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咨询师如何帮助来访者从“解离”走向“整合”

未名心理 简单心理Uni 2023-02-03


本文字数3900+ | 阅读预计需要10min


文 | 高彦慧(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很多人以为解离状态跟自己毫无关系,那是有严重人格紊乱或受过重大创伤的人才会有的体验。也许事实并非如此。


临床工作久了,对于处于解离状态的来访者,很容易辨认。他们往往面部表情呆滞,眼神迷离,僵硬、悲伤又紧张,气场虚弱……同时咨询师也会跟他们一样在咨询中有解离或者被催眠的体验。


早在精神动力医学肇始之际,沙可(Jean-Martin Charcot,法国神经学家和解剖病理学教授,弗洛伊德曾向他学习催眠术)与弗洛伊德共同被各式各样歇斯底里现象所迷惑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关注这种心理病理状态。


在某些情况下,把各种心智功能聚合在一起的神经能量会减弱,部分功能便得以逃离其掌控,此一过程被沙可命名为解离(dissociation)。这也许是最早的对于解离的关注和定义。


此后一百多年以来,解离现象一直被心理学家们所关注和研究。


南希·麦克威廉姆斯在“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中所说:解离看起来与其他低级防御有所不同,它只在个体应对重性创伤时表现得十分明显,因此大多数人可以庆幸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幸免于难。


但现在我开始赞同许多当代分析师的观点(如,Bromberg, 1998; Davies 和 Frawley, 1994; Howell, 2005),即个体的轻微痛苦到创伤感受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自常态——轻微——严重——极度严重的谱系上,解离始终存在。


Bromberg认为大多数人理所当然的保持着“同一性”(sameness)的适应性幻想。另一些人却从来没有这样连续、整合的自体感体验;要么部分缺失,要么严重缺失,往往一生都在疲于应对相对解离或全部解离的自体状态。


解离现象如此普遍,通过我的临床工作、个人生活体验、文献阅读以及与同行们的交流发现,大部分人曾经有过或目前经常处于解离状态里而对此缺乏认识,或没有察觉。


什么是解离


从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看,严重和极端的解离是一种初级(原始)防御方式。


所谓防御方式指的是一个人的人格组织模式。人格组织模式是个复杂的系统。


对内它构成个体如何体验自己的自体;对外它表现为个体在应对周围环境时的情感反应和行为模式。一般而言,正常人的人格由多种防御方式组合而成。


正常的人格组织模式使个体处于健康的、创造性的状态里,令人体验愉悦、有意义感的人生,保护个体远离威胁;僵化的过度的依赖某种/某些初级(原始)防御方式,缺乏更多高级(成熟)防御机制参与人格组织活动,会导致精神病理现象。


初级(原始)防御更具前语言、前逻辑、意向化、离奇性。是婴儿本能感知世界的方式。


因此缺乏现实检验能力,缺乏对自身之外的事物独立性和恒常性的感知与鉴别。个体在感觉、情绪、认知和行为层面与外界环境形成混沌不清的边界。


从主观体验的角度来说,解离体现为身体感官的感受性、情绪的感受性,以及认知的感受性三者的分离。

疲惫、疾病、压力积累、突如其来的环境刺激会让人感觉到轻微或短暂的感受性分离;


图/Unsplash


重大灾难或童年时期反复遭受虐待会造成解离性认同障碍,也叫解离型人格或多重人格。


而完全解离状态在本质上属于精神分裂的范畴。


解离令个体感受到空间上的弥散、空虚,时间上的中断、混乱;即自体缺乏凝聚性、一致性和连续感。


Putnam(1992)把解离称为“无处可逃的逃离”(the escape when there is no escape. p.104)


Bromberg则认为解离有效的抹去了,至少是暂时的,可能面临创伤的自体的存在,让它处于“近乎死亡”的状态。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的保持解离,绝不能回到不可忍受的创伤体验上。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的把解离理解为一种自体感的虚弱、中断或缺失。


一方面它帮助人们应对难以忍受的情境,同时也严重损害个体适应现实危机的整体功能。


尤其是在普通压力下,惯用解离性原始防御机制的个体会习惯性的进入对自己和他人认知混乱、意乱情迷、反应脱离现实关系和情境的状态,给自己和周围的关系带来困扰。


解离具体是什么样的?


 1. 解离带给人的体验 


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解离性体验供参考:


  • 自言自语

  • 难以集中注意力

  • 失去对现实的感知

  • 阅读理解困难

  • 头脑里或空中有另一个声音

  • 感受不到周遭事物的存在和时间流逝

  • 沉浸于幻想与白日梦

  • 对现实生活缺乏判断和选择能力

  • 对向自己打招呼的人感到陌生

  • 迅速遗忘刚刚发生的对话

  • 认不出家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

  • 以旁观者视角观看自己的行动

  • 觉得走在一个模糊而混沌的世界里

  • 感觉不到身体的疼痛

  • 在不同场合行为举止差别很大

  • 分不清有些事情做过与否

  • 忘记一些行为的完成过程

  • 时间越紧迫,越容易失去方向感

  • 经常险些被物体绊倒

  • 过马路时才发现闯了红灯

  • 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平时觉得困难的事

  • 记不清说过的话

  • 突然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很陌生

  • 回忆能够引起十分强烈的二次体验

  • 失去部分或全部小时候的记忆

图/《她和她的她》

 2. 什么让一个人的解离体验更微弱或更强烈 


可以说所有削弱自体凝聚性和连续性的都会让解离更强烈;反之亦然,所有增强自体凝聚性和连续性的都会让解离更微弱。


个体先天素质差异、养育环境差异,以及突发性重大创伤性事件,这些构成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最糟糕的情况可能是先天素质差+无效的养育环境+重大创伤性事件。


从解离到更稳固的主体感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如何帮助来访者从解离走向整合,获得更强大的自体感、更稳固的主体感,或者说稳定的身份认同?


 1. 情感的同调——整合的基石 


记得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动力项目第一年(Fundamental Year)讲到依恋理论的时候,Molly Witten PhD开篇就提出问题,什么是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石?


刚出生的婴儿处于完全混乱和解离状态,什么令他们一点一点走向整合、建立起健康的发展性的心智系统?


答案是母亲(或主要照顾者)对婴儿情感的同调(affection attunement)。它是最底层的基本构件(fundamental building block underneath)。


在这个人际过程中,母亲接收来大量自婴儿投射的贝塔元素,运用她的心智——她的阿尔法功能理解消化这些贝塔元素。


之后再对婴儿做出恰到好处的回应,包括母亲积极响应、乐于被使用的态度、适切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语音语调。


让婴儿感觉好像自己的一个部分——一个高级完善的系统,在对自己另外一个部分——一个混乱破碎的系统,在做出恰到好处的回应。


在精神分析和动力取向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共情起到相应的功能。所以对于临床心理工作者而言,共情能力也是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


 2. 言语化和解释——语言的奇迹 


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最初被要求负责地上的动物王国,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所有的生物命名。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做的一件事是与来访者一起为他们的情绪和感受命名,对它们以及潜意识的运作给出可能的解释。


图/Pexels


逐渐的,处于解离和混乱中的来访者能够言语自己复杂的感受、了解自己的情绪意图,边缘系统产生“恍然大悟”的感受。


在缺乏安全的言语空间和关系时,人们的意识会局限于模糊而混乱的状态,像一个“幽灵”。


找到恰当的语言去描述之前无法描述的经历,并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如此你最深的痛苦和感受就能被另一个人类了解了。这是我们人类所拥有的最深刻的经验之一。


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与人充分沟通,是解离的对立面,是应对解离最根本的疗愈。也是拥有坚固主体感的根本途径之一。


 3. 设置的稳定性 


对于精神分析或动力取向心理咨询来说,设置的稳定别具意义。


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频率和节奏、在一定区间内稳定的收费,使咨询空间与来访者工作或生活的其他时空区分开来,形成一个特殊的边界。同时它向来访者表明,咨访关系与其他关系明显不同。


所谓稳定包含一致、可靠、中立、匿名和克制等意义在其中。它像一个容器,把离散的、破碎的自体收在其中。


长期的稳定构成一个无形的支撑框架,有助于安全感的形成。而解离背后正是大量的恐惧情绪,安全感的极度缺乏。


 4. 一切跟身体有关的疗法和技术 


解离越严重、自体越破碎的来访者,越需要与自己的身体建立觉察和连接。


弗洛伊德说,人的自我首先是身体自我。聚焦创始人尤金·简德林提出“身体就是潜意识”。目前被一致接受的观念是身心一体。


对任何一个个体而言,身体是灵魂的栖息地,是一个最天然的锚。它帮助我们从虚无缥缈、魂飞魄散的状态回到一个可以回到的地方。


身体本身是容器。很多解离严重或创伤严重的来访者,他们更乐于选择跟咨询师面对面的咨询方式,而不是线上咨询。


咨询师身体的在场似乎可以自然而然的吸收他们的负面情绪,同时类似皮肤一样包裹着他们敏感裸露的神经,他们的情绪自然而然得到涵容。


图/《她和她的她》


有一个安静观察、陪伴和体验的身心在场,有助于来访者自身的安静观察自我能力的形成,而这是从破碎走向整合的关键。


类似感官统合治疗、舞动、戏剧治疗、哈克米疗法、格式塔疗法,治疗性的按摩、瑜伽、正念等,所有这些身心疗愈方法都有助于解离的改善。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Nancy McWilliams, Psychoanalytic Diagnosis: 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Structure in the Clinical Process (Second Edition);
动力取向精神医学——临床应用与实务,心灵工坊图书,Glen O. Gabbard, M.D.Van der Kolk,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简单心理免费热线小程序上线啦!

有情绪困扰、压力焦虑、情感问题


督导眼中的新手咨询师,是什么样子的?

妈妈说:“姓赵的都是王八蛋”,缺爱的我如何活得更幸福?|观影《三悦有了新工作》

抑郁症患者「阳了」之后,慎用这几种常见感冒药

研究速递:为什么人们喜欢在假期看节日电影?鸟类对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有何影响……


👇戳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


点个“在看学会整合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