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堂云好课丨央美交通工具设计教学,在过去十余年中只做了“一件”事情?

CAFA ART INFO 中央美院艺讯网 2021-10-27


编者按: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教学,众多院校的“全民网课”也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渐渐凸显了教学开放化的“实验”意义。直击真实的网络教学现场,背后凝聚的意义无疑是丰富的:网络给艺术教育带来的是新机还是挑战?艺术学院该如何展开网络教学?强调技术训练与面对面交流的美术课程该如何适应新局面?又会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哪些冲击?


第一辑 央美版画系“图像时代如何看图像?”

第二辑 央美油画系的素描课,仅仅是“素描”?

第三辑 央美壁画系“数字壁画”如何创作?

第四辑 央美实验艺术40位“宅家斗士”:以常态眼睛玩转造型!

第五辑 “书籍装帧”:建构于持续翻阅中的艺术


本辑,我们带来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研究型课题智能出行系统创新设计任课教师为王选政、FRANK WU(美)、王倩男、冯东升四位老师,本科三年级、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参与在网络教学时代,与手把手的“造型艺术”专业相比,设计学科的教学似乎更有联结网络化“倾向优势”,且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出行”怎样创新?课程怎样引导学生聚焦于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共享经济等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影响?


尤其放眼当下,面对疫情,该怎样建立“在中国创建高效并且安全的动态人居组织方式”?央美交通工具设计教学,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只做了“一件”事?是什么样的事?师生如何共同坚守?一起来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交通工具设计专业

产学研合作成果


云教学手记

据采访王选政问答内容整理



王选政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交通工具设计专业主任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研究生部主任

王选政有着近20年的交通工具设计研发和教学经验,主张在教学中将设计研究与实践结合。出版有《汽车设计教学现场》、《形态与功能》、《设计场》等多部设计专著。


 疫情与教学 


新冠疫情导致的全民网络授课是突如其来的,这种“突如其来”强制我们去拥抱业已存在的趋势——以物联网、云计算、超生产和人工智能交织而成的新兴技术社会的到来。以分布式计算、区块链为技术基础的“去中心化”思维方式也介入了教学。疫情让教育和新兴技术强行互动,看似偶然,其实必然。我们今天处在前所未有的、一个由新兴科技塑造的社会语境之中,置身其中来观察今天的网络授课现象,首先要回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人类社会产生大学至今不到千年,真正能够被认定为教育模式有翻天覆地变化的标志物并不多见,我们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学教育从早期的极端精英教育模式进化成了现下社会中普通个体都可以参与的模式,大学教育模式发展缓慢并且相对固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第三次浪潮”前技术所驱动社会发展的迭代更新速度缓慢。


今时今日,由云计算技术和可以实时共享的网络技术交织作用形成的新兴技术社会语境,对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形成了高压态势。所以这次“突如其来”更像是“诱因”,或者说可能是“奇点”,让我们审慎的去反思大学概念和高等教育模式——不管是传统师生面对面的“传道受业解惑”模式,还是在欧美开始逐渐出现的所谓“开环”教育模式——都面临着瞬间崩塌的可能。


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院长来访“网络教学直播间”


“突如其来”的全民网络课程,强制我们接受了技术迭代导致的授课方式的变化,由于它的“强制性”,让目前的教学方案趋向临时应对的状态,那么我们必须要关注提前进入了教学环节的技术范式,接下去会发展成什么样?会产生哪些变化?会如何反作用于教学内容?以及它在将来的趋势是什么?毫无疑问,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一场重要的实验,如何应对实验带给我们的反馈和反馈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形成了对于教育的潜在挑战,新兴技术语境又加剧了这个挑战。


网络教学“现场”


 网课与反思 


个人认为在线上授课过程中教与学的效率都变高了,主要原因在于线上信息交换、记录、共享的即时性,让师生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的通畅,也让注意力变得集中。这是我之前没有预料到的一点:当我们由线下的物理空间置换到线上教学语境的时候,技术自动提升了效率。当然,“高效率”主要体现在研究(Research)、研讨(Seminar)和辅导(Tutoring)方面,设计教育或者艺术教育的很多内容是需要实操环节进行支撑的,需要有相应的技术、设备系统进行协作支持,因为这次的线上教学是突发情况,在这方面受到了一定限制。这可能是一个契机,诱发了对于在线以及由线上延展到线下的教育技术支持体系的建立呢?如同国内高度发达的物流网络一样,形成对教育进行技术支持的新组织系统。疫情期间,发达的物流网呈现出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假使没有如此成熟的物流系统的话,这次疫情的应对也许会更加艰难。同样,教育技术支持系统也将极大的推动教育模式的改变。目前来看,教育技术支持系统是“倒逼”需求,这点与物流网络的建立程序不同,一旦成型,接下来设计教育方式被颠覆的趋势就彻底明朗了。不夸张的说,大学校园是不是还有必要存在,真的变成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了。


线上课堂随堂笔记

网络教学上课情况


授课过程中反思的问题也很多。最主要的是我们如何来进行平衡——平衡既有的、传承下来的设计教育特有的“场域”,被移植到虚拟的数字平台时,他们之间形成的对冲。如果承认信息化技术带来的趋势是必然的,在此过程之中的新内容,必然会触及到原有的系统、逻辑、甚至伦理问题。目前,在线上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大量的“翻车”事故,小到教师不经意间直播了自己的隐私,大到由于网络课程的“全家参与”和“全民参与”而形成的组织方式重构,相信大家接触的都很多,这些现象的背后凸显了在新兴技术诱导下,参与线上教育模式运转的不同群体间的价值认同差异。相较于线下的课堂,线上平台将这些差异放大了。构建全新技术背景下的教育价值认同,在这次疫情之前,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方式,像直播、短视频等新领域更多的是商业模式的成熟和由商业模式激发出的社会文化消费方式的形成,这与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去反思如何构建这种实践。


云课堂简介






智能出行系统创新设计

中央美术学院+国际车企研发中心

Innovative Design of

 Intelligent Mobility System


授课教师:王选政/FRANK WU(美)/王倩男/冯东升


课程为三年级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研究型课题,旨在引导学生以系统性的客观方法和逻辑性的主观方法完成对包含了出行创新(交通工具)系统在内的未来范式定义。


课程将以研究目前技术社会典型性事件的发展逻辑为蓝本,引导参与者分析对于智能出行系统发展所应关注的问题所在,并基于技术诱因和逻辑体系分析问题,提出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实现路径。本次课程鼓励将研究方向聚焦于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共享经济、去中心化浪潮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影响。激励参与者在此基础上定义未来,以设计学科的叙事方式将未来全方位定义、评价并以标本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课程融合出行创新、交通工具、产业研究、无人驾驶、Ai设计与研究、机器人工程等领域内容,以去中心化组织方式进行跨领域赋能合作,激励学生进行“新物种系统”的创造。


校企合作










本次课程为校企合作课程,联合韩国现代汽车、上汽集团、一汽红旗设计团队等研发机构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在多样的观念、文化以及传统对撞中,以出行创新方式为切入点,输出关于未来的、多样性的在地研究成果。






 课程与方法 



这门课程是为本科三年级和研究生二年级同学所开设的,是一门围绕出行主题展开的研究型课题,旨在引导学生以系统性的客观方法和逻辑性的主观方法完成对包含了出行创新(交通工具)系统在内的未来范式定义。课程以研究目前技术社会典型性事件的发展逻辑为蓝本,引导学生分析对于智能出行系统发展所应关注的问题所在,并基于技术诱因和逻辑体系分析问题,提出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实现路径。


课程还鼓励将研究方向聚焦于智慧城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共享经济、去中心化浪潮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影响。激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定义未来,以设计学科的叙事方式将近景未来进行定义、评价并以标本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课程融合出行创新、交通工具、产业研究、无人驾驶、Ai设计与研究、机器人工程等领域内容,进行跨领域赋能合作,激励学生进行“新物种”系统的创造。结合现在的疫情,这次课程的主题设定为“如何在中国创建高效并且安全的动态人居组织方式”



这样的课程目的是基于设计语境迭代的逻辑而设定的 。我们从制造(互联网)技术迭代、制造方式发展和信息存储交换载体进化三个层面,将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发展顺序划分成“生产的设计”、“设计的设计”、“界面的设计”和“计算的设计”四个语境,在不同的语境中,对设计的定义和设计呈现出的工作方法是截然不同的。选择上述三个因素进行语境建构的原因在于,这些因素是新兴科技与人、社会发生交互关系最直接的变量,是改变宏观设计定义和工作方法的主要动因。


教学逻辑结构图


1、第一语境:“生产的设计”

建立在前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的、基于流水线生产和依靠纸面媒介记载、交换信息的设计语境。设计的主要作用是为规模化的生产服务,通过专项技能进行附加价值创造,主要输出物为物理产品设计。


2、第二语境:“设计的设计”

计算机和终端网络的产生,改变了信息记录与交换方式,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存储与编辑,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换,由此导致了全球规模的生产分工与协作的出现。设计改变了从属于产业的定位,成为具有独立学理结构的学科,形成了以“设计”为定义的全新社会功能。与之对应的信息技术初步介入传统产业,触发了产业技术转型的开始。


3、第三语境:“界面的设计”

移动互联网(共享网络)再次迭代了信息记录与交换方式,“云”技术使得科技与受众产生了更深度的直接联系。在全球产业协作的基础上,柔性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符合个体需求的智能化“新物种”成为社会的重要诉求。如何以恰当的界面(物理界面和非物质性界面)形成用户对于新技术、新服务的接受,这成为了设计的主要功能,“设计”开始作为“方法”参与到社会创造活动中,形成了带有社会属性的设计语境。


4、第四语境:“计算的设计”

物联网、自生产和人工智能构成了“计算”设计的语境。分布式计算方法与机器学习把“界面”设计语境中的内容与方法完全重构——设计不再是基于某个领域内的特定工具,也不再只是特定社会领域的创新方法——而是进化成为“去中心化社会”中大众进行“自组织”的工具,“设计”影响和变革着社会进程,创造了可持续的、带有“同理心”的新型社会价值。


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


如何平衡每个学生的自我变量与不同语境之间的关系,是决定这门课程范式、方法和体系的重要标准。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的,需要去确定不同语境知识内容的占比数量,再根据语境的变化以动态的方式调配知识配比和教学组织逻辑。这也是新兴科技语境下,交通工具设计教学的根本原则,决定了教学内容和定义的升级。


工作室“线下教学”场景

课程美籍教师FRANK WU在GM设计中心工作场景


交通工具设计教育在中央美术学院十几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把学科内容从汽车设计升级到了交通工具设计,再迭代到现在的出行创新设计,背后应对的是新兴技术语境带来的挑战。因为汽车产业的庞大体量和高度专业化的结构,学生对学习内容强烈的依赖着第一、二语境,既强调以汽车造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集群。与此同时,学生对第三语境中的“界面”创造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却缺乏完整的方法来构建自我学习体系。更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时效性和在地性会经常将第四语境中碎片化的内容,带入学生正在进行思考的第三语境之中,造成他们学习、实践和研究内容的虚化倾向。如何兼顾上述内容,形成学生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是这门课程的重点。针对这些变量,美院交通工具设计的教学在过去十余年中只做了一件事情:为学生探寻和构建符合自己特点的、合理的学习路径。


我们认为,在美术学院,能做出一台漂亮的汽车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教师更希望看到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如何去对构建系统展开思考,以及如何用这种新的系统作为标准,去设计汽车、去提供创新方案、去影响产业和社会发展,或者说去激发新型的社会组织方式构建,这门课程是特别强调这点的。目标听起来有点大,但是我们鼓励学生:理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呢。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参与课程的同学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研究路径,要有自己的研究的逻辑,这会让每个人关注问题的视角、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独立的,作为研究性课题,上述差异对于这门课程是特别重要的。比较欣慰的是借助线上教学的信息技术优势,所有的课程信息都可以被及时的记录下来,便于师生更全面的去反思之前进行过的研究。反思在线下课程的时候也进行,但在信息记录的连续性方面偶尔会出现断层,线上课程则呈现了更好的连贯性。


范院长在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和韩国客座教授KIM SUNG YONG交流


课程鼓励学生进行“新物种”创造,就像另外一门课程的名字叫做“待定义的未来”一样——在当下的时间点上,有大量新的事物需要我们去定义,它们在过去没有以任何方式存在过,而今天出现了,在出行领域或者交通工具设计领域,新物种是什么、他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于我们复杂的技术社会系统当中、它们如何跨域存在,是这门课程的又一个关键。


此外,和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历来的课题一样,这门课程依然坚持和产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几所全球重要的汽车企业是课程的合作伙伴。因为如何去对待未知,也许结果并不重要,在真实的产业平台上开始探索才是关键。




参与课程学生


三年级

高紫玉

 《SARIA——空间延伸与再生》
郑坚辉

 《后信息社会下的移动出行空间》

朗  玥 

《近景未来工作模式与模块化工作站研究》

牛浩田 

《中国浪漫主义与国民跑车设计》

王  晨 

《L3等级自动驾驶下道路被动安全系统》

刘  竹 

《对MG品牌新技术语境下的形式与功能的研究》

杨  诚 

《GT跑车在中国语境下的造型趋势研究》


研究生
李加宁

《新型城市多维出行方式与语言模式》

宋文彬

《基础设施未来演化—未来城市高架桥的生存法则》



学生如何进行创作?

听听他们怎么说?



高紫玉


《SARIA——空间延伸与再生》


柯布西耶在《走进新建筑》一书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一理论揭露了现代城市由于种种社会原因,使人失去主体地位的现象。这一理论反映到中国,则是年轻群体的社会危机与城市病的诞生。小家庭与大家族的凝聚关系在逐渐疏远,人们对于居住体系的观念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思想落差,家庭结构的快速转变导致了城市空间的解体与重构。站在这一物种爆炸与新城市构建的奇点上,空间升级不应该局限于传统概念中对于一个单一产品的升级。


SARIA是在即将到来的空间革命语境下诞生的新物种,它基于空间延伸与共生的特性,为人提供自定义化的空间系统。在SARIA的系统下,人利用空间的程度将成为衡量空间能源消耗的方式,通过具有钙化功能的颗石藻仿生材料,用户可以按照不同需求改变空间的结构、与其他用户共享空间信息与功能。进行移动的空间与家庭空间保持一种非物理式的链接,模块之间同时具有空间同化的作用。



左右滑动查看


疫情期间的网络授课带来了空间上的隔离,传统的授课方式与学习方式也随之改变,网络和电子设备成为连接个人之间的纽带,通过这种无形的连接,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疫情固然带来了很多学习上的不便,在设备使用、与老师的交流方式等方面都有所限制,这种功能上的缺乏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损失。但是这样的网络授课方式也给了我们较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发散思维,对于其他同学所做的项目跟进比往常更清楚,可以对比其他人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经过这段特殊的时期,今后的授课形式和学习方式也应该综合利弊,在反思中升级,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郑坚辉


《后信息时代下的出行空间》



当虚拟游戏世界与现实世界“同步”时间这一方式出现时,“平行虚拟世界”的苗头也就出现了,我尝试想把这种现象推向极端,窥探极端背后出现的现象,试图提供一个未来的可替换性的平行世界的样貌。



左右滑动查看


通过放置在物理世界里只服务于虚拟世界的道具或环境这种近似难以理解的方式,将结果呈现给观众给予观众想象空间和辩论空间。



宋文彬


《基础设施未来演化

——未来城市高架桥的生存法则》


此次课题结合了“中央美术学院联合韩国K`ART艺术大学以及现代汽车课题”背景:在新兴科技背景下为中国未来城市而设计,与我现阶段研究方向中城市基础设施演化部分相结合。



左右滑动查看


旨在从社会责任如何影响空间生产的维度,探讨城市基础设施未来演化中,城市高架桥在未来的处境与机遇;以及从日常生活中去争取居住者的权利的这一方面,尝试在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演化中,为居住者们创造平等的机会空间。



朗 玥


《近景未来工作模式与模块化工作站研究》


工作让人每天的时间安排具有结构性和目标感,工作使人保持适当的活动水平,这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工作给员工提供了与社会的连接,与家庭之外的人共享经验的机会,与同事、上下级以及组织的关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幸福感有很大影响。



左右滑动查看


现有的工作模式,衍生的一系列现象。如工作时间变长,工作人群的男女比例趋于平衡,加班现象,第二职业……


出现了这样的工作者,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在稳定的工作状态、充裕的福利和绩效系统下,工作模式将得到优化,平衡主业副业的关系。



牛浩田


《中国浪漫主义与国民跑车设计》


消费格局已完成了由品牌消费到品质消费的转变,随着消费的升级,2020将是品格消费时代的开始。在高度分化品格用户中,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功能与品质,而是注重消费对于自我价值的体现。

汽车作为主要的日常出行工具,至今仍是必需消费品,在品格消费下,那些通勤之外的深层体验,才是决定用户选择的要素。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经历过同样的阶段,国民跑车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产物。



左右滑动查看


欧洲的小跑车文化,美国的肌肉车,日本90年代的百花齐放,这些跑车,售价亲民,适应国情同时具有文化深度,是品格消费的符号,反映着用户的需求,也是品牌的机遇和挑战。

如今,随着90后成为购车主力,中国的跑车市场开始崛起,我们希望中国也能拥有自己的现象级国民跑车,一部将会成为90后回忆的浪漫之车,要承载这种文化,非红旗不可。



王晨


《L3等级自动驾驶下道路被动安全系统》


我的课题内容是在无人驾驶达到l3等级下的被动安全保护系统。我的逻辑分析是先规定时间,寻找问题,然后总结分析问题,并给出定义,然后根据定义分析出解决方法,最后将方法放入标本中让方案具有落地性。



左右滑动查看


l3无人驾驶车辆不能直接的投入道路使用,一个是无人驾驶技术在短时间内发展不够完善,一个是现有道路系统十分复杂,本课题调研阶段分为三大步骤:对主被动安全问题的定义分析,得到结果后用f1的对应发展历程作为课题技术支持,然后将结果放入标本城市望京中。



李加宁


《新型城市多维出行方式与语言模式》


以数字技术为动力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正准备取代工业时代典型的网络化城市(networked city) 也可以概括为工业革命的智能(intelligence)革命。此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城市空间智能化议题,社会创新议题、技术伦理化议题,能源机制议题和可持续议题、一个个微芯片充满的城市环境和社会学议题、赛博格城市议题等等。



左右滑动查看


讨论未来城市多维空间的设计语言体系化是首次(时代条件性和需要性)。它既有客观层面上的适应个体观念与提升空间质量、映射出新的城市情感特征的未来美学含义,也有一种城市自我意识渐生、觉醒中寻找一种意识定义 (感官城市/有感觉的城市含义)。更重要的是在空间智能化快速向前的当前,通过设计语言模式的梳理来构建一个城市理想,尝试设计语言层面上的理想化表达(叙事)。


通过对智慧城市发展中空间维度的关注,联系感官城市的触觉维度与视觉维度、智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效率与可持续)引申出公共空间、个体空间、情感空间三块结构以及更加区间化的典型空间来探讨梳理近景未来的城市多维空间设计语言模式。



刘竹


《对MG品牌新技术语境下的

形式与功能的研究》


我的项目是探索MG品牌在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下的新设计语言。在全球化的疫情影响下,各国在放下争执与偏见,携手合作,共抗疫情。借此环境,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会更进一步增加,因此,我将功能与形式在新兴技术语境下的平衡作为出发点,研究MG发展过程中的东西方文化,理念的冲突与融合。



左右滑动查看


通过研究,我将设计思路定为由设计推动技术的重新组合的方式,以狮子元素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东西方不同文化对造型设计的影响。以户外自驾作为使用场景,研究用户不同的功能性需求。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之上,达成美学与功能的平衡,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进一步对造型语言,比例与功能的探索设计。通过网络课程,可以很方便的与导师沟通,也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进度,对个人的方案进度也很有帮助。



杨诚


《GT跑车在中国语境下的造型趋势研究》


我们的项目是关于荣威发布的主题为新国朝的一个概念车项目,我将造型研究作为切入点。首先我分析了荣威品牌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4个阶段,分别起家阶段,然后到罗孚p5车型所带来的黄金岁月,再到20世纪末期的混乱时代,再到现在被上汽收购后成为民族的自主品牌,而其中最亮眼的p5车型,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了英国皇室的首选用车,所以我将这个品牌定义为拥有皇家的血统、皇室血统,它的核心就是贵族精神。那么提到贵族精神就要说是两种主义,第一种平民主义,则是以卢梭为代表,主张集体的权利自由。而第二种精英主义则是以孟德斯鸠为代表,主张个体的权益的保证,追求人的精神层面的满足。而中国的精英文化在当代社会逐渐受到重视。那么在中国到底是哪一些人追捧这种文化?从奢侈品的调研中可以看出,中产阶级成为新的主流人群,而中产二代则是最核心的消费人群,他们拥有更开放的思想行为,总结其研究则是中国消费理念的转变。G2、群体对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有更多的消费需求。 



那么至于这一消费需求在运用于集体车型上面,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而对于国潮的定义则是东方的传统元素与时下流行相结合的文化产物。我用民国文化作为国潮的东方元素。民国文化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文化,他同时具备西方的外来文化精髓,又含有东方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上面的重视,而忽略了文化的重视。西方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现在我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引入到西方文化中,形成一个新的国潮趋势。 


我以中国的旗袍为主要象征。中国旗袍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他主要分为4个阶段。首先从性别战争引发潮流,再到平权思想民意所向,成为普通的大众服饰,再到后来成为女性,展现独特之美的一个服饰,到后来没落以后,在1984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国际交际礼服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现在旗袍更多运用于外交场合、宴会或者舞台演出这种场合,成为特殊场合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礼服穿着,现代旗袍更多保留了整体的比例特征。 



左右滑动查看


在随着时间发展,它有着细节上面的层次变化,而西方的裙子有很多版型上面的变化,但是他们对于不同的裙长有细致的分类,而他下摆更多是以开放的形态出现。所以总结为中方旗袍更多是强调共性,更加的内敛,把西方的裙子更加强调个性,更加的开放。那么对于未来的具体能否在这种特殊场合作为表现内在中式需求的社交媒介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我将旗袍分为三个体量,得出1:2:5.5这个数据,再将人体结构与汽车相一对应,得出衣着服饰层,是汽车的外壳层,那么旗袍主要是以凸点为支撑,将腰部收缩成为一体式的,而宝马gina概念车也是将车型上的特征线作为凸起点,形成的一体式车身。 


所以我将gt车型分为三个阶段,从60年代到80年代,从80年代到到2000年,然后到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把他们身上的凸点分类出来,形成三个趋势。从这三张图可以看出,现在具体的轴距越来越长,车身的姿态越来越低,前挡风玻璃的曲率变得更加平缓,通过顶视图,我希望他车身的特征性的朝向更趋向于收缩的状态,已显示内敛的风格。接下来我将以具体的造型作为主要的工作,探索旗袍与gt车型会有怎样的造型联系。 


 过往课程学生作业 



CAFA+GAC广汽集团 2027

近景未来无人驾驶与共享联合研究课题



CAFA+HYUNDAI+KARTS Co-Project

中韩联合研究课题 2018


郭嘉翌

S3 JAC SPACE HOTEL CONCEPT

中央美术学院xJAC

江淮汽车联合产学研课题



左右滑动查看


蒋松霖 2025 VW 

TRANSRUNNER CONCEPT

中央美术学院x德国大众汽车

联合产学研课题



左右滑动查看


王志坚

Audi i-Eco Project

中央美术学院x德国奥迪汽车

联合产学研课题



左右滑动查看


赵梓涵

PERSUES CONCEPT

中央美术学院x德国大众汽车

联合产学研课题



左右滑动查看


刘子阳

CAFA+SAIC上汽集团

AKSO2030市区救护单元进化方案



左右滑动查看


郑坚辉

CAFA+GAC 

N-Unit Mobility system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方向 


设计学院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方向是基于新型能源、共享经济、物联网络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交织而成的新型技术社会背景,应对未来移动场景和正在发生的交通工具属性变革而进行的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性分析研究能力、主动创新能力、敏锐的技术敏感度和关注社会的青年智识群体,通过可持续化的设计实践成长为未来产业标准的制定者。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前沿为成立于2006年汽车设计专业,2008年更名为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初创期聚焦于为对接汽车产业的产品趋势、造型和前瞻产品系统设计研究,近年来则转向关注以智能出行(smart mobility)为核心的、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为平台的、待定义的“新物种”与“场景流”研究,因此在2018年正式更名为出行创新方向。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一级学科正在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引领国内、对话国际的战略优势学科和国家“双一流”建设获批学科,已经建成涵盖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公共艺术与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生活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与科技、设计史及理论等目录内的二级学科,以及自主创设的交通工具设计、社会设计、设计管理、创新设计、系统设计、智慧城市等新增二级学科。同时,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优势下,设计学科以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整体研判为基础,以积极应对全球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为契机,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


相关阅读:非常疫情,丹青助力丨CAFA设计学院——医疗应急相关交通工具设计




图文资料由教学师生提供

编辑/张译之


近期推荐

海外学声|被迫彼此疏远,仍有一种更强大的凝聚力

 Overseas Art Students Under the Pandemic

纪实丨保存这一刻的真诚:8090后艺术家的创作·生活·家(第五辑)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七辑)

一堂云好课

央美版画系“书籍装帧”:建构于持续翻阅中的艺术


年度回顾

👇

重温亦前行,2019年的艺术高光时刻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后台输入“洞见”获取2019最火“洞见ART”全集!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