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艺术

李振华:巴塞尔的艺术盛宴,远不只有艺博会

刘军 99艺术网 2023-06-21


99艺术网征稿啦,点击查看👈




每年这个时候,当代艺术圈的一大盛事便是巴塞尔艺博会,欧洲的夏天阳光明媚,去看这个具有行业风向意义的艺博会,扫货之余顺带度假是朋友圈里不少业内人士的集体选择。

今年共有284间全球顶尖画廊参展,除了艺廊荟萃单元,最重要的版块则是“Unlimited”展区,作为巴塞尔艺术展专为大型项目而设的平台,不少艺廊在此展示巨型装置、雕塑和壁画等吸睛的项目。

常驻瑞士的策展人李振华,除了每年为香港巴塞尔策展『光映现场』单元,每年这个时间也必到访巴塞尔。提及今年的亮点,他提到了艺术巴塞尔艺术无限、Parcours、光映现场等版块。与此同时,展会期间巴塞尔的博物馆、艺术基金会等大大小小的机构也延长了开放时间,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事实上,巴塞尔艺博会远不只有艺术品交易这一单一目的,除了商业资本在其中运作外,对于博物馆系统,收藏线索、艺术生态建设、城市发展,都具有很多启示。

展会期间,巴塞尔的天气也一反常态出奇地热,今年展会的热度和人流量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最重要的一点:不要道听途说,而是亲自去看,去感受,去判断。






Q&A

99艺术网专访策展人李振华

99艺术网:整个展会期间你有看到哪些有趣的作品、项目?


李振华:每年巴塞尔我也看不全,因为体量太庞大了。所有的美术馆、机构,都对外开放,都推出新的内容。我自己看到的,和没看到的几个好项目。一是巴塞尔艺术厅(Kunsthalle Basel)推出的P.Staff的个展,特别棒。还有巴塞尔剧院推出的户外项目,在整个建筑外立面做投影的Refik Anadol的项目《冰川的梦》,最近他给MoMA做过用AI图形变换的项目。巴塞尔自己的艺术无限(Unlimited)其实就是超级美术馆级别的艺术项目,基本都以个体艺术家为主,由大画廊支持和承办、制作。每一个艺术无限的项目,都可以被看成一个小型美术馆项目。



P. Staff,在埃克斯塔塞,巴塞尔美术馆,2023年,展览现场,照片:菲利普·亨格/巴塞尔美术馆


雷菲克·阿纳多尔(Refik Anadol)通过处理超过1亿张图像创建了大型投影《冰川之梦》(2023)。© 雷菲克·阿纳多尔工作室



99艺术网:“Unlimited”是展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在巴塞尔展会是不是能够看出很多现在欧洲当代艺术领域的一些新趋势?


李振华:没错,巴塞尔展会期间,第一时间开放的就是“Unlimited”。对我来说这是每年必看的项目,画廊能出那么多资本,做一个只有几天的活动,推出一个画廊有代表性的艺术家,Unlimited比较能够显示出画廊的资本实力和远见,不是所有的展出内容都能卖得掉,项目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验性。


更早的时候“Unlimited”和宣言(Statements)平分秋色,Statements是给实验性的年轻艺术家。Unlimited是给功成名就的老艺术家,后来Statements和Unlimited之间的界限有点儿模糊,再后来Unlimited变得更大,Statements更像是画廊推出的实验性的小角落,类似于展会空间的性质,两者差别拉大。



艺术家吴季聪作品 图源:巴塞尔官网



巴塞尔展会期间,你能看到以欧洲和美国为主导的艺术流变,基本上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浓缩。比如中国艺术家喻红,中国台湾的艺术家吴季聪,都是特别好的艺术家。在这里,你能判断出在艺术界,在媒介上的推崇和变化。喻红是绘画,吴季聪是新媒体影像。按照百分比来看,绘画占比还是居多,再加上一些实验性的作品,在博览会里能看出的是一个相对的图景,而在Unlimited是比较清晰的国际艺术图景



99艺术网:巴塞尔有不少重要的美术馆、基金会,目前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展?


贝耶勒基金会 图源 基金会官网



李振华:基金会有两个机构是不能忽略的。刚才我说的Kunsthalle Basel肯定是非常有实验性的机构;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两个,一个是历史悠久的贝耶勒基金会,和相对年轻的绍拉格美术馆,现在只有20年历史。绍拉格背后是制药业财团,收藏的呈现令人匪夷所思。像罗伯高博的作品,水从楼梯上流下来,再流到圣母的脚下,在建筑空间的关系上、作品和空间的关系上,都挺震撼的,另外他们在收藏上,有特别绵长的家族收藏历史,早已超过百年。之前,我看过的几个展览,有马修巴尼和Steve McQueen的展览。一般都是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做一些新创作,这些委托创作的资金投入是巨大的,美术馆也收藏其中一部分。他们做的展览学术性很强,基本上一个展览,是半年至一年的周期。



Robert Gober, Untitled, 1995-97, installation view at Schaulager, Basel.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Schaulager, Basel; photograph: Tom Bisig



美术馆建筑是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的,非常有特色。我建议大家去看一下贝聿铭的传记和纪录片里,讲到了建筑师开始对雕塑发生兴趣,甚至使用雕塑的一些方法在建筑里,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今天因为技术手段的发展,新材料的发展,变成了可能。



展览现场:史蒂夫·麦昆,《熊》,1993年 史蒂夫·麦昆,2013年3月16日至9月1日,慕尼黑/巴塞尔,装置图:熊,1993年,装置图,由艺术家提供/玛丽安·古德曼画廊,纽约/巴黎和托马斯·戴恩画廊,伦敦 © 史蒂夫·麦昆,照片:©汤姆·比西格,®巴塞尔



这个美术馆机构的完美是各方面的,它一直还在不断地转变内容,不像过去传统的美术馆,收藏放在那里就不再动了,也不再增加了。这个美术馆每年都会增加新面孔,补充被关注的、新的艺术动向。



Schaulager in Münchenstein bei Basel: Das unkonventionelle Gebäude der Architekten Herzog & de Meuron (Projekt No. 169) wurde im Mai 2003 eröffnet und ist Sitz der Emanuel Hoffmann-Stiftung. Bild: Heinrich Helfenstein 



99艺术网:绍拉格美术馆是瑞士的一个药企财团来资助的?


Die beiden Roche-Türme sind die zwei höchsten Gebäude der Schweiz (Bild: Roche)



李振华:是罗氏制药。还有Novatis制药厂也在巴塞尔,都有非常多的资助,不管是美术馆、各类奖项、艺术项目,都在巴塞尔。


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巴塞尔或瑞士,都是以城市为中心,是联邦制度,城市的权力非常大,城市的管理者和企业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们很多文化项目之所以能发展那么久,虽然缓慢但是稳健地发展状态,都跟长期的协商有关系。不会一拍脑袋要建30个美术馆,马上就开建,不会这样。而是会比较看重一个项目的长远目标。刚才说到贝耶勒基金会,也是这样的工作方式,贝耶勒老先生也是巴塞尔博览会的发起人,也是一个著名的dealer,最后建了他自己的美术馆。虽然美术馆建在德国境内,却受到瑞士巴塞尔政府支持。



99艺术网:朋友圈里去到巴塞尔发的都是感叹欧洲仍旧是老一代的大师占主流,你自己感觉在欧洲这边也是所谓经典的大师比重比较大吗?


李振华:大师的比重,肯定是最大的。巴塞尔艺博会和画廊的基础已经超过50年历史了,想想50年前的小伙子今年可能也都是70、80岁了,所以无法避免成为各方推动的主体。至少是一半以上,还是相对高年龄的,有成就的国际艺术家。最近我看Artnet的文章谈加密艺术退潮,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加密艺术可能只是变身,成了AI艺术,但其实是分不开的。AI艺术不管是Parcours项目、博览会展出的内容,还有公共项目,很多艺术家都在谈AI,都在谈虚拟空间,这都就加密领域的东西,只不过是没有用“加密”这个名字和概念,我想这是一个开始,以及逐渐普世化的情况。加密艺术和虚拟艺术,或涉及到电脑和网络的艺术,不但没有退潮,反而更强劲。



No More Front Tears, 2022 Laure Prouvost



另一个我想谈的是,昨天也在跟一个LGBTQ群体的朋友交流,以前身份政治的表现特别直接,一个跨性别者,那么就用图像摆在那儿,给观众欣赏和讨论。这次这样的情况不多见,更多更偏正常化,所谓“好”的艺术,这又是一个有趣的转向,以前特别激进的身份表达,在退场。



99艺术网:今年在现场户外项目里有什么亮点和特别有意思的公共实践?


李振华:Parcours项目,这个是今年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瑞士的策展人Samuel Leuenberger策划的,Parcours项目至少需要花一天的时间去看才行。我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情况,因为每年也都在变,有的是放在城市中的雕塑,有的是使用城市中的大空间。今年我本来特别想去Laure Prouvost的一个项目,也是涉及AI和影像的,劳拉首先是一个很有名的录像艺术家,以前也在国内的红砖美术馆展出过,这个项目我挺想看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没去成。



Parcours项目 图源 巴塞尔官方微信



99艺术网:巴塞尔展会期间适逢夏天,欧洲现在进入了非常活跃的艺术季吗?


李振华:每年巴塞尔,都是一个全球盛会,热闹、丰富。但是盛会结束以后,会直接进入到休假期,欧洲到7、8月都是大休假的时候。欧洲不少美术馆是公立的,是长期开放的状态。博览会是展会经济,还涉及到旅游经济。因为艺博会之后,还有手表展、古董展之类的。但是,看美术馆是一个长期教育的结果。欧洲有很多幼儿园年龄的小朋友,老师会带他们去看美术馆,看里面的艺术作品,以及实行一些创意性的艺术教育,欧洲就是这么一个日常状态,不存在旺季和淡季。



李振华参观艺术无限单元现场



99艺术网:你看到的欧洲整个艺术领域的状况有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吗?


李振华:很多人提到经济低迷,这个说法我不太认同。因为,我没有看到更多的数据,即使说到数据的问题也很奇诡。举一个例子,瑞士经历了瑞信倒闭,按照这个逻辑,整个经济情况是不是都得垮塌呢?事实是完全没有!我有时候会想,这种所谓的经济好或差,对于一个普通人是重要的吗?或对于一个投资艺术的老板,是重要的吗?到底是什么情况很难说清楚。巴塞尔艺博会的交易好坏,要看之后具体的数据,每年都会报道相对真实和公正地销售额,不同地区的买家占比。我想,金融、艺术的发展问题,逐渐都在在地化,而在地化很难预测,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给你,可能来自于新兴买家,可能来自于互联网新贵,或是来自于欧洲的老美术馆系统,来自于家族“老钱”,都不一样。


艺术它有一种延迟性,与俄乌战争相关的艺术品有没有呢?好像没看到,按照通常的逻辑,应该是马上就能看到,实际上很少。其次,是不是有跟ChatGPT有关的艺术作品呢?也没有。我觉得,艺术不是随时代同步得那么快的,艺术具有的,是一种恒常感和永恒性。我在艺术无限单元里看到70年代的艺术作品,在今天看起来还是那么的感人,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Jam Proximus Ardet, la dernière vidéo, 2021

Adel Abdessemed

6K video projection, color, 1'40'' (loop), Dimensions variable, ©Adel Abdessemed, Paris ADAGP 2023

Edition 1 + 1 AP



99艺术网:瑞士艺术家有类似中国大部分艺术家在北京、上海那样的群落吗?    


李振华:没有,瑞士是一个分散的状态,鼓励艺术家作为个体存在。你自己所做的工作是什么,在自己的线索下开展就好,不用扎堆。另外,不同系统的艺术家,有不同系统的支持。在中国,可能没有画廊支持的艺术家,工作就挺难的。但是,在这里除了商业画廊,还有基金会,还有驻地机构,还有各种各样的艺术奖项、展览,支持独立艺术家的生存。比如画廊以外的非营利空间,非营利不是没钱,而是钱不能拿来做盈利项目。


在这个环境里,艺术家独立工作的状态是能被很好的保护,经济的循环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大家各有各的活法,一些艺术家会选择当老师或做一些设计工作,甚至有艺术家给别的艺术家做包装箱,以此来赚取生活费用。我想,在中国的环境里,艺术家如果给别人做零工,会有点儿不舒服的感觉,但在瑞士这种情况很普遍。



Parcours项目  图源 巴塞尔展会官网



99艺术网:以瑞士为例,欧洲支持艺术家创作的系统非常多,这些项目申请难度大吗?卷不卷?


李振华:卷,哪儿都一样。另外有在地性的问题。比如不同的小城市,小到在中国的逻辑里,就是一个村,这种村镇,也有艺术委员会和艺术机构,艺术机构和艺委会,就会给予这个村镇出来的艺术家,以更多的支持,从展览到资金申请各个方面。关键在于,刚才你提到的,中国艺术家为什么喜欢扎堆在北京、上海?因为文化机构多,资金相对多。如果各地区当代艺术的繁荣度都很平均,而不依赖于大城市的吸引力,那就不会扎堆了。


我观察到的一个挺大的差别,是欧洲即使是很小的地区,它的基体建设,细微到毛细血管的系统,都是非常完善的。包括收藏也很系统。有时候你去到一个法语区的小镇,或者是意大利语区的小镇,你会发现一些之前完全没有听说过的瑞士艺术家,也会有系统的收藏,以及文献整理,甚至系统的推广。在他自己的系统里。这可能在中国今后发展的进程中,需要逐步达成的,就是彻底的、在地化的推进。不能期待所有有才华的艺术家,都聚到几个集中的大城市发展。



8 Figuren, 2023 Kaspar Müller

Sculpture Straw, wood, metal, hemp wire

图源 巴塞尔展会官网



99艺术网:很多人对巴塞尔艺博会的了解还是局限在这是一个卖场,事实上重要性不止于此?


李振华:是这样的,这二十年来,艺术领域,包括自身系统的变化。在欧美,是画廊占主导位置,没有这个现象的话,可能就很难理解,在艺术系统中博物馆的收缩,以及非营利空间的兴起,是靠什么?事实上,画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像是发动机或循环器的作用。我觉得,大家应该多关注这些大型的艺术盛事,不管是博览会,还是双年展都应该去看。带着“批判”去看,当然我不是说要去批评,而是看到它真实的内核是什么。比如“艺术无限”项目不是简单的只要有商业资本就能运作,而是确实需要非常多的信息互联,“艺术无限”单元里的很多项目,都是卖给大美术馆的,这就说明了大美术馆和这些画廊之间,早就是一个互相之间流通的共同体。在某种角度上讲,双年展的学术高度,在博览会上可能也有一种横向流动的状态,这些都值得我们的同行去思考。


回到一个基础判断上,什么样的艺术话题,什么样的艺术潮流。你得有自己的判断,不能只看媒体报道,就认为加密艺术退场了。看当地的报纸,就认为亚洲人都来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你在现场,当地媒体讲的亚洲人,到底多少人来了?亚洲哪个地区的人来了?中国,还是韩国、日本?其实,都没有说得太清楚。这是要你自己去观察的,信息引导的表面之下,本来就是暗流涌动的不可见的信息,你得自己去发现。

Art basel 艺术市场报告



编           辑

人           员

_

Editorial   Board


撰文、编辑

刘军


版式设计

Alien


图片致谢

李振华、巴塞尔艺博会官网



_

本文为《99艺术网》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卢迎华:一座当代美术馆的专业实践之路

邱岸雄最新个展“灵魂呼吸”开幕:万物有灵

观点:2023,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会好吗?

中国嘉德当代艺术夜场十位创下价格新高的80、90后艺术家

黄勖夫:Z世代的美术馆,该是什么样?

作为视觉的精神链接 ——观毛旭辉新作有感

毛旭辉:我没有去画远方,身边的日常抓着我不放

余至柔:又一段征程,向前看,别回头

家长的故事(四)——荒原狼

王从卉:纽约、香港大拍后,观察全球艺术市场新动能

汉斯·欧普·德·贝克:一颗新摘的黑莓和一颗两千年的宝石

尹朝阳眼中的英国


 
             

点击图片关注 @ 99 ART 公众号

获取更多当代艺术

资讯&观点&收藏知识

[ 商业合作,请联系 ]

99BJ@99ys.com


常年法律顾问: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Copyright © 2023 99AR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