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夕指北

其他

为什么说腾讯22年前的这份神级PPT是立项汇报的天花板?

在我的电脑里一直躺着一份腾讯的神级PPT,最近我无意中又翻到了它,重读之后依然觉得价值极大。它诞生于22年前遥远的2002年8月,没有花哨的排版,没有精美的设计,没有炫酷的动画,它古早而朴素,但从头到尾散发着神奇的说服力。正是因为这份PPT,腾讯推出了最早最成功的商业化产品——QQ秀。这份PPT如同一块化石,将从业者带回那个昂扬向上野蛮生长的古典互联网时代。这份65页PPT的作者许良(Kurt
2月26日 下午 5:21
其他

视频号和抖音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毫无疑问,视频号作为后起之秀,经过几年的追赶,早已跻身国内短视频赛道的三强。然而,视频号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它和抖音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业界很难给出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数据。这背后的直接原因在于微信仅仅是腾讯这家上市公司的一个事业群,而视频号也仅仅是微信的一个子产品,因而没有在财报中公开披露详细数据的义务。此外,不同于独立的App,视频仅仅是微信这个应用的一个功能,这也给第三方数据监测提高了难度。同样,作为短视频行业的龙头老大,抖音目前也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因此我们也很难窥见抖音数据的全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视频号和抖音完全是两个数据黑箱,我们依然可以从目前有限的公开数据中来进行合理的推测,进而得出一些有参考意义的结论——一、视频号在体量上和抖音的差异到底有多大?在商业世界,绝对数据很重要,而在另一些时候,相对数据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我们来看一看视频号的两个重要的绝对数据——根据腾讯财报及电话会议,视频号2023年Q2广告收入30亿,同时,视频号目前的广告adsload不到3%。我们再来看抖音的一些数据——根据The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视频号——创作者的可选项还是必选项?

视频号诞生至今已经超过3年了。作为腾讯“全村的希望”,视频号的发展不仅直接关乎短视频赛道的市场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短视频创作者的选择。如何理解视频号的发展趋势、视频号的变现有哪些新进展、视频号对于创作者到底意味着什么.......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些问题——一、视频号的产品节奏慢下来了?的确,和视频号发布之初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迭代节奏相比,在客观上视频号在功能层面的更新速度在降低。2020年视频号快速迭代的节奏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这种降低呢?在我看来,核心功能层面迭代节奏的放缓恰恰是视频号作为一个后发产品逐渐成熟的过程。事实上,在产品初期,产品在框架层的定义极其关键,因此早期功能快速迭代是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地基打得牢高楼大厦才会稳固。而随着核心功能和主体功能的清晰定义,后续在可感知层面的大迭代就会自然放缓,而更多的是围绕核心功能在不断打磨和完善生态的建设。这并不是视频号一个产品的节奏。事实上,我们看到的那些成功产品,基本上也是同样的迭代节奏——“前期快,后期稳”。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Instagram、YouTube、Twitter,还是国内的微信、微博、抖音、拼多多,它们的核心产品定义其实都是早期确定了,而后期则是在小范围、小幅度地调整或强化某些产品取向。而我们看到核心产品定义一直在不断变化的产品反而给业界留下不少教训——豆瓣的移动端改了又改并不奏效、支付宝强行加社交功能被舆论叫停、美图秀秀从工具转社交并不成功、知乎强推视频化铩羽而归.......如果核心产品定义不断修改,恰恰证明产品在核心机制上缺乏深度思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视频号在核心产品功能上迭代节奏放缓是互联网产品领域再正常不过的常规操作。而更准确的说法是:用户看得见的核心功能迭代节奏在放慢,但用户感知没那么强的地方视频号产品团队在仔细打磨。事实上,数据证明,视频号“原子级的内容组件”的架构设定恰恰是非常成功的——我们来看一看2023微信公开课PRO里视频号的数据:1)作者活跃同比增长2倍,消费时长增长3倍,万粉作者增长4倍,1.9亿的春晚直播观看,800%的直播带货销售额增长,447%的主播总收入增长。2)视频号使用时长达去年同期的三倍,超过了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时长。3)视频号日活跃创作者数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超过100%;10万加点赞视频数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很显然,这些增长显著的数据表明视频号在核心产品定义层面已经形成加速转动的飞轮,内容生产和内容消费实现了可持续的循环。视频号从“搭基建”进入了“拼内功”的阶段。“拼内功”阶段更加讲究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对体验的细微打磨以及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决心。二、依靠产品驱动业务:视频号延续了微信团队的做事风格解释了为什么视频号在产品节奏上放慢之后,我们再来扭转一个偏见——很多人说,视频号现在从追求增长变成了追求商业化的阶段。言外之意是视频号现在只关注赚钱这件事了。这个理解当然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增长和商业化从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个飞轮系统的两个互相嵌套的齿轮。无论是对于平台、创作者还是用户,商业化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血脉,只有具备了自身的造血能力才可能构建一个自循环的健康生态。B站这次“停更潮”登上热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商业化对于创作者的持续创作的重要意义。视频号深刻理解创作者对于构建长期主义的内容生态的意义。因此,尽管总体而言在功能层面产品迭代速度有所放缓,但视频号依然将创作者激励体系作为产品层面的重心之一在着力推进。这次推出的“创作分成计划”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4月6日,视频号宣布“创作分成计划”正式上线,符合一定条件的视频号优质原创作者,可在原创视频评论区通过展示广告内容,获取广告收入。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创作分成计划”的参与门槛设计得非常友好,粉丝数在100及以上的原创视频号博主都可以参与计划。不要小看这个设定,100粉这个低门槛设定让这次的“创作分成计划”可以最大程度上覆盖中小创作者,让更多起步阶段的创作者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参与变现。至此,视频号在不同阶段创作者激励系统的建设上变得更加完善。除了商品橱窗、直播打赏、直播带货等基础变现组件,对于头部创作者,视频号有“互选平台”可以有效对接品牌广告主;对于腰部创作者,视频号有“小任务”可以实现快速变现;对于更长尾的起步阶段的创作者,可以通过“创作分成计划”直接获得广告分成收益。的确,对于很多起步阶段的视频号创作者而言,商务能力在客观上是比较弱的,自己独立去谈商务并完成沟通、投放阶段的流程难度较大。很显然,视频号的“创作分成计划”洞悉了中小创作者的这个痛点——只需要选择加入计划,广告的匹配、投放,收益的统计、计算通通不用关心,全部由视频号和腾讯广告的系统自动完成。此外,视频号的“创作分成计划”也并非很多平台的流量补贴,这意味着视频号并非采取最终难以持续的“补贴输血”模式,而是致力于可持续运行的“自我造血”模式。事实上,这也符合微信团队一贯的做事风格——依靠产品驱动业务。“让原创者简单快速地在这里得到收益,这是我们希望的,用产品化的手段来让重运营的工作变得标准化,用产品能力让更多的作者有收入。”这是腾讯公司副总裁、视频号负责人张孝超在微信公开课上对“创作分成计划”初衷的阐述,非常典型的通过产品驱动业务的微信风格。通过产品驱动业务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是——把产品做细。以腾讯广告互选平台为例,互选这个业务在总体逻辑上并不十分复杂,核心是撮合广告主和创作者完成商单。但事实上要将一个撮合平台的体验真正做到好用,其实在功能和体验层面有非常多容易忽视的细节。下面是互选平台产品迭代的一些重要节点——可以看到,仅仅在2022年这一年,互选平台的重要迭代就多达10次,可见腾讯广告对于如何让公众号和视频号更高效地变现这件事的确倾注了非常多的资源。从“互选平台”到“视频号小任务”体现的则是官方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创作者变现差异的思考。和“互选平台”双向奔赴的完整流程相比,“视频号小任务”主打操作轻便,直接将任务亮出来,主动权完全交到了创作者手中。只需要筛选感兴趣的任务按要求参与就能根据效果获取收益,参与门槛更低,流程更短,更适合中腰部的视频号创作者。我们看到,从“互选平台”到“视频号小任务”再到“创作分成计划”,视频号对于创作者激励有着系统的思考。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让不同阶段的创作者都可以享受到平台在变现层面的赋能,真正将内容价值转化成商业价值。三、可选项OR必选项——视频号“敢为天下后”内容生产与内容消费一直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视频号团队的策略之一是——通过内容生产来撬动内容消费。要让内容生产端良性运转,创作者是核心中的核心。视频号对创作者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以我的观察,总结下来就两点——第一、让优质内容流动起来;第二、让变现飞轮转动起来。我们先说第一点——让优质内容流动起来。视频号团队非常清楚自身的优势,社交是微信的铠甲,同样也是视频号的铠甲,人依然是视频号产品的核心。“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确,要让优质内容在一个社交系统里充分流动,最基础的是要打通社交场景与功能。所以我们看到了视频号基建阶段眼花缭乱的更新,从聊天界面到朋友圈、从微信群到公众号、从搜一搜到看一看、从小程序到企业微信,“视频号是微信体系内原子级的组件”并不是一句口号。视频号就像一根针,将微信产品的不同模块通过流动的内容串联了起来。在分发策略上,除了算法分发以外,独特的社交分发让视频不仅仅是一个内容场,也是一个传播场。内容的扩散不再遵循“漏斗模型”,而是变成了不断扩散的“波纹模型”。再来看第二点——让变现飞轮转动起来。“用爱发电”是不可持续的,B站曾经的百大UP主也有停更的,已经充分没有可持续的商业化变现,内容供给总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变现的飞轮一定要转起来,这其中就是要通过产品化的系统让不同阶段的创作者都能充分地发挥内容的商业价值。于是我们看到了商品橱窗、直播带货、直播打赏,于是我们看到了互选平台、小任务、创作分成计划。这些产品的高效运转其实都依托于视频号背后扎实的支撑体系。比如互选平台、小任务、创作分成计划,其实很多平台都有,但不同平台效率其实是不一样的,视频号背靠腾讯广告海量的广告资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充分地为每一位有才华的创作者匹配适合的广告。什么意思?互选广告能高效运行的前提是有数量足够大、结构足够多元的广告主下单,否则必然就有部分博主拿不到订单,小任务同理。创作者分成计划能有效的前提是广告的eCPM足够高,否则即便分,博主拿到的流量单价也会很少,而这背后需要广告系统有足够长的竞价队列。没错,有些看似简单的产品逻辑背后其实都需要非常复杂的能力支撑,否则产品就只是一个皮囊,根本运转不起来,更不用说形成飞轮效应了。视频号厉害的地方在于——作为后进入的玩家,它深刻理解创作者的痛点,把“让优质内容流动起来、让变现飞轮转动起来”这两件事真正做到位了,从而撬动了用户和内容消费的增长。坦率地讲,3年前视频号刚诞生的时候,即便有微信这个国民应用的加持,业界真正看好视频号发展的并不多。那时候主流创作者普遍的态度是——观望,真正愿意投资源下场的并不多。但微信向来擅长打持久战,擅长后发制人,在短时间里定义了产品的核心逻辑,并且充分利用优势让这套逻辑在微信里真正运转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视频号是“敢为天下后”。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第三方机构“新视”的数据,去年7月视频号TOP50的榜单中,有14个账号是半年内新创号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视频号依然是对新手极其友好的平台。它意味着只要视频内容质量足够高、有足够的吸引力,即便你是新手新号,依然有较大的机会在视频号平台出彩出众。视频号的阶层并没有固化。我至少遇到过3个短视频的创业团队,他们对视频号的态度出奇一致——开始在一旁观望、然后是毫无期待的例行更新、接着逐渐收到数据和商业化的正反馈、最后到团队集中火力重点投入。没错,对于今天的创作者而言,视频号其实基本上不存在可选项和必选项的问题了,而是在视频号必选项上重点投入到哪种程度的选择了。“我最开始抱着‘蚊子也是肉’的心态全平台更新,但很快发现不同平台内容数据是不一样的,变现路径也是不一样的,视频号我更到20多天的时候就爆了一个,我猜通过那次爆发系统给我们打的标签更准确了,后续我们涨粉就非常稳健。尽管粉丝绝对数和其他平台相比不算多,但粉丝忠诚度不错,变现的通道也更完善,通过互选广告和小任务,2个月的变现收入超过了之前半年的总和。”一位长沙的90后泛娱乐创作者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事实上,行业内的大量创作者已经在用脚投票在加大对视频号的投入力度了。这背后核心的原因还是在流量和变现上创作者能在视频号体系内得到持续的正反馈。结语我曾经在《微信有一种罕见的细水长流的能力》一文写过,微信一直擅长打持久战。这种风格最直观的外在表现是它经常让从业者高估微信的短期统治力,而低估微信的长期统治力。很显然,视频号这个产品毫无疑问也延续了微信团队一贯的风格——不急不缓,有雄心,更有耐心。事实上,创作者也应该秉承这种长期主义的风格:把活做细、将心注入。细水长流,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End——作者简介:卫夕,公众号“卫夕指北”出品人,科技专栏作者,专写长文,专注剖析互联网及社会科学的底层逻辑;不关注这个账号,你都不知道你会错过神马!
2023年4月12日
其他

万字长文——ChatGPT时代,互联网广告到底何去何从?

仿佛一夜之间,众多互联网人都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赛道的逻辑与未来。如打开潘多拉魔盒一般,ChatGPT这个里程碑产品以一己之力让科技行业重新兴奋起来,为这个沉闷和内卷了许久的行业重新注入了想象力。在兴奋之余,更多的从业者开始思考ChatGPT所代表的的预训练大模型会如何影响行业的格局和职业的未来。在所有ChatGPT可能影响的行业中,广告业无疑是一个微妙而重要的存在。一方面广告本身就是互联网的第一大商业模式,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互联网目前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广告所涉及到的多个环节和ChatGPT所代表的AIGC、自然语言处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篇长文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ChatGPT所代表的预训练语言大模型会给互联网广告行业带来哪些改变与冲击。作为广告从业者又应该如何面对ChatGPT给行业所带来的冲击——一、ChatGPT时代的广告平台——游戏规则变了在所有的科技巨头中,如果要挑出一家面对ChatGPT最如临大敌的,那一定非谷歌莫属了。为什么?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谷歌是上一代广告商业模式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而ChatGPT可能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对谷歌造成绝对意义上的灭顶之灾。要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先从谷歌的营收构成开始说起。根据去年Q4的财报,谷歌所有的收入中,77%来自于广告,除了YouTube和广告网络大约占21%外,剩下的56%全部来自于搜索广告。因此,搜索广告是谷歌的半壁江山,核心中的核心。然而,事情正在起变化。微软的CEO纳德拉在聊到了自家整合了ChatGPT的Bing和Edge浏览器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搜索的毛利被永远地下降了。”人们为什么要搜索?绝不是为了获得搜索结果,而是要解决问题。如果能更直接地解决问题、得到答案,人们是不会愿意在多条搜索结果中不断翻页同时被迫看穿插在其中的广告的。谷歌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提供世界上最好的搜索技术,并且在搜索结果之间插上自己的效果广告。今天,用户有了更直接的选择,如果基于大模型的能力能直接给到答案,这意味着谷歌的广告位在数量和规模上会显著减少。这是要害,也是谷歌如临大敌的核心原因,它动到了其商业模式的根基。我们直接来看用户在谷歌搜索后的行为构成。根据点击流数据提供商Jumpshot的数据,2019年第一季度谷歌搜索后的点击分布如下——48.9%的搜索请求不需要继续点击在第一页就看到了答案7.2%的搜索请求点击了谷歌的付费结果(即谷歌的广告)6.1%的搜索请求点击了Google旗下的网站(包括谷歌News、YouTube、Gmail、Map等)45.2%搜索请求点击了点击了非谷歌的其他普通网站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结论——1.谷歌也在致力于用户不需要点击就能得到答案的技术努力。(用最一流的搜索技术)2.在没有得到答案的人中,仅仅是7.2%的点击就创造了谷歌如今一年接近1600亿美金的搜索广告收入。如果集成了对话功能的搜索引擎让谷歌这个付费点击比例稍微下降一点,哪怕从7.2%下降到6.2%,对谷歌的广告收入也会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这就是谷歌如此紧张的核心原因。微软已经在精确计算这种市场份额变化带来的收入影响了,微软官方称——Bing只要多获得1%的市场份额,就可以赚取20亿美元的广告收入。必须要指出的是——今天无数人列出ChatGPT的众多胡说八道的反面案例案例来说明它在可用性上还代替不了搜索引擎,但这些暂时的例子其实几乎是没有意义的。核心逻辑在于——这个论调的前提是ChatGPT这类产品只会原地踏步,而这显然不符合科技进化的客观规律。的确,火车刚发明的时候速度跑不过马车,数码相机诞生的时候和胶卷相机的成像质量也完全没办法比,第一代iPhone在销量上也没有卖过诺基亚N95。但时间会证明潮水的方向终会改变。尽管微软声称目前每进行一次聊天对话的成本是一次搜索的10倍,但这个成本显然并不是永久不变的。根据方舟投资(ARK)最新发布的《Big
2023年3月1日
其他

恰饭的正确姿势——B站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毫无疑问,B站是一家有争议的公司。围绕其公允价值、社区氛围、商业化路径等话题永远可以让公众和投资人吵的不可开交。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无论是用户内容还是商业层面,曾经的小破站今天已经成长成为一个不容业界忽视的存在。在B站今年加速商业化的时间点,我们一起来聊一聊B站的社区生态和商业化逻辑——一、从百大名单看B站皮实的内容生态关于B站的内容生态,刚刚结束的B站2022百大UP主名单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观察视角。作为B站内容生态的重要风向标,百大UP主榜单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过去一年B站在内容生产消费上的趋势。2022年百大UP主依然沿用了2021年评选标准——“专业性、影响力和创新性”。从榜单的结果上看,此次的更新力度比去年更大,64%为新晋百大的UP主,何同学等知名UP主并没有在此次的百大名单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到B内容生态的更迭与变迁。我个人的理解是:B站的评选显然不是选出年度数据最漂亮的,也不是评选史上最佳,而是评选过去一年在观感上给普通用户带来最大体验增量的UP主。只有那些最能刷新预期的UP主才是适合的。无论是谁入选,每一年的评选总会伴随着争议,粉丝们会为自己喜欢的UP主鸣不平——“那么牛逼谁谁谁今年居然落选了.......那个谁谁谁根本没有资格......."在我看来,这恰恰反映了B站内容生态没有阶层固化,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最怕没有向上攀爬的阶梯和路径,最怕强者恒强、密不透风。显然,B站在经历出圈和泛化的冲击后,依然为有才华的UP主构建了一个能脱颖而出的创作环境,而这是B站能持续输出宝藏UP主的重要前提。今年百大UP主名单在名单上也更加多元和均衡,B站显然需要平衡出圈之后用户增长带来的内容供给问题。比如曾经占比很高的鬼畜区和舞蹈区,今年入选的席位分别为3席和2席,而这两年崛起的知识区和科技区的席位分别达到13席和6席。此外,除了占大头B站传统强势分区(游戏,生活等),汽车、健身、运动等品类在百大中的席位也在增加。今年的百大UP主中也出现了竖屏短视频UP主的身影,这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B站的Story-mode已经在内容的生产消费层面走向了正循环。在单项奖中,知识区UP主“小约翰可汗”获“年度最高人气”,美食区UP主“盗月社食遇记”系列栏目“超级外卖员”获“年度原创栏目”。知识区UP主“衣戈猜想”作品《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获“年度最佳作品”,4700万的播放让其成为国民现象级的作品。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今年百大名单和单项奖也反映了B站在激烈的平台竞争中的确在重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百大UP主名单是B站整个创作者生态的一个缩影。B站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B站创作者数量持续增长,月均活跃UP主达380万,同比增长40%;月均投稿量1560万,同比增长54%;万粉以上UP主数量同比增长75%。在B站所有的争议中,我认为那些将老生常谈“B站变味了”挂在嘴边的人应该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包括巫师财经在内的很多UP主,在转战其他平台之后又重新回到了B站?第二,为什么《二舅》作者“衣戈猜想”这样的UP主出现在B站而不是其他平台?(要知道,二舅作者最开始创作的平台可并不是B站。)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关乎B站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B站的内容生态,我觉得这个词应该是“皮实”。这种“皮实”源于它那套独特的社区互动关系。“皮”代表着牢固,它并不是一天形成的,也经历过内容变迁的洗礼与考验,现在依然能牢牢地将内容的消费者和生产者联系在一起。“实”代表着真实,这种真实不仅仅意味着UP更真诚地展示自己,也意味着粉丝们真切的情感反馈,这在其他社区是很难见到的。“弹幕+一键三连”作为重要的互动仪式,是B站维系良性的社区氛围的关键。弹幕在某种意义上承担了媒介功能,沉淀了用户内容消费时的情绪,它可以通过共创、造梗的方式激起更大用户群体的共鸣。要在人群破圈和内容多元的背景下依然保留好原本的社区氛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并非砸资源就可以做到,而需要生态、机制和耐心。百大名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B站的视角,我们能从中看到B站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正在日益多元,而B站通过其独有的机制努力保持社区氛围不受到冲击。没错,学B站的皮很容易,但学B站的内核很难。二、如何优雅地恰饭——B站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必须承认,早期B站的大部分UP主是凭借自己的热爱和粉丝的热情走向这条道路的,初期的确是“用爱发电”。但在B站日益走向成熟的今天,如何让UP主们能在商业化层面收获可持续的真金白银,是B站保持其创作生态的一个重要方面。没错,B站的商业化曾经被无数业内人士诟病。核心原因在于以创作者为核心的内容社区的变现在整个业界都是一个难题,微博和知乎同样在商业化层面经历了极其艰难的探索。这背后的逻辑在于B站需要处理包括平台、UP主、广告主和用户的四方关系。必须要让四方的利益在整个生产关系运行中保持平衡,B站在内容侧和商业侧的生产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好在今天随着B站本身在用户群、内容和UP主影响力的三重出圈,品牌主和广告主已经逐渐认识到了这个曾经容易被忽视的小破站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商业舞台的中央,成为难以绕过去的营销阵地。一位B站华东的销售同学告诉我,他说这两年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原来我去和客户推荐广告产品的时候,必须花很长时间做铺垫,必须费尽口舌地跟他讲B站是什么、B站为什么能凝聚年轻人、B站这些年轻有活力的用户对于品牌意味着什么。今天,大部分时候不需要了,很多客户会直接问:好了,直接说你们的营销解决方案吧。”没错,B站营销层面的供需关系在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关于B站的商业化,恰饭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事实上,“花火系统”的诞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让UP主更系统更高效地恰饭,如今,来自“花火”的收入已经成了B站广告收入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让UP主用更正确的姿势优雅地恰饭是B站一直在深刻思考的问题。为鼓励在商业化及创作创新上有所突破的UP主,在2022年百大UP主盛典中,B站新增“年度潮流影响力”“年度多元创新”两个单项奖。名单中,UP主“宝剑嫂”、“极速拍档”、“Mr迷瞪”、“塑料叉FOKU”、“影视飓风”、“鹦鹉梨”以优质商单创作内容获得了品牌主和用户的认可,获得“年度潮流影响力”奖项。之所以设置这个奖项,我的理解是:B站想通过这个奖项为品牌和其他UP树立一个商业化的标杆,告诉公众什么是正确、优雅、体面的恰饭姿势。来看一个我自己很喜欢的一个恰饭商单,来自知名UP主影视飓风——《无人机扫描整座山!耗费30天,用10000张照片还原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商单视频找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来介绍高性能的外星人笔记本电脑。UP主影视飓风耗费30天,用无人机拍摄10000张照片,扫描整座武当山,再用外星人笔记本建模,用数字还原世界文化遗产。最终视频播放量达到323万,投币近30万,渲染器、航拍器的相关品牌方官方账号也来互动,在评论区引发二次讨论。这是B站恰饭姿势的一次示范。事实上,在B站能看到无数这样的UP主、广告主、用户、B站本身都满意的恰饭Case,在很多恰饭视频的弹幕中,“让他恰!”有着极高的出现频率。在B站的整个商业链条中,广告主通过B站的花火平台进行下单,UP主接单后和广告主协商讨论植入方案,结算后B站收取广告主的服务费。B站UP主们有一个重要的能力,长期和粉丝的深度互动让他们能有效地感知到什么样的植入方式能得到粉丝的接受、认同与喜欢。这种体感能帮助他们平衡内容与商单,在获得可观收入的同时不伤害粉丝。此外,和业界的其他平台不同,B站上UP发布的品牌视频有着极强的长尾效应。这意味着高质量的内容并不是只有发布后的那几天有热度,而是会长期出现在用户的信息流里,从而在更长的时间里继续增加曝光量、积累品牌资产。关于B站商业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趋势在于——B站的核心用户越来越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而这会从多个层面重塑B站的商业价值。那些曾经追番的少年有相当部分如今已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意愿都在持续增强,而某种意义上这批爱互动的活跃年轻人还有撬动其他人消费的潜力。B站已经在众多品牌和营销人中建立了这样一个心智——当一个品牌要面向年轻人做深度营销投放广告的时候,B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而B站的官方数据显示,今年有一些更考验消费能力的品类,如汽车、家装家电、母婴,B站用户的内容需求增长非常迅猛,VV同比增长超过100%,流量跟投稿数都有超过大盘的增长。以汽车为例,过去一年B站汽车视频播放量超145亿,同比增长116%。除了驾考、车评、提车记录等内容,许多用户也养成了在B搜索汽车的习惯,2022年,B站汽车品牌搜索次数超1.2亿次。根据财报,游戏、电商、3C产品、食品饮料以及汽车成为前五大广告主行业,这些广告主看重的正是B站日益走向主流的消费人群。三、幕后的工具箱——认识B站商业化背后的体系任何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商业化都必须要一个系统的支撑体系来实现,B站也不例外。今天B站的营收在所有国内互联网公司中已经达到了一个不俗的量级,其商业化支撑体系必然也在经历不断迭代与升级,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商业需求。观察B站的商业化能力的变迁,其每年的AD
2023年1月17日
其他

为什么短短两周之后就鲜有人继续讨论ChatGPT了?

个月,Facebook用了10个月,Dropbox用了7个月,Spotify用了5个月,Instagram用了2.5个月。而ChatGPT,只用了5
2022年12月21日
其他

当游戏遇上科学:碰撞的浪漫

在《三体》这部杰出的科幻小说中,高度智慧的三体文明选择了一款名为“三体”的虚拟现实游戏向人类介绍三体世界的真实状况。在我看来,作者刘慈欣最为精妙的设定是:通关这款游戏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科学精神如何进化的过程。无独有偶,荷兰历史学家约翰·惠辛加认为游戏是“比文化更古老的东西”,他将游戏视为语言、法律、战争、科学、哲学和艺术等复杂人类活动的起点。没错,游戏通常被认为离科学很遥远。但事实上,游戏和科学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密切,而二者的相遇通常能碰撞出不一样的浪漫火花。一1958年8月,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内,一位叫William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游戏引擎Unity VS Unreal:低调的“卖铲人”到底是如何赚钱的?

游戏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无比庞大的产业。在这个产业背后有一个并不显眼的工具——游戏引擎,它是游戏产业以及未来更宏大的元宇宙产业的基石。今天我们就来认真聊一聊游戏引擎如何影响产业以及它到底是如何赚钱的?一、游戏引擎:“卖铲人”如何运作?在电子游戏的初期,由于游戏玩法和画面相对简单,每一款游戏都是从0开始构建代码原生开发的。比如马里奥的帽子和天空中的白云形状是一样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在有限的硬件性能中节省游戏的大小与成本。然而,随着游戏玩法和画面复杂度的提高以及游戏硬件性能的发展,开发人员发现游戏中的不少复杂的效果存在普遍的复用性。于是,为了解决游戏开发”重复造轮子“的问题,游戏引擎应运而生。游戏引擎就是一个模块化的组件系统,渲染系统、物理系统与动作系统是它的核心功能.它让游戏开发者只需要关注游戏的核心玩法、美术等创意模块,而众多基础渲染等模块可以由引擎完成,从而大大提升游戏开发的效率。世界上第一款游戏引擎来自1993年大神约翰*卡马克,作为“3D游戏之父“,卡马克在开发划时代的游戏大作《毁灭战士》的过程中开发了Id
2022年10月31日
其他

一个预测:B站终究还是会插入贴片广告的

在我看来,睿帝终究有一天会违背他“B站永不上贴片广告”的诺言,会给B站加上前插或中插视频广告。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要实现2024年盈亏平衡的目标,贴片广告是B站为数不多可实现规模化且高毛利的商业化选项。为什么这么说?卫夕这篇文章好好来聊一聊——一、插入贴片广告可能是B站商业化工具箱里为数不多的选择陈睿宣布过B站的两个目标——2023年实现4亿MAU、2024年实现盈亏平衡。目前看前者努力够一够,是有较大可能的,毕竟今年Q2已经超过3亿了.然而后者在B站目前营收增长降至个位数的背景下实现难度极大。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一起粗略算一算2024年B站实现盈亏平衡需要将收入做到多少?盈亏平衡说白了就是毛利要覆盖费用,以最新的Q2为例,B站今年Q2的费用为27亿,毛利率为15.1%。假设到2024年B站保持费用27亿不变(要实现4亿MAU费用可减少的空间极小),如果毛利率依然还是15.1%,那么必须要178亿的单季收入才有可能达成盈亏平衡需要的27亿毛利。而目前B站的单季收入为49亿。这意味着B站接下来两年的复合增长率要达到90%才有实现盈亏平衡。然而现实是B站上个季度的增长率仅仅为9%。9%VS90%,之所以差距如此之大,核心在于目前B站业务结构的毛利率太低。15.1%的毛利率简直不像一个互联网公司。导致B站目前毛利率低的核心原因是其收入结构。目前B站的收入组成是——直播与增值业务43%、广告24%、游戏21%、电商及其他12%。尽管财报并没有披露直播与大会员的单独占比,但根据2018年的招股书,当时的直播比例是高于大会员的。而这两年B站在大力发展直播业务,因此在比例上,直播业务的占比必然是超过大会员业务的。直播业务本身就是一个低毛利的业务(B站管理层也承认该业务占比提升导致了整体毛利率的下降)同时,快手和陌陌等公司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直播是一个天花板并不高的业务。因此,指望直播业务继续大幅度推高B站目前营收和毛利是不现实的。再看游戏业务——事实上,游戏的确是B站所有业务中毛利比较高的,在曾经游戏业务占比较高的时候,比如2020年,B站的季度毛利最高达到过24.6%。没错,B站管理层的确极其重视游戏,持续投资和收购了一大批游戏公司,投入力度极大。然而游戏业务在本质上是一个内容产品,它能否成功核心的因素其实只有一个——游戏产品力是否足够优秀。游戏行业不长的发展历史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B站做游戏不可谓不努力,但B站的投入程度会高过“大力出奇迹”的字节跳动吗?B站的资源饱和度能比得过武装到牙齿的阿里吗?前者苦战良久还没能在游戏界拥有姓名,而后者投入多年也只有《三国志*战略版》能勉强跻身主流游戏圈。B站讲了很久的自研游戏的故事如今在其游戏业务中占比是多少?答案是5%。我们不能说B站游戏一定不能成,但奇迹并不是总能上演,米哈游、莉莉丝的故事本身就是幸存者偏差。再看电商——B站电商本身占比很小,再加上电商是一个重运营的业务,而B站本身没有电商基因,其覆盖的年轻人群在消费力层面也弱于主流消费人群。因此,只要B站管理层头脑清醒,不可能在电商业务上投入太重。毕竟,微博、优酷即便有了阿里爸爸的强力加持,其电商业务也做不起来的就是活生生的教训。所以,分析完B站以上三大业务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只有广告能给B站在毛利率和收入规模上带来想象空间。首先,广告是一个高毛利的业务。事实上,广告是互联网最大的商业模式,B站的广告收入主要来源于开屏、双列信息流、线上活动冠名和花火的商单广告。财报并不披露他们的具体比例,但从其披露的Top广告行业——美妆护肤、食品饮料等看,花火商单承接的品牌广告必然占了较大的比例。尽管广告本身是一个高毛利的业务,但B站花火商单这种类型的广告毛利却不高,原因是B站的计算收入是将花火整体收入都计算进去的。什么意思?一个UP主在花火接了一个商单10万,UP主最后税前能拿到超过9万,而B站只分走不到10%,但计收入时B站是按10万统计收入口径的。这就好比京东的收入常年都是高于阿里的,并不是因为京东真的比阿里卖的货多,而是因为阿里几乎没有自营业务,它的收入只算广告和佣金。而京东则将自营商品部分的收入也计入为公司的收入,而这部分是收入其实大部分是属于背后的供应商的。扯远了,打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B站这类花火撮合广告尽管在姿势上比较优雅,也能很好地平衡用户体验,但它最大的问题在于毛利率太低。而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种模式的交易过程中,广告主认可的是UP主的价值,B站花火只起到交易的作用(很多UP主都是自己找商单然后去花火上成交),并没有发挥流量分发的核心价值。花火某种意义上是UP主的私域变现而不属于B站的公域变现,因此毛利就不可能高到哪里去。今年B站COO李旎在Q2电话会议上说:“从更长远的角度,B站的广告营收增长核心在于——能否成功打造出生态化、标准化以及工业化的整合营销方案。”很显然,仅仅依赖花火的撮合平台,B站的广告实现不了标准化和工业化,而只有贴片广告能够规模化地实现广告收入的实质性增长。贴片广告的优势是极其明显的——首先,贴片广告的库存基于播放而非信息流刷新次数,因此可以实现库存的规模级扩展;其次,贴片广告的毛利率高,它在某种意义上是B站公域流量的变现。因此它可以减小UP主的分成比例从而实现更高的毛利(YouTube的分成比例为45%左右),同时贴片的竞价机制不仅可以提升变现效率还能分到效果广告的蛋糕。最后,贴片广告更大的意义在于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腰部及以下的UP主没办法自己接到商单的问题。而这对于社区生态长远发展是很关键的,毕竟,”用爱发电“是很难长久的。事实上,这并不需要什么深刻的洞察,和B站在产品层面上相近的YouTube,它的核心商业模式就是贴片广告。YouTube一个季度73亿美金的收入证明了这是一个极其成熟的变现路径。当然,将贴片广告描述成“有百利而无一害”也是不客观的,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二、B站的用户会因为插入广告就跑掉吗?这绝对是B站管理层在做决策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换一个问题——微信会因为插入广告而用户流失吗?抖音会因为插入广告而用户流失吗?YouTube会因为插入广告而用户流失吗?很显然,是否插入广告不是决定用户去留的唯一笼统因素,更细颗粒度的两个维度是——第一是自身产品到底对用户有多大的吸引力?第二是插入的广告到底是多还是少?这两个因素我们一个一个来看,前者代表的是用户黏性,它可以通过B站公布的多个用户指标来衡量的,比如日活/月活、单用户时长、单用户互动量等等。我们具体拿出来看看,比如日活/月活,这个数据在某种意义上能反映出用户的访问频次。根据财报,B站2022年Q2的月活3.06亿,日活8350万,日活/月活=27.3%,而一年前同期为26.4%,这个数字在增长。再看人均使用时长,2022年Q2的月人均使用时长为89分钟,高于2021年Q4,单用户时长为82分钟,这个数字也在增长。再看单用户互动量,2022年Q2的月均单用户互动量为149次(月均总互动量/DAU
2022年10月10日
其他

从腾讯、分众的财报看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寒意

今年是互联网广告市场最困难的一年。根据CTR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广告市场规模同比减少11.8%。当然,CTR的数据是整个广告市场,既包括互联网广告也包含传统广告。具体到互联网广告,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2903.6亿,同比下降2.3%,这是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同比下降。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寒意我们可以从腾讯和分众两份Q2财报中略窥一二——一、腾讯:广告业务在凛冬中瑟瑟发抖。根据前不久发布的Q2财报,腾讯网络广告收入
2022年8月24日
其他

2022下半年,移动开发者如何提升变现效率?

一、存量时代移动开发者的双重冲击毫不夸张地说,2022年,是移动开发者们走向集体焦虑的一年。为什么这么说?我从需求、供给两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需求层面。移动互联网的进入存量时代的现实从未如此真实,总用户量、用户时长等大盘数据几乎不再增长,而头部大厂的份额则进一步扩大,逐渐在挤占中小开发者的生存空间。其次,从供给层面。广告主的整体预算其实和宏观经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广告支出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今年二季度,我国GDP增长仅0.4%,创最近几个季度的新低,宏观经济的疲软和消费预期的走低让广告主在预算层面变得犹豫不决。与此同时,开屏广告整治、数据隐私保护等政策调整也需要开发者转换思路。以上双重因素给移动开发者们在增长和变现层面增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焦虑笼罩着众多的开发者们。如何在艰难的大环境下实现生存与增长成为悬在开发者头上的一把剑。二、为什么说实时竞价成为移动变现的主流趋势?一个移动APP,其广告变现的主流方式是接入多个第三方平台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那么,如何处理不同第三方平台的优先级呢?这就涉及到了价格排序策略了。总体而言,排序的策略主要分三种——固定底价、目标价、实时竞价。首先是固定底价,它可以保证最低收益,但不利于比价,填充率通常也比较难保证。第二种价格策略是目标价,即瀑布流,这种方式是通过回溯各平台的历史收益来确定价格。第三种策略实时竞价,即Bidding,它是最理想的竞价策略,即每一次广告请求都可以保证出价最高的平台有优先选择权,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竞价效率最优。Bidding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和底价目标价只能用瀑布流分层试探价格区间不同,Bidding能够直接获得真实价格,给开发者更透明的比价权利实现填充&收益最大化。同时,Bidding可以降低变现的维护成本。过去瀑布流的价格策略,是需要不断根据历史收益进行手动或自动进行价格校准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变现的维护成本,而Bidding则完全不需要这些。
2022年8月1日
其他

消失的增长与难觅的第二曲线——历史转折中的中美互联网

一直高歌猛进互联网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没错,除了2001年那次泡沫,互联网作为一个产业貌似还没有真正经历过残酷的寒冬。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产业非常幸运,PC时代和移动时代实现了无缝的衔接,中间完全没有断档。然而,科技的发展是跳跃式的,一个周期和另一个周期并非总是连续的。今天的中美互联网一起走到了移动时代的末端。而下一个狂奔的技术周期在哪里,业界都在摸石头,至于能不能过河,暂时还没有明确而统一的答案。于是,内卷和停滞就发生了。从这个意义上,中美互联网产业在今天集体走向放缓似乎成为偶然中的一种必然。环球同此凉热。一、集体放缓:当北美科技巨头遭遇寒流美国互联网巨头终于也开始卷不动了。随着Meta、谷歌和微软等公司Q2财报的发布,这些在疫情期间依然高歌猛进的巨头们终于开始集体熄火了——去年改名Meta的Facebook并没有迎来扎克伯克描绘的美好未来。2022年Q2,Facebook营收284亿美元,同比比下降1%,这是Facebook2012年上市以来的首次营收同比下降。而更糟糕的是,公司对下一个季度的营收预期为260美元到285美元之间,这意味着其收入预计在下一个季度还会继续同比下降。小扎给予厚望的第二增长曲线——元宇宙业务依然是一个巨大的烧钱窟窿。包括Oculus在内的Reality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视频号商业化的底层逻辑

今年来,崔健、罗大佑、西城男孩的线上演唱会火爆出圈,为视频号带来大量话题和活跃用户的同时,视频号的商业化进程也被更多人关注到。但有一个可能意义更长远的商业化能力值得关注,就是视频号刚刚推出的原生信息流广告。在整体经济形势增速下行的大趋势下,被称之为“经济晴雨表”的互联网广告市场也谈不上景气,信息流广告成为各平台广告收入的绝对主力。叠加内容视频化大趋势,视频号的信息流广告自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过去两年多,视频号在商业化层面一直较为谨慎,结合品牌、创作者需求,逐步推出了付费直播、直播打赏、直播带货、达人互选合作等产品能力。如何客观评价视频号这些动作?视频号商业化的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潜力如何?品牌如何在视频号找到自己独特的打法?我最近花了几天时间看了不少资料,仔细梳理了这些问题,这篇文章和大家认真聊一聊——一、原生广告:视频号商业化的一个“样板间”去年Q4财报的电话会议,腾讯管理层就透露视频号计划推出信息流广告。如今,它来了。7月18号,视频号原生广告正式上线,宝马中国、阿玛尼美妆、伊利成为第一批参与的广告主。和当年朋友圈广告首发宝马、VIVO、可口可乐刷屏一样,视频号的原生广告上线同样在业界引发了不少的讨论,我看了一下,微信广告官方公众号上线的文章阅读量已经超过10万+,热度不俗。看完广告,我发现视频号在“原生”这点上还是下了功夫,首发的这三个广告在某种意义上都做到了“形式”和“意图”的原生。先说“形式原生”,是指形式上长的不像广告,而是自然地出现在视频号的信息流,融入了整体的内容环境,和其他视频一样,也支持点赞、转发、评论等,方便用户社交传播。再说“意图原生”,是指内容层面不太像广告,比如阿玛尼的广告是王嘉尔对着镜头自然地聊他对香水的看法,因而在微信的社交场景下能引起自发传播。与此同时,这三个广告在落地页也各有不同,宝马转跳的是留资表单页,阿玛尼美妆跳转到了京东购买页,而伊利则链接到了金典牛奶的小程序,同时支持添加企业微信。可以看到,首发的三个广告比较好地利用了微信平台已有的基础设施,在后链路上很完整,可以帮助品牌广告主规模化地推广品牌内容,加速建设视频号阵地。在我看来,这是视频号利用自身差异化优势来打造的一个商业化的“样板间”。原生广告上线是一个点,我们通过这个“点”,应该看到背后“视频号商业化”这个更大的“面”。那么到底视频号商业化有哪些差异化特点呢?我们接着往下看——二、视频号及商业化的底层优势作为一个后发平台,要想品牌和商家坚定地、持续地在视频号上长期投入,视频号必须提供差异化价值。在我看来,从根本上讲,视频号商业化的差异化特点无非就是下面两点,而这两点应该引起业内相关从业人员的充分重视——1.差异化特点一:社交扩散“波纹模型”能够创造更大的生产力,能够获取更多“超额收益”社交是微信的铠甲,同样也是视频号的铠甲,这一点无需多言。从营销路径看,传统线上营销遵循“漏斗模型”,即从引起注意到产生兴趣,从激发欲望到采取行动,每一步都会流失掉大部分用户,而社交扩散则遵循的是“波纹模型”。微信生态如同一个巨大的湖泊,品牌在湖面上丢入一块石头,会在不同社交圈层中产生波纹,这些波纹会向外一圈一圈不断扩散,形成更大的传播与影响力,这就是波纹模型。在视频号里,波纹模型通过微信庞大的多向关系链发生作用,当一个视频、一场直播触动了一群用户,那么这群用户就会成为内容的传播节点,通过朋友圈、看一看、点赞、会话、群等多个方式向四周扩散。波纹模型最大的意义在于,品牌能够获取内容或投放之外的“超额收益”,投放或内容只是投下去的那块石头,之后的扩散可以被微信的真实社交关系放大。波纹模型是比漏斗模型更先进的生产关系,可以在视频号内创造更大的生产力,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三个引爆流行的法则——“关键人物法则”、“内容附着力法则”、“环境威力法则”。简单地说,要引爆流行,以下三个因素是关键中的关键——“人”、“内容”、“场”。首先,从“人”的角度,视频号的优势在于,依托微信的社交链,它有着无数的互相连接的“关键人物”。对于微信这样强关系的社交网络而言,每个人都可以是关键人物,即便一个人本身在社会网络中影响力不大,但他对于他的伴侣、他建的5人发小群而言,他也一定是可以引发传播、产生波纹的关键人物。以罗大佑演唱会为例,我是提前一周看到预热视频和海报的。我超过4000的好友中不乏音乐发烧友,他们分享视频号里罗大佑的音乐视频,这些人就是让演唱会波纹扩散的关键人物。其次,从“场”的角度,人在群体效应的环境中更容易引发传播,即人们更愿意传播正在广泛传播的东西。相比其他平台,视频号本身和它附着的朋友圈、看一看、会话、群等群体性社交场景的确更容易引发传播,这是视频号在传播层拥有的”场“的优势。线上演唱会直播本身并不新鲜,视频号也并不是行业的开创者,但从Westlife到崔健,从罗大佑到后街男孩,持续做到刷屏的是视频号,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什么?答案是——视频号并不是单纯的内容场,它同时也是传播场。这一点非常关键,其他平台的直播通常只在站内热闹,其分享基本也局限在站内并不熟络的简单关系中传播,但视频号叠加的是每一个人真实的社交关系,其传播能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有了“人”和“场”这两大优势,视频号的品牌和商家只要在“内容”这个层面做到有附着力,实现“波纹模型”中的规模扩散就会变得简单。2.差异化特点二:通过“原子化”组件撬动微信生态资源,加速品牌全域经营转化。如今,“全域经营”成为企业增长的新路径。“全域经营”意味着品牌和商家需要有适合的品牌阵地,承载线上和线下、公域和私域的流量,并对这些流量进行长期的运营,以恰当的方式实现商业化变现。作为微信生态内原子化的内容组件,它可以成为公私域流量聚合与再分发的连接枢纽,将流量高效地导向企业的其他服务场景,包括社群、企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助力企业全域经营提效。对于一家做社区团购网站,视频号吸引的粉丝可以引导到相关微信群;对于一个餐饮商家,视频号流量可以引导到服务号、卡券;对于一个教育类商家,视频号落地页可以引导用户加企业微信;对于一个工具类开发者,视频号内容可以指向自家小程序;........视频号首批原生广告的投放,阿玛尼就引导到了京东完成成交,而伊利除了引导用户到小程序购买,还吸引用户关注企业微信。全域经营有三个关键动作:公域流量的私有化、私域用户池的持续运营、私域整体的商业化,这三点分别对应全域经营的“私有化”、“常运营”和“商业化”。我了解到,比如不少商家基于视频号推进全域经营的典型打法是——首先,在“私有化”层面,通过订阅号引流完成视频号冷启动,通过视频内容传播实现公域流量的获取,通过短视频、直播添加企业微信完成公域流量的“私有化”;其次,在“常运营”层面,通过开播提醒让粉丝积极参与直播互动,通过企业微信群、企业微信朋友圈实现用户的长期运营,不断实现老带新的转介绍;再次,在“商业化”层面,将视频号带转化的内容发送至企业微信社群引入观看,通过导购跟进持续维护,推动用户完成线上线下的成交。浙江丝绸品牌凯喜雅在视频经营有着不俗的业绩,他们认可视频号的核心源于——丝绸行业客单价比较高,几乎是5%的消费者贡献95%的销售额。在传统模式下,筛选高净值的精准客户成本非常高,非常难留存运营。但在视频号私域运营能力的生态中,一旦筛选出用户,凯喜雅就可以很轻松地反复触达,深度运营这些用户,因而实现品牌在视频号的长期持续的销售。在我看来,全域经营转化通道对于视频号直播带货的最大意义是——让带货从畅销变成长销。一些直播带货的确可以提升短时间内的销量,但通常冲一波销量之后,流量随之也消失。而视频号的全域经营转化通道则可以通过企业微信、公众号、社群、小程序等承接工具让流量真正的“留”下来,真正打通公域和私域。让商家不仅仅是获取“一次性”流量,而是产生一段可以通过工具承接并长期维护的关系,缩短从种草到拔草之间的时间差,实现二次销售和复购,让畅销变成长销。三、视频号,可选项还是必选项?在视频号诞生初期,部分品牌和商家采取观望态度,原因在于彼时视频号在流量方面还处于冷启动的摸索阶段。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视频号的流量基础设施正在逐步搭建,流量效率也在提升,达人、品牌的营销与变现需求日益旺盛,视频号开始逐步探索商业化体系的建设。就我目前观察到的情况,除了上文提到的原生广告、演唱会冠名、达人互选、直播带货、视频号带货,视频号还推出有内容加热、小任务等多种商业产品。无论是品牌商家还是中小商家,视频号目前已有的商业产品矩阵已经可以支撑他们在品牌曝光、事件营销、达人营销、带货成交等不同层面的营销诉求。当然,产品层面的搭建其实是基础,并不是功能上线它就会自行运转,产品体系是“形”,还需要商业逻辑流畅运转的“神”。当一个品牌决定加入视频号,它投入多少能得到多少回报,这样的回报是否可持续,能否看到收益的正循环,这才是品牌和商家关心的关键问题。所以,一个核心问题是——视频号未来对于品牌和商家而言到底是可选项还是必选项?而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业界目前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一派观点认为,用户在哪里,就到哪里去做生意,从全域经营的角度,视频号是绝对不容缺失的平台。另一派观点认为,商业层面看的是效率,视频号在产品层面的优势需要转化成生意场上的效率才能证明它的先进性。在我看来,纯粹的争论意义不大,视频号并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产品,它还在探索和生长,而它是否值得商家作为未来的必选项,需要在平台和商家的共同实战中达成一致。我个人谨慎看好视频号商业化的未来。在论证这个结论之前,先说一个小例子。上个周末,我和一位当老师的大学同学小聚,席间他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我一直搞不清楚微信这么大一个应用到底是如何赚钱的,你是做互联网的,你能跟我讲讲吗?”我并不是想聊这个问题本身。我想说的是,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折射了一个广泛的事实——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微信的商业化很多用户甚至感知不到它的存在,而这是需要功力的。事实上,视频号的商业化在某种意义上也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一方面是节奏较为缓慢,而且尽可能让它自然地融入整个体系。只有平衡、和谐的商业化才能持久,商业化做的好,它可以成为向心力,做的不好,则会成为离心力。微信的商业化也并非没有走过弯路,比如最初给予厚望的表情商店就不算成功,但这类探索的受挫并没有影响微信商业化的平衡用户体验的原则。显然,今天的视频号商业化还远未到极其成熟的阶段,但微信有一种罕见的细水长流的能力,这一点从小程序、微信支付等产品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到。今天,视频号同样体现了这种细水长流能力,一直按自己的节奏推进用户侧和商业侧进程,并且已经表现出不俗的效率。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在用户侧,根据腾讯披露的数据,2021年视频号人均使用时长及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一倍以上。作为普通用户,我的直观感受就是朋友圈、微信群分享视频号的内容明显比以前多了,同时推荐内容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和初期相比也提升明显。这和2022年Q1财报中提到的“视频号新闻、泛知识及娱乐内容日益丰富,推荐技术提升”的说法可以互相印证。在商业侧,随着原生广告、演唱会冠名、达人互选等更新,品牌和商家对视频号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我认识的两个北京的服务商反馈,从年初演唱会持续出圈后,主动找到他们加码视频号的商家数量明显提升。其中一个商家说表示:“为什么加码视频号?很简单,因为同行开始在上面赚到钱了,见不到兔子我们是不会撒鹰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因此,我谨慎地预估,未来的视频号一定会从品牌和商家线上经营的可选项变成必选项。毕竟,从有限的历史观察,微信生态几乎没有让人失望过。——End——作者简介:卫夕,公众号“卫夕指北”出品人,科技专栏作者,专写长文,专注剖析互联网及社会科学的底层逻辑;不关注这个账号,你都不知道你会错过神马!
2022年7月2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游戏科技力:悄然改变世界

》这样旨在集思广益并因此避免全球石油短缺挑战的模拟游戏。游戏技术也被广泛地运用到了教育领域。“游戏化教学”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麻省理工学院与游戏开发商合作实施了TEA(The
2022年7月8日
其他

当游戏遇上飞行模拟机——游戏引擎的跨界之旅

飞行一直是人类的梦想,100多年前莱特兄弟在北卡罗来纳州小鹰镇的那一次试飞正式将人类带入了飞行时代,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今天的航空业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全球每年有20亿人次乘坐飞机出行,今天乘坐飞机的门槛已经变得足够低了,但驾驶飞机依然有着极高的门槛,驾驶飞机要求极高的专业技巧。我们今天聊的话题是游戏和游戏背后的技术如何帮助普通玩家和专业人员更好地“驾驶飞机”——一、游戏与飞行——从微软的“模拟飞行”说起如果没有机会在现实中开飞机,那么在游戏中体验如何开飞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电子游戏诞生以来,飞行游戏先后出现不少,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微软推出的“模拟飞行”——《Flight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人,是一种更高级的算法

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算法所代表的机器智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从语音识别到内容分发、从智能调度到视觉识别,算法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今天互联网不能没有算法,就像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然而我想说——永远不要忽视了人的作用,人是另一种更高级的算法。1广告行业在经历悄然的变迁。互联网广告诞生以来,并不关注人的效果广告逐渐占据了主流。而今天,事情正在起变化。众多电商把预算倾斜到了以人为中心的直播间。被背后的逻辑除了在直播间直接带货之外,他们会将知名主播直播片段当成素材再反复投效果广告。带货KOL本质上成为了代言人。你以为商家付的是坑位费,其实他付的是代言费。人再次变成广告的核心,从品牌广告到效果广告。算法在广告中依然重要,但算法往往很难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广告语,换个人口播的素材点击率下降了10倍。人,在重新定义广告。2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公司今天都在做私域?因为私域连接的是活生生的人。而公域连接的是冷冰冰的内容。什么样的公司私域做的好?把私域真的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运营的公司做的最好,而那些天天想着如何弄更多机器人群发广告的公司,私域是做不起来的。大家都不傻,人的温度是可以感知到的。做私域其实没有其他秘诀,就一条——“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对于私域而言,人是手段,人也是目的;3那些崛起的国潮新消费品牌崛起到底有哪些绝招?其中一个绕不过去的策略就是——它们将足够的预算投放给了人,有价值的人。这些人可能甚至还算不上KOL,于是圈内给他们发明了一个新词——KOC。KOC没有大规模的粉丝,也产生不了太多的链接,但他们懂行、识货,他们对身边人的消费决策不可忽视。他们就是《引爆点》这本书中的专家。完美日记已经将KOC策略运用到了极致,在沿海高校,一位大二的女生说——“我们班的女生,几乎每个人都加了完美日记的群或导购“小完子”,也不知道大家到底是如何加上的,反正都有。“完美日记对人的理解,远超其他同时期创立的美妆品牌。4基于算法的搜索在没落。人们还会用搜索,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网民的决策逐渐从搜索转向了人。跑步党选购跑鞋之前会去知乎看一看行业大V的意见。小仙女们下单化妆品之前会去小红书上看一看美妆KOL的看法;宅男们选择数码产品则会参考微博、B站上数码博主的测评。没错,搜索在价值链上已经逐渐让位于以人为中心的各类平台。有些人哪怕问一问万能的朋友圈,也不愿意点开那个冷冰冰的搜索框。百度如果不是依靠自动驾驶这张牌在支撑市梦率,股价一定比现在还要难看。5游戏行业也是,人越来越重要。过去了游戏界主流是主机游戏,今天的游戏主流变成了移动网络移动游戏。前者主要和机器玩,后者主要和人玩。2021年,全球移动游戏规模约为900亿美元,而主机游戏规模约600亿美元。必须承认,对于更多人而言,和人玩,比和机器玩要有意思的多。无论是王者荣耀中的激烈对战,还是跳一跳里简单的比拼分数,当游戏的对象变成人的时候,玩家的参与会有更丰富的层次。与人玩,其乐无穷。6互联网竞争的最末梢——社区团购,依靠的依然是人。团长是社区团购最重要的资产。作为用户与团购平台之间很重要的一个纽带,好的团长必须是一个复合型人才——他既要有调动成员下单的号召力,还得有值得成员信任的亲和力,同时得具备处理争议的协调力。没有对人的透彻理解,做不好团长。而不重视团长,做不好社区团购。中国互联网最下沉的竞争最后还是回到了人的层面。7新东方肯定有比董宇辉专业更强的老师,但为什么董宇辉火了?是因为他的英语发音最标准吗?是因为他介绍商品最敬业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展示了作为一个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部分。董宇辉的火,是人的胜利,不是算法的胜利。算法不是万能的,算法如果真的如此强悍,那么它一定会在6个月前董宇辉开始播的时候就将他挑选出来。没错,是人选择了董宇辉,而不是算法。8拼多多为什么崛起?本质上在于它用“拼”这个动作将下沉市场的“人”连接到了一起。在拼多多的早期,那种1块钱拼一个塑料盆的引流品在下沉人群中的潮水般传播是中国互联网的一大奇观。彼时的淘宝重点在“货”,而拼多多看到了“人”。拼多多看到了特定的人背后没有被满足的特定需求,而这些需求正是中国电商在漫长岁月中最被忽视的部分。今天的拼多多,希望你不忘初心,人心如果伤了,就回不来了。9Keep在健身领域深耕了多年,但最近运动的风头和人气却扑向了刘畊宏。和Keep中标准的“您已跑步2公里,用时10分52秒,最近1公里用时5分37秒”语音播报相比。还是刘畊宏“腰间的赘肉咔咔掉,人鱼线、马甲线我想要”和《本草纲目》更有意思一些。为什么极其枯燥的刑法在罗翔老师的嘴里变得如此生动?因为罗翔老师讲的并不是刑法,而是人性。为什么简单的科技产品在何同学的视频里变得如此妙趣横生?因为他关注人的关注,懂得人的兴趣点,没有在参数和跑分中迷失自己。人,可以让枯燥变得生动。10微信支付如何逆袭的?支付宝专注在支付,微信支付却看到了人。一个小小的红包创新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商战史上永远的经典。水滴保险如何做起来的?它关注到了保险之外的人,创造性地解决了特定人群的刚需。它没有先关注保险,而是先看到了人。网易云音乐如何崛起的?QQ音乐专注音乐,网易云音乐却看到了音乐背后的人。一条条直击人心的评论让音乐产品超越音乐本身。人,才是需求的出发点。11徐志斌老师写过一本书叫《小群效应》。这本书中道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人人都想进大群,人人都活跃在小群”。没错,社群本身就是一个链接人和人的工具。为什么小群比大群反而表现出更高的效率呢?这背后的逻辑在于在于——相比小群,大群的媒体属性更强,大群的沟通更像是开大会,而小群更像是三五好友聚会。本质上,小群更重视作为个体的人。它能充分地调动人这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能给个体的人以更多的反馈。小群能量大。12和机器拼效率,人是拼不过的。2017年10月,耐克投资了了一家名为Grabit的机器人初创公司,今天,该公司机器人制鞋效率比人高20倍,8小时可以制造600双鞋。2020年,富士康在大陆工厂部署了4万台制造机器人,于是,富士康昆山工厂的6万名工人就此下岗。ETC的大规模应用,让不少高速公路的收费员下岗;摄像头的大规模应用,让不少保安走下了工作岗位;语音识别的大规模应用,让不少速记员失去了工作;在未来,自动驾驶会让司机失业,AI会让初级会计师失业,机器翻译会让人工翻译失业......在未来,只要决策时间不超过1分钟的工作,基本上都可能被机器替代。那么,人还剩下什么?一位美女通过最现代的人工智能设备找男朋友,输入条件是:1、要帅;2、有车。人工智能给出的结果是——象棋。这个段子中机器的缺陷,恰好就是我们作为“人”的最后优势。当算法不起作用的时候,心法可以。132016年3月,微软在Twitter上开发了一个名为Tay的AI
2022年6月29日
其他

私域的芝麻与西瓜——“不打扰”如何做增长?

在流量成本越来越贵的今天,对于众多企业而言,私域不是做或不做的问题,而是变成“如何做”的问题。到底如何做私域才是事半功倍?到底什么是私域的芝麻与西瓜?到底如何理解私域的本质?这篇文章卫夕和大伙一起来聊一聊——一、破除私域的误区:私域≠骚扰“姐,加个微信吧!”每当在线下有服务人员向顾客推荐加微信时,可能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加什么加,加了让你给我发广告吗?”第二种——“好啊,有问题可以在上面联系你对吧!”很显然,第一个回答是遭遇过骚扰的,而第二个回答则是私域服务的受益者。这两种不同的反应其实道出了私域运营截然不同的两端。很多企业做私域的时候,简单粗暴,认为私域最重要的是群发能力,加了私域就可以群发消息了,殊不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要知道,能加你微信的通常都是对企业印象不错的忠实顾客,至少是对企业没有负面印象的顾客。私域的作用一定是强化这种好的印象,绝不是通过粗暴的群发骚扰他们。一旦他们被打扰到了,企业损失的不仅仅是已有的忠实客户,还有他们背后可能带来的潜在客户。如果更进一步,当他们开始和其他人谈论企业的负面印象,那么这种看不见的损失就更加难以衡量了。因此,私域应该成为资产,而不是通过骚扰让私域变成负债。企业做私域,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什么是私域的芝麻?什么是私域的西瓜?通过打扰用户获得的一点短期流量是芝麻,和客户建立长期可持续的信任才是西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做到在”不打扰“的前提下实现私域的突破呢?在我看来,关键是要两个转变——心态转变和视角转变。第一、要实现从“收割心态”到“服务心态”的转变。不可否认,有少数企业其实是带着“收割心态”去做私域的,他们将私域等同于“私产”。认为只要用户进入了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就变成了自己的收割的对象,总想着从用户身上“捞”一笔,带着这样的心态做私域,越用力死得越快。事实上,“服务心态”才是私域的长期主义。当一个用户进入私域流量池,企业的第一反应其实应该是——“我终于可以更直接更方便地服务我的用户了!”这才是私域的正确打开方式。什么是服务心态?如果你是一家餐馆,私域可以在朋友圈展示优惠券、新菜品,可以让熟客直接发消息预定包间;如果你是一家保险机构,私域就可以方便地帮已投保的客户整理保单,给VIP客户赠送音乐会门票;如果你是一家化妆品企业,私域可以快捷地免费给客户提供测肤服务,不定期赠送适合用户肤质的试用装,告知她收藏的单品开始打折。第二、要实现从“企业视角”到“消费者视角”的转变。视角转换也是企业做私域时不容易避免的坑,总想着我要完成多少下单、完成多少销售,殊不知你的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其实我特别建议这类企业的老板、运营负责人自己作为普通用户多加一些不同行业的企业微信。真正取切身感受一下自己作为消费者想得到什么、喜欢什么样的私域动作、反感什么样的私域操作。只有从真正从”企业视角“切换到“消费者视角”才能切身感受到用户的所思所想。说到底,消费者都不傻,是否用心消费者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我在这里提一个观点——私域运营的核心是要提升与客户沟通的信噪比。什么意思?信噪比是信息论中的一个名词,指得是通讯中信号与噪声的比重,信噪比越高,通信过程就越顺利。那么什么是私域沟通中的信号?什么又是私域沟通中的噪声呢?简单地说,对消费者有用的就是信号,反之,对消费者没用的就是噪声。到在私域运营中向消费者传达的不是信号而是噪声时,私域沟通就变成了“打扰”甚至是“骚扰”。因此,私域运营必须提高和用户沟通的信噪比,让每一次群发、每一次朋友圈、每一次消息推送发送的都是信号,而不是对客户没有用户的噪声。二、理解私域的内涵:克制同样是企业微信的基因作为专业的私域管理工具,企业微信在设计理念上是不鼓励企业“打扰”客户的。企业微信的Slogan是“连接创造价值”,没错,企业微信是鼓励连接的,但请注意他鼓励的是创造价值的连接,而不是打扰用户的连接。事实上,克制体现在企业微信的产品设计的多个方面——首先,严格限制了群发消息和朋友圈的次数。目前的规则为对于每一个客户/客户群,每天只能收到一条来自同一个企业的群发消息,同时客户每天能看到来自同一企业的朋友圈也严格限制在了3条,最大程度上防止了无节制的消息轰炸和朋友圈刷屏。其次,企业成员能添加的外部客户的数量上限,也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它和企业活跃人数、客户投诉率、客户回复率等众多因素相关,只有各项综合指标超过某个阈值才能被允许扩容。此举本质也是让企业验证自己的服务能力、客户满意度,才能添加更多的客户。同时,开发了功能完善的消息推送接口,方便个性化推送。即鼓励通过API接口和企业内部的各种系统打通,实现发送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消息,而不是给每个客户发同一条消息。这背后的逻辑的是,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消息是和客户本身有关的,当一件事和客户本身特别相关的时候,它是骚扰信息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从以上种种举措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微信的确对企业如何在“不打扰”的前提下做好私域有着深刻的理解。它在产品设计的多个层面的出发点是尽可能增加消息推动的信噪比,实现企业和客户的良性互动。企业微信清楚地知道——如果私域变成下一个营销短信,那一定是没有出路的,因此才会在产品设计层面最大程度上保护用户能够不被打扰。事实上,私域是一个慢生意,急功近利不是私域,简单粗暴也不是私域。好的私域一定是润物细无声的,和客户同频互动才是私域运营的长期主义。三、私域实战案例——“不打扰”下的增长以上聊的都是理念,是“道”的层面,下面我们聊一聊实战中“术”的层面。具体看一看下面三家企业是如何在“不打扰”的前提下将私域运营造成成企业增长利器的。私域运营要做到“不打扰”,其实非常简单,以下三个案例都在私域运行过程中无意识地遵循了以下两个原则——一、提供价值,切实解决帮客户解决问题;二、恪守边界,寻找和客户的最大公约数;案例一:住友酒店——”店小二“如何打动老顾客疫情一来,全国有着1000多家门店的住友酒店营收减半,生意惨淡,如何寻找出路成为CEO朱晖面临的巨大挑战。2020年底,朱晖决定尝试通过企业微信服务酒店客户——他们打造了一个对外服务的IP形象,叫“店小二”。朱晖定下一个小目标:计划用100天将4%的自有渠道的客源占比重新提到10%。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目标,朱晖当时心里也没有底。结果2021年春节后复业的第一天,自有渠道客源10%的目标就实现了。那么,住友是如何做的呢?我认为住友的私域运营策略可以非常值得酒店行业同行借鉴——说出来其实也是简单几步——首先,通过提供价值让顾客愿意添加。店小二添加顾客微信的话术是这样的——“以后订酒店您找‘店小二’,不仅价格上更优惠,还能提醒您当地最新的防疫政策、帮您预留好停车位,全国门店都能用。“简单、真诚,但又将价值点表达的非常清晰,顾客自然愿意添加。添加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后边的服务需要做好——添加了店小二的住友客人如果想再次入住,可以在微信里发消息,告诉店员自己的入住计划,让店员帮忙推荐房型,直接在后台生成订单一键支付。通常两三句话房就订好了,省去了以前在线操作的麻烦,尤其是遇到退订等复杂操作的时候,客户微信上发个语音就能解决。又比如,快要退房了,客人还在外面赶不回来,在手机上购买一下延时退房券,就能延迟到下午3点退房。如果希望多住几天,发个消息给“店小二”就能订房续住。其次,通过实实在在的福利吸引顾客二次消费。酒店会根据顾客平日里的喜好,推荐个性化的福利。比如,面向一线城市的商旅用户,他们会送“星巴克”优惠券,兑换率特别高。但经常发福利,会不会打扰到顾客,被拉黑呢?住友的做法是,巧用企业微信朋友圈,众多福利都是通过朋友圈发出去的,因为“不打扰”,提供的又是“真福利”,熟客的拉黑率还不到千分之六。目前为止,通过“店小二”,住友的复购率从2020年的1.3%,提升到了现在的44.5%,住友已经通过企业微信连接了140万用户,创造了1.4亿营收,占总营收的51.9%。案例二:瑞幸咖啡——财务危机后的私域自救在财务造假危机后,瑞幸咖啡面临着品牌面临着品牌声誉、人员流失和营销费用削减等诸多考验。基于企业微信的私域运营是管理层决心走出危机的重要决策之一,因为彼时,相比打广告拉新,不如经营好用户留住人心。先看瑞幸私域试水期的成果——2020年4月,瑞幸从50家门店进行开始进行私域试点,很快就连接了超过180万用户。在这180万用户中,每天贡献直接单量超3.5万杯,通过群内提醒促成下单超10万杯,占到了单量的10%左右。同时,加入社群后,这些用户月消费频次提升30%,周复购人数提升28%。后面的2年,瑞幸很快把50家试点的成功复制到全国门店,如今,瑞幸的私域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2000万。如此亮眼的成绩,瑞幸到底是如何实现的呢?其核心依然靠的是有温度、不打扰的运营方式——瑞幸借助企业微信提供的API接口,打通了门店的库存、商品等系统,该系统以城市、门店、喜好口味等维度,通过体贴的“一对一”推送能力服务用户。比如,瑞幸基于企业微信接口开发的天气机器人,就可以根据不同城市气温和天气的影响,给用户推荐不同的咖啡和服务。比如,在温度高的城市瑞幸会推荐冷饮,温度低的城市则推荐热饮;雨天用户不方便出门时投入更多的外卖优惠等等。同时,当有新品上新时,瑞幸的“一对一”推送服务也会结合系统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比如,椰云拿铁上市时,通过“一对一”推送服务将新品信息和优惠券推送给拿铁爱好者;美式新品上市时,将其推荐给美式爱好者。通过这种贴心的“咖啡管家”式的服务,用户不仅不会拉黑瑞幸的“一对一”推送,反而会因为“还是瑞幸懂我”的感受更愿意购买,瑞幸的复购率也因此提升了30%。案例三:周大福珠宝——将零售店员变成线上珠宝顾问尽管有疫情等不利因素,珠宝巨头周大福依然在2022年实现了营业额增长41%、利润增长11.4%的亮眼成绩。那么增长的动力来自哪里呢?周大福在财报明确指出了两大因素——以零售扩张策略牵引的“实动力”和智慧零售策略牵引的“云动力”。其中“云动力”主要是指经过数字化技术赋能的智慧零售渠道营收,而企业微信赋能私域流量也为其智慧零售战略增色不少。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周大福在私域运营层面有哪些独到之处——早在2020年初的疫情期间,周大福便基于企业微信,仅用一周时间便在线上联通了4万多名员工,激活的客户达到了28000人。每一位线下零售员通过企业微信同时也变成了顾客的线上珠宝顾问,每一个珠宝顾问线上名片都有“周大福”认证企业的标识,增加信任感的同时也方便他们直接服务客户。比如,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想给马上十岁的孙女送一个礼物,珠宝顾问就用企业微信给顾客打视频电话,展示珠宝的每一处纹路、每一个细节,短短半小时,线上下单、成交一气呵成。基于企业微信的云商365小程序也是周大福私域运营的一大亮点。该小程序也既能卖线下货,又能卖线上货,还跟内部的会员系统、派券系统进行了打通,这样就有针对性地根据客户的特点推荐符合其需求的优惠券。比如某个客户的会员积分可以兑换礼品了,珠宝顾问就可以第一时间通知客户,做到不打扰、有温度。周大福还将企业微信应用于珠宝定制业务。珠宝顾问可以直接在企业微信里面产生定制链接发给顾客,顾客就可以在珠宝顾问的指导下自行完成定制五步的流程,比如选择特定工艺、刻上自己的名字等。凭借通过“不打扰”的方式,在对的时间给对的顾客推荐对的商品,周大福在企业微信和微信生态的线上收入超过了其他电商平台,会员复购率从25%提升到50%。带动2022财年上半年,整体营业额增长79%,创造近几年销售巅峰。从上面的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商业世界的运行规则其实也很简单——创造被需要的价值,经济系统就会给你回报。没错,私域运营也是同样的道理,企业必须将“索取心态”转变成“给与心态”。因此,不要问能从客户那里赚多少钱,而要问自己能给客户创造多少价值,只有这样“不打扰”有温度的私域才能做长做久。私域是今天这个红利消失时代的里重要蓝海之一,愿企业们在“不打扰”的过程中穿越周期,实现增长。——End——作者简介:卫夕,公众号“卫夕指北”出品人,科技专栏作者,专写长文,专注剖析互联网及社会科学的底层逻辑;不关注这个账号,你都不知道你会错过神马!
2022年6月27日
其他

为什么说小程序的商业价值被低估了?

当一件事变得不再炫酷、变得稀疏平常的时候,大概率说明这件事已经成了。这背后的逻辑是它早已融入了生活,人们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没错,微信就是这样的存在,诞生于微信的小程序也是这样的存在。如今的小程序早已从横空出世时的万众瞩目成长为连接商业和普通用户的涓涓细流,它悄无声息但又无处不在,今天的它早已在微信中成为重要的商业连接器。小程序诞生至今已经超过5年了,在不断完善的过程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商业生态,超5亿DAU、300万开发者已证明了自己的能量。然而我发现,在某种意义上,很多个人和企业还是低估了小程序的商业价值。一、存量博弈背景下小程序的重要意义到底什么是移动互联网的存量博弈?我们从一个简单的数据入手——移动网民手机人均安装APP的总量.
2022年6月23日
其他

两个万能公式打造你讲故事的能力

人人都爱听故事,好故事是有力量的;不仅仅是导演、小说家需要精通如何讲故事。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做品牌、拉投资、找工作,还是卖产品、求晋升,甚至是找对象,讲故事的能力都非常关键。注意,这并非让我们去编一个不存在的故事,它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叙事逻辑。同样是一大堆事实,如何用符合逻辑、有感染力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这就是讲故事的能力。今天这篇文章向大家介绍两个非常受欢迎的讲故事的模板——一第一个模型来自伟大的皮克斯。皮克斯作为乔布斯加持的动画工作室,出品了无数动画经典,毫无疑问,皮克斯讲故事的能力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是超一流的。皮克斯的编剧Emma
2022年5月16日
其他

互联网会变成传统行业吗?

互联网行业最近风雨飘摇,暴跌、裁员、亏损笼罩着中国互联网公司。这个行业似乎开始失去活力了,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不少读者不免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互联网会变成传统行业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很多人未来在职业生涯的走势和天花板。如果互联网会变成传统行业,那么离这个期限还有多久?如果互联网不会变成传统行业,那么支撑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个问题——1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不同的行业都有过不同的辉煌时期,但终会归于平静,互联网也离不开这样的规律——1.在80年代的建设时期,曾经的土木、机械是非常受欢迎的专业,80年代流行的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2.在固话及2G时代,曾经的电信行业是无数高校学子向往的行业,广东移动等公司对优秀毕业生的吸引力几乎可以和任何顶尖单位相提并论。3.在卫视统治娱乐市场的时代,成为电视人是众多年轻人的梦想,央视更是殿堂级存在,央视主持人是那个年代批量生产的全民偶像。4.在90年代市场经济高歌猛进的时代,外资快消、传统广告是一代高校精英的争抢行业,不少顶尖学生都以加入宝洁、奥美为荣;........如今,这些行业谈不上衰退,但归于平静却是事实,他们很显然没有了彼时的意气风发。从更远一些的视角——19世纪,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业迎来大发展,它就是那个时代的计算机;接下来,电力成为绝对的新兴产业,它如互联网一般席卷众多产业。没错,曾经无比波澜壮阔的产业如今已经稀疏平常,归于平静,不再酷了,变得无比传统。因此,很多人很容易会开始推论——互联网也一定会归于平静,终究会变成下一代人眼中的传统产业。这个结论对吗?2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看一看到底什么是传统行业?传统行业其实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有些行业一直属于传统行业,比如餐饮、医疗、服装等等;有一些曾经是新兴行业,后来变成了传统行业,比如电视、机械、石油、电力、铁路、燃油汽车;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定义,即所谓传统行业——1.行业进入高度成熟期,行业核心逻辑趋向稳定,基本没有变化;2.行业增长通常不超过GDP本身的增长;3.行业大部分从业者获取的是技能回报,没有超额收益;对照这三条标准,我们基本能发现大家公认的机械、石油、电力、铁路、燃油汽车、电视基本都符合这三条标准;然后我们再看一看互联网,我们很容易发现,至少目前的互联网完全不符合以上三条——1.行业远没有到高度成熟期,核心逻辑还在不断变化;2.行业增长只是有放缓,但论增长率必然还是高于GDP增长的;3.行业大部分从业者和其他行业相比,获取的高于其技能收入,存在超额收益。这并不奇怪,因为现在的互联网当然还不属于传统行业。但我们讨论的是未来,即以后互联网会变成符合以上三个特征的传统行业吗?我的结论是——不会。请接着往下看。3互联网其实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目前狭义的互联网通常只“消费互联网”,即和普通消费者直接相关的互联网。事实上,大的互联网其实还包括产业互联网、万物互联等更广阔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另外,必须要指出的是,互联网本身有很多细分的领域和赛道。某一些赛道是一定会衰落、淘汰的,它们的结局不仅仅是变成传统产业,而更可能是消亡。什么意思?我们来看一些例子——1.在互联网早期,门户网站的编辑是互联网职业的香饽饽,新浪网总编辑老沉(陈彤)是一代人的偶像,但很显然,随着门户网站的式微,这个岗位在规模上已经很小了。2.在搜索时代,SEO、SEM是非常吃香的职业,那时候无论是PC大站还是小站,找一个优秀的SEO对于流量而言都极为关键。然而,今天SEO早已式微,变成传统手艺了。3.在前移动时代,SP(电信增值业务)是一个遍地捡钱的服务,甚至拯救了当时濒临破产的网易。但如今几乎已经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4.在诺基亚爆红的时代,塞班的开发一度成为难得的抢手人才。但随着诺基亚快速走下神坛,人们已经忘记塞班是什么了。5.在手游成为主流之前,页游是一个极其赚钱的游戏细分赛道,一度有页游公司年会直接给员工奖励汽车。然而随着手游崛起,页游这一篇已经翻过去了。所以,互联网本身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行业,它的细分赛道进入衰退期是极为正常的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赛道衰退的同时,另一些赛道在崛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就是互联网过去发展的写照。目前,消费互联网的确进入一个瓶颈期,这个瓶颈期基于两个逻辑——第一、互联网该覆盖的人群基本已经覆盖到了。第二、互联网能抢占的时间基本已经抢占完了。为什么过去两年基本上没有新的爆款APP?为什么大厂的增长率在最近两年也在下降?本质都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然而,互联网不仅仅是消费互联网的“时间之战”,还有产业互联网的“效率之战”。即便是消费互联网,还有元宇宙这个星辰大海。尽管元宇宙目前有炒作之嫌,我也写过《如何有理有据地给元宇宙泼一盆冷水?》批评过。但不可否认,从更长远的维度看,元宇宙的方向是没错的,只是现在的技术拐点还没到而已。当VR和AR技术进一步成熟,消费互联网一定会像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一样再次波澜壮阔。目前看我们不用等太久,苹果的眼镜已经在路上了,苹果开始入场的时候,大概率是一个产业走向大规模应用的前兆。还有产业互联网,过去我们看到两个公式——旧产业+蒸汽机=新产业;旧产业+电力=新产业。如今,这个公式变成——旧产业+互联网=新产业。这些正在真实地上演,医疗、教育、零售、餐饮、物流、金融等众多行业已经利用互联网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效率。接下来互联网会在横向上进一步渗透到更多的产业,在纵向上和现有的产业结合的更深刻。这一横一纵才刚刚开始。所以我们也看到了腾讯、阿里等公司已经开始在战略上坚决拥抱产业互联网了。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它们看到了To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到底能不能打?——视频号的铠甲与软肋

作为腾讯在短视频领域唯一的桥头堡产品,视频号最近动作趋于平缓,无论是产品层面还是运营层面。今天,视频号已经诞生超过2年,它未来到底能不能打?它在抖音和快手的夹击下能否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什么是它的铠甲与软肋?这篇文章卫夕和大家来详细聊一聊。先来看一看视频号的软肋——一、视频号没能扭转腾讯用户时长下滑的趋势;在短视频领域的缺位是腾讯作为曾经的C端互联网王者错失的一个重要机会,它直接导致了腾讯在用户时长战场上的份额在下降。十年前,腾讯也面临着一次不大不小的流量危机,彼时它在与新浪在微博战场上厮杀得极其激烈。但是,在“移动互联网船票”——微信崛起之后,微博之战的落败显得不再重要了。然而历史很难重演,这一次腾讯没有当年诞生微信那样碾压级的降维打击产品。这一次,承担用户时长之战是和抖音、快手同维度竞争的产品——视频号。那么,在诞生两年多之后,视频号的表现如何呢?我们来看一个数据——QuestMobile2021大报告中各家时长份额这是2020年12月和2021年12月中国互联网各公司产品的用户时长占比,可以看到——至少在过去一年,腾讯的时间份额依然还在下降。这个下降自有这个统计的2017年就开始了,彼时腾讯还占据了54.3%的时间份额,而2017正是抖音崛起的一年。这是2017年的对比很显然,微信寄予厚望的视频号至少在目前还无法以一己之力扭转腾讯在时间份额层面的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对,在激烈的存量竞争中,字节和快手的份额还在上升。从这个意义上,视频号还需要继续努力。二、产品打通只是打通了功能层面的“形”,更重要的流量逻辑背后的“神”。视频号作为微信“原子级的内容组件”,在过去两年迭代功能超过40+的小步快跑下,目前已经和微信几乎所有的子功能进行了打通——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企业微信、微信支付等等。没错,这一系列动作我们其实可以从出发点层面分成两类——第一类为“流量层面的打通”,这包括公众号支持发送视频号内容、公众号视频号互相转跳、视频号支持挂公众号链接等等;第二类为“商业层面的打通”,包括支持添加企业微信好友、支持转跳至小程序、支持小商店等。我们逐一来分析——首先流量层面的打通。在我看来,打通公众号是视频号给予厚望的一个动作。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众号是微信这个强关系产品里唯一的一对多的弱关系产品。它天然和视频号一对多的产品定位相匹配的,而公众号本身已经构建了一个非常强大的内容生态,这个生态是视频号可以嫁接和激活的。从结果上看,这个打通效果如何呢?至少目前看效果是差强人意的,我这样说基于两点——第一、截止到今天,尽管有不少公众号通过和视频号的打通获得了不错的流量,但很显然并没有很多出圈的大案例。注意,我说大案例是像当年公众号咪蒙、罗辑思维、十点读书、凯叔讲故事等大众耳熟能详的独特模式。那时候,公众号创业是的确是一波无比真实的热潮,今天的视频号很显然没能达到当年的高度。第二、打通后并没有看到抖音、快手、B站的原生博主有计划批量地向视频号靠拢的迹象。很多博主会全平台分发,但在视频号上并没有获得超出预期的数据和回报,因此大部分其他平台的头部博主其实还处于观望状态。他们暂时将视频当成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存在,会更新,但不会投入精力去深耕。因为从结果上看,他们还没有看到视频号引以为傲的社交分发在内容消费效率上的优势。视频号打通公众号目前难说成功,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短视频和图文在生产形态和消费形态上还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公众号做的好的通常有路径依赖,在团队和基因层面不具备做短视频的核心能力,和其他短视频平台原生团队在竞争力层面差距明显。视频号期望通过打通来激活公众号巨大流量的“丰满理想”在遇到了流量逻辑的“骨感现实”。没错,视频号至今没能证明其孵化原生意见领袖的能力。从2022微信公开课展示的视频号案例中,很多都是很难有普适意义的案例。比如“央视新闻”、“美丽浙江”这类的官媒号,或者就是“神舟12号发射”、“孟晚舟归国”等这类极其特殊性直播事件,原生博主和原生模式难觅踪影。有人说视频号本身就是更普惠更长尾的生态,因此你看不到头部,看不到案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快手也是普惠型平台,照样产生了极为丰富多元的案例,公众号也属于去中心化的普惠平台,同样挡不住众多取得过梦幻成功的标杆案例。再来看商业层面的打通,比如支持小商店、支持小程序等。它并非仅仅是功能层面上线支持就结束了,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必须回答这两个问题——“用户在微信里买东西的核心理由和动力是什么?”“它和在淘宝直播、抖音、快手里买东西相比,有什么优势和独特的地方?”。这才是视频号商业化的关键和核心。从2022年微信公开课的电商数据看,视频号团队只公布了“2021年视频号直播带货
2022年3月17日
其他

如何像做投资一样挑选工作的公司?

工作是人生的重要意义之一。同样,选择什么样的公司工作也是人生最重要的选择之一,而人和人之间的巨大差距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几个关键的工作选择所造就的。因此,选择工作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其实每个人在选择一份工作的时候,就是对这家公司的投资,只不过投入的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资是讲究回报的,选择不同公司导致的回报差异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每一个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都应该像投资人一样思考。这篇文章就分别从行业、公司、岗位三个角度聊一聊如何像投资人一样挑选自己工作的公司?一、投资人里一个重要的流派就是投赛道,而个人找工作而言首先面临的选择就是决定进入哪个行业。我认为行业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能达到的上限。选择一个日薄西山的行业,即便有最出色的能力、最优秀的业绩,你也会跑输大盘。这不是你的错,是行业的错。人的一生,至少应该享受一次行业带来的“共振”红利。所谓“个人奋斗很重要,也要考虑到历史进程”。而选择一个即将起飞的赛道,就是最大的历史进程。那么,选择行业应该判断哪些因素呢?答案是行业的成长率。二、如何看行业的成长率?首先要判断行业现在处在什么阶段。关于行业阶段的判断,可以参考华菁证券分析师白洋提出的一个框架。他将“技术成熟度曲线”和“创新扩散曲线”这两个分析框架连在一起,组成了一条M型曲线。一个新的行业,通常会经历萌芽、爆炒、泡沫破裂、再次发展、衰退这几个阶段。而我们要做的第一个简单决策就是——除非别无选择,不要去那些处在衰退期的行业,比如纸媒;有人说,我可以去那里学习点技能,学两年再跳出来。请放弃这种想法,因为即便学技能,其他地方能学到的也比衰落的行业要快。第二个决策难度就要大一些,如果一个行业在发展期,我们需要进一步确认这个行业是处于泡沫孕育期还是真正的发展期。我身边不少反面的例子,比如在2016年毅然决定投入到VR行业,结果大部分最后都被迫转型。如何判断是否在泡沫期,我有一个简单的判断规则就是——一个新概念,如果出租车司机都忽然开始对其高谈阔论,那么它大概率就是处在泡沫期。一个理想的选择是在行业泡沫出清,行业正在起飞的阶段加入。但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本身对行业的发展做足够扎实的功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些宏观层面的思维。比如一个判断行业未来趋势的参考指标是该行业发展在发达经济体中的比重,比如消费、保险、健康、等这些大赛道,从渗透率的角度我们会发现中国其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再比如年龄结构其实也是我们判断趋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年龄结构发生变化时,哪些产业会收益,哪些产业会受损都值得具体仔细分析。注意,在行业选择过程中,行业目前的规模其实是没那么重要的指标,关键是成长性。比如航空业规模大,但它的增长率其实不高,而新能源汽车开始时份额很小,但一旦开始起飞,复合增长率势头就很猛。阿里的首席战略观曾鸣教授提出过一个点、线、面、体的框架。这个框架告诉我们关注的不应该是一个单点、而是要看到点后面的线、面、体。如果说个体是“点”,岗位是“线”,公司是“面”,那么行业就是“体”。如果我们附着的“体”在上升,“点”的上升就是顺理成章的。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其实都只关注单个的“点”。因此,请打开格局,每个人都应该找的自己的那一部“电梯”。三、当选择完行业的时候我们就开始选择公司了。选择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永远是一个两难的话题,这个其实看每个人的禀赋和价值体系。凡选择必有代价,选择大公司意味着相对稳定的发展路径,但可能性会少一些,选择创业公司可能性会大一些,但风险也同样大。在我看来,年轻的时候最好都去体验一番。“先选择大公司积累经验再选择靠谱的成长型公司”是一个可行的路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无论他多么爱学习、能力多么强,他对行业的理解通常都很难特别深入。因此这时候在选择创业公司的时候,判断力会很差,加入的公司能否走的长远完全依靠运气。这时候走弯路的概率会大一些,像水滴创始人沈鹏毕业时就义无反顾加入王兴带领的几个人的美团,这样的例子是非常罕见的。所以,除非你是天生的创业家,在最开始择业的时候,选择加入大公司通常不会是一个很差的选择。当你在大公司积累了一定经验、培养了一定能力,你的选择这时候就很多了。这时候如果决定加入创业公司博取更高的回报,你可能需要做足够多的准备工作,对行业的判断是最基础的,这需要基于自己的经验。此外,你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察目标公司——1.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否合理,创始人持股过于集中和过于分散都不是合理的结构,你通常可以通过天眼查、企查查等平台查到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和融资情况。2.公司投资人或投资机构的背景,尽管优秀的投资人也有可能投不够优秀的公司,但如果本身就是一个口碑和业绩不够好投资机构,它投出来优秀公司的可能性就会更低。3.公司创始人的特质,创始人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其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风投女王徐新对创业公司创始人特质做过一个总结,供大家参考——第一,要有杀手的直觉,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东西;第二,学习速度要非常快;第三,要有使命愿景价值观;第四,要内心很强大,永不放弃,要够狠。4.如果公司有联合创始人,那么创始人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关键。在创业孵化器Y
2022年1月16日
其他

微信有一种罕见的细水长流的能力

微信有一种罕见细水长流的能力。这种能力最直观的外在表现是它经常让从业者高估微信的短期统治力,而低估微信的长期统治力。在我看来,微信的这种细水长流的能力值得中国互联网每一个认真做业务的人学习。这篇文章我会以小程序和视频号这两个微信最重要的两个子产品来聊一聊微信的这种细水长流的能力。先说小程序。首先我们来看小程序是什么时候诞生的?答案是已经离我们五年之久的遥远的2017年1月9日。小程序诞生当初其实就有一个非常强烈反差——发布日期1月9日是乔布斯10年前发布iPhone的日子,从这个日子就可以看出微信团队对于小程序的勃勃雄心。然而与巨大的期望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它发布时的刻意低调:没有发布会、没有新闻稿、没有大佬站台,小程序就这样悄然上线了。尽管小程序官方发布刻意低调,然而业界的当时的反响却是极其巨大的,我至今依稀还记得当初热闹的场面。公众和行业对小程序的期望之高、讨论之密集、反响之热烈超出了我印象中的任何非硬件产品,这就是微信在中国互联网圈的地位的明证。彼时业界对小程序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从投资人到创业者,从科技媒体到普通用户,一致认为小程序绝对是星辰大海,微信操作系统呼之欲出,甚至出现了“革掉APP的命”这样的论调。不久之后,支付宝和百度抖音先后宣布跟进,小程序给整个行业注入了最狂野的想象力。然而在发布之后的前一两年小程序的表现,却远没有达到业界对其的巨大期望。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小程序当初并没有很多非常成功的标杆,很多案例都是一时热闹,但迅速冷却。比如“X天X百万用户”但留存却很差的过客式Case,无数投资小程序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当时在某种程度上对小程序表达了失望,这种失望主要基于两点——第一,小程序的规则和限制太多太严格;第二,小程序在产品、接口能力上开放动作太慢;是滴,甚至当时出现了很多唱衰微信小程序的文章,称小程序“雷声大、雨点小”,“对开发者不友好”、“离变现太远”、“反互联网精神”等等。没错,小程序的确经历过一阵退烧的阶段。在这段时间,不少大举押宝小程序的投资者、投机者、创业者、羊毛党都经历了一次出清的过程,小程序市场远没有发布之初的热闹。而据我近距离的观察,内容行业不少投入到小程序领域的新媒体、自媒体不少也纷纷转型,那时他们真切的直观感受就是——小程序可能真的被高估了!没错,那段时间里,小程序已经从高高捧起平淡地走下了神坛。经历了业界从热情到逐渐归于平静,那么这时候张小龙的微信团队做了哪些?又没做哪些呢?从公开的资料看,微信做的是一直在不断按步骤完善和推出了小程序的更多的接口、能力、组件。比如服务商体系,比如广告组件的上线,比如支付能力和电商能力的升级,云开发能力等。这些其实都属于小程序生态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动作有计划、有节奏、有步骤,不紧不慢。那么,微信没有做什么呢?微信没有迎合小程序开发者们任何“扩张性“的需求,比如开放朋友圈、分发平台、推荐体系、排行、分类、批量Push能力等等,表现的并不着急。“对供应商极其苛刻,就是对用户最大的友善。”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这句名言对小程序也同样适用。那么,经过不紧不慢的5年细水长流,小程序今天表现如何呢?很显然,极其成功,从数据上看,小程序今天的日活已经4.5亿,开发者高达300万。它毫无疑问表现出了持久的韧性和强劲的生命力。而更重要的是,小程序已经在潜移默化地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渗透到了线上线下最细微的角落。有一句话说的好——“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而言,什么时候它不酷了,那么它大概率就成了!”没错,小程序今天已经不酷了,而它也不需要酷了。张小龙曾经在微信公开课讲到小程序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最开始讨论小程序的时候,不是想它会以哪种方式成功,而是想小程序可能会因为哪种方式而死掉。”回顾小程序的五年,微信成功地避开了可能让其死掉的坑,而这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你无法理解这种成就,你对比一下百度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抖音小程序就能理解了。如果说以上三家哪天宣布会停止运营自己的小程序业务,相信业内很多人并不会感到意外。但停止小程序业务这件事在微信的生命周期内基本上没有可能发生,这就是区别。甚至我们可以用业界常用的Gartner曲线来形容小程序的走向,一开始引发无限的想象,热情和投入达到高点,然后在未达到预期后出清,接着再实现稳步的增长。而微信团队在做小程序这件事上的态度和节奏曲线,我相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条直线——他们既没有高预期的狂热、也没有平淡时的丧气,而是一直以自己的节奏稳步而谨慎地推动这款产品往前走。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很深的功力。当然,小程序的发展其实也并非没有遗憾,在我看来,小游戏或许就是其中一个。发布当初,张小龙非常希望小游戏能够激发出这种真正有创意的游戏开发者制作者做出简洁、优雅有创意的小游戏,就像纪念碑谷和跳一跳一样。然而,从结果上看,这个目标我相信离张小龙最初的预期是存在落差的,但这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小程序走过的道路是微信这种细水长流能力的其中的一个缩影,而另一个是视频号;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视频号。视频号所经历的路径其实和小程序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和小程序纯粹的原创横空出世相比,视频号则是在抖音、快手已经占据短视频心智的背景下后发推出的,因此,发布当时业界就有不少看衰和质疑的声音。很多人会认为,微信既然决定入局短视频赛道,那一定是兵强马壮,高举高打,投入资源毫不犹豫,有极为充分的顶层设计的。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据张小龙在2021年公开课透露,最初视频号只有一二十人的团队在做,其中一句原话是——“我们确实也没有问公司要什么资源,甚至没有开一个会立个项说我们这是重大项目。”注意,这并不代表微信没有做好短视频的意愿和决心,恰恰相反,张小龙接着说——“这是微信团队自己的一种风格,做一个新东西最好是一个小团队悄悄做,而不是大张旗鼓变成一个大项目,我们给自己目标,我们要做一定要做成它,所以这种压力是来自内在的,而不是任务式。”什么叫“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很多人认为,微信如此大的体量,一旦开始做短视频,其数据红红火火肯定是顺理成章的,然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据张小龙透露,一直到视频号发布半年之后2020年6月份前,视频号的通过推荐算法推动视频号的消费效率其实都不高。原因是冷启动初期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内容可以推荐,一度进入到一个死循环。直到6月份发布了一个基于朋友点赞的分发策略之后整体的数据才到达一个可观的量级,才过了所谓的“生死线”。在2020年视频号发布的前半年,无数大举投入视频号想获取早期红利的自媒体人和MCN当时其实都没有占到太多便宜。不仅数据并好看,商业化和变现更是边都没摸到,因为这段时间视频号整个内部运转逻辑还没有真正实现正循环。在此期间出现了不少看衰视频号的声音,他们用所谓的“事实”证明了视频号无利可图,而他们忽视了微信团队这种细水长流打持久战的能力。是滴,即便是“视频号”这样的产品“产品富二代”也需要极其谨慎地摸着石头过河,小心翼翼地探索自己的独特的成长路径,一旦证明了自己,后续的资源才会跟上。所以后来我们才看到了后来视频号一系列小步快跑的动作——全面打通直播、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已全面打通小商店、小程序、公众号、搜一搜、看一看、企业微信等,之前完备的微信基础设施目前都逐渐开始自洽地和视频号发生化学反应了。在此过程中,微信团队甚至在迭代自己的基因,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视频号运营的重视,而众所周知,微信是一个出了名的“重产品轻运营”的团队。去年张小龙在公开课中还分享过视频号请明星受挫之后采取“明星不来就不来吧”的策略。然而今年我们就看到了Westlife的线上演唱会,150万的同时在线人数证明了明星和运营的价值。很显然,至少在短视频这个赛道,微信改变了认知,开始相信运营的力量,于是我们看到了过去一年多,“视频号运营岗”一直就是是微信事业部招聘最多的岗位之一。腾讯社招网站上的视频号运营岗位没错,今天已经没有人质疑视频号的能量了,它毫无疑问已经成为腾讯集团在短视频领域对抗抖音、快手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桥头堡。而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对视频号崛起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朋友圈、微信群里分享从抖音保存下来的短视频越来越少了,分享视频号的越来越多了。简单总结一下——微信庞大的体量天然决定了它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会被过渡解读。而当我们试图理解微信的产品节奏和趋势时,微信团队这种罕见的细水长流的能力是不应该被忽视的一个视角。细水长流,终成大江大河。真正做成一件事,雄心和耐心同样重要。——End——作者简介:卫夕,公众号“卫夕指北”出品人,科技专栏作者,专写长文,专注剖析互联网及社会科学的底层逻辑;不关注这个账号,你都不知道你会错过神马!
2022年1月12日
其他

如何有理有据地给元宇宙泼一盆冷水?

从来没有一个词像“元宇宙”一样如此虚无缥缈、如此镜花水月却受到如此热烈的追捧。元宇宙和之前的科技概念不同,以前,在科技圈的一个概念至少是明确而又具体的,比如——“区块链”、“5G”、“3D打印”......然而,元宇宙不是,它虚幻缥缈而错综复杂,一如“浑元形意拳”。元宇宙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在不同版本中,我看到了元宇宙至少要集成以下技术——“VR、AR、区块链、5G、云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NFT、边缘计算......甚至还有脑机接口”。是滴,今天的元宇宙早已不是一个科技词汇,而是一个科幻词汇。在Facebook宣布将公司名字修改成“Meta”后,这种对元宇宙的吹捧和炒作达到了顶峰,这种盛况比几年前吹捧“区块链”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必须给它泼一盆冷水。在我看来,元宇宙是一个被吹出来的漂亮泡泡。我不仅这样说,我还要证明它只是一个被吹出来的漂亮泡泡——一、为什么元宇宙如此火?毫无疑问其中一个原因是离不开Facebook的推波助澜。这两年Facebook的确是内忧外患,面临着隐私、监管等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局面,扎克伯克需要通过一个新的故事来激发公司低落的士气,毕竟卖广告已经很不酷了。我们当然不能把小扎的蓝图完全归结于营销噱头,但他描述的丰满未来在现实面前却极其骨感。非常讽刺的是——就在小扎在Connect大会描述元宇宙美好蓝图演讲的同一天,Oculus
2021年11月16日
其他

品效协同是一个伪命题吗?

品效协同是新瓶装旧酒吗?要真正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看到底什么叫品效协同。和品效合一不同,品效协同并不追求一次营销同时达到品牌传播和效果转化的双重效果,而是在不同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场景以合理的方式,将品牌和效果广告投放进行有机组合,以达到综合效果最大化。明白了品效协同和品效合一的区别,我们再来回答上边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品效协同当然不是新瓶装旧酒,恰恰相反,它是在新营销形势下企业长期经营的一个重要选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接着往下看——一、红利消失背景下的营销新选择我们先从营销环境的底层变化说起,如果问一个问题——今天的营销环境和过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宏观层面,野蛮增长时代结束了;微观层面,消费者决策链条变短了;先看宏观层面,曾经高歌猛进的增长在今天趋于平缓,传统野蛮生长的奇迹越来越少,流量红利和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于是企业的营销成本在增加,每笔营销预算带来的边际效果在减少,增长的焦虑困扰着每一个营销人。再看微观层面,今天,消费者的媒介触点在高度碎片化、多元化。Tomi
2021年9月29日
其他

伯牙与子期——谷歌有史以来唯一的两位11级工程师的传奇故事

卫夕导读——今天推荐一篇来自《纽约客》的长文,写的是谷歌两位传奇工程师Jeff和Sanjay的故事,他们俩是谷歌最高职级——11级的有史以来唯二的两位工程师。在谷歌,11级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直观了解一下——1级,通常是最初级的IT技术支持人员,2级是精英大学应届生,3级一般拥有硕士学位,而10级的“谷歌院士”就是一种终身荣誉,通常是各自领域的世界级的专家。而Jeff和Sanjay是11级。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技术高管,而是今天依然带领精悍的小团队、亲自写代码为谷歌解决各领域最具挑战的技术项目。他们有着怎样的独特品质?他们之间如何在合作建立友谊?为什么他们依然坚持在一线写代码?技术精英如何适应大规模技术团队?他们对内卷中的中国互联网从业者有着怎样的启示?请看来自《纽约客》的全文,作者:James
2021年9月28日
其他

为什么阿里和腾讯对互联互通的态度并不相同?

自从外媒在7月份爆出阿里和腾讯可能互联互通之后,业界都在关注两家公司官方的态度。随着两家公司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的召开,外界清楚地听到了两家公司对互联互通的态度。阿里CEO张勇的表述非常直接——“互联网顾名思义就应该互联”、”相信互联互通具备积极意义”,“我们愿意和其他互联网平台一起共同面向未来,相向而行。”......而腾讯总裁刘炽平的发言则相对谨慎——“平台之间的互动会产生很复杂的问题。”、“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头等大事”、“我们希望能以非常谨慎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很显然和阿里的热情相比,腾讯显得相对矜持和冷淡。坦率地讲,如果阿里和腾讯真的能实现互联互通,那将是中国互联网界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标志着中国互联网默认的、坚不可摧的围墙花园出现了一个罕见的窄门,而在此之前的中国互联网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然而,为什么两大巨头对互联互通这件事的态度会产生这种微妙的差异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假如互联互通,双方会如何互通?本文的分析逻辑是基于目前业界相对可信的传言——即假如双方互联互通,腾讯会向阿里开放淘宝在微信的里的传播链、开放淘宝特价版的小程序,阿里则在其的电商体系的交易闭环中支持微信支付。我认为这个传言是有可信度的,对双方而言大体上也是对等的。一、开放微信传播链对阿里而言意味着什么?我看有科技媒体评论道——“互联互通意味着阿里可以获得其梦寐以求的微信传播链,这对缺乏社交关系的阿里而言至关重要。”是滴,今天的阿里对微信传播链接是有强烈诉求的,从各种五花八门的淘口令就可以看到其对于社交传播有多么渴求。然而,很多人其实不知道的是——当初并不是微信封杀了淘宝,居然是淘宝先封杀了微信。没错,我们把时间退回到7年前的2013年的11月22号。彼时微信刚诞生2年多,但已然有王者之气,普通用户和淘宝客在微信里分享着各种淘宝链接。然而那一天晚上,所有人发现任何从微信点击进入的淘宝链接都无法正常跳转了,而是统一转到了一个下载淘宝App的固定页面,淘宝正式封杀微信。封杀总要有理由,淘宝公关部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出于安全的原因——“大量用户反映,通过微信朋友圈或者营销号发来的链接点击进入了伪造淘宝店,掉入钱物两空的陷阱,有的用户还误入钓鱼链接,支付账号和密码被套取,银行卡里的资金被盗空,威胁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和安全。”对此,我只能评论一句——呵呵。那么,彼时的淘宝封杀微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一段更久远的历史说起——淘宝封杀百度。2008年9月9日,淘宝宣布禁止了百度的爬虫,正式封杀百度,这在当年的互联网界也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么当时的淘宝为什么要主动切断搜索这个重要流量来源呢?答案是——掌控流量的主权。那时候淘宝还是一个纯粹的C2C商城,主营B2C的淘宝商城(即后来的天猫)要到两年后的2010年才成立。因此那时候它的商业模式为纯粹的竞价广告模式,本质上做的是卖流量的生意——即通过广告控制着不同商品的曝光排序。所以它在商业模式上和百度是硬碰硬的竞争关系。彼时的百度蒸蒸日上,如日中天,阿里担心的是:一旦网民养成了“购物先上百度进行搜索”的习惯后,百度就掌握了购物的入口,与此同时商家就会到百度去投放竞价广告,而淘宝因此会沦为一个成交中心。这很显然会攫取本该属于自己的利润,这是淘宝最不愿意看到的,于是祭起了封杀的大旗。所以,当年淘宝对百度的封杀之举本质上是流量定价权之争。没错,当时的淘宝的确有这样的底气——据第三方数据,2008年的淘宝占领了中国C2C市场的70%以上的份额,“购物上淘宝”在当时已经在网民中形成了强大的心智。淘宝需要在百度的流量份额和心智份额比较小的情况下将其扼杀在摇篮状态,自己独享购物竞价广告的全部利润。今天我们回头看,这个策略应该说是成功的,这个结论基于两点——第一,百度的确失去了电商广告的蛋糕。(今天百度的前几大广告主的行业并没有电商,这和零售业是Google重要收入来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淘宝的确在心智上和流量上牢牢掌握了购物入口,即封杀百度并没有损失太多的流量,该来购物的人依然会来。回顾完这段历史,我们再看淘宝为什么要封杀微信就容易理解多了——首先,2013年这个时间点,移动互联网还在萌芽状态,移动端的交易额还只占淘宝整体交易额的15%,占比较小。即淘宝首先确认了切断微信这个流量来源不会对自身的业务大盘造成太大的影响;其次,最重要的原因,是淘宝认为来自微信的流量是不可控的,当商家通过微信导流一旦形成依赖,就会积累强关系。即淘宝的商业关系在微信上会变成商家与消费者的社交关系,这时候淘宝就失去了对流量和商业关系的控制。这对于雄心勃勃要打造电商操作系统的阿里而言是不可以接受的。巨头需要的不仅仅是流量,而是可以控制的流量。再次,阿里在决定封杀微信之前,其实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一方面在内测自己的种草平台“微淘”,另一方面斥巨资入股新浪微博,开辟新的流量来源。因此,彼时的淘宝信心满满,如法炮制,封杀微信。然而,和封杀百度不同,这一次,相同的剧本并没有如期上演,阿里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得逞,因为——微信不是第二个百度。为什么这么说呢?淘宝封杀要成功的前提是——对手没有反击的能力。对百度而言,面对淘宝的封杀,它当年尽管也立马推出自己的电商平台——有啊,但完全不能打以至于没过多久就灰溜溜主动关停了,没有在中国电商界溅起半点水花。所以,当时的封杀确实激起了百度的反抗,然而反抗并没有成功。腾讯就不一样了,3Q大战后的腾讯开窍了——在拍拍、易迅的电商尝试失败后彻底放弃了自己做电商的想法,干脆广泛扶持体系内的公司参与,力挺京东、美团。同时迅速投资了微盟、有赞等微信体系电商服务商,后续火速大手笔入股在微信体系里野蛮生长的拼多多,可谓四面开花。没错,任何一个制衡策略都有其反面效果,搬起一个石头,砸到的可能是敌人,也可能是自己。封杀固然会对竞争对手造成打击,但同时也给了对手反制的动力,这个动力如果足够强,同样可以反噬自己。(比如现在美国对中国进行高端芯片禁运封杀,没错,现在中国的产业界的境遇的确非常艰难,但这也直接激发了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和国家在资金政策层面的支持,一旦在阵痛之后获得突破,最终受伤的必然是始作俑者——美国,扯远了,打住!)总之,今天的腾讯不是当年的百度,它早已通过广泛的入股形成了覆盖极其全面的电商体系——品质电商有京东,下沉市场有拼多多,长尾市场有微盟、有赞,还有基于内容社区的快手电商。几乎在每一个细分赛道上都有布局,已在某种意义上对阿里形成了包围之态。不知不觉,六大门派马上就要抵达光明顶了。与此同时,随着电商版图的变迁,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心智早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一提起购物,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默认首选可能早已不再是淘宝、天猫了。今天的阿里在电商领域依然是第一,然而早已不再是唯一。所以,即便淘宝不首先封杀微信,微信也会封杀淘宝。2015年9月的某个时间点,在淘宝屏蔽微信两年之后,微信的淘宝访问页面发生了措辞上的修改,其中的微妙变化大家可以用心感受一下。2015年9月之前屏蔽页面的措辞2015年9月之后屏蔽页面的措辞许多年后的今天,当年做出屏蔽微信决定的阿里一定不会想到,今天的自己要以另一个巨大代价来换取一个曾经主动屏蔽的流量入口。没错,今天的阿里有着巨大的流量焦虑。当年马云那句——“我们拿着望远镜都看不到的竞争对手”就在腾讯这棵大树下逐渐成长起来。阿里眼看着拼多多在腾讯的社交体系内通过“帮我砍一刀”这种最原始的方式疯狂扩张,然而缺乏关系链的自己却无能为力。支付宝为什么一度强推社交?为什么一定要让大家互相之间抢五福?为什么大力推看起来很幼稚的、互相抢能量的蚂蚁森林?背后的本质原因就是要在自己的用户体系内构建关系链,从而突破腾讯全方位的社交封锁。然而从结果的角度,并阿里的这一系列努力并没有成功,腾讯依然牢牢掌握着中国网民的强社交关系。为什么要收购优酷土豆、UC搞大文娱?为什么要入股新浪微博?为什么要150亿买下分众的股份?为什么要搞最传统的双十一电视台晚会?......这一切都源于阿里的流量焦虑,帝国的流量池不够用了,这一点从阿里财报中不断飙升的获客成本可以得到验证。阿里今天面临的局面是——中国两大流量黑洞:微信和字节跳动,都在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电商体系,另起炉灶,而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不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而更为重要的是,电商购物的路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是——“我有需求,所以我要下单”;今天变成——“朋友、达人推荐、所以我要下单”、“浏览发现有趣好玩,所以我要下单”。前者的购物起点是淘宝天猫的搜索框,后者的起点可以是任何APP的任何页面。阿里铠甲是前者,阿里的软肋则是后者。残酷的是,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后者变得越来越重要。至此,我们就可以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和微信握手言和对阿里的重要意义了,微信流量开关就如同一个流量大坝的阀门,给流量焦虑中的阿里带来了新的可能。毫无疑问,阿里是很擅长电商的流量运营的,当撕开了微信这个口子,阿里必然会倾其产品力和运营力将这个巨大的流量池挖掘到极致。假如做一个保守的估计,只要阿里能在微信内获得相当于拼多多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增量,对于阿里而言也是一个极其巨大的胜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7月爆出消息后,阿里股价盘前大涨,用钱投票的资本是最现实的。现在,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阿里对互联互通有如此高的热情了。然而,这个阀门会不会打开、具体如何打开、打开的程度是多少、打开的时间会持续多久.......在双方的开放方案正式落地之前,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二、阿里电商支持微信支付对于腾讯而言意味着什么?要让腾讯开放传播链,阿里必须付出足够的诚意,假如真如传言所称,阿里电商支持微信支付,那么对于腾讯而言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礼。既然是一份大礼,那么为什么腾讯的态度会相对冷淡而不够积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理解腾讯的支付业务在腾讯帝国的版图中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先梳理一下腾讯支付业务的基本概况:在腾讯的财报中,支付业务其实并没有单独列出来,而是总体归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2019年开始披露),其中“金融科技”即和支付相关的业务,而“企业服务”则主要是指云服务。那这部分的收入占比和趋势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张腾讯收入结构变化图——数据来源:公司财报,制图:德邦证券研究所,在2019年单独披露之前,图中的数据用“其他收入”代替。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很明显在过去几年的有着非常高的增速,从2015年的5%已经上升到了2020年的29%。即这一块业务增速非常猛,占比也接近整个腾讯的三分之一。好,接下来的问题是——没错,“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是很重要,但你怎么知道这里边”金融科技”(即支付业务)到底占比多少呢?没准大头是云服务贡献的呢?别急,尽管腾讯并未在财报中直接披露二者的占比,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间接披露的数据进行合理推测,腾讯在财报里有时会不定期披露云服务的收入数据。比如,2019年Q4腾讯就披露2019年全年其云服务收入达到了190亿元,那么2019年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总收入是多少呢?答案是1014亿,二者之差的824亿则为“金融科技”的收入。所以,很显然,腾讯的云服务在占比上还非常小,“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主要还是靠来自支付的“金融科技”,这部分占比高达81.3%。所以,结论是——以支付为核心的金融业务在腾讯的整个版图中体量大、增速高,非常重要。好,明确了金融业务在腾讯版图中的地位,我们来看一看金融业务的构成是怎样的,腾讯金融科技业务从大的模块上分为支付业务和金融业务。其中支付业务又可以分为社交支付、商业支付业务两个部分:社交支付包括红包和转账,这部分是不赚钱的,而赚钱的商业支付是指向商家收取支付手续费,它可以细分为线下支付、线上支付两部分。而金融科技业务主要包含贷款业务、理财业务和保险业务等。其中贷款业务有消费贷产品——分付(未全量开放)、现金贷产品——微粒贷、和面向小微企业的贷款——微业贷;OK,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腾讯支付业务的组成部分了,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业务中,哪一个最赚钱?答案是——商业支付,即通过线下和线上向商家所收的手续费。据德邦证券的研报《深度解析腾讯金融科技》测算,来自的商业支付的收入约占腾讯金融及企业模块总收入的69%,而贷款、理财等其他衍生业务占比则仅为11%。(数据来源,德邦证券《深度解析腾讯金融科技》,注:此处仅为测算,并非准确数据,我认为这个测算有较大的可信度)我们再来比较一下支付宝的收入构成:根据蚂蚁集团的招股书,2020年支付宝的商业支付收入占比为35.9%,而贷款、理财、保险等其他衍生业务则占比63.4%;所以在收入上,腾讯主要靠本职的支付收入,而支付宝主要靠衍生收入。为什么同为支付工具,二者的收入结构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有人说,那是因为微信很克制,它不会刻意强推和社交没有直接关系的贷款、理财业务。这个答案对吗?应该说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腾讯由于线上交易数据量和阿里相比较小,因此它的征信能力是弱于支付宝的,征信能力代表着贷款等衍生业务的风控能力。阿里通过大量线上交易数据能对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做相对全面的刻画,而腾讯尽管交易数据在增长,但在客观上离阿里还是有很大距离的。风控能力代表着控制坏账的能力,在风控能力没有全面提升的情况下,腾讯是不敢大规模推贷款、理财等衍生业务的。只要步子稍微迈大一点,坏账肯定就上来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阿里的优势了,手握核心交易多维度的数据,这些数据的价值挖掘构成了极高的护城河。圈内很多从业者吐槽阿里全资收购的策略,认为和腾讯“入股不控股”的策略相比,阿里显得不够高明。但其实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阿里想的很清楚:它全资收购的战略出发点是要拿到全方位的数据,它本身占据的用户时长就短,如果数据维度还很小,这对它发挥自己的协同效应是极为不利的。马老板当然不傻,对数据的协同马老板的认知是很深刻的,推动国内大数据概念广泛流行的著作《大数据》作者涂子沛就任职过阿里。相比之下,腾讯在这一块的确就要逊色一些:尽管在京东、拼多多、美团等消费交易中,由于使用微信支付腾讯能拿到支付数据,但支付数据本身的维度是很单一的。同样一笔200块的支付,买一箱速食方便面还是买一张古典音乐会的门票,背后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而关于消费和商品更细颗粒度的数据,商户对支付机构在数据上是隔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腾讯的征信能力。小结一下:微信支付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向商户收费的商业支付,而它的贷款等衍生服务的收入由于征信和风控能力相对薄弱暂时贡献相对较小。以上我们简单比较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收入构成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把视野拉远一些,来看一看整个支付市场的整体格局是怎样的。根据艾瑞和易观的数据,微信支付从2013年推出在14、15、16年强势崛起,到2018年左右双方份额趋于稳定。我查到的距现在最近的数据是2020Q2:按支付的GMV口径的数据,艾瑞的结果是支付宝55.6%、微信支付38.8%,而易观的数据是支付宝55.39%、微信支付38.47%,妥妥的双寡头局面。而更细一些的维度——微信支付在支付笔数上领先支付宝,支付宝则在平均单笔支付金额上超过微信支付;同时在支付类型上,微信支付领先线下,而支付宝领先线上;OK,接下来的问题是——这样的市场格局是如何形成的?这就要从在线支付的基本逻辑开始讲起了,请大家记住支付行业的一条朴素结论——支付场景决定支付市场份额;腾讯的支付业务财付通其实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但为什么在微信支付之推出之前几乎毫无建树呢?答案是——缺乏支付场景。仅仅靠充Q币买各种钻的简单场景根本支撑不起一个强势的支付工具(腾讯当年通过拍拍推电商支付场景失败了)而彼时的支付宝依靠着淘宝对中国电商的市场的统治地位一度市场份额超过80%;那么,微信支付诞生后支付场景是如何造起来的呢?场景并非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一场场强悍的局部战役打下来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几场大战即便在今天回看都绝对称得上是商战中的经典——首先,推出微信红包,这被马云形容为“偷袭珍珠港”式的产品创新在一个春节假期就四两拨千斤,让3000万人轻松绑定了银行卡。其次,投资滴滴推动打车大战,打车场景频次高、覆盖广,腾讯扶持的滴滴和阿里扶持的快的总共烧了“接近一场海湾战争“的钱。再次,腾讯扶持了美团和拼多多两个超级代理人来推广其线上支付,同时独家接入麦当劳、星巴克,入股永辉超市、万达商业来推动其线下支付。最后,开启”绿洲计划“,降低线下商户费率,通过代理商强势地推,巩固线下支付地位。回顾这些关键举措,会发现“造场景”其实是微信支付一直在做的事,这些动作也直接决定了微信支付的市场地位。微信支付团队在2019年年会上获得了腾讯内部最高的“创始人奖”,而此前获得这个奖的团队包括“微信团队”和“王者荣耀”团队。好,理清楚了支付业务在腾讯的地位、支付市场的格局以及决定支付市场的核心逻辑,我们就能观察这次可能的“阿里电商支持微信支付”的具体影响了。我总结了以下三点——1.是肥肉还是烫手山芋未曾可知。很显然会增加微信支付在GMV口径上的市场份额,腾讯的商业支付收入很显然也会提升,但这对腾讯而言真的是一件好事吗?不一定。微信支付只需要在互联互通后切走支付宝8%的市场份额,那么在GMV口径上的份额就会超越支付宝,同时本身微信支付在支付笔数上已经超过支付宝了。这样它就会名副其实地成为支付市场的龙头老大。考虑到支付宝在宣布上市之后面临的巨大监管风险,这一监管压力同样也会降临到腾讯头上,这是腾讯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阿里送来的这份大礼是福是祸尚未可知;2.时间站在腾讯这一边。微信支付的优势在线下,弱势在线上,即便不进行互联互通,由于腾讯生态内电商业务的稳步增长,微信支付在线上的支付份额本身也会继续增长。这也是腾讯不着急互联互通的原因之一,即腾讯认为时间站在自己这一边。根据网经社数据,阿里系的在B2C的市场份额是在逐步下降的,而京东、拼多多和唯品会等腾讯系的总市场份额是在逐年上升的。所以,对于腾讯而言——“你现在愿意给我的,其实不用你给,过几年我同样能得到。”数据来源:网经社,中泰证券研究所制图3.对长期战略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由于数据隔离,即便阿里系接入微信支付,腾讯从阿里得到的支付数据维度也必然有限,依然在短期内并不能解决微信支付征信能力差的问题。反而是体系内小程序电商、视频号电商等自家业务逐渐成熟,通过足够长时间的积累,数据少导致的征信能力差的问题终将得到解决,短期内正好可以避免过快发展贷款业务而带来的监管压力。所以,对于腾讯而言,时间站在自己的一边。一向低调的腾讯反而对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支付份额兴趣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此对双方互联互通也就非常的淡定,这份淡定源于其对自身生态和产品的足够自信。至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腾讯对互联互通持谨慎的态度了。当然,对现阶段的腾讯而言,面对阿里抛出的橄榄枝,完全不接招也会面临公关压力,而具体应该如何应对就非常考验腾讯管理层的智慧了。OK,以上就是卫夕对于阿里和腾讯对互联互通的态度并不相同的剖析。这份“竞争中的合作”能否成为现实?假如成为现实,二者又会如何继续演绎“合作中的竞争”?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将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出大戏。让我们拭目以待。关注卫夕,后续如真实上演,我一定第一时间发文解读。参考文献:keso:《淘宝会后悔封杀微信吗》https://www.huxiu.com/article/242537.html德邦证券:《腾讯控股:深度解析腾讯金融科技》中泰证券:《腾讯专题:腾讯生态圈如何与金融融合?》——End——作者简介:卫夕,公众号“卫夕指北”出品人,科技专栏作者,专写长文,专注剖析互联网及社会科学的底层逻辑;不关注这个账号,你都不知道你会错过神马!
2021年8月24日
其他

译文:如何不依靠运气变得富有?

hierarchy.追求财富,而不是金钱或地位。财富意味着拥有在你睡觉时也能帮你赚钱的资产,而金钱是我们转移时间和财富的方式,地位则是你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2.Understand
2021年6月30日
其他

中国互联网的四个暗逻辑

但我要说的是,我们其实很难从一个外部视角真正判断一个创始人的全部,即便对于一流的风险投资人而言,他们在判断一个创始人的时候也仅仅只能从几个少数维度进行判断,有时候这种判断甚至是极其感性的。
2021年6月4日
其他

为什么中国互联网正在告别硅谷崇拜?

在看宽带,中国互联网宽带的接入用户达到4.4亿户,100兆以上的用户数占比达到了79.4%,光缆的长度超过了4500万公里014年以来,宽带平均下载的速率都提升了近7倍,光纤进户的比例达到了91%。
2021年4月3日
其他

为什么Burberry、卡地亚等奢侈品牌要经常销毁大量的商品?

我们先来看几个可能让无数女孩子痛心疾首的事实——你们钟爱的Burberry、卡地亚等奢侈品品牌经常会销毁一些它们卖不掉的库存:据Burberry2017年年报,在这一财年他们共销毁了3680万美元的箱包。而根据《卫报》的报道,卡地亚、万宝龙的母公司——瑞士利峰集团也在2017、2018两年内销毁了价值2.03亿欧元的手表。.......事实上,除了我们熟悉的奢侈品品牌,耐克、H&M等品牌也多次爆出销毁库存的做法,写到这里,无数女孩子会跳起来大声疾呼——“放开那包包!销毁多可惜,送给我啊!”醒醒!快醒醒!作为卫夕的读者,咱们来思考几个稍微深度一点的问题——1.为什么他们不卖给唯品会这样的折扣店?多少能赚点不好吗?2.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做公益,比如捐赠到非洲等需要这些衣服的地方?这难道不会提升形象吗?3.奢侈品销毁行为和当年资本家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是一回事吗?一、为什么他们不卖给折扣店进行销售?首先,卖给折扣店是典型的做法,事实上耐克、阿迪等品牌就有官方的折扣店存在,我们能够在各种电商平台买到有较大折扣的品牌一般都是官方认可或者默许的行为。品牌通常会严格控制这类折扣商品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这是常见的去库存的经营行为。但这样的去库存行为放到高端奢侈品身上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奢侈品之所以称之为奢侈品就是因为他通过高价维持了稀缺性,而这个高价依靠其长期的品牌建设来支撑。因此每一个高端奢侈品牌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的供给。如果某一款产品在潮流判断上出现失误导致滞销的时候,真正高端的品牌不会采取普通商品的策略——降价和打折。因为这样会导致一个灾难性的结果——品牌下移,而这是Burberry、卡地亚等品牌最不愿意看到的。1899年,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在其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了“凡勃仑效应”一词。它描述了一个反经济学的现象——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反而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类商品通常为炫耀性的奢侈品,后来经济学界也将该类商品称之为“凡勃仑商品”。没错,凡勃仑商品售卖的并非其使用价值,而是其炫耀价值。奢侈品在其成交的时候其实向消费者兜售了一个稀缺性承诺,它需要在接下来的时间中兑现这个稀缺性,一旦降价销售,其稀缺性的承诺就会失效,品牌忠诚度就会消失。这就是奢侈品宁愿焚烧也不愿意降价销售的全部逻辑。很多人会为品牌算经济账,认为3680万美元对Burberry品牌也是一笔很大的钱,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奢侈品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毛利率非常高,原料成本其实只占其售价极小的一部分,其他成本大部分为广告、营销、零售渠道、品牌建设的花费。因此Burberry宣称销毁价值3680万美元的服装,其背后的含义是如果这些商品按原价出售所得。但实际上它之所以销毁就是按原价已经卖不掉了,所以它损失的并非真正的销售额,而只是这些商品的原料成本。而由于奢侈品的成本结构,原料成本可能只是它宣称的十分之一,因此这些品牌的实际损失其实非常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二、为什么他们不选择捐赠给非洲等落后国家?答案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这些国家不愿意要。并非这些国家的民众不愿意要,而是这些国家的政府不愿意要。这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外来捐赠服装严重侵蚀了这些国家原本脆弱的服装工业。肯尼亚80年代在服装行业拥有50万工人,这些年由于国外二手衣服、尾货服装的涌入,这个数字今天已经缩减到不足2万,当地的服装工业基本被摧毁。在加纳,1975年至2000年期间纺织品的就业率下降了约80%,在赞比亚30年前在当地生产服装的工人如今也基本消失殆尽。东非在2015年进口了价值1.51亿美元的二手衣服和尾货,主要来自欧洲和美国,英国慈善机构乐施会(Oxfam)表示,至少有70%的捐赠服装最终流入非洲。在东非,卢旺达,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国政府一直试图逐步淘汰这些慈善服装的进口。他们宣称这些捐赠破坏了政府建立国内纺织工业的努力,目前这些国家只是对这些服装征收高额的关税,但最终他们希望到2021年实施完全的禁令。没错,这个世界的运作逻辑往往违反我们的直觉.但这本身就是复杂世界的一部分——捐赠看起来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从长远的经济系统角度考虑,事情就会走向反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三、奢侈品销毁行为和当年资本家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是一回事吗?很多读者看到奢侈品焚烧积压商品会想起大萧条时期资本家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里的现象。的确,它们在逻辑上其实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非常大的区别,咱们具体来看:首先,咱们对于倒牛奶的真相认知其实是错误的,在咱们的印象中,倒牛奶现象是——一边有饥肠辘辘挨饿的民众,另一边是万恶的资本家宁愿把自己的牛奶倒掉也不愿意卖给普通民众。这里至少有两个错误:第一,倒掉牛奶的并非资本家,而是普通奶农;第二,奶农倒掉的也并非自家的牛奶,而是拦在路上把别人家的牛奶倒掉。我们来看一看真实的历史经过——大萧条中的“倒牛奶事件”通常是指1933年2月-11月发生在威斯康星州的“牛奶罢工”(Milk
2020年11月23日
其他

为什么微信终于开始拥抱算法分发了?

很显然,Facebook会根据算法来计算哪个朋友对你而言更重要,点赞多评论多就是更重要,但这个算法也并不完美——比如我如果暗恋某个女生,我断然是不会给她点赞、评论的,但她的每一条朋友圈我一定要看。
2020年9月15日
其他

万字长文——互联网广告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按照刚刚的说法,我们开始不知道每一个广告主的点击率,所以我们可以试投一下,比如说每个广告主我们都是投100个,结果我们发现投放之后,它们每一个的点击率都是25%,一模一样,这时候排序就变得很困难。
2020年6月16日
其他

相机就是新键盘——被手机摄像头改变的世界

一、1913年是必须要载入摄影史册的一年。在那一年的6月份,德国工程师奥斯卡·巴纳克设计了一款革命性的轻型相机,这款相机创造性地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作为底片。而在此之前相机都使用巨大的8*13厘米玻璃底片,使用这种底片的相机体积巨大,需要装在笨重的木盒里使用三脚架才能固定。那时候照相基本上是一种室内行为,人们在照相馆里拍摄表情僵硬的肖像,巴纳克的发明让相机第一次变得便捷。人类第一次可以随意在户外拍摄鲜活、真实的画面,摄影史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照片真正成为大众媒介,这款相机被命名为“Leica”。是滴,1913年,徕卡改变了摄影的历史,令人吃惊的是它使用的方法并不是提升拍照的质量,而是彻底革新了拍照的场景。100年后的今天,智能手机充当了同样的角色,掀起了另一场革命。手机革新了摄像头的使用方式,而摄像头改造了我们的世界。
2020年5月3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那些对国际疫情幸灾乐祸的人根本不知道我们将面对什么!

危机和萧条区别很大,一个是crisis,一个是depression。一个是丧失GDP的5%,一个是丧失GDP的50%,萧条和危机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严重程度可能是2008年的10倍左右。”
2020年3月29日
其他

黑天鹅与反脆弱:乱纪元生存指南

对于很多人而言,新冠疫情无疑是一只突如其来的黑天鹅;然而,它绝不会是我们经历的最后一只黑天鹅,不可辩驳的事实是——这个世界的历史就是一个由无数黑天鹅事件组成的历史——遥远的黑天鹅有一战、二战,近些年的黑天鹅有911、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很多人会反驳说,你举的这些例子都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从而必然会发生的,嘿嘿,黑天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事前不可预测而事后专家们必然剖析的头头是道......这本身增加了我们的盲目的自信,我们认为我们能运用智慧判断某个具体黑天鹅的发生,事实上,黑天鹅之所以称之为黑天鹅是因为它根本不可能被预测,而唯一可以预测的是黑天鹅本身一定会发生;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我们经历了极其幸运的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革命、没有经济崩溃,有的只是和平与发展;我们压根就没有经历过神马血泪人生,甚至我们比很多发达国家都幸运,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是这个国家经济蓬勃发展、昂扬向上的几十年;在美帝,你尽管生活可能相对富裕,但你几十年可能都一成不变,偶尔还会经历严重的金融危机;而在中国,我们经历的几十年是天翻地覆的几十年,我们的GDP增长从来没有低于6%,而这种高增长居然超过40年,这在人类经济史上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于是,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常态,我们就会继续一直这样蓬勃向上下去,这让我们变成了真正脆弱的温室花朵,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反脆弱的能力在下降;我们就像罗素笔下的火鸡——每天被农场主准时的喂养,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有突如其来的厄运,黑天鹅好像在我们的词典里根本不存在;过去几十年,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三体星球的恒纪元,然而在刘慈欣的笔下,三体星球乱纪元才是常态,然而今天,我们似乎从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的恒纪元进化到了三颗太阳无规律运行的乱纪元;在那个科幻游戏中,三体人发明了“脱水”这种神奇技能面对乱纪元的变幻无常;那么今天属于我们的“脱水技能”在哪里呢?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如何从不确定中获益?如何在乱纪元生存?卫夕总结了几点乱纪元生存指南——一、放弃对不确定性的预测,彻底拥抱不确定性;中国人对于稳定的追求是根深蒂固的,然而在客观上这个世界天然就是不稳定的,而世界广泛的复杂联系和技术的变革加速了这种不确定性——以前我们认为电信行业是稳定的,我毕业的时候无数毕业生挤破脑袋去中国移动,但互联网的发展让电信行业全面管道化;当初我们认为巨无霸外企无比稳定,然而今天无数外企裁员退出给了我们当头一棒;以前我们认为会计这个职业是稳定的,但现在的AI机器人甚至已经代替相当一部分会计的工作;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说:“21世纪没有稳定这回事,如果你想要稳定的身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价值观,那你就会被时代抛弃!”《黑天鹅》这本书里,塔勒布有一段话说的非常好——“我们一直有个可怕的错觉,就是认为波动性、随机性、不确定性是一桩坏事,于是想方设法要去消除它们,但正是这些我们想消除它们的举动,让我们更容易遭到黑天鹅的攻击。”所以,放弃追求稳定的想法,拥抱变化才是唯一选择,因为在未来,变化会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激荡、更频繁、更猛烈,学会与世界共振才是新的生存方式;二、从踩油门到踩刹车在恒纪元里,我们好像在一条平坦笔直的高速公路开车,我们只顾着踩油门就能一路高歌猛进;然而进入变化的乱纪元,我们就从平坦的高速公路进入了乱石丛生的崎岖路,这时候如果还只顾着踩油门一定会翻车,我们需要做的是踩刹车;很多人小的公司获得投资之后第一步就是迅速扩招、迅速上广告,因为它预期过几个月之后第二轮投资就会到账,这完全是基于现有线性的判断,这种判断经不住哪怕一点点风吹草动的变化;很多人升职加薪之后就开始急剧消费甚至上杠杆,因为他预期自己再过一两年还会继续以现在的速度加薪,然而只要行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可能一个家庭就会极短时间被击倒;老司机的技术不仅体现在踩油门,更体现在踩刹车,就连现在新车发布会上,越来越多车企在强调加速性能的同时也在强调刹车距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为什么中国受到的冲击和产生社会问题相对较小?其中一个重要能力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有踩刹车的能力——有美国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的工人和欧美工人不同,他们还有自己的第二个家:工厂倒闭后纷纷回到自己的家乡,在那里,每月生活成本可以降低到一个极低的水平,他们能有效节省开支,从而在经济寒冬过去之后重现开始工作;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中国独有的“冬眠”,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有着极强的反脆弱性,这就是踩刹车的能力;或许我们的确可以从“冬眠”中学到智慧,动物们是如何过冬的?囤积过冬粮食,减少消耗,等待春天,这三个动作缺一不可;当开源遇到问题,节流就是最明智的选择,在黑天鹅频飞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自己的现金流,关注资产的流动性,关注债务违约风险;三、战略上乐观、战术上悲观;很多人问我你是一个乐观的人还是一个悲观的人,我总是回答——战略上乐观,战术上悲观;1.战略上乐观的一个层面是人类从长远的角度总是进步的;从世界的人均GDP、生活水平、人均寿命、犯罪率、儿童死亡率、贫困人口数量甚至人均拥有吉他的数量这些指标都在朝着乐观的方向前进,人类作为一个群体有着极高的韧性和反脆弱性;我们曾经忧心忡忡的重要担忧其实对人类都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70年代担心人口爆炸、80年代担心酸雨、90年代担心千年虫、石油危机......我们战略上乐观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类的信心,这一点《理性乐观派》这本书有极为充分的论述,而最近一本重要的书《事实》也有同样的看法;2.战略上乐观的另一个出发点在于我们需要对个人的力量保持信心,如果我们以悲观的态度看待我们自身就会缺乏行动力,甚至陷入“习得性无助”,即以永久性的姿态认为自己只能这样,什么也改变不了,而事实上我们可以——泰国的很多训象人用一根树枝随便插着一根绳子就能把一头力大无比的大象拴住,原因是这些大象一出生就是这样被拴住的——开始它会挣扎,但挣扎了很多次之后就放弃了,以至于长大拥有力量之后也不再挣扎,这就是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不行而事实可以;因此战略上的乐观是对个人的乐观,它保证了我们的行动力,即我们有能力让我们变得更好;3.战术上悲观是让我们要拥抱变化,我们要承认黑天鹅一定会发生,并且做好应对黑天鹅的准备,我们要相信这个世界本身的随机性并且从中锻炼反脆弱性,要有底线思维,要保证自己不能下牌桌,要有Plan
2020年3月5日
其他

口罩简史:人类的呼吸防护是如何进化的?

2020年的寒冷初冬,口罩再一次成为这个国家的主角,这个小小的简单商品变成了灾难中人们争抢的必需品,那么,口罩有着怎样的历史?它又是如何影响人类呼吸防护进化的?今天卫夕带你一探究竟:一、近代以前的口罩的记载与探索人类对呼吸系统保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公元一世纪,哲学家和博物学家普林尼(Pliny,公元23-79年),他利用松散的动物膀胱皮肤捂住鼻子来过滤粉尘,以免在粉碎朱砂时被吸入这种有毒的汞硫化物。哲学家和博物学家普林尼中世纪的西方医学界认为霍乱、黑死病等传染病都是由空气中的“瘴气”产生的,所以为了抵御“瘴气”,当时的一些医生在诊断呼吸疾病的时候都会带一个鸟嘴面具,这些面罩里会放置一些香料和草药;尽管不懂其中原理,但的确从一定程度上阻断疾病传播;中世纪的鸭嘴面罩16世纪的佛罗伦萨,著名的画家、博物学家——达芬奇在为其领主提供咨询的时候提出使用织布浸水捂在脸上,可以防止烟雾等有毒化学品对呼吸系统的伤害,这种超前的方法至今写在防火逃生指南中;在中国的元代,宫廷皇帝进餐时,为了避免那些侍奉皇帝饮食的人所发出的气息触及食物,侍者口与鼻一律都要蒙上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丝巾;《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而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最原始的口罩。简单总结一下,在近代以前,人们对于呼吸防护的认识依然处于朴素的阶段,而之后改变这一切的是科学的进步——二、近代对呼吸防护的重新认识1827年,苏格兰科学家罗伯特·布朗发现了一种称为“布朗运动”,认为快速移动的气体分子发生碰撞会导致极小颗粒的随机弹跳运动,从理论上研究了口罩对于粉尘的防护作用;1849年,美国人刘易斯··哈斯莱特发明了“肺保护器”,该保护器本质上是一个繁琐的呼吸面具,它装有两个拍板阀门,使用羊毛过滤器来防尘,他在1849年申请了一项美国专利,专利号为6529,至今在美国的档案馆还能查阅到这项专利;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61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著名的鹅颈瓶实验,证明空气中存在会使物质腐败的微生物,这是一个重要转折,因为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了空气中除了化学毒物之外还有生物细菌,而这也为之后的细菌防护型口罩的发明和应用打下的理论基础;1876年,医学界创立了无菌外科,即所有手术的机械、手术服、手术帽、橡胶手套都必须严格消毒,但这时候医学界还没有对手术医生的口腔进行防护。同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成功分离出了炭疽菌,提出微生物领域著名的的科赫法则,该法则清晰明了地描述了如何确定特定微生物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具体内容分为四条——1、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某种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2、要从宿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能够在培养基中得到提纯培养;3、用这种微生物的提纯培养物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宿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4、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1897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弗鲁格通过实验证明,医护人员在手术中对着创口交谈的行为可能引起伤口感染发炎,弗鲁格的具体表述是“从外科医生咽部和龋齿中可以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讲话时唾液内的细菌会污染伤口”德国微生物学家弗鲁格以此为基础,德国外科医学家米库里兹在同年提出:医务人员施行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这样的口罩被称为“米库里兹氏口罩”(Mikulicz′s
2020年1月29日
其他

桑达*皮猜:从产品经理到谷歌CEO有多远?

今天卫夕和你讲一讲谷歌CEO桑达*皮猜的精彩故事——一、绝对出类拔萃的年轻人很多故事都会讲述主人公如何贫苦艰难最后成功逆袭,或者主人公一出生就有主角光环、含着金钥匙、有着极其优越的成长环境,但事实上大多数故事的开端都平淡无奇、并无传奇色彩,今天的主人公桑达*皮猜就是这样。皮猜1972年出生于印度金奈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父亲是电气工程师,母亲是速记员,皮猜出生时这对父母不会想到他们的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这个星球最强大的科技公司CEO,他们的房子并不大,小时候他和弟弟只能睡客厅。印度金奈街景但这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家庭,皮猜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上了印度理工学院,这是一所印度最顶级的学府,从录取率角度,它的录取难度绝不亚于世界上其他名校。皮猜大学的专业是冶金工程,但他对IT非常感兴趣,念书期间就写过一款棋类游戏,毕业时他获得了斯坦福的奖学金,在斯坦福获得材料学硕士之后,他短暂地在一家化学公司担任过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之后又到沃顿商学院拿了一个MBA学位,在沃顿商学院毕业后,他加入了麦肯锡公司担任咨询顾问。22岁的皮猜在斯坦福宿舍印度理工本科、斯坦福硕士、沃顿MBA、麦肯锡公司——这些标签对任何人来说贴上其中一个已经极其出色了,这也说明了皮猜是一个年轻人中的绝对佼佼者,但学工程出生的皮猜并不想走一条传统的精英道路,他有更宏大的梦想。于是在2004年4月1日(没错,就是那一年愚人节,也是Gmail诞生的日子)加入了谷歌,那时候的谷歌早已上市,业务也趋向稳定,从麦肯锡过来的理工男要如何打开局面呢?二、从工具栏到Chrome:把边缘做到中心皮猜加入谷歌的职位是产品经理,负责谷歌工具栏,这是一个浏览器插件,方便用户在使用浏览网页的时候能快速访问谷歌搜索。不能说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产品,但对于逐渐羽翼丰满的谷歌而言,工具栏这个产品绝对算不上极其重要。谷歌早期工具栏插件——“google
2019年7月15日
其他

广告淡季下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干什么?

腾讯的广告收入分为媒体广告收入和社交广告收入,在2019年Q1,以品牌广告主为主的媒体广告(腾讯视频、腾讯新闻)收入增长比例仅为6%,而同样是增速放缓,社交广告收入(QQ、微信等)增速为34%。
2019年5月25日
其他

停滞的原子世界和狂奔的比特世界

科技是在加速吗?如果问10个人,大概会有9个人的回答是——对,当然在加速!今天的iPhone是十年前第一代运行速度的100倍;20年前,电脑的内存是128M,今天一台最普通的廉价手机的内存也至少有2G......然而这个答案并不准确!进步其实只是一种错觉,科技的飞速进步仅局限于IT互联网领域,换句话说这些进步都属于比特世界的进步;而我们的生活除了比特世界,还有一个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原子世界,观察家们发现不可辩驳的现实是:原子世界毫不夸张地说是在原地踏步——我们的汽车和几十年前的汽车没有本质区别;我们现在主流的飞机波音747是1965年发明的;在1972年之后,我们就再也没去过月球、再也没能力造出土星5号那样的火箭了;我们的厨房和30年前、50年前几乎没有变化;我们依然没能战胜艾滋病、癌症和感冒,噢,还有鼻炎(我该去喷药了);油价依然是62美元一桶,新能源革命只是一个泡泡;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依然是镜花水月,塑料依然在污染着我们的星球……今天的年轻人会为每年眼花缭乱的消费电子新产品而兴奋和欢呼,他们会感叹互联网、移动互联日新月异的发展是多么波澜壮阔。然而,世界真正的波澜壮阔并不是今天,而是19世纪和20世纪,我们发明的蒸汽机、火车、飞机、汽车、电灯、电话、电视、冰箱、原子弹、元素周期表、疫苗、青霉素、避孕套......而正是那些应接不暇的伟大发明真正改变了人类的整体面貌,几乎定义了我们今天全部的现代生活。然而今天,我们的原子世界停滞了,在进步的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的比特世界,正如《从0到1》的作者彼得*泰尔所说——“我们想要飞行汽车,但我们得到的只是140个字符”。经济数据或许可以说明另一个问题,按世界银行的统计,如果以每年10作为一个维度进行统计,自60年代以来,世界GDP增速一直在下降——60年代增速是5.32%,70年代是3.77%,80年代是3.16%,90年代是2.81%,00年代是2.59%,10年代则是2.45%,很遗憾,我们这代人引以为傲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在GDP增长的贡献方面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以上这些事实可能和我们通常认为的并不一致,因此也引发了我们思考三个重要问题:第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原子世界的沉寂和停滞的本质原因是神马?第二、为什么在我们看来对人类产生产生革命性影响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对GDP的贡献显得微不足道?第三、人类之后技术的加速依然只会在比特世界而不是原子世界么?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来深度聊一聊这三个问题——
2019年5月8日
其他

互联网广告的新黑马——激励视频

激励视频在早期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广告形式,原因在于视频这种广告素材在移动端还不够普及,同时支持激励视频的转化链路也不够成熟。如今,激励视频则成为一种蓬勃发展的主流广告形式,已受到业内巨头的青睐。
2019年3月13日
其他

2019移动营销十大趋势

竖版视频的趋势要求广告主迅速转变观念,将原有横版的PC思维转变成竖版的移动思维,从道和术上适应竖版视频的趋势,不仅仅简单将画面边成竖版,更重要的是理解竖版视频节奏轻松、快捷、直入主题的表达方式。
2019年1月23日
其他

一个你不知道的印度互联网市场

我们先从一个流传广泛的小故事开始说起——一个做鞋的公司派了两个市场调查员去一个小岛调研那里的市场,两人到小岛后看到了同样一幅场景——岛上的人几乎都不穿鞋子。然而两人回去给公司汇报的结果却截然不同,第一个说——那里没有市场,因为没有人穿鞋;第二个却说——那里市场巨大,因为现在还没有人穿鞋。从某种意义上,现在的印度,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就是那个小岛——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低,具体仅为35%左右,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他们的支付能力的确相对有限——iPhone在那里并不受欢迎,只拿到不到3%的份额,亚马逊则在印度巨额亏损.....如何客观了解印度市场?它能够成为中国公司出海的首选地?进入印度市场需要考虑哪些问题?这篇文章就带大家一起来透视印度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一、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增长潜力全球有76亿人口,其中月41亿已经接入到了互联网,而在剩下的未接入互联网的人口中,约四分之一在印度。据互联网和印度移动协会(IAMAI)的数据,印度整体互联网普及率估计在35%左右,城市地区为65%,农村地区为20%,如今,印度互联网人口为5.1亿,而据尼尔森的预测,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8.5亿,这将超过G7国家的总人口数。印度对于包括美国和中国互联网公司而言,都是一块让人垂涎欲滴的市场——一方面源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由于没有计划生育,印度的人口在过去10年迅速增长,如今已和中国旗鼓相当——13亿左右,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Facebook、WhatsApp用户数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并非美国,而是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让印度即便在互联网普及率低的情况下依然能提供巨大的规模,据eMarketer的数据,印度是Instagram用户第三多、Twitter用户第四多的国家,而据美国的“探探”—Tinde的数据,世界上左右滑动最多的10个城市中有4个位于印度,其推出的Tinder
2018年12月23日
其他

张小龙走过的弯路——剖析微信那些失败的功能

当然,本文也并非只聊微信失败功能本身,事实上本文后半部分的重心是在这些盘点之后和大家一起思考一个更加重要的、更加本质的问题——为什么微信的失误这么少?以及微信还能以如此低失败率的节奏继续高歌猛进吗?
2018年11月28日
其他

从付费到免费再到补贴——商业模式变迁的底层逻辑

真正的原因是这样的——互联网未诞生之前,Windows等软件采取收费的方式并不是偶然,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必然,主要因为互联网未诞生之前,软件公司缺乏两个重要的能力而互联网公司则拥有这两个核心能力——
2018年10月24日
其他

为什么家喻户晓的品牌还要继续打广告?

我们说可口可乐家喻户晓正是其持续投放广告的一个结果,然而“家喻户晓”从来都是靠不住的——我们来看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典型例子——健力宝,当年被称之为“东方魔水”的健力宝是本土软饮料市场的一个奇迹。
2018年5月4日
其他

没错,短视频的能量是长视频的9倍!

有人说这样的比较没有意义——1000万条中的大部分是“工业废水”,抛开这个名词的准确性不说,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其中还有一小部分是短视频中的精华,1000万的一小部分对于三位数的长视频也是降维攻击。
2018年3月20日
其他

【深度长文】为什么很多炫酷的产品并没能流行起来?

低频和小众是流行的敌人,我们发现很多炫酷但没能流行的产品都坐落在二、四象限中,比如像“婚礼纪”这样的APP就属于低频产品,就是专门为适婚人群准备的,但使用频次很低,流行需要传播,而低频则限制了传播;
2018年2月11日
其他

【深度长文】在不可描述的网站上打广告是一种神马体验?

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一家老年公寓企业、一家保健品公司如何获客?答案都是去公园和广场舞大妈聊天,这些推销员非常专业且有耐心,可以连续一周和同一个大妈拉家常,甚至在前几天都完全不告诉大妈自己做神马的。
2017年12月5日
其他

【深度长文】为什么微博不像微信一样设计得简洁?

于是超市又在门口修了个叫名为“朋友圈”的大型广场,还在超市旁放了一台ATM机、一家游戏厅。这个超市的卖的柴米油盐其实不赚钱,但靠着旁边的游戏厅、广场上的一块广告牌以及ATM机,它赚的盆满钵满。
2017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