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飞哲学与投资笔记

艺术

李国飞:“将心注入”摄影展明天开幕

在深圳湾万象城举办的“将心注入”摄影展已经布置好了,明天(本周六,7月15日)下午两点将有一个简单的开幕形式。这是我继4月在“上海PHOTO”举办的第一个个人摄影展后,首次在家乡深圳开展。“上海PHOTO”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国际化的一个艺术摄影展,参展的普遍是国内成名的摄影艺术家。作为一名新人,本来没太多预期,但是最终居然销售了20多张作品,销售金额将近80万元。我的签约画廊告诉我,我极有可能是全场销售张数和销售金额的两个第一名。这个成绩,不但令我也令各相关机构非常吃惊。我问一位收藏了我多张作品的朋友购买的理由,他说一方面觉得很有内涵,作品的故事挺打动人的,另外,很美。他收藏后不是放在储藏室里,而是挂在客厅里、办公室里,每天看一看,赏心悦目。这符合我对艺术作品一直以来的认知:一些作品看起来非常漂亮,但是如果不能表达某一种理念或情感,不能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那么就不会太有价值,另外,有些作品感觉很有内涵,但是表现形式粗糙,不能直击人心,也不会太理想。不过,这只是我的理念,也有些人认为作品形式上美不美不重要,看起来很丑也行,关键是要真实。还有人觉得作品一定要抽象到很难看懂才是好的作品。我坚持我的理念,也尊重不一样的理念。在探索艺术的过程中,我还意识到,一个作品是否美,是否能直击人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受会很不一样。例如毕加索的一些画,把一个人的脸的各个侧面放在同一个画面上,西方人可能很喜欢,我问过一些中国的朋友,当然有人喜欢,但还有很多人觉得很惊悚。常玉画的祼女,线条很柔美,体态很丰腴,色彩很温润,基本没有细节但非常有神韵,中国人一看普遍很喜欢,但西方人可能就未必。由此我想到,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个审美密码,找到这个密码并打开,大家就会很欣喜。前两年央视春晚上了个民族舞《只此青绿》,创作灵感源自宋代天才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节目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人觉得这色彩这意境实在太震撼了。宋代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巅峰,我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中式美学的理论基础是由庄子所奠定的。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禅宗兴起后,其‘空性’的思想与庄子美学相结合,中式美学因此得到了很大的进化,至宋朝而达至巅峰。”“宋代美学崇尚极简(表达对繁杂奢华的物质、无止境的欲望的舍弃),大量留白(暗示“虚空”,表达禅宗“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思想),色彩简练,意境高远,追求一种超越此生、超越物质、超越世俗的更高远更永恒的精神境界”。我总结宋代美学的特点是有温度的极简、自然与温润。在我看来,中国人的审美密码(或许不止一个)就是宋代美学的这三个特点。常玉的作品为什么这么受国人喜爱呢?我觉得他的美学是上承宋代的,而且又融合了西方油画艺术的精华。通过自己的摄影光影来表现宋代美学的特质,是我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向。4月份我参展“上海PHOTO”时,写过一个感悟,反映我对摄影的一些感悟。“摄影要超越‘大自然的搬运工’。通过前期精心设计与后期的创作,摄影作品与油画作品等一样,可以表达一些更抽象的东西,例如价值观以及对这个世界的一些看法。我很喜欢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花鸟作品,廖廖数笔,或翻眼之鱼,或鼓腹之鸟,其实都是他枯狂冷峻内心的写照。野生动物拍摄是我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动物是有灵性的,非常适合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2022年,黑天鹅频出、人心思变、世界动荡不安,给了我很多创作的灵感。”“宋代美学也需要创新,也需要进化,我认为,可以汲取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并深度融合。马蒂斯的色彩、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达利的超现实、赵无极的混沌、常玉的温润等,我都很喜欢,并努力融入我的作品之中。我的一些作品是完全写实的(同时表现抽象的意义),但更多的作品一半是拍摄,另一半是手绘的(利用ps进行手绘),既像摄影,又像油画,并将心注入以此表达我内心的感受。我的老师、中国黑白摄影第一人段岳衡老师教导我说‘搞艺术就是乱来!’,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激励我不断探索一些更创新和更直击人心的艺术表现方法。”一位摄影艺术圈资深人士对我说,我这次之所以能在“上海PHOTO”成绩不错,可能是由于我根本就不是这个圈子里的人,既没经验也没规矩,各种“乱来”,有些题材非常新颖,而且颜色配搭极其大胆,反而让人眼目一新。探索摄影艺术,我只是一位新人,虽然很热爱,也很认真,也很有勇气锐意创新,但是只是刚刚入门,而且是业余创作,还很不成熟,也说不上什么成就。只是,我特别在意的是,探索本身给我带来了巨大的乐趣。由于热爱野生动物,我去过八趟非洲,深入非洲大草原,去过五趟南美,深入亚马逊丛林,去过全世界很多潜水胜地,深入海底,还去过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拍摄千姿百态的各种野生动物,按下快门之时内心激情澎湃。现在在家里,我对用PS创作作品非常感兴趣。记得去年疫情期间,没法出去拍照了,我一天会花十几个小时在电脑前沉迷艺术创作,如痴似醉,大脑高潮不断,创造力有如泉涌,不想吃饭,不用喝水,不想睡觉,精神喜悦充溢于天地之间。很多次半夜梦醒的时候,突然灵感迸发,一翻身起床来到电脑前继续创作,快乐时光飞逝如电,以至不知东方之既白。后来我才意识到,这种状态就是所谓“禅修”的状态(西方心理学称为“心流”)。最近我出版了一本书《乔布斯、禅与投资》,阐述了我对禅的认知,同时还阐述了我以禅这个视角对摄影的理解。书中彩插有十二张我的摄影作品,这次会展出其中的一部分,另外,最近几个月我新创作了六七张新的作品,我觉得还是有一点突破的,这次也一起展出。摄影是将心注入的艺术,在我看来,摄影艺术家的工作就是把“意义”将心注入到作品之中,水平的高低,本质上是心力的强弱。摄影和别的工作一样,都是人生证悟的最好的道场。这个摄影展会持续到下周三(7月19日),我在本周六和周天下午会在现场亲自导览,其中周六下午两点有个简单的开幕仪式,欢迎朋友们参加指导。
其他

李国飞:我对禅与投资的新的思考

前言6月8日,我与湛庐创始人陈晓晖开展了一次网上直播,本文即是在直播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而完成。《乔布斯、禅与投资》的主要内容完成于2017年,迄今已经六年。在这六年里,我对禅有很多新的认知,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这篇文章一方面对“心力禅”理论框架是如何形成的做了很全面的分析,看了之后你会明白《乔布斯、禅与投资》为什么会对传统禅学有这样的全新的认知;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禅如何与工作生活深度结合,其中着重分析了我们如何在投资中汲取禅的智慧。可以把禅总结为一句话:“禅不仅是一门修心的学问,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还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论”。关于“生活方式”与“方法论”的讨论是书中没有的新增的内容。在展开正文之前,我先回答读者的一个提问:《乔布斯、禅与投资》共收录了四篇文章,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四篇文章都与“禅是什么”有直接的关系。其中,《乔布斯、禅与投资》是心力禅理论的总纲;《我对摄影艺术的一些思考》是从禅的角度阐述对摄影的理解;而《萨尔瓦多湖之夜》和《冬泳记》则记录了两次极致的人生体验:一次是极致的风光体验,另一次是极致的身体体验。萨尔瓦多湖之夜,我对心与世界的关系刹那间有了全新的认知;《金刚经》云:“诸法皆空”,长春冬泳那一次,惊魂稍定之时我恍然大悟。这两次经历或许与禅宗所说的顿悟有点相似。本书原拟收录《投资框架2018》、《失控与投资》、《向大自然学习企业的进化之道》等几篇文章,但因合作机构担心对非宗教类文章审稿经验不足而不得不作罢,颇为可惜。《投资框架2018》是从禅的角度理解投资,《失控与投资》和《向大自然学习企业的进化之道》则是从进化的角度研究公司的成长,读者朋友可从我的公众号(“李国飞哲学与投资笔记”)里阅读这几篇文章。另外,我还想补充说明一下。传统佛学专业术语繁多,理论非常深奥不好理解。有鉴于此,我从一开始撰写《乔布斯、禅与投资》时,就决定尽量少用佛学专业术语,尽可能写得简明易懂,让即使对佛学知识不太了解的普通人也能看明白。举个例子,佛学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执著”,实际上“执著”还可以分为“我执”和“法执”,是否需要将这三个术语都在文中介绍呢?我思考了很久,数易其稿,最终只保留了“执著”这一个术语。因为我知道,每增加一个术语,都会给理解带来不少障碍,经过努力,最终这篇文章中出现的佛学术语屈指可数。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给了二三十位朋友,包括一些刚毕业才工作的年轻朋友,请他们多提意见,尤其强调哪些地方看不太懂,一定要指出来,我会尽可能修改到他们能够读懂为止。思考如何完善理论框架,以及思考如何能让普通人容易看懂,我付出了几乎同等的时间与精力。以下为正文部分。一、不论禅定,工作即禅修1.六祖的禅学相对传统的印度佛学是革命性的进化。《坛经》总结六祖禅学,有一句特别重要的经文:“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句经文正是禅宗革命性的理论纲领,而“心力禅”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唯论见性”,是指六祖禅宗理论只论“明心见性”——通过修炼自心而证悟空性。“不论禅定解脱”是指六祖的禅宗理论既不太论述“禅定”,也不太论述“解脱”。如何理解?以下分“不论禅定”与“不论解脱”两部分深入分析。2.先讨论“不论禅定”。所谓“禅定”,是指修行者静坐敛心,专注一境,并于此境中进行观照,是传统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但是,六祖并不认为这是最重要的,甚至认为整天打座,并没有什么益处,是一种病而不是禅(《坛经》云:“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六祖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似觅兔角”,意思是说,应该在世间的日常生活中修行,这样才能证悟,否则就好像在找一只头上长角的兔子。为什么六祖会这么认为?原因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原始佛教,至大唐时,已经发展出比较成熟的大乘佛教,修行最重要的目标已经发展为“证悟空性”。何为证悟空性?证悟空性是指“一切事物都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都不是常住不变的,而是在变化中不断发展的,所谓‘证悟空性’,是指通过修行,不但在理论上明白这一点,更要在实践中证明这一点。”“证悟空性”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哲学命题,对吗?确实如此。如果当时大乘佛教的理论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六祖的佛学革命就很难发生。除了打坐,六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证悟空性”。吃饭睡觉是人的本能活动,当然可以用来证悟。再往前走一步,“担水砍柴”可不可以呢?这类活动恰好介于入世与出世之间,有点类似灰色地带,六祖认为,也可以用来证悟。那继续再往前走一步,“事父事君”(像服侍父亲一样服侍君主,意思是传统的仕途,推而演之,是指滚滚红尘中的各项事业)可不可以呢?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问:“如果‘担水砍柴’就是妙道,为什么‘事父事君’就不是妙道?”冯友兰认为:“如果从以上分析的禅宗的教义,推出逻辑的结论,我们就不能不做肯定的回答。可是禅师们自己,并没有做出这个合乎逻辑的回答。”为什么禅宗不能做出这个合乎逻辑的回答呢?其实并不复杂,“事父事君”是完全入世的事业,如果这也是妙道,那么禅宗作为一个出世的宗教,不就彻底入世了吗?入世的宗教,还能是宗教吗?3.禅宗左右为难是可以理解的,“心力禅”则沿着六祖开拓的道路继续前行。“事父事君”这种完全入世的红尘中事,当然也能够证悟空性。怎么证悟呢?我认为,“在日常实践中,凡是需要洞察本质、总结规律与进行创新之处,无处不是可以证悟空性的道场”。书中在“洞察力”与“创新力”两个小节对此立论做了非常缜密而详尽的的论证。在这里,我仍然想尽可能精炼地概括一下,方便大家理解。佛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一些因缘(条件)聚合在一起而生起的。这种生起,性质是“空”的。这种“空”是指这些条件都是不稳定的,是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的。《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谓“相”是一个事物的表相,所谓“非相”是指我们不要满足于只了解它的表相,而是要穿透它的表相,弄清楚是由什么条件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暂时聚合在一起而生成这个事物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事物的本质或者说理解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智慧觉性也就生起了(“即见如来”)。这就是一种对空性进行证悟的方式。而且禅宗认为,要做到对本质全然的把握,单靠逻辑力是无法做到的,还必须通过强大的直觉力,在最后一步,打破思维的各种条条框框,瞬间地全部地获得,这是非线性的、巨大飞跃的一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长期的修炼。《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叫“生其心”?就是我们的心生起一个念头。什么叫“无所住”?就是我们不要被现实的各种条件所束缚而应该大胆地尝试。创新是什么?创新是指我们可以把一些条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聚合,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成功概率很低的过程,看看是否可以成立。如果真的可以成立,那么创新就成功了。可见创新是由我们的心将各种条件注入新事物而形成的(我称之为将心注入),显然这也是一种对空性进行证悟的方式。由以上两点,《乔布斯、禅与投资》得出结论:探索事物的本质或总结规律,以及进行创新,就是证悟空性的其中两种方式,这是“工作即禅修”的理论依据。这个结论,回答了冯友兰的质疑,同时,也是对六祖所开创的禅学的一个新的完善。4.如何在工作中进行禅修呢?日本人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学习。自唐禅传至日本后,日本人对禅的研究有所突破。修行六度(是指修行的六种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中的“精进”原意是刻苦修炼,利益众生的事情全力去做,彼岸自达,在日本演绎为“追求极致”。越极致越精进,这是“匠人精神”的理论根源。《乔布斯、禅与投资》书中继续发展这个理论,并提升到“道由心创”的境界。只要我们以追求极致的精神进行工作,用心洞察本质、总结规律与进行创新,我们也可以将心注入,自创其道。这个“道”推而广之,遍及各种领域,不仅包括日常生活领域的茶道、花道,还包括工作领域的投资之道、设计之道,以及更高深的精神领域的哲学宗教等。人生之道,通俗来说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人的一生也是一些因缘的和合,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用心赋予它什么意义,你的心是你人生意义的总设计师!不要再困惑于“我的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要找到它”,而要思考“我到底要把什么意义注入我的人生”。思考方式稍作转变,海阔天空,世界豁然开朗。5.“追求极致”的前提是高度专注。现代医学发现,在高度专注、身心沉浸其中的状态下,人的生理会发生一点改变,那时人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合成物,内啡肽会让人产生一种比较持久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但是它的的分泌是吝啬的,一般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才能获得。研究表明,在学习和运动的过程中,人体比较容易分泌内啡肽。跑过马拉松的人可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漫长的跑步过程中,人体有一个神奇的极点(常被称为“撞墙点”),在这个极点之前,人会很痛苦疲惫,一旦过了这个极点,身体就逐渐重新恢复活力,因为过了极点,内啡肽就会分泌。打坐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专注力的法门。刚开始打坐的时候,人会觉得非常无聊,甚至很痛苦,但是,只要持续练习,渐入佳境之后,我们会体验到身心无比的平静和愉悦。这种愉悦也叫“禅悦”,其实也是由于内啡肽的分泌而引发的。在某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打坐看成是一种让人能够比较快速地进入高度专注状态从而引发内啡肽分泌的极佳的训练方法。学有所成之后,在别的一些情景中,例如思考创作,我们也能比较容易地进入一种类似“禅悦”的状态,西方心理学将这种状态叫做“心流”。2016年我参加过一次内观禅的禅修,收获很大。持续训练后,专注力有比较显著的提高。我在写作《乔布斯、禅与投资》这篇文章时,经常一个人在一个咖啡馆一写就是一整天,早上十点进门,晚上十点离开。完全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颅内高潮不断,思维异常活跃,思考问题时势如破竹,创造力宛如泉涌,不思吃饭,不用喝水,不想睡觉,全然忘记了身体的存在,精神喜悦充溢于天地之间。很久之后我才意识到,那种状态就是所谓“禅修”的状态,和传统打坐这种禅修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同。最近一两年,我打坐的时间明显减少了。为什么呢?原因是我把打坐的时间大部分用于P图了。我非常喜欢用Photoshop创造作品,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时会陷入一种如痴似醉的状态。很多次半夜睡醒的时候,突然灵感迸发,一翻身起床到电脑前继续创作,快乐的时光飞逝如电,以至不知东方之既白。我们禅修是为了刻意追求这种幸福感吗?其实不是。做事情保持高度专注,本来就是生活该有的状态,也就是所谓“活在当下”的状态。苹果公司前资深副总裁乔纳桑·艾维(Jonathan
其他

李国飞:因缘聚合 | 《乔布斯、禅与投资》作者自序

因缘聚合《乔布斯、禅与投资》序言——李国飞这本书记录了我多年来对哲学和投资的一些思考。写这本书的缘起,正如这本书的名字,是我与禅、乔布斯和投资都颇有缘分。我与禅
其他

李国飞:新书《乔布斯、禅与投资》出版了

有个喜事要向大家宣布一下:《乔布斯、禅与投资》这篇文章很快就要出版成书了。从大学开始就对禅学有浓厚兴趣,经过多年思考和实践之后,2016年,我花费了九个月的时间,以一种强烈的使命感,甚至一度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刻苦写作完成了这篇文章的初稿。之后做了一次讲座,那次讲座反应非常热烈,远超预期,令我深受鼓舞。接着我又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继续深化此文,大幅增加篇幅,同时也大幅提升内容深度。2017年发表后,很多朋友,尤其是做投资、做IT和创业的朋友,通过各种方式与我联系,说这篇文章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甚至有人说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这让我倍感欣慰。为了能让更多的朋友读到此文,理解禅的真义,我由此萌生了把它出版成书的想法。由于我的好友邱国鹭的推荐,我结识了湛庐的朋友,相谈甚欢,并于2021年签署了出版协议。湛庐通过与宗教文化出版社合作,终于得以把这本书发行面世。在此我要向湛庐和宗教文化出版社的朋友们表达最衷心的感谢!对于《乔布斯、禅与投资》这篇之章,我对全文作了非常仔细的修订,新增了不少对禅最新的理解以及一些新的案例。禅是研究心的学问,心是天底下最幽深、最微妙和最不可思议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用心,但我们对它的认知非常肤浅。我提出了“心力”这个概念,把心力分为愿力、专注力、创新力和洞察力,并详细阐述这几种力是如何运作的,相信能让你对心是什么以及如何提升心的能量有新的认知。禅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有成就的禅的修行人,本着内心巨大的愿力,以追求极致为修行方式,或试图洞悉事物的本质,或大胆创新。唯极致追求者改变世界!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的理论源自禅宗,乔布斯、稻盛和夫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杰出践行者。普通人如何见贤思齐,本书将为你深入分析。这本书所阐述的禅学,角度是比较入世的,和传统的以出世为主的禅学可能不太一样。为了完善整个理论体系,我对《金刚经》《坛经》《维摩诘经》等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禅这种东西好像虚无缥缈,没有什么用,但实际“无用之用,是有大用”。如果你深刻理解它,它会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都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本书有很多以禅的视角研究投资的案例,都是我本人亲身的经历。本人从事证券投资28年了,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牛市熊市,对股市无常无我的本性深有感悟。本文还收录了一篇文章《我对摄影艺术的一些思考》,也是以我个人的亲身经历,阐述以禅的视角解读摄影艺术。我从未真正学习过艺术,从小美术总是勉强及格,四十岁时还不知道什么叫光圈,我的人生和艺术能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十一年前在异国他乡(厄瓜多尔)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学会了如何摄影,很快我就陆续获得了一些国际重要摄影比赛的奖项(最新在2020年获得了了索尼世界摄影大赛自然组的冠军),前几周还取得了一个大的突破,受邀以所谓“摄影艺术家”的身份参展了“上海PHOTO”(中国最重要和最权威的商业摄影大展)。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摄影展,并获得不少好评,这是我人生中从未规划过的事情。以极简与温润为特质的宋代美学是中国美学的巅峰,深受禅宗的影响。我认为通过深度借鉴和融合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精䯝,宋代美学还有很大的进化空间。通过摄影光影弘扬宋代美学,是我艺术探索的方向。人过中年从一个艺术小白到略窥门径这段经历还比较有趣,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书中附有多张我拍摄的照片),或许也能给大家也会带来一点启发。▲《乔布斯、禅与投资》新书实拍图▲挑水砍柴,无非妙道,投资摄影,即是禅修。这本书还收录了一篇文章《萨尔瓦多湖之夜》。那是一篇游记。我于2014年前往秘鲁的萨尔瓦多湖游览,那天晚上天空巨大的璀璨银河与倒影在湖中的璀璨银河交相辉映,极为壮观,我内心深受震撼,突然在一瞬间对心与世界的关系恍然大悟。本书收录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冬泳记》。2009年长春,大雪纷飞,朔风怒号,零下29度,水温接近零度。作为一名从小对寒冷有近乎本能恐惧的广东人,我跳入南湖的一个冰窟里,开启人生第一次冬泳。那是一次极致的人生体验。从极度的恐惧到信心百倍,不过是一念之间。发生了什么?《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经历了那一次刻骨铭心的冬泳,我真切地若有所悟。这本书非常荣幸得到了几位好友的厚爱并同意作序推荐。他们是高毅资本的邱国鹭、睿远基金的陈光明、乔布斯生前最推崇的陶瓷大师释永由纪夫,以及中国佛协常务理事、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州开元寺方丈释本性,四位朋友从不同角度非常用心地给这本书做点评,非常感谢!在未来几周,我除了会在这个公众号里面发表一篇我本人在书中的自序《因缘聚合》,讲述我和乔布斯、禅与投资的因缘,还会分批发表这几位推荐人的推荐文章,敬请期待。为了这本书的问世,我倾注了巨大的心力。虽然水平有限,但绝对非常有诚意,恳请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图书已经开始预售,现在下单还可以获得我跟湛庐一起精心设计的手抄经折页。关于手抄经折页的故事,下次再跟大家分享。李国飞2023年5月11日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乔布斯、禅与投资》
其他

李国飞:新乔布斯、禅与投资之精华版

精华版序言2017年年末,历经一年半的艰辛写作,我发表了《新乔布斯、禅与投资》一文,反响还是很热烈的,流传也很广,尤其是在投资界与IT界。但是,这篇文章长达6.3万字,要读完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前几天是发表这篇文章的三周年,在一些朋友的建议下,我决定编辑一个精简的版本,精要地展现原文的精华,另外还增加了一些我对禅的新的思考。字数约1.5万字,专心阅读的话几个小时就够了。读毕如意犹未尽,建议再看文后的完整版。
其他

李国飞:向大自然学习企业的进化之道 ------全面反思腾讯的管理哲学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察角度,阿里“郡县制”模式的一个重要优点是能够通过“大中台”深度整合各项业务的数据和技术,从而给各项业务,包括新创立业务赋能,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近年来异军突起、飞速增长
其他

李国飞:全面反思腾讯的战略

第六,打开盒马app,每个人看到的推送内容是不相同的,也就是所谓的“千人千面”,分析你在淘宝天猫的消费记录以及在盒马的消费记录,并调用之前已经完善的算法,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其他

李国飞:投资框架2018(更新加长版)/新增4000字

腾讯、阿里、谷歌、平安这些大公司为什么能够好像很轻松地进入新的商业领域,而且迅速壮大,原因就是它们的业务建立了非常强大的连接,当这种连接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后,各种创新业务就源源不断地涌现了出来。
其他

投资框架2018

腾讯、阿里、谷歌、平安这些大公司为什么能够好像很轻松地进入新的商业领域,而且迅速壮大,原因就是它们的业务建立了非常强大的连接,当这种连接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后,各种创新业务就源源不断地涌现了出来。
其他

关于投资的一些思考框架

宏观面对公司业绩、整体融资环境和市场信心都有重大影响,直接影响股市。我想股市大的波动有七八成的原因是宏观面的变化。经验表明,股市一般在宏观面见顶之前三至六个月见顶,在宏观面见底前三至六个月见底。
其他

《失控》与投资

现在谷歌正在利用巨量的搜索改善它的人工智能,每天它处理大约121亿次搜索,每当你健入一个查询词,例如“杯子”,点击一个链接,你都是在教谷歌学习什么是杯子。我觉得谷歌的人工智能是最有可能实现突破的。
其他

《新乔布斯、禅与投资》(加长深度版)(最新上)(序言及正文)

“不二”的意思是指平等而无差别,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被推崇为至高法门,它超越一切差别而直指本质,是洞察力的最高境界,因此我放在本章来讨论,传统解说高深莫测,我尝试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向大家介绍。
其他

《新乔布斯、禅与投资》(加长深度版)(最新下)(附录)

作者的话:之前分上下两部分发过《新乔布斯、禅与投资》,但是文末没有评论功能,最近终于可以有了,另外,在上部分《心与世界的关系》一章增加了一两千字,今晚再发一遍。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新乔布斯、禅与投资》(加长深度版)(下)(附录)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备受煎熬,很多佛教学籍书作了大量论述,但非常艰涩,今天我换一个新的角度,和朋友们分享一下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