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多月四次转战,进入抢救病人核心区|我的战“疫”(七十五)

王俊禄 新华每日电讯 2020-09-13

有位疑似患者等待多日,向我们苦苦感慨:“如果现在真的确诊了,我反倒可以安心治疗了。现在这样我的心一直悬着,怎么也放不下来。”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口述:刘 颖|35岁|全科医生|浙江杭州

整理:王俊禄|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任远|实习生


我是浙大一院全科医疗科的医生。疫情暴发后,我连续奋战一个多月,从线上发热咨询门诊、线下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到ICU,一步一步从战“疫”的外围,到达最核心的主战场。


疫情发生后,医院的发热门诊压力陡增。为了缓解线下门诊压力,减少交叉感染,1月26日,我们院紧急开通了“互联网医院发热咨询门诊”,为公众提供24小时免费在线咨询服务。


这天是大年初二,我告别过年的喜庆氛围,踏上战“疫”的第一个战场。


春运期间,人员流动大、聚集场合多,有意无意接触各地人员的概率,都比平时要高得多。加上疫情初期,网上流传着各种真假信息,不少人产生了恐慌情绪。稍微有一点点体温偏高,或者其他症状,就会很焦虑。


“我头疼,体温37℃,无咳嗽,19日从山东返回杭州,会是新冠肺炎吗?”“我12日去武汉,两天后返回来,无发热咳嗽,喉咙不舒服,背有点痛,食欲不太好,我这种情况需要去医院吗?”


刘颖在线上发热门诊回复咨询者的问题。受访者供图


虽然隔着屏幕,我也能从这些文字里,读出咨询者的恐慌和焦虑。接下来,通过在线的临床表现和病史询问,对他们进行初步评估,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居家留观、居家隔离以及线下就诊等建议。


如果咨询者还是无法摆脱焦虑,我就会向他们介绍腹式呼吸、转移注意力、听音乐、泡脚等一些心理学上的缓解方法。


随着疫情发展,我们医院被确定为省级定点医院,需要投入更多医护人员到一线。2月1日,我接替同事进入线下发热门诊支援,踏入了第二个战场。


当时,正是全国疫情最吃紧的时刻——对有武汉旅居史或密切接触患者的人员,尚未完全掌控和隔离,发热门诊成了筛查新冠肺炎的线下第一道防线。


由于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资源短缺,我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后,坚持8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并穿上成人纸尿裤,尽可能节约资源。


刘颖穿上防护服转入线下发热门诊。受访者供图


发热门诊的工作,一方面要仔细筛查,不遗漏任何一个可疑患者;另一方面,有些问诊者饱受焦虑、恐慌的折磨,我们要给他们适时的安慰。


线下上班第一天,一位阿姨的确诊过程,让我感受到了新冠病毒的狡猾。这位阿姨只有马来西亚旅游史,无流行病学接触史。5天前,她出现了发热症状,但血检和CT均正常。


过了5天,她依然没有退烧。我们对她进行了二次CT检查,结果提示为新冠肺炎,便让她进行隔离。听到这个结果,她说自己内心百般不能接受。


发热门诊紧张的氛围中,偶尔也有苦中作乐的时刻。当时,很多人已经了解到病毒的传染性,来就诊时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了各种防护。


有一次,两名女大学生穿着花色的雨衣,戴着帽子、眼镜、口罩,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进门后,我们一对视,互相打量了一番,忍不住相视一笑。


“还是白色的好看。”其中一名女生打破了沉默。大家听到都乐了,诊室里咯咯咯地响起了一阵久违的笑声。


2月10日,发热门诊的人数有所减少。我被派到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之江院区隔离病房支援,已迈入了第三个战场,离战“疫”的核心又近了一步。


隔离病房里,又划分了疑似的和确诊的两片区域。根据相关医学指南,病人有流行病学史任意1条,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将被诊断为疑似病例。


对于疑似病人,我们通常会再间隔24小时,进行两次核酸检测。如果两次都是阴性,则排除疑似。此外,即便部分疑似病人的两次检测结果,均显阴性,但肺部CT图像存疑的,为了避免假阴性,还是会让他们继续接受观察监测。


等待结果的过程,对于疑似患者来说,要多难熬有多难熬。有位疑似患者等待多日,向我们苦苦感慨:“如果现在真的确诊了,我反倒可以安心治疗了。现在这样我的心一直悬着,怎么也放不下来。”


2月15日,我来到第四个战场——ICU病房,进入了浙江战“疫”的中心战场。主要工作是辅助ICU专业团队,对危重症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测。


ICU病房见证了无数让人揪心的时刻。情况最糟糕的时候,有11台ECMO同时在开动。


但令人感动振奋的是,经过大家不分昼夜的奋战,一批又一批的患者康复出院。其中,有杭州市第一例确诊患者,还有全省96岁的最高龄患者。


这次疫情中,有很多家庭聚集性病例。既有一同感染的大人小孩,也有一同感染的夫妻。


在ICU,有一对老夫妻令我印象深刻。当时,两人一起在做功能锻炼,阿姨看着自己丈夫的表现,得意地“嘲笑”道:“你看看,你的表现明显没有我好。”一时间,医护人员们忍俊不禁。


3月1日,作为首批56名走出病房、“出舱”轮换的医护人员之一,我离开了之江院区,被安排到安吉隔离休养14天。


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见到4岁的女儿了。她经常留言问我:“妈妈你什么时候可以打败病毒呀,什么时候能陪我上幼儿园、带我出去玩?”


我总是回答:“快了,快了!我们很快就可以去植物园赏花、去玉泉喂鱼啦!”看着疫情数据的一天天向好,跟女儿的这些承诺,是真的快了。


我的战“疫”74去火神山支援没找着门路,就做了志愿者司机

我的战“疫”731岁多的儿子发高烧,差点成了意大利“一号病人”

我的战“疫”72园区复工闹心事:先怕有人偷着干,现在又愁缺人干

我的战“疫”71|乡村教师开网课,一个人干活儿,十多人“监工”

我的战“疫”70竹内亮:我拍摄的南京抗“疫”纪录片在日本火了

我的战“疫”69夜晚监控仪“滴滴滴”地响,像被人拿铁锅在脑袋上敲

我的战“疫”68|上网课 “全村总动员”,讲《庖丁解牛》学生答“想吃”

我的战“疫”67“歌诗达赛琳娜号”,我就在这艘邮轮上

我的战“疫”66每天都来顶楼待一会儿,就想遇见一位熟人

我的战“疫”6595后单身的我,成了一个失陪宝宝的“临时妈妈”


查看更多文章,请点公号底部菜单栏“抗疫报道”。


监制:刘荒 | 责编:完颜文豪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