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讯

其他

智慧数据 | 高价值论文 | 用于海水电解的高选择性界面的可控生长 | 清洁能源 | 第23期【中国科讯】

智慧数据是面向具体应用场景,具有“数据要素质量较高、数据维度丰富多样、多源融合的信息网络以及认知理解的语义知识等特征的大数据资源”。高价值论文是智慧数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集与加工Nature、Science、PNAS等高质量期刊的领域最新科技论文信息,助力高价值数据的广泛传播。用于海水电解的高选择性界面的可控生长Controlled
2022年10月8日
其他

智慧数据 | 专业书评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可再生能源中的应用》| 清洁能源 | 第21期【中国科讯】

智慧数据是面向具体应用场景,具有“数据要素质量较高、数据维度丰富多样、多源融合的信息网络以及认知理解的语义知识等特征的大数据资源”。高价值论文是智慧数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集与加工Nature、Science、PNAS等高质量期刊的领域最新科技论文信息,助力高价值数据的广泛传播。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在可再生能源中的应用Applications
2022年10月6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飞秒”手术:中国博士生实验室意外受伤,竟开启一项伟大发明【中国科讯】

1993年平平无奇的一天,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超快光科学中心实验室,一名来自中国的博士生正忙着测试飞秒激光对石英玻璃的损伤。凭借其导师热拉尔•穆鲁(Gérard
2022年9月27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100万/人!2022北京杰青资助名单出炉!【中国科讯】

9月23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2022年度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研究专题、小米创新联合基金项目资助决定的通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依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完成了2022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研究专题、小米创新联合基金的项目评审工作。经公示,决定资助2022年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0项,资助总经费3000万元,每人100万元,其中企业联合资助项目3项,企业出资150万元;资助2022年度重点研究专题项目25项,资助总经费6898.64万元;资助2022年度小米创新联合基金项目35项,其中重点研究专题项目7项,前沿项目28项,资助总经费4899.76万元。来源:北京市科委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点击下方微信名片>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科学人物 | “中国人要有自己的CPU芯片!”【中国科讯】

近日,一场工业产品发布会引发关注,主办方龙芯中科联合合作伙伴发布了29款自主工业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全部基于国产的自主指令系统“龙架构”。长久以来,来自西方国家的两家科技公司的指令系统以及基于这两类指令系统所构建的信息技术体系,主导着全球信息产业。近日,《面对面》专访了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他讲述了自己和中国“芯”的故事。胡伟武:“中国人要有自己的芯片”胡伟武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9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工作。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签订《瓦森纳协定》,对包括计算机在内的中国尖端科技实施全面封锁。我国计算机系统运算和控制核心的CPU芯片全部依赖进口。胡伟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机和应用领域做得很好,但做到芯片时却受制于人。打个比方,现在大家种了两块地,地主都是西方的,交了租金之后自己还能赚点钱。我们本来赚钱就不多,他现在还动不动威胁说不租给你了,我自己开第三块地自己种,就不受制于人了。胡伟武有一些“冲动”,他说,“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怎么能没有自己的CPU芯片呢?”2001年初,在中科院计算所的支持下,33岁的胡伟武带头组建课题组,开始自主CPU芯片的研制。2002年8月10日凌晨,中科院计算所北楼105房间掌声雷动,安装了“龙芯1号”CPU芯片的计算机顺利启动,“龙芯1号”成为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CPU芯片,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只能依赖进口CPU芯片的僵局。谈及为什么坚持要做中国“芯”,胡伟武回答说:“传到我这一代了。”胡伟武回忆说,快八十岁的黄令仪老师,一天到晚拖着鼠标,盯着屏幕查电路。他劝告黄老师:“给年轻人把把关就行,别亲自干了。”黄老师脱口而出:“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胡伟武告诉记者,他的导师夏培肃曾多次对他讲:“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搞好中国的计算机事业,我们这代人没搞好,你要搞得比我好。”前辈的重望和理念,深深地影响了胡伟武。放弃编制,辞职下海让龙芯销售额从亏损走向盈利从2001年到2010年,龙芯研发经费投入超过4亿元,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突破,总体成果却并不显著。作为带头人,胡伟武开始受到社会的质疑。“大家对龙芯怒其不争,我这么支持你,但你为什么还不能跟英特尔竞争?”就在胡伟武举步维艰的时候,一些国外公司主动找到他,表达了“合作”的意向,提出给予授权或合资办企业,但胡伟武拒绝了。“其实它们就是四个字——缴枪不杀。你要了人家技术,就会丧失你的研发能力,如果中断了自主研发过程,你就只能跟着它,它给你什么,你要什么,很受牵制。”之后,龙芯开始市场化运作,对龙芯处理器研发成果进行产业化。龙芯团队放弃原有事业编制,从中科院计算所辞职下海。胡伟武承诺,从此以后不评奖,不评职称,放弃院士申报,他说:“中国不缺院士,缺的是像英特尔这样的企业。”2015年,通过调整产品定位,龙芯销售额过亿元,从亏损走向了盈利。自主创新指令系统“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2018年,国内的芯片业遭到西方某些国家的刻意打压,龙芯遇到了麻烦。当时国内芯片业普遍的做法是通过授权使用国外成熟的指令系统,一些西方国家以此为要挟。这让胡伟武重新思考,龙芯要不要重新创立自己的指令系统。可是,一个企业换指令系统风险是很大的,对龙芯这样的企业有可能是颠覆性的,胡伟武说这相当于“把地基都拔了。”“有半年时间茶不思、饭不想,后来突然想到这句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面对这样的局势,胡伟武开始了“反击”。2019年底,龙芯开始研发自己的指令系统“龙架构”。如今,基于“龙架构”所创建的龙芯信息生态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广。谈及人们对龙芯的评价,胡伟武说,“希望人们买龙芯不是因为支持自主,而是基于它性价比的考虑。另外,人们提到龙芯、提到这帮人时,觉得他们还是做实事的,说到能做到,就行了。”本文来源:央视新闻、中科院之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点击下方微信名片>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院士退出机制,来了!【中国科讯】

院士退出机制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9月6日,《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审议通过。《意见》中提到:推动完善院士遴选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实行退休退出制度、加强学风作风建设,院士制度不断完善。仅一周后,科技部、中央宣传部等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写作投稿 | Science发文:论文署名改为诺奖得主,接收率飙升50%! 【中国科讯】

论文被接收的过程往往充满曲折,甚至让人十分痛苦,这是许多科研人员都曾有过的经历。大家都在为如何提高论文被接收的概率而绞尽脑汁。9月13日,Science的“科学内幕”专栏发表文章指出,提高接收率确有“套路”:有科学界的名人署名,更有助于论文的发表。这篇报道引述了一项最新研究结论:如果一篇论文的唯一作者是无名之辈,只有9.9%的评审人愿意接收;同样一篇论文,如果改成由诺贝尔奖得主署名后,被接收率竟飙升至59%。“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正在科学界上演!论文发表的“马太效应”什么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Robert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科技政策 | 无实质学术贡献署名认定为学术不端,科研失信可取消院士称号!《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发布【中国科讯】

处理决定作出前,应书面告知被调查人拟作出处理决定的事实、依据,并告知其依法享有陈述与申辩的权利。被调查人逾期没有进行陈述或申辩的,视为放弃权利。被调查人作出陈述或申辩的,应充分听取其意见。第二十八条
2022年9月17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中科院9人!2022年“科学探索奖”50人名单公布【中国科讯】

9月15日,先期投入10亿元启动资金的“科学探索奖”正式公布第四届获奖名单。今年,1.5亿元重奖第4次悉数发出,50位青年科学家将在未来5年各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奖金。50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获奖人仅31岁,系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王光宇,她也是“科学探索奖”首位“90后”获奖者。据记者了解,2022
2022年9月16日
其他

院所荣誉 | 中国科学院公布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获奖名单【中国科讯】

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202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奖获奖名单的通知科发函字〔2022〕255号院属有关单位、院机关有关部门:
2022年9月13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超百家!国家实验室“预备役”,来了【中国科讯】

9月5日,由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和辽宁黄海实验室4个实验室组成的辽宁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几天之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
2022年9月12日
其他

智慧数据 | 高价值论文 | 使用高分辨率贫困地图对社会援助进行地理微观定位 | 地球大数据 | 第11期【中国科讯】

智慧数据是面向具体应用场景,具有“数据要素质量较高、数据维度丰富多样、多源融合的信息网络以及认知理解的语义知识等特征的大数据资源”。使用高分辨率贫困地图对社会援助进行地理微观定位Geographic
2022年9月9日
其他

写作投稿 | 同济一博士生3年发表14篇一作论文引热议,本人亲自下场回应!【中国科讯】

博士生3年发表了14篇一作论文是什么水准?感觉毕业能直接去211高校当副教授了.....近日,「如何看待同济大学环境学院
2022年9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科技热点 | 曹雪涛卸任南开校长,3所985高校齐换帅!【中国科讯】

8月26日,南开大学网站发布消息,日前,中央批准:陈雨露任南开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曹雪涛不再担任南开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另有任用。陈雨露此前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他还曾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
2022年8月28日
其他

专家观点 | 唐本忠院士: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课题会完全按照预期发展,如果有,这种研究不会有任何突破【中国科讯】

今年是中科院院士唐本忠及其同事提出聚集诱导发光(AIE)概念21周年。2001年,唐本忠团队偶然观察到了这一有悖常理的光物理现象,从而在发光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原创突破。2016年,Nature将AIE点(聚集诱导发光纳米粒子)列为支撑和驱动“未来纳米光革命”的四大纳米材料之一。这也是唯一一种由中国科学家原创的新材料。谈及发现AIE现象的体会,唐本忠表示,“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课题会完全按照预期发展;如果有,这种研究不会有任何突破、不会给人带来任何惊喜。”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什么最重要?唐本忠认为,选准一个正确的研究方向对一个科学家,尤其是年轻人,至关重要。要成就一番科学事业,必须要有燃烧的热情、顽强的斗志、高雅的鉴赏力、勇敢的批评精神、深入的融会贯通思索……《国家科学评论》(以下简称NSR)最近就聚集体学研究的历史起源及其发展前景与唐本忠(以下简称唐)进行了对话和访谈。唐本忠NSR:据说您在2001年偶然注意到AIE现象,可否谈谈事情的经过?唐:是的,确实是一个不期而遇的美丽邂逅。当时,研发新型发光材料和制备有机发光二极管是热门话题,我们也在尝试合成具有独特分子结构且能够高效发光的有机发光材料。被噻咯的美丽分子结构所吸引,我让学生合成了各式各样的噻咯衍生物。有一天,一个学生告诉我,他制备的噻咯溶液在紫外灯照射下不发光,这让我非常惊讶,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我在念博士期间制备的六苯基噻咯在晶体状态下是发光的。我意识到事有蹊跷,便马上跑到实验室与学生讨论。在与学生仔细求证和反复讨论之后,最后确认我们两人都是对的:噻咯溶液不发光(他的观察是对的),但噻咯固体发光(我的记忆是对的)。原本在稀溶液中不发光的单个分子,在固态形成聚集体后发光,我们因此把这种光物理现象命名为聚集诱导发光(AIE)。NSR:这种现象似乎有悖常理,您在求证过程中是否遇到过麻烦?别人,甚至您自己,是否相信这是真的?唐:最初我怀疑学生是否搞错了,因为这个现象完全出乎意料。在发光研究领域,人们常常观察到有机染料的荧光会随着分子聚集而减弱甚至淬灭,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聚集淬灭发光(ACQ)。噻咯体系出现反ACQ现象令人困惑,同时我预感我们可能一不小心走进了“有所发现”的幸运之门。科学哲学告诉我们,一个现象无论看起来多么怪异,如果它能够重复出现、能够被反复观察,那它就一定是真实的。我们不断重复我们的实验并最终确认,AIE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但是,我们当时很难理解为什么噻咯会有与传统ACQ体系完全相反的表现。NSR:AIE在历史上有没有先例——这种效应是否有可能以前也被人们看到过,但是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深刻解读过?唐:我们2001年发表第一篇AIE论文时,以为这种“怪异”现象是没有先例的。然而,我们逐渐发现其他科学家也曾报道过类似现象。例如,乔治·斯托克斯(George
2022年8月23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当导师加了研究生的微信好友…...哈哈哈哈哈!一脚踩进社交雷区【中国科讯】

作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导师/高校教师,你有没有觉得:学生一代比一代难沟通?可为了能完成教学任务,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并翻译出学生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不小心说错话,学生们那脆弱的小心灵💔可是会受不了的~~~为了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今日就帮各位老师盘点一下:师生关系之间的社!
2022年8月21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知乎热议:如何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讯】

有网友在知乎提问,如何才能成为院士?以下是部分知乎答主的发言整理。典型的院士成长之路博士毕业(约26-28岁,不可跳过)——博士后出站(约29-32岁,可跳过)——获得基金委青年基金或同等基金(35岁之前,可跳过)——四青(青千,青拔,优青,青长江,38岁之前,一般不可跳过)或多次获得基金委面上基金(可跳过)——杰青、长江(优青和杰青不可同时申报,一般45岁之前,一般不可跳过)——973首席(现在改名了好像,可跳过)——获得国家三大奖(科学、技术、技术进步,最好是前两项,不可跳过)第一完成人——申报院士——第一年陪跑失败——三大奖继续申报——……——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或者重点大学校长(副部级)——教育部或科技部部长——全国政协、人大副职——the
2022年8月20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上海市科技精英40人名单出炉,多数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中国科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服务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上海全球科技人才高地建设,表彰激励在发展国家科学技术事业、促进上海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倡导和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鼓励创造的社会风尚,市科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决定开展第十七届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表彰工作。根据《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办法》规定,科技精英正式候选人的主要业绩需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第十七届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经过专业组初评、评选委员会复评,已经产生40名正式候选人,现予公示。自即日起30天内,单位或个人对正式候选人的主要业绩有异议的,请以实名书面提出。评选办公室在受理异议后1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意见作书面答复。联系地址:上海市雁荡路84号4号楼301室,邮编200020;联系人: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首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名单公布【中国科讯】

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对是国家战略资源投入的一次重新分配,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于高校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重大的机遇。据悉,科技部已组织召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推进会透露,经过重组、推荐和评议,科技部已遴选出首批20个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近期在集中开展信息、制造、农业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申报、推荐和评审工作,2023年将集中开展材料、化学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申报、推荐和评审工作。已传出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单位中,不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顶尖高校身影。事实上,为了抢抓机遇,各大高校都将申报、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提上了日程,布局脚步不断加快。8月8日,江西省政府与空军军医大学就共建重大疾病创新抗体药物与分子医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西安召开科技合作交流会。据悉,重大疾病创新抗体药物与分子医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将由空军军医大学、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三方共同筹建。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围绕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创新抗体药物与分子医药组织研究开发,打造支撑和引领我国医药领域重要战略科技力量,推动赣南革命老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7月26日,为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影响力,贵州大学与华南农业大学经过协商,决定联合共建“绿色农药创制与山地农业生物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随着政策的落地,这些实力强劲的“双一流”高校,无疑将成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与建设风潮中的有力竞争者。不久前的5月,江苏大学曾开展智能农机装备理论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推进会。除此以外,在海南省科技厅安排下,海南师范大学将牵头,联合海南大学、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等省内外其他单位进行生态学方向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则成立了校(院)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专班,争取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取得新的突破。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江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同样在积极布局。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成果,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面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重大调整期,新的机遇,已经摆在眼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越来越多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争相布局下,一批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全力崛起。谁能成为最终赢家?我们拭目以待。本文来源:青塔、科研大匠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点击下方微信名片>
2022年8月15日
其他

院所成果 | 刷新世界纪录!此前已被美国保持23年之久【中国科讯】

8月1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由该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攀“科学高峰”——其混合磁体(磁体口径32毫米)产生了45.22万高斯(即45.2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刷新了同类型磁体的世界纪录,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据悉,原世界纪录是1999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创造,其混合磁体产生45万高斯,至今已保持纪录23年之久。图片: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稳态强磁场是物质科学研究需要的一种极端实验条件,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利器”。在强磁场实验环境下,物质特性会受到调控,有利于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新现象、探索物质新规律。此次合肥科学岛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产生的45.22万高斯(即45.22特斯拉,1特斯拉=10000高斯)磁场究竟有多高?举一个例子。地球磁场约等于0.5高斯,45.22万高斯相当于地球磁场的90多万倍。图片:实验结果刷新世界纪录稳态强磁场技术领域国际竞争十分激烈,世界科技强国一直重视强磁场实验条件建设,目前国际上有五大稳态强磁场实验室,分别分布于美国、法国、荷兰、日本以及中国合肥。图片:实验现场截至目前,装置已经运行超过50万个机时,为国内外170多家单位提供了实验条件。在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药物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开展了超过3000项课题的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如首次发现外尔轨道导致的三维量子霍尔效应、揭示日光照射改善学习记忆的分子及神经环路机制,等等。与此同时,依托装置衍生的多项成果,如扫描显微成像技术、国家Ⅰ类创新靶向药物研制等,成功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混合磁体刷新世界纪录,也为强磁场科学中心规划建设的另一个大科学装置——“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奠定了重要基础。来源:科技日报
2022年8月14日
其他

科技政策 | 给“青椒”减负!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中国科讯】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扩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规模。◆
2022年8月9日
其他

科学人物 | 亚洲首位!国科大现代农学院院长朱永官院士获颁“李比希奖” 【中国科讯】

编者按8月3日,在英国举行的2022年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颁奖仪式上,国科大现代农业科学学院院长、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朱永官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土壤学家要当个好‘厨师’,做好土壤这盘高级‘料理’,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这,是朱永官一直坚持的。转载中国科学报《朱永官院士:“没做科学家,会去当厨师!”》,一起走近这位知名土壤学家。8月3日,在英国举行的2022年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颁奖仪式上,朱永官成为唯一获奖者,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2022年8月8日
其他

专家观点 | 学术会议,已沦为表演【中国科讯】

“离科学最近”的大学!这所高校,全国瞩目8.《数据馆员助力科研工作》系列培训课程102份材料开放获取9.
2022年8月5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985教授质疑南科大13万/年博士助学金过高!网友:???【中国科讯】

23.34)等老牌名校,位列全国第七。图片来源:深圳校园公众号硕博补贴就不用多说,除此之外,南方科技大学的宿舍也是财大气粗,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南科大的硕士生享受双人间(如果分到三人间每月补贴
2022年7月24日
其他

直播预告 | 快来中科院学习!《科学公开课》(第二季)本周开始直播【中国科讯】

20:00和同学们谈谈遥感主讲人:童庆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播出时间:7月28日
2022年7月19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20人5支团队!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中国科讯】

7月15日,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办。陈薇院士代表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评审委员会介绍了奖项评选情况。46位专家在监督委员会的全程监督下坚持国之大者、坚持弘扬优良学风、坚持面向科研一线,评选出20名获奖者、5个获奖团队和5名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入选者。付巧妹等3名科学家作为获奖者代表在发言中表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与力量。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欧莱雅中国于2004年联合设立,共有164位女性获得此项殊荣。本次表彰增设团队奖,共有5个团队获奖。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名单(以姓氏笔划为序)付巧妹
2022年7月17日
其他

人才培养 | 中科院一研究生被@平安北京 点名曝光! 【中国科讯】

“求大家一起曝光这小子!”7月14日北京市公安局@平安北京发布的一条微博引发关注这个叫张明涵的小伙子为何被“点名曝光”7月4日傍晚6点半左右张明涵在北京8号线地铁上发现一名正在偷拍女乘客的男子他毫不犹豫一声呵斥见男子企图删除照片张明涵赶忙拉住男子手臂将存有证据的手机夺走在两位好心大哥的帮助下制服了偷拍男子下地铁后张明涵请站台工作人员报了警又跟随警察回到派出所完成了后续的笔录等工作张明涵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生本科时曾当过两年兵这段特殊经历不仅让他收获了强健的体魄心中更多了一份正义感和责任感张明涵坚定地表示如果再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依旧会选择挺身而出义不容辞!见义勇为好青年大家一起认识认识他本文来源:人民日报综合自平安北京、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点击下方微信名片>
2022年7月17日
其他

院所动态 | 中科院举行2021年新当选院士颁证仪式暨座谈会【中国科讯】

7月14日,2021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颁证仪式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侯建国出席颁证仪式并讲话。中科院副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委员会秘书长高鸿钧主持活动。侯建国为各位新当选院士颁发了院士证书,新当选院士现场签署了承诺书,郑重承诺将正确行使院士权利,履行院士义务,珍惜院士荣誉,发挥明德楷模作用,致力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推动科学技术队伍建设,发扬优良学风,普及科学知识,为学部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做出贡献。侯建国在讲话中首先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代表中科院党组和学部主席团向各位新当选院士表示祝贺。他回顾了院士群体在党的百年科技奋斗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作出的重要贡献,要求新当选院士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院士们的宝贵精神,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新变化和国家发展新阶段,紧紧围绕科技创新新方向和科技攻关新任务,主动承担院士群体新职责和战略科技人才新使命,进一步增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侯建国强调,新当选院士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一是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重大挑战,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围绕党中央重大关切和国家发展战略问题,开展更多前瞻性、战略性咨询研究,提出更多专业性、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二是继续在学术事业上深耕不辍,带领科研攻关团队凝心聚力、潜心致研、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努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科学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三是坚守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的本质,带头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带头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四是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大舞台,积极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厚植科技人才培养沃土贡献力量。他号召全体院士带头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责任,不辜负党、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颁证仪式上,刘仓理、王梅祥、杨正林、底青云、丁赤飚、范瑞祥6位新当选院士代表表示,要以老一辈院士们为榜样和楷模,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兢兢业业、努力拼搏、严谨治学、甘为人梯,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座谈会上,中科院学部工作局负责人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和学部的历史,饶子和、胡海岩、龚旗煌、尹浩4位院士介绍了学部四个专门委员会工作情况,孙昌璞、李衍达、匡廷云3位院士作了“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发言。与会新当选院士围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珍惜院士荣誉、履行院士义务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表示将继续秉持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初心,自觉践行“四个表率”的要求,勇挑时代重担,勇做创新先锋,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赋予中科院院士的历史责任。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党组成员、秘书长汪克强,中科院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颁证仪式。中科院各专业学部常务委员会、专门委员会负责人和特邀院士出席活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此次新当选院士的加入,为院士群体增添了新的重要力量。新当选院士及部分与会人员合影颁证仪式暨座谈会现场侯建国为新当选的李陟院士颁发院士证书来源: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2022年7月16日
其他

人才培养 | 三胞胎中的两兄弟,同时收到国科大录取通知!【中国科讯】

点击播放7月10日下午,湖南衡阳的赵振兴和赵振华收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BK2022194901”号和“BK2022194902”号本科生录取通知书。三胞胎中的大哥和三弟在这一天成为了国科大2022级本科准新生。收到国科大本科招生湖南组副组长黄辉教授专程从北京送来的“定制编号”通知书,兄弟俩激动万分。赵振兴、赵振华拿着国科大录取通知书与母亲合影大哥赵振兴(左)被国科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华罗庚数学实验班)录取,三弟赵振华(右)被国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二哥赵振中(中)目前已填报北京大学连号录取通知书:“振兴中华”01、026月19日,组织综合评价面试时,国科大本科招生湖南组的老师看着相似的名字,便开始感觉:“这不会是同一家的孩子吧?”实际上,相似又相连的可不只是赵振兴、赵振中、赵振华三胞胎的名字,就连“等差数列”般的高考成绩674、664、654,也延续着这份“不掉队”的整齐划一。18年前,三胞胎的出生,给这家人带来了惊喜,“相连”的名字中,更蕴蓄着长辈的希望——“振兴中华”。母亲谭女士回忆取名初衷:“希望他们发奋图强,做有抱负、有本领、勇于担当的人。”考官还记得,综合评价那天,赵振兴、赵振华穿着迷彩服,从他们从容流畅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中科院和国科大已有初步了解,他们还分享了用自己所学知识,为老师解决向日葵枯黄的故事。录取当日,国科大招生办将赵振兴、赵振华的录取通知书编号进行了特别的“连号设计”:BK2022194901与BK2022194902。独一无二的编号,跨越时空,凝聚着父母取名之义,寄托着国科大对赵振兴、赵振华未来的无限期待,也传递着对三胞胎全家这份郑重选择的承诺。“祝福兄弟俩在国科大开启新征程,未来的日子我们将全力助你们展翅高翔。”黄辉说。赵振兴和赵振华的“连号通知书”黄辉(左)与赵振兴、赵振华这份向往,贯穿高中三年“对国科大的向往,贯穿了我高中三年。”甫入高中时,赵振华关注到国科大优秀学长的信息。带着兴趣和好奇,他检索国科大相关信息,了解起国科大的科教融合。“记得在一次高校招生宣讲时,国科大招生老师给我们讲述学校独特的本科培养模式。我惊讶于超高的师生比、丰厚的科研资源和特别的精英化本科教育,从那时就心心念念了。”赵振兴说。“三年来,孩子们也一直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如今梦想成真,我替他们由衷高兴。”母亲谭女士从孩子的讲述中知道,他们遇见了一个集合所有向往和期待的科学园地。赵振兴查看电子录取通知书赵振兴和赵振华查看电子录取通知书认证证书除了热爱科学的共同点,赵振兴、赵振华也倾心于国科大“三段式”培养方式。“国科大会在前一年半的时间内进行大类培养,相信这能够为我的专业选择提供更多的机会。”赵振华立志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研究者,便选择了与新能源息息相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在本科阶段打下坚实的理科基础。”未来打算从事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的赵振兴相信,自己所选的数学专业是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本科阶段打好数理基础有益于将来开展科学研究。“脑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包含的领域也比较广,既需要一定的数理基础,也需要化学、生物、心理学等背景知识,这些都是国科大自由选课所能提供的。”出发,遇见不可思议的自己谈起对新生活的期待,“全面发展”成为赵振兴、赵振华不约而同的方向。哥哥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博学、善于交际和思维开阔的人”,弟弟则期待“能结识志同道合的同学”。赵振兴、赵振华看到国科大的“时间见面礼”很是惊喜:“时间戳依托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向我们传递着国科大的科学浪漫情怀与科研实力。另外,精准时刻下的‘金榜题名时’,也激励着我们勤抓分秒,努力遇见更好的自己。”选择科研,即选择一条需用耐心和决心深耕的路。在这一点上,全家想法非常一致和笃定,坚持自己的兴趣,“做有意义的研究”,“对社会有一点贡献”。母亲谭女士仔细翻看印有“时间戳”的两份录取通知书,不放过每一处小细节,她计划等三胞胎兄弟录取通知书齐了后,一起为孩子们好好庆祝。“希望儿子们在各自领域,早日成为科研队伍里的新生力量。”谭女士殷切期盼地说。7月10日下午,国科大招生组还为三胞胎兄弟的同班同学,同样被国科大录取的本科新生徐晗(左四)送去录取通知书保持科学探索好奇心相信时间的神奇一起遇见国科大遇见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本文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点击下方微信名片>
2022年7月13日
其他

专家观点 | 马大为院士:国内科研目前内卷太严重,搞科研不应扎堆凑热闹【中国科讯】

5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感慨科技界的“内卷”:“很多大学和研究单位没有按照科研的规律招PI(Principal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新书推介 |《国际碳中和政策行动及其关注的科技问题》出版【中国科讯】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组织撰写的“双碳”专题研究报告——《国际碳中和政策行动及其关注的科技问题》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各单位的“双碳”科技相关情报团队联合完成。《国际碳中和政策行动及其关注的科技问题》内容简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社会共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45个国家通过立法、出台政策或政治承诺等方式提出碳中和(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科技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受到全球主要国家及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2020年以来,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聚焦碳中和重要科技问题,积极部署相关战略规划、政策行动,加快抢占绿色科技制高点。深入分析、研判和评估国际碳中和政策举措和科技布局重点,对我国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全面梳理了2020年以来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碳中和科技政策与行动计划,聚焦能源清洁低碳利用,新型电力系统,工业过程低碳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态增汇固碳及低碳社会转型六个重点领域,凝练了其中的关键科技问题。一、能源清洁低碳利用领域剖析了化石能源清洁高效转化利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核能安全高效经济可持续利用、氢能绿色安全高效转化利用四个方面的前沿科技问题。实现化石能源清洁高效转化利用:重点研究含能化学键的有效活化、结构再造与能量存储新路线等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新型热力循环与高效热功转换系统、碳基能源高效催化转化、多点源污染物一体化控制等清洁低碳技术,推进化石能源利用重心由碳基燃料向碳基材料转变,实现碳基能源资源高附加值利用。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突破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研发太阳能高效低成本光电光热转化、深海高空风电高效转化、生物质高效转化与高值利用、多能互补与供需互动、灵活友好并网等关键核心技术,促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与多能源载体综合利用,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支撑可再生能源在碳中和时代成为主体能源。发展安全、高效、经济、可持续的先进核能系统:近中期攻克先进核裂变能燃料循环、裂变燃料增殖与嬗变以及核能多用途利用。瞄准长远持续推进聚变堆实验与示范,攻关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核物理基础科学与关键技术问题,到本世纪中叶实现聚变商用,充分发挥核能战略性能源作用。推动氢和氨等新能源化学体系的建立:加快发展低碳高效的绿氢/氨制备、储运以及利用技术,开发不同场景下基于氢/氨的新型系统概念,以氢/氨作为关键能源载体实现多种能源资源的灵活互补,并通过转化为电/热/气或作为替代原料促进多个难减排工业部门的脱碳。二、新型电力系统领域剖析了新型低成本规模化储能和多能融合智慧能源系统两方面的前沿科技问题。新型低成本规模化储能:开发超越传统体系的储能新材料与系统,研究电/热/机械能与化学能之间相互转化规律,重点推进大规模长寿命物理储能技术应用,发展新型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化机制以变革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储能体系,实现长寿命、低成本、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和易回收的新型储能技术广泛应用。多能融合智慧能源系统:攻克能源生产、输配、存储、消费等环节的多能耦合和优化互补核心科技问题,并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智慧能源新产业,保障能源利用与生态文明同步协调发展。三、工业过程低碳化领域剖析了工业燃料/原料低碳化,绿色冶金工业过程,工业余热、余能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可持续绿色化学产品与材料,工业CCUS技术部署等方面的前沿科技问题。工业燃料/原料低(零)碳化:重点研发电气化、氢、生物质或废物等低碳、零碳替代燃料工业规模化应用涉及的设备、转换、运输和储存等整套解决方案,开发和测试工业氢容器(例如氢锅炉或熔炉)以及工业电器(例如电锅炉、窑炉等)。研究推动氢和氨在钢铁、化工行业的原料替代。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重点推进利用数字技术增强材料开发和产品设计,优化制造工艺流程及管理,例如高性能计算、增材制造等优化能效和产品设计;提高工业的余热回收和再利用;开发金属高效回收技术(如电弧炉回收废钢);加强资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利用。绿色冶金工业过程工程:可持续、环境友好的金属精炼和冶炼的创新工艺开发,例如湿法冶金、生物冶金及其颠覆性工艺流程再造;研发基于氢气和绿色电力的钢铁生产工艺;推进“直接还原-电炉”短流程新冶金技术体系,深度融合CO2低成本捕集、合成化学品等减排技术的钢化联产工艺。可持续绿色化工材料与工艺过程:突破新的分子炼油与分子转化平台技术,推进化工转化以油品为主向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材料转型。研发适应零排放电力的新化工设备、新型高效催化剂系统和分离技术;研究可再生能源/氢与重要化工和化学品生产过程的深度耦合途径,发展全流程可再生能源驱动合成甲醇、氨、烯烃及芳烃等平台化合物,促进高效转化利用非化石资源的可再生碳资源(二氧化碳和生物质)。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剖析了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技术,碳运输、地质利用及封存,碳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前沿科技问题。二氧化碳高效捕集:重点突破高性能低成本工业碳源碳捕集系统工程化设计,用于工业过程的变革性燃烧后碳捕集的工程规模测试,高效低能耗碳捕集材料,直接空气碳捕集等分布源捕集技术,碳捕集与能源等领域系统的集成耦合,实现二氧化碳源头低能耗捕集在碳密集型行业的大规模低成本应用。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研究强化采油,二氧化碳-水-岩作用定向干预及封存性能强化,强非均质场地表征、建模及封存模拟,地质封存监测控制和环境影响预测等。二氧化碳转化、固定与耦合利用:热化学转化,电化学转化,光/光电化学转化、矿物活化、生物转化为多碳化学品和生物燃料,固、液、气三相生物过程调控。发展高效光/电解水与二氧化碳还原耦合的光/电能和化学能循环利用方法,实现碳循环利用。产业集群CCUS基础设施共享设计等。五、生态增汇固碳领域剖析了陆地生态碳汇系统、海洋碳汇系统两方面的前沿科技问题。碳汇测算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森林、草原、湿地、农田、海洋、土壤等生态碳汇的关键影响因素和演化规律,开展森林绿碳、海洋蓝碳、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稳碳增汇技术研究,建立生态碳储量核算、碳汇能力提升潜力评估等方法,挖掘生态系统的增汇固碳潜力。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源)贡献核算:重点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持久性对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存量、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地球两极碳汇和碳源的角色转变问题:重点研究气候变暖下极地地区的碳汇及碳源变化问题以及气候变化模型应用开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
2022年7月6日
其他

人才培养 | 强国一代初长成!6493名博士生、6075名硕士生以及371名本科生国科大毕业!【中国科讯】

“入学之日,你们‘强国一代有我在’的青春誓言仿佛还在耳边,今天却已到告别之时。”7月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院士在毕业典礼上对同学们说,“今天,看到你们青春的面庞,坚毅的神情,我们有理由相信,‘强国一代’初长成。你们自信的模样,就是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希望!”李树深在毕业典礼上讲话当天,国科大2022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雁栖湖校区举行,6493名博士生、6075名硕士生以及371名本科生获得学位。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院士,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院士,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院士出席毕业典礼,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宣布学位授予决定,国科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艳芬主持毕业典礼。董军社宣布学位授予决定王艳芬主持毕业典礼每年7月,都是属于校园的“丰收季”。在毕业典礼讲话中,李树深展示了一张特别的“丰收”合影——身着学位服的毕业生们和导师在小麦试验田中拍下的毕业纪念照。这张照片定格了粮食丰收和学业丰收的幸福。李树深表示,从国家级种质资源平台,到“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从培育良种到保护耕地、开发边际土地,国科大学子在科教融合的平台上,延续前辈荣光,传承家国使命,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着青春力量,真正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被校长点赞的麦田毕业照2022届博士毕业生代表王丽冰在发言时说,受益于科教融合办学模式,我们可以在上海光源、“科学号”海洋科考船、综合极端装置等一流科研平台真刀真枪地开展课题研究、追逐科学梦想,“在国科大,我们充满无限可能。”“无限可能”也包括探秘世界第三极。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的贺信中强调,“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今年5月4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巅峰使命”珠峰科考队成功登顶世界最高峰,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国科大有17名学生参与了“巅峰使命”珠峰科考,其中应届毕业生1人;而在过去五年里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的900名国科大学生,约有180名今年毕业。李树深表示,“站在科学之巅解决科学难题”,是人类挑战极限、认识自然的方略,也是中科院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使命担当。“在珠峰地区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不缺的是精神。”李树深希望这种精神,能够激励和滋养同学们一生一世。在李树深眼里,2022届的毕业生既幸运又“特殊”。幸运的是,他们见证了国科大建校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科院建院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等重大历史时刻,感受着发展的脉动、大国的底气和时代的光荣。特殊的是,他们的学业和生活持续受到疫情影响,多了不少独特的记忆。李树深感谢同学们与学校一起直面挑战、共克时艰。疫情之下,国际格局、世界秩序深度调整,人们的工作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转变。李树深指出,“万变”之中,人性中善良的光芒不会改变,中华民族的韧性不会改变,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不会改变。李树深寄望毕业生做一粒种子,向下生根,向上生长;做一颗星辰,努力发光,用力闪耀;做一滴水,清澈纯粹,坦荡坦然。他希望毕业生牢记,科技界不能有泡沫,要杜绝浮夸浮躁之风,不能急功近利,要用钉钉子精神干实事、实干事。面对纷繁世界,他希望同学们保持头脑清醒、明辨是非,理性思考、冷静判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面对艰难困苦,他希望同学们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魄和胆识,更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李树深叮嘱毕业生肩负时代使命,将个人追求融入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时代蓝图,延续中国科学院人的光荣传统。本年度毕业典礼的主题是“光荣与梦想”。2022年,国科大更名刚好十年。李树深在讲话中,祝愿学校的下一个十年,祝愿毕业生的未来人生,“一路向阳行,梦想皆开花”。国科大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截至2022年7月,已累计授予207829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授予1713名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作为科技创新生力军,国科大毕业生中的大多数将在中科院各研究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以及国家机关等各个行业岗位,扛起科技自立自强“国家责”,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将在创业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2022届本科毕业生范一喆在发言中回顾了四年学习、生活、科研和社会实践的经历,他说,“一场场院士名师的科学前沿讲座,一次次学术沙龙,向我展现着各个领域的突破和前景。”在国科大,让他看到了科学的瑰丽与广博,看到了科研人眼中的热情和心中的家国。几年间,不但提升了科学素养,也让他拥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格局和眼界。“我将在国科大继续深造,努力在科学的版图上,增添自己的一块。”范一喆说。据统计,在国科大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有330名毕业生将继续攻读硕士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深造率约90%。其中299名毕业生将继续在国内(含香港)深造,占毕业人数约81%。“走出校园,明天将是新的篇章、新的挑战,让我们一起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留学生代表、来自塔吉克斯坦的DILSHOD
2022年7月4日
其他

院所荣誉 | 中国科学院表彰30支科技创新团队【中国科讯】

为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好“两个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示范带动作用,中国科学院近日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先锋团队”评选,表彰30支在科技攻关任务中带头践行科学家精神、充分发挥“两个作用”、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的科技创新团队。力学研究所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2018年,中科院力学所党委坚持以党建促科研,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组建多学科跨部门的科研攻关团队,在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重大项目科技攻关中取得丰硕的成果。钱学森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成员共32名,35周岁以下成员占65%。2018年至今,团队针对高超飞行低成本和实用化的迫切需求,开展“鸣镝”宽域飞行器关键技术攻关,通过高效迭代,圆满完成5类7次飞行实验,成功实现了临近空间投放高速飞行器实验、宽域飞行器返场实验,前瞻探索了宽域化飞行和可重复使用技术,为攻克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全速域适应性难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和关键支撑。重大任务成为培育年轻队伍的沃土。4年来,两名同志成为国家级领域专家。25岁的航电工程师短短两年时间成长为地面系统及航电系统指挥,31岁的气动设计师承担了全系列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的主要任务。声学研究所机动平台水声探测技术攻关团队中科院声学所从1990年开始探索水下定位新原理,并研制成功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台水下机动平台新体制定位系统。机动平台水声探测技术攻关团队是完成上述重要成果的核心团队,致力于水声前沿基础和应用研究,先后完成5项国家重点工程任务,攻克复杂背景低频减振降噪、自适应时频积累、宽容性被动定位等系列关键技术,引领我国该领域创新发展,成为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团队从水声物理基础研究到装备研制,始终面向水声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成员中40岁以下约占3/4,党员占比87.5%,充分发挥“两个作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胸怀“国之大者”,矢志科技自立自强,敢于啃硬骨头、打硬仗。老党员张仁和院士率先垂范,耄耋之年仍关心关注团队发展,指导团队集智攻关。团队往返于大连、青岛、海南、杭州等地进行湖海试验,外场试验达720人次以上、累计超1450天,2020年以来的3个春节均奋战于外场。团队成员获得多项国家重点工程任务,支撑了国家该领域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需求。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甘露润民科技创新先锋团队甘露润民科技创新先锋团队始终以国家和群众饮用水安全保障需求为工作指引,系统开展了饮用水水质风险识别与控制技术研究,创建了从源头到龙头、从工程到管理全方位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形成了针对有害藻类、消毒副产物、新污染物、管网水质水量保障等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技术成果在92项工程中成功应用,节水近1.24亿立方米,服务百余座城市约2亿人。团队荣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以及2021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团队带头人曲久辉院士迎难而上,牵头编制《白洋淀生态修复规划》,支撑雄安“千年大计”,获得202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杨敏同志连续10年举办“CAS-TWAS水与卫生”培训班,国际学员达300余名,为保障“一带一路”40多个国家的饮用水安全提供“中国方案”,荣获2019年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地区奖。胡承志同志帮助西北贫困地区等解决饮水水质难题,撰写的农村饮用水咨询建议纳入相关“十四五”规划。该团队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团队研究员中党员比例达100%,成为引领和推动饮用水科技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所在支部连续5年被评为生态中心优秀党支部,荣获2020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先进基层党支部”、2022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称号。国家天文台南仁东射电天文技术突击队南仁东射电天文技术突击队由“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核心科研骨干组建,是一支传承“人民科学家”南仁东精神的创新队伍,曾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在南仁东的带领和影响下,团队成员20多年执着坚守、敢为人先,攻克了FAST多项核心技术挑战,建成了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实现了中国射电天文观测设备由追赶到领先的跨越。调试时,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作为党员干部,带领团队成员过年过节坚守一线,连续奋战15个月完成调试,远低于平均4年的国际惯例。疫情期间,团队克服封闭式管理和无法轮休等困难,高水平运行和管理FAST,2021年实现了对全球开放的使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水平科学成果不断涌现,已发现600余颗新脉冲星,是同期世界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4倍以上。团队高度重视党建与科研工作的融合,依托FAST观测基地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科院“筑梦天眼·至诚报国”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三大平台,打造新时代的红色科学地标。青藏高原研究所亚洲水塔科研攻关团队亚洲水塔科研攻关团队目前主要承担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任务二“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泛第三极环境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等重大科研任务。团队全体成员积极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充分发挥“两个作用”,有力保障了2022年珠峰科考等标志性科考活动的组织实施。团队负责人、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师从“中国冰川之父”施雅风,爬冰卧雪40年,矢志不移中国冰川事业。在他的带领和感召下,团队成员在高海拔、高寒、缺氧、强紫外线等异常艰苦的环境下,积极投身青藏研究事业,将论文写在青藏高原大地上。研究成果入选2018年中科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标志性重大成果、2019年中科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和2021年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基础前沿重大突破成果。
2022年7月1日
其他

写作投稿 | 最新SCI影响因子出炉,国产期刊最高突破46分!【中国科讯】

508.7相比,出现显著下滑。备受关注的三大刊(NATURE、SCIENCE、CELL)2021年度影响因子分别为:四大医学期刊2021年度影响因子分别为:生物、医学国产十强“国刊之光”Cell
2022年6月29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30个!中国科协发布2022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中国科讯】

6月27日,在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闭幕式上,中国科协隆重发布10个对科学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的前沿科学问题、10个对工程技术创新具有关键作用的工程技术难题和10个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产业技术问题,由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发布。发布活动中还向推荐入选问题难题的中国化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28个学会颁发“优秀推荐单位”牌匾。2022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征集发布活动,重点围绕数理化基础科学、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进材料、资源能源、农业科技、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十大领域,征集到107家全国学会和学会联合体、8家领军企业和企业科协提交的649个问题难题,华润集团、腾讯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首次参与推荐,3万余名一线科技工作者和战略科学家参与推荐和研判。经过科技工作者初选、学科领域专家复选和终选预选、终选等环节,最终评选出30个重大问题难题。2018年以来,中国科协连续5年组织全国学会、企业科协等组织,广泛联系国内外科技组织和专家,征集评选重大科技问题难题,并在中国科协年会上发布。五年共征集问题难题2772个,发布160个,146个全国学会和学会联合体参与推荐,对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热情,引领科技创新趋势和科研攻关方向,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协也将围绕发布的问题难题进行宣传、推介和跟踪研究,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问题难题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10个前沿科学问题为:如何早期诊断无症状期阿尔茨海默病?如何实现可信可靠可解释人工智能技术路线和方案?如何实现原子尺度精准制备和结构调控构建未来信息功能器件?新污染物治理面临何种问题和挑战?如何实现自动、智能、精准的化学合成?如何整合多组学对生物的复杂性状进行研究?能否实现材料表面原子尺度可控去除?如何全方位精准评价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及基础设施韧性?宇宙中的黑洞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制约海水提铀的关键科学问题是什么?10个工程技术难题为:如何突破我国深远海养殖设施的关键技术?如何实现我国煤矿超大量三废(固、液、气)低成本地质封存及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如何创建心源性休克的综合救治体系?如何实现全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工程化应用?如何实现高精密复杂硬曲面随形电路?如何突破高原极复杂地质超长深埋隧道安全建造与性能保持技术难题?如何解决高温跨介质的热/力/化学耦合建模与表征难题?如何从低品位含氦天然气中提取氦气?如何利用遥感科技对地球健康开展有效诊断、识别与评估?如何实现极大口径星载天线在轨展开、组装及建造?10个产业技术问题为:如何建立细胞和基因疗法的临床转化治疗体系?如何实现存算一体芯片工程化和产业化?碳中和背景下如何实现火电行业的低碳发展?如何通过标准化设计,自动化生产,机器人施工和装配式建造系统性解决建筑工业化和高能耗问题?如何发展自主可控的工业设计软件?如何利用多源数据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精准预报?如何采用非石油原料高效、安全地合成己二腈?小麦茎基腐病近年为什么会在我国小麦主产区暴发成灾,如何进行科学有效地防控?如何研制大型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如何突破满足高端应用领域需求的高品质对位芳纶国产化卡脖子技术?本文来源: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立足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主要为自然科学、前沿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点击下方微信名片>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深度报告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双一流”高校资助力度分析报告(2010——2019)【中国科讯】

摘要“双一流”高校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我国高校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对于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NSFC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支撑和主要经费渠道之一,为推动“双一流”高校基础学科建设,促进基础研究创新能力提升做出积极贡献。本报告中所有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构建的“全球科研项目数据库”(http://gsp.ckcest.cn),综合利用统计分析与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对2010—2019年NSFC资助“双一流”高校的发展趋势、项目类型、学科分布等进行深入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从整体情况分析来看:2010—2019年,NSFC对于“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资助项目数量为132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新一届!中国工程院各学部主任、副主任、常委会成员名单【中国科讯】

近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新一届中国工程院各学部主任、副主任、常委会成员名单,如下: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第十一届常委会成员名单学部主任:张
2022年6月22日
其他

资源下载 |《数据馆员助力科研工作》系列培训课程102份材料开放获取【中国科讯】

遵循“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和“开放科学”的原则,于防疫期间面向公众开展知识技能培训。课程的【课件、代码、视频链接】均在:http://ir.las.ac.cn/handle/12502/11865本次培训课程60节视频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巨星陨落 | 研发“乐凯”打破国际垄断,她的讣告,选择了一张彩色照片……【中国科讯】

她恐怕是全中国最爱美,最喜色彩的女士,她倾尽一生都在追逐一个彩色的梦,她研发的三代乐凯胶卷也圆了全中国人一个彩色的梦。邹竞,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感光材料专家,天津大学教授。2022年6月9日,她在天津走完了她多彩的一生,享年86岁。为缅怀邹院士对我国感光材料和彩色胶卷事业的突出贡献,讣告选择了彩色照片。把居里夫人当偶像的女孩邹竞,193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平湖,是江南古镇乍浦望族邹氏之后。她是娇小玲珑的大小姐,从小家境优渥,幼时因战乱和家人迁至苏州生活,在苏州最好的学校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业。中学时期,她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那个充满革命激情和理想的年代里成长起来,并树立了人生理想:像居里夫人那样,去探索奇妙无穷的化学世界。1954年,高中毕业的邹竞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18岁的她在高考志愿表上全部填写了化学和化工院系。高考揭榜时,她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生,成为苏州高级中学(现江苏省苏州中学)54届6名留苏预备生中的唯一女生。专修一年俄语后,1955年夏,邹竞赴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攻读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电影胶片制造及洗印加工专业。这个涉及照相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有机化学等多种化学学科的专业让邹竞着了迷,这也让她和堪称“精细化工皇冠上明珠”的感光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时期的邹竞,学习之余的生活也丰富多彩。她喜欢看芭蕾舞剧和话剧,听音乐,阅读俄罗斯名著,参观博物馆,还喜欢结伴出游。大学三年级暑假,她本计划回国探亲,但当列宁格勒留苏学生会号召留苏生为祖国捐献一架飞机时,她毫不犹豫地把用两年节衣缩食省下的回国探亲路费全部捐了出去。也正是在这年,邹竞在位于乌克兰肖斯卡市的苏联第三胶片厂实习时,遇到了国内派来的实习团得知,国内第一座大型现代化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厂(现为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正在筹建,这也是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在困境中坚守的女科技工作者正是这样的机缘,让邹竞在1960年完成学业回国时,毅然选择了生活条件艰苦的北方古城——保定。新建的电影胶片厂位于西郊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进厂第一顿饭是用粗黑的陶瓷大碗盛着的吃起来牙碜的地瓜干和胡萝卜汤,十几个人睡大通铺,从小衣食无忧的她尝到了从前未经历过的的饥饿滋味……而此时比生活条件更为艰难的是,还没有建成的胶片厂正面临苏联撤走专家,停止供应关键设备的困境。在保定电影胶片厂,邹竞被分配到刚组建的特种感光材料研究室从事军工胶片的研究,她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特种红外军工胶片的研制,这是国防科委下达的紧急军工任务。而此时,刚刚24岁的她面临的科研条件却是:没有资料、没有设备、实验室工作条件极差。但即便这样又如何,邹竞硬是带着两名18岁的青年工人,在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窟的暗室中,开始了高、精、尖特种红外胶片的研制。依靠在大学里学到的胶片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在攻关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她们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从1960年底到1965年底,在短短五年内先后研制成功了多种型号的红外胶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当时国防军工的急需,而邹竞的科研能力也初露锋芒。为圆国人“彩色梦”不断登攀的女科学家在天津大学档案馆,邹竞写于1978年的两份手稿格外珍贵。在这两份名为《国外彩底发展的动向及试制Ⅲ型彩底的初步设想》和《彩底Ⅲ型试制方案》的手写稿中,邹竞详细阐释了当时国外彩色电影胶片的情况及技术发展动向,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研发构想。在这两份手写稿中,邹竞写道:“如果我们能在最近两、三年内到1980年,拿出相当于德国伊斯曼5247-Ⅱ型彩底水平的彩底器型,就能把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十五到二十年的差距缩小一半,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如今,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彩色电影、彩色照片早已不陌生。但当时世界上能生产彩色胶片的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在当时的中国,一卷小小的彩色胶卷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研制国产彩色影卷的蓝图开始绘制,而邹竞正是这幅蓝图的主画手。为了完成这份“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邹竞带领团队经过七年的科研攻关,到1985年终于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国产高温快速加工彩色电影负片和民用彩色胶卷。1986年,乐凯100日光型彩色胶卷(Ⅱ)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实现了国产彩卷零的突破,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历史。为尽快缩小与国外名牌产品的差距,邹竞带领团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又先后研制出乐凯BR10彩卷、BR100彩卷,GBR100彩卷等。这些国产的乐凯彩色胶卷,记录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运动健儿们的雄姿,记录了1993年海峡两岸珠峰联合登山活动的壮观景致,更记录了中国千家万户一个个美好生活的瞬间。乐凯胶卷的问世并逐步在技术和效果上追平国外品牌,不仅使进口卷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明显低于其在本国和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也使彩色摄影在20世纪90年代走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寻常百姓家庭。归于校园潜心育人的师者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数字成像技术逐步取代传统银盐照相技术,胶卷也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已届古稀之年的邹竞快速调整了主攻方向,带领年轻科技团队将研究领域转向功能薄膜材料。与此同时,她还把培养青年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从2003年开始,邹竞在天津大学担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2010年她全职任教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专门从事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创立了天津大学印制电子材料研究方向,引领了天津大学化工学科在高端功能化学品领域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邹竞带领团队推动了化工学科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突破透明导电薄膜材料、海洋防污等重大领域的关键技术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我国功能材料领域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作为师者,学生眼中的邹竞院士和蔼可亲,“她从不跟学生着急,总是深入浅出地引导。”2009年跟随邹竞院士攻读博士学位的吕丽云说,邹老师跟学生们强调最多的一是做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她推荐的一本如何做研究的书至今还放在实验室;再就是特别强调做学问一定要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常常是,做事情必须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而更让大家感受深刻的是和邹竞院士交往中的如沐春风之感。化工学院的王虹老师从2003年开始担任邹竞院士的科研助理,让王虹感受深刻的是邹竞院士身上的平和之气和君子之风。“那时候她还住在保定,我每次去,她都会提前到楼下等我,笑着接我上楼。”王虹说,她没有大学者的架子,非常容易接触,如果和她一起出差,她还会处处为你考虑。此外,在王虹眼中,邹竞院士是个特别爱美,非常注意自己妆容的人,头发总是一丝不乱,衣服总是整整齐齐,出门也一定要化个淡妆,而每到一地,她都会抽时间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科研之外,邹竞院士是个喜欢文学和艺术的人。近两年来,邹竞院士因为深受帕金森等多种疾病的困扰,深居简出。2021年的10月2日是天津大学校庆日,已是85岁高龄的她一头银发,化了淡妆,身着亮丽的红色上衣,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校内的北洋广场。女儿谢红用手机给她拍摄了一张照片。谢红说,母亲一生爱美,喜欢音乐,即便是人生最后的日子,只要响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她还能用俄语跟着哼唱,而家里大部头的俄文文学作品,也是她多年珍藏的最爱。她的来路战火纷飞,她的归途繁花似锦。一路走好,邹竞院士!本文来源:科技日报,作者:
2022年6月12日
其他

人才培养 | “离科学最近”的大学!这所高校,全国瞩目【中国科讯】

为了回应“钱学森之问”而生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已经13岁了。从它面世到进入“拔尖计划2.0”时代的这十余年里,人们期待的目光,从未在它身上离开:在全国高校的基础学科中,遴选一批实力强劲的“种子选手”,汇聚最优质的师资和科研平台等资源来培养拔尖的学生……诸多优越的待遇,令它备受关注。众多与之相似的尝试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本科教育,用同样豪横又有所差别的方式,交出了一份拔尖人才培养的优秀答卷。图|中国科学院大学综合评价采取考试、竞赛、科研综合考量的方式,选拔出综合素质优异、对基础研究有强烈志趣的“科研潜力股”,是许多高校为“拔尖计划2.0”准备的培养方案。与“拔尖计划2.0”的入校二次选拔不同,国科大的“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在高考招生阶段展开。2014年首次招收本科生以来,国科大陆续在江苏、北京等7个省份中,进行了“综合评价”与高考统招统考并行的探索。图|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校区图书馆所谓“综合评价”,是指采取材料审核、专家面试等方法,将高考成绩、高校测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加权赋分,形成学生的最终成绩。每年4、5月份,在接收网上申请材料后,国科大将组织专家进行审核,综合考察学生高中学习成绩、特长、获奖及参加社会活动等情况。入围的考生,将在高考结束后分招生省份迎来综合评价测试,测试内容包括专家面试、体育测试科目,浙江省还将组织笔试,以“三位一体”方式录取。根据往年的经验,院士专家做主考官、面试问题天马行空、题目不设标准答案、没有“固定套路”等特色,已经成为国科大面试环节的一大传统。考生最终的综合评价成绩,则由60%高考成绩(含省市认定的加分)、30%国科大校测成绩及10%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构成,满分值均将折算为与当地高考满分值一致。相比之下,部分高校的拔尖计划学生选拔会根据生源省份的高考成绩,或大一上学期的成绩等,设定不同的准入门槛。测试内容包括笔试、面试、心理测试、体测等,部分高校还会采用训练营、科研轮训等形式层层筛选。计算最终的综合成绩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所采用的笔试、面试成绩比重也不尽相同,多为各占50%。综合来看,全面考察德智体美劳、注重综合素质、面试不设限……为了真正筛选出志趣坚定、学业优秀、具备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学生,国科大和“拔尖计划2.0”,在选拔方面都下足了苦功。但选拔环节前置的国科大,似乎更有机会发现和破格录取“怪才”、“奇才”,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为某科成绩特别突出、总体成绩又不差的考生提供一展所长的空间,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魔咒。创新培养具体到培养环节,国科大有着“拔尖计划2.0”所拥有的许多培养方式,也探索出了“拔尖计划2.0”所没有的许多,二者各有千秋。在“珠峰计划”的试点经验之上,“拔尖计划2.0”基本形成了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培养模式。而从2014年开始,国科大便为本科生设计了“三段式”的培养方案,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全面贯通从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到科研实践的成长路径,并有院士、研究所所长等知名学者担任“科学家班主任”,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方法、科研实践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此外,国科大全部本科生采取小班教学,并为每一名本科生配备了院士、杰青、优青等级别的学业导师。据统计,国科大目前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已经了达到1425人,其中58%拥有特殊学术荣誉。而国科大每年的本科招生人数,不过400人以内,“小而精”的本科生规模与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国科大每一位本科生在入学后都有2次转专业的机会,可以100%自由选择专业,可以根据兴趣,完全投入喜欢的研究领域。确定专业方向和专业导师后,绝大多数的本科生,还有机会能够进行为期半年的公费国外访学。
2022年6月9日
其他

科研能力 | 评审完26个国自然基金项目,发现2大突出问题【中国科讯】

近日,我完成了共计26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基)申请项目评审任务。我注意到,基金委近年来大力推进基于科学问题属性的分类评价改革,这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申请项目的科学价值。无论如何,我一直认为创新性是首要评价标准,而不同属性分类的区别仅在于侧重的创新形式不同。例如,“需求牵引、突破瓶颈”类的申请项目无需在基础理论上有较大创新,但在突破技术瓶颈上应有新思路或新认识。多年来,我遵循注重创新的评价标准,尤其对优青、重点等类型项目,更是从严要求创新性,因为申请人多是
2022年6月5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我国博士毕业生都去哪儿了?基于2015-2020年数据的分析【中国科讯】

编者按:本文原标题为《我国博士毕业生去向及就业特征分析——基于2015—2020年博士毕业生数据的分析》,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年第1期。作者:罗洪川,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向体燕,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信息处项目主管;高玉建,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信息处副处长;马永红(通讯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大历史使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压力,严重冲击着我国就业市场,就业格局和就业模式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由于疫情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倒闭,使得就业岗位减少,就业问题浮现。同时,随着研究生学历教育普及以及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大量博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就业市场,就业问题日益加剧。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产业结构升级、产教融合等问题,将对博士毕业生就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少学者对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究。卿石松通过分析2017届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超过20%的博士从事临时性的博士后工作、临时就业等;陈洪捷教授通过6344份博士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了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选择的群体差异性,发现七成选择了学术职业,三成选择了非学术职业;徐志平等以“双一流”建设为切入点,分析了2017届我国6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发现学术性岗位仍然是博士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然而运用连续几年博士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数据进行分析的很少,博士研究生毕业后都去了哪里?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有多少博士毕业生继续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又有多少进入了企业工作?他们的就业特征及趋势是否与已有研究中的就业特征保持一致?不同性别对不同的工作性质是如何选择的?有多少人选择中西部地区就业?等等。本文基于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就业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梳理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趋势,将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以及企业及时掌握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而促进协同建立就业动态反馈机制,促进产业融合、产学融合,提升博士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设计1.数据总体情况使用教育部相关部门2015—2020年我国博士毕业生学位授予信息中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不包含党校、军队院校、军事学以及部分博士毕业生就业信息为空的数据)。有效数据共计304020条,其中学术学位博士280622条,专业学位博士23398条;男性占比60.28%,女性占比39.72%;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占比51.51%,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占比31.79%,普通高校占比14.50%,科研机构占比2.20%;学习方式以脱产学习为主,占比89.68%。数据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2.特征指标建立根据学位授予信息年报数据结构及代码手册(2020版)(以下简称“手册2020版”)对学历教育博士毕业生去向的定义,博士毕业生去向分为就业、继续求学、入博士后流动站(本文仅包括当年应届博士毕业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的人数)、出国、出境、待业和其他7种类型。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就业包括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劳务合同、定向委培、升学、出境、出国、项目制博士研究生培养以及入博士后流动站等。为更加直观地研究和分析博士毕业生去向,本文将样本数据中去向为就业、继续求学、入博士后流动站、出国、出境、其他均归为就业范畴,并从就业、待业两个方面对总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再对去向中的就业数据从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单位地区以及工作性质进行统计分析。3.研究方法结合全面性与系统性,首先采取描述性分析对博士毕业生去向整体情况进行描述,然后使用卡方检验对不同院校类型、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性别的博士毕业生就业特征差异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检验。我国博士研究生毕业去向整体情况从表1的我国博士研究生毕业去向分布情况、表2的博士研究生就业与待业情况以及图1中博士研究生毕业去向趋势(虚线部分),可以得出:第一,博士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良好,就业率较高。数据分析显示:2015—2020年博士毕业生就业人数285729人,就业率均值94.01%;待业人数18291人,待业率均值5.99%。其中,2015/2016学年博士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
2022年6月4日
其他

科学人物 | 42岁“双非”副教授:在《自然》发论文后,反倒“忐忑不安”【中国科讯】

在《自然》上以共同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后,侯书国一时间成了学校的“红人”。因为这是山东建筑大学自1956年成立以来发表的第一篇《自然》论文。工作群里,不断有人把相关的新闻链接丢进来,“重磅”“零的突破”“打破校史”……吸引眼球的词汇一遍遍刷屏。紧随其后的,是一排排点赞的“大拇指”。侯书国的心情,却从最初的喜悦,逐渐变得“忐忑不安”。在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里,侯书国所从事的生物工程研究并非优势学科。但作为42岁的副教授,在这个学校就职15年后,他终于在顶刊发表了论文。然而,面对《中国科学报》的专访,侯书国没有表现出太多“逆袭”的快意。“因为成果是属于过去的。”而对未来,他还不是那么有把握。
2022年6月2日
其他

人才培养 |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22年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招收启事【中国科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文献中心”)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服务的组织管理和协调、科技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公共文献信息服务建设和管理的负责单位,学科基础深厚、科研队伍实力雄厚。文献中心1979年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2003年分别获得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两个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得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设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是全国首批开设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非高校型研究机构,是国内唯一的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领域博士层面将科学研究、学科教育与创新实践相融合的培养单位。文献中心科研人员具有良好的业务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经验,截至2021年底,文献中心共有在职职工566人,其中研究员56人,副研究员130人,包含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75人,科研团队30余个。文献中心长期招收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开展科研工作,为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提供有竞争力的科研经费和薪酬待遇,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工作餐补助等福利保障,提供人才公寓或租房补贴。按规定解决特别研究助理(博士后)的北京户口,协助安排子女入学(托)。科研工作突出的,可申请院特别研究助理项目资助,在留文献中心工作和岗位晋升时予以优先考虑。
2022年5月31日
其他

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大学、文献情报中心2022 年全国优秀大学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夏令营活动通知【中国科讯】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研究生培养点之一。我中心作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培养单位,在国科大统筹规划下,依托于经济与管理学院建设“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系”。拥有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两个学科的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心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全体导师(博士生导师与硕士生导师)拥有良好的业务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经验。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馆藏资料丰富,订购的外文印本和网络版专业文献居国内之首。为激励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我中心设立了多种奖学金,为研究生科研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目前,往届毕业生就业有在国家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事业单位、高校、图书馆、中外知名企业和
2022年5月28日
其他

院所新闻 | 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公布【中国科讯】

为集中展示中科院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为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贡献青春力量,中科院开展了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活动。经基层单位推报和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经院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授予王文达等13名同志“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授予理化技术研究所先进激光合成技术研发团队等6个集体“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王文达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达主要从事光合作用机理研究,近年来通过多学科技术交叉研究揭示了硅藻捕获绿光并适应复杂光环境变化的机理,主要成果以“破解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结构和功能之谜”为题入选2019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也入选中科院“率先行动”第一阶段重大标志性成果和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为了科研目标,王文达常常在低温实验室工作长达10多个小时,甚至连续48小时在同步辐射光源采集数据,历经6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独自破解了第一个硅藻光合膜蛋白Native-SAD相位解析的世界级难题。王奇慧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奇慧及团队长期研究重要囊膜病毒入侵机制并开发治疗手段,取得系列原创成果:先后解析了新冠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入侵机制;通过对动物源新冠病毒样病毒的研究,揭示病毒进化特点,为新冠病毒的溯源提供线索;建立了关键技术平台,研发了阻断寨卡病毒、裂谷热病毒等入侵的高效人源中和抗体;作为核心骨干研发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肺炎抗体药物,获得美国等16国紧急使用授权。相关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引用总次数超4000次。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她带头投身抗击新冠疫情的科研一线,日夜奋战,在1周内获得新冠病毒高效人源中和抗体,参加中国—WHO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入选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王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敏长期从事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这一国际前沿研究,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综合多种研究方法系统讨论演化模式,提出了若干新的科学假说,包括尾综骨和尾羽在鸟类早期演化中独立演化,原始鸟类的肩带、腰带和手部骨骼的愈合反映了发育的多效性,解剖学分区演化速率差异性等。2019年以《自然》封面文章形式发表揭示恐龙—鸟类演化适应飞行尝试的研究成果。2021年在《现代生物学》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有关鸟类尾羽演化的研究,揭示了性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动态相互作用对鸟类早期演化的影响。王敏曾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三届“科学探索奖”,还被选为国际古鸟类学会的执行委员,是目前亚洲唯一的入选者。邓德会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德会长期致力于能源小分子催化转化方面的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针对能源小分子转化过程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原创提出“铠甲催化”概念,开发出高活性、长寿命、低成本“铠甲催化剂”,研制出电解水氢氧仪并实现产业应用;2)首次利用石墨烯限域单铁中心实现甲烷室温直接催化转化;3)首次利用富含硫空位的二维硫化钼实现低温、高效、长寿命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邓德会曾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日本化学会“杰出报告奖”(2018)、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7)、国际催化大会青年科学家奖(2016)、中国纳米化学新锐奖(2016)等荣誉。田通中科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综合处副处长田通2013年入职院机关离退休局以来,以实际行动“让院党组放心、让老同志满意”。2018年9月,田通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报名,挂任贵州水城区院坝村第一书记。两年任期届满后,主动申请延期,至2022年1月返岗。驻村以来,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中科院科技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所驻村作为水城减贫摘帽考核村,以“零问题”通过验收,并历史性首次被评为“贵州省文明村”,全村1200余名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田通积极推动中科院科学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技术推广。作为团队成员获“2020年度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并先后受到中央和国家机关及贵州省、所属市区相关表彰。孙静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孙静2019年来到西部工作,致力于水污染机理与修复技术研究,立志为西部地区水污染防治作贡献。她以原生高砷和高氟地下水的形成和迁移规律为核心,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完善了地下水砷/氟地球化学循环理论,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并受到广泛关注,曾获“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她主持和参与中、美、澳等国的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行业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孙静曾任“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女科学家论坛”执行主席、“国际青年女科学家论坛”访谈嘉宾等,积极推动女性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李宗省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李宗省主要从事高寒山区生态水文与国家公园研究工作。他常年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冰天雪地进行野外考察和系统研究,构建了祁连山同位素生态水文观测采样网络,量化了水体多相态加速转换的规律、过程及其生态水文效应。他和团队科学确定了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提出了国家公园建设的关键原则,完成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编制了首份《祁连山生态变化评估报告》《祁连山生态治理成效评估报告》等,支撑祁连山成为生态环境科学修复治理的“博物馆”与“教科书”。李宗省扎根西部,已培养博硕研究生20余名。他还组织多次公益活动,向西部贫困学校捐赠价值20余万元的学习用品和助学金。吴正兴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吴正兴长期从事水下仿生机器人系统研发工作,多年驻扎在一线试验现场,参与湖试累计14个月、海试19次,覆盖了整个项目的全部外场试验,所研发的仿生滑翔机器海豚系统,攻克了仿生系统优化设计、多模态运动控制、大范围路径规划及自主导航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指导学生研发的高速高机动仿生机器鱼系统样机,实现了7.1
2022年5月27日
其他

科技热点 | 33名院士专家签名呼吁,这一学科的学者已成“濒危物种”!【中国科讯】

添加关注!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在本文留言!近期文章推荐↓↓↓点击标题即可查看1.
2022年5月25日
其他

科学人物 | 14岁进科大少年班,24岁博士毕业,他为中国"芯"勇闯"无人区"!【中国科讯】

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4岁取得中科院博士学位,29岁晋升为研究员,32岁入围《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在全球评选出的35位35岁以下杰出青年创新者榜单,33岁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和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在外人看来,1983年出生的陈云霁的成长轨迹,就好像是上了“快车道”,他却认为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我很幸运,找到了愿意奉献一生去完成的使命。”2018年2月,世界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刊登了一篇名为《China's
2022年5月23日
其他

科学人物 | 徐颖:可否不叫“北斗女神”?【中国科讯】

徐颖被叫做“北斗女神”,是从2016年开始的。那年她33岁,站在“SELF格致论道”的公益讲坛上,柔顺的黑色长发,在及肩处恰好打一个弯儿,看起来温婉而有书卷气。16分钟多一点的讲座,流畅得像首叙事诗,把北斗导航系统的故事讲得丝丝入扣。超过2000万的视频播放量,一夜之间把她从幕后推向台前。2016年徐颖参加“SELF格致论道”讲坛(视频截图)2017年,她和“航天英雄”杨利伟、“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等人一起,被评选为“科普中国”形象大使。今年,她又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每一次荣誉,都在媒体上掀起一阵“北斗女神”热。“我不喜欢这个叫法,有点过气网红的味道。”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可不可以给我改成‘北斗青年科研工作者’?”问完,她那股特有的冷幽默又锋芒乍露:“趁现在我还能用‘青年’这两个字。再过两年,你们就只能叫我‘北斗中年科研工作者’了。”徐颖
2022年5月22日
其他

文献获取 | 关于近期网络数据库服务的使用指南【中国科讯】

关于近期网络数据库服务的使用指南各位老师,你们好!近期国内多地疫情散发,为稳定保障大家科研文献获取需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将继续做好集团引进商业数据库的保障服务工作,通过“所内IP访问”和“中国科技云通行证认证”两种方式,助力您居家办公期间的科研和学习不间断。现将以上两种访问方式说明如下,望各位老师转告本所读者积极使用。一、所内IP访问1.
2022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