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3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从难民营到维和部队、在索马里炮火中写稿,新华社女记者有多拼?| 非常女记者·武笛

资生堂·电讯访谈间


她在也门报道过撤侨


在索马里震天的炮火中写过稿子 


也在纳米比亚的采访现场失声痛哭


她和团队辗转5大洲、31个国家,采访到86位顶尖学者,感慨万千


记者节当天,她刚领过奖,就匆匆踏上了出差地球另一端的航班

她,就是2019“好记者讲好故事”最佳选手——武笛






武笛:脚下的路 心中的路




本期嘉宾:武笛


新华社国内部记者、纪录片导演

第六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最佳选手

曾多次前往索马里、也门、南苏丹等战乱地区采访

她任总导演拍摄的三部纪录片,在央视及多国主流媒体播出

荣获 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一等奖

国家广电总局年度优秀国产纪录片、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等奖项


本期主持:薛园

                     

主持人:也门撤侨的时候,你在现场军舰上是什么感受?


武笛:我当时是还挺幸运的,能够跟着中国军舰去参与这样一次特别的行动。我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瞬间,就是当时我们在帮助撤离外国公民的时候,军舰从也门到达吉布提港。当时有一个巴基斯坦的小女孩,在我们海军战士的脸上轻轻一吻,挥手道别。我当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我觉得从那个时候感觉到了中国的临危济困、大国担当。


 武笛与非洲小朋友


主持人:平时在非洲都做一些什么工作?


武笛:因为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所以我们在非洲其实有很多的驻站,我是在非洲总分社。(另外)我是一名视频记者,所以平时我们可能会跑遍非洲的各个国家去报道中国的一些事件。还挺有幸的,我曾经去也门报道过撤侨,也在维和部队报道过一段时间,甚至可能会有很极端的情况,在索马里震天的炮火中写过稿子。所以在热点事件中传递出中国的声音就是我们的工作。


 武笛在维和部队采访


主持人: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吗?


武笛:特别难忘的一次经历,就是去年的5月份,我们去纳米比亚报报道一个“光明行”的行动。当时见到了一位老人,她68岁,叫特雷西亚。五年前她患上白内障,双眼失去视力,饮食起居全靠女儿照顾。她当时拉着我说,“我以前还挺喜欢跳舞的,现在每天就只能在这坐着,不分白天还是黑夜”。她从广播里得知,万里之外的中国有一支医疗队要到当地义诊,所以她带着女儿、外孙徒步换驴车,驴车换汽车,要去医疗队看眼睛。


当时入院检查之后第二天,她就接受了手术。在揭纱布那天早上,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现场陪他,等待也许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打开纱布的瞬间,她先是看了眼自己的双手,她不敢相信自己能看见,然后抱着中国医生放声大哭。我当时站在那个屋里,真的百感交集。她可能哭了有一小会儿,但是我走到走廊上可能哭了有一个多小时。还是很感慨的,我们可以在非洲做很多这样的事情,能够记录下这样的一个过程。挺感动的。

                 

  

主持人:做记者这十年的时间,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武笛:今年1月份我们去拍摄纪录片《“一带一路”上的智者》。当时是带着疑问去的,因为我当时已经拍了两部关于“一带一路”的东西,看到了很多人的命运被“一带一路”改变,很想知道为什么。所以我们今年1月份启程去拍摄纪录片《“一带一路”上的智者》。我们跑了五大洲31个国家,行程27万公里,采访了世界顶尖的86位学者。


我发现他们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有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但是在世界发展变革的大潮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比如说在哈萨克斯坦,国际关系研究员古丽娜尔,她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现场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早提出,建立了中国研究中心,促进哈萨克斯坦开拓新的出海通道;比如说在巴西,大学教授卡瓦略,他开始在课堂上教授“一带一路”倡议。




在英国,我们采访了一位社会学家,他曾经是英国社会学会的主席,在全球化研究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5年他第一次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读到“一带一路”倡议,他说他猛然发现这是在为全球治理提供新的思路,中国正在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项目,向世界展示一条非常实际的前进道路。所以他当即决定要专心研究“一带一路”。那一年他已经79岁了,他开始学习中文,遍访学者,碰撞观点,历时两年,他写出一部25万字的社会学著作《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其实,我觉得看他的书的时候,我过去拍的这些镜头好像在心里面铺展开来。我真的感觉到中国正在以一个大国的姿态与世界分享发展成果。


       

武笛作为总导演在非洲拍摄纪录片


跟新华社很多记者比,我算不上是工作时间很长——十年,不长也不短。过去的六年我做导演,拍了三部“一带一路”主题的纪录片,这六年里中国与一百多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我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的,能用影像记录下这粒来自中国的种子在世界各地开花结果,它是我们中国与世界的携手同行,也是命运与共。能够见证,我觉得非常感恩。



资生堂“美力福利”时间

                  

1. 来分享一下,你们还想看到哪些优秀的新华社女记者吧。

2. “资生堂”这一名称来源于《易经》中的哪句话?(不知道答案的去翻翻上期节目哟)


评论回复答案并点击“在看”,点赞数最多的5人将获得《新华每日电讯》号外,及资生堂特别礼包一份。


                       

非常女记者 | 新华社高级记者强晓玲:我采写过的四个女性故事


 荐读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央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

 荐读    擤薅苶掇刺扽熥拃尥潲……这些字你认识几个?
 荐读    为何手术室医生不穿“白大褂” 却穿绿衣服?

 评论   “女孩眼中被塞纸片事件”再起风波……
 评论    焦虑蔓延加剧英语考级“通货膨胀”
 评论    世间最大的遗憾不是生离,不是死别,而是…

 人物    94岁煎饼奶奶火了,一句话惊醒无数年轻人

 人物    40岁准妈妈挺着8月大肚子跑完马拉松!医生说…
 人物    “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你!”

 深度    18年拒缴电费之地,如何补齐“治理欠账”

 深度    渝北石灰岩矿坑群变网红打卡地的启示

 深度    罚站、面壁、隔离反省…教育部拟出台惩戒新规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小草 | 校对:赵岑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