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

其他

他们是北大学生最高荣誉获得者!

编者按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荣誉称号每两年评选一次,是学校授予学生个人的最高荣誉。北京大学建校126周年校庆之际,北京大学第十四届“学生五四奖章”
5月14日 下午 4:19
其他

站好大宁帮扶“最后一班岗”

登上高铁列车,穿过太行山脉,途经太原,抵达临汾,下车后再换乘汽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盘山颠簸,终于辗转来到此行的目的地——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大宁位于吕梁山南麓,西依黄河,北靠永和。在这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正迁、刘聪颖作为挂职干部,开展了为期一年的定点帮扶工作。潺潺流水,蜿蜒不息,见证着黄土高原之上的故事。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最后一班岗在山西一所中学,礼堂座无虚席。台上,一位嘉宾正分享着自己从医学生蜕变为医生的故事。台下师生聚精会神地听着,掌声与欢笑洋溢在偌大的礼堂中。这位谈笑风生的嘉宾,正是应邀参加北京大学医学部山西招生组宣讲的医生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李正迁。2022年12月末,他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刘聪颖接到任命,分别挂任大宁县医疗集团副院长、大宁县医疗集团护理部主任,并于2023年2月来到山西。冬天的黄土高原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彼时,大宁县人民医院刚搬了新址,和最近的县城还有几公里距离。他们吃住都在医院,旁边就是黄河的一级干流——昕水河。冬季是河流枯水期,河面又结了冰,和光秃秃的大山显示出“相得益彰”的荒凉。紧邻医院新址的是移民搬迁安置小区,镇子上冷冷清清……筚路蓝缕的帮扶,就从这片土地开始。李正迁在山西忻州一中与中学生交流在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大潮中,国家卫生健康委自2014年便开始定点帮扶大宁县,充分发挥卫健系统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方面提供支持,推动大宁县朝着乡村振兴的方向发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国家队”,自2016年开始先后共派出挂职干部5批共计10人次,对口帮扶专家82人次,为大宁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李正迁和刘聪颖正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派出的第五批挂职干部,也是国家卫健委在大宁县定点帮扶工作的最后一班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召开帮扶交接会议大宁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交接会“大宁县人民医院原来基本没有业务学习。我们来了之后,第一个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议医院为每一个科室配备教学投屏,实施教学。”将科室的教学形成一种制度,这是他们为大宁县带来的第一课。为了积极推进“学习型医院”建设,他们牵头起草制订《大宁县人民医院教学管理办法》《大宁县人民医院进修学习管理办法》,对帮扶专家的教学任务、院科两级的教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在医务科设置教学专员定期督导,在软硬件两方面将医院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仅如此,李正迁带领相关职能科室,与各级学术团体对接,通过承办11次学术下基层交流活动,将“专家课堂”搬进医院,让本院职工对标、检视、找差距。2023年,先后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南京、太原、延安等地的90名学科专家受邀来到大宁授课、义诊或手术带教。专家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新,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育崇尚学习的价值观。李正迁指导科室教学除了将专家“引进来”,他们还积极帮助大宁县的医务人员“走出去”,特意将相对薄弱的妇产科和内科医护送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免费进修学习;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建立合作,依托健康帮扶、党建共建的模式,建设肿瘤医疗工作站。此外,在黄河对岸的延安支边工作过的李正迁,还积极对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持续派出儿科和康复科骨干到延安免费进修学习。据悉,2023年大宁县人民医院向北京、太原、延安、临汾四地的三级教学医院派遣医疗、护理、管理进修人员共计33人。一年后,大宁县人民医院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2023年度新院区全年住院量同期增长135.6%,手术量同期增长206.3%,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慢病管理甚至排起了长队。医院焕然一新的同时,也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连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师傅,都从之前对医院不太信任,到后来对医院各方面的改善赞不绝口。”李正迁指导麻醉医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李正迁主持山西省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县级医院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从“输血”到“造血”“我和正迁老师的共识是:要给大宁带来观念上的改变,从‘输血’变成‘造血’。”作为挂职护理部主任,刘聪颖不仅积极推动大宁县医院护理队伍建设,更将健康宣教落在实处。山西大宁的口味偏咸,长期高盐饮食使当地高血压患者很多,内科也常常接收到急诊脑出血的病人;有些家住山区的孕妇不注重产检,往往等到分娩出现问题时才到医院抢救……亲眼目睹这些问题的刘聪颖决定组织开展健康宣教,从根源上改变居民身体健康状况。从为护士开展健康科普培训、组织健康科普大赛,到激励护士自发制作健康宣教材料,再到组织护士到校园、农村开展健康宣讲。在定点帮扶的一年间,他们走村入户,全年组织下乡36次,覆盖5个乡镇,5个社区和26个村,将健康的知识和观念传达给当地居民。“很多时候正是看到了这些,才让我们想起医学的初衷是什么。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厚道’是有多么的重要,治病救人是我们最基本的目标。”刘聪颖进行健康科普培训刘聪颖带领护士进行主动接种疫苗宣传多年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持续派出医疗专业人员,与山西省内的帮扶专家一道,帮扶大宁县人民医院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同时手把手带教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理论和技术水平。要让新技术、新项目落地生根,留得住患者,实现由“输血”到“造血”,还需要靠“学习运动”。医院通过聘任帮扶专家为各科室学术主任,规范授课、查房、带教等教学活动;常态化开设专家门诊,在诊室、病房和手术室实行“面对面”和“师徒式”诊疗带教;通过开展教学基本功比赛,强化临床医师带教意识,提升带教意识和教学能力;对医师和护士分别定期组织理论和操作考核,检验教学培训效果。此外,刘聪颖还针对每一项开展的新技术,编纂相应的新技术护理常规作为培训的范本。在北京和太原帮扶专家和当地医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短短一年间,大宁县人民医院共开展32项新技术,医院整体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实现了真正的学以致用。刘聪颖进行一级患者访视刘聪颖指导护士有创呼吸机的使用“为了破除各不同科室自为战的局面,我们一直在强调诊疗过程中的多学科合作。”李正迁认为,基层医院的学科观念淡薄,医生多学科协作理念和意识不足。为鼓励科室间互动,他带领医务科不断强化会诊制度,通过病历质控、医嘱点评、临床路径管理等方式,鼓励就疑难病例邀请科室间会诊。他也强调,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受到医生的足够重视与关怀。各科责任护士会在病人出院后一周进行电话随访,询问出院后康复情况,让医疗更暖人心。李正迁、刘聪颖在大宁县医院进行科室发展座谈舒适化医疗,让治病不再忍在建设学习型医院的“学习运动”中,内科主治医师郭闫敏深有感触。2021年,郭闫敏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修学习了近一年的消化系统内镜诊疗技术。回到医院后,一开始找他做胃肠镜检查的人并不多。随着一些消化道早癌的发现,“大宁县医院也能发现早期胃癌”便口口相传,来做胃肠镜检查的患者逐渐增多。郭闫敏庆幸自己技术过硬,一年多进修补上了知识漏洞和技能缺陷。遗憾的是,很多病人为了节省费用,都是做常规的胃肠镜检查,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可以做无痛条件下的胃肠镜检查。麻醉专业出身的李正迁发现这一现象后,一面完善消化内镜室的麻醉及监护设备,提升内镜室硬件配置,一面见缝插针地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宣教和推广,并研究既安全舒适又经济廉价的麻醉方案。目前,医院无痛条件下的胃肠镜检查占比已提升到80%,基本与大城市水准持平。“舒适化医疗不是大医院的专利,基层医院同样可以做到”,李正迁自豪地说。谈起在山西的帮扶生活,刘聪颖说:“我们来,是补上了基层这一课。”接到任命的电话时,刘聪颖想起自己一岁多的孩子,犹豫片刻后随即给出坚定答案,这一选择也得到家人全力的支持。在最靠近土地的地方,她强烈感受到选择医学的初心。来到这里后,她发现了护理最初的样子,护理是从怎样的情境下发展起来......这些思考一直使她保持医疗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帮扶团队在护士节大会表演诗朗诵刘聪颖在基层参加义诊健康帮扶,永不止步北医三院骨科大夫郝有亮(右)在大宁手术带教不仅是北医三院,北大医学健康帮扶一直在路上。辽阔祖国,从北至南,从东到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第三医院、口腔医院、肿瘤医院、第六医院、首钢医院、深圳医院等附属医院跨越千里,对口支援贫困县医院。自2016年,国家卫健委印发《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工作方案》起,优质医疗资源持续向贫困地区下沉,健康扶贫向医疗服务“神经末梢”不断延伸。革命老区、吕梁山脉南端的山西永和县,黄河蛇曲迂回而过,地貌沟壑纵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批派出85人次的帮扶团队进驻永和县人民医院,让一个医疗技术水平薄弱的山区医院迈入了二甲医院的行列。在江西赣南革命老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先后派出了12批医疗队,通过学术讲座、疑难病例会诊、教学查房、重点科室建设等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帮助于都县医院打造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发展,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北大第一医院组织国家医疗队赴永和县开展巡回医疗北大肿瘤医院派驻专家在内蒙对口支援201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管张家口崇礼区人民医院,成立崇礼院区,常态化派驻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人员,着力打造国家区域运动创伤诊疗中心,在提升冬奥医疗保障能力的同时,通过规范慢性病筛查与管理,开设专科门诊,开展教学培训等举措,关注贫困人口,实施健康扶贫。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贫困地区正镶白旗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选派骨干力量,大力支持其口腔专科建设;在赤峰市巴林右旗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派驻医疗专家和管理人员,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在贵州、延安,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的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通过派出专家与接收对口医院进修医等形式,在医疗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对口医院全面开展合作。迄今,已经有数百名北大医学医务专家、管理人员持续不断地来到贫困县级医院,为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有效性持续奋斗。健康帮扶的道路上,北大医学永不止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钧之力,聚于涓埃。”面对亟待改变的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帮扶专家常常感叹自我力量的渺小。“所幸,我们生在一个守正笃实的时代,背后是值得倚赖的政策支持,心中是北大医学的百年厚道。虽任重道远,但我们始终坚信会越来越好,并将健康中国作为奋斗不息的事业,久久为功地践行着。”《北医》报2024年2月29日第2版北京大学医学部
3月12日 下午 2:41
其他

节日快乐!愿你拥有无与伦比的精彩人生

今天,国际妇女节致敬,每一位女性,节日快乐!北京大学医学部第十三届“女教职工之星”揭晓九位女性当选她们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各自精彩愿每一位女性都能内心丰盈、脚步稳健愿每一位女性都能绘出无与伦比的精彩人生作为全科医学领域卓越领军人物,迟春花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全科医学领域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全面发展,持续推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和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她不遗余力地弘扬全科医学理念,无私奉献,利用各种机会向社会各界强调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全科医生的重要性;她每年开设实用的全科医学科研培训班,牵头科研项目,推动学科交流,开创全科医生奖项,为优秀全科医生搭建了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专业技术过硬,科研能力强,赵翔宇主动承担时代赋予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科学研究者。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思维,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一位爱岗敬业的青年教师。她勇担建设重任,在医、教、研、管理各个分管工作中履职尽责,积极全面推进一体化信息系统相关工作,带领医院科研和信息工作向好发展,是一位优秀的双肩挑管理人员。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博学慎思求真知,明辨笃行以致远;白衣执甲迎险上,以德育人显担当。沈宁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在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和呼吸介入领域有深厚的造诣,在新发突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救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在教学工作中践行着“以身立教、以德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用智慧和爱心贡献新时代女性的巾帼力量。刘燕致力于仿生纳米材料与颅颌面组织再生的研究,在颅颌面组织形成机理与功能性再生上做出创新发现与突破,实现了复杂情况下口腔颌面软硬组织的结构及功能性修复;她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严谨治学、砥砺勤勉的科研态度与高校教育相互融合,培养出多名获得各级荣誉的优秀硕博生;她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多个国内外科研项目,获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国际国内学术奖项。以患者为中心,李囡立足本职笃行实干,技术优良。从事一线临床工作二十余载,她始终求真务实、高质量服务患者。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她坚守科研初心,致力于核医学新型探针研发和临床转化,获得多项国家级课题、专利和奖项,并成功实现科研成果商业转化。在带教过程中,她以身为范、以德治教,对学生耐心细致、严慈相济,她本人和指导的多名学生获得北京大学的荣誉和奖项。周菁经历了数次学科的跨越,从工程学到生命科学,又到生物医学工程学,再到医学。她利用学科交叉背景,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切入,探索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揭示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力学生物学调控规律,为创新药物设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的应用前景。她主讲生理学等课程,深受好评,培养的博士、硕士生表现优异。自2018年起,她担任学系副主任,负责研究生工作,并获得多项荣誉。李鲜婵积极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严谨但不失包容,待人亲厚。她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积极与学生有效沟通,在与学生互动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她在思想道德与行为举止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政治信念坚定,做到了为人师表、清正廉洁;她潜心科研,在神经化学信号转导的分析、重大脑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吴明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卫生经济和卫生政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治学态度严谨,尽职尽责,乐于奉献,深受学生爱戴;她科研成果丰硕,坚持问题导向,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咨询和制定,提交政策咨询(研究)报告,将论文写在深化医改的征途上,不断提高学系在行业的影响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育人才,带队伍,强专业,孙宏玉积极践行立德树人,坚持教研并重,培养了一大批勇担当、业务强的护理专业人才;她注重师资队伍培养,致力于传播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统一护理学人才职业素质要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她引领护理专业国家标准建立,推动护理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她潜心致力于慢性病智慧护理的科研工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实现添砖加瓦。北京大学医学部
3月8日 上午 9:34
其他

全国三八红旗手,王殊!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早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腋窝手术方式,已经由腋窝淋巴结清扫逐步发展为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显著降低了手术的并发症。然而,活检中如何安全有效显示单个淋巴结和淋巴系统是个难点。
3月7日 上午 9:12
其他

开幕在即!期待全国两会上的北医声音!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一年即将召开的2024年全国两会意义重大北大医学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九位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今年全国两会他们分别是全国人大代表
3月3日 上午 9:35
其他

团结奋斗 继续前行——北大医学2024年新年贺词!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校友们、朋友们:大家好!值此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刻,我们谨代表北京大学医学部,向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和所有关心、支持北大医学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向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同学们和老师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北大医学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想用记载在春夏秋冬里的并肩前行、传承拼搏,告别和致敬2023年。北大医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根据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北大医学抓实理论学习,夯实思想根基;重视调查研究,聚焦事业发展;深入检视整改,着力攻坚克难;切实加强领导,督促指导到位;加强总结宣传,形成良好氛围。以奋进之志、实干之力、创新之策,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大医学新实践!这一年,我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继续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卓越医学人才一体化培养。“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依托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初步实现了基础临床学科融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等目标。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着力开启构建研究生医学前沿进展课程新体系,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探索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天然药物学屠鹏飞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多位老师获得国家级、北京市等多项教学奖项,引导同学们叩问探索、学有所成。这一年,最令人鼓舞的是师资队伍捷报频传、科学研究成果斐然,国家平台纵深拓展,校地合作更加多元。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药学院张强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等均创历史新高,彰显北大医学的厚重积淀和多学科交叉优势。获批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女性生育力促进、血管稳态与重构三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参建分子肿瘤学、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肿瘤及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北京大学智慧(AI)药物平台、癌症整合组学前沿科学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成立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开园,北大医学部(泰州)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启用。这一年,最令人感动的是用暖心的医疗服务,全方位守护患者健康,在服务首都、京津冀协调发展和优质医疗资源深度下沉中展现新作为。十家附属医院年门急诊总疗一千多万人次,出院数十万人次。北大医院大兴院区开业,是大兴区目前唯一的三甲综合医院;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成为首个向雄安新区疏解的国家部委所属的在京医院;第三医院“一院多院区”集团化发展初具规模。六家附属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达十家,是实现百姓“大病不出省”的重要举措。这一年,最令人振奋的是怀密医学中心建设正式启动,谱写了北大医学学院路校区建成71年以来、首次开疆拓土的新篇章。我们把握机遇、聚势谋远,深层次融入首都建设战略布局。1160亩的怀密医学中心承载了医学教育、科学研究、临床医疗、社会服务新的希冀,支撑了北大医学高质量发展的可期未来,体现了北大医学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锐意进取。数万名师生员工不负韶华地珍惜每一天,踏踏实实地走过每一步,来之不易的取得了每一点成绩,共同绘就出北大医学最真实、最动人的发展图景。感谢每一位并肩作战的北大医学人!2024年的曙光将如约而至,照耀我们共赴新征程。让我们继续携起手来、乘势而上,坚持“明德为先、厚道为蕴、尚仁为本、出新为常”,在时代大潮中留下前进的足迹!衷心祝愿同学们学业顺利、前程远大!祝福医学部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及广大校友新春愉快、身体健康、阖家欢乐!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
2023年12月31日
其他

点赞!医学部四人获评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编者按近日2023年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医学部4名同学获此殊荣人数创下历年以来的新高他们是基础医学八年制博士生邵世豪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生袁晓秋口腔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毛雅晴第四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曦交叉融合
2023年12月16日
其他

邵世豪:医学生的AI探险之旅

编者按当医学与人工智能碰撞成为新热点他带着对科学的热爱和敏锐在医学与机器学习交叉融合路上坚定探索,坚持思考将先进的方法引入医学研究在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在国际舞台上勇敢发声他用独特的视角让医学之花开在机器学习领域的枝繁叶茂间邵世豪
2023年12月12日
其他

医夜瑞雪,如约而至!

一夜风雪紧乱琼碎玉,纷纷而下期盼已久的雪终于在昨晚如约而至夜色如墨,静谧似海暗夜中的精灵悄然翩飞于灯影之下奔赴一场冬日的邀约草木苍苍,风声琅琅万物蛰伏于洁白中柔软似毯的雪片覆盖上古建的红墙灰瓦苍翠依旧的松柏凌寒挺立在风雪之中灯影绰绰,车铃铛铛静谧的空气里回荡着雪被踩实的咯吱声晨起出门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的白白雪静静,人声疏疏晨光乍破,雪色盈门逐风飘漫,翩翩翻若飞絮落地为霜,点滴绽如花开看狸猫戏雪,动若精灵听鸟啭声声,咏似天籁洁白的世界涤尽尘埃蕴藏着万物生长的能量伫立凝望,厚道庄严于熹微的晨光中触摸昨夜的雪掌心柔软,雪轻轻融化感叹时光如梭积蕴百十一年置身无纤尘的天地间一片冰心仍在玉壶北京大学医学部
2023年12月11日
其他

科学追光者 | 周德敏:教育的初心是将知识变成智慧

编者按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北大医学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勤恳耕耘、昼夜攻关为解决全人类的健康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官微特开设“科学追光者”专栏介绍北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故事本期人物周德敏北京大学药学院周德敏,药物化学博士、化学生物学教授,现任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院长,科技部973项目、国家创新药物重大专项、基金委创新群体等首席科学家。199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专业,之后在北京医科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做联合培养并于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9-2002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cripps研究所博士后。他长期从事基于化学-生物学交叉的新药发现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包括长效低免疫原性内源性大分子药物、抗体-细胞毒药物定点偶联、靶向低免疫原性AAV病毒载体制备、活流感病毒疫苗和个性化治疗性肿瘤疫苗等,在Science、Nature
2023年12月5日
其他

今日霜降,邀你共赏北医第111个绚丽金秋!

编者按万物毕成,霜降秋凉时值九旻,气清天朗又是一年万山红遍的金秋时节北大医学染上第111轮绚丽色彩诉说着绵延了111个春秋的辉煌嘘,你听风中好像有悉索的细语何不放缓匆忙赶路的脚步听那秋韵娓娓道来这园子里书写了百余年的篇章金天净兮丽三光秋的性子素来是热烈的只管肆意地挥洒明艳在大地上铺开多彩的幅卷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他们是北京市服务育人先锋

与学生共情,注重学生身心健康。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经过多轮调研,她持续进行课程优化设置与建设,先后压缩课时230余学时,同时积极推进多学科融合课程建设,淡化学科界限,增进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融合。
2023年10月19日
其他

北大医学8人,获北京市管理育人先锋!

编者按环境、体系、德育、管理......育人的环节不只有传授知识下好全方位育人这盘大棋离不开精细化管理整合多方力量改革传统制度引入新方法新体系为高质量医学教育添砖加瓦在2023年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评选中北大医学8人荣获管理育人先锋★★
2023年10月1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北医人爱科普|保护牙齿,预防牙病,怎么做?

编者按9月20日爱牙日前后,北大医学科普推出“牙齿健康”系列科普短视频,北大口腔医院专家为您答疑解惑。本期《北医人爱科普》集合“预防牙病”的三大热门话题,建议您一次性观看!爱牙,更爱你呀!比心~袁超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01#爱牙日视频一:吃糖坏牙,到底能不能吃糖?我们提倡科学食糖,少喝碳酸饮料。蔗糖是公认的一种引起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在龋齿发病过程中,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和细菌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糖是人类的主要营养要素之一,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脂肪一样,都是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许多食品及饮料的调味剂。因此,糖类食品又是不可缺少的。如何做到既摄入必要的营养成分,又不致影响口腔健康,这就有一定的讲究,我们提倡科学吃糖非常重要。第一,要尽量减少进糖次数,并尽量与正餐同步,缩短糖在口腔里的停留时间,减少糖与细菌见面的时间。进食后用清水或茶水漱口,晚上睡前刷牙后不能再进食。第二,需控制食糖总量,因过量食糖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而导致肥胖,而且大量的糖摄入体内,会造成人体营养不平衡,患有糖尿病者更需节制。容易引起龋病的主要是蔗糖,其次为葡萄糖、淀粉等。第三,碳酸饮料的危害更加严重,碳酸饮料一方面含有蔗糖等成分,对龋齿的发生会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酸性物质还可能会导致“酸蚀症”的出现。另外,儿童还应注意平衡膳食,做到不挑食,特别是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等纤维含量高、营养又丰富的食物,这样既有利于牙齿的自洁作用、不易患龋病,又有利于口腔颌面的生长发育,促使牙齿排列整齐,增强咀嚼功能。良好的饮食结构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的基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会使人们受益终生。02#爱牙日视频二:窝沟封闭是什么,有必要做吗?学龄儿童的龋病好发于磨牙,这是因为磨牙的咀嚼面,也就是用来咀嚼食物的牙面是凹凸不平的,凹陷的部位就叫窝沟。如果发育不好,这些窝沟非常深,食物和细菌嵌塞进去,很容易发生龋病,而且用刷牙、漱口等办法也难以把窝沟完全清洁干净。窝沟发生龋坏的危害很大,而窝沟封闭是预防磨牙窝沟龋的最有效方法。窝沟封闭是用一种对人体无害的合成有机高分子树脂材料封闭窝沟,使窝沟底部变平,细菌不易留存,就如同给牙齿穿上了一层保护衣,使牙齿免受侵蚀,也利于清洁。窝沟封闭是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儿童推荐的一种保护新生恒牙的方法,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也向全国儿童推荐这种方法。6-8岁就可以进行第一恒磨牙(六龄齿)的窝沟封闭,11-13岁可以进行第二恒磨牙的窝沟封闭。一般来说,儿童的恒牙刚萌出后不久最需要也最适合进行窝沟封闭加以保护。窝沟封闭是一种无创、无痛、能够有效预防窝沟龋齿的技术,适龄儿童应当及时进行窝沟封闭以减少龋齿。窝沟封闭后还是要好好刷牙,否则清洁不干净还是有患龋风险的。如果发现封闭剂脱落应当重新封闭。03#2023《氟化物安全吗?》氟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适量的氟能在牙面形成保护层,并促进被酸腐蚀的牙齿的再矿化,正确使用含氟牙膏和局部用氟是安全的,并能有效预防龋病发生。局部用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龋敏感性的人群,使用方法不同。对于非高氟区,所有儿童推荐每天使用含氟牙膏。2岁以前的孩子,吞咽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可以暂不使用牙膏,使用清水刷牙。幼儿能在父母的指导下吐出泡沫,则可以开始使用牙膏。2岁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病,每次用量为米粒大小,并应该在家长的引导下吐出泡沫。学龄前儿童一般都会漱口,并把口腔内的异物吐出,故可用儿童含氟牙膏刷牙,但每次用量为“豌豆粒”大小,并在家长或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应用,以防误吞。对于龋易感和已经患龋的儿童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局部应用氟化物,除每天使用含氟牙膏外,还应接受由专业人员实施的牙齿涂氟,可以一定程度的预防新的龋病发生。涂氟操作快捷、简便,只需在牙齿表面涂上一层含氟的涂料,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全程无创、无痛。如同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一样,涂氟也是一项十分安全的操作。目前医院中专业涂氟常用的产品浓度为每毫升含22.6毫克氟离子,根据年龄的情况不同,一次涂氟所需剂量仅为0.4-0.75ml不等。专业涂氟的浓度高于含氟牙膏,短时间内能够在牙齿表面释放大量的氟离子,促进牙齿的再矿化,更加有效地预防龋病。往期推荐北医人爱科普|牙疼、塞牙、牙黑,怎么办?视频策划
2023年10月11日
其他

他们,荣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锋!

编者按2023年北京教育系统“育人榜样(先锋)”评选中基础医学院万有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第一医院杨尹默肿瘤医院吴楠荣获“教书育人先锋”他们或躬耕教学一线或临危挺身而出或奉献支援边疆或以身作则树人爱岗敬业,坚守初心用忠诚和热情写就师者担当万有:传智慧道,解人生惑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万有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神经生物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近五年获得北京大学“十佳教师”、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指导教师等荣誉。工作近40年,万有始终坚持爱国爱党爱北医,忘我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严谨务实、敬业创新,在领域内顶尖级期刊发表科研成果并多次获奖;他热爱教育事业,一直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线教学和指导工作,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早年间,万有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在美国做研究。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他说:“我要回国教学生,将来给中国老百姓看病。”疼痛,尤其是慢性痛,困扰着数以万计的患者和医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慢性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既是国家需求、也是神经科学前沿领域。万有从事疼痛与镇痛机制研究,率先开展外周神经纤维HCN离子通道和TRPV1受体参与慢性痛的分子机制研究。他的课题受到科技部“973”项目等30余项基金资助,已发表论文160余篇,成果获国际疼痛学会“疼痛研究杰出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等荣誉。2001年,万有带领团队创立了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他对教学一丝不苟,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不仅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专业素养,更重视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缜密的学术思维、扎实的科研技能等“做事”能力,“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在科研与品行并重的培养理念下,团队成员互帮互助,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神经生物学系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师德先进集体”。一个优秀的人会带领周围的人形成更优秀的团体,这是万老师的“万有引力”。作为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他落实三全育人,加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主讲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新生教育、党支部书记培训等党课,常态化进课堂,参加学生活动。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任院长期间,他带领班子实施学院综合改革,推动科研团队建设。学院工作步入新阶段,处于国内基础医学学科领先地位。深受同事和学生尊敬的他,是大家心目中教书育人的师长和榜样。詹思延:育人为本,启智润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主讲课程和主编教材获国家级奖项,两次被评为“良师益友”,两次获得“优博导师”称号。领衔国内药物流行病学研究,带领师生科学抗疫,获
2023年10月9日
其他

北医人爱科普|牙疼、塞牙、牙黑,怎么办?

编者按9月20日爱牙日前后,北大医学科普推出“牙齿健康”系列科普短视频,北大口腔医院专家为您答疑解惑。本期《北医人爱科普》集合牙疼、塞牙、牙黑等三大牙齿热门话题,建议您一次性观看!爱牙,更爱你呀!比心~许桐楷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全科主治医师,全国十佳科普使者,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特邀口腔健康推广金牌大使01#爱牙日视频一:总是塞牙怎么办聊聊塞牙塞牙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吃牛肉、芒果、金针菇的那种纤维卡在牙缝里的塞牙;一种是没什么感觉,但饭粒菜叶能掏出来不少的塞牙。卡牙缝的那种塞牙,如果只是偶尔高纤维食物才出现一下,无需特别担心,只要熟练掌握牙线或者牙线签的使用就可以迅速缓解。后一种没啥感觉的塞牙,多见于中老年朋友,由于牙龈萎缩,牙齿和牙齿之间在牙根附近出现了空隙,食物残渣就在吃饭的过程中,都不能说是塞在哪的,就是存在那了,我们医学上称之为水平型食物嵌塞。这种塞牙虽然没有上一种塞了肉丝让人那么抓心挠肝,但危害更大,因为食物残渣是细菌繁殖的温床,如果这一坨没有及时被清理,日积月累下来,就会很容易在牙缝里发生牙根的龋坏和牙龈的进一步萎缩,很多老年朋友的牙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拔掉的。所以对于这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牙龈萎缩的朋友,每顿饭后都应该用牙间刷或牙签或者冲牙器,对于这些食物残渣进行清理,保持做人的通透。还有一种塞牙要格外引起注意,就是突然同一个部位开始频繁出现反复塞牙,有的还有一点点酸疼,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找我们口腔医生检查,八成是这里发生虫牙了,得赶紧治疗。还有一个群体也值得大家关注,就是小朋友,他们的小乳牙普遍牙缝都比较大,而且塞了牙以后也不会说,导致很多小朋友的虫牙总是发生在牙缝里,一坏就是两颗,所以家长朋友们也要经常给孩子们用用牙线。总之,塞牙虽小,但很闹心,大家还是要引起重视。02#爱牙日视频二:牙疼怎么办?聊聊牙疼最常见的牙疼,一般都是龋齿引起的,也就虫牙。龋齿是现在全世界最流行的疾病,差不多有
2023年10月4日
其他

这个假期,我们家国同庆!

李亦佳特别感谢医学部学工部、后勤党委、团委医学科技楼保障团队和各学院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2023年9月29日
其他

立德树人,启智润心!他们是北医思政育人榜样!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今年教师节,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教师节表彰大会,隆重表彰一批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思政育人榜样。他们陪伴学生成长,站在思政教育第一线;他们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更是知心朋友。今天,小萱推出北大医学2023年教师风采展(第三期),集中展现北医优秀思政育人工作者的最美风采![点击链接查看2023年教师风采展第一期、第二期]北京大学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优秀辅导员奖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鼓励辅导员立德树人,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设立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优秀辅导员奖。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他们是北医研究生导师的榜样!

编者按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培根铸魂,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教师节当天,北京大学医学部隆重表彰了一批躬耕教坛、成绩卓著、贡献突出的先进教师代表,在北大医学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的“教育家精神”。北医师者,他们启智润心,带领学生在科学疆域探索翱翔;他们悬壶济世,以仁心仁术为学生言传身教。今天,小萱怀着钦佩敬仰之心,推出北大医学2023年教师风采展(第二期),为您介绍北医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模范榜样![点此链接查看第一期精彩内容]王嘉东,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放射医学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嘉东教授长期致力于放射医学与肿瘤治疗研究,重点研究DNA损伤修复与肿瘤发生和治疗抗性的关系。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第九批!北大医学援藏队员再出发!

7月18日,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九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欢送会在跃进厅四层报告厅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党委组织部部长、医学部党委书记陈宝剑,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肖渊、刘晓光、王嘉东,医学部党委副书记朱树梅,医学部主任助理范春梅,医学部相关职能部处领导,各医院党政领导、援藏工作主管部门及派出科室领导,第九批援藏队员和家属代表参加了欢送会,第八批援藏队员在西藏会场线上参会。会议由医学部医院管理处处长张骞主持。张骞主持会议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领导及第八批援藏队员,通过视频传来了雪域高原的祝福和问候。邢若齐代表国家卫健委感谢北大医学长期以来对“组团式”援藏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一批批援藏队员及默默付出的家属们。她指出,“组团式”援藏工作开展八年来,让“大病不出藏、小病不出区县”成为现实,队员们不断填补西藏高原医疗技术的空白,并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细致入微的言语传达着祖国和人民对西藏人民的关心关爱。尤其是在去年西藏疫情的处置过程中,第八批援藏队员抵达西藏不久,还没来得及适应西藏的工作环境就投入抗疫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医务人员舍生忘死、始终以人民健康为己任的大爱与担当,充分发扬了北大医学厚道的精神。希望第九批援藏队员们吸取前面八批队员的宝贵经验,带着自己的理想、家人的嘱托和团队的期盼,筑梦高原,不负韶华。邢若齐致辞
2023年7月19日
其他

此去奔山海,归来仍少年!你是北医盛夏的最美瞬间!

盛夏繁花似锦青春风华正茂在学院路38号园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回忆里最闪耀的星辰我们小心捡起,细心收藏听过这样一句话Don’t
2023年6月23日
其他

2023高考加油!少年意气长,扬帆待启航!

北京大学医学部阿卡贝拉社北京大学医学部民乐社北京大学学生飞盘协会剪辑
2023年6月6日
其他

这件事,北大医学做了八年!

编者按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这件事北大医学一做就是八年一批批援藏专家们压茬交接不仅把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临床、科研、教学、管理经验带到了高原还大力提升了罕见病、疑难病的医疗诊治水平为实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国内优质医疗服务和“大病不出藏”的兜底目标做出了不懈努力西藏自治区首例下颌骨劈开颅底咽旁肿瘤手术2022年9月26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章文博担任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期间,完成了首例“下颌骨劈开入路左侧腮腺深叶、颅底咽旁肿物切除术”,实现了该院口腔科在口腔颌面外科专业领域的新突破。经西藏口腔医学会确认,该手术在自治区尚属首次。CT显示肿瘤位于颅底咽旁区域范围大,紧邻颈部重要血管神经患者今年30岁,2年前发现左侧咽部肿物。3个月前,自觉肿物逐渐增大,有轻度吞咽困难,在外院检查发现“左侧咽旁占位性变”。近一个月来,口腔内肿物增大迅速,已经严重影响到进食和呼吸。患者于9月24日来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急诊就诊,口腔科旦增念扎主任与章文博医生对患者进行了仔细的临床检查和增强CT检查,发现患者左侧腮腺深叶、咽旁颅底区域有一巨大占位性病变,最大直径达到7cm,患者的气管已经受压移位,咽腔变窄。一旦肿物进一步增大,将阻塞呼吸道,病情危急,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章文博和旦增念扎主任共同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经医院疫情防控办、医务处、急诊科、缓冲病房、手麻科等多部门协调安排,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原则的前提下,为患者开辟了救治的“绿色通道”。手术团队在手术中患者于9月26日中午入院,下午5点半进入手术室,全麻下行“下颌骨劈开入路左侧腮腺深叶、颅底咽旁肿物切除术”。由于肿瘤范围大,位于腮腺深叶、颅底咽旁,需要采用“下颌骨劈开”的手术入路显露肿瘤;并且肿瘤紧邻颈内动脉、迷走神经、面神经等重要血管和神经,存在很高的手术难度和风险。在章文博的带领下,手术团队经过3小时的奋战,顺利切除肿瘤并完整保护了患者的重要血管和神经,手术成功!西藏自治区首例胸腔镜辅助下漏斗胸矫正Nuss手术2023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团队开展了西藏地区首例胸腔镜辅助下漏斗胸矫正Nuss手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胸部肿瘤研究所执行所长陈克终和心胸外科尼平主任的带领下,胸外科团队联合麻醉科合作,同一天成功完成3例不同程度的胸廓畸形手术。患者术中腔镜情况其中一位患者为一名15岁男性,入院诊断为胸壁畸形:漏斗胸;患者于出生后发现胸骨下凹陷,随着生长发育凹陷越发严重,因患者就诊时已超过漏斗胸较好的手术年龄,传统漏斗胸手术对患者来说风险较大,经科内讨论后,拟定行“胸腔镜辅助下漏斗胸矫正Nuss手术”。术前术后对比胸腔镜外科手术是使用现代电视摄像技术和高科技手术器械装备,在微小切口下完成胸内复杂手术的微创胸外科新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被认为是上世纪末胸外科手术的最重大进展。自从人民医院王俊院士1992开展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例胸腔镜手术以来,经过30余年的发展,胸腔镜手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胸外科的绝大部分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几乎无出血,患者术后当天即可活动,复查恢复良好并顺利出院。西藏自治区首例胸腔镜辅助下漏斗胸矫正Nuss手术的开展,标志着人民医院胸部微创手术的全面性上升到新的高度,也为西藏地区广大漏斗胸的患儿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积极救治危重症患儿创造生命奇迹2022年10月,北大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长、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挂职)茹喜芳指导当地儿科、肾脏内科、普通外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联手救治了一例危重症患儿。10月的拉萨,一名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循环不稳定、感染指标严重超标、多器官功能障碍的6岁女童紧急转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按照此前制定的疫情防控措施,她立刻被收入儿科缓冲病房,此时的她还伴有消化道出血及肺出血,生命危在旦夕。儿科缓冲病房团队积极救治患儿据家长讲述,孩子因出现突然“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在外院就诊,进行了“小肠扭转复位术+坏死小肠切除吻合术+阑尾切除术”,并予积极抗感染和支持治疗,术后出现了合并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弥漫性腹膜炎、多器官功能障碍、横纹肌溶解、持续少尿、肌酐和尿素氮持续上升等严重情况。眼看孩子有生命危险,家长决定紧急把孩子转到自治区医疗救治水平最好的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特别是这里有北大援藏专家,这是挽回孩子生命最后的希望。了解病史后,茹喜芳当机立断,制定了诊疗方案指导患儿救治;儿科副主任赵蓉带领儿科缓冲病房医护团队积极给予患儿呼吸循环支持、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专家们判断,需要给孩子马上进行床旁持续血液净化治疗作为关键的生命支持,从而改善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横纹肌溶解。但是,患儿生命体征不平稳、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最低14×10^9/L)、存在多发出血,这项治疗措施的风险极高。儿科缓冲病房团队进行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等综合救治儿科缓冲病房并未常规配置床旁持续血液净化治疗的装备,茹喜芳马上协调其它学科进行支援:向肾脏内科借调血液滤过仪供紧急使用,请麻醉科紧急给患儿进行气管插管。经过大家的精诚合作,持续血液净化治疗和综合治疗顺利开展。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北医之春:万物生发,群芳争艳!

出门和三月的春撞个满怀柔柔的细雨飘飘缈缈滋养着万物野蛮生长春回北医,花开半顷选一个清朗的日子给北医的春一个拥抱柳枝抽芽、新叶再展卉木萋萋、白鸟啁啾花蕊含羞,山桃初绽玉兰含苞,迎春花开樱花树下青草离离幽幽小径人影绰绰片片叶子诉说春的衷肠声声鸟啭歌唱春的生机春是一树一树的呢喃春是人们脸上隐藏不住的生机活力春是爱,是暖,是希望斜倚肩头,共赏春色春阳和煦,蜂鸣阵阵暖意从梢头漫入心头空气里涌动着苏醒的暖意把春光储成回忆留待暗夜重启成为远行路上的一盏灯红粉芳菲意静静流光清匆匆行路间一个抬眸心朗气清笑颜开猫咪打滚,燕子呢喃花枝掩映,树木葱茏旧窗红墙,明暗交替阳光挥洒下色彩的游戏把世界点染得更加绚丽园子里的每一处、每一物都在尽情释放蛰伏一冬的生机与活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的蓬勃带来无限希望天高地阔、云海翻滚落日熔金、明月高悬一芽知春,一树繁花淑范新篇,厚道百年春日的活力为校园素雅的画卷更添一抹明媚主干道上杨柳依依逸夫楼里书声琅琅淑范图书馆灯火辉煌校园里生机蓬发春意愈发浓厚去年今日此园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春来桃花笑春风旧人初心似从前春光正好宜奋进不负韶华不负春在万物新生的季节北医的一树一景都和你一起在日渐暖起来的春光里织就一个更明媚的未来策划/北医学生新闻传媒社文案/王静宇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科学追光者 | 孔炜:常为新,不畏新,能创新

编者按2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北大医学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勤恳耕耘、昼夜攻关为解决全人类的健康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官微特开设“科学追光者”专栏介绍北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故事本期人物孔炜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孔炜,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教授,生理与病理生理学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群体牵头人。主要研究方向:重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在Circulation,Blood,
2023年3月14日
其他

科学追光者 | 张强:让药剂写上中国的名字

编者按2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北大医学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勤恳耕耘、昼夜攻关为解决全人类的健康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官微特开设“科学追光者”专栏介绍北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故事本期人物北京大学药学院
2023年2月28日
其他

“疫情面前,我们不退缩!勇面对!”——这是医者应有的担当

编者按十二月的北京正值寒冬无声蔓延的新冠病毒又增添了空气中的寒意有一群年轻的白衣战士他们虽是医学生的身份但已经用稚嫩的身躯筑起守卫健康的围墙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开展啦!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特展,来打卡吧!

10月26日北医110岁生日之际由北京大学企业家俱乐部白衣天使守护基金大力支持的厚道行医——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特展正式开展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这里是北京大学淑范医学图书馆!

万卷诗书辅以笔墨良师益友相为唱和书林万顷为你提供专业精神的滋养书香氤氲伴你在阅读中丈量医学的厚度书香文墨陪你润泽生活,充盈头脑推开北京大学淑范医学图书馆的大门静立窗前观云起默坐窗前品书香百年传承,新篇再启!
2022年10月27日
其他

重启图书馆 大步向未来——北大医学110岁啦!

编者按一世纪悬壶济世,百十载厚道相传1912年10月26日,由中国中央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国立西医院校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诞生了110年来,北大医学为党和人民培养了以屠呦呦、钟南山、王忠诚、胡亚美、顾方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大家和国之大医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一代代北大医学人以仁心仁术捍卫人民健康在弦歌不辍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砥砺奋进中勇攀科学高峰2022年10月26日适逢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又迎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医学图书馆重启活动师生大步走“国旗下的教育”主题活动…….北大医学的师生员工用丰富多彩的活动祝福北医团结奋斗、昂首阔步迈上新征程翰墨书香百年,再启淑范新篇。历时453天,拂去厚重古籍上的灰尘,百年旧馆焕然一新。26日上午,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医学图书馆重启活动,开启新的发展篇章。“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之医学图书馆重启,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思想动员,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次具体的生动实践!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卓,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柯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医学部党委书记陈宝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程京,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童坦君、张礼和、陆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康复大学校长董尔丹,原北京医科大学常务副校长程伯基,中国科协办公厅副主任阮草,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牟锋,杰出校友、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王存玉,杰出校友、北京予捷矿业投资有限公司胡毅、许捷夫妇等各级领导、两院院士、校友代表、图书馆参建单位代表、师生员工代表和长期关心支持北大医学的社会各界代表。乔杰致辞以史为鉴,回顾忖思百十年不凡春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新时代奋进新征程。“1912年北大医学文明的火种在此萌发,1922年第一所西医学校图书馆在北医诞生,跨越一个世纪,我们无比自豪地见证曾经斑驳的墙面砖瓦变成了眼前这座恢弘崭新的图书馆大楼,成为北大医学新的精神地标。”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重磅预告 | 北京卫视《档案》今晚播出北医110周年特别节目

编者按屠呦呦、钟南山、王忠诚、胡亚美、顾方舟……众多科学大家和国之大医,竟都来自同一学校!在这里发生的无数爱与生命的故事,令人泪目!↑点击观看精彩预告↑今晚21:50,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亲爱的校友们!欢迎回“家”@学院路38号!

如今刻有“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泰山石▲
2022年10月23日
其他

北医110云平台上线啦!快来留下独特影像与生日祝福!还有专属礼品相送~~

PKUHSC北医人的热爱与坚守写在这一方暖园更镌刻在祖国大地✦++在百十北医薪火不灭间是拳拳仁心更是灼灼信念是盎然蓬勃的“医学绿”也是热烈奔腾的“北大红”
2022年10月21日
其他

踔厉奋发!从《北医之歌》,看北医为人民生命健康奋斗史

编者按庄严美丽的校园阳光多明亮辛勤慈霭的园丁哺育我们成长......熟悉的歌曲旋律出现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北医110 | “双一流”建设时期的北大医学科研

编者按2017年,国家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北京大学将“临床医学+X”作为重大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战略性布局在承担国家部委重大项目能力、科研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成果奖励等工作中实现突破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科研工作各方面取得新进展01传承创新锐意进取,全面推进新医科建设首轮“双一流”建设,北京大学提出了“30+6+2”的学科建设布局。面向2030,将医学作为6大综合交叉学科群之一进行重点部署;面向更长远的未来,将“临床医学+X”作为两大重大发展领域之一,推进学科布局的调整。在首轮建设周期中,北大医学持续加强医学传统优势学科建设,打造临床学科高峰;重点推进“临床医学+X”建设,学科建设工作取得丰硕成果。1传统优势学科“持续领跑”整体学科体系“日臻全面”北大医学六大一级学科入围首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第四轮学科评估领跑全国医学院校。2022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在新时期“放权改革”的发展背景下,北京大学自主设立新一轮学科建设目录。北大医学体系中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技术、中西医结合8大一级学科全面推动建设,北大医学学科体系趋于完整全面。“临床医学+X”交叉学科领域也将继续作为校级交叉学科项目深入推进建设。临床高峰学科建设成效显著,2017-2021中国医院科技量值专科排行榜中,肾脏病学、口腔医学、血液病学、骨外科学、妇产科学、精神病学连年蝉联前三甲,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肾脏病学、妇产科学、精神病学位居第一;2016-2020复旦大学声誉排行榜(2020年为最新发布数据)中,精神医学、口腔科、泌尿外科、肾脏病、临床药学、生殖医学连年蝉联榜首。2医学交叉合作“星星之火”渐显融合创新“燎原之势”自2009年“医-工”交叉合作模式探索的“星星之火”,到“985”三期启动“临床医院合作项目”的初步成熟,并拓展到“医-工、医-生、医-信”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再到2017年全面启动“临床医学+X”建设,医学与多学科的融合创新呈“燎原之势”发展。2022年开启了新医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推动顶尖学科方向突破发展。面向国家在重大突发传染病防护、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多组学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药物研发、慢病防控、精准医学、高端医疗设备研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医学与理工多学科融合,成立多个新体制中心,科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服务国家战略。3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创建交叉学科建设良好生态“临床医学+X”领域交叉学科专项的实施为学科交叉与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生态。2017年以来共支持363项交叉研究项目,促进医学部与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跨学科类五大学部39家单位之间的交叉合作,带动跨学科人才团队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助力科技人才能力提升。北大医学注重交叉合作理念的深植以及文化软环境的建设。打造北大医学青年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常态化的跨学科交流模式来营造良好的交叉融合文化氛围,为孵育新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十三五”期间交叉合作活跃度高的学科明显增多,交叉学科覆盖率增强。4全面推进新医科高质量发展推动顶尖学科方向突破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北大医学根据大学整体部署,着眼世界,凝聚优势,确定了持续聚焦学科高峰,重点支持世界一流前列学科方向率先向世界顶尖学科迈进的学科重点发展目标。以妇产科学(生殖医学)、肾脏病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血液病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天然药物、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7大顶尖学科方向,生物药学与临床药学、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肿瘤学、运动骨科学、口腔材料数字再生5大顶尖学科群的突破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不断增强北大医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源。02科研项目喜获丰收,科研基地创新提质增效北大医学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提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积极承担重大科研任务。2012-2021年,共承担重大项目511项,获批中央财政经费26.17亿元。其中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牵头项目5项,863计划牵头项目8项,科技支撑计划牵头项目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牵头项目6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牵头课题11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牵头项目4项。2012-2021年,北大医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立项总数3136项,经费20.49亿元,其中获批基础科学中心1项、创新研究群体12项(含滚动支持5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39项、面上项目1624项、青年科学基金1037项,其他重点等各类项目401项。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基金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资助力度最大,每年资助项目数量不超过15项。今年,乔杰、陆林、邓宏魁三个项目获批。国家创新群体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反映了研究团队在研究领域的整体实力,基金委每年资助约40项。科技创新基地是聚集优秀科学家、开展高水平研究、推动学科发展、突破关键技术、成果普及普惠的重要平台。目前医学部共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3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66个、校内科研机构106个。2012年至2022年7月,医学部科技创新基地发展迅速,共获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42个,作为国家和行业的战略科技力量,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成立校内实体及虚体科研机构44个,在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技术等学科实现科研机构“0”的突破,加强与政府部门、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及龙头企业的合作,通过整合跨学部跨学院跨学科资源,开展有组织科研,为申报新的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储备后备力量。03科研获奖、高水平论文再创佳绩高质量科研成果竞相涌现北大医学创新力量始终勇攀科技高峰,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破解医学发展难题。在基础研究、疾病预防、临床诊疗、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2012年1月-2022年6月,北大医学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在Cell、Nature、Science、Lancet、JAMA、NEJM和BMJ
2022年10月19日
其他

北医110 | 太有才啦!他们手绘涂鸦为北医庆生!

实施编者按1912年10月26日,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正式成立。从此,无数北医人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创造了无数辉煌,助推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百十风华,与有荣焉。110岁的北医始终青春芳华,因为她始终拥有朝气蓬勃的有为青年。在北大医学的精心培育下,新时代的北医青年正朝着更加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医学人才而努力。怀揣着对母校的无尽热爱,他们挥动手中的画笔,描绘小小一方涂鸦墙,传情广阔无垠天地间,祝福北医110岁生日快乐!作品展示✦++医学部团委作者:武艳红
2022年10月18日
其他

预告 | 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科普讲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系列精彩开播

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制作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北医110 | 深耕国际合作十年 助力北大医学发展

编者按国际化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方向也是北大医学的重要发展战略百余年来北大医学从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到方兴未艾从来都与国家的命运和发展休戚相关也从来没有缺席过国际医学舞台上的魅力与担当特别是近十年来北大医学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北大医学在夯实基础、积蓄能量、奋发图强的同时深耕国际合作,创新形式,拓展领域在搭建合作平台、寻求全方位合作、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领先成立国际科研合作新平台——贯通学科,联通世界转化医学的出现打破了学科间的屏障和壁垒,加速了知识向应用的转化效率。临床研究作为医学研究的一大门类,介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是转化医学的主要瓶颈和关键环节。促进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发展,成为北大医学作为医学院校领头羊和排头兵的责任担当。依据“双一流”建设要求和北大医学的发展理念,从2010年起,北京大学医学部充分开发和利用海外优质资源,与多家国外合作伙伴建立联合研究所(中心),以推动中国转化医学和临床研究发展为己任,通过紧密的国际合作与联合创新,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能够影响临床实践和相关政策的应用成果,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医学发展,促进人类健康。平台凝聚世界一流大学的科研力量,为北大医学打造学科高峰和构建急需领域提供优质国际资源。2016年,平台获批成为教育部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并于2018年被科技部正式认定为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北医110 | 有”铁嘴“称号的她,是北医思政课敢为人先的开拓者!

编者按时光游走,岁月不停2022年金秋北医即将迎来110岁生日在这个特别的时刻官微推出“医学博物馆”系列在一个个故事当中感受医学前辈的大家气质回顾历史时光的点滴瞬间这些老一辈北医人或是某个全新领域的奠基者或是某项尖端技术的发明人或是医学教育不平凡发展道路上平凡而坚定的铺路石他们在医学的某个领域苦心耕耘开拓进取,淡泊名利勇立潮头、引领创新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奋斗不息在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开启新征程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他们的故事以史为鉴,铭记责任与担当面向未来,争做时代领航人书房不大,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挤,两摞足有一米多高的资料加上几大书橱的书占据了室内的大部空间,除此之外,一张大木床,一张写字台,居室陈设朴实无华,岁月的痕迹却随处可寻。这是原北京医科大学教授、中国禁毒史专家马模贞的学者书房,也象征着她朴实无华的学术风范。马模贞在家中的书房里撰写书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北医师生,听到“马铁嘴”这个词都会会心一笑,马铁嘴:正是马模贞老师的绰号——马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讲课极具吸引力,口才特别出众。在当时北医这样的医学专门院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讲得出神入化,吸引住学生甚至老师的眼球,这是需要多大的魅力啊。作为一名知识分子,马模贞老师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为祖国文化添砖加瓦。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马铁嘴”的故事,去感受她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她把李大钊先生讲“活”了马模贞在中国革命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成果显著,当谈论到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时,马模贞谦虚的说道:“与我的师友、同事相比,我做的工作还不够,只能说我还是个比较努力的史学工作者。”为了教好学生,我的讲稿从来没有一贯到底,每年都需要重写,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联系实际等方面内容加上去。马模贞参与编著有关李大钊先生的书籍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马模贞在重视教学的同时,也注重科学研究,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不提高,教学水平也不会提高。她的科研之路始于李大钊先生。从1979年起,她就开始对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思想和活动进行研究,参与编写了《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一书,较为详细地列出了李大钊一生经历的重要事件和发表的文章。在写这本书时马模贞秉持严谨、求实的作风,对资料反复的推敲、再三考证,凡是不准确的资料一概不用。在1984年纪念李大钊诞辰95周年的大会上,大家特别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被学界认为是研究李大钊生平较为权威的书籍。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马模贞认为一方面要注意史料的收集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宣传,让研究成果尽快让社会知道。马模贞说:“我们研究李大钊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宣传;宣传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发扬先烈的革命精神,让人们去学习,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欣慰的事情。”左图:1982.4.15—4.23在湖北十堰市二汽做李大钊事迹报告,中图:1985.2在李大钊家乡乐亭进行宣讲,右图:1989.10.30在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上发言为了宣传先烈的革命精神,她奔走于高校、医院、部委以及李大钊的家乡等地进行宣讲。马模贞对李大钊有着深入的研究,出众的口才更是让她的演讲深入浅出,将一个“活生生”的李大钊展现在听众面前,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也正是由于她出色的工作,使得李大钊的光辉事迹得到广泛的宣传,给许多迷茫的年轻人指明了方向。从1979年开始,直到80多岁时还在全国高校进行李大钊事迹宣讲报告,马模贞三十余年潜心研究,广泛宣讲,为宣传李大钊的英勇事迹殚精竭力,成为她一生坚守的信仰。爱国教育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马模贞很有教学情怀与育人远见,她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将最鲜活生动的马克思理论传授给学生,立足于现实,超脱于教材。20世纪80年代,大学政治理论课中有一门课为《中共党史》,主要讲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史,特别强调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然而当时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之路,许多全新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涌入,思想领域百花齐放。马模贞认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将中国带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仅仅给学生讲党的斗争史,特别是路线斗争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应该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了解更多的中国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因此,马模贞带领教研室开展了大讨论,最后决定将中共党史改为中国革命史,将课程的历史期限向前推到1840年,在此过程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教学主题,深入讲解中国国情,并且采取专题的形式进行授课。思政课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是立德树人的根基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思政课自主进行教学改革需要很大的勇气,但马模贞坚持了下去,在课堂上实施之后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好评。她曾说:“我是以爱国主义作为对学生教育的突破口,提高学生的觉悟,一个知识分子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你走到天南海北,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民族是起码应该做到的。”相关媒体对马模贞思政课改革的报道这样的探索、实践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和支持,时任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也肯定了北医的做法。《光明日报》为此采访了马模贞,并以“马模贞以近代史为鉴讲好政治课”为题报道了她的做法。1982年2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近代史课在北医学生中反响强烈》的文章,对北医的中国革命史的改革予以公开的肯定。1985年,在长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教育部指定北医介绍教学改革经验,并决定全国所有高校的《中共党史》课改为《中国革命史》课。由于北医走在了这项教学改革的前列,全国各地的院校纷纷到北医中国革命史教研室来“取经”,这一教学改革的成功开展,正是马模贞敢为人先、与时俱进的体现。参与医学院校政治理论改革研讨会在课堂之外,马模贞也充分挖掘身边的“红色资源”,对曾担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北京医科大学顾问的国际主义战士汉斯·米勒展开了研究。汉斯·米勒是德国人,1939年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先后转战于华北和东北战场,曾任延安和平医院门诊部主任、第十八集团军卫生部流动手术队队长兼129师医务顾问。马模贞等人根据他的事迹撰写了《他从莱茵河畔走来》一书,并与米勒的妻子重返丈夫曾战斗过的太行山进行考察。这项研究,也成为了北医人早期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的具体表现。由于马模贞所带领的教研室在中国革命史研究上的成就,卫生部批准教研室招收中国革命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这也开创了医学院校招收该专业研究生的先例。禁毒史学家的一片冰心禁毒问题不仅仅是技术的研究,还涉及心理、社会问题,当时国内对于禁毒问题的科研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局限于药理学科研。时任中国药物依赖研究所所长、北京医科大学教授蔡志基是国际麻醉品管制专家委员会的委员,经常参加国际禁毒组织的会议。蔡志基教授曾找到马模贞,并且告诉她除了要从医学、药物依赖角度进行研究外,还应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综合研究,从根本上解决禁毒难题。出于一个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心,1989年,马模贞将自己的研究领域由中国革命史转向中国禁毒史,下决心研究禁毒问题。但如何使科学研究既符合社会的需要,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马模贞认为史学研究是自己的本行,她进行了学术史的考察,结果发现禁毒史的研究在中国还基本上是空白,有着突出成就的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禁毒运动也很少被提及,因此决定将禁毒研究定位在中国禁毒史这一专门史的研究上。马模贞参与禁毒论坛禁毒史研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中国禁毒史的资料浩如烟海,并且前人没有整理。马模贞和同事们查阅了大量资料,有的史料已经破损、内容不清晰需要拿起放大镜看,有的内容是繁体字需要人为转化为简体,有的文章没有标点需要学者重新补上……马模贞回想起这个过程,说到:“禁毒史的研究,苦是比较苦,但乐在其中,如果我们的工作让更多人投身到禁毒队伍之中,能为民族文化做些添砖加瓦的工作,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最大的心愿了。”进行中国禁毒史的研究,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面。毒品一旦泛滥成灾,后果不堪设想,不但严重危害吸食者的身心健康,破坏家庭,甚至危害社会,使国家动荡,这样血淋淋的历史教训还历历在目。马模贞认为可以通过禁毒史来教育中小学生,让广大人民认识毒品的危害。出于这样的考虑,当国家禁毒委委托马模贞教授撰写对中小学进行禁毒教育的《禁毒教育读本》时,马教授欣然接受。这本读本于1992年出版,发行500万册,列为中学生课外必读书,使广大中学生受益,也为禁毒宣传教育做了贡献。参与编著的禁毒领域书籍为了使世界了解中国开展的禁毒工作,国务院决定于2000年发布第一个中国禁毒白皮书。公安部禁毒局牵头组建了“中国禁毒白皮书起草小组”,马模贞作为11位顾问之一位列其中。她从专业研究的视角,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2000年6月26日,中国政府在国际禁毒日这一天以七种文字第一次向海内外正式发布中国禁毒白皮书,以展示中国在禁毒斗争中取得的成绩和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进行禁毒斗争的决心。中国禁毒白皮书的发表在中国禁毒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国禁毒工作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医学人文学院师生探望马模贞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给当代知识分子做了定位:一是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二是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马模贞老师的学术科研经历正是体现了这样的品质。马模贞老师在总结自己的学术生涯时说:“能为民族文化做些添砖加瓦的工作,无愧于我的师长对我的教育,这就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和乐趣。”人物简介马模贞,1931年8月1日生,汉族,教授。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史学系,1952年调到北京大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教研室做政治教员,后转入医学院担任政治教员。曾任北京医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李大钊研究专家、中国禁毒史研究专家。数次被评为北京市和北京医科大学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1994年荣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本文为:现代医学博物馆建设计划资助课题
2022年10月11日
其他

北医110 | 将天使之爱融入专业精神

编者按百又十年的北医大家云集,群星璀璨一路兼程,一路荣光筚路蓝缕领行业之先的探索者坚定信念奋发有为的改革者新时代在青春赛道上的奔跑者……北大医学人一直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我国和世界的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百年北医历程线上云展览,开展啦!

1912年10月26日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成立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西医高等院校北医自诞生那一刻便承担着重要历史使命百十年风雨兼程百十年薪火相传北医始终坚守办学初心为国家和社会办好医学教育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2022年10月26日北大医学迎来办学110周年为全面展示110年来北医发展历史和建设成就传承北医厚道精神北京大学医学部制作新版百年历程展目前展览已经在逸夫教学楼重新开展✦
2022年10月6日
其他

责任担当!北医人为西藏抗疫贡献力量

编者按8月26日,凌晨四点微风拂过还在沉睡的城市北京市14家医院305名医护、感控人员集结驰援拉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派出医疗队他们中有朝气蓬勃的"90后"也有经验丰富的医护骨干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目标使命必达,京藏同心为拉萨抗疫带去首都力量、首都智慧近日,《北京日报》报道了北医人的援藏抗疫故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理队长刘研担起大旗,勇进奋战凝聚各方力量高效精准援助杨帆:高原方舱里的“掌舵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个月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杨帆紧急受命,担任医疗队领队,成为了一位高原方舱里的“掌舵人”。
2022年10月5日
其他

北医110 | 情暖重阳,爱满北医

编者按丹桂飘香迎重阳,挥毫泼墨展风采北大医学即将迎来办学110周年医学部离退休工作处面向全体离退休同志举办主题为“礼赞北大医学,喜迎110周年讲好北医故事,赓续厚道精神”的作品征集活动老同志们围绕北大医学办学历史、发展变迁、取得成就重大活动、重要人物、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园情结难忘经历、成长岁月、师生精神面貌、未来愿景用如泉涌的文思和生花般的妙笔表达对北大医学110岁生日的喜悦与祝福也展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风貌✦+
2022年10月4日
其他

医心献祖国 健康送万家

编者按百又十年的北医大家云集,群星璀璨一路兼程,一路荣光筚路蓝缕领行业之先的探索者坚定信念奋发有为的改革者新时代在青春赛道上的奔跑者……今天,伟大的祖国迎来73岁生日让我们走近3位北大医学人了解他们以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为己任用毕生精力和心血与国同行,与时俱进,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徐光炜
2022年10月1日
其他

北大医学获批3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创历史最好成绩!

近年来,北大医学始终坚持“四个面向”的科研导向,坚持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坚持以服务人民生命健康需求为己任,持之以恒加强有组织基础研究,持续推动“临床医学+X”学科交叉模式,不断提升北大医学核心竞争力。在践行“北大医学”发展理念过程中,深入推进各临床医院与燕园校区、学院路校区相关学院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9月2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立项结果公布,北大医学3个项目同时获批,占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和医学科学部该项目立项总数的3/4,创历史最好成绩。2022年度医学部目前共获批项目354项,批准总经费3.7亿元,经费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再创历史新高!生命科学部“化学重编程调控细胞可塑性”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由基础医学院邓宏魁教授领衔,北京大学汤富酬教授、李程教授、穆荣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教授共同承担。该项目的实施构建了一支在干细胞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单细胞功能组学、生物信息学及临床医学等领域优势互补的综合性研究团队,致力于建立精准调控细胞可塑性的方法和理论,推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力争取得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创性重大研究成果,形成具有引领性的国际前沿科学研究中心。邓宏魁教授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汇报医学科学部“本能行为及其相关精神疾病的机制和干预研究”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由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陆林院士领衔,浙江大学段树民院士、胡海岚教授、李晓明教授、北京大学时杰教授共同承担。本项目聚焦本能行为及本能行为相关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和干预研究,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和特色,从基因、表观遗传、突触、神经环路到宏观脑网络,多尺度解析睡眠觉醒、奖赏和厌恶本能行为不同分级状态的神经网络和调控机制,旨在明确本能相关环路以及本能行为之间的相互调节机制,系统阐明这些本能行为异常导致疾病的共同神经环路基础和调控机制,建立诊断、干预和治疗本能行为相关精神疾病的新方法。陆林院士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汇报医学科学部“女性生殖衰老与生育力重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由第三医院乔杰院士领衔,北京大学李蓉教授、闫丽盈教授,厦门大学王海滨教授,复旦大学王磊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项目集合生育健康领域优势学术力量开展生殖衰老与生育力重塑学术难题的合力攻关,研究方向围绕卵与胚胎、子宫内膜、母体内外环境在生殖衰老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与干预策略,以学科交叉作为突破点,开展基础-临床-转化全链条研究。该项目聚焦“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部署,以期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生育健康服务。乔杰院士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汇报\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系列活动公告

赓续百十载医者初心,担当新时代育人使命。2022年10月26日,北大医学将迎来办学11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自相关活动陆续开展以来,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欢欣鼓舞、广泛参与,各界友人热切关注、鼎力支持。在此,北大医学谨致由衷感谢和崇高敬意!百又十载,华章再启。北医是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西医院校,百十年来,一代代北医人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传承“厚道”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学风,用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守护人民生命健康。北大医学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导向,矢志推动科技强医,扎根中国大地、赓续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医学人才,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踔厉奋发,共创一流。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是全体北医人共同的节日,也是北医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在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北大医学步入了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更加坚定的自信、更加坚决的勇气,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总结北大医学办学110年来的各项事业成就,擘画发展蓝图、共谋发展格局、助推高质量发展,学校紧密围绕北大医学整体发展战略和中心工作,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立德树人、创新转化、合作交流等相关系列活动(具体活动安排已在北医官网“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专栏”公布,网站地址:https://www.bjmu.edu.cn/bdyx110zn/),2022年10月25日将举办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晚会、10月26日将举办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大会等重要活动。我们热切期待海内外校友和关心支持北大医学建设发展的各界友人,通过各类形式参与系列活动,畅叙情谊、共谋发展、共创辉煌。特此公告,敬祈周知。北京大学医学部2022年9月28日北京大学医学部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北医110 | 拉巴桑珠:在西藏续写北医情怀

编者按离开母校情怀依旧北医给予他向上的力量奉献精神绽放熠熠光彩回到故乡扎根西藏他行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知识的星光点亮雪域高原他是北医2007届校友拉巴桑珠2007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典礼上,基础医学院范少光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对毕业生深情寄语:“北医毕业的学生,生活上都不会太差,所以要有一些浪漫情怀,以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待生活,追寻理想。”坐在台下的毕业生拉巴桑珠,默默记住了这句话。怀揣着“仰望星空,追求大我”的浪漫情怀,他告别北医,回到故乡西藏。2020年2月21日,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任职于西藏大学医学院的拉巴桑珠认真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同学们练就过硬本领、服务基层人民。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做这件事。”毕业十余年过去,拉巴桑珠没有忘记他的浪漫情怀,追求个人精神目标的同时,他想把这种“浪漫”传递给西藏大学的学生。拉巴桑珠给财经学院新生开展防疫防艾防结核专题讲座毕业回到故乡2002年,拉巴桑珠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名新生。2007年毕业后,他回到西藏,在西藏大学医学院担任助教工作。数年过去,深造归来的他依然任职于西藏大学,担任预防医学系副主任(负责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西藏大学高原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谈到从北京返回西藏故乡的决定,他没有后悔。“我有故乡情结,不管走到哪里,心里的有些东西,是改变不了的。”从初中起,他就离开了西藏,在其他省市上学。直到2007年大学毕业,他决定回来,回到心中牵挂的故乡。当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的就业去向很多,各级疾控中心、医院感染科或中华医学会都是前景可观的选择。多数同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关于留京,拉巴桑珠不是没有考虑过,“如果我当初留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也不错,但可能不会像现在一样,实现这么大的社会价值。”留在北京的北大毕业生不在少数,而留在西藏的北大毕业生数量却不多。综合考虑之后,他主动联系西藏大学并投了简历。他回忆道:“后来院长给我回了电话,我记得特别清楚,这次通话后工作就基本确定了。”2007年7月10日,他从北京出发,12日到达拉萨,在老家待了两周后正式开始工作。做选择对他而言不是一件难事,他走向西藏大学校园的脚步踏实而坚定。外界的声音纷乱复杂,孰是孰非难以分辨,唯有内心的信念是指引未来的罗盘。他回忆起在北大医学部学习的日子,学校的教育和同学的交往弥足珍贵,独立人格从那时开始生根萌芽。拉巴桑珠在北医2004年运动会上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北医110|北医人爱科普全集,收藏!

你以为每年体检就高枕无忧了?肿瘤的早期发现得用对方法用对人!对于癌症,大家需要重新认识,主动防御。本期特别策划专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专家沈琳,告诉你如何哪些人需要做肿瘤专科体检,如何进行早期筛查。02
2022年9月22日
其他

直播预告!共同见证第二届北大青年医师奖颁奖大会!

北京大学抖音北京大学快手北京大学医学部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北医人爱科普|呵护男性“生命腺”—— 前列腺常见疾病的诊治

2022年是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医学部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联合策划,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制作了肿瘤科普知识系列讲座。本期讲座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刘佳带来的《呵护男性“生命腺”---
2022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