系:IP能力值、产品开发力和销售能力是文博IP商业化的核心能力指标,但由于不同模式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差异化明显,故在各核心指标的细分维度上进一步拆解,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未来趋势:展望未来,供给与需求双向提升,将共同加速文博行业爆发拐点;发展复合型博物馆业态,打造新型城市第三空间将成为行业的重点方向;未来不同模式下都将加速构建IP符号,打造各自特征鲜明的差异化文博IP;为优化产业结构,未来需要整合行业资源,统一IP出口,打造产业平台。中国文博IP商业化概论中国文博IP商业化概况中国文博IP商业化模式当增强文博IP经济价值,将其进行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典型模式:商品开发、文化服务和空间运营,其中商品开发可以分为以文创产品为代表的实体产品,和以影视文娱节目为代表的虚拟产品;文化服务包含了博物馆教育、出版业务和博物馆讲解等;空间运营是主要包括以快闪展、在线看展和创意数字展等为代表的展览,和博物馆场地出租。中国文博IP商业化发展驱动力政策放开商业化限制,刺激和支持文博产业化发展博物馆集文物收藏、研究、保护和传播于一体,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抓手,近年国家政策也在不断支持构建更加多元、丰富和开放的博物馆体系,文化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会。博物馆商业化从2015年开始得到明确支持,随后历年国家出台了“资金支持、放权支持、技术支持、立法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利好政策,鼓励文博产业商业化规范发展。中国文博IP商业化发展驱动力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加强,中国IP商业化进入发展机遇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生态,近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一方面从政策上我国逐渐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另一方面从社会认知上,我国企业也更多利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身权益。可以看到从2015年到2020年国家版权登记数量年复合增长率达25%,从作品著作权分类占比看,影视作品和美术作品占比不断提高。对于博物馆来说,突出表现为较高商标注册量背后的多领域商标覆盖,以及各家不同领域版权占比的差异化所代表的商业化发展战略。中国文博IP商业化历程分析文博IP商业化渐步入政策+科技双推动时代,发展空间巨大我国博物馆商业化早在“馆内商店”业态中就已经开始了,但从2008年开始,以故宫淘宝为代表的新文创引爆了社会热点,我国博物馆IP商业化的概念才开始出圈发展,并初步展示其商业价值,我国开始进入博物馆商业化的萌芽期;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数字科技应用加持,我国博物馆在数字化、文创、影视及教育等领域都进行了探索,并逐渐证明了文博IP巨大的商业化能量,2020年在双循环经济背景下,文博与消费结合更加紧密,行业进入了加速发展期。如今各博物馆在消费场景和商业模式方面都在不断创新,为未来文博IP商业化发展开拓更多可能性。中国文博IP商业化模式分析中国文博IP商业化产业图谱中国文博IP商业化产业链结构分析行业整体仍在培育期,初步搭建起产业链结构我国文博IP商业化产业链上游是以博物馆为代表的IP持有方,中游是IP运营方,下游是渠道方,最终触达观众,在文博IP商业化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以行业协会、版权服务和科技服务为代表的支持方,这些角色共同构成目前主要的文博IP商业化产业链结构。目前但对于上游博物馆来说,IP商业化的核心不仅在于其收入规模,更在于IP传播力和社会价值;由于中游运营方对上游IP方资源依赖较强,且整体市场仍在培育期,运营方一方面仍处在小而美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呈现出依托其他行业龙头企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对于渠道方来说,爆款IP天然具有吸粉能力,未来渠道的竞争除了IP资源外,还在于如何培育渠道用户对IP的认可度,扩大文博IP声量。商品开发典型模式分析:文创产品产品销售:电商加速发展,场景化消费未来可期文化产业革新常伴随新内容、新人群、新渠道、新技术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博物馆文创也是乘中国电商之风破圈发展。故宫博物院最早通过合作授权模式于2008年开设了故宫淘宝电商店,推出多个爆款产品引发社会热议。近年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相继通过授权和直营等模式加速发展电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淘宝天猫共有46家国内外博物馆店铺,但博物馆文创和文旅场景联系紧密,结合对文化的理解和体验,更能激发购买欲望,这也使得场景化消费成为重要的销售渠道,未来场景化消费不仅局限于线下博物馆内,一方面还应加速线上和线下融合,打造新的场景化消费渠道,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产品和营销模式创新,打造新的场景化消费选择。商品开发典型模式分析:文创产品授权衍生:IP跨界授权多点开花,创新与年轻人对话方式据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年度被授权商品零售额11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授权金41.5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授权市场IP品类中艺术文化占比达18.7%,较2016年上涨8倍,调研中2020年有41.6%的95后消费者年度购买授权产品或IP主题体验4-6次,92.9%的95后消费者购买授权产品的价格高于同类产品,IP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强。近年博物馆IP加速跨界创新,通过授权、联名等方式触达更多用户,在提振消费的同时,增加与用户的互动与曝光,特别是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从而塑造更有价值的IP品牌。商品开发典型模式分析:影视文娱节目文博节目平衡娱乐与专业性,爆款节目策略助力续集长青近年来,文博类影视节目不断创新文化呈现形式,以形式新颖、富有创意的内容为引子,依托互联网平台和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与新媒介不断融合,引导观众参与节目讨论和实时互动,观众身份从内容的被动信息接收者变成信息发布和主控者,进一步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从近年具有代表性的三部作品来看,其通过鲜明的节目特点、多元的商业化探索和新融媒体运营创新玩法等实现了单IP文博作品连续爆款。商品开发典型模式分析:影视文娱节目创新商业变现模式,延长IP生命力,实现IP价值多次跃升近年影视文娱节目单一的IP授权或文创开发模式正在过度消耗粉丝价值,文博主题的影视文娱节目正在积极创新商业变现模式,首先通过以文博IP为主题或创作素材,打造影视文娱节目IP,再通过探索影视文娱节目的商业变现模式,进行文博影视文娱节目IP的再创作,如通过音乐创作、落地线下展览等,形成新的跨界文博IP。以《国家宝藏》为例,其利用“戏剧化”的形式演绎了国宝的前生今世,并开展了多方面的IP商业化探索,能够不断丰富IP内容输出,满足用户需求,高频触达用户,从而延长IP生命力的同时实现了IP价值的多次跃升。文化服务典型模式分析:博物馆教育馆校合作,建立第二课堂,规范博物馆教育健康发展目前中国博物馆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显著变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发受到重视,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也在进一步加深,博物馆教育行业发生了从零散到系统,从馆内到校内,从单一到丰富的多重变化趋势。博物馆是传播文化,开拓学生视野的重点场所和学习资源,但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博物馆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面对集中且量大的学校教学需求,如何能够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规模化输出博物馆的学习资源,将是馆校合作的重点方向。文化服务典型模式分析:博物馆教育博物馆教育强延展性,多学科拓展,有望打造新素养教育博物馆是保管、研究和传播珍贵文化的集中地,文化包罗万象,博物馆所拥有的教育内容具有强延展性,是一个融合学科,可以涉及到历史学、美学、语言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等等,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当下,博物馆教育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不仅可以创造更多元学习模式,且能够充分代表新一代的更具有竞争力的素养教育,其中线上博物馆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正逐渐从侧重科普性质的“知识付费”向成体系化的“在线课程”发展,未来有望开辟一种新的在线教育品类。空间运营典型模式分析:展览服务文博IP出圈,展览突破空间限制,创新多元盈利模式展览是博物馆的基础功能之一,近年博物馆展览数和参观人数都呈现持续性的向好发展态势,虽然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锐减,但根据携程数据,2021年上半年,通过携程平台预订博物馆门票的游客人次,相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75%。随着文博IP受到更多用户喜爱,展览作为博物馆空间运营的重要模式,陆续展现出新展览方式、新营销渠道和新商业化场景,一方面科技赋能,打造了更加多元的展览形式,如线上直播看展,带来新社会热点;另一方面文博IP圈粉能力让其拥有更多展示空间,在商场、学校、社区等地举办的创意展览呈现出“跨界融合、形式多样、主题突出、互动体验”等特征,这些不仅拉近用户与文博的距离,同时创造了更多文博展览变现新模式,如直播带货、展览体验、跨界营销、展览版权收入等,未来展览本身有望成为新的IP品牌。空间运营典型模式分析:展览服务在线看展加速文化传播与产品创新,博物馆从复苏走向变革博物馆展览是把某一主题或思想通过一系列相关文物传达给观众,传统展览多是在馆内通过文物陈列来传达展览思想,但有较大的区域地理位置限制和内容展示程度的局限性,目前通过创新科技赋能新场景创意展览,如线上看展,扩大用户群;AR、VR、MR等新技术应用,提升互动体验,丰富展览形式;基于位置的智能语音导游导览更加智能的提升用户服务效果,未来对于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来说,新奇的线下娱乐体验将更有吸引力。空间运营典型模式分析:展览服务科技赋能场景化布展创意,优化用户体验博物馆展览是把某一主题或思想通过一系列相关文物传达给观众,传统展览多是在馆内通过文物陈列来传达展览思想,但有较大的区域地理位置限制和内容展示程度的局限性,目前通过创新科技赋能新场景创意展览,如线上看展,扩大用户群;AR、VR、MR等新技术应用,提升互动体验,丰富展览形式;基于位置的智能语音导游导览更加智能的提升用户服务效果,未来对于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来说,新奇的线下娱乐体验将更有吸引力。不同模式的能力评价体系和发展指引中国文博IP商业化能力评价体系文创产品锚定不同目标用户,定位差异化商业路径如今文创行业的竞争已经由点到面,不再仅局限于单一产业链维度,而也要从IP实力、产品开发、销售等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和评估。从故宫文创到考古盲盒,文博IP文创产品受众从垂直细分人群开始向更广大文化用户渗透,但因两类用户对IP和产品的认知、需求、消费行为的差异化,从而为行业玩家提供两类商业化发展策略,两种发展策略在三个维度上的评估指标也略有不同。总结来说,定位大众用户的文创产品可以重点打造规模经济优势、提高爆款概率,充分利用渠道和营销势能;而定位细分用户的文创产品则可以重点发展利润经济优势,提高品牌利润率和溢价,持续维护用户黏性,拓展变现模式。影视文娱节目文博内容影视化,严肃艺术与文化娱乐双向开花纪录片是文博IP常规的影视化产品,但近年随着新用户、新媒介、新思路的出现,文博类纪录片也愈发推陈出新,在平衡文化内容专业性的同时兼顾娱乐性,并加强对融媒体等新媒介的运营能力,从而不断创作爆款作品,引发社会讨论,这也为优质文博纪录片提供新版权分发机会。除了常规纪录片外,节目创意的提高也催生了文博综艺节目的发展,通过创新节目形式,将具有内涵和调性的IP进一步拓展和演绎,在严控文化影响力,传播正能量的同时,探索更多节目IP商业化生态,扩大文博IP价值。博物馆教育挖掘文博IP教育属性广度和深度,实现博物馆教育品类拓荒文博IP具有很强的教育内容和范围,同时也具备多学科、多领域、多人群的兼容和覆盖性,对于博物馆教育来说,要重点评估文博IP对教学目标的匹配度和对教育产品推广的支持和赋能力;目前博物馆教育仍是初期阶段,行业玩家在产品开发阶段要深挖IP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建立起博物馆教育的体系,为实现规模化做准备;同时在销售端,市场仍需教育,第一批行业玩家将通过寻找流量“洼地”,实现博物馆教育品类“拓荒”。展览服务以人为本,将展览内容和服务与商业化有机结合展览的商业化运营能够有效为文博产业健康发展注入资金支持,如今随着年轻一代逐渐成为文博展览的主力和新生力量,文博展览服务也需要转变运营思路,以年轻化心态实现优质展览内容、服务和商业化的有机结合。评估展览服务主要可以从文博IP、策展开发和展览商业化三个方面,包括重点评估文博IP的粉丝力,策展创意及商业化结合度,展览是否“有颜还要有料”,以及对于票务销售及热点营销等商业化运营能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供给与需求双向提升,共同加速文博行业爆发拐点展望未来我国博物馆产业发展的底层驱动力走向,将呈现供给与需求双向提升的加速发展阶段,行业拐点有望在此背景下加速到来。一方面,在供给侧,近年我国博物馆业扩容提质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数字化应用逐渐进入深水区,在“战略高度、底层技术、平台中心和落地保障”等方面都有重点布局。另一方面,在需求侧,由“国风文化、产业创新和教育改革”三者构成的新增长引擎,将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博物馆IP受众的基数和消费意愿。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发展复合型博物馆业态,打造新型城市第三空间随着用户对博物馆的接受度提高,以及围绕博物馆IP所延展的消费方式的供给增多,未来博物馆将能够朝着复合型功能场景发展,博物馆除了展览、教育、研究等核心功能外,对于观众来说,通过在博物馆中购买文创产品、欣赏影音作品、硬软件互动、体验特色活动、品尝博物馆主题餐饮等,真正感受博物馆文化的魅力,享受新型城市第三空间。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整合行业资源,统一IP出口,打造产业平台目前我国大部分博物馆因自身公立属性,缺乏足够的IP商业化落地资金,以及充足的人员储备,近年商业化公司入局文博产业,发挥自身行业优势,从不同模式探索文博IP商业化道路,对于博物馆来说,一方面要迎接巨大机会,另一方面因缺乏文博IP架构式统筹规划,造成了单一文博IP商业化呈现分散化、碎片化情况,未来博物馆作为IP的出口及把关者,需要重点梳理出标准化流程,合理利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尽快打造出平台优势,实现IP商业化的最大魅力。文章精选(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原文👇)专题推荐游戏直播行业研究
2021年8月27日
其他

2021年中国白领人群消费及职场社交研究报告

食品饮料行业营销👇点击阅读原文免费查看及下载34页PDF高清完整版报告
2021年8月24日
其他

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基础层行业研究报告

人工智能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算力、算法、数据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基于此,艾瑞定义人工智能基础层是支撑AI应用模型开发及落地的必要资源,主要包括智能计算集群、智能模型敏捷开发工具、数据基础服务与治理平台三大模块。发展人工智能基础层可多环节提效AI技术价值的释放,解决需求方人工智能生产力稀缺问题,且依托AI基础层资源,AI企业可有效应对下游客户的长尾应用需求,将其高频应用转化为新主营业务,寻找业务增长突破点。此外,基础层工具属性标志着AI产业社会化分工的出现,AI产业正逐步进入各产业深度参与、双向共建的效率化生产阶段。据艾瑞测算,2020年人工智能基础层市场规模为497亿元,为AI产业总规模的33%,AI芯片的高增长是产业规模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未来,伴随各行业智能化转型的迫切需求,艾瑞认为人工智能基础层的各模块工具有望走向集约型的生产模式,更多企业将自研开源框架,国产的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等软件配套设施将稳步崛起,算力模块的智能服务器国产化率也将逐步提升。人工智能基础层概念界定人工智能基础层定义支撑各类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与运行的资源和平台算力、算法、数据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据此,人工智能基础层主要包括智能计算集群、智能模型敏捷开发工具、数据基础服务与治理平台三个模块。智能计算集群提供支撑AI模型开发、训练或推理的算力资源,包括系统级AI芯片和异构智能计算服务器,以及下游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智能模型敏捷开发工具模块主要实现AI应用模型的生产,包括开源算法框架,提供语音、图像等AI技术能力调用的AI开放平台和AI应用模型效率化生产平台;数据基础服务与治理平台模块则实现AI应用所需的数据资源生产与治理,提供AI基础数据服务及面向AI的数据治理平台。AI基础层企业通过提供AI算力、开发工具或数据资源助力人工智能应用在各行业领域、各应用场景落地,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人工智能基础层价值AI基础层是支撑AI应用模型开发及落地的必要资源开发一项人工智能模型并上线应用大致需经历从业务理解、数据采标及处理、模型训练与测试到运维监控等一系列流程。过程中需要大量的AI算力、高质量数据源、AI应用算法研发及AI技术人员的支持,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用户并不具备在“算力、数据、算法”三维度从0到1部署的能力,而财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亦需高性价比的AI开发部署方案。依靠AI基础层资源,需求企业可降低资源浪费情况、规避试错成本、提高部署应用速度。作为支撑AI模型开发及落地的必要资源,AI基础层可在多环节提效AI技术价值的释放;其工具属性也标志着AI产业社会化分工的出现,AI产业正逐步进入低技术门槛、低部署成本、各产业深度参与双向共建的效率化生产阶段。人工智能基础层进阶之路粗放式单点工具向集约型、精细化资源演进智能化转型趋势下,企业部署AI项目的需求正经历着变化,对数据质量、模型生产周期、模型自学习水平、模型可解释性、云边端多样部署方式、人力成本及资金投入、投资回报率等的要求都逐步走高。在上述需求特点及自动机器学习、AI芯片硬件架构等技术发展的共同推动下,AI基础层资源的整体效能水平也在不断进化,以有效降低需求企业的AI开发成本。大致涵盖相互交融的三个阶段:雏形期,算法/算力/数据各模块多为粗放式的单点工具,新兴产品及赛道逐步出现;快速发展期,各赛道活跃度显著提升,参与者积极探索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基础层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资源价值凸显;最后则向成熟阶段过渡,各赛道内企业竞争加剧,逐步跑出头部企业。同时各赛道间企业生态合作增多,一站式工具平台出现。人工智能基础层需求篇基础层初步成型是AI产业链成熟的标志基础层资源促进AI产业链各环节价值传导顺畅、分工明确现阶段,已初步成型的AI基础层资源可有效缓解下游行业用户逐渐增长的、从感知到认知多类型的AI应用模型开发及部署需求。细看基础层内部,一方面,数据资源、算力资源和算法开发资源三者之间的分工更为明确和有序。数据基础服务及治理平台企业为AI产业链供应数据生产资料;智能计算集群产出高质效的生产力;智能模型敏捷开发工具则负责模型开发及模型训练等,输出AI技术服务能力,提高AI应用模型在各行业的渗透速率与价值空间。另一方面,基础层厂商的数量保持增长、厂商业务范围持续扩大,可提供专业定制化或一站式的基础资源服务。由此,基础层完成AI工业化生产准备,通过直接供应和间接供应的形式,将基础层资源传送到下游的AI应用需求端,产业链向顺畅的资源输送及价值传导方向演进。AI基础层解决人工智能生产力稀缺问题基础层资源缓解甲方在对待人工智能投资上的“矛盾”根据艾瑞2020年执行的CTO调研,2019年超过51%的样本企业AI相关研发费用占总研发费用比重在10%以上,2020年65.9%的企业AI研发占比达到10%以上。一方面是甲方企业不断增长的对智能化转型的强劲需求,一方面则是在AI应用开发与部署过程中企业普遍面临的数据质量(49%)、技术人才(51%)等基础资源配置难点。且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可以完成AI项目实施前设定的全部投资回报率(ROI)标准,因此甲方企业在投资AI项目时相对审慎。AI基础层资源则可有效缓解甲方利用AI技术重塑自身业务时的投资矛盾,提升模型生产效率,降低部署成本:数据资源集群具备数据采标与数据治理能力,且一站式的数据平台可对实时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数据利用率;高效的AI算力集群与调度系统可满足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降低总拥有成本(TCO,TotalCost
2021年8月23日
其他

2021年中国智慧菜场行业研究报告

智慧菜场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中国生鲜零售市场持续稳定增长,菜市场是最大的生鲜零售渠道,占比达56%生鲜零售行业规模有着万亿级别的市场体量,2020年中国生鲜零售市场规模超5万亿元,生鲜产品作为我国的基础消费品之一,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提高,艾瑞预计未来生鲜零售市场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25年中国生鲜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6.8万亿元。菜市场是最大的生鲜零售渠道,2020年中国菜市场生鲜零售占整体生鲜零售的56.0%。菜场智慧化改造进程不断提速,智慧菜场市场规模快速扩增菜市场作为政府大力扶持的“民生工程”,是社区零售的主流业态之一。当下全国有近4万个菜市场,菜市场总规模超3万亿,菜市场数字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引互联网平台及连锁商超纷纷入局,打造数字化菜市场,2020年智慧菜场规模在138亿左右,随着互联网及技术的发展,智慧菜场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智慧菜场进入快速发展期,艾瑞预计2025年智慧菜场规模预计可达到6004亿。未来3-5年智慧菜场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低线城市将成为智慧菜场改造重点区域近年来,在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的浪潮下,生鲜零售数字化进程加速,作为我国最大的线下生鲜零售渠道,菜市场数字化转型趋势已势不可挡,艾瑞预计未来3-5年,中国智慧菜场行业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菜市场的数字化渗透率将持续增长,艾瑞预计,智慧菜场的整体渗透率将由2020年的0.4%快速提升至2025年的14.6%。智慧菜场行业发展背景中国智慧菜场行业发展背景中国生鲜零售市场持续稳定增长,2020年规模超5万亿作为民生消费的刚需行业,生鲜零售行业规模有着万亿级别的市场体量,近年来,中国生鲜零售市场保持稳步增长,2020年中国生鲜零售市场规模超5万亿元,生鲜产品作为我国的基础消费品之一,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提高,艾瑞预计未来生鲜零售市场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到2025年中国生鲜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6.8万亿元。菜市场是最大的生鲜零售渠道,渠道占比超五成从生鲜零售渠道来看,菜市场是最大的生鲜零售渠道,2020年中国菜市场生鲜零售占整体生鲜零售的56.0%。从不同级别城市来看,一二线城市菜市场生鲜零售占比相对较低,三线城市菜市场生鲜零售占比达59.6%,四线及以下城市菜市场生鲜零售占比达69.1%。菜市场数量近4万个,市场较为分散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有39397个菜市场,其中成交额在亿元及以上的菜市场数量仅有1430个,占比仅为3.6%,市场较为分散。从产权所有者来看,一般分为国有(一般为当地的农贸市场管理中心或市场服务中心)、个人或民营企业所有、集体所有,当下集体所有和国有菜市场在逐渐减少,民营的菜市场逐渐增多,菜市场产权分散度高,连锁经营少。菜市场零售规模不断增长,未来仍有增长空间2020年中国菜市场零售规模为30810亿元,受2020年初疫情影响,2020年菜市场零售规模增速仍保持正向增长,但相较于前几年来说,增速处于较低水平。随着菜市场的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升级,艾瑞预测未来一段时间菜市场将保持稳步增长,到2025年,菜市场零售规模将达到41083亿元。未来菜市场零售规模持续增长的原因:1)菜市场是民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社会和国家对农贸资源调配的基础作用,更关系着市民的菜篮子,具有较强的民生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2)国家及地方政府鼓励菜市场智慧化改造,而菜市场数字化升级既可以升级菜市场软硬件设施,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也可以通过增加菜市场线上销售渠道,使消费者采购更加便利,因此未来菜市场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主要原因之一。菜市场发展存在多种问题,智慧菜场是改善问题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菜场具有以下问题,首先菜市场商户数量庞大,商品种类众多,经营者对菜市场配套设施和环境改造投入低,导致菜市场的环境“脏乱差”;其次,菜场整体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低,制约了市场方对商户、商品的有效管理;最后,由于菜市场商品过多繁杂,市场方的监管没有办法一对一的实行,没法保证食品的来源渠道,大部分菜市场尚未建立完善的产品溯源管理,导致食品的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上述难题都推动着菜场智慧化改造进行提速。中国智慧菜场行业发展驱动因素政策驱动:国家多项政策扶持,菜市场智慧化改造已成必然趋势需求驱动:消费升级,消费者对菜市场整洁、便利性及智慧化升级需求强劲农贸市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重要场所。近年来,传统农贸市场相对于日益发展的需求没有很大的提升,矛盾、弊端日益凸显,消费者对菜市场的要求逐步提高。从消费者对菜市场未来发展的期待调研结果来看,消费者对菜市场整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服务的便利性、食品安全保障以及提供送货上门的O2O服务等需求较为强烈。智慧菜场行业发展现状中国智慧菜场行业产业链图谱中国智慧菜场行业发展历程智慧菜场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2009年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实施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的通知》开展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试点,菜市场的建设开始有统一标准的规章制度。2016年,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农贸市场是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环。在国家及各省市政府的政策及推动改进下,各地菜市场纷纷开始落实智慧菜市场改革建设,智慧菜场行业进入探索期。在这一阶段,菜市场数字化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传统菜市场通过融入互联网技术、软硬件升级等方式进行提升改造;第二种是线下商超打造的“超市+市集”形式新型菜市场业态;第三种是菜市场通过上线O2O平台(如美团外卖、京东到家、饿了么等),为消费者提供线上买菜到家服务。2021年多家互联网平台如京东、每日优鲜等入局打造智慧化菜场,随着互联网及技术的发展,智慧菜场的渗透率不断提升,智慧菜场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智慧菜场行业发展现状数字化改造已渗透到菜市场采购销售的每个环节传统菜市场一般都有空间布局不合理、采购销售环节冗长、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随着互联网及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政府及企业等各方力量都在积极推动优质菜场“触网”,推进传统菜市场数字化改造,实现菜市场供应链数字化、用户数字化、交易数字化。智慧菜场改造升级之后,菜市场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通过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消费者可以通过溯源小票二维码追寻菜品的各级流通安全。商户通过智能收银系统实时采集的交易数据,可以精确的掌握经营数据。市场管理方也能通过数据了解市场的运转情况,以便实时做出调整,往良性方向发展。菜市场万亿规模引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打造数字化菜场菜市场作为政府大力扶持的“民生工程”,是社区零售的主流业态之一。当下全国有近4万个菜市场,菜市场总规模超3万亿,菜市场数字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引互联网平台及连锁商超纷纷入局,打造数字化菜市场。当下京东、美团和每日优鲜等互联网平台分别通过数字化改造末端销售环节供应链、菜场代运营以及整包改造菜市场等方式对菜市场进行数字化升级;连锁商超如华冠超市、永辉超市、超市发等线下商超通过打造“社区新型市集”新业态布局智慧菜场业务;此外,一些区域/地方性数字化菜场玩家如万有集市、中渼市集、中原老集市等依靠其地域优势打造数字化菜场。中国智慧菜场行业规模随着菜场智慧化改造进程不断提速,智慧菜场市场规模快速扩增菜场作为我国社区零售的重要场所,亦是民生基础设施工程,其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每日优鲜等开始尝试通过获得土地经营权的方式来承接菜场运营权从而对菜场进行整体智慧化改造,未来随着零售数字化进程逐步由便利店商超向菜场发展,智慧化菜场这一具有大量改造基数、多种智慧化服务方式和广阔发展潜力的智慧零售新业态的发展前景广阔,艾瑞预计,智慧菜场的整体渗透率将由2020年的0.4%快速提升至2025年的14.6%。2020年智慧菜场市场规模在138亿左右,而2025年这一规模预计可达到6004亿,CAGR为112.5%。智慧菜场行业典型企业案例每日优鲜从前置仓即时零售到赋能菜市场、商超、本地零售商,每日优鲜打造社区零售数字化平台作为前置仓模式的首创者,2021年每日优鲜宣布其愿景为“成为中国最大的社区零售数字化平台”,为社区零售板块的商超、菜场和本地零售商数字化赋能。就数字化菜场而言,每日优鲜通过数字化改造,菜市场不再只是简单的交易场景,而是一个集食品、餐饮、娱乐、服务、健康为一体的社区MALL。同时,每日优鲜提供的虚拟云超业务,还可以为菜市场拓展线上渠道。截至2021年4月30号,每日优鲜已在全国8个城市中运营27个智慧菜场,未来还将落地更多城市。布局多线城市,以数字化能力赋能传统菜市场当前,每日优鲜的前置仓即时到家业务正在一二线城市持续布局。同时,每日优鲜对覆盖更多城市层级的传统菜市场采取数字化改造策略。与很多智慧菜场玩家不同的是,每日优鲜的智慧菜场业务采取整包改造的方式,即与菜市场产权方签订10-20年长期的承包协议,通过升级菜市场的硬件基础设施、丰富菜场业态,为商户提供深度化增值服务、扩展线上购买渠道等赋能方式改造传统菜市场。作为有着丰富生鲜运营经验及数字化能力的企业,每日优鲜不仅拥有较强的生鲜源头直采供应链能力,在对商户数字化赋能之外,还有商品层面的支持能力;此外根据其多年的数字化经验也可帮助菜市场商户挖掘更多用户需求、增加交易触点,以满足更多用户价值的方式“经营用户”,助力菜市场及商户降本增效。智慧菜场行业发展趋势中国智慧菜场行业发展趋势未来3-5年智慧菜场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当下生鲜电商行业发展“风生水起”,但未来仍旧不能取代菜市场在生鲜零售中的地位,原因在于菜市场是最基本、“最接地气”的保障民生场所,是城市的文化符号,而菜市场富有烟火气的体验是互联网买菜平台做不到的。近年来,在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的浪潮下,生鲜零售数字化进程加速,作为我国最大的线下生鲜零售渠道,菜市场数字化转型趋势已势不可挡,艾瑞预计未来3-5年,中国智慧菜场行业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菜市场的数字化渗透率将持续增长,通过技术水平和数字化能力拓展线上渠道、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缩短供应链条,提高供应链效率、完善菜市场数字化经营能力等是菜市场主要升级方向和提质增效的核心手段。低线城市将成为智慧菜场改造重点区域当下,就一二线城市而言,前置仓、店仓一体化等生鲜零售新业态不断扩张,生鲜食品的消费场景愈发多元化,生鲜零售新业态分流了一部分菜市场的消费人群,此外,北京上海等城市菜场改造开始时间较早,目前已经有一定数量的菜市场已经进行了清退、标准化升级。对于低线城市来说,首先,下沉市场人群基数大,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其次目前生鲜新模式、新业态尤其是即时生鲜零售尚未再下沉市场普遍布局,短期来看生鲜电商下沉有一定难度,生鲜零售线上渗透率低,菜市场仍是低线城市最主要的生鲜零售渠道,低线城市具有很大的菜市场改造空间,因此未来低线城市将是数字化菜场改造的重点区域。文章精选(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原文👇)专题推荐电商营销市场研究
2021年8月21日
其他

2021年中国游戏直播行业研究报告

游戏直播丨洞察报告核心摘要:行业监管:游戏直播反垄断靴子落地,虎牙和斗鱼被依法禁止合并。游戏直播行业将在更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政策指引下,继续稳步健康发展。市场规模:2020年中国整体游戏直播市场规模达到343亿元。更多企业游戏直播相关业务的发展,将给游戏直播市场带来新的竞争活力和发展空间。平台生态:游戏直播相关平台发力建构全面的内容生态,打造“直播+视频+社区”流量闭环模式,进一步提升平台用户粘性和活跃度。社会责任:在游戏直播相关企业用户影响力快速提升的同时,相关平台以“直播+公益”模式践行社会责任,传播社会公益,让游戏直播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中国游戏直播行业概况中国游戏直播行业发展概况行业在政策严格监管下稳步发展中国游戏直播市场规模整体规模超340亿,市场增速开始趋缓2020年中国游戏直播市场规模达到343亿元,在虎牙、斗鱼等头部平台增长的带动下,市场仍保持着一定的增速,并预计在2021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430亿元。随着哔哩哔哩、快手等视频平台游戏直播业务的快速发展,仅统计游戏直播平台收入的方式不能确切反映出游戏直播在国内的发展状况,更多视频平台的游戏直播内容带来的收入应当被纳入统计范围。这些平台游戏直播业务的快速发展,将给游戏直播市场带来新的活力。中国游戏直播用户规模疫情带来的用户增速开始回落2020年,中国游戏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55亿人,较2019年同比增长18.3%。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疫情中带来的用户增量有所回流,整体用户增速逐渐趋缓。从用户观看游戏直播的方式来看,移动端用户渗透率已超过80%,未来移动端的发展将是游戏直播平台的重要方向。中国游戏直播产业链中国游戏直播行业图谱中国游戏直播行业发展现状中国游戏直播行业整体发展现状
2021年8月21日
其他

2021年中国企业级无代码开发白皮书

无代码开发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近年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与底层技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软件开发模式已无法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企业业务诉求,而IT人才贵、易流失,传统信息化建设低质低效,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始终辖制着软件产业的创新发展。聚焦软件开发模式变革,数睿数据联合艾瑞发布《定义软件开发新模式-2021年中国企业级无代码白皮书》,共同探讨中国软件产业变化及企业应对之策。变革:企业级无代码是围绕样式、逻辑、数据,软件开发生产力工具的创新,通过推动产业分工、商业模式、开发模式及流程、开发者角色的变革,带动软件工程跨越式发展。未来:随着AI、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加深应用,无代码平台生态体系及行业标准不断完善,实现全民创新开发指日可待。定义:企业级无代码溯源:低/无代码演进甲乙方诉求和技术进步共同促进低代码不断演进低代码由Forrester于2014年提出,但其理念并不新鲜,实际上从纸带打孔、到汇编语言、到高级语言,再到各种IDE、各种框架,人们始终在试图屏蔽底层的复杂性与难以理解性,通过归纳、抽象、封装,进而通过点拉拖拽及少量代码来快速完成应用程序的开发。早期的Access数据库、QuickBase、PowerBuilder等,其实都可以看作低代码的雏形。因客户需求和底层技术的不断变化,低代码形态也随之变化,例如Dreamweaver等所见即所得的网页三剑客,作为低代码的一种形式,风光一时,但随着B/S架构的兴起、前后端的分离以及网页程序化,其风光不再。当下,低代码应当是指云原生的、可水平扩展的应用程序开发平台(APaaS)。无代码是指不需任何代码的应用程序构建方式,既可看作低代码的子集,也可看作低代码的高级形式。演进:驱动模式围绕着样式、逻辑、数据,低/无代码产品不断朝无码化演进低/无代码平台是软件开发生产力工具,其产品形态、驱动模式的变革都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需求下的产物,反映出大众对于“从何处入手”才能赋予工具软件更高价值的诉求;是围绕着样式、逻辑、数据,在追求极致无码的进程中,将业务逻辑转变为编程语言,再抽象成为面向大众,普适易用、图形化、可视化产品的一次次尝试。三种驱动方式特点鲜明,与其所承载的低/无代码产品形态一样,将在较长时间内具备一定的市场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数据驱动的企业级无代码改变以往业务需求与编程逻辑的对接方式,使得生产方式本身发生变化:从原先先生产代码,再对接业务需求,转变为以不生产代码的方式直接对接需求;无需对业务逻辑做过多抽象来适应编程语言,而是让程序主动适应业务诉求,省下中间过渡成本,大幅降低学习及技术门槛,让普通人也能“所想即所得”。定义:企业级无代码兼具企业级和无代码双重属性在传统IT开发思维下,低代码尤其是无代码只能适应较轻的场景,难以担当企业级软件开发的重任。这是因为,不管是表单驱动还是模型驱动,尽管都是具体问题的一定抽象,但抽象仍然不彻底。当抽象不彻底时,其可迁移性和普适性便不足,从而使得在软件开发中捉襟见肘、四处碰壁。只有在表单、工作流、权限等基础上再度抽象,将其“无差别”看作数据时,才可使得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基于数据驱动的无代码,可满足大多场景下企业级IT软件开发需求,因此具有企业级和无代码的双重属性。核心能力:技术指标大数据量、高并发,完整覆盖软件开发全周期核心能力:需求端无码化推动企业系统构建效率、创新能力成倍提升早期,中国信息化建设主要借鉴欧美国家成功经验,随着信息化建设迈入数智化发展阶段,创新变得愈发重要。低/无代码解放沉重繁杂、冗余低质的开发工作,激活包括IT人员在内所有人的创新潜能;在成倍提升企业系统建设效率的同时,带动需求端产品服务矩阵、商业模式创新,为企业发掘第二增长曲线。核心能力:落地应用(1/2)企业级无代码可做到数据、分析、管理及运营四域覆盖企业级无代码产品能力涉及数据、分析、管理及运营四大领域。此外,企业级客户看重安全隐私管理及生态建设。企业级无代码通过无代码IT项目生产力工具共享,在赋能合作伙伴帮助其业务去IT化的同时,延伸自身模块组件的能力及应用场景,与全行业合作伙伴、客户知识共享。核心能力:落地应用(2/2)90%+的企业级应用需求可满足艾瑞分析师认为,现阶段低代码产品已经可以覆盖95%+中小企业的场景,70%+中大型企业场景,以及50%垂直应用场景。从行业客户选型的角度来看,用户体验、成本控制以及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第二曲线、第三曲线的增长是考察的主要三大因素,项目交付的速度及质量、是否会对组织能力运作方式造成冲击则是考察的次要因素。企业级无代码以柔性数据驱动数据分析、管理及运营,不会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平滑无感的数据库切换、后台版本更新、测试运维,也最大程度保障用户体验;企业级无代码的应用助力企业自身IT系统架构的创新升级,帮助企业打造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痛点:企业软件开发困境宏观背景数字经济发展导致软件产业供需矛盾升级2000年“国发18号文”首次从投融资、税收、产业技术、收入分配、采购等多个角度给出明确的扶植手段,开启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虽然我国软件产业落后于全球软件行业发展进程,但在国家政策支持、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全球信息化、数智化发展的诉求增强的背景下,于过去二十年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往,由于行业信息化需求尚未规模化凸显,软件行业“生产者”在供需链中占据高地,对终端用户的重视程度较低,使得IT系统本身应该承载的价值模糊不清,导致软件开发的低质低效。数字经济推动我国企业由传统商业模式向数字化转型,“消费者”显然已经成为软件行业供需关系中新的主导者,只有想“消费者”所想,从终端用户入手,才能促进软件产业的良性循环。结构失衡低/中/高端人才分工及资源分配成为软件产业发展限制因素“软件蓝领”概念最早诞生于软件工程“手工作坊时期”,是大众针对软件行业快速规模化发展与IT人才供需的严重失衡的痛点所提出的,旨在借助工业化、流水线经验,利用高低端IT人才权责分离的方式,最大程度提高软件生产效率。现在,这种方式反而成为激化矛盾的导火索:①IT人才愈发昂贵:企业对高端IT人才依赖性高,无奈于我国高低端IT人才供需不平衡现状,软件企业倾向加大薪酬福利筹码吸引高端人才,人才成本攀升;②IT人才流失率变高:为了留住高端人才,企业资源严重倾向高端IT人才,中低端人才只能做重复性、低技术含量的开发工作。低薪、技术能力难以提升、职业发展天花板、与业务人员沟通滞后导致的返工都会致使低端IT人才的消极怠工、离职跳槽。长此以往,软件产业发展或陷入死循环,发展严重受限。市场&竞争力市场环境模糊多变,传统软件开发难以助力企业竞争力提升全球化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强化了市场环境VUCA的特性。现阶段,企业发展强调“以客户为中心”,需要做到对市场变化的敏捷响应,进而传导到组织架构、经营模式等环节的创新。软件企业、终端用户都希望通过数字化工具改善其服务、运营的方式,保证自身创造能力以及业务灵活性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然而,传统的信息化软件开发,更多考虑企业内部管理,对市场需求和响应速度考虑不充分,
2021年8月18日
其他

2021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研究报告

智能家居丨研究报告核心摘要:家用智能视觉系统由家用智能视觉产品和云平台两部分构成。家用智能视觉产品以主动交互方式,自主感知、采集视频流,编码传输至云平台进行分析、决策,最终返回到用户终端,实现安防预警、危险警报、休闲娱乐、便捷生活等多元功能。家用智能视觉起源于安防监控,逐步向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相较安防监控,家用智能视觉具有形态多元、低学习成本、易部署、应用价值多样化的特点,有助于缓解社会治安管理压力和家庭内部长幼抚养焦虑。根据艾瑞咨询测算,
2021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