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睿研究院

历史与文化

全新出版 |《重思天下》| 博古睿学者干春松、安乐哲主编

作为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天下”系列活动的学术成果,本书收录了来自中国、美国和日本学者的20篇文章,深入分析了儒家天下观的内涵及其如何影响中国的对外战略、亚洲的地区秩序和世界的发展。欢迎有兴趣研究儒家天下观及其现实意义的读者阅读!您可以通过本书内容理解和思考中国、亚洲地缘政治和世界格局,与我们一起探寻传统“天下”观里蕴含的行星性思维和智慧。系列丛书总序约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全球化”(globalization)逐步成为公众和学术讨论中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词。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首先是指资本、货物与技术的跨境流动,基本上经历了跨国化、局部国际化及全球化这三个发展阶段。然而,全球化的影响穿越了资本等界域,进入到思想和学术空间。国与国之间政府和人民的频繁交流,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充分资讯流动,令到各地人们对世界认知的视野更为广阔,程度更为深厚,甚至在传统上被认为发展中或欠发达的偏远落后地区,人们亦会观察、思索、追寻社会发展的路径,希冀能从惯性及旧有的制度和思维中挣脱开来。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天下III项目报告 | 行星秩序下的最小限度道德

天下会议2022在当下,世界所面临的大流行病、经济、地缘政治以及技术力量罕见地交织在一起,这引发了大量悲观的叙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皮埃尔·奥利维尔·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2023年1月12日
其他

超越物种歧视,重见生命之实与道德之真

如何看待近年来的动物放生、活体动物快递?我们在科研动物、工业化养殖方面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日前,在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举办的“世界思想家系列——对话彼得·辛格:动物与伦理”活动上,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的伦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彼得·辛格(Peter
2022年7月21日
其他

张祥龙 | 从新冠肺炎疫情反思高科技崇拜

编者按: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博古睿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祥龙老师因病于2022年6月8日离世。为纪念张祥龙老师,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将于近期回顾张祥龙老师与中心合作期间的部分著述及珍贵影像。作为回顾系列的第一篇,本文“从新冠肺炎疫情反思高科技崇拜”刊载于《走出人类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中信出版社,2021年11月)一书。博古睿学者刘晓力教授拍摄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笔者与亿万国人一样,终日忧心忡忡,盼望“拐点”到来,祈祷疫情消退。2003年,我们经历了“非典”,举国震荡。但这次的疫情看来更加凶猛,病毒更加难驯,传染性也更强。值此时刻,除了做些力所能及的预防举措之外,笔者深居宅中,却不能不思考这类疫情一再出现给予我们的某种警示。截至本文写作时*,笔者看到了不少带有各种倾向的相关评议,但将这种瘟疫现象与高科技崇拜关联起来的,似乎还未见到。首先,我们要承认两个事实:第一,疫病是人类历史上经常出现的灾害;第二,源于西方的高科技,尤其是医学和药学领域的高科技,在近现代是抵御威胁人类的某些疾病的一种利器,比如青霉素之于炎症感染,各种疫苗之于传染病,手术之于自内障、阑尾炎、牙疾、外伤、难产,等等。总的来说,现代医学的高科技及其相关认知(比如有关疾病来源和公共卫生必要性的认知)有力促进了人类寿命的延长1
2022年6月17日
其他

Symbiosis in Chinese Philosophy

https://berggruen.org.cn/activity/54Imagining
2022年4月7日
其他

Symbiosis in large-and small-scale ecological systems

https://berggruen.org.cn/activity/54Leave
2022年3月30日
其他

“当科学与人文一起面对生命”改为线上

Remarks18:40-20:10对谈:科学家与哲学家面对生命时的时空尺度是一样的吗?Dialogue:
2022年3月21日
其他

春运阅读|以天下观天下

—如果你是幸运的那些人,未来几天,你将会参加一年一度的春运,火车上的时间,无论长短,都是通往温暖、幸福、和家人一起度过的那个春节,我们希望在接下来几天推出的这些观看、阅读的内容,能陪你充实、开心地度过火车上的时光,看一会儿屏幕,看一会儿窗外的冬日风光;如果你和我们一样不能回家过年,那就和我们一起,找一个所在城市的阳光下的咖啡店,阅读这些关于人生、人类和自然、我们和他们、大家的未来的内容,一起云中过个年吧。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春运阅读|和我们共同存在的这个地球

—如果你是幸运的那些人,未来几天,你将会参加一年一度的春运,火车上的时间,无论长短,都是通往温暖、幸福、和家人一起度过的那个春节,我们希望在接下来几天推出的这些观看、阅读的内容,能陪你充实、开心地度过火车上的时光,看一会儿屏幕,看一会儿窗外的冬日风光;如果你和我们一样不能回家过年,那就和我们一起,找一个所在城市的阳光下的咖啡店,阅读这些关于人生、人类和自然、我们和他们、大家的未来的内容,一起云中过个年吧。
2022年1月26日
其他

春运阅读|植物学家眼中的“传宗接代”、“食色,性也”

—如果你是幸运的那些人,未来几天,你将会参加一年一度的春运,火车上的时间,无论长短,都是通往温暖、幸福、和家人一起度过的那个春节,我们希望在接下来几天推出的这些观看、阅读的内容,能陪你充实、开心地度过火车上的时光,看一会儿屏幕,看一会儿窗外的冬日风光;如果你和我们一样不能回家过年,那就和我们一起,找一个所在城市的阳光下的咖啡店,阅读这些关于人生、人类和自然、我们和他们、大家的未来的内容,一起云中过个年吧。
2022年1月24日
其他

想象未来|科技发展影响下的未来世界:几个基本场景

“想象未来”项目邀请科学家、哲学家、社科专家、作家和艺术家,对未来三十年科技的可能影响做出预测。我们希望能促进以证据为基础、以未来为导向的哲学和伦理思考。项目报告《科技与社会:三十年以后的人类》基于于2021年7月举办的第一次研讨会的内容完成,并尝试为未来构建设立三个基本情景,为我们想象未来科技社会提供基础共识与思想性预设。本篇为该报告的第三部分也即最后一部分节选。点击文末推荐阅读关于技术、社会发展的第一、二部分内容。阅读报告原文,请复制以下链接到浏览器:中文:https://rb.gy/swlsojEnglish:https://www.berggruen.org/activity/imagining-futures/或者留言与我们分享您对在目前科技发展状态下未来三十年、五十年的地球的预想,也欢迎为我们“想象未来”项目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将选出点赞最多、质量最优的三条点评,赠送印制精美的纸质报告和2022年博古睿中国中心定制年历。在本次讨论里,与会的专家学者对本学科领域未来三十年的发展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类社会的可能境况做了充足的预设与构想。即使难以简单划归,依照届时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及其所占地位,尤其根据黄铁军教授针对“超级大脑”、陈小平教授针对“公义创新”、以及张祥龙教授针对“适生科技”的分别建议,我们仍能总结出三种主要的场景模式。4.1
2022年1月20日
其他

想象未来|科技发展影响下的人类社会:数据凝视、爱情、自由、平等、世界和平

“想象未来”项目邀请科学家、哲学家、社科专家、作家和艺术家,对未来三十年科技的可能影响做出预测。我们希望能促进以证据为基础、以未来为导向的哲学和伦理思考。项目报告《科技与社会:三十年以后的人类》基于于2021年7月举办的第一次研讨会的内容完成,并尝试为未来构建设立三个基本情景,为我们想象未来科技社会提供基础共识与思想性预设。本篇为该报告的第二部分节选。点击文末推荐阅读关于技术发展的第一部分内容。阅读报告原文,请复制以下链接到浏览器:中文:https://rb.gy/swlsojEnglish:https://www.berggruen.org/activity/imagining-futures/或者留言与我们分享您对在目前科技发展状态下未来三十年、五十年的地球的预想,我们将选出点赞最多、质量最优的三条点评,赠送印制精美的纸质报告和2022年博古睿中国中心定制年历。新兴科技方兴未艾,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科技化时代,人类已经成为改变整个星球的力量,正在用技术再造自我而走向科技智人。科技的未来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文明奥德赛。如何让我们的文明真正拥有未来,而不会由于技术的失控和滥用而失去未来?当然,更为深刻的问题是,是否沿着深度科技化这个方向,这本身就是一条让人类没有未来的去未来化之路?面对这样一个可能的未来社会,我们必须保持想象力,并提前做好准备。这也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极度丰富的时代中哲学所能起到的关键作用——把各行各业生产出的知识整合、梳理,分析、批判,在感受和想象上构造完整的逻辑与故事,让可能的未来场景可感、可考。这与科幻等艺术的表现形式相似:用思想实验的方式,帮助当下的人类畅想未来,在一切还未被定夺的时候参与构建一种可能的、更良善的技术未来,让更多人对科技塑造社会有具身性感受、并对其有主观能动性地进行反思。3.1
2022年1月17日
其他

想象未来|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科技创新机制的三十年以后

“想象未来”项目邀请科学家、哲学家、社科专家、作家和艺术家,对未来三十年科技的可能影响做出预测。我们希望能促进以证据为基础、以未来为导向的哲学和伦理思考。项目报告《科技与社会:三十年以后的人类》基于于2021年7月举办的第一次研讨会的内容完成,并尝试为未来构建设立三个基本情景,为我们想象未来科技社会提供基础共识与思想性预设。本篇为该报告的第一部分节选。阅读报告原文,请复制以下链接到浏览器:中文:https://rb.gy/swlsojEnglish:https://www.berggruen.org/activity/imagining-futures/或者留言与我们分享您对在目前科技发展状态下未来三十年、五十年的地球的预想,我们将选出点赞最多、质量最优的三条点评,赠送印制精美的纸质报告和2022年博古睿中国中心定制年历。1.1
2022年1月1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2021 Berggruen China Annual Report

2021:https://www.berggruen.org/activity/imagining-futures/The
2022年1月5日
其他

《社交机器人:界限、潜力和挑战》中文首版

Matsuzaki)在第九章“机器人、人类、社交世界的边界”中审视了社交机器人对我们关于人机交互的理解造成的挑战,尤其是我们对社会性,以及如何从事批判性的实地研究的理解。在观察到“人类”(human
2021年12月17日
其他

博古睿书系新书《走出人类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

插图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1月目录
2021年12月14日
其他

澎湃:《走出人类世》,走出人类的错位与迷惑

插图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1月本文转载自《澎湃新闻》,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博古睿书系新书《走出人类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

读到文末有福利哦《走出人类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宋冰
2021年12月7日
其他

视频回放|博古睿讲座17 基于概率论的应用数学世界观

/第17次博古睿讲座,“基于概率论的应用数学世界观”于12月4日中午12点在哔哩哔哩网站进行直播。直播语言为中文。点击观看直播回放
2021年12月6日
其他

视频回放|大数据对科学的底层思维之挑战

第16次博古睿讲座,《大数据对科学的底层思维之挑战》于9月28日在北京单向空间如期举办。约有60位观众来到线下参与了此次活动,高峰时期1.4万人在b站观看了此次直播。本次活动由2020-2021博古睿学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白书农老师主持、与谈,带来主旨分享的嘉宾是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吴家睿老师。吴老师现任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执行院长,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在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关心如何结合前沿科研成果与哲学思辨,在科学与哲学相互启发与诘问的碰撞中理解生命、理解世界。
2021年10月22日
其他

财新·观点 | 王赓武纵谈文明的扩展与交流

他们往往是先有了国家政权(state),但仍然还需要建立融合的现代意义上的国群,也就是nation
2021年10月18日
其他

视频回顾|对话王赓武——世界历史中的中华文明

8月19日,博古睿中国中心和财新国际邀请到王赓武教授,作为“世界思想家”系列的主讲嘉宾,分享他关于“世界历史中的中华文明”的观点。超过300位观众在线参加了此次对话。作为历史学家、汉学家和作家,王赓武教授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退教授,并曾担任香港大学校长一职。
2021年9月30日
其他

视频回顾|对话戴蒙德:面对危机首先要承认问题

对话戴蒙德:面对危机首先要承认问题2020年7月2日,博古睿和财新在线对话《枪炮、病菌和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这是博古睿研究院和财新国际联合举办的“世界思想家”系列之一。文字稿件将陆续在博古睿研究院官网推出
2021年9月28日
其他

受益且受困,憧憬又恐慌:技术有病,我们有药吗?

作为拥有科技能力的智人,在与技术缠斗的过程中,是我们驯服了技术,还是被技术所驯服?在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主办的新书《技术有病,我没药》发布会现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研究员段伟文从这一问题出发,就哲学如何介入对技术的思考,以及人如何与技术共存、遏制技术滥用和失控的药在何处等问题展开了一次追问。“建立在科技文明上的人类未来所面临的根本悖论在于:人类或许能够演进为以技术再造自我的科技智人,进而将文明播撒到宇宙空间,但也可能因为技术的滥用与失控遭遇文明的脆弱。”段伟文称,新书代序中的这段话也是他们此次讨论的源起。这无疑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话题,所以在《技术有病,我没药》这本书中,两位作者试图以一种“轻哲学”的方式来谈论这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刘永谋说,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普通人对技术的未来有一种社会想象——技术将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样的”。要建立对当下世界的认识,哲学绕不开对技术问题的追问刘永谋将技术的特征归纳为四点。其一是技术发展造成的知识冗余,他称之为“知识的银屑病”,人类被过多的知识挤压,似乎知道很多,但又处于一种“无知”状态。其二是时间概念的变化,人类的生活节奏随着技术的革新做加速运动,享受清闲对现代人而言似乎成为了一种意外。其三是技术的手段对人的身心带来全面的改造和进化,而正如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被视为人类最早祖先的露西(Lucy)在不知道什么是人的情况下从猿猴进化为人,现代人也正在不知道将如何与技术结合的情况下,身心或将“进化”成另一个物种。最后一点是“技治社会”的兴起——技术不仅改造了自然界,还被用于治理人类社会。《技术有病,我没药》段伟文
2021年9月13日
其他

彼得·辛格获得2021博古睿哲学与文化奖

彼得·辛格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其实践伦理学为动物权益运动、有效利他主义运动和全球消除贫困事业提供了理论框架。他将此次博古睿哲学与文化奖的一半奖金捐赠给“我们能救之命”组织,并计划邀请公众参与决定剩下奖金的分配方案。意大利威尼斯2021.9.7博古睿研究院主席博古睿先生(Nicolas
2021年9月8日
其他

回顾|全球视野下的人工智能伦理论坛@2021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上)

Owners,他们的职责是确保企业AI的运用是合法合理的,文章讨论了他们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为他们提出了几条建议,比如建立案例资料库并实现公司内或跨公司的经验分享,提倡Ethics
2021年7月26日
其他

回顾|比较视角下的“天下”(上)

当今世界危机频发,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严峻挑战:气候变化、食物和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流行病、能源短缺、恐怖主义、前所未有的人口大迁移、核扩散、收入不平等和大规模物种灭绝等各种问题,都在困扰着我们。如果要有效地应对这种自有人类活动以来的巨大困境,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目标和行动。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让深陷泥潭的新自由主义危机雪上加霜,世界经济和政治权力结构面临剧烈重组,这将深刻地影响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围绕着欧美自由主义思潮这条主线而展开的百年政治思潮将何去何从?2021年4月,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在线举行了“比较视角下的‘天下’:地缘政治秩序的多元模式”学术会议。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20余位国际学者聚焦了包括“天下”在内的,关于地缘政治秩序多元模式的研究。“天下”在英文中被译为“all-under-Heaven”,这是中文日常语境中的一个常见用词,也就是“世界”的意思。但是“天下”也是一个地缘政治术语,贯穿于中国古代典籍之中,有着更深层次的哲学和历史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不断有学者在论著中讨论这一术语——有时也称其为“天下体系”,认为它是中国人思考新兴的、不断发展的世界秩序和世界治理模式的一个可能性框架。而此次会议,主要围绕以下核心问题展开:在其他主要文化传统的背景下,有哪些与“天下”类似的思想/理念?启发西方、印度、伊斯兰、佛教以及非洲文化传统的多元世界正义是什么?“天下”是中国的世界主义模式之一吗?第一场首场研讨会吸引了大量在线观众参与。由于Zoom会议室只有100席,名额有限,所以观众们线上“抢座”非常激烈。特里尔大学的卜松山(Karl-Heinz
2021年7月12日
其他

视频回放|“科幻与哲学:在未来相遇”

下文为此次讨论的简单介绍,详细文字整理将很快推出,敬请关注。
2021年5月15日
其他

博古睿讲座14文字视频回顾|人类可遗传基因编辑-概念和科学问题

2021年1月21日晚,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第14期博古睿讲座在哔哩哔哩直播。本次讲座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组组长王皓毅,对“人类可遗传基因编辑——概念和科学问题”进行讨论。讲座由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2019-2020博古睿学者汪阳明主持。人气峰值高达1.7万人次。此次讲座中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基因和基因编辑基因编辑能做什么编辑人类的基因分为可遗传的和不可遗传的以及人类可遗传基因编辑的科学问题什么是基因和基因编辑讲座开始,王皓毅首先对基因和基因编辑的概念进行了解释。人由细胞构成,人体不同的组织器官中有多种多样的细胞,根据功能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分别为体细胞和配子。体细胞可以执行身体的各种功能,形成各种组织器官,但它是不可遗传的,也就是说,体细胞不会构成后代的一部分。另一种配子细胞包括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子,它是可遗传的,只有配子细胞能将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这些遗传物质便是染色体,它们可以在细胞裂解开,并用碱性染料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被观察到。如果将染色体比作毛线团,那么将毛线团拆解为毛线,并进一步拆解为纤维的过程,便可以类比染色体被逐步拆解为DNA分子;也就是说,染色体本质是由非常长的DNA双螺旋分子缠绕而成的。如果将DNA双螺旋结构展开,便会发现它其实是以脱氧核糖为骨架的两条并行分子链。脱氧核糖骨架内侧有四种碱基,科学家分别以字母GTAC将其命名。四种碱基以G-C,T-A两两配对。以特定方向读分子便会得到一个碱基的序列,由其互补的特性从而得知另一碱基序列。而我们的主角——基因,则是DNA双链大分子上的一段信息。如果这一段特定的双链分子的序列,也就是四个碱基的排列顺序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能够编码一个蛋白或一个功能的分子,我们就认为它是一个基因。这些DNA碱基序列在经过复杂的信息传递后会转变为RNA序列,最终变成绝大多数生命过程中起最主要作用的生物机器——蛋白质,它决定着我们细胞和物种的性状。这一套底层的生化逻辑适用于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鱼类,昆虫,细菌等等。如果将一个人所有染色体上所有具备的信息比作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全书只由4个字母ATGC写成,46条染色体是46个由不同语义段落组成章节,那么人类基因组就是一本由30亿个字母组成的“生命的天书”。人类生命起源之时,卵子和精子各携带23条染色体,精卵结合后受精卵便拥有了46条染色体,细胞分裂后形成一个有结构的囊胚,植入母亲的子宫后发育为胎儿,随后出生、成长、成为成年人。在这一过程中,细胞的每一次分裂都会将46条染色体近乎完美地复制一次。而基因编辑则是一把针对DNA双链的“剪刀”,一个对基因进行精确剪辑的“镊子”,或者消除一段基因的“橡皮”。基因编辑也可以在基因组定点整合新的基因,添加新的信息。目前CRISPR-Cas9技术因为其高效率和易用性成为了主流的基因编辑技术,发展这项技术的两位女科学家因此获得了去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它的原理便是将人类设计的蛋白和RNA复合体递送进入细胞核中并结合到染色体特定位置上,执行精确的DNA序列修改。基因编辑能做什么基因编辑能做什么?王皓毅介绍说,由于地球生命几乎相同的底层逻辑,基因编辑技术在理论上可以改变所有生命的底层的信息,因此,它的应用空间非常巨大。例如:改造工业微生物以让它有更好的发酵能力,更好的产生生物能源的能力;应用于作物、畜牧业以更高效地产生粮食和食物;改造动物细胞以更好地服务于医药开发。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如果对公牛角发育的基因进行破坏,生产不长角的公牛,可以减少因公牛打架造成的伤害和运营成本。通过对猪的基因进行精确微调,使其生长速度大大提高,成为优良的育种策略。经过对与细胞壁有关的酶的改造,可以获得保鲜期更长的、色泽更好的番茄。而最受关注的人类基因的编辑主要分为两种,即不可遗传的(体细胞)和可遗传的(配子及早期胚胎)的编辑。体细胞的基因编辑不可遗传,可以用于疾病治疗,但并不会影响后代。在做这类基因编辑治疗时有两种策略,一种为在体的基因编辑,即将基因编辑的蛋白以病毒或非病毒的载体注射到人肌肉,血液,或者眼底等体内组织,以达到对某特定疾病所影响的组织的救治;另一种体外的基因编辑则是将对于治疗疾病有关的细胞从人体取出,在体外进行培养和基因编辑改造,再输回人体,例如血液系统中的干细胞,或者免疫细胞。由于体细胞的基因治疗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监管和研究经验,而基因编辑是基因治疗的一个技术类别,所以在伦理学和科学共识上并没有太大争议。而对人类配子或早期胚胎的可遗传基因变异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这是人类第一次有技术能力作为一个物种主动地影响自然的进化,因此,不仅存在科学技术挑战,也有巨大的伦理和社会学问题。一旦对人早期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将会影响这一个胎儿的全身每一个细胞和它未来产生的精子或卵子,也就是胎儿的所有后代。《人类可遗传基因编辑》报告和人类可遗传基因编辑监管2018年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给了全世界科学界和社会很大的冲击,王皓毅和国际科学家们因此成立了讨论人类可遗传基因编辑应用和监管的国际委员会,其初衷是要建立一个针对临床研究的框架,从而负责任地应用人类可遗传基因编辑,主要考虑技术、科学、医学和监管的问题。国际委员会成立的目的并非支持人类可遗传基因编辑,而是在“此类事件已经发生,并且在某些地方仍有可能进行”的情况下设立清晰的规范。国际委员会在一年半时间内完成了《人类可遗传基因编辑》(Heritable
2021年2月2日
其他

博古睿讲座14视频回顾|人类可遗传基因编辑-概念和科学问题

2021年1月21日晚,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第14期博古睿讲座在哔哩哔哩直播。
2021年1月22日
其他

《中国社科报》| 段伟文:人工智能人文反思新动向

经过60多年的探索,人工智能的大致目标被设定为让计算机完成人类心智能做的各种事情,即至少在功能上具有知觉、联想、预测、规划和运动控制等心智能力。近年来,深度学习算法、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的发展掀起了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人工智能哲学与伦理等领域的人文反思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2020年9月2日
其他

新书速递| 《智能与智慧》目录+内容简介

151人工智能带给儒释道的挑战与机会人工智能会帮助我们获得真正的美德吗
2020年3月27日
其他

新书速递| 《智能与智慧》目录+内容简介

151人工智能带给儒释道的挑战与机会人工智能会帮助我们获得真正的美德吗
2020年3月24日
其他

重磅推荐| 中信出版社推出“博古睿书系”首部力作《智能与智慧》

2020年3月底,由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与中信出版社共同策划的《智能与智慧——人工智能遇见中国哲学家》正式出版上市。赵汀阳、张祥龙、何怀宏、贝淡宁、刘晓力、干春松、陈小平等17位哲学界、科学界的思想家从人工智能这一世界性热点话题切入,观照人类在当下高科技时代面临的全面困境,提倡人类自省、自觉的重要性。《智能与智慧》为读者们展现了中国哲学家群体对当下智能革命的一次系统的基础性的思考与发问,也包括了人工智能科学家们对哲学家的思考予以的科学的建设性的回应与补充。当前人工智能的迭代迅速和辐射广泛,促使人类不得不群体思考一些并不遥远的问题:人与机器的本质性区别到底是什么?人性的核心是什么?机器的本质又是什么?将来的生命形态会如何?人机关系的基本框架和原则是什么?机器在智能方面全面超越人类后,人类会对它们失去控制吗?人机的融合是人的异化还是进化?以人为本的各种哲学、伦理和文化框架对转型后的机器与人类还适用吗?而这些是我们提出具体伦理原则和制定伦理框架之前思考一些根本性问题。工业化时代以来,以欧洲哲学为内核的西方文明引领了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西方思想塑
2020年3月20日
其他

博古睿讲座全记录| 可编辑的未来

科学怪人、生命技术滥用于人体实验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是科学伦理经常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也是好莱坞电影最常见的一大套路。20世纪末,由裘德·洛主演的《千钧一发》中就展示了一个以是否经过基因编辑而划分人生的未来社会,但似乎观众们并不是认为这仅仅是艺术家的异想天开。可现实是,科学家对人类所有遗传密码并没有完全破解,存在许多难以判断效果好坏的应用领域,如人类改造。伴随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艺术逐渐从漠视走向融合,生命技术、生物学等前沿科学亦成为了一种艺术媒介,在找到独特的媒介语言后,它们将与社会、文化等因素交织,呈现出一种更为深刻厚重的作品形式。【完整视频】
2020年2月25日
其他

如果未来可以“被编辑”

基因编辑是一个备受大众关注的生物科技领域前沿话题,11月12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以“可编辑的未来”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邀请6位与基因编辑相关各领域研究者进行发言和对话,他们的研究方向覆盖分子生物学、科技政策、科技法律、生物艺术等多学科门类。来自不同领域的主讲嘉宾分别开展主题讲座,在多领域的对话中推进对基因编辑的深度思考。讨论从科学和技术维度开始,逐渐延展至社会伦理与哲学探讨层面,并最终落实为如何用艺术来表达困惑和希望。汪阳明博古睿学者、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汪阳明,在第一场演讲中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什么是基因编辑。他认为,基因编辑的基础在于DNA决定了人们的遗传特征,基因字符编码的微小差别都会造成巨大的差异。编辑基因的动力来自基因功能研究、农业发展、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需要。目前,随着CRISPR技术的发展,基因编辑变得更加精确、成本也随之降低。最后,他简要探析了基因编辑的典型应用方式及其利弊,并表示目前存在一些难以判断效果好坏的应用领域,如人类改造。王皓毅来自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分享了他对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思考。他强调关于基因编辑的讨论不应泛泛而谈,需要就事论事,尤其应该区分谈论的对象是可遗传还是不可遗传的基因编辑,以及将基因编辑用于治疗疾病还是人类增强。他强调,科学问题需要具体讨论,综合考虑可能的风险和收益比。在可能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科学问题上,科学家必须有担当地开展研究,而公众也需要负责任地讨论和参与。彭耀进两位科学家就基因编辑的科学维度进行讨论之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彭耀进,从法律维度介绍了“人生殖系基因编辑的伦理与法律论争”。他讨论了关于人生殖系基因编辑应用的几种典型论点,并横向比较了国际社会对于基因编辑的监管机制,综合分析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在法律监管上的差异。之后,他介绍了中国近期的立法动向,指出立法位阶低、惩罚力度小是目前的首要问题。就此他展望了未来的法律规制,表明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各国积极承担国际科技治理的责任与义务。针对国内现状,需要建立强有力的规制框架以提高治理的有效性,未来在一些制度构建方面可以效仿英国,并加强科学共同体和公众之间的探讨。高璐由法律探讨延伸至社会伦理层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高璐,介绍了生物技术治理的历史和现状。她追溯历史,介绍了作为当代生物技术治理起点的阿西洛马会议(Asilomar
2019年11月22日
其他

博古睿学者| 汪阳明、S.M.阿玛德

Economy》(剑桥大学出版社,2016年)和《Rationalizing
2019年8月20日
其他

短视频 | 技术正在改变人类

一个新的挑战出现了改
2019年8月16日
其他

何怀宏、汪阳明、吴天岳、曾毅受聘“博古睿学者”

博古睿研究院公布2019—2020博古睿学者名单何怀宏、汪阳明、吴天岳、曾毅受聘“博古睿学者”近日,在美国洛杉矶,博古睿研究院公布第5批博古睿学者名单,致力于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充满巨大变革的时代,培育创新性思想,促进全球学术和文化交流。此次被聘为博古睿学者(一年期)的人员有:阿米塔夫·阿查亚(Amitav
2019年8月7日
其他

2018-2019博古睿学者名单公布

在美国洛杉矶,博古睿研究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博古睿学者名单,旨在研究社会变革理念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促进全球学术和文化交流。此次受聘享有盛誉的博古睿学者包括:迈克·安南尼(Mike
2018年12月7日
其他

“什么是天下”哲学探讨

2018年6月16日由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举办的“什么是天下:东亚语境”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静园二园拉开帷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古睿研究院研究员赵汀阳,香港大学哲学系教授慈继伟,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学术主任安乐哲分别发言,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副教授、博古睿研究院研究员慕唯仁担任主持人。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学术主任安乐哲在开幕致辞上,安乐哲表示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希望推动影响世界格局、全球治理以及人类前途命运等重大现实理论问题,展开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研究和对话。当前,需要注意的两个重要变化,一个是“人工智能”,一个是“天下”。就后者而言,天下的概念、目标是什么?这需要东方人讲自己的话,要把东亚语境中最杰出、最优秀的思想家集中起来,共同参与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古睿研究院研究员赵汀阳赵汀阳在
2018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