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的会客厅

其他

告别人均百万的两人公司,一人公司也可以迷茫且坚定|100个不上班的人050

在众多英语博主中,Eric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在很多同类博主都在拼教学内容和知识干货的时候,他却常常在社交媒体表达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成长感悟”。有人不解“这个英语博主为什么整天分享自己的内心想法,图啥呢?”对此,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回复,里面说道:“写作是我的思考工具,在写作中我可以找到此时此刻的答案与内心的平和。心里冒出来的话,直接写出来,是我的敏感和天赋。对我有帮助的想法,对他人也会有帮助,sharing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100个不上班的人049:内卷时代,现代人如何在舞蹈中学会放松?

6月在厦门,我在旅居途中认识了厦门的现代舞老师Alva。介绍我们认识的网友舒怡说,Alva是她的现代舞老师,她教现代舞的方式很特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自由舞者。听说是现代舞,我便产生了兴趣。去年我在网上看过一些现代舞的片段,觉得这种舞蹈不同于市面上的大多数舞种,是一种情绪的自由表达和宣泄,也更具艺术的美感。我在杭州找了很长一段时间教现代舞的机构,却发现大部分舞房教的都是流行舞种,比如爵士、urban、韩舞等,教现代舞的少之又少。哪怕有教学的老师,看过教学视频后,感觉也不是我想学的风格。看过Alva的一些基本介绍后,我决定认识一下这位老师。Alva从小学习跳舞,10岁起便跟着舞团前往不同国家进行表演。大学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编导系,毕业后创建了环境舞蹈的即兴项目,在不同国家、城市、空间与艺术家进行跨界表演与合作,这些年,她一直在通过教学探索与挖掘肢体艺术和人文的关系。十几岁的Alva去欧洲表演她说:“我的身体是一座小岛,唯有自我坦白地起舞,让自己宽广如海洋”。我感受到她在舞蹈教学市场上的独特性,于是约好了时间去她的工作室拜访。完整版视频⬇️100个不上班的人
2023年10月4日
其他

年终企划:那些做自由职业/副业的人,今年过得怎么样?(下)

去年年底,我们在线上社群里征集厅友们的年终总结,希望大家能够用几个关键词总结自己的2022年,好好地做一次告别。最后,我们搜集了12位来自自由会客厅的厅友们的年终关键词,把这些征集来的内容做成了一期播客。之前的文章已经给大家分享了6位自由职业者/斜杠青年的一年,这篇文章,我们将继续分享剩下6位过去一年的经历。她们之中有人突然觉醒,找到了想过的生活,于是辞去工作、卖掉房子,勇敢拥抱未知和自由;有的人在种种尝试和一次次打开自己的过程中,逐渐让内心的方向清晰起来;有人畅游在书籍的世界里,捡拾前人智慧,以此成长;还有人在失业和失恋的魔幻经历里,懂得了生活的道理...音频收听方式⬇️🔍小宇宙/喜马拉雅:逆行人生or厅见自由请回答2022:12个自由职业者/斜杠青年的年终总结微信:wlz06070728公众号/小红书:画画的百里#年度关键词:觉醒辞职卖房,带着画笔环游世界hello,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
2023年1月15日
其他

2022年我只做了一件事:崩塌-重建

2022年,我重置了自己的内在系统。人的系统,应该关乎这个人的底层价值观与信念感。而我的价值观在今年发生了一次地震式的动荡。我前所未有地开始关注政治、历史、宗教和信仰。人在什么时候会突然关注这些?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以为的常识失常了,我坚信的东西坍塌了,我不曾意识到的问题开始变成问题了。世界的无常一次次倒逼我向内问寻: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自由职业的终极形态是什么?

上周有一个厅友在会员群提问:“自由职业是不是一种过渡阶段,最后要么回归组织,要么走入创业?”大家就这个话题展开了一番讨论,延伸出了非常多有意思的观点:“自由职业和创业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很多自由职业者不愿意创业?”“自由职业发展稳定以后,有哪些新的形态?”这个话题正好跟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相关,就想借此机会好好梳理一下。群聊记录
2022年12月15日
其他

给所有想辞职的人一个大胆的建议

每年年底一波离职潮,但今年这个市场环境就别冲动了吧。其实一直不鼓励大家为了“逃避”职场而离职,职场上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否则带着旧的问题进入新的状态,之前的问题依然会出现。今天的文章来自风变,合作很多次了,他们这个月的又要开始了,想构建一套职场「管理常识」认知体系的直接拉到文末薅羊毛。拿走不谢~前几天后台有读者说,她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做2年了,每天都很忙,事情又多又杂。​本想着多学一些东西也不是坏事,可一路忙到头来,不仅没有得到想象中那么多的收获,满腔的热情也被消磨得差不多。三天两头想要辞职,但又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可以做什么,甚至开始后悔:如果当初选择另一个行业,是不是就会好一点呢……一想到后面的路,只有「迷茫」二字横在心头。01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33岁的半退休生活,框架之外的非主流人生 |逆行人生

喜儿的人生非常“抓马”,二十多岁时闪婚闪离、负债百万,却在两年内靠做生意还清,现在和同性伴侣一起在杭州过着半退休式的生活。我问她你的职业是什么,她说“做自己”就是我现在的职业。喜儿的人生选择也在主流的框架之外,不论是选择什么样的伴侣,还是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外人眼中的她也许走上了一条框架之外的非主流道路,但在这之前,她也曾体验过“主流式”的人生。我好奇一个在年轻时经历过“财务过山车”的人,“财务自由”后如何看待“财富”。也好奇一个在生活中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如何依然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过上了轻松自由的人生。这一期节目,我们从她20多岁的婚恋选择聊到了33岁的退休生活。希望更多希望走上主流之外人生道路的朋友,看完喜儿的故事后,可以多一些勇气。本期嘉宾:王喜儿,33岁美少女,野生博主,自由职业第五年。拥有自己的护肤芳疗品牌和线上小卖部,现在的职业是“做自己”。小红书/微博:三个王喜儿,公众号:吃巴掌。⬇️完整版播客收听⬇️这一期,我们重点聊到了:人生中的三次觉醒时刻:建立自己的婚恋观、工作观和人生观如何一边工作一边探索第二职业27岁负债百万:人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还清债务后的半退休生活与财务自由现状我的职业是“做自己”林安:喜儿现在的职业非常多元,当一个陌生人询问你现在做什么工作的时候,你会怎么介绍自己呢?喜儿:我会说我在做自己,因为比较难定义我在做什么。当我们谈论职业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你可以解释为你时间最多花在什么事情上,或者说我用什么工作来谋生。如果说第一种的话,我的时间全都花在我的生活上,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对我来讲,我的职业就是做自己,这是一个很真诚的回答。但如果你问我做什么事情来谋生,因为前十年的努力有了一点点的小积累,我现在是不用为了生活而去工作的状态,严格来讲,我算是半退休的状态。如果说具体在做什么,我的职业还挺多的。比如我有自己的产品,在做一个芳疗护肤品牌和洗发水品牌。我自己的店铺还在营业,之前是做服装的,现在涉及的门类还挺多。我也有自己的粉丝和社群,在社群里也会有自己的社群团购在运营。另外,因为我的人生经历和我的一些背景,我有帮助一些想建立个人商业模式的朋友,帮他们去做一些商业模式上的服务和陪跑。但是大家更多知道我,可能是自媒体上的一个小博主。喜儿和朋友们在一起爱情和事业,都不该自我设限林安:你的人生中经历过非常多大起大落,从律师到淘宝店创业做生意,再到现在自由职业、半退休,一路走来你有哪些高光、至暗、觉醒时刻,想跟我们分享一下的吗?喜儿:我说3个我的觉醒时刻吧。第一个觉醒时刻是我关于爱情的启蒙。我以前没有思考过我需要跟什么样的人共度余生。可能也谈了一些恋爱,交往过一些人,我的自我设限一开始和大多数人差不多,觉得我会在30岁之前结婚,找一个跟我有共同语言、背景身份也差不多的男孩子结婚。但是在我20多岁的时候遇到了我现在的对象,我才开始思考好像性别没有那么重要。就和我以前觉得身高可能没有那么重要,长相没有那么重要,财富没有那么重要一样,性别也不是一段恋爱关系的限制。想过那个问题之后,我突然觉得我好像打开了。我会发现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过往和成长经历给我们设了一些限制,当你拿掉这些限制之后,你的选择范围其实非常大。喜儿和伴侣阿三第二,我想分享我在做生意上的觉醒。我来自湖北的一个十八线城市,我爸爸是律师,妈妈是老师,从小到大我都被教育我们家是没有做生意的头脑的。后来我自己创业的时候开始做生意,当时心里也非常的恐慌,我觉得我应该不能做这件事情,我们家也没有人做过生意,我可能不会做成。但当我真的去做了之后,发现这个事情好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我也做得还不错。我就发现原来你并不需要给自己去设这些限制。尝试过之后可能会发现做生意比上班更适合我,因为它更自由,更有主观能动性,这是我在事业选择上的一个觉醒。第三个觉醒时刻就发生在最近。我今年在读一个商学院,遇到了我人生中的又一个贵人。他是一位正在修行的年轻人,因为机缘我认识他,他又给我分享了一些书籍和他的经历。我最近看了很多关于灵性、自我成长,宗教、哲学方面的书籍。这些东西跟我以前的人生经历里很多感触结合起来了,让我原来断断续续形成的一套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连起来了。我现在再去看很多的事情,变得比以前更为平静,也更加容易快乐,这也算是一个觉醒时刻。林安:你在23岁的时候有一段闪婚闪离的经历,那以后你进入了一段长达十年的同性亲密关系,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喜儿:我当时结婚的时候刚刚大学毕业,我的很多同学会把我的婚姻定义为裸婚,我那时确实对婚姻、包括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点草率,幻想通过结婚去解决一些问题,但实际上创造了更多的问题。当时我在工作和生活上都遇到了一些问题,就想着如果我现在结婚,就有一个人跟我一起去面对这些事情,会不会比较容易一点?但并没有考虑婚姻里面最基础的2件事情:你们两个人对未来的规划是否是一致的,你跟对方是否有很好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我们两个这两点都是不太匹配的,他想要的生活跟我想要的生活不一样,我们又很难沟通,生活中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我离婚之后,有些人觉得我在婚姻里受了伤害,或者在异性恋身上得到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所以才选择另外一个方案——喜欢上同性伴侣。我并不觉得异性恋跟同性恋是对立的东西,它本质上都是恋爱。并不是我选择了一个男生还是一个女生,我选择的是一个我喜欢的人,只是这个人她刚好是个女生。其实我在结婚之前也有短暂的和同性女生交往的经历。如果说当时有一些内在矛盾的话,其实在那个阶段就已经解决了。我突破和觉醒的时刻,是我跟自己做了一场辩论,我问自己:“我究竟希望在亲密关系里得到什么?”,“我想得到的东西跟性别是绝对相关的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有时候你并不需要去选择你喜欢男生还是女生,因为你想找到一个喜欢的人就已经很难了。没有榜样,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林安:你生活中是一个挺文艺的人,但你之前也从事了一段时间律师这个职业。你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了这个职业不适合你,决定做一些其他事情的呢?喜儿:毕业之后做律师其实不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但因为我学的是法律专业,就自然而然选择了律师的工作。律师的工作我做了三年,离开律所之后的四年,我也在同一个行业里,做法务和金融类的工作。实际上我的整个职业经历有7年的时间。具体让我离开律所的一个关键节点是:有一天我看到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最厉害的人,我发现他们的生活和状态、圈子都不是我喜欢的,我一点都不羡慕他们。以前虽然加班、应酬等很多事情我都会觉得很烦,但那些又都是我可以handle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11月,在混乱的世界里构建内在安定

1.从上海到杭州我从上海搬来杭州已经1个月了,这个月回想起来,居然是换了环境之后的重生之感。搬家对我来说是痛苦的,虽然我经历过无数次搬家,也曾经从北京跨城搬到上海,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次搬家是我成年以来第一次一个人面对一屋子的行李,决定它们的去留,再一件件把它们打包装箱。之前的搬家要么处于合租状态下没多少行李,要么有人帮忙,因此少了很多搬家的实感。这次搬家让我意识到原来生活如此具体,从这个物品应该如何打包,到那个东西如何收纳。很多次,我一看到满屋子陌生又熟悉的物品就头疼,于是搬家这家事情从夏天拖延到了秋天。直到房子的租期临近,我不得不硬着头皮搬走。离开上海的那天阳光很好,我早早便起床做了最后的打包,塞满物品的房子瞬间又恢复了搬进来那天的模样,但又完全不一样了。搬家小哥沉默寡言,只顾埋头上上下下地搬运行李。看着他拿出打包绳,将我花了几个晚上收拾好的纸箱轻松地堆叠在一起,系好打结,再一鼓作气背下楼,感觉我在上海这5年的生活,也被他轻松背下去了,一件件、一条条塞进面包车里,满满当当,没有一丝多余的空隙。汽车启动的那一刻,我在微信上跟朋友说:“这就是最后的时刻了啊,可我一点都没有不舍、遗憾和彻底离开的感觉。”心情就像去了趟超市一样轻松愉悦,那一刻我觉得,在当下这个时刻选择离开,也许是最正确的选择。到了杭州,朋友蕾蕾来帮我把行李一件件拆箱、整理、归位,内心充满对新生活的期待。虽然也不知道这种新鲜感会持续多久,但这种久违的对生活的期待,是整个2022年我最匮乏的内心感受。“怎么感觉你搬来了,我也跟着兴奋了起来。”蕾蕾站在床的另一边,一边铺床单一边说。相似的话,几天后我又在另一个同住一个小区的朋友丸子口中听到。严格意义上来说,她是我去年某门课的学员。听说我来杭州找房子时,她热情地推荐了帮她找到房的中介给我。没想到兜兜转转一圈后,我也搬进了这个小区,和她成为了邻居。丸子也刚搬来杭州不久,前阵子刚刚经历了父亲去世,全家又搬至一座陌生的城市,处于一段比较低谷的时期。“你的到来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某天来我家聊天时,她这样对我说。我感受到,2022年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表面平静,内心波澜的一年。就像呼兰在《脱口秀大会5》上说的段子:好像发生了很多事,又好像什么都没发生。我搬来杭州,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卷不动了,躺平一小会儿

7月底有朋友来家里聊天,说到她身边有一些认识我的朋友纷纷表示:不知道林安最近在干嘛?是的,我好久没更新了。经历了焦虑忙碌的7月后,能量很低的我决定给自己放一个小假。运营冬冬说8月通常是知识付费的大淡季,借此机会团队里的很多小伙伴都见缝插针地开始了半休假生活。有人刻意减少了工作量,有人出门旅行办公了,而我也决定少做点事情,让上紧发条的身心慢下来。其实说是放假,我们每天还是会工作。只不过不像7月那么“激进”了。整个8月,我给自己定的唯一目标是:把状态调整好,多做点重要不紧急的事。我又开始跟很久没联系的朋友聊天了,互相了解近况;重新梳理了组织框架,吸收了一些新的小伙伴组织线下活动;把堆积在邮箱里的邮件全部处理掉;创作了一些一直想做,却没时间做的内容;出门散心、看电影、读书,度过了一些不求结果和产出的时光;把拖延了3个月以上的事情处理了一下……一方面做清理,另一方面做疏通。日剧《风平浪静的夏天》这就是我8月在做的事情。原本以为集体休假的这个月会没啥会员加入,没想到月底统计的时候发现8月也仅比7月少了一点点而已,有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新人加入。冬冬说8月加入的很多会员,之前都观望了我们一段时间,参加过几场活动后决定加入的。这个现象带给我一些思考:可能我们这种慢产品的模式,注定适合慢成长。自己迭代产品不能着急,用户消费也不着急。想清楚了再加入,不冲动消费,也挺好。这样每一个来的人,都对胃。8月我新招募了一些线下活动的主理人,也招募了一些兼职撰稿人。最后发现报名的人中一大半都是会员,而且这些会员做事都特别靠谱踏实。有次跟上海的几个新晋主理人开会,认真听了每一个人的发言,听到他们说感受到了我们不是那种做事急躁的人,做事风格稳打稳扎,慢慢地自己也被影响,想跟着我们一起用心把每件小事做好。8月
2022年9月8日
其他

“全职做自媒体后,我越来越接纳自己了”——运动博主依侬的“解放日记”

“《整个巴黎属于我》是海明威的一本自传。这本书的简介里有一句话:“如果可以,谁不想用力喝酒,用力感受,用力爱,以青春之名。”那个时候,那些大作家也只有二十几岁,他们也从世界各地流亡到巴黎这个流动的盛宴里。他们当时怎么可能会想象自己每天喝酒聊天,无所事事地写稿改稿,冬天去滑雪,夏天去打拳,未来有一天会被后人记录成一段浪漫又刺激的时代缩影。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挣扎了、去抗争了,去在路上了。阅读这件事也让我看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他们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也在经历跟你一样的东西。我们做自媒体,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所谓流动的盛宴吧。——赵依侬---这是播客《逆行人生》第42期节目《对话运动博主赵依侬:玩着过一生,认真且放松》的下篇文稿整理。⬇️完整版播客收听⬇️本期嘉宾:赵依侬,运动时尚博主/昂目文化ONTHEMOVE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运动时尚博主赵依侬:做博主最焦虑的事情是,不能表达焦虑 | 逆行人生

2019年第一次见到赵依侬时,我就能感受到这个北京姑娘骨子里透露出的一股英气,虽然那时的她一头飘逸的黑长直,身材高挑、妆容精致,是大众眼中典型的“美人”形象。两年后再次在社交网络上看见她,她的形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超短发、小麦色的皮肤,眼神比几年前更加凌厉了,全身上下散发出一种更自洽的自信。仿佛那个内在最真实的她,从体内破土而出。我很好奇后来的几年时间里,她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也因此知道了她在“运动健身博主”这个垂直标签之下,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在思考些什么。“如何在越来越标签化的社媒时代,做一个真实的人?”“如何维持内容与商业的平衡?”“为什么做自媒体以后,反而越来越接纳自己了?”“为什么要用剪超短发,做一场社会实验性的反抗?”这一期节目,你们不仅可以听到一个微博百万大号的成长历程,更重要的是,还能看见这个账号背后真实的人,经历过的人生AB面。本期嘉宾:赵依侬,运动时尚博主/昂目文化ONTHEMOVE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7月总结 | 谁也拯救不了你的“情绪内耗”,人只能自救

7月,只有一个词:累,身心俱疲的累。自从决定做自由会客厅的2周年活动,感觉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一个月高度紧绷的神经,在月底结束的那一刻,整个人突然像松弛下来的皮筋,失去了张力。但紧接着8月的工作又紧随其后,于是也不敢松弛下来。做自己=做让自己舒服的事这个月,最大的收获是重新思考了一遍已经被说烂的“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擅长的事”和“找到自己的天赋”。做自己是个太大的命题,我们在践行它的过程中总是会不时迷失。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究竟是什么形状吧。前几天听一期播客,里面提到“普通人如何找到自己的天赋”,嘉宾的观点是“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做什么事最顺,做什么事能获得原始资本的积累,就去重复做那件事。”这个月2周年连麦直播时,我问“在职场上班时,如何提前培养第二技能/副业?”,古典老师回答的也是“从自己已有的资源里去找答案”。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现在的很多论调是:不断向外求索,拓宽自己的能力边界,多接触新事物,保持与时俱进。但是过度向外探索,忽略自身已有的东西,有时带来的也是对已有资源的遗忘,一次又一次尝试和失败后带来的挫败感。人在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时,一切都是很顺的。这两个月的各种不顺畅感让我思考“到底是我触到了自己的能力边界”还是“在做自己既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情时的必然结果”。我感觉那个对很多事情充满激情的自己正在消失,大多数时候感受到的是压力和焦虑。这个月,我做了很多舒适区以外的事,比如在微信上主动链接很多人,比如做直播,比如学习销售话术,比如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工作任务......因为做这些事情几乎耗尽了所有心力,所以我一点做内容创作的心情都没有了,偶尔写一些东西,也是带着完成指标的任务在做。写完后自己再去看,实在是乏味可陈,不值得引以为傲,于是那种因为创作而带来的满足感也消失了。于是创作焦虑时不时涌上心头,某天我在网上说:我们为什么讨厌那些没什么作品还四处蹦跶刷存在感的流量明星,因为他们没有作品,只有流量。所以每当我没什么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产出时,就会无比焦躁。有时看着时间陷在很多无畏的小事里,也很容易暴躁。比如为了打印一个银行回执单而被流程卡住耽误了几小时,我就会心态爆炸。其实这个月,团队的其他小伙伴承担了50%以上的琐碎工作,但是在这个基础上,还是有一堆零碎的工作,积压在心头。“心流”体验的增加能提升一个人生活中的幸福感,但“心流体验”需要大块完整的时间才能进入状态。所以每当我们陷入一堆琐事里时,很容易因为注意力不断被分散、被打扰而心情烦躁,也会因为TO
2022年8月2日
其他

不是每一个「不上班」,都能换来「很快乐」

出版《只工作,不上班》以后,我在网上看到最多让我无奈的评论是“不过是鼓吹别人不上班的”。当初正是不想造成这样的印象,我在每一篇采访里花了大量篇幅去记录每个人“成功”背后的焦虑和失败案例。在最后一篇写我自己的文章里,我也一再强调“自由职业是比上班更难的事情,不要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冲动离职。”所以看到类似的评论时,我就知道这个人并没有认真看书。最近大环境不好,很多人因为主动或被动的原因离开了职场,开始观望自由职业,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不上班月入几万”,“不上班有多爽”的内容。一股新的潮流产生了,在这股潮流里,人很容易跟着潮流做选择。“看到别人都裸辞做自由职业了,我是不是也应该试一试呢?”
2022年7月2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世上没有完美选择,愿赌服输就好

最近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突然多出了很多自我洞察。昨天晚上散步的时候突然想到,5年前离开公司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在大公司、小公司的市场部都轮值了一遍,对于每一个板块是如何运作的,已经知道得七七八八了。那时候的我自认为Marketing已经没有值得学习的东西了,我可以离开去挑战一些新的领域。最近开始正儿八经像经营一家公司去运营一个团队和业务后,我发现自己的短板全部来自管理、规划和多线程沟通。一方面,我不擅长也不喜欢统筹对接很多人,另一方面,我也不喜欢制定详细的规划和流程,OKR、SOP这些可以让工作系统化、可复制化和规模化的工具,说起来我就头大。好在我找到了擅长这部分的人一起协作,让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这也难免让我思考:如果当初我在职场再历练几年,好好学习怎么管理团队,如何制定部门战略,是不是现在创业起来会更轻松一点呢?但是脑子里另一个声音又告诉我:做自己既不喜欢也不擅长,又不得不做,且被放在系统里被人用指标去评估的事情,可能会让我陷入更大的自我怀疑和职业倦怠之中。于是安慰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许不管当初选择了哪条路,最后总是殊途同归。《四叠半神话大系》剧照我之前做采访时,总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觉得刚毕业就做自由职业者,合适吗?我总会回答:不合适,建议先在职场接受几年毒打,知道职场是如何运转的,再出来独立工作。因为自由职业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包含很多环节的工作。以前在公司你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好,自由职业以后你可能除了本职工作,还要做财务、行政、销售、商务、售后、运营、策划、营销......一家公司该有的职能一样也不少。如果你都没经历过职场,每一块都得从头学起,中间可能会浪费非常多时间,经历非常多挫折。回归到创业上也一样,创业需要更复杂的综合能力。也许自由职业可以历练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但创业需要更敏锐的商业洞察力,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快速学习的能力和更高瞻的战略规划、趋势判断能力。相当于难度系数一下子又上升了N级。对于没有在职场一线“带过兵、打过仗”的人来说,每一项能力也需要从头学起。有一次跟一个没几年职场经验的创业者兴致勃勃地聊商业规划,发现对方聊来聊去都沉浸在一些零星的点子和细节里,更像是在聊如何完成一篇内容。当时的感知是:可能真正经历过“大局”的人,才能有“大局观”吧。当然,我在很多人眼里估计也一样,所谓的创业,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般的小打小闹。所以又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如果不建议刚毕业的人做自由职业,那么在职场积累到哪种程度,可以自由职业呢?如果是几年前,我可能会说:找到了自由职业的方向,验证了可以赚钱的技能,就可以自由职业了。现在的我可能会多考虑一层:在职场了解到一个项目/业务从0-1的完整过程,并深度参与过这个过程的核心部分后,可以试试自由职业。自由职业本质就是“一人公司”,长期充当“螺丝钉”职能的人很难有“全局思维”。如果只掌握了可以变现的某项技能,却没有配套辅助的其他生存技能加持,一颗离开了生产线的螺丝钉也很难在工厂外独立生存。在我看来,做自由职业者就是从一颗螺丝钉变成一个工具箱的过程。工具箱里的其他工具不需要像螺丝钉一样坚固,但至少组合在一起能起到基础的维修作用。但我上面说的那些都是后话,是在自由职业5年之后才有的醒悟,还不一定正确。其实人生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完美的选择。如果时光倒流回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我可能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经验都是后天经历了更多事情后才生长出来的,心智也一样。如果有人问我5年前在并不是最完美的时刻离开了职场,后悔吗?我会回答:确实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但是我“不后悔”,我觉得这就是我的命。我的命运让我在辞职5年后,突然看清了5年前的我所缺失的部分,也许是在提醒我该补的课题还是得补上,而现在正是最好的时候。分享一下我在人生中比较重要的3次转折点中,是如何做选择的吧。1.大学时期我在大学毕业之际,跟身边同学一起稀里糊涂选择了考研,当时并没有想清楚自己想读什么专业,喜不喜欢学术研究,就选了一个看上去风景比较好的学校和以为自己会感兴趣的专业。备考的过程十分痛苦,每天在图书馆坐十个小时,看一些压根看不进去的书,背一些完全不感兴趣的资料,每天在图书馆如坐针毡。有天晚上在学校操场跑步缓解压力,看着那些围着操场机械地一圈圈跑步的模糊身影,我就在想:在别人眼中,我是不是也是这群模糊黑影中的一个,看不清面貌,只是一团模糊的影子,不知道为了什么在奔跑。我问自己:“我喜欢学术研究吗?”“我不喜欢。”“我以后想留在学校当老师吗?”“一点都不想,甚至讨厌那样的生活。”“那我为什么要考研呢?”“因为我害怕毕业后找不到理想工作。”
2022年7月9日
其他

6月总结 | 30岁,从“愚昧之巅”到“绝望之谷”

六月,30岁的第一个月。原本以为会发生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实际上是无比平静的一个月。这个月,内心依然生长出很多新的力量,也对自己有了更深的洞察。“认识自己”真的是一门终身功课,无论到了多少岁,人好像总能探索到未知的那一部分自己。如果说30岁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么我很庆幸我的30岁,从认识自己的“无知”开始。从“愚昧之巅”到“绝望之谷”在“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里,一个人从愚昧之巅到开悟之坡需要经历一个“绝望低谷”和一段长长的爬坡期。“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站在愚昧之巅的人在生活中懂得了一些道理或积累了一些知识,因而沾沾自喜。除了不断膨胀的ego外,很难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站到了一个虚假的“高点”。这个阶段,人的状态多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现代社交网络塑造的信息茧房也很容易让我们长期停留在这个位置,以为所见即所得,对他人和外界失去了好奇心。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一旦看见了其他领域更优秀的人与事,接触到一些之前没接触过的知识时,很快就会进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从而跌进“绝望之谷”。“我的那些小聪明简直不值一提。”“原来我是如此的无知。”进入了这个阶段,人很容易进入另一种极端,从过去的“自我感觉良好”变成了“低自尊”状态,放眼望去别人都比自己懂得多,于是缩进了自己的壳里,开始努力修炼自己的“内功”。这个月,我就时常觉得自己掉进了“绝望之谷”,觉得自己不知道的、需要学习的实在太多,放眼望去都是比自己更聪明、博学、懂得多的人,于是在“知识学问”上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这个阶段,我们开始“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开悟之坡与职业倦怠今年我一直有种输出严重大于输入的匮乏感。每次有人来找我采访聊天,感觉自己说来说去都是重复的故事和观点,自己都讲烦了。采访别人也一样,能明显感觉到我运用的还是过去的技巧和方法,因而在采访中更多像在完成任务而不是真的对谁感到好奇。过去那种因为找到了一个好故事,或者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而熬夜翻遍对方所有社交动态的那种兴奋感正在渐渐消失。现在无论是查资料、采访还是写稿,于我而言都像是为了完成一份工作而必须做的事情,因此拖延情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有阵子我甚至开始怀疑“我是不是把自己的热情搞丢了”。我好像再次陷入了「做事情3分钟热度」的魔咒里。可是「人物采访」,已经是我坚持最久的事情了啊。上个月采访职业生涯咨询师娜里跑时,聊到了“职业倦怠感”这个话题,娜娜说她在锻炼职业咨询技能的第500个小时阶段,也产生了严重的倦怠感。我问她是如何度过倦怠期的,她的回答是:找督导做咨询,报名更高阶的课程学习,练习不一样的技能,再次成为某个领域的新手。当你见过真正的高手是如何工作的,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倦怠。我把这段话分享给不少也经历过职业倦怠的朋友,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启发。采访娜娜这一期的播客我知道自己进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的舒适区,需要再去学习一些新东西、吸收一些新知识了。每次进入了这个区域时,我的状态都会糟糕一阵子,内心深处不允许自己停滞不前的欲望和性格中与生俱来的散漫不断拉扯。“没有灵感刺激的重复性工作”和“唾手可及的果子”总是让我兴趣了了,我喜欢那些需要再爬几个坡才能摘到的鲜美果子。于是我开始翻看一些书,也报名了一些课程,却发现过去那种碎片化、过度紧绷的工作方式,已经严重侵害了我的大脑,它让我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去输入知识,每集中精力30分钟,我就想看一眼手机、做一些别的事情或者担心起另一项工作来。这是过去的工作习惯留下的后遗症——总是工作到一半就被打扰,又去解决另一件事情。我意识到自己的心静不下来,这影响了每一项需要深度投入的工作。比如人物采访最重要的能力是“倾听”,我需要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对方在说什么,而不是接下来我要问什么、说什么,或者走神想别的。这个月我发现自己很难集中精力去倾听别人说话,因而也很少进入心流状态,采访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期成稿的过程也并不顺畅。溯源之后,我发现是自己的专注力出了问题。即便如此,上个月还是在磕磕碰碰中完成了2篇稿子和2次采访。2篇人物采访:考公上岸3年后,她放弃了“铁饭碗”,用一年时间重生
2022年7月3日
其他

传统行业转型新媒体:35岁,100天改变职业轨道

大家好,我是林安。成立「厅友俱乐部」以后,我计划和「100个不上班的人」专栏一起,花几年时间,深度拆解完100种自由职业,今年先拆解「24种自由职业」,今天更新的是第3篇。前两篇:自媒体创业5年,转型3次,我的收获与踩坑经验0基础转行职业生涯规划师,从0到1开启个人事业这个专栏存在的目的,是让大家看到不同职业的人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做决策和思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他们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实现转型,希望能给处在相似阶段的人一些启发。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背景、机遇和天赋优势不尽相同,所以不保证每个人的案例都可以直接拿去复用。大家看的过程中,吸收对自己当下有启发、有帮助的内容就好。如果有任何不同的想法和建议,也欢迎讨论。这一期带大家了解资深媒体人/文化制作人/「大理好在」创始人依澜的职业转型故事。主要内容包括:35岁之前的职业生涯,需要掌握哪些通用技能?35岁换一座城市生活,如何100天重启职业轨道?如何用100天做起来一个新媒体账号?乙方型自由职业者/一人公司是如何运转的?短视频账号的变现方式有哪些?*每一期采访的音频逐字稿和嘉宾直播分享回放都更新在了「厅友俱乐部」的知识星球上,如何加入星球可看这篇文章的介绍:囤够1年的精神补给,解锁100+自由样本以下是正文⬇️【人物介绍】依澜,41岁,前传统媒体人/艺术家经纪人/制作人,现大理活动聚合类平台《大理好在》创始人,同名短视频自媒体采访100个在大理生活的人,同时运营着一家新媒体营销公司,为甲方提供新媒体运营和营销咨询等服务。【职业经历】3年《Timeout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618活动:囤够1年的精神补给,解锁100+自由样本

4.线上课程/训练营:我们开发了从职场人到成熟自由职业者这条链路上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优势定位训练营、个人IP成长计划、自由职业税务规划课、新媒体人物采访训练营。更多课程还在持续开发中。
2022年6月20日
其他

30岁,我不再想成为任何人

这个月在平淡中度过了我的30岁生日。曾经我以为30岁生日这天会非常有仪式感,2个月的居家封锁生活后,我觉得“坦然接受平淡,是30岁送给我最好的仪式”。两位外地女士闪送来的蛋糕20岁的时候,我想成为除了我以外的任何一个人。30岁的时候,我只想成为我。不害臊地说,27岁以前的生日,我每年都要因为朋友不够多,没有人记住我的生日而哭一场。30岁的我,很清楚谁爱我、在乎我,即使这一天没有收到谁的生日祝福也并不代表什么,他们依然是我生命中不可忽视的朋友。30岁,我不再用生日这天收到了多少条生日祝福来验证自己受欢迎的程度,就像不再用朋友多少来证明自己的好人缘一样。学生时代,我的大部分烦恼都来自如何获得朋友,如何让身边的人喜欢自己,如何变得外向开朗。30岁,我不想再取悦任何人。当我不再为人际关系而烦恼,反而拥有了更多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30岁,我也不再因为性格内向而苦恼,反而感谢内向敏感又有强烈共情能力的自己,总是能表达出内心的细腻感受,并发挥它的优势,让更多人产生共鸣。很多人应该都经历过四分之一人生危机吧?25岁以后,我开始为房子、车子、结婚、年龄增长而担忧。30岁,我坦然地接纳了自己的年龄、出身和欲望,不再时时被身外之物捆绑。我人生中没有任何一个时刻像现在这样如此渴望长大与成熟,因为那意味着我对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掌控权,意味着我更加相信自己,更加爱自己。过去我们总是把30岁过分妖魔化,觉得无论男性女性,到了30岁好像就要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否则就是人生loser。《老友记》里有一集的主题是30岁。当Rachel迎来30岁的第一个清晨时,朋友们在门外热烈地祝她生日快乐。只有她愁容满面:我可以接受大家的礼物,但仍然是29岁吗?她希望自己35岁时有两个孩子,那么她34岁就要怀上2胎,32岁就要怀上一胎,30岁时就要遇见那个可以携手走进婚姻的人。这一道算术题她越算越焦虑,最后因为30岁生日还没有稳定的亲密关系,难过地哭了起来。我不知道多少女孩儿算过这道数学题,掰着指头数自己还有几年时间恋爱,几年时间结婚,几年时间怀孕生子。我算过,和Rachel一样越算越焦虑,越算越觉得时间紧迫,自己的人生一塌糊涂。这个世界上好像只有人类那么在意30岁。宠物就没有这个烦恼,无论多少岁,它们看上去都是同一个年龄,一样可爱,一样看见食物就向你摇尾巴。真正到了30岁的人,才能体会那种虽然年龄增长了,但是内心还是20岁初头时的那种感觉。我们好像披上了30岁的外衣,被迫成为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大人,但内里仍是一片纯净,一颗赤子心。现如今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到了80岁-100岁,30岁,只是人生半熟。我记得27岁、28岁那两年,我的年龄焦虑程度达到了极点,恨不得拉住每一个过了30岁的朋友,问他们“30岁之后的感觉如何?”,“30岁之后,真的就不焦虑了吗?”。那时候我和一个30+的女性朋友录播客,我说我今年28岁,焦虑得不行。对方说:“28岁多么年轻,正是最好的年纪,你还有好多事情可以做。”今年临近30岁前夕,我又和一个35岁的女网友聊天,对方得知我今年30岁后惊呼:天呐,你好年轻,我好嫉妒。38岁的朋友也对我说:30岁真的还年轻,你还有好多事情可以做,说真的我有点羡慕你。而那些20多岁的女生朋友对我说的是:看见你的30岁,我就不那么焦虑了。希望我30岁时也能像你一样。曾经那些30+岁自信又独立的女性带给我的力量,没想到,我也传递给了未满30岁的女生们。这些时刻让我意识到,原来30岁真的是一个很美妙的年纪。站在两个世界的交叉路口,我既可以回看过去,也可以展望未来。去他的年龄焦虑,放弃了主流意义上的成功和他人目光的审视后,30岁以后的生活,才是自由的开始。我依然会思考是否买房买车,如何储蓄理财,是否结婚生育,如何规划养老这些现实话题,但相比20多岁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焦虑,现在我有了做选择、决策和执行的能力。相比被问题吓到困在原地,我开始想办法行动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我恢复情绪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整个人也越来越冷静。20多岁的时候,我不喜欢自己的性格,不喜欢自己的出身,不喜欢自己不上镜的外貌,不喜欢的东西掰着手指也数不过来。28岁以后,我喜欢自己的细腻敏感、喜欢自己的共情能力、喜欢自己的安静沉稳、喜欢自己的真诚和脆弱。我也接纳了过去每一段不完美的经历,我是我全部经历的结果,因为足够喜欢现在的我,所以不再排斥过去的我。26岁生日时拍的照片我不再羡慕那些赢在起跑线的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父母已经给了我他们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一切,我应该感恩。而且在这个很多人都深陷原生家庭之苦的时代,我能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长大,已是莫大的幸运。30岁,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自己的能力边界与局限,也就更加清楚地知道了手上已有的这副牌该怎么打,才能避开弱点,发挥优势。“如果可以和世界上的任意一个人交换身份,你想成为谁?”当30岁的我再次听到这个20多岁时听到的问题时,我的回答是:我不想成为任何人,我只想成为我自己。30岁,这段爱自己的人生旅程,才刚刚开始。希望你也一样。不再被年龄所困,勇敢爱自己。推荐阅读30岁,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吧
2022年6月13日
其他

考公上岸3年后,她放弃了“铁饭碗”,用一年时间重生 | 100个不上班的人048

大家好,我是林安。停更一年后,「100个不上班的人」第二季回归了!不知道还有多少这个栏目的老读者关注,感谢你们还在。这一季,我将更新24个与「职业转型」有关的不上班故事,每一篇文章介绍一个职业,每一篇内容也将由一篇人物故事和一篇案例拆解组成。其中人物故事可以在公众号免费阅读,案例拆解更偏转型方法论和干货整理,需要在公众号付费阅读或加入「厅友俱乐部」知识星球后免费阅读(文末有获得方式)。每一期采访嘉宾,我也会邀请进知识星球和厅友社群里,欢迎来深度链接。今天这篇文章,我采访了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娜里跑,我觉得她用一年时间成功转型的经历,能给那些想离开小城市体制内的读者启发,也能给那些找不到人生方向的人勇气。希望你们喜欢:)100个不上班的人
2022年6月10日
其他

5400+字深度拆解:0基础转行职业生涯规划师,从0到1开启个人事业

这是「24种自由职业转型案例」的第2篇,我会用一年时间拆解24种自由职业,揭秘不同行业的转型路径,提取职业转型的底层逻辑与通用方法论。第一篇拆解了我自己:最全剖析:自媒体创业5年,转型3次,我的收获与踩坑经验这一篇拆解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娜里跑的职业转型案例。【人物背景卡】娜里跑:上海同济大学本科,四川省某地级市公务员3年,新东方英语工作半年,职业生涯规划师7年(期间「闺蜜力量」创业2年)。【关键事件】1.2015年辞去公务员工作,开始探寻教育理想
2022年6月8日
其他

5月复盘|我决定在自己的时区里,缓慢生长

题图这颗芥蓝,在上海封控的2个月里坚强地开出了花,于是我决定好好养它在我的很多社交网络签名栏里,有两句话用了很久。一句是“做到极致,再说放弃”,这是我工作以来对自己一贯的要求。事情没做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极致,就不要轻易言败。这条自我要求鼓励我度过了很多个“想放弃”的时刻。另一条叫“给予抵抗的方式:沉默、缓慢、独处”。这句话源自《杜尚传》,是艺术家杜尚的生活态度。我会用这句话时时提醒自己:对抗不喜欢的身外之事,未必要用激烈争吵、大声喧哗的方式,我们也可以用缓慢与沉默的方式抵抗一切。缓慢、安静却坚定地成长,是我的人生准则。整个5月,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有太多时间独处。当没有人对话时,我发现自己的内心特别吵闹。各种杂念常常因为网络上看到的一两句话、一条朋友圈,或者一条信息在心里彼此缠绕。每当我意识到自己又开始因为他人而难以平静时,我会告诉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事情做好了,一切都会来。整个5月,我都在做一件事:「厅友俱乐部」的会员。前几天我整理了俱乐部“开业”第一个月我们做了哪些事,发现还真不少:自由职业案例拆解、线上直播、线下沙龙、知识星球运营、课程上线、播客录制、共创小组......「厅友俱乐部」知识星球页面但这么多事其实都围绕着一件事展开:会员服务。这是我过去几年一直想做的事情,把所有工作凝聚到一个点上,所有人也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5月正式搭建会员体系的第一个月,算是实现了这个小目标。(温馨提示:文末有会员免费体验券读者福利)这个月有成就感的事情很多,比如首月会员突破300人,团队的播客节目终于上架了,首次会员共创小组运行得十分顺利,所有课程都如期上架,会员开营仪式上找到了直播的快感,无数次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进入心流体验,收到很多正反馈......第一个月共创小组招募收到很多认真走心的会员报名但与之相对应的,这个月的压力与焦虑也十分强烈。在盖洛普优势测评的34项才干中,我的“责任”才干十分靠前。日常工作中,我常常会无意识地滥用这项才干。比如责任心过重导致总想给别人的东西多一点,再多一点;一旦付出承诺就时刻担心不能让他人满意;太在意每个人的看法导致自己的神经过度紧张......最后的结果就是“逼死自己”。现在我有一起协作的团队了,所以我的焦虑也会“逼死他人”。有阵子我深刻反省,觉得自己实在是“管太多了”,犯错就犯错,有什么大不了的,下次改进就好了。一个标点符号的误差没发现,会死人吗?不会,那就不要搞得跟天大的事一样,提醒编辑下次注意就好。相比于犯错,有没有下次改进的态度更重要。更重要的是,如果事事都要按照我的想法来,那不就成了某种“集权”和“独断”吗?我可不想变成那样的控制狂。所以有段时间,我会刻意让自己少管点事,给别人一些发挥和犯错的空间。是的,犯错也是需要空间的。我们以前总想急切地从过来人身上吸取成功经验,恨不得把它们变成箴言刻在心里。但这个月我觉得:最宝贵的经验是踩坑经验。每一次踩过的坑里都有我们的思考与反思,每一次惨痛教训后我们对自己、他人和这件事情本身的认知会发生一次升级。如果一切都顺风顺水,我们反而会失去很多宝贵经验——我认为,犯错经验才是一个创业团队最宝贵的财富。团队协作就是信任协作这个月算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协作,以前和各个城市的主理人一个月才联系1-2次,会员产品上线后,我几乎每天都要和会员小组的伙伴碰工作进度、分工、复盘。我也第一次体验到了团队协作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爽点在于过去那些让我痛苦的短板,恰好是另一个人的长板,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就好,且做的过程都开开心心的,没有痛苦。擅长文档整理的佳敏解放了我好多这方面的时间这是一个人独立工作时很难体会到的美妙。但它有一个前提条件是要给予协作伙伴100%的信任。我们在录制「厅见自由」第二期播客「和4个自由职业聊聊远程办公:床离桌子不要太近」时还讨论过:为什么国内关于远程办公的风吹了这么久,还是没啥大动静?扫码可收听这一期播客本质上还是企业和员工之间没有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如果企业主完全相信自己的员工是一个有责任心、主观能动性强的人,就不会因为不知道对方在干什么而恐慌。我很幸运团队里的每个伙伴都是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他们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而犯错,但绝不会临阵脱逃、知错不改。当然这种被信任的感受,需要及时传递给对方,彼此的信任基石才能越来越稳固。前阵子我还在自我检讨是不是在工作中过于较真时,运营冬冬跟我说:“我发现你的底层是绝对自信的,所以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虽然你会焦虑,但是你不指责别人,而是一起选择把问题解决掉。这个在团队协作的前期信任阶段实在太重要了。”有趣的是,冬冬一开始只想来自由会客厅玩玩儿,帮一些小忙,没想到后来在项目里越陷越深,成为了她众多项目中的NO.1。我常常调侃她“上了贼船,下不去了”。她问自己为什么在这个项目上的投入程度越来越高,“好像每次我们犯错的时候,都能得到那种被信任问题可以得到解决的感觉,没啥大不了的。很多IP在搭建团队的初期都会经历不堪一击的脆弱,要有绝对的觉察去感受某些时刻的无能,你在这些方面天然的做到了。”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团队协作中总是焦虑发作的我,没有那么“讨人厌”,这背后双方给予的“信任”功不可没。我们可能还不够慢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部分焦虑,是因为看见身边的人跑得太快了,让原本在路上慢悠悠走着的人,也忍不住想跟着跑起来。我也一样,常常会不自知地被卷进“别人的时区”里奔跑。觉得自己写文章不够快,一天只能做2-3件重要的事情,做内容常常需要灵感,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不想做任何事,会员卖得太慢了,活动办得还不够多......有一天我被自己心里的声音吵得不行,我问自己:Wait,你真的需要跑那么快吗?跑得快就是好事吗?图片来自网络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快:21天瘦10斤,一个月涨粉10w,两周入门xx咨询师,一个月副业变现xxx万......这些速成型产品并不能让我信服,所以我们的课程文案里也不会提速成型字眼。我知道根据大家现在的知识焦虑程度,加上以后肯定卖得更好,但是我的内心告诉我:“学习和成长本身就是一件极其缓慢的事情”。我们无法给所有人一个承诺,告诉你买了我们的产品,就一定可以在xxx天之内变得怎么样。所以当我们发现会员海报上没有太直给的东西时,很多热心朋友给我们提建议:需要有更直接的东西,让大家知道进来了就可以马上拿到手什么。为此我迷茫了一阵子。一方面知道做什么事会吸引更多人进来,一方面又害怕承接不住,陷入另一种痛苦循环里。毕竟我做事的风格就是稳打稳扎,一步步来。慢一点,但是也踏实一点。可能是什么风格吸引什么人吧,首批进来的会员都意外的不浮躁,很踏实。比如第一个月的小组共创中,我们在讨论第一场直播应该起什么标题时,很多人没有选更有噱头的那个,而是选了更理性的那个,觉得另一个更符合会客厅搭建会员的初心。这种时刻我就会觉得:慢增长也有慢增长的好处,吸引来的都是价值观和理念相似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我的一部分焦虑。还是那句话,每当焦虑急躁时,就告诉自己: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极致,想要的自然来。我觉得职业转型,也是这样一件急不来的事情。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够快,而是我们还不够慢。慢到可以听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和最想去的地方。坚持努力是一种天赋这个月的第四点感悟:真诚、认真、坚持、努力,并不是普通人能力不足时使用的武器,而是一种极其稀缺的天赋。我以前很讨厌别人夸我“努力”、“勤奋”、“踏实”,觉得这是对不够聪明、不够有天赋的人不得已的夸赞。但是当我经历了那么多次痛苦之后的坚持,也品尝过坚持之后的甜果后,我才真正明白了“坚持”、“努力”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月的第二场「大咖直播」上,「大理好在」的创始人依澜说,她35岁离开北京媒体圈去大理生活时,因为怀上了二胎,过上了一段没有收入来源的全职主妇生活。那段时间,她不知道自己能创作什么价值,也失去了作为一个社会人与外界的链接感。“有一天早上,我醒来打开窗户,看见对面的苍山,像一幅画一样,但我好想把那座山推倒,看看山的后面有什么。”她说。为了找点事做,她下载了下厨房app,从0开始练厨艺、学美食摄影,坚持在下厨房app上打卡美食100天。100天后,她居然打败了全国90%以上的人,成为了下厨房排名前十的年度美食作者。依澜的分享PPT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比身边的大多数人认真一点点,多坚持一点点,就可以超过80-90%的人了。因为这个世界上努力、认真又能坚持的人,真的没有想象中多。这也是我不断告诫自己的:做一个踏实努力、真诚认真的人,坚持得久一点。做到极致,再说放弃。生命一定会送你一个惊喜的礼物。学会隔绝噪音我其实一直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很容易自我怀疑。外界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我的情绪和状态。所以我常常处在自我纠结和自我批判中,由于这种情绪内耗太影响我有限的精力,从而影响到我的工作,所以这个月我做了几件事情来调整状态。第一件事:取关和屏蔽那些容易引起内心波澜的人和账号。如果一个账号或者某个人的言论连续几次引起内心的情绪波澜,我就会果断取关或者屏蔽。可能有人觉得这样做有点当鸵鸟的嫌疑,但是这样操作了几次之后,整个人真的神清气爽。逃避可耻但有用啊,朋友们。第二件事:主动隔绝外界噪音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听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声音。这其中有善意的,也有不善的。但只要是会影响专注力的声音,我都会尽量隔绝。其中一种方法是少接触噪音源,比如朋友圈、微博等碎片化信息平台,尽量少刷。另一种是多多找人吐槽。你没看错,就是吐槽。如果迫不得已吸收了一条噪音让你不舒服,找个熟悉亲近的朋友聊聊,以吐槽的形式再吐出去就好了。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一个“倾诉”的出口,把一些声音通过自己的嘴巴说出来,吐出去,这个事也就过了。如果你不幸吸食了一条负面噪音,久久无法消化。还有一种方式是再去吸收一些正面反馈把它抵消掉。比如我每次觉得自己“太差劲了”的时候,就会想一想“如果我真的那么差劲,怎么会有那么多靠谱又给力的伙伴愿意跟着我一起做事情呢?”然后瞬间就觉得自己可太有人格魅力了哈哈哈哈哈哈。共创小组的会员一起帮俱乐部想海报文案收到会员超走心的夸夸5月的总结就到这里了,感谢你看完了本月的碎碎念。如果想知道5月我们在「厅友俱乐部」里玩了些什么,可以点击这篇文章了解:5月总结:慢力出奇迹,我们离理想的自由又近了一步
2022年6月2日
其他

最全剖析:自媒体创业5年,转型3次,我的收获与踩坑经验

我今年会在「厅友俱乐部」深度拆解24种自由职业,搭建一个「自由职业转型案例库」,欢迎订阅。今天是第一篇,阅读愉快:)「厅友俱乐部」是什么?筹备1年多,自由人的理想社区,它来了!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规划性和随机性,哪一个对“成功”的帮助更大?| 自由职业4周年Q&A

大家好,我是林安。今年5月,我正式进入了自由职业的第5年。这阵子一直在感慨人的际遇真的很奇妙。4年前一个试试看的决定,一试就是4年。读书时说毕业后要去南方小城定居的我,毕业后一直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努力着。刚毕业时说我不想做职场女强人,不想管别人也不想被人管,那时候只想做自己擅长喜欢的工作,业余时间谈谈恋爱,遇见一个人在30岁左右结婚成家,过囿于厨房、昼夜与爱的小日子。没想到4年后的今天我创立了自己的“一人公司”,开始搭团队创业了。这种人生走向,20岁出头的我怎么也想不到。5月初,我在公众号征集了一波4周年的读者提问,收到了非常多有意思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我把这个问题抛到「厅友俱乐部」的会员群里,没想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的人认为规划不可控,随机性更重要;有的人认为认真做规划帮助自己完成了很多目标,一旦随机就容易“废掉”。在大家的讨论中,厅友Mandy的观点很有意思:我在想,关于随机性和规划性哪个重要这个问题之上,是不是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热情和使命,我们的内在动机到底是什么?随机或规划,可能更多是硬币的两面,在自我规划或与适应外界变化之间的一个平衡。
2022年5月12日
其他

30岁,做一个快乐的普通人吧 |逆行人生

岁,这位也叫松月的姑娘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在哪座城市居住?做着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收入如何?是否已经结婚了呢?今天我作为一名平行时空的朋友友,和你分享一下我即将进入
2022年4月28日
其他

筹备1年多,自由人的理想社区,它来了!

大家好,我是林安。今天跟大家同步一个消息~很多人应该知道我从2020年开始就在做一个创业项目叫——自由会客厅,这个项目主要用来链接和帮助那些想转型自由职业的人,和刚刚开启自由职业的朋友。链接有意思的人与项目,学习如何成为一名自雇的自由职业者。最近,这个项目又有了新进展,我们筹备了很久的——自由会客厅年度会员“厅友俱乐部”终于开启招募了!这件事情从去年打磨到今年,期间无数次开会、讨论、推翻又重来,一点点设计会员框架和细节。因为“会员”意味着一种承诺,既然是承诺,就要交出诚意满满,对大家有用的服务。过去一年,我们在线上、线下开展了100+场链接和服务自由人的活动,也开设了十几期不同主题的线上训练营,我们有注意到,很多厅友累计参与了我们的很多场活动。是时候了,给长久以来支持我们的厅友一些包年权益,也给刚认识会客厅的朋友们,一个加入自由人大家庭的机会,共同营造一个多元、有趣、包容、开放的自由人社区。与不同职业的自由人深度链接,掌握一手圈内资讯与内容,一起共学、共创更多精彩项目,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开启职业自由的第一步。1.“你们的社群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很多人问过我们的问题,也是一个我们问过自己无数次的问题。一开始,我们认为开启职业自由最重要的是“工具”与“技能”。后来,我们发现,学了再多知识,很多人依然不敢迈出自由的第一步——他们被心理上的困难困住了。“裸辞后养不活自己怎么办?”“自媒体数据不好怎么办?”“得不到支持和理解怎么办?”“别人都做得那么好了,我还有必要做吗?”“不好意思营销自己,怎么办?”“总是提不起干劲,习惯性拖延怎么办?”“这件事情真的可以做五年、十年甚至更久吗?”......人们有一千个理由阻碍自己开始,他们身边缺乏自由的样本,更没有可参考的路径。于是我意识到:对于很多想自由的人来说,最难的往往是开始。而开始,很多时候,是需要同伴和社群氛围助推的。回想我近5年的自由职业之路,我发现自己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意识觉醒:开始思考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并试图寻找破除职业虚无的方法寻找样本:主动靠近那些某个领域做得比较成功的自由职业者,从他们身上吸取对自己有用的转型思路和方法小步验证:设计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以一个个项目为周期,分批次小步验证个人品牌:借助“内容+社交媒体”的优势,持续对外发声,让更多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从而得到更多机会寻找同伴:加入同频的自由职业组织,保持稳定社交,获取圈子信息,收获持续行动的动力与勇气学习进阶:定期找比自己更有经验和成绩的人学习,不断升级迭代自己的思维体系你能看到,工具和学习只是其中的一环,如果你想开启另一种生活,就需要由内而外地搭建各种支持系统。我把他们提炼为:信息、资源、人脉。基于此,我们设计了「厅友俱乐部」的四大核心功能:深度链接、深度内容、资源人脉、精品课程。前几天,我们在讨论“厅友俱乐部”是一个怎样的社群时,有一种描述很打动我:“这里是一个自由人的大学,有面向不同阶段自由人的专业课程,也有成员们共创的兴趣共学小组,不同阶段、各行各业的自由人可以在这里交友、学习、共创,毕业后,还可以参加各种项目资源对接会,迈向更高阶的自由。”这里不灌输知识,不追求快文化,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启「只工作,不上班」的不设限人生。2.加入社群可以收获什么?现在加入社群,即可享受「自由会客厅」一整年的会员服务。具体见下方海报:⬆️扫码即可加入⬆️3.一些常见Q&A1.“职业转型案例拆解”指什么?我们会深度拆解20+种常见自由职业类型,从收入水平、成长路径、必备技能等角度,帮你高效探索自由职业的成长地图。形成一个职业资源库,从那些已经成功转型的案例上,提炼成功经验和参考指引,当你想了解某类职业的转型路径时,可以随时查看,节省盲目探索的时间。2.24场圆桌分享包含哪些主题,都有哪些嘉宾?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行业,非常有代表性的24位自由职业圈内嘉宾,分别从5大主题(行业趋势观察、职业转型经历、个人品牌变现、生活方式探索和自我管理心法),给大家带来毫无保留的线上直播互动。从他人身上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改变很多时候仅在一念之间。嘉宾阵容与主题可见下图:会员免费听⬆️扫码即可加入⬆️3.线上社群里会发些什么?微信群用来深度链接与交流,每周会在群内更新会员联络表、早晚报、推荐自由人工具/书籍/影片等;星球用来沉淀每周精彩资讯、报告、文章、活动、优秀项目等内容。每周,我们会在社群内推荐优秀会员的个人IP,让好IP被更多人看见。每个月,我们会策划自由职业圈的项目对接会,帮你链接适合你的项目机会。4.会员以后参加线下沙龙和线上课程有什么福利?成为会员后,可享受全国6城(北上广深杭成)线下沙龙和线上课程训练营的专属折扣,课程目前已有:「自由职业税务规划课」、「个人IP成长计划」、「优势定位训练营」、「自媒体人物采访课」(5月上架),1年内的其他新品也可享受会员尝鲜价。5.后面还会涨价吗?会,我们的服务会一直迭代升级,随着后期人数增多,价格也会上涨。现在的价格是超值最低价。6.项目共创具体指什么?我们会不定期提供各种项目实习机会,让有技能想法,但是缺项目实操机会的会员,提前实习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流程与内容。比如“采访共创”、“课程共创”、“社群运营共创”等。4.年度会员适合谁?1)想在职场之外探索副业的上班族2)计划转型自由职业的上班族3)准自由职业者,想链接更多精准人脉与资源,推广个人IP4)想打造个人IP、招聘项目合作的轻创业者不必限制自己当下是不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只要你想获取一张自由地图,就欢迎你来。5.如何加入?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付款后添加会员服务官“小厅当”微信
2022年4月25日
其他

三十“不立”:30岁不坐班女性,写给20岁的信 | 逆行人生

大家好,我是林安。今天聊聊女孩儿们的30岁。老话说:三十而立,这句话捆绑了多少到了三十岁还“一事无成”的年轻人。对于女性来说,更是如此。“马上就要错过最佳生育年龄了”“30岁以后就没人要了”“30岁的要紧事是找个人嫁了”......诸如此类的言论,相信大部分女孩字几乎从小听到大。三十岁真的要“立”吗?我们“立”的是什么?“不立”行不行?前段时间,我找了包括我在内的5个30岁前后,走过非主流人生道路的女性朋友们,给20岁的自己写了一封信。在传统观念中,30岁对女孩儿来说,是一个不再年轻的年纪,甚至都不应该被称作女孩儿了。但是,今年6月即将30岁的我,依然认为自己身上带有女孩儿的天真与烂漫。我并不觉得一个女性到了30岁人生就定型了。很幸运,我邀请的另外4位女孩儿也这样认为。我把她们写给20岁的信,剪辑成了一期播客,在这些娓娓道来的声音中,你会听到5个30岁不坐班的女孩儿,从20岁到30岁的十年人生。她们没有按部就班地生活,没有结婚生子、成家立业,却依然拥有快乐的30岁。如果时光倒流,你希望告诉过去的自己什么呢?接下来欢迎和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重新走一遍20岁到30岁的这十年吧。由于篇幅原因今天先更新5封信中的前2封信想提前收听全部信件内容的朋友可以来我的播客「逆行人生」收听⬇️-订阅平台-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荔枝播客、Podcast1.林安的信:无论多难,未来,一定是闪闪发光的
2022年4月19日
其他

3月复盘 | 在动荡的世界里,做一个情绪自由的大人

Hey,你们好吗?这又是一篇迟到的月度复盘,最近几个月的月度总结就没准时过,因为这几天又陷入了“情绪地震”中。可笑的是,3月我还参与了朋友季季的茶话会,探讨“如何情绪自由”。分享我如何从一个高敏感“讨好型人格”,转变成一个情绪自由的大人。一开场,季季就问:你如何理解“情绪自由”?我的回答是:有能力及时察觉到自己的情绪问题,并及时自我调节。在我看来,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情绪可能有60%处于平静状态,30%处于痛苦和焦虑状态,剩下10%才是开心快乐的瞬间。一个情绪自由的人应该在进入那30%负面情绪区间时,能够及时自我梳理,重新进入60%的平静区间。整个3月外部世界有多混乱不必多说,太多让人感到悲伤、愤怒、无力的新闻充斥着社交媒体的每一个角落。行动上的不自由,工作上的不顺心和高压,也让我的内心一片混乱。这个月,我依然完成了很多事情,但是有成就感的事实在是少之又少,与外界的连结也少之又少。一年哭不了几次的我,3月不知道抱着手机哭了多少次,有时是看了一条新闻报道,有时是被视频中的某个点莫名戳中,有时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人在能量低的时候,好像做什么事情都不太顺利。对应在工作上,这个月也是状况百出,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我像一个救火员,刚扑完了一处的火再赶紧去扑下一个。等所有的火都扑灭了,我只想平躺,什么都不做。3月结束的时候,我还处在情绪低潮里,所以这篇文章也迟迟无法动笔。害怕自己一旦动笔,写下的全是负能量,实在不想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大家。所以今天这篇复盘,我决定把灰色的3月里,稍微顿悟的那么一些瞬间挑出来分享给大家。灰色的日子里不要切断与外界的链接3月女性月,我们在全国六座城市策划了联名活动——「新自由女性,职业不设限」,原本花了半个月时间邀请了12位自由职业嘉宾,大家对这场活动的期待也很高,但因为疫情的蔓延,最终只有2座城市如期举行了活动。成都沙龙为了弥补线下的缺失,我在线上策划了3期同主题的播客对谈,其中两期已经上线,分别是「30岁职业女性,可以兼顾事业与爱情吗」和「30岁未婚vs已婚女性的职业与生活,有何不同」。第三期我邀请了5位30+的女性朋友,给20岁的自己写一封信,谈谈30岁的我们和20岁时对自己的期待有何不同。这一期播客会在这个月发布。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系列,因为自己马上就满30岁了,所以很想在这个时间节点,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情感、成长等各方面做一个全方位复盘,也想听听那些已经30岁的女性,正在或曾经经历过什么。这些深度交流也让我从负面情绪中暂时抽离出来,享受思想碰撞的愉悦。前阵子我说,这一轮疫情的来袭,让很多被迫居家办公的人体验到了他们一直以来向往的「自由职业」、「居家办公」是怎么一回事。没有定期线下见面的同事,需要自己安排每日的工作与生活,在一个极度舒适的环境里学习如何做一个自律高效的人,生活与工作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所有同事都得线上交流,信息的回复速度变得滞后与缓慢,常常一整天不用说一句话......这就是大部分自由职业面对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我深切地感受到「定期与人交流」的必要性。人是群居动物,再孤僻和喜欢独处的人,也需要社交。小区封锁前,有个朋友来家里聊天,说起不上班独居的日子里,每天醒来发现自己不开心的时间变多了,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一个人生活。而我也是在这段时间发现,与自己熟悉、信任、同频的人定期交流,是可以抵消负面情绪的。我们需要一些属于自己的线上智囊团,按照功能进行区分:哪些是精神陪伴,哪些聊工作困扰,哪些聊私密话题......不用人很多,固定的几个人就好,每周深度沟通1-2次,相当于做了一次情绪梳理与大脑马杀鸡。为了情绪自救,我最近在努力搭建自己的「智囊团」。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写情绪日记这个月我开始写情绪日记,每天睡前坐在灯下认真回忆当天心情不好的瞬间都发生了什么,把不开心的事情一件件写下来,再一件件剖析,多问自己几个Why,问题表象之下的内核,才一点点显露出来。比如有阵子我发现自己很难开口主动联系人,对别人来说轻轻松松一句话的事情,在我这里需要做很久很久的心理建设才能迈出那一步。后来我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时,发现自己在找那些关系不错的朋友沟通时全程无障碍,只有找那些平时联系不多,没那么熟悉的人时才会犹犹豫豫。因为找那些关系亲近的朋友时我知道自己不会面对被冷落、被拒绝的失败,这种人际关系在我的安全范畴内。而那些不熟悉的朋友在我这里代表着「未知」,也代表着「失败的可能性」,有的甚至会勾起「不愉快的回忆」。然后我才明白,原来我是如此害怕失败,原来几年前一个逃避过的问题和没有处理过的情绪伤口,会埋伏这么长时间,下一次当你遇到类似问题时,它会跨越时空来伤害你。于是我决定不再逃避,直面自己的内心和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即使这需要勇气与阵痛,但是也好过让它成为一颗隐形炸弹,不知道未来哪天会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炸伤你。写情绪日记的过程,常常能让我从不舒服的状态中平静下来。而且这些写下来的不开心,似乎被释放了一般,不再积压在心里让我难受。过段时间回看,还会发现当时的情绪已经得到了缓解,或者当时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时,也有了更理智清醒的解决方案。刻意练习失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身边不少朋友有完美主义拖延症,他们为了避免直面不完美的自己,会采取很多借口避免行动。有人找到的方法是无限拖延,似乎不行动就不会失败,不失败就不必面对那个无能的自己;有人采取的行动是“攻击他人”,通过攻击他人来维护自己完美无瑕的形象和自信,这样失败的就是他人,而不是自己了。我们很多人都是在东亚社会的“打击式教育”和“PUA式教育”中长大的,相比于“你可以”、“你真棒”,我们听到更多的是“你不行”,“你还不够好”。于是我们形成了这样一套思维逻辑:“只有我做得好一点,更好一点,做到近乎完美无暇的地步,才会得到关注、喜欢和认可吧?”——这是我们无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根源。想明白这一点后,我会刻意练习“不完美”。每个月,我会故意留出那么几天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当一条“咸鱼”,不做任何外界认为积极向上、有营养、有价值的事情,可以刷一天剧,吃一天外卖,也可以想睡觉就睡觉,想躺平就躺平,并努力说服自己不要因此而焦虑与自责(虽然这很难)。这个月有几天我又进入了“咸鱼时刻”,以前我会一边自责一边躺平,现在我会告诉自己:我意识到了我现在能量很低什么也不想做,我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时刻存在,我也并不会因为今天什么都没做就变成一个糟糕的人。因为我知道过几天我一定会好起来的。如果你也是一个习惯自我攻击、自我谴责、完美主义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的人,建议你也每月给自己设几天“咸鱼时刻”,心安理得享受当一条咸鱼的快乐。以上这些就是在动荡的三月里,痛苦和负面情绪教会我的事。人们常常说“当你焦虑的时候就去做事情,行动起来,一切就会好起来”。我相信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很多时候,深陷情绪旋涡里的人只是找不到一个开始的理由。就像我们要去一个目的地,周围的人都在说:“坐上那辆车,开动引擎,开几分钟就到了很快的。”殊不知对那时的我们来说,最难的是走过去坐上那辆车的过程。相比于“做事情”,开始才是最难的。我要对那个在情绪动荡的三月里,依然坚持做事情的自己说一声“谢谢”,谢谢你没有放弃自己,但同时也要对她说一声“对不起”,只有我知道为了让一切维持正常,她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最后,按照惯例,看看3月我都做了什么吧。-工作--创业板块:1.完成了第三期「优势定位营」的招生,这一期顺利完成了满员招生,虽然前期一直焦虑招不满人,但最后总是会神奇地满员且超出名额。而且这一期的学员都是开放包容又同频的人,看大家在群里积极的互动也能带来好心情。(优势定位营介绍:迷茫找不到方向,如何开启职业自由的第一步?)2.「个人IP成长计划」第七期个人IP,如何帮助我们撬动职业自由?,整个三月有一半精力都在这个班里,第一次遇到全员0基础的班级,带起来有些吃力,压力也很大。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挑战,让我也思考了很多,多了很多迭代灵感。对于一个喜欢新鲜感的人来说,又可以尝试新东西了,反而让我感到兴奋。3.两场线上直播:这个月做了两场公益直播:自媒体时代,如何做好一篇人物采访?|直播回顾自由职业者如何交税?年终可以退更多税吗?|
2022年4月4日
其他

多元婚姻制度与独身养老,这样的时代即将到来?

大家好,我是林安。今天的文章是播客《逆行人生》第35期节目《30岁职业女性,可以兼顾事业与爱情吗》的文稿整理(下篇)。上篇:30岁事业女性,无法恋爱结婚的理由这一篇,我们将探讨现代婚姻制在未来越来越多元化的可能性,以及如果终身未婚,单身的我们可以做好哪些独身养老的准备。以下是对谈内容的精华整理,完整版节目可以扫码前往小宇宙APP收听。也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互动:你今年多少岁?正处于怎样的感情状态中,对当下的感情和生活是否满意呢?
2022年3月23日
其他

30岁事业女性,无法恋爱结婚的理由

大家好,我是林安。3月原本是「自由会客厅」的女性活动月,我们在全国6座城市准备了主题为「新自由女性,职业不设限」的沙龙,结果疫情的反复打乱了节奏,多座城市的活动不得不延期举办。但是好在还有线上,这个月,我找了播客「逆行人生」的几位人气嘉宾返场,一起交流30岁女性的事业、家庭与爱情,试图探讨在女性觉醒的时代,作为一名有事业心、30岁+的独立女性,如何在这个时代追寻自由。这里的自由可以是经济自由、情感自由,也可以是身材自由、容貌自由。第一期,我邀请了野生运营的主理人,同时也是播客新晋主播松月,一起聊聊两个出生于1992年,即将30岁的“工作狂”女性,是如何看待恋爱与婚姻的。这一期播客会分两篇文章发布,第一篇,我们先聊聊“30+岁事业女性,无法恋爱结婚的理由”。以下是对谈内容的精华整理,完整版节目可以扫码前往小宇宙APP收听。也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互动:你今年多少岁?正处于怎样的感情状态中,对当下的感情和生活是否满意呢?
2022年3月21日
其他

2月复盘 | 既然逃避没用,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大家好,我是林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3月6日了,虽然有点晚,但我还是决定补上2月的复盘总结。1.2月,又经历了一个不小的波澜起伏。2月初,我在家待了半个月和家人一起过年。过年期间我也没闲着。年前,我和不同的人开了数不清的会,为年后的工作提前做好规划安排,也趁大家都放假的日子,写点无用但自己想写的内容。过年期间很多人看到了我的高产:公众号密集输出了3篇「自由职业婚恋调研」的采访文,1支1月初在大理旅居时拍的视频,
2022年3月6日
其他

为爱你的人创作,而不是恨你的人

做一名社交媒体时代的内容创作者容易吗?答案不问自知。自己想表达的内容长期无人问津,随手发的内容却很多人看;不取这个标题打开率低,取了又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做自己喜欢的内容没有收益,有收益的内容自己又不喜欢;终于get了“流量密码”,各种辱骂、质疑和抬杠的负面评论也紧随其后;整个互联网都塞满了让人上瘾的短频快内容,还有做长内容的必要吗?......这些是很多内容创作者在创作之路上会遇到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的内容创作是一种异化,平台和算法有一套评判内容好坏的机制,它们千篇一律、价值观单一。但“什么是有价值的内容”,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标准。上周日,我在上海组织了一场「内容创作者深度交流会」,希望召集不同领域正在创作内容的人,探讨各自在内容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有个环节是我让大家写下当下遇到的困难,其他人从自己的视角给出建议。意外的是很多人在关注如何涨粉、变现的同时,也想探讨一些听上去更虚的话题,比如:“什么是有价值的好内容?”“长期在社交媒体上获取碎片信息,是否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人人都是博主的时代,谁是关注者?”听到这些问题时,多少有些欣慰。虽然更多的流量与关注意味着更好的变现机会和更大的知名度,但依然有人在创作之前,关心一些底层的东西。它关乎创作者的价值观与底线。借这个机会,我也想聊聊从事新媒体内容创作这些年来,困扰过我的几件事情,以及我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它们的。如果你从中听到了一些共鸣,欢迎告诉我。如果你不仅有共鸣还找到了自己的解决之道,也欢迎分享给我。1.短内容盛行的时代,还有做长内容的必要吗?关注我时间比较久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在做长内容,无论是文字(平均每篇3000-5000字)、视频(平均8分钟以上)还是音频(平均1小时起步),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创作。而且在所有内容创作的形式中,我几乎选择了最难的一种形式:人物采访。做过人物采访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是一件极其消耗时间精力的事情,你不仅要协调自己的时间,还要协调采访对象的时间。从寻找采访对象到约定采访对象,再到搜集资料、准备采访大纲、采访、整理、撰写和修改确认,最快也要3-5天的时间。如果你对自己的成品质量有着高要求,这个时间还可以更长。很多特稿记者采访一个人可以跟踪一个月甚至大半年。我跟踪最长的一期采访从确定这个人到最终成片花了3个月。这种更新效率在现在这种网络环境中意味着什么,大家应该能明白。如果我要通过“内容-流量-广告”这条路径去生存,早就饿死了。因为我的输出频率完全跟不上接广告的频率。除非我能把内容的流量做大再做大,大到一个月只需要1-2条广告就可以养活自己的地步,但说实话,那条路更难。我观察身边挺多想做长内容的博主,都面临这个困境。有时我也会听到一些博主说想放弃长内容,转型短内容。我总会感到惋惜,因为我更喜欢长内容,觉得任何可以称之为作品的东西,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但你要问我有没有动过做短内容的心思呢?其实也有过,我也尝试过,得出的结论是“我既不喜欢也不擅长”。最后还是决定死磕长内容。虽然更新得慢一点,但也渐渐看到了一些长尾效应。比如几年前更新的视频,到现在还有人观看评论,一开始不太好的数据也会随着内容的持续更新慢慢涨起来。早期看的人不多的视频,播放量渐渐涨起来了我观察到,以抖音和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几年前就想往中长视频转型了,他们在b站上挖了不少up主到自己的平台同步视频。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观众还是需要深度内容的。虽说短频快的内容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产生了上瘾的快感。但当兴奋褪去,空虚和自我谴责感袭来,我相信人们会主动寻找能够让精神恢复平静的解药。2.如何平衡好「迎合大众」与「取悦自己」的关系?“起A标题,虽然有点小套路,但可以保证点击率。起B标题,虽然更符合个人品味,但一定很少人点开。”这样的纠结很多创作者一定都遇到过吧?当我们的内容不再写给自己看时,就一定会考虑如何「让读者喜欢」。你可以说它是迎合大众的一种媚俗表现,但以此为职业的人,不可能只顾自己开心。其实不光是起标题,创作内容的方方面面都会遇到这种二选一的纠结。放在电影市场,就是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区别,要票房还是要小众审美品味?选择了一项很可能就放弃了另一项。虽说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也是存在的,但这种电影一般都是“实力+天赋+运气”造就的。去年,我关注很久的一个博主Katandsid更新了一支视频:「一个UP主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2022年2月24日
其他

2月活动合集 |虎年开工大会,语言从业者/内容创作者交流会

2月「自由会客厅」全国线下活动合集来了。我们将在上海、杭州、广州、成都四座城市举办线下沙龙。主题从语言斜杠从业者到内容创作者,欢迎各位自由斜杠er,一起来「自由会客厅」开启虎年新篇章~那些年学外语的人,现在怎么样了?广州时间:2022年2月19日(周六)14:00——17:30地点:一起开工.手心空间交通指引:地铁1号线西门口站
2022年2月16日
其他

脱单访谈3 | 有一种情侣叫:我们都不用上班

不上班如何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自由职业会影响婚恋关系吗?这是前两篇「自由职业者婚恋调研」的文章主题。今天正值情人节,给大家分享一下「双自由职业情侣」的生活日常和利弊。文末还有他们无私分享的脱单建议,希望今年想脱单的小伙伴顺利脱单,想单身的小伙伴单身快乐~1.自由职业后,脱单主要靠陌生人社交?从校园到职场再到自由职业,我们的人际圈不断发生变化,在社交场合遇见另一半的几率也越来越小。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知道了成功脱单的人是如何在自由职业后遇见另一半的。那么那些渴望脱单的自由职业者,又是如何寻找另一半的呢?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活动聚会、朋友介绍和社交软件。可以看出,这和已脱单自由职业者的脱单方式非常不同。自由职业以后,没有了传统的同事、同学圈,与身边大部分上班族的工作时间和作息完全不同的他们,交友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渐渐从熟人社交变成了陌生人社交。我这次采访的6对情侣中,就有4对是通过陌生人社交认识的,另外2对通过熟人介绍认识。2.双自由职业情侣,有哪些利弊?在这次调研中,我发现很多自由职业者都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也不用上班。他们认为这样有更多时间和伴侣相处,在自由职业方面有共同话题,还可以支持彼此的工作。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来听听我采访的这些双自由职业情侣们怎么说。林安:你认为情侣双方都是自由职业者,分别给你的生活/工作带去了什么好处和坏处?张晨,37岁,演讲教练&心灵探索师恋爱时长:10年(结婚9年)张晨和妻子好处:时间比较自由,约会可以挑工作日人少的时候,很方便。遇到父母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也容易匀出时间来兼顾到。坏处:结了婚之后每天呆在一起,如果没有近期一定要完成的任务,容易在一块聊聊天,时间很快就过了。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点:我们的项目有时候会有一些重合,比如说一起带演讲沙龙和课程。好处是我们正好比较互补,我会更注重演讲的结构和内容,她会更注重舞台能量,因此我们一起带的课程在内容和现场互动上都能比较兼顾。坏处是去年经常为了这个项目吵架,会把亲密关系当中的一些议题带到工作中去,比如说这个项目我是holder,最后应该由我来决定,但因为夫妻关系有时候容易有界限感不清,干涉他人决定的时候。举个例子,比如说课程收费怎么收,如果我决定定价低一点,最后的收入少了,既是各自的收入少了,又是我们的共同体的收入少了,所以难免会有冲突。当然后面我们也意识到,最终要遵守谁的项目谁来拿主意的原则。当然我觉得两个人合作最重要的一个点在于:两个人能够有一个共同目标,一起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不管过程怎么样,结果如何,最终这个过程本身是促进双方了解和增强彼此之间的链接的。Yeye,28岁,自媒体|口语|珠宝
2022年2月14日
其他

世界冠军谷爱凌和「我的天才女友」,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昨天网上遍布谷爱凌的报道,关于这个17岁的女孩儿如何成为了一个快乐的、阳光的、有热爱事业的、多才多艺、同时又不浪费自己的天赋、积极努力的世界冠军。一个大众媒体报道下的「成功者」,一个几乎没有瑕疵的、完美的、丝毫不遭人嫉妒的「成功者」。看到讨论比较多的是她的出身,一个女孩儿身上同时具备天赋、努力、好的家庭教育和成长背景,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想起之前和朋友聊天时聊到:好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阶级特权(非贬义)。比如《人物》发的那篇文章里写:母亲谷燕在每个假期和雪季都会往返开车8小时送女儿去雪场练习;个人运动员参加各项滑雪比赛,是一笔极为昂贵的支出,谷燕作为母亲对女儿的付出在美国极其少见;中学时的每年暑假,谷燕都带谷爱凌从美国飞回北京,去海淀黄庄上课外辅导班学数学,在中国补奥数,去美国考第一。......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除了金钱上的付出,谷妈妈在教育理念上也很先进:由于自己是接受中国式「完美教育」长大的,她不希望谷爱凌像她一样追求完美。在谷爱凌的成长过程中,听到更多的不是「你必须」,而是「你不必」。谷妈妈说,她一直记得女儿入学时老师说的两句话:千万不要纠正错别字,不要打击孩子的创造力;少表扬他们的聪明,多表扬他们的努力。她记住了,并做到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阳光健康、近乎完美的世界冠军。在谷爱凌的故事中,我们终于摆脱了世界冠军那套以痛苦为基调的刻苦叙事。不得不说,她的母亲谷燕在这个故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好这几天看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又回顾了一遍根据书改编的《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对比书中同样天资聪颖的天才少女Lila,除了天赋之外,她的家庭出身、父母教育、成长环境全是负分。《我的天才女友》海报Lila悲惨的一生,某种程度上来说,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给没看过这套书和剧的读者简单介绍一下《那不勒斯四部曲》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Lila和Lelu出生在意大利南部一个贫穷落后的城区——那不勒斯。在那里,穷人们像老鼠般穿梭在终日阴暗的楼道里,暴力、死亡、疾病、出轨的故事每天都在城区上演。故事的主人公Lila和Lenu就是在这样一个贫穷、混乱与暴力的环境下长大。《我的天才女友》剧照从小就看不惯黑暗势力和暴力事件的Lina小学时就展示出了自己的天赋——老师还没开始教写字,她就已经靠自学写出了意大利语的“太阳”。在和比自己高几个年级的男孩子进行算数比赛时,她能快速精准地心算出每道题的正确答案。《我的天才女友》剧照第一个发现Lila天赋的人是她的小学老师,小学升初中时,老师一再劝她的母亲让Lina继续读书,她的母亲却义正严辞地说:我们家的几个男孩都没有读完初中,我们为什么要让哥哥和弟弟在外面工作赚钱,让她继续读书当公主呢(大概是这个意思)。当Lila得知和她成绩不相上下,家庭条件也差不多的Lelu在抗争下居然可以继续参加升学考试时,好胜心和嫉妒心驱使她回家对着父亲一遍又一遍抗议:我要读书!我要读书!我要读书!而她的父亲做了什么呢?一气之下把她扔出了窗外。《我的天才女友》剧照相比Lina,Lelu并没有与生俱来的天分,她在学校取得的成绩更多来自后天努力。但她却比Lina幸运得多——同样出身贫困,但她的父母却愿意继续供她读书,并一路供到了大学。Lelu也深知Lila的天赋,整个一生,都活在Lina比自己更出色的「竞争」和「对比」中。她和Lina仿佛生长自阴暗角落、互相缠绕的两朵双生花,Lina羡慕Lenu可以靠读书逃离那不勒斯,Lenu则羡慕Lina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吸引力。两个人的共同愿望,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摆脱贫穷与粗鄙。《我的天才女友》剧照然而,只读到小学的Lina一生都没能离开那不勒斯,结婚、生子、婚变、重生、丧子、消失......她跟这座小镇一起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也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直到老年也没能离开那座充满痛苦回忆的小镇。Lelu最终通过读书逃离了那不勒斯,读大学、出书、嫁入中产家庭、成为知名人物......看上去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一生都活在不自信中。Lelu的第一本书出版后,她时时刻刻都在关心人们对她书籍的评价。某天,她在报纸上看见了一篇针对她的书展开的负面评论,立刻哭着打电话给未婚夫抱怨,对自己完全丧失了信心。直到第二天报纸上又出现了几篇夸奖她的正面文章,她的自信又恢复了。《我的天才女友》剧照出生在落后贫穷的小镇,不自信是Lelu童年的成长基调,她的一生都是为了逃离那个贫穷落后、暴力野蛮的城区,走出去、向上爬,但即使她在物理空间上逃离了家乡,那些家乡刻在她骨子里的自卑粗俗与自私自利,还是会在她人生的某个阶段生长出来,毁灭她。《我的天才女友》剧照其实莱农也算一个后天努力型的「天才少女」,但她的整个人生都是压抑且不受自己掌控的。直到老年时她反省: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这场斗争始于小时候老师问她的那个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庶民吗?当庶民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假如一个人想一直做庶民,那她的孩子、孙子都会命若草芥、不值一提。《我的天才女友》剧照可是逃离了那个充满庶民的地方,搬到一座更文明的城市生活,嫁入中产家庭,写书、出名、拥有可观的收入和更体面的生活,就能摆脱庶民的痛苦了吗?Lenu中年后的人生走向告诉我们:不会的,你可以改变你的穿着,修饰你的谈吐,用文字彰显你的文雅,但父母和家乡在童年时期刻进你骨子里的粗俗不堪,会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暴露无遗。是谁说过,很多人在用一生修补不幸的童年。而有些人从出生的那刻起就赢在了起跑线。出身,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的。我相信每个人的人生剧本从出生的那刻起,就已是定稿。我们也许能通过后天努力修改某些章节的精彩,却无力修改那个命定的结局。但如果我们有下一代,如果我们有机会孕育生命,希望谷爱凌的出现,能让更多父母意识到:为了让这个世界上多一些“谷爱凌”,我们要让孩子在爱、支持、自由与热爱中长大。那样的世界,该有多么美好。
2022年2月9日
其他

脱单访谈2 | 不上班会影响婚恋关系吗?

这是「自由职业婚恋关系」调研系列的第二篇,上一篇,我们聊了聊「自由职业者,如何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今天我们来聊聊「自由职业对婚恋关系」的影响。数据样本:115份男女比例:2:8单身占比:51%1.在父母眼中,自由职业=无业游民?中国的婚恋市场,还是以老一辈“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为主,这里的“门当户对”不仅仅指家世背景和资产水平,也暗含对方的职业身份、工作稳定性、职称高度等。这也是很多人害怕“自由职业”的身份标签会影响自己进入婚恋关系的首要原因。但在此次问卷调研中,”你的另一半介意你是自由职业者吗?”这个问题下,61%的人选择了“不介意”。在“你是否曾因自由职业的身份被对方家长质疑过?”这个问题下,50%的人选择了“从未被质疑”。仅有24%的人选择了“被质疑过”,他们被质疑的点基本是:工作不稳定,看上去像无业游民,不知道在做什么,没有五险一金……还有一个读者因为之前在职场跳槽太频繁,被对方家长质疑“对待感情也不专一”。和丈夫恋爱3年,已经步入婚姻的欢就曾经面对过来自婆婆的质疑。她和丈夫是在爷爷的葬礼上,通过亲戚介绍加微信认识的。那时欢在深圳工作,和丈夫正式确认恋爱关系后,她辞去了工作,跟随丈夫搬到了上海,阴差阳错成为了一名民宿房东。2020年婚后,欢和公婆住在了一起,质疑声也是这时产生的。“民宿运营的工作大部分在手机上就可以完成,工作内容也比较零散,不需要大块时间持续专注。他们(公公婆婆)就会觉得我在家闲着,经常玩手机,以为运营民宿没有工作量,等着接单就行。”欢在上海经营的民宿老一辈没有亲身经历过互联网时代,往往不太理解依托于互联网兴起的很多职业,比如民宿房东、自媒体博主、旅行博主等,难免会带来质疑声。而自由职业者的不稳定是否真实存在呢?在问题“你目前每个月有稳定的收入吗?”下,50%的人选择了不稳定,这其中有12%的人收入比上班时高,5%的人和上半时收入差不多。欢说,她运营民宿的收入和之前上班时差不多,虽然偶尔受疫情影响有些波动,但总体比较稳定。2021年4月,他丈夫也辞职在家尝试了4个月自由职业,以接私活儿为生。虽然每天的工作量都很饱和,但结款周期实在是长。最后由于房贷压力大,4个月后,他又重回公司上班了,但下班后还会在家接一些私活儿。“稳定收入还是得靠公司,因为私活儿收款一直滞后。”欢说,他和丈夫曾经讨论过夫妻双方都做自由职业者的可能性。“他后来重回公司上班,主要因为我们的收入来源太单一,又没有足够的存款,抗风险能力太差。对于承担车贷、房贷、养育和赡养压力的夫妻来说,若想两个人都长远发展自由职业,要有比较成熟的家庭财富体系(备用金+理财投资等被动收入+多收入渠道),同时最好配备必要的保险。”欢和丈夫自由职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是很多自由职业者被伴侣家长质疑的主要原因,但很多从事自由职业的人,并不介意另一半也是自由职业者,很多人甚至觉得对方是自由职业是一个加分项。他们认为“自由职业时间自由,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协调时间也更自由。“但这些“自由”都是建立在”有收入“的前提下,自由职业说白了还是一种职业,如果职业带来的经济基础不稳定,再好的情感建筑也会摇摇欲坠。2.婚恋市场:自由职业=无序、风险与不确定既然大部分非单身人士认为“伴侣是否自由”并不影响自己的选择,那么那些想恋爱的单身人士,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在问题“你认为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会影响脱单吗?”下,24%的单身自由职业者认为“有影响”。他们说:“神楽:自由职业感觉挺难脱单,流动性、不确定性太大了,有点冒险的感觉。”“消费主义爱好者:真正的自由职业者适合找思想不那么传统的伴侣。找到一个相信你的能力,并同样相信自己能力的另一半对双方的成长都是好事。我们的社会文化还是比较注重稳定,遇到观念传统的另一半,女性很容易要么被动回归家庭,要么被质疑职业甚至人生价值。”“沈文艺:在二线城市自由职业不大被推崇,在传统相亲市场里去寻找另一半会因为自由职业给人不稳定的固化印象被排挤,所以只能通过信任的朋友来介绍,或者在工作关系中去寻找,比较能够彼此理解。”“欢:我先生有考虑后续转型自由职业,比较让人犹豫的是房贷、车贷和养育压力(目前备孕中)。面对每个月的大额固定支出,若夫妻都是自由职业,毕竟收入会相对不稳定,该如何增强抗风险能力?”“九里:自由职业不固定场所,但居家办公在社交方面确实不多,若想要脱单还需要多多走出去认识更多的人,不管是参加活动还是朋友介绍。”《花束般的恋爱》剧照自由职业对婚恋关系的影响,基本还是围绕在“社交浅”、“不稳定”、“难以抵抗传统观念”和“收入不稳定”这几点上。而在更多人眼中,自由职业可以自由安排工作时间、地点,反而在恋爱/婚姻关系中成了优势。特别对一些已经进入家庭的女性,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到“自由职业可以让我有更多时间陪伴/照顾家庭”。“如果一个女生什么都好,只是自由职业,反而是她的优势,在男生眼里,可以有更多时间来照顾家庭吧。”即将35岁的麦子说,35岁是一个出去找工作,公司都不想要的年龄。作为女性,上一代父母眼里的最佳生育年龄也快过去了,她还有一个特殊性是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在很多人眼里是残障人士。“虽然我现在沟通没什么障碍,但是结婚不一样,每隔七八年,我需要把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为自己设备升级。”这也成为了她踏入婚姻的诸多障碍之一。“再加上我是自由职业者,看上去不像有稳定工作的人……每一个标签都是劣势。所以我在30岁之后,就没接受过别人的介绍了,我觉得自己在相亲市场上就是自取其辱,干脆就不用浪费时间了。”在麦子的经历中,“自由职业”和“35岁女性”、“听障人士”一起,成为了被婚恋市场排除在外的“劣势”标签,即使她现在的收入已经远高于在公司上班时的工资。麦子每天在家8点起床工作“如果是像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地稳定工作,有相对稳定收入的自由职业者,可能在后期会考虑创业,做个小工作室,或者寻求稳定收入的企业外聘工作,做个投资。他们的标签就不是自由职业了,可能是创业者,合作者,投资人……这个时候,应该没人觉得这种身份不好吧。”麦子说,她告诉别人自己是自由职业者时,得到的反馈往往是:“哦,不上班啊这么爽!”但如果换成“我是创业者,每天像上班族一样上班”,别人对她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她想起很多年前在综艺节目上看到一些在家啃老的无业人员,自我介绍时的标签就是“自由职业”。“我想,很多人大概跟我那时的想法一样,觉得自由职业就是不工作,收入有一搭没一搭的。”当职业成为了一种身份标签,你会发现它像一个人行走在社会上的通行证般,与生活中的每一处角落息息相关。而自由也意味着“未知”、“不确定”、“风险”和“无秩序”,这对习惯了靠“秩序”和“等级”维持运转的主流社会来说,是一种危险。
2022年2月6日
其他

脱单访谈 | 不上班,如何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

去年,在某次自由职业者的线下活动上,一个想成为自由职业的女生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自由职业以后,更难找对象怎么办?初次听到,还觉得有些滑稽:都选择自由职业了,为什么还要用主流婚恋市场的那一套评价体系评价自己?后来细想,这可能是大部分单身自由职业者在生活中遭受过的「歧视」。过去几年,我经常听到有人把自由职业与「无业游民」划等号,也听人聊起过因为自己是自由职业者,而被伴侣父母质疑工作不稳定的经历。自由职业真的会影响一个人进入婚恋关系吗?那些已经恋爱结婚的自由职业者,又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呢?带着这些好奇,我在年前做了一场关于「自由职业者婚恋状态」的小调研,一共搜集了115份有效问卷,约了7个处于不同婚恋状态的自由职业者,聊了聊他们对职业身份与婚恋关系的看法。接下来会分几天时间陆续分享给大家,第一篇的分享主题是:那些已经「脱单成功」的自由职业者,是如何做到的?数据样本:男女比例:2:8单身占比:51%自由职业后,怎么认识另一半?1.自由职业脱单方式:线上社交、朋友介绍此次参与调研的人中,单身状态与非单身状态的人数刚好各占一半。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自由职业者都是怎么认识另一半的?调研显示,最常见的认识方式是同学关系和工作关系,紧跟其后的是网友奔现和朋友介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只有30%的人是在自由职业后确定的关系。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在自由职业之前就已经有伴侣了,因此通过“同学关系”和“工作关系”认识的人才会是多数。那么那些自由职业后才脱单的人,主要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异性呢?我单独看了这一类人的数据,发现通过线上社交软件(网友奔现)、朋友介绍和线上社群三种渠道认识的居多。也有少数人是通过旅游、参加线下活动认识的。下面是我这次采访的6名非单身自由职业者认识另一半的方式:2.持续稳定见面+主动创造链接=恋爱的可能性自由职业后,大部分人都是独立工作状态,需要定期见面的深度社交开始逐渐减少。对于那些“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的职业来说,比如自由撰稿人、自由插画师、自由剪辑师、职业股民等,他们的社交范围往往仅限于线上的工作对接和线下的固定亲友;而对于那些需要和大量人接触的职业来说,比如独立摄影师、独立记者、旅行博主等,社交面虽然广,但存在临时性、碎片化和不连贯性。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座城市生活的数字游民,刚刚在一座城市建立了亲密的社交圈,就到了离开一座城市的时候,人际关系也因此变得不稳定。《Normal
2022年2月5日
其他

2021年,一个创业新人朋友圈里的30条感悟

之前我在豆瓣发了一条广播讨论独身买房女性这个群体的一些事情,引发了很多女性的共鸣,很多人在留言区高呼不如组织一个微信群大家在群里多交流。我说我没时间精力组群,大家可以借我的楼自由组群,谁想组谁组。
2022年1月21日
其他

外企职业经理人:努力到33岁后,我决定「拔掉电线」

连续2个冬季加勒比海帆船上当海员航海。知乎:JennyWorldtravel。完整版音频的收听方式喜马拉雅fm、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Podcast、荔枝播客搜索「逆行人生」即可订阅本节目
2022年1月7日
其他

2021,我终于想清楚了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尾声,整个社交网络都弥漫着「年终总结」的味道。这几天一直在断断续续梳理我的2021,从时间线到关键事件再到「成就感」、「遗憾」和「感恩」等大家常用的总结模版。最后年终总结变成了一件沉重的事情,索性打开电脑自由书写我的2021,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让表达自然发生。「快乐并累着」12月初拍摄第二季「100个不上班的人」时,体验官小蚊子说:别人是累并快乐着,你是快乐并累着。不知为什么,这句话被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整个2021年,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反问自己:你真的在过自己理想的生活吗?你真的快乐吗?的确,这一年,工作带给我的大多是痛苦:自我剥削的痛苦,做既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事情的痛苦,信息超载的痛苦,不断被打扰的痛苦,时间管理失衡的痛苦,变成工作机器的痛苦和关于选择本身的痛苦。回顾整个2021年,我过得太紧绷了,以至于今年听到最多描述我的词是「累」、「疲劳」、「紧绷」和「苍老」。一直以来我对外强调的「慢」和「松弛」离我越来越远,我好像变成了自己曾经最厌恶的那一类人。「学会享受风平浪静的闲暇」今年认识了非常多形形色色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Jenny的女生,像一个充满能量的小太阳,穿梭在不同的人群之中,无私地链接着不同的朋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有时候会想:她一直都这么能量满满吗?她会有累的时候吗?9月底我和Jenny在上海见面,她说自己决定辞掉工作去巴黎生活一段时间。一个月后,Jenny抵达巴黎,看画展、逛博物馆、吃米其林餐厅成了她朋友圈里的日常,在巴黎的那段日子,她说「我对自己特别好」。回顾过去几十年的人生,她一直是努力向前奔跑的状态,17岁就开始做职业规划,20多岁申请到了巴黎的工作,工作后又读了MBA,创立公益组织,背包环游世界......一份时间掰成两半用,就连在地铁上刷手机的时间,都想着「必须从中学到点什么」。某天,一个志愿者对她说「Jenny姐姐,你总是在照顾别人,我觉得你也需要被照顾」,听到这句话的Jenny哇地一下眼泪就掉下来了。辞职后,她去玉龙雪山找一位传说中的「神医」看失眠症,神医看着她的脸,摸着脉搏微微一笑,说:Happinese
2021年12月31日
其他

我们调研了320名自由职业者,发现他们“并不自由” | 数读自由职业002

上次发布了「数读自由职业」第一期报告——「什么样的人在从事自由职业」后,很多人对这个专栏很感兴趣,今天是第二期,带你们深入了解「自由职业者的真实生活现状」。什么是「数读自由职业」?2018年2月至今,我在线上、线下共采访了300+位自由职业者,接触过的自由职业样本更是不计其数。过去,我们主要通过人物访谈、纪录片拍摄和线下沙龙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自由职业群体。现在,我们想通过更直观的数据报告反映并解析自由职业群体的生存现状。今年年初,我和社科院助理研究员牛天一起,在「自由会客厅」内部发起了一场关于「新兴职业青年」的调研,截止到今天共收集了320份有效问卷。我们会根据这些结果持续更新数据报告,用直观的数据回答你们关心的这些问题。*如果你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远程工作者、斜杠青年、轻创业者,欢迎在文末填写问卷,本问卷长期对外开放,随着样本量的逐渐增多,我们的报告结果也会越来越准确。感谢你为「自由职业」群体调研出一份力:)以下为第二期报告正文:「自由职业者的真实生活现状」。「自由职业者的真实生活现状」问卷设计:牛天报告撰写/制图:林安样本数量:320份样本来源:「自由会客厅」自媒体矩阵、「林安的会客厅」自媒体矩阵、其他网络开放平台&社群自由职业样本的基本画像在本次采集的数据样本中,自由职业者的女性占比远远高于男性。主力人群在25~35岁之间,正处在工作3年~13年的职业发展黄金期。他们主要生活在北上广深杭等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他们为什么选择自由职业?大多数人是因为“兴趣爱好”开始的自由职业,他们当初选择自由职业的原因是觉得自由职业“自由度高”。而在自由职业对工作的各项满意指标中,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地点”也印证了这点,其中76%的自由职业者不用挤早晚高峰,选择了在家办公。自由职业者们的收入稳定吗?在自由职业规章制度相对成熟的美国,很多自由职业者与1-3家公司有稳定的合约。但在国内,大多数自由职业者还处于没有稳定合约、零散接活的状态,因而收入也不太稳定。自由职业者的工作时长、压力和健康水平如何?自由职业者们的压力普遍较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收入不稳定”、“对未来感到迷茫”,37%自由职业者每天工作时长超过8小时,且接近一半的自由职业者认为生活与工作没有边界。想象中的“钱多、事少、离家近”,可能只满足“离家近”一点。当下的政策和环境对自由职业者影响大吗?疫情对依托互联网工作的职业影响不大,对重线下的职业打击很大,比如旅游、摄影、线下培训。同时,今年由于国家对影视行业和线上新媒体主播等行业的政策整改,网络主播、独立影视工作者受行业政策的负面影响较大。自由职业者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自由职业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是收入问题,无论是打造个人IP还是找到商业模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收入增长。在上一期报告中,我们发现50%自由职业者的月收入低于8000元。同时,自由职业者们认为幸福人生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也间接说明了为什么他们离开人际关系复杂的职场。除此之外,能够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自由安排工作与生活,对社会有价值也是自由职业者们十分看重的。很多人想象中的自由职业是: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自由选择工作地点,能够平衡好工作与生活,同时不那么累,还有高出职场时的收入。但大部分自由职业者的现实情况是:在想象的诸多自由之中,似乎只实现了「工作地点自由」,他们离时间自由和经济自由还有着很远的距离。同时,由于针对自由职业展开的社会福利和政策仍不完善,大部分自由职业者感受不到政策的利好与扶持。对于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因此压力感也与日俱增。看完这份报告,你还认为自由职业是比上班更好的选择吗?其实,任何一种职业选择都不轻松,无论在职场还是自由职业,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才是自由的开始。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与「自由职业」有关的数据报告欢迎扫码告诉「会客厅」小助手,更多报告资讯可关注「自由会客厅」官方微信⬇️*如果你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远程工作者、斜杠青年、轻创业者,欢迎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填写问卷。本问卷长期对外开放,随着样本量的逐渐增多,我们的报告结果也会越来越准确。感谢你为「自由职业」群体调研出一份力:)「自由会客厅」更多旗下内容产品自由简报FREEKLY:快速了解自由职业圈内事「100个不上班的人」:带你探索100种不上班的理想生活近期活动招募自由职业人物访谈录一键星标关注一起探索职业自由⬇️自由职业学习成长平台⬇️我是林安,一名帮助更多人探索职业自由的创业者,2018年2月开始连载自由职业采访专栏「100个不上班的人」,国内首位关注自由职业群体的自媒体人,并于2019年出版第一本记录自由职业群体生存现状的书籍《只工作,不上班》。2020年7月开启第一个创业项目「自由会客厅」,链接无限+位自由人,共同探索无边界的自由人生。在这里分享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的成长探索,不定期会客有趣又有料的美好人类。
2021年12月21日
其他

“100个不上班的人”第一季采访合集(持续更新)

大家好,我是林安。最近要开启「100个不上班的人」采访计划第二季了,脑子里有很多新的玩法,想想就很兴奋,筹备会花一些时间,因为这一次希望这个项目能运行得更健康、持续一些,不再是一腔热血为爱发电。如果你还没看过「100个不上班的人」第一季内容,赶紧来补补课吧~看过了的朋友,也可以再回顾一遍,看看此时再看,你的心态和生活是否发生了变化呢?👉什么是“100个不上班的人”?“100个不上班的人”是由林安独立发起的人物采访计划。通过采访那些脱离了朝九晚五工作制度的自由职业者/斜杠青年/独立创业者/数字游民,展现主流之外的N+1种人生选择。👉在哪些平台更新?微信公众号/知乎:林安的会客厅bilibili/微博/Youtube/小红书:林安的会客厅豆瓣日记:林安
2021年11月6日
其他

10月复盘:做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事,会发光

奇绩分享这个月产生共鸣、引发思考的播客:【无人知晓】孟岩对话简七:每个人都在经历一场别人一无所知的战争【疯投圈】自由职业是生活的理想状态吗?这个月看过有用的书:卡伦·霍尼
2021年11月2日
其他

那些能把个人IP成功经营起来的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那些能把个人IP成功经营起来的人,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个月第五期IP营结束后,我们做了一次5期IP营的复盘,得出了一些结论。在这里分享给想打造个人IP塑造影响力的各位,也做为第六期「个人IP营」的招生引子。因为第六期,我们又又又又迭代了,为了让参与者有更好的学习体验与实际产出。从第六期开始,「自由职业个人IP孵化营」将改名「个人IP终身成长计划」,招生范围将聚焦于知识分享类个人IP。这样调整的原因是:1.大部分往期学员结营后掌握了一套从0到1打造个人IP的方法论和框架体系,但他们更需要长期的陪跑服务和持续的同伴学习与社群氛围。就像我们课程里所说:一旦开始打造个人IP,就要把自己当作一辈子的产品去打造。我们希望把这个IP打造计划变成一个终身学习项目,因此更名「个人IP终身成长计划」。加入之后,你可以跟着IP大本营里的往期学员们一起持续学习与成长。2.根据往期学员的职业情况和数据反馈,我们发现80%以上的学员打造的都是知识类IP(知识付费、知识分享、线上咨询、技能教学、在线教育、文化传播等),能够成功把账号做起来的,大多也是知识领域的IP。现在正是知识类IP增长的风口,各大平台也在主推这个领域的博主,讲师林安本人也是职场/知识领域的个人IP,可以为知识类IP提供更精准的课程服务。以下是部分往期知识类个人IP学员的账号领域,供大家参考。那些把IP做起来的学员身上,有哪些共性?我们研究了往期学员中,成功把IP在短时间内冷启动的学员身上有哪些共性,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对于同样想打造个人IP的你,也许有一定参考价值。1.经常浏览社交网络,有基础网感“网感”和“审美”一样,是一种需要长期培养的感觉。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是打造个人IP的媒介与工具,平时保持浏览社交媒体的习惯,再通过课程里的“刻意练习”,有助于更快培养出“网感”。例:第五期学员Bonnie,经过1次小红书封面网感的点拨之后接连创作出多篇“小爆款”。2.善于转换用户视角,根据用户需求创作内容大多数人做个人IP都容易陷入一个思维误区,觉得做个人IP就是真实表达自己,像写日记和发朋友圈一样输出内容。当然保持真实没错,但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用户视角”:知道目标用户喜欢什么、关注什么。在“用户喜欢“和“我喜欢“之间找一个平衡。用户视角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习得,同样需要掌握一套调研、了解用户的方法,并在输出内容时时刻谨记、反复练习。那些能把账号做起来的学员,往往都有持续去了解用户,带着用户视角进行创作的意识。相反,过于沉浸在自己喜欢的创作形式里,很容易变成一场“自嗨”。3.更新频繁,敢于试错“懂得了太多大道理,却依然做不好一个账号“是大部分知识学习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做个人IP,除了掌握理论知识外,持续输出更重要。特别在账号建立初期,只有不在乎短期数据结果不断试错,才能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风格。目前粉丝已经破万,并创作出多篇小爆款的学员英英和邱医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并不是每篇笔记都能做到数据好看,但是一直在尝试和摸索各种创作形式、选题风格,保持稳定的更新节奏,直到第一篇小爆款到来。例:邱医生并非每篇笔记都能成为爆款,但一直在尝试各种风格持续更新。4.不惧在社交网络进行自我展示与表达既然要做个人IP,就要度过心理上羞于自我展示那一关。不想做一个没有灵魂、容易被人复制抄袭的工具号,就要在内容中适当展示自己的思考、经历、价值观,甚至声音、外貌等等。你要让关注者感知到这是一个真实的人,才能产生所谓的信任感与粘性。很多人之所以个人IP做不起来,并不是自身能力不行,而是困在了不敢自我展示的心理难关上。例:第一期学员英英经常在小红书分享自己的真实摄影日常和成长干货5.目的明确,动力充足还有一些人做个人IP也好,运营自媒体账号也好,总是容易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我们观察之后发现这背后的直接原因是:动力缺失、目标模糊。他们决定做IP之前没想清楚:我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变现?还是提升个人影响力?是获客?还是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兴趣爱好?一般来说,只是培养兴趣爱好的IP很容易中途放弃,目的明确比如希望给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引流,更容易坚持下来。你对做成一件事情有多大的渴望与急切,就愿意投入多少时间精力在这件事情上。那些能把IP快速搭建起来的人,正是一群目标明确的人。这些是我们从往期优秀学员身上总结出的共同点,如果你满足以上几点,并且近期有打造个人IP的想法,可以继续往下看。以下是第六期「个人IP终身成长计划」的具体招生信息⬇️个人IP教什么?我们教的是如何用可实际操作的工具和方法论,一步步找到适合自己长期发展的IP方向,在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和创造价值的同时,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多机会,让自己被更多同频者/资源方看到,从而塑造个人影响力。并且这套方法论可以反复运用在做IP的不同阶段,甚至包括产品需求调研和创业初期。它是一套从0到1的框架体系,从定位、调研、平台、基础搭建、选题到转化变现、陪跑练习,环环相扣,配合每节课的作业批改的实践操作,在7周的时间里帮助大家初步搭建起自己的IP框架和矩阵,至少输出2-3篇冷启动内容。参加个人IP终身成长计划,可以收获什么?12节信息量超高的视频课(每节课30-40分钟,可永久回看)几乎每一个报名IP课的学员都在结业后反馈:课程的信息量超过了他们的预期。不少学员表示在结束后,还会在做IP的不同阶段反复回看。因此,报名之前,请确保能留出每周至少5-6个小时的时间参与学习。1套可以直接实操的IP入门框架从定位、调研、平台、基础搭建、选题到转化变现、陪跑练习,环环相扣。配合一些可以直接上手的实用工具和方法论,让IP搭建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章法可循。7次1V1作业批改和深度交流的互动工作坊每个人的学习进度不同,领域方向也不同,只有定制化的作业批改和答疑才能发现每个人的核心问题并进行点拨。完成作业后再在工作坊上以分组反馈、小组共创和讲师答疑的形式进行深度交流,巩固上一周所学的知识,还可以深度链接其他参与者。1群优质/同频学员的深度链接(自由职业者/创业者占比50%)每一期学员我们都会认真筛选,同频的人除了可以在课程中相互学习,还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互相帮助、跨界合作。7周的课程中,还可以加入往期学员总群、小红书互助群、IP反馈小组,每月1次学员群活动,在社群氛围中互相督促、持续产出优质内容。往期学员评价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我现在适合搭建个人IP吗?我们的每一期训练营都是小班制,为了确保这个课程适合你,可以先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1.我是否已经有想做的IP领域了?它和我未来几年的人生规划息息相关吗?2.我在该领域的专业程度可以超过60分吗?3.现阶段我有充足的时间精力保证每周至少一次更新吗?4.我热爱我想做的IP领域,迫不及待想马上开始学习更新吗?5.我搭建的IP账号属于知识领域范畴吗?如果以上答案都是“yes”,可以直接【扫码抢占】第六期名额(本期迭代部分:增加1周线上陪跑服务、增加1次线上工作坊和每周社群复盘服务、课件内容迭代更新)提交报名表后,添加小助手微信「freehouse2021」获取缴费链接,和讲师预约课前1v1个人IP账号诊断。训练营基本信息开营仪式:11月2日20:00正式上课时间:11月2日-12月21日(每周二、三晚上8点线上教学)
2021年10月25日
其他

90后对话00后、80后:年龄增长意味着什么

想录一期播客聊年龄增长这个话题很久了。上个月以播客录制为契机,邀请了两位分别出生于1983年和2000年的女性朋友,回顾和展望了已经逝去的20岁与还有一段距离的40岁。我们聊了不同年龄阶段女性的职业选择、与互联网有关的记忆、年龄焦虑、婚恋关系、独身养老等话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图片收听这一期节目。喜马拉雅fm、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Podcast、荔枝播客、QQ音乐搜索「逆行人生」即可订阅本节目嘉宾介绍Sarah,一个非典型女博士和大学老师,平日爬讲台,周末爬山头。热衷体验平行人生,斜杠职业实践者:翻译了300万字的《乔布斯传》译者/独自旅行10年+的旅摄撰稿人/体脂常年保持在19的马拉松选手读不完万卷书,偏爱行万里路,希望在多元体验中不断修正对世界的偏见。一起观察游戏人间,来微博&小红书找「法拉学姐」。罗明朗,00年女生/自媒体博主/极简主义者。喜欢各种各样的人生体验。雪山重装徒过步,武功山山顶工作三个月,大理旅居征过短期男友,国际青年旅舍当过义工,也做性教育,组建性技巧交流群,玩出租自己陪伴他人的游戏。在陆续读过一些书,接触过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之后,爱上了独立思考,复盘、反思,在过着自己喜欢的、不被定义的人生。公众号:罗明朗破除30岁紧箍咒今天的文章不是播客文稿的整理,而是我借这个话题产生的一些碎碎念。作为一个对年龄无比敏感的人,回顾我这10年不同阶段的心态变化。作为一名出生于1992年的第一批90后,我们也到了即将30岁的年纪。今年29岁生日刚过,父母就迫不及待给我扣上“30岁”的帽子,“你都30岁的人了”成了他们的口头禅,用来数落或调侃我的“30不立”。以前对30岁这个数字恐惧到会起生理反应的我,这一次却能内心毫无波澜地坦然接受它。这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心历路程与自我挣扎,还挺值得分享的。我天生对年龄增长无比敏感,敏感到哪种程度呢?16岁的时候,我极度厌恶虚伪复杂的成人世界,在日记里偷偷写:希望自己的生命永远停留在18岁,停留在最美最单纯的青春时光。20岁出头的时候,我觉得25岁就是长大成人的分水岭,似乎人一旦迈过25岁,就要过上没有理想,柴米油盐的生活了。那时自诩“文艺青年”的我,怎么能接受向现实妥协的自己呢?毕业第一年
2021年10月19日
其他

不上班的日子里,一个人旅行 | 逆行人生

一个人旅行这么美妙的事情,你尝试过吗?上一篇播客文稿,我和季季聊到了我们为什么喜欢独自旅行,以及最让我们难忘的一次独立旅行。这一篇,我们接着聊聊「如何看待一个人旅行时的孤独时刻」和「如何做到边工作,边旅行」。欢迎再次和我们一起,踏上美妙又奇特的独立旅行。上篇指引:一个人旅行这么美妙,你还没试过吗?|逆行人生嘉宾介绍季季,一个精力旺盛、靠镜头和文字养活自己的自由职业者,播客「非正常旅行」主播。经常独自背着大包满世界乱跑,喜欢去没人敢去的地方,寻找失落的文明和未知的故事。斜杠技能:品牌运营/自由摄影/平面设计。公众号:季不住微博:季季季不住完整版音频的收听方式喜马拉雅fm、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Podcast、荔枝播客搜索「逆行人生」即可订阅本节目本期收听索引7:51
2021年10月8日
其他

一个人旅行这么美妙,你还没试过吗?|逆行人生

这几年常常会想起一些一个人在路上独自旅行的片段。说来也怪,明明和朋友一起出行的经历也不少,但回忆起旅行中的美好片段时,脑中闪现的全是一个人在路上的时刻。一个人泡着温泉看月亮,一个人坐在夜晚的海边听海浪,一个人在露天的美术馆喝了一瓶蓝色的海盐可乐,一个人冒雨来到世界尽头的博物馆录下了自己的心跳声......这些片段在某些人看来也许过于“孤独”,但在我看来,享受孤独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孤独能让我更好地与自己对话,更细腻地感受自然雨雪,也更真实地把内心深处的情绪投射到所见之物,所遇之人身上,从而实现自我疗愈与和解。所以我鼓励每一个没体验过一个人旅行的朋友,每年都给自己安排一场「独立旅行」,体验只有独自在路上时才能体会到的风景人文与内心感受。前阵子,我邀请了同样喜欢一个人旅行的新朋友——「非正常旅行」的主播季季坐客「逆行人生」,和我一起聊了聊那些年,我们一个人在路上旅行的经历。为什么享受一个人旅行?一个人旅行会遇到哪些独特瞬间?有哪些适合一个人旅行的目的地?这一期播客,我和季季会给大家分享几个我们喜欢的独立旅行目的地,以及我们在路上产生的观察与思考。这篇文章整理了前半部分精华:聊聊「我们为什么喜欢一个人旅行」,以及「最难忘的一个人旅行的经历」。嘉宾介绍季季,一个精力旺盛、靠镜头和文字养活自己的自由职业者,播客「非正常旅行」主播。经常独自背着大包满世界乱跑,喜欢去没人敢去的地方,寻找失落的文明和未知的故事。斜杠技能:品牌运营/自由摄影/平面设计。公众号:季不住微博:季季季不住完整版音频的收听方式喜马拉雅fm、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Podcast、荔枝播客搜索「逆行人生」即可订阅本节目本期收听索引7:51
2021年10月6日
其他

10月复盘:对你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上个月的复盘里我说,8月是调整期,我停掉了自由会客厅这边很多耗时耗力的工作,比如全国活动。只集中做了几个能产生收益的项目,当时想的是,先把赚钱的事情都做了,9月我就可以毫无压力地做点不赚钱的事。但不赚钱的事不仅不赚钱,还非常消耗一个人的精力和心智。所以这个月我被那些既不赚钱又琐碎的工作搞得一度崩溃。大概是九月中旬的几天,我状态非常不好。觉得自己快被同时进行的几个项目拖垮了。原因有三:1.在各项规章制度流程还没明确的情况下,一下子扩充了团队。招聘压力、沟通压力、团队协调管理压力一下子扑面而来。2.自己在多线程工作中的时间&精力管理做得很差,没有安排好每项任务的轻重缓急,也没有设置好明确的沟通时间节点,导致我无法进入完整工作的心流状态,工作节奏常常被各种琐碎的事情和沟通打乱。3.在我不是那么擅长的领域,吸收了太多来自外界的声音和建议,导致自己有点信息过载,一方面来不及整理吸收就要执行(也没有时间吸收),另一方面看见了很多自己的短板,开始变得急躁和焦虑。在这种持续焦躁的状态下,我在9月中旬给自己安排了一场成都的旅行,试图通过旅行转换心情和状态,结果由于工作繁重,我无法让自己快速进入旅行状态,直接在去机场的途中崩溃了。那时我的脑子是这样的⬇️我急切地想知道这团乱成一团的毛线头在哪儿,但就是找不到。回顾这个月我做的主要事情,基本都是与人沟通和规划整理有关——确实都不是我喜欢且擅长的事情。重新梳理团队架构、招聘、沟通、梳理各种工作框架、SOP流程、推进全国活动……同时我还在给第五期个人IP营的学员上课,挤时间更新自己的自媒体频道,录播客、剪辑视频、写文章、对接商务…..九月中旬的崩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反思自己工作方式的机会。在机场等候值机时我很认真地思考了现在的问题出在哪儿。b站录了一支视频分享那时的状态⬇️自由职业崩溃日常:谁不是一边崩溃,一边自我修复我觉得一向以慢取胜的我,有点着急了。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手头的工作也会被影响。我也不能再强撑着去做那些我既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事情了,我可以学到60分,但我无法做到100分——我得尽快找到既喜欢又擅长这些事情的人合作。但在那之前,我要清晰地知道我想找什么样的人,主动向外释放信号,让对的人靠近。前几天被一语点醒:你既要做战略层的事情,还要自己去上课,既要自己做市场营销,还要做服务者的角色,你一个人做这么多事情,精力怎么可能够呢?很多时候我们不够的不仅仅是时间,而是精力。就算给我一天48小时,我的精力允许自己完成的也就那么几件事情,其他事情就算勉强做完了,也是不及格的。在机场一边崩溃一边继续工作这个九月我学会的第二件事情是:学会放权与信任。我明明已经找到了这么多一起做事的小伙伴,为什么还是事事操心呢?当我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旁观自己的工作模式,发现自己就是事事都想管,事事不放心的性格。
2021年10月1日
其他

你想和我们一起,共建自由人的理想国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科技与通讯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发远了。城市生活越便利,我们却越难有机会从「内卷」的人才竞争中抽身出来,真正去感受城市的街巷与魅力。新闻里说大部分城市的平均薪资今年又提升了几个点,但工作与生活的幸福度呢?人们选择了沉默。如果说“躺平”是社会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投降;“财务自由”的高谈论率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的物质化寄托;工作目标与人生目标的割裂,是这个时代的普遍常态。那么,我们在为什么而活?我们想要过怎样的人生?工作对大多数人的价值又是什么?我们相信,只要没停止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的存在就有价值。当一群人聚在一起思考这些问题时,个体的焦虑与孤独也会有所舒缓。让工作成为一件既让人充满热情,又有价值感的事;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竞争与赛跑,而是互相扶持、彼此吸引;让“消失的附近”重新回来,让人与人之间恢复真诚的交流与探讨;让我们在实现财务自由之前,先实现精神自由。9月,我们邀请更多向往自由的灵魂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探索工作与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一起挖掘天赋、链接同类、探索自由。这一次,我们带来了更开放多元的活动玩法,也开放了部分举办活动的权限。如果你想和一群自由人一起,做一份链接更多自由人的工作,欢迎加入我们。我们是谁?自由会客厅,是一个与当代职场人一起探索职业自由,实现人生理想的成长型组织。成立于2020年,由一群热爱自由的自由职业者、斜杠青年、远程办公者组成。我们不追崇朝九晚五的上班制度,没有至上而下的上下级关系,用更加灵活、远程、彼此协作的方式,共创自由人的理想组织形态。我们通过每个月定期举办的线上、线下沙龙分享会、圆桌会议、课程与训练营,新兴职业访谈与行业资讯,帮助更多年轻人挖掘天赋、链接同类,探索自由不设限的无边界人生。活动参与者有:自媒体博主、自由摄影师、旅行设计师、时尚博主、人体彩绘化妆师、心理咨询师、小微企业创始人、网红淘宝店主、脏辫师、自由英语老师、视频剪辑师、独立开发者、喜马拉雅主播、婚礼设计师、品牌设计师等......我们的目标是搭建一个可持续成长的职业自由探索平台,让迷茫中的年轻人在链接与探索中,重新找回工作的价值与意义。自由会客厅
2021年9月8日
其他

8月复盘 | 如何在孤独与失望中,实现自洽?

Hey,你好呀,我是林安。又到了每月一次的复盘时刻,想给你讲讲我的8月。上个月,我遇到了一些瓶颈,月底的时候我说,八月要暂停一部分工作,重新梳理思路。因此8月,我停掉了自由会客厅的全国沙龙,开始重新梳理“自由会客厅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加入?如何搭建一个理想的组织与团队?”庆幸的是,经过一个月的思考,现在有了一些答案。上个月也聊了不少人,她们给了我非常多灵感和支持,我愿意称之为人生路上的“贵人”,并感谢这些如此无私,把自己的经验与知识分享给我的朋友,我相信大家愿意和我一起探索这条路,也是看好这个项目的未来,觉得是一件有价值的事吧。自洽如何帮我度过难关整个8月,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失意与挫折。于是那些本可以击垮我的小事,都变成了“命运刻意安排的礼物”。我以前是一个非常容易对很多事情感到失望的人,非常情绪化。生活中发生了任何一点不如意的小事,都会使我陷入持久的情绪内耗中,在之后的日子里反复想起。可能是自由职业之后遇到太多挫折与坎坷了,如果每次都要情绪内耗,我早就饿死了。为了避免一蹶不振、全盘崩掉,我必须创建一套自洽的逻辑,在每一次遇到挫折时开启它进行自我保护。这套自洽的逻辑就是:所有生活让你吃的苦,都是为了让之后的糖更甜;所有失去,都是上天在提前帮你过滤掉不合适的人和事,降低你的沉没成本;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没关系,这说明好的事情就快发生了。是不是听上去有点“阿Q精神”?但这种心理暗示,确实帮我度过了不少难熬的时刻,最终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天。之前有一个朋友跟我说:“告诉你一个秘密,我的教授告诉我,如果当一件事情两个人都不再提起,这件事情就会不了了之。”我当时还吐槽:这是什么了不得的秘密?不是普通常识吗?但是结合这几个月的事情细细品味,我发现那句话可以验证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当一对情侣谁都不再主动联系对方,这段关系也就走到了尽头;当一段合作谁都没再提起,说明双方都没那么想要合作;当一个项目谁也不主动推进,说明没有人真正重视这个项目......想通了这一点,我开始对很多事情不再强求。让关系自然地消失,把空缺留给真正的渴望。现在的我,越来越相信“命运的安排”,不再纠结于很多事情的发展不如我意。这个世界上我们能真正掌控的事情少之又少,面对外界的变化与失去,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事,坦然面对就好。现在,我面对任何生活中的意外与失意,都能在3天之内自我消解,而不是一味沉浸在那种糟糕的情绪里停滞不前。如何处理期待与失望有段时间,我沉浸在对他人的巨大失望里。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对一切人际关系感到厌倦。《短剧开始了》截图那段时间状态不太好,也花了几天时间进行自洽式的自我说服,直到前几天读完了《被讨厌的勇气》才完全放下。这本书告诉我: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把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分开。一件事情只要你尽到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努力,就不要在乎他人的想法。他人怎么处理是他人的事,你无法掌控,也不应该掌控。毕竟“究竟要过怎样的人生“,是每个人自己的课题。另一方面,“对他人失望”往往也隐含着一种高傲。说明你与他人的关系不是“横向关系”,而是“纵向关系”。作为平等的人,你又有什么资格对他人高高在上的“失望”呢?说到底不过是“他人未遂我意”罢了,这是一种自我欲求未被他人满足的自私。自我意识过剩的人往往很难区分“利他”和“利己”。很多表面上的“利他”,深究到最后其实都是“利己”,就像很多人从小听到大的“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潜台词其实是“你要这么做满足我的需求”。承认自己身上有如此虚伪的一面并非坏事,反而能让我们从对他人的巨大失望中解脱。因为你终于可以不再把不满归咎于不可控的他人身上,而是可控的自己身上。做好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自有他人的剧本安排。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大学时,读到刘瑜老师在《送你一颗子弹》里的这段话,惊为天人——怎么会有人仅凭三言两语就说出了我的大部分心声?此后,我简直把这本书奉为《圣经》,见人就推荐,潜台词似乎是“你读一读吧,读了就能理解我了。”渴望被他人理解,是人类孤独的开始。殊不知那时候我对孤独的喜欢,多少带着点“孤僻者的孤芳自赏”。毕竟校园里的“人际关系受挫”和“被孤立”,与进入社会后的孤独比起来,就像小孩子在客厅里玩的办家家。上周,我参加了一个主题为“孤独”的沙龙。参加那场沙龙的背景是我已经快半个月没出门见过人了,开始渴望与真实人类产生一些面对面的深入交流。沙龙上,大家谈论了各自对孤独的理解,也分享了生活中的孤独时刻。“我们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孤独是好事还是坏事?”“孤独和寂寞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变得清晰。我始终相信“人生而孤独”,是每个人逃不开的命运,也是每个人都要学会面对的课题。孤独感一定会随着我们的成长经验和自身阅历的积累而递增。如果我们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学会如何与孤独共处,一定会在年老的岁月里过得更豁达自在。感谢做自由职业者的经历,让我有机会品尝异于常人双倍的孤独。当我们脱离了主流社会,当我们不再需要时刻与他人建立联系,我们该如何对面这突如其来的自由与独处时内心的喧嚣?我意识到:没有人可以切断所有关系孤立地存活于世。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人类的共同体中,与这个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那个人你素未谋面,远隔千里,但在看不见的关系网中,你们之间早已产生了联系。世界如此辽阔,我们每个人像水分子一样存活在汪洋大海里,孤独是一种常态。那天,在参加完活动回家的路上,我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一直觉得孤独和寂寞是有区别的。寂寞是浅层次的生理和物理需求没被满足。比如吃喝玩乐,缺的是一种简单粗暴的陪伴感。这种陪伴关系是很好找的,毕竟城市里的社交活动如此丰富,交友软件如此多样,但能持续多久就不好说了。而孤独,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没被满足,是即使身处人群却依然不被理解和看见,是内心深处最私密的想法无处诉说。所以即使找到了一群陪你吃喝玩乐的人,却依然无法消解孤独感。
2021年9月4日
其他

35岁+裸辞开店,除了等待被裁员,我选择“不躺平” | 35岁之上的她们

林安的会客厅大家好,我是林安。公众号想改名很久了,终于行动了!从今天起,「土土土槽」正式更名为「林安的会客厅」。我的其他社交媒体账号也统一更名为「林安的会客厅」,欢迎关注~都说35岁在职场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年纪,无论有没有家庭,一旦公司经营不善面临裁员,都会让人担心自己是否已经被安排在了「待裁员」名单里。35岁那年的Linda也一样,作为一名已婚已育的外企职场女性,面对工作的高压与越来越窄的职场上升通道,她选择了辞职转换赛道——进入完全陌生的餐饮行业。从商场内的连锁饮品店到街边的奶茶加盟店,一路打怪升级,困难重重。如果说职场里的人际关系太过错综复杂,开店后打交道的人就是各路牛鬼神蛇了。虽然偶尔也有岁月静好的时刻,但一场疫情的突袭,给岁月静好的生活画上了句号。年过35岁之后的女性重归职场,还有容身之地吗?今年39岁的Linda说:“生活是广阔无边的”,体验过就不后悔。如果人类的平均寿命是80岁,Linda的人生已快过半,但相比就地躺平继续过随波逐流的日子,她还想抓住机会再折腾一把。下面是Linda的口述,讲述她35岁离开职场探索餐饮行业那几年的经历与思考,以及39岁重回职场之后的反思。35岁,外企之路越走越窄我是Linda,今年39岁,硕士毕业于国内的某所211高校,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在外企做财务相关的工作,路径是先做固定资产会计,再到总账会计、预算和财务控制,最后到预算财务报告。就这么一路做到了35岁,到了一个在职场比较尴尬的年纪。有段时间特别累,很多工作任务要得又急,又不能出错,而且当时的工作内容有点儿浮于表面,摸不到业务的更深层次,挺迷茫的。从那时开始,我就感觉将来自己在外企的路,应该是越走越窄了。正好那会儿父母还没退休,孩子也没人管,我就想辞职出来自己开个小店,还有时间带孩子。我在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时候就一头扎进了这个行业,花了14万在北京的某个商场接手了一家别人的店,是韩国的一个冷饮品牌,店面面积83平米左右。一开始没经验,上家店主把总部的培训资料发给我,教了我一些基本知识,我招了4个店员就开始正式营业了。开店第一年,亏损十几万在商场里开店,有非常多的条件限制。首先,店铺的位置不能自己选择,而是根据品牌规模和业务量来定。如果店家的商务条件不好,就会很被动。这些也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因为一开始签合同时说的是固定位置,但签了之后,商场会以种种原因逼迫你调位置。合同里有一些霸王条款,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固定的付房租,另一种是按照营业额分提成,比如你达标了多少营业额,就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支付商场提成。一般这个营业额的金额特别高,要是连续6个月都达不到就算违约,商场会随时把你清理走。商场一般比较强势,让你换位置你就得换。换了之后租金也不见得便宜,装修的损失也算你自己的,撤店后还得恢复成毛坯,这些都是硬性要求。而且商场的招商经理流转率挺高的,会经常换人。所以你很难跟一个人保持比较好的关系。店里的甜品其实商家都依赖于商场带来的人流量生存,所以要听从商场的很多管理制度。包括几点亮灯、几点关门、几点要有人,还有员工在哪可以抽烟,哪儿不能,几点在哪儿倒垃圾,员工不能在前台玩手机。甚至于你哪个灯不亮、哪个电视不亮都是要罚款的。在商场开店一段时间后,我们店由于营业额不够,被调剂到了一个不太好的位置,而且房租又翻倍了,当时感觉挺不好,这家店就没继续开下去。我算了一下,不到一年时间,差不多赔了十几万。二次开店,更加糟心?商场里的店关掉以后,我的开店之心不死,又去街边重新开了一家奶茶店。这家店是加盟店,总部培训做得都很认真,要求也挺严格。当时其他店的创业者年纪都很小,我学起来就稍微慢一点儿,当时被老师各种鄙视说:“你看,人家很快就学会了。”结束总部的培训后,我又重新招人、培训,这次做得就比较得心应手了。但比起商场店,街边店糟心的、需要自己亲自处理的事就多了,各种牛鬼蛇神。比如店里的物料纸壳给谁都会有上门来吵架,质问为什么给他不给我;比如职业举报人,他们是一个团伙使用群狼战术,不停找你店的问题,然后私下敲诈;比如你想在自己家玻璃门上贴海报也会随时有人经过就给你撕掉了说不好看,但其实好不好看是很主观的事情,你不贴别人就不知道这有家店,老远也看不见;再比如我周围的店被砸过两次玻璃,有抢包的,偷东西的,还有那种在店门口扑通一下跪下乞讨的......各种各样的事儿,印象都非常深刻。遇到这些糟心事儿,你都必须得上,不能怕、不能怂,也不能不懂事儿。不过开店也有比较有意思的地方,你会获得跟在办公室上班完全不同的经验。比如你会有非常明显的岁月静好的感觉,早上去了之后把所有的水果摆出来,慢慢开业,音乐放起来,有时候会有老朋友专门过来找你聊聊天,然后给你讲讲他最近的事,那种感觉很好。如果不看收入的话,我觉得开店的生活状态堪称完美。可以有完整的时间陪伴孩子,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学点东西,看个小店,每天早上去了就自己削水果准备材料,挺幸福的。无奈这家店实在是不挣钱,疫情一来更是完全没生意,该给的房租、人工费却还是照样得支出,包括员工在家隔离工资也得照发。Linda在店里还有就是之前我一直在外企工作,外企崇尚合规,我也耳濡目染。所以别人开奶茶店会放奶精,但我就完全不放。疫情期间囤积的奶浆、炼乳都临期了,只能忍痛全部倒掉,对于我来说食品安全大过天,哪怕差了1天也都倒掉,完全按照标准来。所以开店不到两年的时间,从有收入到没收入,心里还是挺慌张的。奶茶店算上房租、加盟费、转让费、人工设备、装修差不多得40万。我感觉这条路也不太好走,因为门槛低,是一个完全没有竞争壁垒的行业。如果不是疫情原因,其实每个月还有微小盈利,全年看起来可能是平的。疫情一来就非常惨,一直纯亏,也不敢开门。今年,我又开始上班了,但上班也没那么安稳,遇到行业不景气首先担心的也是自己会不会被裁掉。39岁不躺平,世界上有不看年龄的工作吗?其实在尝试自由开店的3年时间里,我也没闲着,学习和体验了很多东西。我学习了新西兰的税法、商法、公司法,三门课花了不少钱;体验了当群众演员;接了一些财务咨询和培训,对中小企业的非财务人员做一些财务培训、给高校学生做一些办公技能的培训;还考了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和雅思。Linda在市集摆摊后来决定重新找工作,是因为太长时间没有收入了,有一定家庭负担。现在社会上普遍都在说35岁+就到了职场的终点,我其实很费解但也确实碰壁了,投出去的简历很难再有回应,感觉大数据已经把我直接筛选排除了,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现在的工作还是托朋友帮忙找到的,收入和之前比减半,但也有稳定的现金流。对于我这种折腾过自由职业再重回职场的人来说,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尤其是我这种39岁的职场高龄员工。但是由于疫情,我们公司的业务也缩水了,现在也是朝不保夕的样子,反正也是干一天算一天,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现在很多人觉得35岁+的人油腻,是因为觉得他们他不学习、不思进取了,但其实也有人还在不停学习和开阔眼界的。比如做市场调研的定性分析,我大学刚毕业或者说30岁以内时,可能200个电话只能获得50个线索就很了不起了,那时候比较礼貌、客气。但现在我打电话一点也不怵,知道怎么抓重点让他们说心里话,200个电话打出去至少能收获100多个有效的线索。因为我做过餐饮对各行各业也比较了解,所以我觉得这些经验还是很有用的。我觉得人的一辈子很长,很难说一时的失败或困境就一辈子都过不去了。从人生的角度看,我从不后悔辞职开店,但重新来过的话,这段经历我觉得可以晚一点开始,先把35岁+的坎度过去,也避开疫情,但话说回来,这些未知的风险,谁又能早知道呢?我的微信签名是《海上钢琴师》里的一句话:“Life
2021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