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美云教学现场丨康剑飞:图像时代如何看图像?

CAFA ART INFO 中央美院艺讯网 2021-10-27


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模式、交通出行、生活方式,也直接影响了院校师生的教学方式。近期,众多院校开启“全民网课”状态。


教师们摇变“主播”,从讲台走向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们充满了新鲜感,社交媒体上的画风也变得五花八门,热议纷纷:


“软件比人先崩盘”

“苦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坐着坐着就躺下去了”

“但不用抢座位啊”

“资料方便查”

“不用洗头”

“不用挤食堂”

“原来还挺有意思”…


直击真实的网络教学现场,背后凝聚的意义无疑是丰富的网络给艺术教育带来的是新机还是挑战?艺术学院该如何展开网络教学?强调技术训练与面对面交流的美术课程该如何适应新局面?又会对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哪些冲击?


于此,我们将陆续推出一系列“艺术云教学现场”,展现不同师生状态、剖析网络教学价值,并试图打开更广泛的探讨。本辑,我们带来中央美术版画系康剑飞老师及其六名研究生焦韫思、倪政鹏、黄姝、许藤瓒、赵阳、齐成格尔的云课堂(研究生一年级《版画与插图》、二年级《图像应用》、三年级《毕业创作》)。


云教学手记


根据采访康剑飞内容整理


美院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方式过去主要是两种一种是技术类传授,比如基础课程,老师会以讲述和示范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另外一种就是创作类课程,主要是以讨论的形式展开。实操的部分在目前的网络教学中不太好实现,或者说还没有找到最佳的方式。另外真实空间的教学,会有一个“场”,在这个场中有些东西可以意会甚至不需要言传,这部分在虚拟空间中难以实现。


这次网课我几乎没做任何准备,因为课程需要的资料都是现成的,只是改变了一种交流方式。实际上,通过网络手段交流由来已久,但是如此整齐划一的具有隆重仪式感的开设艺术网络课程在中央美院也是头一回。


康剑飞网络授课现场


以研究生课程为例,我们主要使用了微信这个工具,我把课程形式分成了两个部分:首先是微信群里的“理性”交流,我要求学生通过图片(视频、PPT)+文字(打字)的方式陈述计划、方案、进度。教师也要以文字的方式加以评述。第二个阶段是视频交流阶段,我称作感性交流阶段,大家用语言的方式围绕第一部分的话题展开充分的讨论。课程结束后,由值日同学整理所有文本,然后交由每位发言者进行修改,最终整理形成推文并通过公共平台推出。这样教学方式的结果比起以往更有仪式感,通过思考、表述、形成文字、讨论、整理文字几个环节,可以让我们的思路更清晰、表述更准确,微信推送使得过去私密的工作室内交流变得公开化,也间接增强了课程参与者的责任感,大家的态度就会更认真、更投入。另外的收获就是,留下的文本为今后“教材”出版做好了准备。



康剑飞网络授课现场


如果说传统的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表皮(技术、语言)的研习来达到对于艺术内核问题的思考的话,那么网络教学可能更偏理性,更偏重艺术背后道理的讲述和思考。我觉得网络教学一定会对传统的艺术教育产生影响,但“冲击”谈不上,因为无论网络教学还是工作室教学,这些都是手段,只有效率的高低。但无论使用任何载体,最终传输的内容最为重要。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途径,最最重要的应该是那个讲课的人。


苏格拉底说:最有益的就是最美的。我想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其它,只要我们心存善意,渴望传递给社会、给他者有益的东西,那么影响的人多了,美也就随之而被普及了。


课程简介





研究生课程要求三个年级的同学同时参加,目前共有六名研究生(条件允许),目的是促进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拓宽思考维度,也有益于课堂气氛。目前具体课程为一年级《版画与插图》、二年级《图像应用》、三年级《毕业创作》。研究生课程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研究脉络,因人设课,具体课题的设立必须符合学生个人的发展线索。课题是引子,了解艺术背后的规律,道理是目的。研究生教学的成果将体现在三个方面:个人创作、论文、艺术课程掌握。因此以下的课程内容也是围绕以上的重点展开。






直击课堂


任课教师:康剑飞

三年级:焦韫思 倪政鹏 黄姝

二年级:许藤瓒 赵阳

一年级:齐成格尔

课程记录:倪政鹏



课程教师/康剑飞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

研究方向“版画的当代应用”

出版教学专著《想象的世界/中央美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

开设课程:

《作为复制手段的版画》

《作为插图的版画/文本与图像的关系》

《艺术家的书》、《连续性绘画》

《版画的当代应用/技术、语言、概念》



康老师:这是新学期开学第一次课,也是第一次使用网络的方式进行。对于中央美院来说,则是历史上第一次所有的开学课程同时在网络上进行,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艺术课程的网络化)今天将正式开始,2020年2月25日会载入史册。同学们也将成为参与者和见证者。今天的安排:8:30接龙,由同学汇报进度,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进行,最后阶段一起视频。汇报顺序:赵阳、藤瓒、格尔,最后是毕业班的同学们。


赵阳

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五工作室

201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


数码 尺寸不定 2020 赵阳

数码 尺寸不定 2020 赵阳


康老师:本科时候,你的数码绘画作品都是输出后进行展示,现在我们的交流都以微信屏幕的方式进行,你觉得有何区别?数码绘画需要输出成实物吗?


赵阳:过去还是在追求一种传统绘画的呈现方式,数码绘画本身的呈现可以是更多样的,微喷在纸上只是其中的一种。屏幕上的交流反而更能体现数码的特点,更加直接。在纯艺术上,目前数码绘画还并没有形成很明确的体系和标准,它跟传统绘画之间在表现语言上有很大区别,或者说数码为绘画带来了更多的可能,这其中包含创作方式,观看方式,传播方式,视觉语言效果和一些技术应用等。过去尝试的一些数码绘画最终的输出端更多还是采用传统绘画的展示方式,那么接下来可能要思考的问题是:在如今这样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这时如何重新看待数码绘画的样式,输出以及传播途径,从而能够真正区别于传统绘画。


数码 尺寸不定 2020 赵阳

数码 尺寸不定 2020 赵阳


康老师: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的课程叫做《图像应用》,就是研究如何使用图像?如何使用图像的前提就是先要确定使用图像的渠道,比如你说的前一种(数码绘画作品的传统实体空间展示),后一种(如今天的纯网络传输)。一个图像在这两个传播渠道中进行传播,有何不同?各自应该强调哪一部分?观看方式是否会有区别?等等。我们随后再视频讨论。



许藤瓒

2014级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生、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


经纬度 -05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效果图截图-01 尺寸:130*190mm


许藤瓒作品《经纬度》


内容:《平面国》是一本虚幻小说,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正方形,生活在二维空间国度里。其第二部分通过主人公正方形与三维世界来客——圆球——的邂逅,述说正方形如何认识立体物体和三维空间。作者力图通过“类比”的方式来告诉读者,在三维空间以上还有我们认识不到的“更开阔的空间”,而神正是从那个视角看着我们。他提醒人们:“没看见的不等于不存在,不理解的不等于不合理。因为我们仅仅是人。”那么这个作品我是想对小说《平面国》的世界观进行艺术化处理。根据平面国的设定:每一页都是一个国度,每一个国家都认为自己这边有一个外星生物入侵,因为他随大随小,会随即消失,殊不知,这是一整个圆环在三维世界的略过。我把“红环”嵌在了书籍中。但是人们在翻动这本不明所以的书的时候,看到的是每一个抽象的几何形状在翻动中的微妙变化。


目的:前一阵通过疫情思考人类存在,又开始重新梳理影响本人对于人类和宇宙的认知与思考维度的科幻作品与哲学理念。通过这段时间进一步整理自己的作品逻辑。并开始依旧保留以往元素进行新的创作。     


过程:整个创作获取图像的方式依旧是使用C4D建模软件,按照数据化的方式经进行精密计算。


红线部分:“没看见的不等于不存在,不理解的不等于不合理。”


建模软件过程图

草稿


康老师:整体感觉不错的,这里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你的数码使用似乎还是为了最终可以“物化”的那本书做服务,也就是说你对作品最终的想象还是“物质化”的。如果,我们确定你的作品最终展示的方式就是以数码传输的方式,甚至走出展厅,就是在网络的各种传播媒介中进行,是否会影响你对于作品形态的判断?如果从传播媒介反推作品形态,是否动画、动图、电子插图等等这样的媒介更适合?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许藤瓒:好的老师,数字化的形式最简单的是做成动图或者动画,但是实物所呈现的最重要的“质感”消失了,“书”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个概念,这其中重要的是“翻阅”这个互动。而且书是有体量的,而纸张与书籍的体量对比可以更适合的说明二维与三维之间的关系。


康老师:问题清晰了,刚才所谈引申的问题是,展示方式与作品形态的关系。谁在前,谁在后?现有作品形态然后选择展示方式?还是根据展示条件再确定作品形态?这也涉及了课程主题:图像应用。


齐成格尔

2009年获中央戏剧学院舞台设计专业学士学位;

2014年获吉林艺术学院造型学院硕士学位;

2019年入学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硕士研究生。


注:研究生一年级同学,课程题目是《版画与插图》,自选文本庄子《齐物论》。


齐成格尔:我画了一个简单的草图,效果和我心中所想有很大差距,大概的思路是声音物化成抽象背景,和具象实物做出一种因物变声的画面,目前草图效果与很差。我再尝试尝试。


作业1 木刻20*30cm 2020

作业2 木刻20*30cm 2020

作业3 木刻20*30cm 2020

齐成格尔文本与图像草稿  电脑制图


康老师:首先,今天已经进入课程阶段,对我们的来说是首次完全用文字的方式交流。在这个阶段不仅仅要交流课程本身,还要同时训练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把思考过程,遇到的问题尽量用文字表达清楚。回到@成格尔你的部分:第一个故事的核心是“万物之声”,引申的课题是“图像与声音的关系”,具体实现时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用图像表达声音”。我们正常的思路是“声音”成为了绘画的内容。可否反向思考,“声音能否可以制造图像?比如,我们蒙住双眼,依靠听觉指导行动,结合绘画来产生一个图像?思考的逻辑是:文本—关键词(声音)—问题(图像与声音)—引申的问题(图像如何表达不可见的主题)—解决方式。(1,图像直接表达声音;2,声音产生图像)。举例:(勃洛克的行动绘画,机械绘画,隋建国的雕塑)以上的逻辑是艺术学习的内在规律。由课程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方法、再用方法举一反三。


倪政鹏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六工作室,现就读研究生


小稿1 纸本素描 20*30cm  2020   

小稿2  纸本素描 20*30cm  2020 

小稿3  纸本素描20*30cm  2020 


康老师:请你用简短的语言回答一下,在表现手段不变的情况下,大幅作品与小幅作品有何不同,具体来说在绘画过程中你的个人体会有何不同?


倪政鹏:我想做一个计划,以小尺寸的作品,每日完成一幅,这样不仅保证了思维的活跃程度,不拖沓冗长。从绘画体验上来说,大尺幅作品在作画过程中更像沉浸式体验,类似于一面墙,我的绘画方式会进入到一个局部的挖掘状态,小尺幅作品则更类似于摆弄一个方块,在作画时能够快速把控住画面的节奏。换句话说,在技术可以充分削弱时,或者近乎不去在意时并且隐藏时,画面本身的意义就会放大。从时间跨度看,一个跨度大,大尺幅作品有一个消磨等待和成长的过程,彼此之间关系不那么紧密,小尺幅作品时间跨度小,整个完成的过程更类似于一个集合,我更期待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


焦韫思

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二工作室,2017级研究生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第五工作室


焦韫思:这是最近几天关于原有作品上的进展,同时也因为最近的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变动对自身的状态有一些影响,通过最近几天所看的书籍和电影所引发的一些思考,并且结合以往的经验知识,在逐渐梳理,也可能对于原本的创作计划有一些改变和影响。因为个人以及家人所处状况引发的焦虑,最近在读的一本《巫术焦虑与艺术治疗研究》寻找一些方法来缓解个人对于现实实际中不可控问题的无助感,以下原文引入:


“笔者总结:焦虑是一种连锁反应,是一个环环相连的过程。


第一阶段,个人因愿望无法通过科学知识和技术来实现而引发了焦虑。第二阶段,焦虑中的个体寻找行动出口来驱除焦虑,他找到的方法之一就是巫术。第三阶段,个人发明巫术仪式之后,获得了焦虑被克服、驱除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在特定的社群内成为一种传统知识,一种社会经验。


第四阶段,个人重新处于希望诉诸巫术来驱除焦虑的起点,但此时,巫术传统已经为他提供了规范,同时也对他造成一种强制力。


第五阶段,仪式未能按传统举行,人们发明了补救仪式来驱除因第一次仪式失败而引发的焦虑,这种补救措施能反复举行,直到仪式有效或人们为仪式失败找到其他的原因。


“焦虑是一种跨文化、跨种族的情绪体验,同时又受特定文化中的风俗影响,“焦虑体验会发生在任何文化和亚文化中,但是其经验与文化特定的风俗有很大关联,根据不同文化而对焦虑体验进行的各种不同的解释影响着焦虑的病程、表现方式以及不同的解决方法(戴维·H.巴洛:《焦虑障碍与治疗》,王建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5页)”


是否可预测或可控制对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决定性影响。“其实长期以来,无助感和失控感着两个概念都被认为是构成焦虑的基础(同上194页)”。可预测和可控制的感觉将增强有机体对另其厌恶的时间的忍受能力,研究者发现,不可预测与不可控制感将导致焦虑水平长期升高。直接研究控制对人类作用的工作也表明,失控感与较高的焦虑水平相关。(同上书,192-201页)”


由此结合到对最近疫情新闻引发的联想,在目前还没有明确可行的药物、疫苗或者治疗方式出现之前,医学研究者所从事的治疗方案以及官方的新闻和数字都可理解为想原始时期巫师为了缓解大家焦虑而衍生出来的一种巫术行为。神的形象便是以钟南山为首的医学研究者(画像),大家在民间个人性集体无意识衍生出来的巫术便是新闻里经常被辟谣的治疗方案(双黄连口服液,大蒜,喝白酒,蒸桑拿等行为),出门口罩护目镜人与人之间保持的距离,回到家以后的个人消毒衣物消毒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仪式,并不是说巫术仪式就是贬义的,很多巫术之所以推行也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这些可以说为就是民族性的集体无意识的行为表现。是民众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最近在网上看到有关冠状病毒拟人化的卡通形象,这是图像上缓解焦虑的一种最乐观的方式了。根据以上的思考,我所能执行的治疗“仪式”只有绘画。


创作局部 77cmx58cm 纸本素描 2020

肖像 28cmx38cm 纸本素描 2020

小稿 11cmx15cm 马克笔 2020


康老师:知识性的罗列最好不在今后课堂交流中出现,我想知道的是,你在做什么?目的是什么?如何做的。请你简短的说一下。明确表达:什么问题?引起你哪方面的焦虑?试图寻找什么的答案?


焦韫思:在这几天继续绘画的基础上,的确会因为一些问题感到焦虑。会规定自己做一些事情。寻找一些答案。看巫术焦虑这本书是因为觉得比较适合这个阶段,刚好在文中对于巫术几个方面的研究和解释,就联想到了现在的疫情期间所发生的的事情。


因为老家那边事实上很严重,在和父母的通话中,感受到的恐惧是在想我或者关于我身边的人会不会成为一个数字,寻找的只是一种合适的安慰自己的方式的答案。看文字看数字,听电话里讲,这些文字和话语会让我有很过分夸张的幻想,但如果一旦 把未知的恐惧具象化图像化了,就不会像无边界幻想的那样焦虑,因为自己父母的家和医院只隔了100米,那个范围很多确诊病例,姥姥在我刚回北京后因年龄太大上厕所的时候摔倒了 ,胯骨有轻微骨折,很多好的大夫都去了武汉,没人做手术,妈妈每天偷偷跑出去要给姥姥买药,但是药并不好买,要去很多药店甚至是医院,88岁没做手术坚持了半个月了。


康老师:我很理解你的状态。语言是交流表达的工具,也是一个人思维的外化。语言的不清晰映射了思维的纷乱。回到课程本身,艺术恰恰是语言不可以完全表述的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面对的“实际生活”,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除了通过联络来了解、关心亲人的情况以外,你几乎无能为力。所以你的焦虑不能实际帮到他们。那不如回到你能做的范围,就是画画,也许绘画在此时可能会成为你消解焦虑的方式!这不仅仅个人问题的解决之道,也是艺术的一个核心问题。好的,一会儿我们视频交流。下个同学继续!


黄姝

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1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


计划一

内容:在家隔离的这段时间,每天我们与外界的接触,信息的获取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这些信息既真实又虚幻,真实在于它们都实实在在的发生某个地方,虚幻在于一切与隔离状态下的我都已相互隔绝,仿佛我只存在于自己的小世界当中。很多故事领我感动,另一些则令我心生恐惧。


目的与过程:我想要捕捉并分析自己的情感,比如探寻心中恐惧的本质。着手用传统手绘的方式进行创作. 以 “无所畏惧”为主题,创作一系列二开左右大小的画。


进展:目前已绘制两张草稿。


计划二

春运返京高峰期,路上本应该是车水马龙时不时出现排大队伍堵车的情况,但我回来的路上仅有零星的运送物资的货运车辆。在六七百公里的道路上我看到的小汽车辆数量加起来数的清楚,平时热闹的服务区也是空寂无声。在空旷的路上长时间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这种异样的感觉使我联想起柴静在《看见》中写下的从非典疫区出来时,开车行驶在长安街上的情景。她在文中记录下来当时的感受与状态。我则想到了更直接的方式,即视频的方式。这次的疫情对比17年前的“非典”影响范围更广。这种全国人民被隔离在家的状态或许一生也只会经历这一次。然而即使如此的独特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也终将淡去。我有意记录下这样的生活状态,直至疫情结束。


目的:记录冠状病毒对社会影响的一个缩影写照,从些许的侧面,表现出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的改变。


过程:1、在隔离期间运用多个镜头记录下每天24小时的生活;2、每天选取我认为的最重要的1秒钟3、最终将每天的一秒钟连成一个视频.。


无所畏惧系列一 效果图74cm*55cm 电脑绘画 2020

无所畏惧系列一 效果图74cm*55cm 电脑绘画 2020

无所畏惧系列二 线稿 68cm*68cm 纸本绘画 2020

无所畏惧系列二 效果图 68cm*68cm 纸本绘画 2020


康老师:第一个问题,“无所畏惧”如何用绘画表达?


黄姝:恐惧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恐惧的来源往往是一些视觉、听觉或其他感官带来的刺激。这些感官的刺激本身是客观事实,因为人脑自主的联系达成了恐惧的结果。我想通过一些画面来还原感官的客观本质,更多的认识真实或许可以消除一些没有必要的恐惧情绪。


康老师:先按自己的感觉画出来,题目再说吧。第二部分没问题,纯粹的个人表达(支持)。好,我总结一下!大家的情况我基本都了解了,其中毕业班同学按自己的创作计划进行。一年级格尔同学不要只停留在思考阶段,要通过具体的方式进行实验,下次课程需要有成品(增加工作量)。二年级同学按目前的计划进行吧,要考虑课程最终的完整性(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具体实施过程-结果总结)。


课程云讨论


师生视频连线


康老师:大家看完各自发的文字部分,会不会有一个感受和判断,所以我就先说点课程以外的话题,我们现在使用一个微信交流的方式,要用文字把自己思考的东西呈现出来。大家各自表述的风格都不同,首先没有高低之分,先说一下齐成格尔,你的工作量是在你的呈现物里是能体现出来的,把充分的时间投入进来,它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你这个作品,你要真把这二十个故事都充分的思考一遍,你会发现实际结果会很不一样。我说的意思,第一,打开思路,第二,投入大量的时间,要把时间利用起来。语言交流分为几种,日常交流是一种表达方式,但是你要写论文,描述一个专业的问题,或者一个研讨会,交流学术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学会这种表达方式,成句成文要有逻辑感。


焦韫思创作状态


康老师:然后焦韫思,家里的情况首先你不要过分焦虑,还有用文字表达的时候,必须要清晰,我相信,除了我快速浏览以外,其他五位同学不会阅读你这段文字。因为微信交流的这种形式,在刷屏的频繁之后,人都会有逆反心理,还有一点,看了你写的大致内容后,好想写了很多,实际上你说了什么很少,大量的罗列文章里的的观点,我认为这类知识性的罗列可以省略。课程以外对你的训练,就是要训练你用简短的语言把你想表述的内容核心讲出来,这种训练方式可以促使你的思维能力的养成,要不然你表述出来容易混乱。


那么我们回到这个课程本身,今天我们谈到的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语境,一个语境,我认为是把三年级的同学先独立出来,因为从身份上说,一个是作为一位即将从美院毕业的学生,但是另外一种身份也马上就要面对了,作为一位独立艺术家,或者是一位艺术教育者,你们讨论的语境就更为宽泛了。那么,二年级和一年级的同学,就暂时界定在课程本身,我们探讨的内容就会非常地具体,例如说格尔,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计划,要有工作量,呈现方式是素描还是木刻或者其他形式这都不重要,主要是要有一个物化的呈现,我们下一步再做详细交流。


成格尔:老师,我可不可以先画下面的那个文案,然后回来再做那个声音和图像的转换。因为我这两天也在思考这个转换方式,暂时没有一个很适合的方案,我不想用一个普通的方案来套用。


康老师:所以格尔我刚才提及这点时,就先把大家分为两个语境,在课程这个语境中,这就是课程本身,你不要把这个问题想多了,甚至就是想到了一个艺术家做作品时候的重复性。所有我就要先界定一个语境,你就是在这课程当中,不一定按照我说的方式去做,但是我要提醒的是,第一,你已经涉及到绘画与不可视之间的关系,这个东西不是一张作品的成立,是你在第二张图出来时,这个成立,它影射一个方法,这个集合起来形成一个作业。你暂时不要把自己想成一位艺术家,我做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横空出世的,都是富有创造性的,这不太可能,目前这就是一个课程,当你把这二十张图做完之后,我相信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经验。所以,不要遇到困难就选择回避,我首先选择我擅长的,这就是课程作用的一个重点。


赵阳创作状态


康老师:赵阳呢,我觉得越来越找到了课程的感觉,但是从形式上说,是不是应该考虑现在的这种输出方式,比如说我们微信现在就有的,图文之间,动图,视频,语音,这个就是假定的呈现方式,假定这种呈现方式不可变,那么我们就要应对这种传播方式,去解决我们自己的语言。我举个例子,在传统绘画中,最后的展示方式,无论是出现在美术馆,还是在普通家庭装饰中,你发现它的展示方式是固定的,那么与传统绘画形成最大对比的就是电影,有静帧的画面,有动图,有声音,有连续性的情节甚至有蒙太奇,可以从一个时空穿插到另外一个时空,这些都是导演和艺术家可以使用的手段。我想提的建议是,说到输出方式他还是从最初的构想倒推过来,还是想把它打印好装裱好,挂在一个空间当中。那么我觉得重新理清线索后,当展出方式变成现在的这种输出方式时,我们可不可以利用动图或者声音,用这种传输方式我们还可以增加什么手段,我觉得可以再想一想。然而作为课程内部的贡献是,是在什么范围当中使用这个图像,关键词就出来了,“使用的方式”和“什么图像”,我觉得在这个课程中如果可以解决这个课题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我就觉得对我的变化是,我把一些感性的东西理性化了,我说过身份的界定,原来我把大家都界定为独立的艺术家,现在一个转变是,例如政鹏几个月后毕业就去大学当老师了,那么在课程中整理出的思路和表述,对于未来上课是非常有帮助的,不是说简单的套用,而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论,只是说问题本身不同,或者说我们的观点不一样,但是思考问题的方法与解决的问题的方式逻辑是一样的,这也就不同于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创作作品时的逻辑。


许藤瓒创作状态


康老师:那么从藤瓒的作品中来看,体现出很好的一点就是工作量,就是真的是从这个课程生发出来的,藤瓒做的作品还是想像成最后完成的一本书,所以我们今天做的工作还是为了最终那个成品服务的,首先这样的呈现是没问题的,疫情一定会过去的,过去之后我们依然会回到常态,我们最终还得到物化的作品本身。但是这个方式我们已经有了,甚至已经很擅长了,那么在当下这种方式的交流下,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从这个屏幕上看到了藤瓒的最后一张图,我所形容的就像是“救生圈”一样的那幅图,电脑屏幕所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任何一个物化的结果所无法达到的,我所谓的效果指的是,圆润度,质感,等等,倘若用油画,版画,等各种呈现方式是达不到的,这个是我要和藤瓒和赵阳要交流的,如果这个质感可以做成几分钟的动画,我认为一定是非常吸引人的。



倪政鹏创作状态



黄姝创作状态


康老师:然后说到刚才的第二种语境,例如政鹏,黄姝,焦韫思他们马上就要毕业,面临着多重身份,有的可能是作为独立的艺术家,有的会去做大学老师,我觉得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身份可能就放松了。在你们这个阶段,面临的评价体系就更加宽泛了,比如说政鹏现在画的画已经越来越个人化了,个人化的前提是,抛开视觉以外,估计你在展示过程中遇到很多类似于这样的经验,喜欢你作品的人以及收藏你作品的人首先是从视觉来进行判断,觉得很安静很雅致,但是如果再用语言去进行交流的时候可能余地不多。所以,这就抛下一个话题让政鹏之后思考,语言与绘画艺术之间的关系,首先,当代有很多作品是语言在先的,他解释作品诠释的非常好,就是作品变成理论的注脚和论据,但是你发现,例如培根,弗洛伊德,这样的才情画家的作品,其实很难用语言去表述,我就是提个醒,这个话题可能是你未来需要去思考的,我认为怎么去做都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已经进入个人创作,艺术一旦变为艺术家的创作,它就失去一个标准化的判断,对错好坏,反而是进入一种讨论的过程,因为每一个个体对它的判断都不一样。那么我说的这个潜在的话题和黄姝,焦韫思有着密切的关系,你未来如果作为一位艺术家的话,你被考虑的起点是你的作品,因你而起的,被讨论的起点是你的作品,所以现在无论我们思考多少,阅读多少,首先要把这些物化,要有作品出来,这个作品的界定当然就宽泛了,是一张画还是一个文本还是黄姝在做的一个录像都可以,你们只有把物化的作品呈现出来,我们才能根据这些进行讨论。


齐成格尔创作状态


康老师:所以我还想就刚才的话题对格尔说,有时候可能是一个小的话题,都可能会引申出一个大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将来可能要做一个艺术家是没有标准的,但是要成为一个好老师是有界定的,第一要知道教育背后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就是通识性的,大家都有共识的教育理念是什么,第二个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结合你自己的实践形成的一个教育理念是什么,比如说三年级马上去当老师了,如果教务处给你们安排课程,一年的课,那么就要罗列出若干课题,每一个课题都需要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标准,还有就是当你上完这个课程之后,你想让学生从中获得一些什么东西,我希望你们之后都有一个自己教自己的状态,也要在自己的过程中设定这个,不仅可以作为自己思路的一个梳理,还可以变成传递给别人的东西。一般分为几个部分:第一是疏理大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是选择几位自己感兴趣的使用这种媒介的艺术家稍作分析,第三部分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第四部分是自己的理论概括以及自己的判断。


康老师: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方法,就是反向训练,例如在画一幅作品时,自然而然的会发挥主观处理,有的时候一下笔,就感觉这个是对的,于是就计划这个月要完成十张,但实际上在画到第二张的时候就感觉厌倦,你画第一张的状态已经没有了。那么对于我来说,我用的什么方式呢,可能是看书,也可能与你们交流,或者调节一下,养成一个状态特别想画的时候就继续。但是我最近又换了一个思路,就是反向训练,主观的东西画多了以后,突然想画画写生,哪怕不出门,借助一个图片去画,因为今天再画一个写生和我们小时候画画时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又让你进入另一种状态,让你对你第一张画或者第三张画会有一个对应关系,可能会激发你某种东西。面对生活当中的困境,如果只是觉得它是困境,本身是没意义的,有意义的是,不是让我们解决这个困境,而是进入下一个状态,可能是所谓的顺境,可能是进入下一个困境,就是对现在这个困境的消解。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你知道生活感悟和艺术作品的区别在哪儿吗?如果展开的讲,你可能会描述两个小时的焦虑,这是一个普通大学生的体会,但是如果我把你的讲述拍成两个小时的视频,在公共媒体上放映,那么接着就是你的作品,你叙述的是一个常态,但我通过视频去表达的是一个中国人面对疫情的感受和状态,变成作品时候,要通过你的反应引伸一些东西。比如说弗洛伊德,在他生命的最后还在画室里,你从他生命的状态可以解读一个艺术家的态度,他的作品的意义就被放大了,是不是就是因为弗洛伊德画的好,你突然和他的人生联系起来时,会发现他对生命的一个态度。我觉得利用好这段时间多尝试,把思维充分的打开,当然这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这种交流方式也是对过去课程的补充,经过这样的课程训练一两年,会让逻辑变得清晰,表述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图文资料由教学师生提供

整理编辑/张译之





“艺术与疾病”

专题推荐

纪实丨艺术无用?80后艺术家的创作·生活·家(第一辑)

艺术纪实丨2003-2020,往事并不如烟(第三辑)

Farewell to “Life-sized” Ulay|告别“真实的”乌雷


重温亦前行,2019年的艺术高光时刻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后台输入“洞见”获取2019最火“洞见ART”全集!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