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京报2016年度好书决选书单TOP36 丨请你投票

2016-12-25 书评君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一个社会,要给孩子什么样的读物,才能让他们平安快乐地成长?什么样的书,能从一个人的儿童时代就注入积极的成就力量,帮助他构建完整而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太多不完美,国家的、民族的、历史的、自然的、人心的……太多的东西砌成一堵墙,阻挡了孩子看世界的目光。

 

阅读成为穿墙魔法,也许我们不能意见一致地选出同一本书,但我们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持续滋长,直至变成人生的坚固底座。有一天,一个孩子能站上去,趴在墙上张望外面的世界。

 

2016年度好书决选揭下面纱,12个门类,36本书,透出一种更多元的可能,多元之中贯穿书评周刊稳健的主张:相信阅读带来理性和诗意的光芒,穿透铜墙铁壁,带去新知识,回望旧时光。


12月24日《新京报》B01版~B12版

 

我们一直期待一种最大化的共识,也期待阅读这件既公共又私密的事情,能够让一个人更加完善。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也许都已经敏感地发现,价值多元本身,已成为了一个“钟形罩”,在其覆盖之下,社会的认知产生越来越严重的撕裂感。人自身的存在感知,也充满了碎片化的印象,如果我们期待找回人之为人的完整体验,那么就需要找回道德勇气,找回精神底线。

 

阅读的力量,是绵柔悠长的,滴水穿石,它却在不断刷新我们对可能性和高贵品性的判断。一个孩子因为看见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喜悦、而沉思、而创造、而深爱,行舟摆渡到2016年度河流尽头,也许我们于阅读中念兹在兹的,就是寻找这样一种质朴的共识。而这共识,带来内心的安定。


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部


对于这36本书,

作为场外评委的你的选择是什么?




如果你对这些书还不熟悉,就往下看。



文学类

《人之链》

作者:(爱尔兰)谢默斯·希尼

译者:王敖

版本: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作为爱尔兰伟大诗人谢默斯·希尼最后的诗集,其生命的最后一次宁静闪耀,《人之链》以罕见的朴素与深沉思忆,映现出作者不断追索生命与土地本质、在有限时空里重塑广袤世界的人生之路。


这里没有叹息与道别,只有对人生洪流的又一次深度下潜,在记忆的渊薮中精心筛取生命的盐与水晶,并重历那些启示与证明。这位“诗人中的最博学者之一”毫不迷恋知识与姿态,他有着农民般的质朴率真,有着炼金者般的精湛技艺,还有沉思者的阔大气度。他从那些平凡的人与事中提炼创作出的,是形式简约而又意味深长的诗篇——它们仿佛天然就存在于那里,而他所做的只是为它们接生、洗礼与爱抚,使它们洁净,使它们有光,并将它们置于他那记忆与诗的星空里。


这是他最后的工作,看上去却像是最初的,刚刚展开的领悟的旅程。诚如译者王敖所言:“这本诗集的核心是一个不断扩展的形象:人与人拉起手站在一起,逐渐连成一片,跨越时空蔓延而去。”


推荐人:赵松(作家)


《望春风》

作者:格非

版本:译林出版社2016年6月


五十年岁月流转,五十年见微知著。儒里赵村的远去,也意味着我们精神意义上的乡土故乡在消逝。《望春风》里有作为个体记忆的乡村生活,也有属于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回到古典文学写作传统中,撷取《史记》“列传”的表现形式,格非以他卓越的叙述才华“重回时间的怀抱”。他凝视变动的时间以及时间中的事物:断壁残垣,荒草没膝;事与事纵横交错,人与人历历在目。


这是一部典雅、古朴、苍劲、诗性洋溢的作品,让人读后内心辗转,百感交集。独属于格非的多义而迷人的小说调性再次在《望春风》里奏起:纯净和复杂、优美和肮脏、眷恋和审视、反讽和热爱、刹那和永恒、少年的天真单纯和历经沧桑之人的心痛彻悟都完整而共时地呈现在这部作品里。写记忆时写遗忘,写黑暗时写光亮,写凋败时写生机,格非以《望春风》建构了独具美学品质的乡村世界,也极大开拓了当代中国乡土写作的叙述空间与美学维度。


推荐人:张莉(文学评论家)


《帕斯捷尔纳克传》(上、下)

作者:(俄罗斯)德·贝科夫

译者:王嘎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9月


德·贝科夫的《帕斯捷尔纳克传》是对此轻薄犬儒时代的意外馈赠,也是作者与传主之间悠然神会的相互给予。它将诗人帕斯捷尔纳克的一生,呈现为严酷的极权条件下,依然葆有丰盛之爱、敏感、仁慈与创造力的伟大范本,对今日之我们启示巨大。它的文体卓有新意,思维、视野开敞辽阔,是传记与评传、叙事与分析的巧妙结合。既叙述传主人生中的诱惑与持守、屈辱与荣耀、苦难与幸福,评析其作品的意义与形式、音色与玄机、形象与隐喻,又以传主为轴心,将与他构成镜像关系的白银时代重大诗人与政治人,予以视角独特的观照和评述。


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机会,去重新体验和思考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时代、文学与信仰、文学与作家之天性、才能与人格之关系等重大深刻的精神命题。对于“如何在不幸中,去做一个幸福的人”,有了更为深沉透彻的理解。译者王嘎六年磨一剑,致力于传递原著的音色、哲思与诗意,译笔精准洗练,彰显了汉语之美,此种卓绝的努力,亦应收获真诚的敬意。


推荐人:李静(剧作家)


教育类


《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

作者:徐贲

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1月


从《阅读经典》到《统治与教育》,从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到民主社会的公民教育,徐贲教授对教育的探索与对政治的思考紧密关联。诚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言,教育不尽关乎个体灵魂的转向,更关乎国家政治的塑造,政治的重建从教育开始。


教育所具有的如此重要的基础性地位,使得每一种政体都试图控制教育并为其所用,因此教育必须保持一种开放性和批判性,如此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重建政治,再造社会,这是一个自由民主社会和正义良善秩序的基本要求。徐贲教授在西方统治与教育的历史长河中勤于爬梳,将两者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完整呈现出来,在古典共和政体与教育的历史关照下,反思了现代民主共和与现代专制极权政体下,如何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国民教育及其政治后果,从而树立起反观自身的两面镜子。我们致敬徐贲教授和《统治与教育》,公民教育的实践者、探索者和传播者。


推荐人:翟志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

作者:舒新城

版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


舒新城(1893-1960)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教育著述家,现代教育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他一生教育经历跌宕起伏,著作宏富。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变革最剧烈的时期,外交、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无不如此,教育也不例外。


《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就是舒先生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线索,演述中国近代教育变迁的一部著作。此书两大特点:第一是真实,作者不避冒犯与嫌怨,对师友交往甚至自己的婚姻恋爱都有力求客观的描写;第二是细节丰富,为后人提供了极佳的教育史料。著作分三大类别:学生生活、教师生活和教育著述生活。私塾、书院和学堂作者都经历过,作者还担任过体操教员、音乐教员、英文教师、教育学讲师和教务处长等角色,如饥似渴地学习了桑戴克、杜威等人“教育要社会化、生活化”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实践过“选科制”、“道尔顿制”等当时世界流行的先进教育方法。书中细致入微地展现了近代教育由个别教学转为班级制、考试制转为学年制等技术层面的改革,也呈现了教育中的人事纠纷及教育与政治的纠葛。教育大家写教育中事,所以毋庸置疑,此书是研究近代教育史和教育改革问题的必读书。


推荐人:毕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

作者:王尚文、郭初阳、颜炼军

版本:东方出版社2016年10月


这是一本专门为青少年编选的现代人文启蒙读物,采撷天下经典,探寻成长路标,的确是一部让孩子受益终生的蒙学作品——假如读这本书的人能够按图索骥,由一字一句而至一篇一本地读进去、读出来,那么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将从这个过程中受益。诚然,本书所选的四十六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作品仍可商榷,但这种使情怀理想扎根生长的坚毅勇敢之尝试,必有回响。


书中对于诗歌的选择也令人耳目一新,细读尤见用心良苦。从这本书里,孩子会认识那些杰出的诗人,比如博尔赫斯、惠特曼、沃尔柯特、曼德尔施塔姆、奥登、茨维特耶娃、张枣、里尔克、阿多尼斯、荷尔德林……


因此,此书又是一个索引、一把钥匙、一架桥梁,你翻开书就会发现,以它为媒,足以将你家书柜填满。


推荐人:史金霞(独立教师,专栏作家)



艺术类


《藩屏:明代中国的皇家艺术与权力》

作者:(英)柯律格

译者:黄晓鹃

版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二十余年来,在明代艺术社会史领域,牛津大学教授柯律格无疑是领军人物。柯律格留意到一个现象:“利玛窦现在声名显赫,建安王则默默无闻。”文献记录和历史书写可以放大利玛窦的影响力,但在明代的社会语境中,二人的地位却完全相反。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藩王对中国的政治与文化有特殊作用,但是在多年积淀的历史书写中,史学家们或无视他们的存在,或对他们持有敌意。柯律格坦言本书“有意成为一部修正主义历史学的作品”,也就是将注意力从艺术史研究者习见的利玛窦一类的“文人”,转向建安王一类的“藩王”;从江南的“中心”,转向湖北和山西这类的“外围”;从“文人画”转向建筑、园林、陵墓、拓片刊刻。即:将明代藩王们重新拉回权力世界的中心位置,确立他们作为文化项目的开创者和维护者的重要性。


柯律格一直善于运用西方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自创新腔,别开生面。虽然本书中诸章,像大海中的岛屿,还不能使人一窥“藩屏”世界的全貌,但柯律格对于这片海域的指示,特别是对于藩王们“一种知识和权力装置”的判断,极富启发。


推荐人:马凌(复旦大学新闻系教师)


《杨先让文集》(全四册)

作者:杨先让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读着读着,便越来越觉得不是在读书,是坐在老者身边听他讲述。阅读中可以转译出不同情绪的语调和力度,甚至顺带的动作与手势:有时激情四射,有时和风细雨,有时拍案而起、怒向刀丛,有时雅兴大发出口成章……我越发喜欢这种说话式的写作,如书中留声。能说会道的人到处可见,但能把“说道”凝固成为有精神价值的再现形式,一定是有历史使命感的人所为。


和他的《黄河十四走》不同,这部文集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为自己树碑立传的传记。杨先让是个有感而发的性情中人,有话就说是他的本色——最早有1954年说董希文的《春到西藏》,也有1979年说彦涵的《穷而后工》;有1981年说在外地偶遇《向我招手的小伙子》,也有1997年说歉疚父母的《永远的忏悔》;有2001年说乡村粗口风俗的《见怪不怪》,也有2015年才说的自己的《订婚》……随时随地立说更多显现了作者当时真实的视野与看法,也记录下一个老画家活力生命内在丰富多彩的表情。我竟然忘了这仅仅是一部书,即使再大的部头,又怎能盛得下久远的生命历程!


推荐人:吕胜中(画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



《民歌笔记:田野中的音乐档案》

作者:魏小石

版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9月


以所谓“音乐档案”,《民歌笔记》把技术时代糟蹋得浮躁而风骚的民歌还归乡野、大地,还给了一个个锲而不舍、乐此不疲却沉默的歌唱者,还给了一个个“面朝黄土”的行吟诗人,还给了生活本身!


虽然封面标明了“旅行家游观系列”,但受过音乐人类学科班训练的八零后魏小石,既没有把活态的民歌写成“到此一游”式的抒发小感慨的心灵鸡汤,也没有故意写成艰涩难懂、深不见底的民族志诗学。相反,他以自己一路走来的望、闻、问、切,告诉人们:民歌不仅仅是在话筒前、荧屏里、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一个个感人泪下的故事,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性情、执念,是一个个族群残留在心中或骄傲或伤痛的集体记忆,也是每个时代的传唱者对其所置身的现实生活的理解与回应。对魏小石而言,民歌绝对不仅仅是用来听的声音技艺,民歌同样是可以默观、品读、回味与沉思的视觉艺术。


与此同时,以他用脚绘制出来的色彩斑斓的“民歌地图”,魏小石也在悄无声息地警示人们:汉族民歌版图的萎缩!为何如此?——《民歌笔记》给读者抛出了巨大而沉甸甸的问号。


推荐人:岳永逸(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畅销类

《巨人的陨落》

作者:(英)肯·福莱特

译者:于大卫

版本:上海读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


一战前后,故事在六个家庭之间不断切换,以主角视角展开多线叙事,却多而不乱。小说篇幅很长,读起来却毫无拖泥带水感,故事非常抓人,读起来很有意思。它从1911年写到1924年,我们熟知的美西战争、一战、十月革命、凡尔赛和约等耳熟能详的历史都在书中呈现,然而它又不是历史传记,那些虚构的人物在真实历史搭建的框架下进行着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我觉得小说好看之处就是在真实历史与虚构事件之间的张力:既有严谨的史料安排,又有精妙的情节安排。对于历史细节的考证和还原,让读者有强烈的历史在场感,与此同时又交织着虚构事件,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阅读起来很有快感。全书一共四十二章,既要做到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符合史实,又要推进情节发展,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高超的技艺,这一点我很佩服作者。另外,虽然大量运用史实资料,但并不滥用,而是服务于整个小说的需要,这点是难得的。


推荐人:邓安庆(作家)


《极简人类史:从宇宙大爆炸到21世纪》

作者:(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译者:王睿

版本: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


人对飞行的最初渴望,未必是为更快的速度,很可能是想获得更高的视角。我们是运气最好的一代,科技和发现把人类视线不断推远。读《极简人类史》,就像慢放一遍《生活大爆炸》主题曲:用我们已知的最远视角,直推进到眼下,并深入原子结构,不再只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论起迅捷,比那首歌也舒缓不了多少,不到两百页,夹了许多精美插图,如同八十个世界一日游。最为相似的一点,是理性的乐观气质。


当你知道世界的浩瀚而尽可能地去探寻时,不会因为自己的渺小短暂而忧心忡忡,反而充满天真的快乐,这就是科学的精神力量。这本书选择的视角和架构,有助于建立知识系统。不过,选择极简讲述,最大的风险在于如何保证所说的每件事都是起到决定意义的。合上书页,还是有点放心不下,找些别的书,看看别人都怎么说的。书中有许多严谨有趣的观点,比如谈到大型动物的灭绝会改变一个地区的历史,因为“意味着人类再也无法将它驯化为役畜,或者当成食物”,伤感得像个广州人


另外,作者怀抱极简的宽容,不以某一文明为中心、为价值原点,而是关注人类于浩瀚时空中的共同命运,这也许是读者们乐于信任他的原因。


推荐人:贾行家(作家)



《旅行与读书》

作者:詹宏志

版本:中信出版社2016年8月


你或许读过很多记述和分享旅行者心情的游记,但恐怕没有一本游记,不放一张照片,却让你对世界绚丽的风景产生丰富的想象,对世界各地的美食垂涎欲滴。被托斯卡纳食谱指南引路的旅途;因为尽信书而惊险万分的瑞士登山之路;在印度因无力招架诵念《鲁拜集》的地毯商人,而买下昂贵的毛毯;南非草丛中与大自然形形色色的生命相遇;灾难过后寂寥而落寞的巴厘岛之旅……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人生和见识的扩充,它从读书时的好奇心而始,却终于感官与心智的双重体验。


詹宏志先生曾扮演过诸多角色,编辑、媒体人、台湾新电影策划人、互联网创办人、意见领袖。而书中的他却如同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旅途中闪现的细碎想法,分享舌尖上的点滴快慰,不急于展示,不哗众取宠,也不夸大其词。他以一股“书呆子气”,抱着研究和考证的态度旅行,抱着“想象他人的生活”的期待读书。这种以阅读引领生活,又从生活经验审视所读之书的审慎和严谨,恰是这个浮华时代所缺少的,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珍视的。


推荐人:张畅(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历史类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编者:王建朗/黄克武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9月


邓野在研究抗战结束前后国共和谈历史时有过很精辟的论断:“民国政治的真谛在于:政党与武力的高度统一。政党在作为政治集团的同时,又是武装集团,政见之争往往演化为武力之争。


1944-1946年的国共谈判,在形式上表现为:国、共、美三方,尝试引进西方政治原则,以政治方式解决政见之争,避免政争导向战争的历史惯性。但这西式原则的绝对要求是:政党与武力截然分离。”一方面是政党政治的形塑,另一方面是民国初年后逐渐成形的军绅政权与派系政治对军事武力的依赖,两方面的聚合与离散构成了民国政治最基本的特质。集结两岸三地从事民国史研究最优秀学者阵容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是对这一基本议题最新研究成果的汇聚。


贯穿全书的宗旨其实就是从政治史与军事史的坐标轴来探讨民国政治的肇端、特质、动力与趋向。就我的阅读体验而言,派系政治、革命动员和国共成败是理解这本书的三个关键词,而对于这些主题的研究恰恰是近些年民国史研究的焦点所在。


推荐人: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西班牙内战》

作者:[英]伯内特·博洛滕

版本:新星出版社2016年11月


一部出自非专业史家的鸿篇巨制。写作本身,跟西班牙内战一样,是一连串奇特事件的结果。本书杀青时,作者为其耗时半个世纪的生命已奄奄一息,前言来不及修订便告别人世。


作者的动力,来自通过讲述西班牙内战一些关键节点故事,呈现给世人一个符合事件本身分量的标本,让后人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即革命与反革命,是事物发展的两极,其起承转合,往往有一个复杂、令人疲惫不堪(扼腕三叹)的过渡,正是这一过渡,成全了它们,而结果却不是想要的任何一个。换句话说,当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中时,已获得掌权地位的中间力量不能珍惜得之不易的局面,其结果只能在两极摇摆,生灵涂炭,发展倒退。


西班牙内战,对现代民族国家发展是一个被忽视的标本。博洛滕关心的并非内战整个过程。他突出内战起源与极左力量崛起的叙述,使这个标本的意义价值连城。将这个标本投射到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以现代共和原则建国的人类历史,或应该重新评估。在此意义上,无论如何评价本书价值,都不为过。


推荐人: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


《革命之夏》

作者:约瑟夫·J·埃利斯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2月


今年距离1776年已有整240年,《革命之夏》使回望美国现代文明何以成为可能。建国故事该如何讲述?约瑟夫·J·埃利斯聚焦于华盛顿领导的军队在纽约之战中的失败。当年处于优势地位的英军并未乘胜追击全歼华盛顿的军队,政治、军事事件得以在侥幸之中交织,在纷乱与权宜中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


埃利斯懂得如何让一本面向大众的历史读物在叙事节奏上抓人,如何锻造一种适于严肃题材的幽默感。在历史学家“斗得血肉横飞”的领域,他辟出一块面向公众的非虚构写作空间,也将这段建国史从枯燥爱国说辞中解放了出来。


非虚构历史写作在美国趋向成熟的背景之一,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公共史学。在国内,这种公共写作被学界谨慎待之,但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这样的畅销作品提示着它的发展空间。我们希望借此刺激本土的非虚构历史写作,让学界已更新的历史知识通过有效的方式更新大众的历史认知,塑造公众对历史更柔韧而非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


推荐人:孔雪(新京报记者)


儿童类


《独生小孩》

作者:郭婧

版本:中信出版社2016年8月


《独生小孩》的关键词是两个,一个是漫游,一个是孤独。


关于漫游,有人追问,既然最终要归来,那么浪游的意义何在?人虽然还是原来那个人,但经由漫游,实现了自我的超越。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关于冒险的童话具有永恒的力量的奥秘。通过一场漫游,或者历险,孩子们身心得以成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亲历,成长就在这种亲历之中。《独生小孩》是一本无字书,但故事结构恰合许多伟大童话的漫游——归来的结构,这里有童话最令人沉迷的象征部分。


这本《独生小孩》将一种深层的孤独表达了:我们确实在一起,但想要彼此理解而不能。所揭示的孤独感,其实已经逼近了存在意义上的孤独感。但幸好,孤独是可以缓解的,是可以被安慰的。就这个意义而言,这本书是对童年孤独的一种治愈。郭婧以绘本的形式,将孤独诉说了。读者通过阅读,一则倾听了郭婧的孤独诉说,一则将自我的孤独带入了阅读过程——这就够了。


当然,孤独并不全是负面的。有一天,小女孩内心逐渐强大,她自能正视孤独,并享受孤独。归根到底,有许多杰出的成就,都是孤独的恩赐。或者就可以这么说,郭婧借由这一创作,完成了对孤独童年的自我救赎。


推荐人:蔡朝阳(作家)


《在黑煤山上玩的时候》

作者:[日]石川惠理子

版本:中信出版社2016年3月


这是一本很有社会介入性的好绘本,非常动人,一段残酷而真实的童年,可我们却记住了孩子之间美好单纯的情感。


到处土地煤锈斑斑空气浑浊黑水纵流,画家只用黑灰色调,唯一亮点是孩子粉红色廉价文具。在“黑泥河”的石礅上跳跃那段,画面视角变俯视,黑水用粗重线条倾斜而下,造成小孩子在命运河流中的感受,手法笨拙得可爱,也令我想起一本日本电影《泥的河》,也是记录战后的两个孩子间的故事。


我们生活的时代,也是孩子的现在、将来的记忆,他们眼里和我们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他们看到了什么?创作者真应该从社会和孩子两个角度都多做深入了解,而不是一回忆就失语,只能停留于个人幻想与历史虚无主义。


创作求“真”挺难,了解多了容易绝望愤慨,太现实又可能缺少想像,而且一说‘真实’不由就会追求过度中立和理性式的冷酷笔法,但这本书的好处,就是永远用一双孩子般澄澈的眼去看待世界,包含温暖的爱意,画里到处都黑煤黑烟污水,可我们似乎看到一种玉石一样洁白发亮的东西。


一本好的绘本就是这样的眼睛,希望以后有更多具有文化和社会意识的美好绘本涌现。


推荐人:熊亮(作家、画家)


《月亮粑粑》

作者:蔡皋

版本: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6月


素净的画面,洁净的文字,偶尔一两处注释,然后,就是大面积的留白,只有天上那轮圆月,月中轮番出场的人,童谣里轮流出现的事物,分散在画面的一两处角落,文字很少,图画不大,带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蔡皋老师根据长沙童谣改编的图画书《月亮粑粑》,继续沿承了她朴素自然的中国传统画风,带给我们一本能够吟唱的图画书。画中人物憨厚可爱,调皮可亲,童趣盎然。文字由长沙童谣《月亮粑粑》改编而成,即便是用普通话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如果换为长沙话,或者自己家的方言,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月亮下面是故乡,童谣声里乡音美。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加剧,很多传统的东西逐渐消亡,儿时的童谣,老家的方言,也被大家逐渐遗忘。蔡皋老师提起画笔,为童年创作一本能说会唱的图画书,读着这本书的无论是长者,还是幼童,都能走进乡音之美,感受童年之乐。


“我来自传统,就想让它到图画书里去”,刚满七十岁的蔡皋老师,再一次用作品真诚而朴素地传达着自己的心声。


推荐人:周其星(教师,作家)


社科类


《马克斯·韦伯与德国政治:1890-1920》

作者:[德]沃尔夫冈·J·蒙森

译者:阎克文

版本: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10月

  

大陆中国韦伯著作翻译出版,以及韦伯研究和引用,与其思想史地位,对后世持续影响,很不相称。本书的出版,或许能让韦伯像马克思、海德格尔、哈耶克、罗尔斯,乃至哈贝马斯和福柯一样被知识大众所熟知。蒙森的笔法及撰写目标,对促成这种“熟知”至为重要——它既不是韦伯学术生涯的流水账,也不是德国政治发展中的韦伯的抽象论述,而是将德国政治-社会事件与作为政治人的韦伯在场的思考、论辩式介入,一个鲜活的记录。

  

作品从头至尾精彩纷呈,其中最重要的线索是,在共同体政治进程中,如何平衡政治人言说与学者表述,学术研究价值中立原则与公民政治教育的关系。韦伯的问题及行为,都是德国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们带给我们今天的启发和警醒,恐怕同等重要。本书大约完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中和2004年两次再版。对照我们经历的历史,大陆中国读者错过了三个关键阅读阶段。2016年临近年末该作问世,不知对这一亡羊补牢之举,中文读者是该喜该忧?


推荐人: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

  

《岁月沧桑》

作者:钱理群

版本: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7月


本书是作者《知识分子精神史》系列的第三部,叙述的是1950-1960年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他们在一个新时代到来之际的兴奋、迷茫和挣扎。以往的类似研究大多有简单化的趋向,似乎泰山压顶的态势,让他们无从选择。


本书通过对沈从文、废名、赵树理、王瑶、梁漱溟、郭小川和邵燕祥个案资料的文本细读,展现他们一个个活生生的复杂面相,如何迎合时代,又被时代所抛弃,如何参与“吃人”,又在“被吃”。在急风暴雨的运动之中,他们是自觉的,又是不自愿的。这是一部难得的走入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力作,作者的笔触是白描的、克制的,对曾经的前辈充满同情性的理解,但冷峻的画风背后,依然具有震撼性的思想深度。因为作者的名字,叫钱理群。


推荐人: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公共的政治哲学》

作者:任剑涛

版本:商务印书馆2016年6月


那些已被日常化或庸俗化的词汇,同时还可能是一个严肃的概念,如果不能清楚它们所内含的真实价值追求,将可能被误导,乃至走错方向。耳熟能详的“公共”便是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公共”和“公共性”被混淆,似乎一切的政治体制都由于提供了必要的一些公共服务和产品,而被误读为都具备公共性质。


《公共的政治哲学》是汉语学界首次对“公共”进行系统研究的政治哲学著作,目的是从政治生活本质上揭示公共的核心价值与政治导向。现代的“公共”,严格意义上是一个基于自由、平等和博爱等基本政治原则基础之上的概念。这意味着,并非一切政治体制都是公共的,尽管可以提供最低限度的公共服务或产品。


近年来,不管是公共演讲或写作,还是学术研究,任剑涛都在致力于辨析那些严肃词汇的内在差异,比如“现代”与现代;而他在这本书梳理公共的不同研究进路,严格区分了公共性与公共,具有鲜明的政治哲学思辨性,同时指出谁能创制与捍卫公共的问题,刻画公共的政制基础,而所有这些,却正是百年来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方向。


推荐人:罗东(新京报记者)


新知类


《纳博科夫的蝴蝶:文学天才的博物之旅》

作者:(美)库尔特·约翰逊、(美)史蒂夫·科茨

译者:丁亮、李颖超、王志良

版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本书是几十年难得一遇的科学、人文密切交织的好书。两位作者一是蝴蝶分类专业人士约翰逊,一是记者科茨,配合默契。纳博科夫是文学家中了不起的昆虫学家,也是昆虫学界知名度最大的人物。对博物爱好者来说,此书用较充裕的篇幅讲清了博物学家如何工作,特别是标本如何采集、博物馆内如何鉴定、新种如何发表、如何处理优先权等不容易交代清楚的问题。对一般读者而言,它用大量素材机智地展现了纳博科夫的文学与鳞翅目昆虫学人生,以及他的三个重要身份:小说家、文学教授和蝴蝶专家。


这部书更传播了优雅的博物学文化,暗示“贵族气质”对成就科学、艺术等伟大人生的重要性。由于家境不同、机遇不均等,不可能人人努力后都能成为贵族,但贵族气质不是贵族独享的,是人人可以追求的。此书涉及多领域交叉,原著写作和翻译均有相当难度,中译本集成多方智力、苦力,历经多年终于奉献给读者这样一部有分量的读物。


推荐人:刘华杰(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


《给世界的答案:发现现代科学》

作者:(美)斯蒂芬·温伯格

译者:凌复华、彭婧珞

版本:中信出版社2016年7月


温伯格是健在的物理学家中泰山北斗级的人物。科学史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一出手就跟别人完全不同。别人写科学史,谈到古人搞出来的“科学”理论,一般都是赞叹,或者至少也是尊敬,把古人当成科学的祖师爷。可是温伯格这本书,却要用现代的标准评判过去。他说:“这是一部有失恭敬的历史。我会披露科学英雄未曾被历史学家提及的一些错误,甚至以此为乐。”


古人差的不仅是科学知识。他们根本不具备今天科学家的推理方式——重实验,讲证据,这是今天稍微受过一点科学训练的人必备的思维,可是古人没有。在“美”和“真实”之间,古人过分强调了美。他们有时想到一个理论就敢写出来,不屑于验证,也不给解释,就像写诗一样。读这样的历史,不免会产生心理优越感。可是别忘了,现代绝大多数人仍然是古人那一套思维方式。


但是人类毕竟还是摆脱了蒙昧状态,发展出了现代科学。从诗人思维到科学家思维,能把这段惊心动魄的史诗写明白的,除了温伯格,还能有谁?


推荐人:万维钢(物理学者,科普作家)


《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

作者:(美)彼得·索尔谢姆

译者:启蒙编译所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1月


本书详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领头羊英国关于污染的历史。污染虽然一直作为人类文明的影子伴随左右,但在不同时代,它的所指差异巨大:近来人们谈之色变的PM2.5在几百年前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万千气象,而古人所惧怕的“瘴气”正逐渐被公共卫生机构控制。纵观整个污染史,这种污染认知的转变在工业革命初期尤为突出,这一时期为现代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技术革新等埋下伏笔。这段历史便是《发明污染》所解剖的内容。


从本书可以得见,十九世纪对污染的幼稚认识距离现代的科学结论何其遥远。日不落帝国首都的居民们一时以为煤烟是强效消毒剂,一时又以为臭氧可以解煤烟的毒性。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两百年前人们对污染的反应——怨声载道,强制减产,互相推诿,严格立法——与现在何其相似。正是这样的对比,使本书更耐人寻味。当然,读书时尽可以嘲笑前人,但也请不要忘记,你我习以为常的一些行为恐怕也会被后人嗤笑。


推荐人:王雯(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汤姆斯河》中文版译者)


生活类

《苏非的果园》

作者:王正鹏

版本:东方出版社2016年5月


这本书从体例上其实是很特殊的一本书,作者王正鹏一直专注于做文化传播学,聚焦的是西北村庄。但它的容量很大,从人、村庄再到宗教三个方面,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来谈作者所认知的西北乡村这样一个社会。苏非,我们知道是伊斯兰教派中的神秘主义,但是在这本书里,所谓的神秘主义,其实是既神秘又不神秘的,比如它认为一切生命,包括牛、各种牲畜都是有性灵的。同时,作者的文笔是非常抒情化的,很放松,也能看出作者广博的阅读量跟知识储备。


近年来,大家对乡村生活都有很多兴趣,或者是憧憬,都想更多地了解乡村,走近乡村。那在这本书里,作者将文化传播跟人类学结合,让大众对乡村的关注可以结合专业跟关怀这两种角度。


推荐人:赵珩(出版人、作家)


《捕梦之乡》

作者:陈丹燕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


陈丹燕的旅行是疯狂的,同时又是精心的。她一系列的旅行书也同样兼备这两个特点——体量之大是疯狂的,内涵之丰富又是精心的。


这本《捕梦之乡》延续了这两个特点。这次旅行的主题是“《哈扎尔辞典》地理阅读”,如此阳刚的地域及主题,和作者一贯鲜明的女性化细腻文风交融在一起,形成独特张力。看似一个“小我”的脚步丈量、个人随想的记录,字里行间天地却大,知识背景深厚,纵横历史、地理、文学、哲学之间。


在中国,现在出境旅行的人越来越多,绝大多数的旅行者还处于“跟着走”的阶段,相信《捕梦之乡》这样的旅行书,对旅行爱好者而言颇有启迪。


推荐人:杨葵(作家、资深编辑)


《树之生命木之心》

作者:(日)盐野米松、西冈常一、小川米夫

译者:英珂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我很早以前就知道这本书,也见过日本版,它译介到中国以前,已经在日本畅销了20年。这本书所讲的东西是现在的社会最缺乏的匠作精神。匠作精神,也叫木匠精神,它的传承和学校的学习是两回事。有些是应该通过教育,或者说学校学习来掌握的,但有些东西不是。比如说厨师,烹饪学校毕业的所做的菜出来全是一个味,只有跟着某一位大师口传心授才能学成另一种本事;再比如唱戏,如果单纯是戏曲学校教育出来的,没有遵从哪一种流派的传承也是很水的。只有匠作传承能够达到个性,这里面有个性和共性的问题,只有匠作传承这种世代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把匠人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日本做得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我们近百年匠作精神是处于没落的时期,而日本一直继承着这方面。


为什么叫做《树之生命木之心》,这是说匠人把它创作的物质作为一种生命,作为一种敬畏。如果是厨子做一块肉,那他对这块肉是敬畏的,不是我拿来只是为我服务的。匠人在树上取材做木料,对原料有一种神圣感,有一种敬畏感,这也是我们今天匠作精神里所缺乏的。所以,这本书的价值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和作用,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民族中吸取精华的部分。


推荐人:赵珩(出版人、作家)


经济类


《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

作者:安东尼·阿特金森

译者:王海昉等

版本:中信出版社2016年5月


在目前世界上研究各国的收入分配方面,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东尼·阿特金森可谓是无人能出其右。这位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著作等身,影响巨大,早就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了。


他这本《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是他研究世界各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巅峰之作。二次世纪大战后,西方各国经历了一个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改善期。但20世纪80年代后,各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又不断拉大,其中包括中国。这个问题不解决,21世纪的世界就不会安宁。这本书的长处是,它不但描述了当下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状,分析了其原因,而且向各国政府提出了切实可行性、可信的具体解决方案。


唯一缺憾的是,根据阿特金森这本书的研究,中国个人收入的不平等程度目前已经高居世界第二了,但他本人对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之所以如此之大的原因却几乎没着墨分析。阿特金森远远没有认识到,当下中国收入分配之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还没有受到有效的制度约束,因而他为世界各国政府开出的减少收入分配差距的药方并不适应于中国。但是这不影响这是一本极其优秀、有学术理论价值乃至现实意义的伟大著作。


推荐人:李维森(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米塞斯大传》

作者:[德]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

译者:黄华侨等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8月


米塞斯尽管身后被确认为是亚当·斯密之后对市场经济理论贡献最大的人,但他的思想在他所在的时代不合潮流,一生漫长而坎坷。既不被执政者认同,还得不到大学的正式教职,而只能依靠私人基金会维持他的经济研究。


约尔格·吉多·许尔斯曼在这本《米塞斯大传》中详尽地记录了米塞斯的思想发展轨迹,以及与时代的碰撞,把他描述为“自由主义的最后骑士”,可谓贴切。在政府干预和计划式经济占领上风的年代,市场和时局风起云涌,米塞斯以他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不同的主张,但也为此经历了坎坷的一生。


作者本人既是经济学家,同时也是美国米塞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在文字和思想表达上,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被欧洲和美国学术界赞誉为目前最翔实的米塞斯传记。


而在这本书中,读者同时可以感受到以米塞斯为中心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中窥见那个时代最显耀的经济人物(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熊彼特、罗宾斯、哈耶克、凯恩斯等)之间的思想交锋和戏剧性的交往。


米塞斯具有自己的坚持、勇气和局限,但不管是在经济层面,还是就个体怎样与变化年代相处而言,这本传记的到来,都有别样的意义。


推荐人:罗东(新京报记者)


《大国大城》

作者:陆铭

版本: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雾霾、堵车、高房价等等,当我们抱怨大城市弊端的同时,北上广深的优势仍旧无可替代,城市不仅折叠了阶层,也折叠了人心。在大城市严格控人的今天,如何思考中国城市化未来?中国城市化的逻辑,其实不仅在于经济,更在于整个社会业态剧变,此刻阅读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新著《大国大城》正当其时,他多年来呼吁大城市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方向。全书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数据图表与中外对比简洁明了,可谓中国经济学家对于城市化研究所能做出的最好贡献之一。


如果说中国最前沿的经济学者不少尚是在用现代经济学研究西方问题,《大国大城》则更多是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来研究中国问题。该书系统阐述了发展大城市的经济合理性,呼应了当下关注的诸多民生与社会问题,兼备专业素养以及人文关怀,是当下经济学能够触及公共政策灵魂为数不多之作,也为我们揭示了经济学看似冰冷的理性如何真正惠及普通大众。


推荐人:徐瑾(财经作家)


国故类


《陈梦家学术论文集》

作者:陈梦家

版本:中华书局2016年2月


陈梦家先生于“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时的1966年9月3日离世,离世时只有50多岁。他是我国二十世纪成就卓著的学者,是一位视学术为生命的学问家,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民族学、宗教学乃至艺术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我在做艺术史研究时,发现他对家具也非常有研究,与王世襄先生一样,在此方面有真知灼见。他在海外搜集整理中国流传文物,仅青铜器一项,就拍过4000多张散佚的图片,出现在他的英文重要著作《中国青铜综述》中。他有超出群伦的才华,却又极为用功,他留下的文字不仅思想启发性大,又立论精审而稳实。虽命运多舛,但从没有停止寻求真知的步子。


中华书局出版的这本陈先生的文集,收录了他生平的重要作品,部分作品是第一次发表。它有三层意义,一是在于更好地研究陈梦家先生的学术;二是有助于诊治当代浮躁的学风;三是可以表达我们对这位离世整整五十年的卓越学者的纪念。


推荐人:朱良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辽史: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作者:(元)脱脱等著

主持修订:刘浦江

版本:中华书局2016年4月


并非史学专业出身的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时,突然感到当年随堂测验发觉刘浦江先生站在我背后时的忐忑。又想起当年那个中文系大一学生,出于对先生学识和人格的崇拜,与几位室友一起阅读《辽金史论》的情形。当年先生深入浅出的教诲,让我初次领略到了治史者应有的冷静与通达,萌生了对古典文献学的敬畏。先生从专业研究者角度对民族史问题的评说,更让我们接触到了另一种审视历史的视角,另一种反思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方式。


辽史是冷门的学问,刘浦江先生以其坚实的学术成果,赢得了学界的敬意。先生曾说:“一个人不能到了八十岁还靠知名度活着。”即使无知如我,也能明白修订本《辽史》将成为辽史研究的重要阶梯。而广大并非辽史专业的文史研究者,对这部书给予的关注,大概也包含了对刘浦江先生的怀念。这部书稿凝结着一位辽金史领域杰出学者的心血和生命。对一位将学术传承看得比自己生命更为重要的学者来说,继承他的学术遗产,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推荐人:张一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


《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

作者:张仲民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1月


《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是一部近代中国思想史方面的研究之作,它试图解读西方一些重要的思想概念或人物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史,包括西方一些学术思想和学术范畴如何进入中国的思想界,如何被中国大众所理解和接受,接受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异等,颇有新意。作者关注的重心并不是意识形态或官方语言,而是这些西方思想怎么样影响中国人的思想,比如在宏大的中西思想潮流当中有些西方概念怎么成为中国人的谈资,在中国思想世界如何发挥作用。


作者引用了民国时期大量第一手资料,如当时的报刊和原件。不像有的人做思想史偷工减料,不愿意查民国时期的报刊资料,所以写出来的文章的权威性,从学术规范角度来讲是要打点折扣的。此外这本书在研究民国以后中国思想史方面的视角是非常有意思、非常独特的。和此前金观涛、黄兴涛等人的研究相比,作者还是有所进步。所以我对这本书的视角,以及作者的材料功夫,都比较欣赏。


推荐人:方朝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再版类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

作者:朱东润/陈尚君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


此书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奠基之作,以现代文学观念梳理与鉴别传统诗文批评文献,范围自先秦至清末,内容涵盖诗歌、散文、小说与戏曲,体例以个人为目,搜罗宏富,材料精审,见解精辟。


朱东润先生国学修养深厚,又曾留学英伦,故对文学本质及价值颇具通识。论者或赞其接受了进化及审美的新观念,或誉其庚续了知人论世的传统,实则朱先生蔚为大家,盖以其深具文心而已,故议论能通贯古今,多有发明。如论《诗序》,谓后人作诗,直欲并古人作诗之志与赋诗之志于一身,遂为中国诗词之特性。类似阐幽抉微,理解同情,所在多有,可谓史家之大义,学问之圭臬。


此书原为朱先生三十年代印制的大学讲义,经不断增补修订,于1944年以《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书名出版,此最新版为朱先生弟子陈尚君校补整理,历年讲义稿凡有删改处则以脚注出之,对于研究朱先生的诗学颇具价值。读此书,想见前辈学人之风,信乎山高水长,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亦即一部中国文人的心灵史。


推荐人:景凯旋(学者)


《被禁锢的头脑》

作者:(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乌兰易丽君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被禁锢的头脑》属于苏珊·桑塔格所说的那种“诗人的散文”,按照她的说法,诗人的散文都有一个特别的题材,即诗人使命感的形成,但米沃什此书描写的却是诗人使命感的丧失。书名即已经体现了此书的主旨:人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丧失了独立自我,人就将不成其为人,文学也将不成其为文学。


此书出版于1953年,在揭露极权的思想禁锢方面,米沃什的先见之明迄今仍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深刻洞察力。他指出,时代产生了一个新的道德原则,它所根据的不再是善恶标准,而是进步的标准。知识分子由此解决了“哲学的贫困”,通过对历史必然论的认识而获得个人的生命意义,并以此创作来为新政权的高墙添砖加瓦,这样的文学注定是失败的。


米沃什是一个兼具诗性与理性的诗人,既有理性的怀疑精神,同时又有对超验意义的激情。他始终坚持自由、正义、尊严与智慧等传统价值,并且第一个指出了新信仰背后的道德虚无。正是由于这一点,在他那些悲伤的作品里依然充满对这个世界的信任,给我们指出最基本的事物。


推荐人:景凯旋(学者)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作者:殷海光/林毓生

版本: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7月


我1988年入学北大就碰到林先生的命题——“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二十余年来不时浮现脑中,觉得自己的一些尝试是在回答这个问题。这本书信录,可以部分当作林先生的学思分享,可以了解到林先生这个创见萌发得早,大致在他台大毕业,就读芝加哥大学思想委员会之际,算是思想出自青年,先有洞察再有研究实证。有一点不可不提,就是林的学问缘分太大了,受教于五四一代人物,台湾自由主义开山者殷海光。芝大又受哈耶克耳提面命,还听过阿伦特的课,实在让人羡慕。


本书的策划人严搏非十余年来以出版表达自己的问题关切,引领思想辩论,选书眼光之高,志业之深沉专精,实在让我感佩。这份书信录,让我自以为可以和中国自由主义先辈接头,体悟他们的生命学思,翻阅之中,内心渐有拓宽。


我多年痛感没有遇上好老师,走了很多弯路,在学问生命上不能成器。看殷林二人的书信,觉得有人生导师,说是人生的大幸福不为过。读这本书信录,求学问道者可以林为楷模,在为师者可以“殷鉴不远”。教学相长,如切如磋,这些字眼在这本书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推荐人:薛野(西西弗书店创始人)


本文整理自2016年12月24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1-B07版。作者见文中;编辑:小井。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可爱多?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青春版《红楼梦》美国大选 | 中年人丑态 | 人生无意义 | 小津安二郎 | 《你的名字。》疯狂学而思 | 作家的脸 | 语文教育 | 二十四节气 | 博物君 | 朋友圈 |《西部世界》黄永玉 | 高房价 | 追风筝的人 | 胡适 | 钱理群 | 南锣鼓巷 | 篡改历史 | 抑郁症 | 荒木经惟 | 沈石溪 | 少年读经 | 洗稿 | 加缪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奥兹 | 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国学 | 民国试卷 | 弟子规 | 小王子 | 《红楼梦》




点击图片

购买《大家文丛》

(汤一介、乐黛云、文洁若、叶廷芳、柳鸣九)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